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2

大安法师2007年3月22日-——23日讲于温州遂应寺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钞文:〔拣魔辨异录文理高深,禅教融贯,系雍正十一年夏初始着,至十三年方毕。未及刊板,龙驭宾天,迨后刊时,以草书替字,钞者不察,便许多直作本字,而错讹便不胜其多。使世宗在世,断断不至如此耳。今春细校两次,俾还本来面目。倘后因缘果就,当不负世宗一番至意矣。〕

好。请看这段。这个《拣魔辨异录》是清代的雍正皇帝所作的。其因缘是:在明代,天童寺有一位老禅师叫密云悟禅师,他是一位开悟了的和尚。他的座下有一个徒弟叫法藏,天资非常聪颖,在参禅方面也很有消息的。但是这个人我慢贡高,并没有悟彻,就认为自己道行、悟境超过他的师父,就作了一本书叫《五宗原》。《五宗原》一出来,他的师父密云禅师就认为他的很多观点不对,就进行了批驳。可是他不服气,还在其他场合说他是无师自通,都不承认他的师父了,认为他的师父水平不如他,他是千古第一高人。这样教内很多有正知见的禅师也都对他进行批驳。法藏座下又有一个徒弟叫弘忍,他就作了一个《五宗救》,对其他老禅师的那些批驳呢,他就维护他自己的师父——法藏的观点,写了本《五宗救》。这在禅宗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法藏、弘忍父子俩,都是很有点水平,很有点悟境,但知见确实不正。但他有个特点,就是士大夫阶层是他的外护。他又很能装点门庭,徒众甚多,势力很大。那么到了雍正皇帝,雍正在皇帝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参禅有悟,正知正见。印祖对雍正皇帝是非常推崇的。自古以来有很多皇帝也都接触过佛法、修学佛法,但是雍正皇帝是第一人。雍正皇帝节选禅宗的语录时,就发现这个法藏和弘忍的书里面有很多不正确的东西。整个的是以他的识神,“妄认识神生死本”作他开悟的极则事。把很多的法都当作真实的法去理解,他立一个圆相,认为圆相就是千佛千祖的本源,然后套用禅宗的三玄三要来附会他的观点。有很多的知见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他不了解,立知见多正好是毒药。佛说三藏十二部,最后为什么会有拈花的公案?摩诃迦叶破颜一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向上本份。然而法藏和弘忍在这个知见当中一套又一套,一套又一套,全都是邪知邪见。雍正皇帝是很具有正法眼的,就认为这样的观点如果流行天下,将会害天下人的法身慧命。以至于这些魔子魔孙演变为不坐香、不结夏,甚至饮酒食肉、毁戒破律。每天谈的都是怎么吟诗作文,取悦士大夫,搞那些机锋转语,在枝节上兜圈子,这些伎俩。这是一个毒药啊。雍正皇帝认为曹溪的法脉不能容忍这样的浊流。如果这样的魔说以及魔子魔孙流落人间,就会使后人受到无穷的遗毒,法身慧命就会受到损伤。所以雍正皇帝自己说,后代人、后世人具正法眼的毕竟很少,都是喜欢看热闹,看到他很有势力,看到很多外护,而他又讲得天花乱坠,就识别不了。所以为了使天下后人不受他的毒,雍正皇帝不惜眉毛拖地来作这本书,一共有十卷,十万余言。这本书着出来之后,他已经有一个上谕,就是谕旨,录到藏经里面。然后把原来明代以来入藏的像法藏和弘忍的书全部剔出来,把版全部毁掉。而且下了一道旨意,如果还有哪个丛林要流通法藏和弘忍的书,那就要按国法去处置。他是以皇帝这样的威德,来做一桩铲除佛门邪知邪见的事情。我们看到后来有些学者谈到这一段的时候,说雍正皇帝如何专制,如何干涉禅宗内部的事情,实际上这些学者都不了解真实的情况,这是雍正皇帝大慈悲心的表现,是为了护持后人的正知正见。这部书文理高深,通过读《拣魔辨异录》,真的觉得雍正皇帝是个学问非常深邃的人。无论是教内的佛法,禅宗的消息,还是儒家的理念,都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用得非常娴熟。他挑选了弘忍在《五宗救》里面八十多条错误之处,一一加以批驳,批驳得非常精辟,击中要害。其文句和道理都很高深,浓缩着禅宗和教下的根本理念,去破斥邪知邪说。这本书可能不是现代人所能轻易看得懂的,但我们看一看还是有好处的。印祖提倡读书人去看这个,不仅对教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而且对儒家孔子的心法、以及开拓学问的眼界都很有好处。这本书印祖非常重视,他早年就读过这本书。在民国三年,就是狄楚青到普陀山去拜访印祖的时候,印祖就说你流通那么多法宝,为什么不流通《拣魔辨异录》呢?狄楚青说《拣魔辨异录》这本书我也有。这是他在北京的旧书摊上买来的。于是印祖说,你既然有,你赶紧石印一千部。这说明印祖很怕这本书在这个世界流失,还劝他要寄一部到日本去让他们保存。日本人对保存佛经还是比较有负责精神的。那么狄楚青居士就石印,印行了一千部来流通,印祖还作了个序。在这个序里面,印祖谈到:法藏和弘忍,虽然悟处高深,只是由于我慢过盛,全体埋没于人我情见里面,还以为自己是续佛慧命的第一高人。从中印祖进一步引申:如来深知末法的众生业重障深,烦惑难断。