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随学(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称赞佛号(五)

当知佛号福无穷。暂举一声众罪空。非少善根原在此。故令持者往莲宫。

当知佛号德弥深。竭力十称即往生。恶逆之人能遇此。定教不落泥犁坑。

当知佛号功无比。作佛因缘从此起。昔有樵夫念一声。如今久在华池里。

当知佛号妙难量。一句随称万德彰。诸佛因斯皆护念。众生不信实堪伤。

呵弃妄想(六)

当知妄想最堪呵。常害行人落爱河。今日持名不恳切。只愁仍旧在娑婆。

当知妄想祸根深。刻刻令人失正因。单举洪名终不伏。须加信愿始堪平。

当知妄想本真心。逐境昏迷作祸根。信愿持名休放逸。声声能摄妄归真。

当知妄想有奇勋。弹指能摧地狱城。以此求生尤易往。随他造业永沉沦。

颂成回向

我今作此颂为断诸人惑兼备自修行

以此作警策每见念佛人心中多不决

或想除妄心或思参明白因此二种心

生起种种惑或生别求心或嫌不得力

或愁心不明或忧多罪业是故念佛时

心中不能切不知念佛门横超带惑业

不须参话头自然心明白我发至诚心

奉对诸人说尽采大乘经皆遵祖师说

倘有虗妄言自当堕拔舌若能合于经

愿佛早垂接为此然臂香炷数四十八

以表真实心聊酬佛恩德唯愿诸众生

读此生欢悦渐渐心华开渐渐妄想灭

随力念佛名心中无疑惑念到命终时

决定生彼国倘有读诵人知此有利益

愿发大慈悲处处代传说我今作颂完

回向此功德愿同诸众生早生安乐国

极乐甚奇特

或有难云。法门无量誓愿学。何故偏恋西方。不修余行。答曰。吾欣此门。易修易至。功高奇特。复说偈云。

吾欣极乐甚奇特。不怕众生具恶逆。但肯回心念佛名。顿消地狱生莲国。

吾欣极乐甚奇特。生者还能带惑业。有此法门不肯修。轮回何日得超越。

吾欣极乐甚奇特。摄受凡愚生彼国。如此功能何处来。皆从法藏愿心出。

吾欣极乐甚奇特。六字包含无量德。只要持名信愿坚。临终佛必亲垂接。

净宗八要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盘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师净土诗八首。曰欣。曰厌。曰信。曰愿。曰行。曰专。曰久。曰警。诚哉此诗。可谓净土之要关。行人之 痛策。修净业者。不可不读。余因此有感于怀。不觉顿忘鄙陋。拈笔和之。愧无文理。不敢续附于后。故别录之。名净宗八要。以为自警云尔。古昆敬然臂香九炷谨 识。

西方胜境独超伦。上善同居绝苦辛。风动树林宣妙响。鸟飞空处现奇身。宝莲华里人如佛。功德池中水是珍。欲慕临终生彼国。须从平素不因循。

吾躬下劣孰同伦。昏昧愚痴最苦辛。口里喜谈尘世语。心中偏着女人身。声名本假贪如宝。财利原空爱若珍。多劫沉迷方起厌。急须念佛莫因循。

莲邦清净绝尘嚣。立志求生勿动摇。佛有慈悲容彼入。土无高下任吾超。心言相合终归去。感应道交不用招。笃信修行全智力。功能成就罪能消。

立心坚固勿循情。诫止闲非不妄行。净业功多应努力。尘缘过重必须轻。欲令彼国莲华大。全在当人道念成。发愿往生亲见佛。速来救苦出迷城。

读诵洪名不用疑。堂堂大路向西驰。光阴有限宜精进。人命无常莫待时。欲识念心是那个。须知彼佛号阿弥。但凭此行归赡养。定作娑婆说法师。

修行定课事何饶。日日如斯始可标。杂学余门原路远。专持佛号岂途迢。轮珠记数平常念。莲蕚书名必获超。但办一心生极乐。庄严功德永无消。

极乐迢迢甚易超。全凭诵佛志无摇。声声相继庄严露。念念勿忘功德饶。终日修行靡间断。毕生求愿岂堪聊。莲邦从此朝朝近。懈怠情萌路转遥。

久迷本性最堪嗟。道业难成苦永遐。宿世造愆真可惜。今生修善不宜差。攀缘必落轮回所。谤法终归地狱家。警策身心勤念佛。定超彼国净无瑕。

痛策恶习

贪毒深。道难学。常求名利必无觉。急须看破念弥陀。始可临终生极乐。

嗔火大。行难成。虽念弥陀被恶侵。须向逆缘常忍耐。西方净土始超生。

痴垢重。罪难明。不知因果枉修行。非凭善友常提拔。那可今生出苦轮。

慢山高。法难住。明师虽遇亦徒费。必须自己生深惭。方得持名登宝地。

称名自慰

我称佛。不相同。全赖妄心显大功。平世安知兵有力。贼临始见将威风。

空妄想。乱如丝。不念弥陀那得知。心镜初磨谓影现。当知佛号妙难思。

称佛名。用珠算。转凡成圣功难判。欲求极乐速超生。只要朝朝数不乱。

口称佛。心必清。如人重魇闻呼声。因兹不怕心多乱。只怕口中断佛音。

莲宗初祖念佛三昧序云。夫玄音之扣。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古昆所以每劝持名者。切莫怕妄想。嫌罪垢。而先求一心不乱。只要出 音记数。毕命为期。佛一出音。珠一记数。尘累每销。滞情融朗。功愈胜矣。经云。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尘累每销。又云。散心称一声。皆已成佛 道。即滞情融朗。岂有不令妄想时时而轻。罪垢时时而减。一声佛一声相应。声声佛声声相应。亦此之谓欤。当知出音记数。毕命为期。纵未到一心不乱。信愿必然 坚固。往生决定可期。不过品位暂低而已。故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奉告有缘之士。于持名时。只要令音声不绝。不必 着一心不乱。音声不绝是因。一心不乱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自然而然。所谓形直则影端。声和则响顺。可惜今时人。佛尚不肯常称。于句句中。有销尘融滞 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乱。岂非鸟无翼而欲飞。树无根而欲茂。所以每每念弥陀。每每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别门去。呜呼哀哉。净土法门。衰败至此。 可谓极矣。愿我同流。出音记数。努力努力。又当知出音是口。记数是身。故妙叶禅师云。能运身口之念。母论其散。但不间断。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惟行之 不休为度。固不必忧散乱矣。如母丧爱子。龙失命珠。不期心一而自一。岂制之令一也。心不可制。实在行人勤怠耳。

