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51.普贤菩萨听了净土法门以後,就发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吗?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听到净土法门,怎麽能够发愿导归极乐呢?

52.净宗以外的其他经典不去作功课念诵,只作参考,可以吗?

修行贵在专一,参考不妨广博,不专一净功难以成就,不广博道理难以明了。一旦选择了净土法门,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净土是怎麽来的呢?又应该怎麽修行呢?这就需要我们广博学习佛教经论,没有三藏经典作指路明灯,修行就会变成盲修瞎炼,误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与研经同样重要。

53.在家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夫妻之间为正淫。在发生关系时,竟然圣号浮现於心头,像一个轮子一样转动,这时正是不念而自念。正在三业不乾净的地方,圣号突然出现,应该怎样观想?像这样的问题,本来不敢启问大德,恐怕猥污佛学问答。但是想到後学有这样的问题,其他道友也一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坦率地冒昧求问,请能解答。

此时此景尚且能够不忘净念,可见平时用功之深。为了避免不恭敬,应该赶快转念。例如宝树莲花、楼阁金池,都可以观想。这样虽处秽境而不失净念,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了。请你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54.做功课时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闹,念头不专一,心中起无明火,念完後按情节轻重惩打孩子。像这样一瞬间的善恶,是否种下了不善的因数。如果不教训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虽善但内心动恶,也不是净念。请问,有什麽好办法对治吗?

念佛本来就是为了断除无名,只因为念头不专一又起无明,好像阴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层黑云,千万使不得。做完功课後教训孩子,使他规矩一点,自然是好意,并非恶心,但应该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内心不可真正发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规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严所致,是自己的业障,要发惭愧心,多责备自己。能够这样去观想,就是调伏的一个好办法。

55.现在有两个人,一个人专一念佛,一个人兼参念佛是谁。如果两个人的信愿相同,那麽谁往生的把握大?

参念佛是谁,注重相信自己的力量,求生极乐世界;专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两者的信仰已经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麽比较呢?能否成功,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修行净土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什麽怀疑呢?

56.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在梦中念佛而被惊醒,这是为什麽呢?

梦中能够念佛,是念头渐渐专一的好现象。

57.念佛时常常回忆起几年前或者更长时间以前从来没有回忆过的事情,这是为什麽?

念佛功夫一加深,杂念自然减少,过去的事情就容易觉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极乐,可以脱离危险。在念佛这个时候,就是生死关头,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断,才能奔向极乐,稍一迟疑,就会落到火坑。这样去观想,就是信愿恳切。

59.古今的大德都说每天念佛的数目可增不可减,但我身为军人,处在戎伍之间,忙闲不定,请问有什麽好办法方便吗?

作课有定散的分别,定课指早晚有一定仪规的功课,散指没有一定的仪规,行住坐卧,一句佛号时刻记在心头。戎伍之间,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少,散念的时间多,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多,散念的时间少,这都可以方便通融。

60.近年我总为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而苦恼,现在我住进了医院,我就抓住机会免了一切应酬,不再读书,整天念佛,动也是佛,静也是佛,时刻不忘佛号。这样过了一个月,心中大为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满。请问这样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法喜充满不论是修那种法门,都是需要的。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静时,常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然在行动,但也好像在作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念佛贵在一心不乱,请问这种现象是否乱的现象?

这是好现象,也是初步应存的念头,现在暂时不要去唱高调。

62.念佛时可以看着佛像或者西方吗?还是眼睛闭着或者半闭着?

不必拘泥,只是根据各人的情况,看那种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种方式。

63.做完功课以後,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阿弥陀佛,那种功德大?

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恭敬一些,念阿弥陀佛在方便的时候用。

64.念佛渐渐能够觉察心中动静,但时有时失。净宗成就是否静存动无,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时能够觉察动静,在佛法里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静存动无,当然是好现象,但向更深一层来说,还是妄念罢了。

65.就寝後,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只有念佛最为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

只宜默念。

66.念佛的姿势必须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为一个军人,在军队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别人就会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别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势与平常不同,也会发觉。如果保持平常姿势,就难以使心境专一。如果躺着念佛,就没有这些顾虑,心境也比较平静,但又恐怕不恭敬。请问有什麽方便的办法吗?

净宗功课行住坐卧都可以实行,你到外面找个地方,按时散步念佛也可以。

67.近四个月来,我对念佛忽然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我也懒得看了,认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专心念佛。这样是否可行,还是二者都要看重?

念佛和看书同时进行最好,修行要行解相应,行即是实践,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既要有实践,又要懂理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果然没有时间,只要信愿不退,单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愿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应。凡夫念佛,不达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须多看书,以增强信心。世有所谓愚夫愚妇念佛,并不识字,一心念佛,同样往生。此实际是有大善根因缘,虽不识字,却能一心念佛,无分别心,即达一心不乱,怎麽能不往生呢?但世上这样的愚夫愚妇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时代不看经听经,欲得解脱,无有是处。

68.念佛功德无量,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声功德相同?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麽佛陀之所以成佛念谁呢?如果谁也不念,那麽他又是怎麽成佛的?

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生,有无量法门,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听说念佛人着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吗?

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麽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後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

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

高声治昏沈,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麽方法能够确定?

拿念珠计数念佛。

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麽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麽?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麽杂念突然出现,有什麽好办法清除吗?

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印於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麽缘故?

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有碍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临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安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麽好办法吗?

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

79.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麽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达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着相」?

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於初机,理念适宜於深入。事属於相,理属於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和相上着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着相,都是方法,不要固执。

82.过分着相念佛有什麽弊病?

过分就是全分,过分着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着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着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麽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

83.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着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麽也没有,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於空,又回归於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麽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应道交。

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麽境界?

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

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

放下万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

87.念佛以什麽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

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沈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应环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於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师往生後,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麽道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後,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

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麽样?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麽境界?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违背,才能称为邪境。

94.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当然是正行。但辅以观相,就更加稳密。」印光大师说:「专一持名,不必观相。」这两种方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95.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於禅吗?

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於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於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线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96.《阿弥陀经》说「一生补处」,不知是什麽意思?

处是指佛位,补就是候补。其他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必须经历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就能证到候补佛位。

97.什麽叫做开静?开静是个什麽境界?

绕佛坐念以後,忽然止声静默,就叫做止静,再引磬开念,就叫做开静。

98.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经仔细沈思,始终不明白八棱旋转成什麽样子,请指教。

例如观丈六金身时,两眉中间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绳子,不作圆形,作八棱的长绳想,再想此绳向右盘旋,结作珠形,就是佛顶珠。

99.念佛止静应该怎样去做?

念佛止静有观想的办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因为妄念止於口,但并没有止於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办法。净念相继,本来是有念,如果强迫无念,只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了。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渐渐消失。

100.念佛时虽声音很细微,但听起来好像是钟鸣,这样是不是贪恋静境?

这是高度入静的表现。

 
 
 
前五篇文章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八)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七)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六)

 

后五篇文章

观想念佛法门(二)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三)

系念思惟念佛法门

如何念咒念佛才会相应?

决定往生--义工大会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