就像法藏、弘忍,虽然有悟,但是他的见思惑没有断,悟得不彻底,把他的生死识神作为最后的极则事,所以这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本特点——烦恼很难断。所以才特别开出这个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大慈大悲呀!如果像法藏和弘忍这样的人,能够闻到净土法门,能够求往生的话,那一定是上品上生的。现在他又没有闻信净土法门,在禅宗里面又没有悟证透彻,加上贡高我慢,反而落得一个邪魔外道的称号,而遗臭万年。那么这本书,雍正皇帝从雍正十一年开始写,到十三年才完毕,花了两年多时间。由于他是在治理国家的繁忙事务当中抽出闲余的时间写的,所以拖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等到把这个版刻印出来,雍正皇帝就驾崩了。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一上来,就把这个事情委托给了那些亲王和那些教内选拔出来的僧人,这些人最后没有让这本书进入龙臧。为什么?因为那个时代法藏和弘忍的子孙还很有势力,士大夫阶层的外护也很多。所以这些主事的人也怕得罪人、找麻烦,所以还没有入藏。再加上在整理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错讹的字体也都在那里,没有得到很好的校正。所以印祖曾经对这本书进行过详细的校对,校对过两次,使那些错讹的字和文理不通的地方一一加以校正,始还雍正皇帝写这本书的本来面目。这也是印祖深刻体察到雍正皇帝护持佛法的这种婆心。以印祖对禅宗的了悟,也就能够把它校正得如法,然后广为流传,让更多的人去注意这本书。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印祖特别提出这本书出来?从现在来看,雍正皇帝所批驳的那些观点,不一定是现在众生能提得出的问题。对一个净土宗的祖师来说,这本书谈的都是禅宗宗门下的事情。但是印祖为什么还这么重视这本书呢?校对之后给扬州刻经处刻版。但是现在的《卍续藏》里面那本书是没有经过印祖校正的。如果我们要看,就看印祖校正过两次的那个本子比较好一些。我们从这篇文稿里面就能够体会到,印光大师他非常注重的是教内正知正见的树立,对那些邪魔外道、附法外道的邪知邪见,就像眼睛里不能容一粒沙子一样。雍正皇帝为什么用皇帝的权威来做这桩事情?也就是太关心后世众生的法身慧命了。这种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先入为主接受了一个邪知邪见,那一个人的修道就完蛋了。是这个事情事关重大,才不惜去辩护,去采取种种的方法。所以印祖的一生也是在跟那些邪知邪见进行驳正的一生。那么到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教内外,用“法弱魔强”这四个字来形容,那真是太确切了。我们教内有很多邪知邪见,而且为什么叫“魔强”呢?现在一般的信众缺乏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他并没有深入经藏,祖师的书也看得很少。一旦出现一个讲得很稀奇、很玄妙的东西,他都是趋之若骛,非常好乐。于是就使这些持邪知邪见的人的观点大为流行,势力还特别大。这方面例子很多。前两年出了本书叫《墓林僧笔记本》,因为教内出这类书太多了,我们开始也没注意。谁知这类书印得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一位专门做印经的居士打电话给我,说我们这里印了很多这本书,我们想给东林寺结缘一万册。要给我们送一万册。我说你等等,这本书到底说什么?还有很多比丘师父也在看,有个比丘还专门拿来一本手抄本给我看。就是说很多出家人也觉得他讲得有道理,这个事情才慢慢引起我的重视了。那时候我正在搞大佛工程,也没时间去看。竟然有人要送一万册来,我倒要看看他说些什么了。这时我才抽了两个小时把那小本册子看一遍。这一看,真是邪知邪见呐!甚至佛教的一般道理他都说不清楚,水平很低啊!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推崇这本书?实在感觉很悲哀。所以当时我就以问答的形式,写了一个对《墓林僧笔记本》的看法,指出了他三点错误,提出了两个建议,登在我们的《净土》杂志上。在我们网站也作了登载,表明我们东林祖庭常住认定这本书是邪知邪见,建议广大的信众不要去听从。这一来,马上就接到了很多回信,对我们进行谩骂、毁谤,说:“哎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修苦行的菩萨,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他呀?”甚至我们东林大佛募捐的一些地方还对我们威胁:说如果你们东林寺不收回这封信,我们就不给你们募捐。那个募捐义工打电话给我,问怎么办,他们不给我们募捐,非要我们收回去。我告诉他,不要他们一分钱我们也不收回去!他那本书就是邪知邪见。据说这封信对于他的广泛蔓延起到一定阻碍的作用、阻逆的作用。但是据说他还是很有市场。这是我们对墓林僧有过公开的一个回答。