净土随学卷上

净土随学卷下

恋西学人玉峯古昆自编

莲宗必读总序

净土法门者。乃诸佛究竟之法也。故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释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彼则巨贤至圣。咸舒藻以为盟。此则觉德鸿儒。尽摛毫而作誓。 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列宿尘沙。莫况其多也。下至恶逆凡夫。十念便登宝土。飞禽畜类。随称亦达金池。此非弥陀愿力。安能若是。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 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灵峯云。于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直捷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古人独以弥陀经为日课。岂非持名一法。普被三 根。摄事理无遗。统宗教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其名号功德。自何而始。乃因六八大愿之所庄严。九品悲心之所成就也。然彼佛愿力虽不可思议。若厌离不深。则 娑婆业系不脱。故藉五王八苦之缘。以作进修之策。而进修仪轨甚多。唯慈云行愿。最为切要。上根之士。一闻便信。中下之辈。多诸疑惑。智者十疑论。统净宗一 切疑问。振菩提大道之纲。断疑生信。厥功最巨。善导云。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若专修者。十即十生。法照大师。感文殊告曰。汝今念佛。 正是其时。当知念佛。诸法之王。慧日感观音亦云。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二大士皆法王长子。亲口传授念佛法门。殷勤如此。可不信哉。飞锡永明四明慈照 优昙天如妙叶楚石幽溪等。乃传宗列祖。阐教圣师。皆撰文述偈。深劝往生。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蕅益法师。每见学者。未识方隅。靡惭滥吹。或云念佛。散心 无益。或云念佛。须一心不乱。或云念佛。须参究是谁。诘其信愿。毫无所知。可悲也夫。如意珠王。遇此等人。而成瓦砾。以此故述信愿持名历九品说。行者宜勤 覧之。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坚密云。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省 庵云。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彻悟云。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 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故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如上所述。咸遵佛祖诚言。非敢臆说。撮其词明义显。最切要者。会成一册。以便朝暮庄诵。刻刻提撕。如面聆法音。不 敢疑贰。名之曰莲宗必读。余为障缘深重浊智腾波。非专修一行。生死难脱。匪凭圣教。信愿难阶。况去圣时遥。邪风竞起。正行之人。多被惑乱。是故必读此书。 然后必生净土。愧鄙见隘劣。焉敢公诸胜友。但自为鞭策。而作往生左劵。敬摘诸文。而谬为之序。时在丁卯冬住普陀之法华洞。

西方径路序

夫一句弥陀称径路者。乃横绝迷源。直投觉海。至简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要解云。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 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直指云。无上正徧知觉普应机宜。说法三百余会。皆令羣有同证真常。求其机宜相感生佛缘深 至简至易。而功高径捷者。无越求生净土一门。况五浊盛时。众生垢重。余道修行必难成就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是故娑婆教主。再四叮咛。十方如来。殷 勤劝赞。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大矣哉。一句弥陀。真可谓渡苦海之巨航。生西方之径路也。昔善导和尚。专志于此。众称弥陀化身。岂欺我 哉。详其自行化他。总不出弥陀一经之妙旨。乃云。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 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彻悟云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又云。世间出世 思惟徧。不念弥陀更念谁。谨遵此旨。并深信佛愿。将一句弥陀。述成四十八偈。尽采金口诚言。及祖师临终遗嘱。平生实行。并非臆说。名之曰西方径路。复集诸 文为证。以便初机易生正信。倘有同志。不以人废言。亦可凭此互相警策。速念弥陀。速生净土。速念众生。速行化度。庶不负弥陀化身。直指径路。一片血滴滴之 老婆心矣。发愿回向云。

稽首娑婆说法主称赞净土十方佛

极乐世界大导师净土圆顿修多罗

观音势至大海众阐扬莲社诸圣祖

我发诚心集此书唯愿证明垂加护

复然臂香六八炷供养弥陀慈悲父

愿我承此殊胜因早促阳寿生净土

愿此径路广流通见者闻者生欣慕

早念弥陀早往生早入娑婆早化度

净土自警录后序

余于咸丰辛亥冬。在仙居之南峯山。阅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见序中云。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虗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诚哉此语。感德无涯。乃 余信净土之根本也。因师兄敬峯上人。指示圆觉妙经。乃八道之要典。便熟读熟背。忽疑经中之语。发心参究。虽障深未悟。而信力已增。一时不能放下。是故仍住 丛林。多亲禅德。亦有慈悲知识。方便证明。自惭功浅。不敢承当。唯恐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不如继念弥陀。犹有入品之功。况且名利习气。日有所增。谅必工 夫。不相应故。虽知如是。还不能死心念佛何哉。皆因不知念佛法门。有奇特超胜之功。只谓禅净无二。不生轻易而已。后参昌启老人。于杭之大崇福。屡蒙痛拶。 尽改前非。深知向上宗乘。不是容易可得。遂乃兼修净业。兼读净土诸书。及见永明禅师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祖师之 言。禅净分别。优劣乃尔。可信净土。别有奇特。索性弃禅修净。不读他经。后避兵灾。于普陀佛顶山之慧济寺。读坚密大师净要总序。灵峯大师弥陀要解。及幽溪 大师圆中钞等书。乃知五浊盛时。众生障重。非执持名号。必难往生。况此法门。微妙难思。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从此晨朝十念。记数持名遂然两指。供养两土教 主。以作欣厌之本。尽此一生。誓无改变。自后仿其样者渐多。虗名渐大。每有学者。再三请示。余深渐障重。勉学此门。以此为人。岂不谬哉。用力推之。莫不招 怨。不得已。将金口之诚言。祖师之要语。述成一册。以此自警。并警有缘之士。勿执偏空。勿贪禅语。老实持名。求生净土。书成之后。复呈鄙见为之序。

净土神珠序

净土神珠者何。现前一念心性灵妙莫测之谓也。弥陀经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者。盖为此也。古今贤圣。极力弘通宝王三昧。亦为此也。此心性者。本 自竖穷横徧。不生不灭。本具十方诸佛净妙国土。是故实有西方弥陀净土。宛然在中。无奈众生障重。不能得见。故劳娑婆教主。开方便门。十方世尊。出广长舌。 故妙宗云。心藏具法。有何边涯。无妙观缘。隐而不发。今依佛语。顺性想之。宝地光明。种种奇相。随心出现宗论云。现前一念之心。亘古亘今。故名无量寿。灵 明洞彻。故名无量光。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果因交彻。微妙难思。诸佛护念。其在兹焉。故知净土。乃无上心要。如如意珠。顿含 众宝。复何疑哉。余惜从前。虽喜净土。不知其实。每问禅友。皆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可着相。因此虽喜念佛。但只着空而已。后阅台净二宗。及无生论。始 知净土实境昭彰。即是唯心。弥陀真身显现即是自性。实有净土可生。实有弥陀可见。故云生本无生生四土。见犹离见见三身。从兹死心。念佛求生。谨将鄙见起信 要言。略集成编。以此自勉。并告同心所愿广开解目。深入行门。一句弥陀。包含无尽。佛功德海。当念圆成。释迦劝赞。诸佛同宣。凡有信者。不可不尽心而力行 之也。同治己巳夏月幽溪传法后裔古昆稽首谨识。