但一看教内原来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书。有的说往生净土,那是化城呀,都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呀;有的说开悟了才能往生,不开悟不能往生哪;这个往生的条件,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要伏住见思惑才能往生;甚至还有以凡滥圣,说他是什么再来,念他的名号就能让人往生;有的人闭闭关就说能知道谁谁往生,最后他直接说他都能够让谁谁谁往生,诸多此类的这些东西。这个世间的邪知邪见太炽盛了。一般的人还辨别不了。所以为什么这几年,我们东林寺非常重视圣言量的学习,重视祖师思想的学习?你没有这两个参照系,直接去看这些东西,就没有辨别能力。所以末法的时候,真正的善知识是正知正见的,不是其他的。很多祖师大德也都是在这方面加以注意的。所以这样我们就能够体会,印祖为什么对雍正皇帝这本书如此的赞叹,如此的推崇,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对教内的那些邪知邪说,以及教外的附法外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净土一法,是佛的果觉的境界,全体是不可思议。如果一个所谓的善知识以他自己的知见为知见来树立一个章程,那都是错误的,都不能随便接受的。一定要依圣言量。祖师就是解释圣言量的权威。不要随便乱听其他的东西。最近这里有一个磁带正在放,说他闭关三年能够神游西方极乐世界,说他怎么修行了三年。一天十部《无量寿经》,十二万佛号。就这样随便讲。那一般人听了,“哎呀,了不起呀,不得了啊这个人”,趋之若骛。一般他也掌握信众心理——好奇务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作点怪。然后再标榜一些苦行等等,总能够把一般信众的心抓住。我们可不要上当受骗了!往往跟他讲实实在在的正知见,他认为没什么了不起,太平淡了、太平常了。这都是业障深重。

我们请看下面:〔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

这里提出善导和尚,是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出生在隋末唐初之际。那是我们佛教发展最兴旺的一段时间,也是八宗的祖师辈出的时代。善导大师,按有关记录说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当我们看到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的时候,就会想到这是阿弥陀佛应化在这个娑婆世界,在我们震旦国,跟我们震旦国的众生对机说法。他一生的示现有神通,有大神通。比如说,他念佛一句,口中就有一道光明出来,念十句就有十道光明。所以皇帝都称他为光明大师,称他住的寺院叫光明寺。有大神通,有大智慧。是他建立了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他以楷定古今的气概为《观无量寿佛经》作了《四帖疏》。在这部书里面,对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念,对用通途教理诠释净土的观点,给予了驳正。比如当时的别时意,那都是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念佛不能今生往生,是为未来往生作个远因,这叫“别时意”。善导大师批驳了这个观点,念佛是当生往生的,只要愿行具足。对三辈九品、对九品往生,也跟其他注经家有迥然不同的观点,是站在净土宗特别法门的根本理念立场上所诠释的。善导大师一生,对净土的弘化,法缘很盛。在长安一带,马路上行人见面都在念阿弥陀佛。在那初唐、盛唐之际,是中国各方面最好的时期。他弘扬净土,令众生产生厌离心,确实非常的有成效。所以在他那个时代,跟随他读净土经典,念阿弥陀佛,得念佛三昧的人数众多。他在弘扬净土念佛一法当中,不谈玄说妙,一生以专修专弘作为本份,而且用艺术性的方法来弘扬净土。种种善巧方便。比如净土变,西方净土变,就是从善导大师开始的。用这种绘画、艺术的形式来传扬净土宗。有时候他也用雕刻的形式来传达佛的慈悲,所以龙门的卢舍那佛,是善导大师监制的。这成了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上石雕佛像的一个典范,非常精美。透显出佛的睿智、慈悲,很庄严。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大通家了。然而他不谈玄说妙,只在真诚、恳切、平淡、切实这些地方,来教我们修念佛法门。尤其是特别谈出持名念佛,开显出净土三经,都是教我们持佛名号。为了令一切众生能够成办往生之净业,他提出专修和杂修的这个判言,提倡专修。他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有五种,依往生经来修行的就叫正行。那么专修里面,身业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口业要称叹,就念阿弥陀佛名号;要读诵就读诵净土三经;要观想就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他把这个作为五种正行。五种正行里面又分为正定之业和助业,这五种里面专称佛名为正定之业、正业。礼拜、读诵、供养、观想属于助业,助成持名念佛成就的这个行持叫助业。那么无论是正业、助业,这两者都属于正行,修行净土的正行。除此之外,修行其他的法门的都叫杂行,又叫杂修。对这么一个判分,印祖在这里特别赞叹,这样开示的专修和杂修的利弊得失,利益未来众生,功德无量无边。这里对专修,身业专礼,印祖诠释得更广一点:身业专礼不仅仅就在那儿顶礼喽,包括围绕佛像的绕佛,以及在一切处不放逸的去顶礼、去绕念,这都属于身业专礼。口业专称,主要是指专称弥陀名号。但是你诵经、持咒,能够把经、咒至心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也属于专称。这种解释就更宽泛一点,也是符合道理的。你不要念其他的经咒求其他的经咒的利益,你把一切经咒都至心作为往生的资粮,也属于专称的范围。如果这样专修的话,那么往生西方就万修万人去,一万个人里面都不会漏失一个。为什么呢?由于这“随顺佛愿故,心能专一故,心不旁骛故”。那杂修,杂修就是你念念佛,又兼修其他的种种法门,把修其他种种法门来回向往生,这属于杂修。这样杂修呢,因你修行过程当中心不专一,不是纯一的,所以很难得到净土的利益。这样一百个人杂修,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人里面,难得三、四个能成办往生。何以故?他“不顺佛愿故,心有间断故,心不专一故”。所以这就叫“疏杂之行”,很疏远,很杂。所以这样的话,这叫“金口诚言”,无异佛说啊!“千古不易之铁案”,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印祖在这里劝勉周孟由、周群铮二位居士,以专修来利益自己,又以专修的方法来普利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才叫深报佛恩。那么从这里来看,我们很多净业行人要注意了,我们自己做没做到专修?很多居士你不能说他没有信心,不能说他没有勇猛精进的精神,但他确实修得很杂。他认为:“噢,我修多一点法门,更保险一点”。他不知道念佛一法,含摄一切法。名号具足一切功德。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愿,就成就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大愿。得念佛三昧,就得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得到了整个的大海。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净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于念无量无边的佛,往生西方就等于往生无量无边的佛的刹土。所以大家一定要一门深入,专修,不要搞得那么杂。有很多居士一天到晚定的功课也是很杂,又念这个经,又念那个经,又念那个咒,忙了三个小时都没有念完,没有念完他就很后悔,又一天到晚很紧张,修行很紧张。其实你能够专念六字大经王就一切具足了,其他的随分随力持念一下。没有时间也没有关系,你专门念佛就好了。所以在家居士的早晚定课越简单越好,不要搞得那么复杂,还是奉行善导大师的专修的理念。这个专修的理念实际上在净土祖师里面,很多祖师都是这样示现的。除了善导大师之外,比如说莲池大师,虽然他早年也参禅有悟,然而以后他就一门导归净土。别人有人请问如何修学佛法,你是怎么修行的?他就回答:“我平生所悟,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我一生就是这六个字啊,有这六个字就够了。蕅益大师也是“不谈玄不说妙,一句名号真风调”,专门念佛。彻悟大师也是这个样子。印光大师一生的示现更是如此。他21岁出家,在湖北莲花寺做照客的时候,他帮助晒经,晒经正好看到了一本《龙舒净土文》,还是一本残本,不完整的。他看了之后马上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然后他就宗门教下都没有涉猎,直接从念佛下手。由于念佛马上使他的眼病得以痊愈,他对念佛法门更深信不疑。所以从他出家到他往生,六十年他就专门念一句名号,念一句名号成就了一代祖师啊。没有搞得很复杂啊。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对这个专修,这个信心问题,又有很多比喻。如果有世间的法师、善知识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乃至于登地菩萨,以及他方诸佛,都来现前,说你这个念佛往生一法是权法,我有更殊胜的法门给你,这时候你都不要去接纳。就是佛现前,都得向佛顶礼:我已经接受过您老人家给我讲的净土法门,发誓尽形寿修持这个法门,即便现在您老人家有更好的法门,我都不敢改变初衷。