西归行仪序

西归行仪。本恋西学人自行之佛事。因阅妙宗圆中二钞。及净土十要等书。始知弥陀经十念门。二经行仪。四十八愿。九品观章。皆净土必要。深信切愿。莫不由 斯。是故将此。奉为日课。并告同心。共作往生左劵。弥陀经者。乃诸佛之心要。乐那之家书。功德不可思议。故闻是经受持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临命终 时。弥陀圣众。现前导引。况多佛劝持。那堪不诵。十念法门。本弥陀大愿实净土指南。修净业者。必不可少。楚石禅师。道高德备。朝朝十念。尚无亏焉。礼想入 观二仪。从时公行仪中摘出。专修之士。尤为急要。修此者。不观境而净境宛然。不参心而真心全露。可谓见佛之奇勋。明心之妙诀也。四十八愿。九品观章。乃法 藏之因心。弥陀之果德。读此方了弥陀因果。始终不舍于我第苦恼众生。而依此持名。于念念中。必能圆具信愿行之三种资粮。西归不远。唯在此矣。如上皆诸祖阐 扬之旨。并非臆说。唯愿诸见闻。皆生决定信。勉力共修持。同归弥陀愿。一生成佛。广度众生。在此一举。不可缓也。恋西学人古昆在舜江天台教观敬然臂香四十 八炷供养阿弥陀佛稽首谨序。

经律异相摘录序

昔释迦如来。慈愍应世。说法四十九年。积经千万亿卷。总而名之。曰经曰律曰论。然于经律论三藏之中。撮其要义。则不出十法界之因果。又于十界因果中究之则 是现前一心。更无别法。迷之则九界杂陈。生死不绝。悟之则佛道圆成。寂常真净。吾人欲知未来苦乐之果。当观现在善恶之因。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贪心 重必沉鬼趣。恶见猛必堕地狱。向善多必生天官。念佛切必往净土。唯须自己检点。不必旁问他人。修行之士。切宜慎之。彻悟禅师云。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 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经律异相者。乃梁之高僧所撰。因其大 藏浩瀚。初心难入。恐后向佛之徒。因果不明。修行无益。是故备采经律。专明因果。会成一册。共五十卷。欲令众生。凭此修学。同证菩提余因乱世。避居南海。 偶读此书。羣疑冰释。始知佛法之妙。莫要于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惜其部帙犹广。披阅仍难。由是发心。摘录两卷。欲刻流通。普结法缘。助生净土云尔。

重刻观经义疏妙宗钞劝读序

观无量寿佛经者。乃释迦本师为五浊恶世苦恼众生而说之也。特假韦提夫人受苦之缘。以为发起。令末世众生。早知厌苦。早慕西方。此经不独被韦提希等圆顿之 机。悟无生忍。亦能普收十恶五逆愚痴之辈。入宝莲华。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也。昔天台智者大师。众称小释迦。灵岳亲承。大苏妙悟。证法华三昧。获无碍辩 才。以此判释一代时教。乃有三大五小之说。论其部类。则有三大五小之分。究其要义。则不出现前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之妙三观也。观经义疏者。乃五小部之 一也。此经妙观。深固幽远与华严法华同体。非东土小释迦。谁堪解释。以合妙宗。若不解释。安能令末世障重众生。了知三身不异。四土圆融。之微妙观法也哉。 妙宗钞者。四明法智尊者所作。尊者乃天台大师之远孙也。力阐台宗。精修妙观。至宏净土法门尤为要切。见观经义疏。妙旨甚深。初心难入。若不重为细释。恐此 圆顿妙观。不能广传于世。故钞云。当知今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又云。应知实相。全体照 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徧故。诸法皆实。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于依正。能所即绝。对 待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 阶。度生亦广如此土人。宿圆修者。于诸座席。见相殊常。闻法易悟。以此类彼。功在妙宗。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嗟乎。吾奉此书。已竭力矣。至 逢刀兵大乱四处奔逃。亦负之而行。唯恨神识飞扬。不能作观。然所得利益不可思议。焚身供养亦报不尽。钞云。应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 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余阅至于此。乃深思之。既举此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则生佛依正。一一无非法界圆融不思议体。故知弥陀名号。亦是举此体而作。 亦即是法界圆融不思议体。故幽溪大师云。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灵峯大师。深得此 旨。故于要解中云。光则横徧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是故弥陀名号。即是众生本觉理性。弥陀名号。既即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则但持名号。岂有 一法而不圆收。故幽溪灵峯坚密彻悟诸大祖师。皆云持名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余死心持名。乃从此入今特记之。以明法惠。并告同行之士。虽不作观。此书不可 不读。若不读此书。安知净土法门。至顿至圆。后来恐被他岐所惑。宁不寒心。愿共勉之愿共勉之。深愧薄福。不能将此法门。重刊流布。令法界众生。而共闻之。 幸有妙(根然)二 师。深知佛恩。悲智双运。一见此书。喜如获宝。再三阅之。欣乐愈深。遂募资刊布。广结大缘。所愿见者闻者。深开妙解。称者观者。同见弥陀。净业之士。欲深 明三观之旨。钞中已具。余愧无文。莫能叹述。聊采数言。以为劝发云尔。四明远裔古昆然臂香九炷稽首谨识。

弥陀圆中钞劝读序

夫弥陀一经。乃释迦如来。于深法中作浅说。广法中作略说者也。诠理则至顿至圆。诠行则至简至易。故闻之者。决定不退菩提。修之者。决定早登补处。无奈众 生。障垢日深。经旨莫识。由此而诸解渐兴。然解虽多。论俯须时机。则皆可称美。论阐扬妙观。则莫若幽溪大师之圆中钞矣。其序云。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 名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显于此心之真空。所谓不思议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则圆中圆满非但中之道成。是 故命为钞焉。意欲读是经而修行者。顾名思义。诚宜一心不乱。而万虑皆忘。则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续。则妙有之理显。行成而见佛。心净而华开。娑婆 之印坏。而极乐之文成。印坏所以空其情。是之为真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为妙有。二者俱存而俱忘。弥陀久经。厥语所以略。厥义所以深也。昆于咸丰五年。在 杭之大崇福寺。一见此书。宛如熟识。遂觅此板。乃在城内法藏院诺庵法师所。即印数十部。以广其传。因此净缘渐熟。圆解渐开。是故历逃兵难。未尝暂离愿同学 诸友。此书必须多读。始得深生信愿。决志持名。佛法之妙举。不外乎此矣。

净土十要重梓序

净土十要者。乃灵峯大师彻底悲心之所结集也。坚密大师剖心沥血之所流通也。自古宏净土者。未有如此直剖心宗。力救时病可谓将法王最胜宝藏。一旦尽开。普施 大地众生。现成受用。犹有不肯死心承当者。真是愚之甚。痴之极矣。灵峯云。深信发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 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坚密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如出 幽狱。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是故万缘之唾不食。众苦之忍莫回。又云。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 此乃二大师哀怜末世。之大慈大悲真语实语。大舌轮之所同说。金色臂之所常垂。皆此意也。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愧哉。吾本屠门之子。地狱之人。赖佛光垂照。善 友提携乃知厌苦。发心出家。屡蒙师友重重开示。始慕宗乘。愧宿障深厚。参究数年。只解偏空而已。辛酉春。在虞东明因寺。忽遭兵灾。方觉前来。学未真实。幸 佛恩加被。在大难中。虽伤一足。犹可奔逃。遂隐居于普陀佛顶山慧济寺。于夏月间。细阅此书。感激之至。如多年暗室。忽遇明灯。可惜从前。不肯细读。空过光 阴悔之不及。自此尽弃旧习。专学持名。欲具欣厌。故然两指。十念记数。皆从此起。有净侣妙能大师。与余颇似宿缘。一见欢喜。乃共行之。见十要序云。像季久 转。唯净土一门。契理契机而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美尽善。因兵燹之后。此板无存。遂发诚心。劝募重梓。唯愿十方三世。共遵此书。同念弥陀。同生净土。方 慰诸佛广长。二师愿力也矣。学人古昆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稽首谨序。