诸佛现前都不改变自己的净土信仰,更何况其他的外道邪魔呢?印祖也是有这样的信心,他谦虚说自己虽然在宗门教下,慧眼未开,但对于净土的信心却是诸佛现前也不会更改的。我们一定要获得这样的信心。就不会一听到:哎呀,修点禅定怎么怎么样,持点咒会怎么怎么样,内心就摇动起来。善导大师早就看到了,众生都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毛病,都有希奇好怪的毛病,所以用这些话来截断我们的妄心,让我们死尽偷心,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如果能做到这个“莫换题目,死心念佛”,这就是你的大善根、大福德、大智慧,就是解决生死大事因缘成熟。不是在那里谈玄说妙的。大家死尽偷心、老实念佛,真把一句佛号念下去可是不简单呐。大家昨天也尝试过一下,念十六个小时,也是觉得很辛苦啊,妄想很多呀,很想做逃兵。是不是啊?这还是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呢。如果你在家里呢,没人监督呢?那早就拉倒了。所以不是很好念的啊。我们的业障太重了。所以还是要借助共修,依众靠众,大家你盯着我,我瞪着你,不好意思偷懒。这样的咬紧牙关念,念,念,念。念上路了,等你生到法喜了,这时候就好办了。在没有生起法喜之前,这句佛号念的太枯燥了、太没有意思了。甚至你好不容易精进一下,他就升起一种念头:哎呀,人家都在那里搓麻将啊、看电视啊,活得那么滋润,我在这里受苦干嘛呀,为什么啊?算了吧。信心不够的人,他往往还会想:哎呀,你看,(他常常在这两者间徘徊,)你让我又吃素,又念佛求往生,标在这里是不是真的呀?如果真的受骗了,又没有这些东西,又得不到这些利益,我世间的五欲六尘又没有得到享受,那我可不吃了大亏吗?两边都得不到。他心里有很多这样的担心呢。所以我们要生死心切,方法找到之后就专修,一门深入,“咬定青山不放松”。善导大师不仅在《观经四帖疏》,在其它的文章里面也谈这个问题,苦口婆心,让我们专修。大家要依教奉行。

好。请看下面:〔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这些开示都很直白,但是却是击中要害。周孟由和周群铮两位居士,在他学佛的过程当中,也常常不老实,总觉得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水平。你就让我念一句佛号,老太太、老公公都能念,我这么高的水平,我怎么就修这样平常的法呀?那个时候,民国年间,密宗也很兴盛,灌这个顶呀,持那个咒呀,即身成佛呀,标榜得都很高。所以周孟由居士也曾经为这个事情进行过请问:你看密宗有那么多殊胜的利益,消那么多业障,又能当生成佛。我看念佛法门并没有谈这些呀,是不是我还要修点密宗呀?对这,印祖都呵斥过他们。,那么这里就提出持咒一法,如果有因缘,你去持咒,你可以作为助行,这也不是坚决反对,一概不能。但是这里面有个主次关系,如果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是以持念弥陀名号为主,持其它的咒为辅,它一定要是这个关系。但一般的人往往是本末倒置,他一接触到一个什么法,马上对那个法一下子很猛利,把念佛放在第二位第三位去了,颠倒了,放在兼带的位置,而把持咒作为他的正行了。如果听到持这个咒,要持一百万遍、二百万遍,磕头要磕多少,上一个座要坐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一丝不苟,一分钟都不敢差。怕差了这一分钟,我这两个小时都完蛋了,没有功德了。他都看得很高,然后就把念佛放在一个无所谓的位置上。这是常常有很多人会出现的情况。印祖告诉他不能这样。那么持咒法门虽然也不可思议,你不能说它不是佛法,不能说它修行没有利益,这都不能说的。密宗、持咒等等它也很殊胜。但站在净土往生一法来看,我们却有我们的一个见解。因为我们念佛是什么,是求往生的,是了生脱死的。不是在这里通过持什么咒修什么法,得开悟,得神通,得即身成佛的。凡夫指向的是当生往生,那么往生就要靠我们深信切愿,去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阿弥陀佛的宏誓大愿全体的功德,是凝聚在这个弥陀名号里面的。我们直接去念弥陀名号才能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才能蒙弥陀的大悲愿力接引我们带业往生。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它的持咒各方面跟这个就不能相比了,是不是?这里特别提出,凡夫往生是靠信愿,是靠感应道交,这是正知正见,历代祖师都是这么谈的,没有说谈功夫的。感应道交可是大学问,可是很难相信的。感是什么?感是我们凡夫众生能感之机,就是信愿,为能感之机。应,应就是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的大悲愿力。在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以前,这位法藏菩萨所用五大劫思惟发愿的四十八大愿,又经过无量劫积功累德圆满了这个愿,圆满这个愿就“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十劫以前成就的这个愿力弥漫在虚空法界,在我们的当下,在我们的念头里面。只要我们有感,马上就会应。这是法界里存在的奥藏、秘密。我们要信得及。怎么才能跟这个大悲愿力沟通呢、互动呢、接纳呢,靠什么去感呢?就是靠信愿去感。那么信愿通过什么渠道去感、能感呢?阿弥陀佛的力量跟我们凡夫的力量怎么样才能够沟通呢?这就是第三个字——道。道就是清净道、实相道、平等道、空性道。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介而一念,这样的体性跟阿弥陀佛的心是同一道,也就是同体。阿弥陀佛所证到的就是我们凡夫的介尔一念之心。由于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心性、体性是同道同体,它才会交融在一起,它才会交感,它才会互动,它才会沟通。所以正因为同体,阿弥陀佛成就的大圆镜智,我们凡夫众生是在他的大圆镜智的心内。但我们众生的心也是一颗摩尼宝珠,阿弥陀佛也在我们众生的心珠里面。这是光光互摄的,珠珠相应的。所以你看这个感应道交是不是包含着甚深的大乘圆顿的道理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早已成就,现在就看我们能感之机能不能发动得起来。能感之机一发动,就好像水清马上月现,立时的、当下的。所以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蒙这个感应道交的甚深的奥秘,这样的原理去的。不是说我在这里要修多少苦行,持戒力量怎么样,禅定功夫怎么样,断惑程度怎么样,不是这个。当然你有这个断惑的功夫,伏惑、断惑的功夫,你往生的品位会增高。但是断惑的程度,禅定的浅深,如果你不具有能感的信愿,也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不可能把这个弥陀的愿力感召得过来。这就好像一块磁铁,它一定能够吸铁针,因为同质。但这个磁铁是吸不了一根草的,草吸不过来,就像他没有信愿,没有把这个心变成一根针。但同时你再高明的东西,这个磁铁也对它产生不了作用。如果一块很精美的玉,玉也吸不过来,就好像你的断惑程度很高,你没有信愿也是没有办法。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的一段话是非常契合佛心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就看他持名功夫的浅深。如果你具足信愿,即使没有得到事一心、理一心,只要你具足信愿,因为“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嘛。如果你没有信愿,你仅仅是做功夫,把这个念佛作为伏住烦恼、断烦恼的功夫去用,那功夫即使用到风吹不入、雨打不透,如银墙铁壁那样,也不能往生。这些祖师的话真的是讲得太精彩了,契合佛心。所以印祖为什么说《弥陀要解》,纵然古佛再来注解,也不能超越这个。就在于它点出了这些非常要害的、本质性的内涵。但往往我们看了之后,无动于衷,一下手还是谈功夫。我们也接触到一些谈功夫的,你不能说他念佛不精进,然而一旦碰到念佛过程中产生的业障现前,他马上就有一个知见,“啊呀,我原来不念佛,还比较好,怎么一念佛,什么业障都来了,什么烦恼都来了,什么妄想都来了,原来念佛不行啊!”他就不念了。因为在做功夫的过程当中,等你功夫得力,这种心性当中的幻出幻灭的境界会很多的,他对这些东西又认识不清,于是他以为是念佛导致的负面效果,其实是他一开始就没有在信愿这两个字上下过功夫,知见就没有透过。有很多是没有透过的。于是一上来他就很精进,修苦行,他认为越修苦行越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不是越修苦行越好的。你的信愿行一定要在解决信愿的前提之下才能去谈行啊。你没有信愿,这个眼睛不开啊。你就率尔去行,那是盲人骑瞎马啊!为什么我们推崇《印光法师文钞》,他字字句句都讲得非常到位的,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全在跟阿弥陀佛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这几句话大家要三复其言,作为座右铭,写下来,天天看。由于我们看了都无动于衷,进入不去,所以就对很多邪知邪见没有辨别能力。比如有人说,你这个业障深重的凡夫念念佛就能往生吗?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你不修禅定怎么能往生啊?你不修福德怎么能往生啊?你不修那个什么什么的……。如果你对印祖这几句话能够理解清楚,变成自己的知见,你一听这些话,就不会理睬。但祖师的话你入不进去,一听这些话,觉得他很有道理:是啊,不修禅定怎么能往生呢?那禅定和信愿是两条足啊,你一只禅定的足没有,怎么能到西方极乐走着去呀?他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呀。