重刻往生集序

余尊奉此集。略有三意。一信本师亲口。告舍利弗曰。汝等皆 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己今当愿。己今当生。集中上至高僧鸿儒。下至愚夫愚妇。信愿念佛。悉皆往生。岂非本师金言。的确 非谬。二信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集中四众人等。乃至恶人。临终念佛。皆得往生。其恶人临 终。应堕地狱暂称佛号。即免地狱。而便往生。如此功德。安可思议也哉。岂非诸佛称赞不可思议功德。真实不虗。三信弥陀因中大誓愿云。十方众生。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集中多见念佛之人。临命终时。佛及圣众。亲垂接引。岂非弥陀誓愿。决定可 凭。莲宗行者。苟能具此三信。决定往生无疑。往生集者。乃莲池祖师。大慈悲心之所撰也。余确信净土着事之功。实因于此。是故发心。重募流通。以公十方净 友。普劝得此书者。当时常披阅。一则企慕先贤。免生退屈。一则增长信力。净业易成。庶不负莲祖之厚望焉。

读圆觉经深信念佛序

大方广圆觉经者。乃如来入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现诸净土而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岂不甚深微妙广大圆融也哉。圆觉者 何。现前一念无明业识之心是也经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悟此故也。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 妙心。迷此故也。故裴公云。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 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是故 古昆。虽生末世。恶业深重。犹可得闻如斯妙经。获益甚深。佛恩难报。倘不知现前一念无明业识。即是如来圆觉妙心。那能决志。专念弥陀。若不专念弥陀。定随 无明。造生死业轮回六道。永无出期。经中得益之处颇多。不能全举。唯将念佛起信之言。略引之耳。经云。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 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当立期限。稽首十方诸佛名字。又云。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夫圆觉经者。本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最要之典。尚云欲修行者。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及诸佛名字。故坚密大师云。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此言禅净兼修为益最大。永明所谓。有禅有 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又何故偏云。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盖言事有显理之功。不必外加夹杂。永明所谓。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可知圆觉妙经。乃禅净圆融贤愚普摄之大法门也。永明之角虎。亦不外乎此矣。经云。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 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则半偈。圭峯云。实由法无不持。机无不被 者也。恋西学人古昆。敬然臂香十二炷。供养圆觉妙经。唯愿承此功德。早见弥陀世尊。誓度法界众生。同归大圆觉海。

圆觉弥陀二经合赞

大矣哉。圆觉妙经。真渡我出迷流之宝筏也。若不读此经。安知现前一念。竖穷横徧无法不具。若不知现前一念。竖穷横徧。无法不具安信有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世 界阿弥陀佛。若不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肯死心持名。发愿往生。若不肯死心持名。发愿往生。安能速离苦海。早见。弥陀。若不早见弥陀。安得一时顿现自心 本具无量功德也哉。

刺血写阿弥陀经发愿

娑婆教主。在祗园会上。说出一卷阿弥陀经。六方恒沙诸佛。同声称赞。同为护念。复出广长之舌。徧覆大千世界。普劝众生。应当信受何哉。盖此经。乃直显众生 久迷之自性。大畅诸佛普度之本怀故也。故经云。将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百年。众生遇斯。皆可得度。若有众生。闻斯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 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古昆为此。述礼。想仪奉为日课。再欲将斯经典。广为人说。以报佛恩。舌钝心昏。不能满愿。岂不恨极。障深福薄。乃至如此想在俗不遇此 经。决不能发意出家。出家不仗此经。决不能死心念佛。此恩此德。难报难酬。是故每想刺血。书写此经。以自供奉。愧无忍力。不敢下手。直至同治癸酉。忽得舌 病。经久不除。定是累生妄语之报。若不忏悔必堕三途。因此发决定心。对释迦像前敬刺舌血。书写阿弥陀经。又然臂香九炷。供养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极 乐世界阿弥陀佛。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发愿云。

弟子古昆。见经中说。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当发愿若当生。是故我今。至心发愿。

我得舌病难除灭定是累生多妄说

发心书写弥陀经为表至诚刺舌血

以此勅血之善因忏除舌根诸恶业

愿我临欲命终时下品莲华定得入

唯愿莲华速速开早得如来广长舌

誓入娑婆恶世中将此妙经细解说

随声出现妙庄严普令见闻生欢悦

人人皆念阿弥陀个个同生极乐国

仰愿彼佛及本师并此经中六方佛

大慈大悲同证明我愿如是无休歇

直显者。圆中钞云。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但举假名。全收实法故曰一称嘉号。万德齐彰。是则依此经修。但以称佛名号。六字音声。而为 所缘之境。无以观佛相好。以滥经宗。要解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故 彻悟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又云。深信切愿。专恳 持名。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径路序所谓。一句弥陀。乃横绝迷源。直投觉海。至简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如上引证。皆直显之旨 愿持名者。同尽心焉。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佛涅盘日。于法源庵之报恩关。发此愿也。

刺血写四十八愿九品观章发愿

同治元年。古昆在佛顶山慧济寺。阅净土十要。至宝王论中。知智者大师。临终令读四十八愿。九品观章想智者。乃东土释迦。临终令读。岂非至要之言。因此熟读 奉为日课。为感得闻弥陀愿力。九界普收。恶逆之人。能称十念。亦必往生。是故刺血书写以常供奉。发愿云。

我今刺身血敬写六八愿愿我命终时

得见弥陀面又复然臂香炷数四十八

供养阿弥陀愿速生彼刹

我今刺身血敬写九品经愿我早离苦

早得下品生又然香九炷供养华池佛

愿求命终时莲现如初日

自庆闻法然身香发愿

我弟子古昆。从于无始以至今生。常因三毒。造罪无边。今虽出家。得闻佛法。三毒之心。依然常炽。倘不闻弥陀有十念之愿力。莲池有九品之方便。那敢现世求愿 往生。若不想现世往生。必定退失善根。转贪利养。非佛护念。安有今朝。是故于解七之际。敬然身香五炷。供养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感入五浊恶世。说难 信之法。令我得闻弥陀名号。死心执持。又然身香十八炷。供养六方世界一切诸佛。为感护念阿弥陀经。及闻是经受持者。(要解 云。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又然身香四十八炷。供养西方极 乐世界光寿无量阿弥陀佛。为感因中所发四十八愿。以名号功德。普度有情。至称十念。亦得往生。又然身香九炷。供养西方极乐世界在池水上阿弥陀佛。为感果上 所开九品方便。令恶逆众生。十念称佛。得生宝池。我弟子古昆。以此然香功德。至心回向。唯愿六方诸佛。两土世尊。慈悲证明。哀怜摄受。愿我尽此报身。决定 得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下品华内。承佛冥加。一弹指顷。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然臂香供楞严观音圆通偈发愿

我然臂香十二炷。供养楞严圆通偈。愿我早生七宝池。早净耳根闻妙谛。

楞严经观音圆通偈云。十方俱击皷十处一齐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此则通真实。声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此则常真实。幽溪大师 楞严玄义云。常真实即闻性竖穷。不生不灭也。圆真实即闻性横徧。无去无来也。通真实即闻性清净。不受妄染也。(昆曰。 宛同圆觉经觉性徧满清净不动之义)又云圆通常。即三德也。 即常住真心也。此数偈。不唯可以验耳根本理圆妙。行者亦宜持此。以资圆修。如人静居之时。随其音声。发于何方。应于障外。或动或静。而吾之闻性。圆通常 住。于此弥可资而得矣。又复应知。法本非空非假。亦非非空假。秪由法性绝待。就此寓名为中。秪由法性无染。就此寓名为空。秪由法性具足诸法。就此寓名为 假。只一法性。即绝待即无妄即具法。如摩尼宝珠。即莹彻即具宝即体圆。虽三宛然。而是一珠。虽是一珠。而三宛然。耳根圆通。亦复如是。十方俱击皷。十处一 齐闻。就此绝待。说名为中。能观此圆。是观中道。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就此无碍。说名为空。能观此通。是观真空。声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就此无生。 说名为有。能观此常。是观妙有。天台云。全由性具。实匪修成。不其然乎。此犹约不次中。说于次弟。若不次不次说者。举圆必通必常。举通必圆必常。举常必圆 必通。是故返闻之时。但观其圆。则通之于常。皆在是矣(文)昆为沙弥时。初阅此经。一见击钟验常。及此偈等。便生欢喜遂将此经常带身边。故受戒后。住国清禅堂。于 静夜中。欢喜听幽冥钟。反观闻性。一夜闻钟声。恍有所解。而成偈云。

本来无可比因他现其己他己自消融

无忧亦无喜

后见幽溪生无生论云。灵虗不昧。吾心自空也。物来斯应。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体达此 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虗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虗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 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始知前所解者。恍契此旨。乃信极乐依正庄严之他物。即吾人虗灵不昧之自心。故圆中钞云离彼妙 有。无以显此真空。离此真空无以证彼妙有。余幸知此。方能勇信西方。死心求生。实从无生论及圆中钞而入是故愿嗣台宗。为幽溪之后裔焉。

然臂香供圆觉经发愿

我然臂香十二炷。供养圆觉了义经。愿我早见阿弥陀。早来以此度羣生。

圆觉经云彼知觉者犹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昆因师兄指示。读至于此。喜而有疑。遂向日用中。参个能知觉 者。毕竟是谁。亦在国清寺禅堂。于解七之际。豁然有省。如久渴得浆。喜不可说。后念佛时。因述偈云。

本有一圆觉动转及施为明明全体是

何必更问谁

了了无踪迹时时在目前本来离言说

故佛亦无传

吾闻净土教颇似有宿因所食诸杂毒

吐成六字经

昆因宿障深重。学禅难就。遂舍之修净。恐招谤禅之罪。是故将从前滥沾法乳之言。至心呈出。一表贤圣流通经典之恩。一表祖师建立禅堂之德。虽则入门甚浅。然 于净土。甘心守愚。全仗此矣。

牙痛发愿

古昆恒受牙痛。心不能忍。静心思之。定是前生毁谤三宝。及一切人。故招此报。若不忏悔。必堕地狱。是故发心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发露忏悔。愿 早往生。愿云。

我受牙痛为何因谅必前生谤三尊

谤法谤僧过已重再加谤佛罪难陈

若不忏悔并发愿必堕地狱痛尤深

故然臂香六八炷供养弥陀大慈尊

愿我速离牙痛苦愿我促寿早往生

愿我早见弥陀面以真实语利羣生

赞佛赞僧心不已更赞净土妙法门

普令众生皆度脱我愿方始得称心

仰愿十方三世佛一切菩萨贤圣僧

大慈大悲同证明同垂救护令往生

病久发愿

古昆于癸酉年。三月初五日。身染重病。直至秋间。夜不安眠。口不开味。生死之事。未知如何。想我此生。别无所能。只有净土一门。极力相信。诚恐宿业深重。 现生不能如愿。岂不孤负佛恩。枉被法服。虗消一切信心供养。佛袈裟下。失却人身。最堪痛惜。异方便中。不成道业。宁不悲伤。故于九月二十三日。在天台教 观。启建四十九日七期。禁止语言不敢放逸。每日早晨。敬然臂香三炷。供养阿弥陀佛。发愿云。

六八大愿王九品妙慈力令我速归去

早来度一切我寿若未尽愿令病消灭

誓发精进心持名不休歇

戒述发愿

古昆惭愧数年以来。谬述偈文。自不知丑。静心思之。不但枉费工夫。全无利益。而且劳损精神。增长狂见。其害非浅。止观云。领持记忆。心劳志倦。言论往复。 水浊珠昏。领持记忆。乃学佛法之要事。修止观者。尚须弃舍。况专持名号。现世求生之人。那可向外习学。扰乱心神。使三昧不成。往生难决。为改前非。复成偈 云。谬述偈文向外学。妄招贤士生轻薄。祖师妙典积如山。何用吾盲多造作。可丑可丑真可丑。私采他言为己有。如此狂心不肯休。西方直路成横走。如斯深障每欲 戒之。意马难止。是故于同治癸酉年。佛成道日。敬然臂香三炷。立誓愿云。古昆此生再述偈文。必堕地狱。又敬然臂香六炷。供养释迦如来。弥陀世尊。唯愿以慈 悲愿力。加被于我。令我定心念佛。速往西方早见慈尊。顿开佛慧。尽未来际。说法利生。

慎狂发愿

妙叶禅师云。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又云。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昆每好乱改学友之言。岂非见 人之非。执我之是。故知亏道内矜。受害非浅。净业未成。自救不了。那敢评人是非。的是狂魔所附。回心思之。懊悔不已。是故于光绪元年夏日。向阿弥陀佛敬然 臂香九炷。以求忏悔。发愿偈云。

深惭无智起狂见。每每胡图改友言。今向佛前求忏悔。愿除狂害早生莲。

七期发愿

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彻悟云。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具。则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 字尽之矣。昆每揣障重。要仗一心不乱。方得往生。今生决定不能。若仗信愿能生。似可勉力。是故凡建七期。定十万弥陀为日课。以作发愿之本。决不求一心不 乱。每晨必然臂香三炷供佛。至心发愿云。

我今然臂香。供养弥陀佛。愿我命终时。决定生彼国。

呵弃欲盖

慈云忏愿仪云。定取净业实时成就。不得一念思忆五尘。呵去爱欲。勤息恚痴。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离。不为正忏障碍。当观察何习偏重。呵弃调停。取令平 复。勿便行法唐丧其功。余为此。采止观方便中呵五欲弃五盖之文。附以欣求净土之意。述成十偈。写诸坐隅。日以自警云。