但这似乎很有道理的,其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念佛一法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你用可思议的东西去建立一个什么东西,通体都是错误的。所以一般的众生为什么识别不了这些邪知邪见?就在于他还是用可思议的心、生灭的心去揣度这个不可思议的圆顿大法,通体是错,将横超法作竖出用。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净土,用通途教理来解释净土,这是一般的所谓善知识的通病。当一位善知识说“啊,往生西方要伏烦恼、伏惑才能往生。”有很多人一听会觉得:“诶,有道理。”点头。但真有道理吗?跟圣言量符合吗?跟祖师的话符合吗?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伏烦恼谈何容易啊!断烦恼很不容易。智者大师临终示位,是圆教五品位,圆教五品位没有断惑,伏了惑。那么蕅益大师所示现的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连见思惑都没有伏住。但是在这个凡夫位置上可以开悟,见解与佛同齐。见思惑没有断、没有伏。但是他可以往生啦。你能说蕅益大师没有往生吗?蕅益大师所示现的都是没有伏烦恼,你怎么能要求现在众生必须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呢?没有道理的事情!所以我们常常对“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这句话没有加以注意。唯有在感应道交里面,在阿弥陀佛大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和我们众生一念心性不可思议的愿力的互动当中才会出现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凭这个往生的。不管我们的业力有多大,哪怕是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大家看《观经》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是不是觉得太吃惊了?那是犯了五逆十恶,地狱的境界现前,就由于他临终蒙善知识的开导,和那种深重的忏悔心,深信切愿,感应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愿力现前,马上就转地狱的境界为净土的境界。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风吹来朵朵莲华,莲华上有化佛,接引这个本要下地狱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在这时还谈什么功夫?全凭感应道交啊!所以印祖说,如果不知道净土的这个义理,那我们就容易受他宗知识的动摇。八万四千法门,哪一法都有功德啊,修行也都很有味道啊。儒家也说,君子之道,它对于那些雕虫小技对都不能去做,因为雕虫小技你若深入进去也必有可观者,里面也很有味道啊!但由于跟道相去甚远,怕我们深入进去就被那个所黏住,所以君子不为也!对于我们修行了生脱死、当生解决问题的人来说,就得选择一个非常圆顿的、直接解决问题的法门,而不要去选择那些渐教——那些也有点味道、也有点利益,但是不究竟的东西。那么净土一法,是极为方便,又极为究竟,极为圆顿,当生解决问题,就凭感应道交。所以你说这个法门难,它确实很难;容易也确实很容易,即难即易,非难非易。难就难在我们信心很难建立,我们能感之机出不来;容易是容易在阿弥陀佛救我们很容易啊。但由于能感之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成就这个信愿,所以才叫“易往而无人”啊。容易往生却没有什么人往生。容易往生是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能够令我们横超,太方便往生了。他的大愿船是一艘航空母舰,我们的业力是一块很大的石头,石头放在航空母舰上沉不下去,它能运载我们到彼岸去。但你不登上这条船有什么办法?然后你搞通途,“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我要在水里面游过去。”你能游得过去吗?所以如果不知道这个义理,就容易被他宗所动摇,觉得接触这个法门也好,那个法门也很殊胜,他都跟着跑了。去修行其他法门,当然也不是说道理上不可以,我们对其他的宗派也不能说它不对,也不能说它没有利益。这个话不能说。我们也要学习印祖“密护诸宗”。但是对于一个当生要解决生死大问题的人来说,如果你杂修,把念佛放在兼带的位置上,你就会成为“无禅无净土”的一个境况。上午讲到“无禅无净土”是什么?也接触一下禅宗,又没有开悟;接触一下净土宗,又没有成就深信切愿。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做那个福德,忙了一辈子。下一辈子,由于他还轮转,得大富贵、大福报,借助富贵福报来造业。再下辈子第三世,就要到地狱里面去享受了,这叫第三世怨。佛门叫第三世怨。对这一点,我们凡夫的眼睛看不到,而祖师看到这一点,是极为悲悯。