色欲侵人祸甚深。轮回六道苦弥增。愿求彼佛垂慈愍。早放光明接往生。

媚言艶曲众邪声。恼乱行人道不成。誓念佛名生彼国。常听灵鸟唱玄音。

芬芳馥郁害非轻。高志之人亦被侵。唯愿早登赡养国。莲华香里悟无生。

沙弥躭味堕虫身。此欲由来害亦深。及早修行生极乐。酥酡妙食自然成。

堪嗟触害少人知。垢体常希细软衣。托质莲华身净洁。微风吹着妙难思。

贪心一起黑沉沉。人相翻为饿鬼形。急念弥陀生宝所。现成受用不须寻。

炎炎嗔火若蛇形。烧却无边功德林。遥羡乐邦诸善友。慈悲喜舍利羣生。

睡魔久住黑山林。昼夜常欺学道人。痛策身心称彼佛。早归极乐始安宁。

掉悔

掉举身心障已深。更萦忧悔道难成。一声佛号超生死。自在逍遥莫比伦。

疑盖萦缠道不成。应须急弃莫存心。乐邦有路原相近。信极方能易往生。

血佛像诗

同治壬申夏初。昆在旌教讲寺。看显明和尚之病。见妙能法师自题血像诗十首。喜其深得欣厌取舍之旨。故不揣庸愚。学而和之。每得二首。原韵别记。

久背弥陀大导师。深沉苦海莫能离。剖身欲画慈悲像。滴血解鲜带泪垂。

血描极乐大恩师。尽报归依不敢离。苦海漂流无可出。愿伸宝手近吾垂。

说着死门涕泪淋。深惭虗度莫追寻。至心血写如来像。愿我速闻极乐音。

穷儿叹苦泪淋淋。痛失摩尼没处寻。割血图成亲长者。朝朝求降大慈音。

劳劳碌碌百无成。孤负灵台一点明。赖有弥陀垂摄受。恭描血像愿求生。

善事难周恶易成。皆由因果不分明。今刳舌血描慈像。九品华池定得生。

造业之时只一躯。三途受苦有千殊。愿从此世生赡养。剖血描成彼佛模。

只说圣凡各一躯。谁知真性体无殊。诚心血绘弥陀像。带起当人台日模。

觉体灵明本自安。量周沙界一毫端。血图圣像皆因此。唯愿诸人着眼看。

庄严净土最堪安。宝树重重乐万端。痛血画成调御像。愿生彼国倚栏看。

轮回生死去还来。何日能升七宝台。割血描师求出苦。免教痛哭响如雷。

剖身滴血画如来。愿我临终上宝台。诸佛现前同授手。梵音慰喻响如雷。

现前一念本惺惺。为染尘缘失己灵。血画弥陀全体露。宛然心佛不丹青。

弥陀愿海寂惺惺。摄取羣生复本灵。剖血绘成真实像。是心是佛是丹青。

佛性常存非旧新。众生迷背认残身。精诚血画慈尊像。普愿含灵越垢尘。

一点灵光万古新。情根覆蔽变凡身。血心画作西方佛。愿了娑婆历劫尘。

情枷爱锁莫能开。急急回头把藕栽。恭对西方剖舌血。描成彼佛宛然来。

彼佛愿门正大开。应将信种急培栽。我今血画金池像。宛在心中无去来。

旷劫奔驰丧本真。深悲空过负慈亲。今番立誓持名号。滴血申诚画佛身。

血写弥陀即一真。为人自肯乃方亲。还须把本逃生死。念念休忘彼佛身。

为友封龛

拈封条云。真如界内。本无东西之隔。生灭门中。却有来去之形。恭惟旌教堂上显明和尚。一生行满。大事圆成。可谓无所从来。来生东土亦无所去。去往西方更白 数言聊表尊德。脱俗离尘数十春。寻师访道志宏深。因缘时至心华发。亲见无生旧主人。苦志参禅功已至。忘身为众愈加精。朝行百事无疲倦。夜坐观心达五更。戒 行精严如雪净。慈悲忍辱利羣生。出言不说他人过。居世常存厌世心。临终一着无余事。但念弥陀愿往生。可幸显公归西去。堪怜吾辈少知音。且道封龛一句作么 生。多年苦行忙如箭。今日安闲坐宝莲。便封。

往生要关

念佛之人。将往生时。最怕心怀疑惑。自生退屈。谓我等生死凡夫。罪障深重岂能一世便得往生此皆不如弥陀愿力。特为救度苦恼众生一生成就。而设此方便也。观 经云。十恶五逆。临终苦逼。教称十念。即生彼国。此岂非一生成就之明证乎。十恶五逆。乃极大恶人。尚能一生成就。何况小恶。何况无恶。何况一生念佛之人。 岂不决定往生。疑者云。大恶之人。临终念佛。十念往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乃能如此。释云。大恶之人。宿世尚有善根。何况小恶。何况无恶。何况一生念佛之 人。岂有无善根之理。当知但能遇善知识。闻佛名号。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不可自生疑惑。自障其心。令一生空过道业无成。余亲见善友。根机最利功行高超。 临终生疑。不得往生。有愚钝者。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可见净土法门。不论根机大小。功行浅深。唯在深信佛语。皆得成就。故慈照宗主云。将谓是凡 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离。非是他人 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成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虗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

佛恩加被

余庚午冬。在旌教寺。起七念佛。因 得小病。便生疲倦。不能提起。心中胡思乱想。忽然想着在家之时。衣食难图。苦不可言。今赖佛恩百事现成。稍有微恙。那堪放逸。今逢如 此良缘。再不精进念佛。岂有出苦之期。因此忽尔新鲜。神清气爽。念佛颇见有力。因作厌苦出家念佛求生四偈。以常警策。

自惭历劫罪根深。报在贫家做苦人。衣食难图多困厄。亲邻靡恃甚酸辛。虽存艺业空无味。赖遇病缘起厌心。感佛慈悲垂救护。愿修大行度羣生。

造恶愚人忽作僧。未知往昔有何因。旱逢甘泽非吾福。病遇良医是圣勋。大石将沉还不没。重囚临死得回生。愿祈速出轮回苦。广学菩提报佛恩。

幸得为僧异俗伦。深惭垢重道难成。胸中妄想纷然起。意地贪嗔不暂停。始学禅宗缘未就。将修净业病相侵哀哉宝所空无获。立誓专称万德名。

毕命为期诵佛名。朝朝六万定功程。往生尽在专修志。流转咸由放逸心。极乐人民皆不退。娑婆豪贵亦沉沦。唯求早托莲池底。免在阎浮受苦轮。

忆恩流泪

同治庚午冬。余在旌教寺。裱一轴六字洪名供于室内。于初挂之日。竭力跪诵千声。以申诚敬。忽忆万德洪名。救我死心之恩。不觉声泪并出因作偈云。

六字洪名妙莫测。无边功德皆含摄。本师为此重重宣。诸佛因斯处处说。善导多称多放光。少康一唱一飞佛。我今跪诵忆深恩。句句声声泪并出。

庆领直捷

弥陀要解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彻悟禅师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寄语持名行者。当思此语。 始知持名不必参观。至简易至直捷也。余愧数年以来。不解此旨。随伶俐人脚跟所转。妄谓弥陀名号。曲为下根之人。若上智念佛。必要参究作观方称有禅有净。每 怀此意。究竟参又参不到。观又观不成。幸于辛未春。而得解入弥陀三身之德。恒称名而顿彰。圆中钞云。一称嘉号。万德齐彰。果有此妙。自此参观心绝。庆幸之 至。若非父母勤苦之力。读两年书识几个字。那有今朝。愧出家来。并无酬荐遂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愿我生身父母。承此善根。早生极乐因作偈云。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果得持名无异念。声声露出紫金容。

手掐轮珠记佛名。珠中有佛甚分明。只因自己尘缘重。终日于中不见形。

家贫已读两年书。父母辛勤汗如雨。今解以名召德宗。全凭识字看经语。

臂上虔焚六八香。至心供养弥陀佛。以斯功德愿双亲。早脱苦轮生乐国。

惜前谬滥

堪悲昔日堕偏空。妄谓己明向上宗。念着弥陀平淡淡。自称见地喜浓浓。

初出家时本信西。一欣禅理反嫌低。至遭兵难方知谬。尽改从前一切非。

净宗未入自称通。滥解弥陀即主翁。虽说洪名吾喜念。心中犹着没西东。

我学恭礼只解空。谬称心净即莲宫。至看十要明西有。始决持名愿舍东。

名号本愿

众生垢重道难修。苦海茫茫怎出头。法藏因斯立誓愿。但将名号度羣流。

弥陀名号愿无边。普摄凡愚顿且圆。恶逆回心才十念。火车化作紫金莲。

持名自得

洪名隐隐口中称。手掐轮珠静静听。听得玄音明历历。恍如有佛露真身。

开唇诵佛微微响。摄耳澄心细细听。听得佛音含泪出。宛如难子哭慈亲。

持名要策

口诵佛。耳听声。句句应使勿暂停。但得如斯无夹杂。宛然有佛在其唇(西斋诗 云。口耳相传六个字圣凡不隔一条丝。即此义也)。

名一举。佛顿彰。(彻悟禅 师云。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少康祖师。功极于此。故能称一声名。出一尊佛)声声全露自心光。(即 彻悟云。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待寻鞭影。不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全)为 兹不用杂参观。只要当人愿力强(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 念之间欣厌具足。此即愿力坚强之谓也)。

持名重口

持名重口义深深。当究大乘圆顿经。法华一称皆作佛。观经十气便超生。

洪名功大在音声。故得顿收恶逆根。感应易成全仗此。高贤慎勿看为轻。

持名当响

我称名号响如雷。彼佛遥闻必速来。只为念声力小小。故他缓缓送金台。

我把弥陀尽力称。莲池会里必闻声。其中谅有旧亲戚。终肯早来送好音。

持名伏妄

称佛不宜记妄心。最宜听着口中音。譬如白日浓云起。当幸阳光不被侵。

称名伏妄有奇勋。勋在口中出响声。譬若人间千怪起。一雷能破众邪心。

三业圆修

口称佛号必从心。手掐轮珠正属身。三业圆修功必大。故堪将此广流行。

细想佛宣三藏经。无非警诫修三业。所以深劝称弥陀。声声圆净易超越。

有佛土颂

曾见学者。将一卷弥陀经。都说是自心本性。并无彼佛彼土。岂非拨境求心。斩头觅活。余闻之不忍。遂述有佛土颂。以警童蒙。

大哉一卷小弥陀。佛字算有八十五。只见三心在厥中。敢云无佛宁非忤。

土字觅成二十一。徧寻性字无踪迹。分明有土是圆谈。不比小乘多说寂。

自题小照

本贫穷人。是地狱种。何福而遇出家。何慧而知西方。必蒙弥陀恩德之所加被。既感佛恩。当持佛名。惭愧不能参究作观。不能平伏妄想。只堪记数读诵。毕命为期 而已。曾有偈云。

感佛深恩诵佛名。不修妙观不参心。任凭意地多思想。誓掐轮珠动口唇。问如此念佛。有何奇特。答念珠在手华池朗。佛号离唇性地昏。

痛策依稀

坚密大师云。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吐弃无余。昆向谓 名号即佛。岂非依稀。又谓名号即心。岂非分别。如此小利。那可不吐因然臂香九炷。而述痛策云。

弥陀六万定规绳。日日坚持作路程。不想白牛当处露。只求临死免沉沦。

朝数洪名六万声。凭他微妙深非深。不求彼佛今时现。只想临终得往生。

多劫以来积罪深。持名一世岂能清。必凭佛力垂加护。使我临终带业生。

巍巍万德紫金身。才诵洪名那得亲。必仗当人真信愿。临终佛救始超升。

吾人心性含诸妙。信此求生终易到。最怕于中解不忘。虽持佛号功难效。

彼佛洪名度一切。急须持诵休停辍。当如遇难喊人援。莫谓音声便是佛。

难难难难难之极。顿悟依然生苦域。实为理明事不精。故知重解反招躃。

易易易易易之至。十声佛号归西去。只凭一点愿心坚。故信洪名功莫喻。

深恩略赞

一句洪名血滴滴。当知法藏大恩力。经无数劫结吾缘。始肯今朝口不辍。

一句洪名血滴滴。释迦之苦如山迭。舍头舍目为吾身。今日方能听彼说。

一句洪名血滴滴。六方尽出广长舌。为防吾信不能坚。六道轮回无可出。

一句洪名血滴滴。祖师菩萨汗如血。剖心竭力造诸书。劝我必从者里入。

古昆自发狂来苦有数载。幸于此休。故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及历代祖师菩萨发愿云。我供臂香四十八。微酬佛祖诸恩德。愿吾今世得超生。 尽未来时度一切。

佛前号哭

同治庚午九月。昆在旌教寺。启建七七道场。每日持名十万。至圆满日。自惭空过。佛前号哭云。

法门如此胜妙我罪如此深重为人如此心急

慧辩如此愚钝信愿如此极力持名如此散动

如此难得相应真实可悲可痛

此偈乃佛前声泪俱下之言。倘有妄语。自招拔舌。真实哭有多次。今特记出。以告诸贤。俾知我古昆虽尽心竭力。穷究净土妙旨。不及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人。犹 得一心不乱。

刺血畅怀

我今刺舌血。敬写弥陀经。诸佛应生喜。弥陀必更欣。

我今刺舌血。涂徧六方佛。谅必共哀怜。令吾生乐国。

我刺左手血。书成六八愿。弥陀欲普收。必定有吾分。

我刺右手血。流归九品池。不分华大小。必有我一枝。

老实念佛

老实念弥陀。莲邦归路直。暂时生巧心。即刻堕邪域。

老实念弥陀。易离生死苦。一贪奇妙功。难到清凉所。

老实念弥陀。应须不辍口。声声如哭亲。恰恰朝西走。

老实念弥陀。数珠休脱手。日持几万声。在此终非久。

念佛慰进

一句阿弥陀。一颗大明珠。在在勤抹拭。处处宝光舒。

一句阿弥陀。一把金刚剑。日日持手中。朝朝魔不现。

一句阿弥陀。一条赡养路。步步向前行。时时离秽土。

一句阿弥陀。一分相好光。念念常不舍。刻刻近法王。

三业同运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云。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因述四偈。而为警策。

时时近佛绕。步步出尘牢。日日常如是。往生位必高。开口诵弥陀。声声莫间断。承斯往乐邦。彼佛必先唤。欲离烦恼缠。念念休忘佛。不假诸功勋。速超安乐国。 欲成微妙德。唯在阿弥陀。三业同时运。得功易且多。

绕佛偶成

口称彼佛名。身向彼方走。可恨贪嗔痴。不能随我后。

愿心欣西走。妄想好东游。赖有弥陀力。终能到宝楼。

持名要切

洪名口口称。生死声声哭。愿佛大慈悲。令吾归去速。

愿师生莲

昆深愧在俗之时。贫苦无依。误归外道。幸遇普宁堂上。上涤下凡茂老和尚。救度出家。今闻去世是故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发愿云。

我然六八香。供养弥陀佛。愿我剃度师。早生极乐国。

掩关警策

余有同学。于旌教寺掩关。说法甚勤。为人甚切。只恐利人太早。有损于己况凡夫习气。名利难轻。情爱易炽。虽然志在净土。无奈力量未充。因忝在知心。同为生 死。故述八联示之。愿共警策。

掩关本避人情乱定课原防世事缠

六字洪名应努力三时淡饭可随缘

识性不嫌羮味苦知心何用语言甜

顺境乱心多罣碍逆缘助道少牵连

法爱不轻功不熟人情难淡道难全

名声愈广情愈重利养越多爱越坚

劝人恐惹人情缚说法防招法爱牵

癞客医疮真可笑破舟救溺实堪怜

策不相应

尝见净友。根机稍利。最好称能。常说厌娑婆欣极乐人命无常。光阴有限。而所行之事。全不相应。余因此自省。习气相同。遂作两联。以自警策省庵法师云。虽有 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可不慎乎联云。

真欣极乐逍遥。彼佛洪名当紧诵。

实厌娑婆苦恼。自身能处不宜称。

既知人命无常。外事纷纷林再管。

果信光阴有限。内心乱乱急须平。

赞佛联对

苦海风狂真可怕。必依教主之言。始得速离此岸。

爱河浪险实堪愁。终靠导师之力。方能早到他乡。

娑婆教主。悲愿宏深。誓度苦人离火宅。

极乐导师。慈心广大。常迎迷子入莲池。

黄金地上。宝树重重。尽是修行者种。

白玉池中。莲华朵朵。无非念佛人栽。

日日执华台。处处去迎念佛者。

朝朝垂宝手。时时来接信心人。

我口里才唱明几声佛号。

彼池中便高了数寸莲华。

暂礼金容三身圆现。

壹称嘉号万德齐彰。

白毫徧摄微尘刹。

绀目常窥大地人。

华台迎接无疑士。

宝手提携有愿人。

圣号暂称功莫测。

凡心虽乱妙难量。

一声佛号微微诵。

七宝莲华大大开。

觉号在唇唇有佛。

清珠存手手无尘。

称洪名莲华灿烂。

起恶念剑树魏峩。

六方佛出广长舌。

三界人归安乐家。

入此门来当念佛。

行其路去莫忘西。(门对)

净土随学卷下(终)

No. 1187-B 净土随学新刻缘起

净土随学一书。乃恋西大师。深念佛恩。剖心沥血之言。其中阐扬净土妙义。罄无不尽。非但言真行实。令人易起深信。而且文简理明。令人易发大愿。信愿既备。 则持名一行。不勇自勇。如礼想与八观。将二经之本旨。次第指陈。径路及开心。将净土之正宗。分明拈出。非善导亲承。坚密面授。岂有是哉。十一序文。或引初 心。而别垂方便。或宏净要。而细剖幽微。皆依圣教发挥。慈心涌出。十篇发愿。或感深恩。而立誓上求。或忏重罪。而发心下化。可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 报佛恩。至若有佛土颂。破心性无佛无土之偏邪。痛策依稀。救名号即佛即心之混滥。乃别出心裁。对病发药。且平常且奇特。非透彻灵峯坚密之意。安有此作。以 及深恩略赞刺血畅怀。种种偈等莫不为被时机。沥枯心血。幽玄文至。警策之极。夫此书者。真可谓救病神方。生西妙诀。故能令我障重之人。于持名法门。深起信 愿。死尽偷心。自蒙晓法师。指我见师于佛顶山。至今十有余载。所承法恩。不可思议。非尽未来际。助师行化。安能酬报也哉。乙亥夏。有西舲上人。自涔阳远访 至绍。一见此书。殷勤称赞。再四劝师。流通结缘。遂题词于卷首。又净友本缘。对余曰。某甲得解魔缠。仗随学力。遂出钱贰拾千。复行倡募。愿广流通。以报深 德。书名随学。随者讲也。学者信也。师具此谦信二德。将来往生。必早见佛。唯愿净业之士。咸随此学学到如师信愿切。定随师后见弥陀随学二字。甚深甚深。可 知吾师一生苦志。都回向在随学二字。故自序云。愿承此随学善根。早得见佛闻法。早能说法利生。即普贤菩萨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之愿也。

时光绪元年腊月弟子妙能芳慧在旌教寺敬然臂香四十八炷稽首谨识

No. 1187-C 往生要关附

余每见修净业者。说着现世往生。多疑心不决。非疑业障深重。即疑功行浅薄。人人易犯此病。个个难逃此关。何哉。皆因不知弥陀愿力。特于苦处生悲故也。余壬 申夏至虞。见恋西大师要关之旨。不怕蒙障重。只愁信力微。不嫌功行浅。最忌心自退。此深契弥陀普收之愿。诸佛广赞之心。可谓破夜明灯。过河要筏。欲往西 者。必不可少。遂发心付梓。并印千张。以结净缘。今刊神珠。又附于后。普愿见者闻者。知其胜异方便。不被此一疑而失千万劫难逢之奇遇也。

芳慧识

要关云

念佛之人。将往生时。最怕心怀疑惑。自生退屈。谓我等生死凡夫。罪障深重。岂能一世便得往生。此皆不知弥陀愿力。特为救度苦恼众生。一生成就。而设此方便 也。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苦逼。教称十念。即生彼国。此岂非一生成就之明证乎。十恶五逆。乃极大恶人。尚能一生成就。何况小恶。何况无恶。何况一生念佛 之人。岂不决定往生。疑者云。大恶之人。临终念佛。十念往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乃能如此。释云。大恶之人。宿世尚有善根。何况小恶。何况无恶。何况一生 念佛之人。岂有无善根之理。当知但能遇善知识。闻佛名号。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不可自生疑惑。自障其心。令一生空过。道业无成。余亲见善友。根机最利。 功行高超。临终生疑。不得往生。有愚钝者。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可见净土法门。不论根机大小。功行浅深。唯在深信佛语。皆得成就。故慈照宗主 云。将谓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意难出 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成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虗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

 
 
 
前五篇文章

净土必求

净土承恩集

念佛百问

念佛的四大要诀

大乘小乘与净土

 

后五篇文章

净土随学(1)

重刻净土切要

念佛能治病一点不假 谈一谈我亲身的体会

一点念佛的体验

净宗自修课诵仪程浅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