所以告诉我们,如果知道自己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要靠自己的力量修戒定慧,解脱烦恼,竖出生死,那是太难太难。所以在这个时代,不靠阿弥陀如来的弘誓愿力,以信愿去感通,去带业往生,那是绝对难以在当生出离六道轮回的。这样就知道净土往生一法是佛的一代时教,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比其殊胜力用。圆摄一切法门,圆超一切法门,大畅十方三世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净土法门,其殊胜功德力用,非凡夫、二乘、菩萨所能测量,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悟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让一切众生现生解决轮回的圆成佛果的殊胜大法,是转五浊成五清的殊胜大法。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自己的根机,不能了解通途法门靠自力修行出离之难,我们就很难了解净土的殊胜力用。大家可以慢慢在深入教海的过程当中提升这样的认识。

好。请看下面:[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覙缕及之。]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我们持咒、读诵大乘经典,以此来种植福德智慧,消除我们多生多劫乃至今生的罪业,是可以的,这种存心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持咒诵经,若用躁妄心想求神通,这就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这也提出了现代修行人的一个毛病,他对于神通很好乐。他总想,我通过什么方式很快得到这个神通。一般的人到寺院,或者看到修道人,他也容易想起这些神通来“哎呀,师父,你看看我前生是什么来的呀?”就问这些。如果这个师父能说出一二三,那他就认为很了不起。如果说不出来,那就“哎呀,他没有什么东西”。甚至,“你给我预测预测未来,你给我看看病……”,诸如此类。可能一般的人都有这种对神通的希求,而有些修道人,他也希望能得到这些,让大家能够佩服自己,得到名闻利养。但这一念的心却是舍本逐末了。我们要修道啊!如果想求神通,这个心很执着,又对修行的理路不清楚,持戒的力量又不坚固,普度一切众生、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又生不出来。有妄求神通的心,人我相不灭。甚至我有一个冤家对头,我得了神通把他置于死地,我心偏炽,这样就容易着魔、发狂。禅宗的善知识对那些学人在他修定、修禅的过程当中出现神通境界时,都要呵斥的。比如他猛地一下可以作诗啊,可以预报天气的阴晴啦,明眼的善知识都要呵斥他。使他“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修无为法。所以要想得到六种神通,首先要得道。这个道就是我们自性的实相、空性、佛性,是我们的本体。种种神通是由体起用,由体产生的妙用。所以得到道了,比如断见思惑了,断尘沙惑了,证到涅盘了,自然就具足神通,因为我们自性本具这些神通。如果一个修道人,他开始不致力于这个道——诸法的空性、般若智慧,他不致力于这个,而唯求神通,那么且不论这个神通能不能得到,很难得到的啦。即便侥幸得到,反而会成为障道的因缘。你看佛门里面提婆达多,他就是看到佛得了频婆娑罗王许多的供养,就生起了羡慕之心,就想修神通,也想得几个大护法,结果向五百罗汉学神通。这些阿罗汉都有他心通,都知道他动机不良,都不教给他,只教他学四念处。结果他就找到他的堂弟,他的弟弟阿难。阿难是证到初果的圣人,不知道他心里的动机,看到他求学神通,就教给他得神通的方法。他一得到这个神通之后,马上就去在阿阇世王子面前表演,一下子使阿阇世王子对他产生很大的信心,也给他每天五百辆车的四事供养。这就使他的傲慢心更为炽盛,就想取代佛陀,他来作新佛,让佛陀退休,说佛陀年老了,他来掌管僧团。你看提婆达多在想作新佛的过程当中,直到恶心要害佛。由于出佛身血害佛的因缘,到阿鼻地狱去了。这就反而障道了。所以诸佛诸祖,都严禁神通,不许学人首先去修学这个。我们看到教内,还有外道,往往很多都是以神通来标榜。他能够测算啦,能够治病啦,能够这样、能够那样啦。一有这种求神通的心,往往就感得一些附体的东西上来。附体的东西一上来,有时还真的能够一来问事,他就能知道前因后果,甚至他也能治病,这样、那样。一下子徒众就更多了。在我们教内还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但这些东西迟早暴露之后,生前要受到政府的处置,死后要堕到地狱。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这些附体的神通者,大多数都是知见不正,邪知邪见。为了他的名闻利养,也许他的寺院盖得很富丽堂皇,能得很多钱,但这些都是不正当的。所以我们很多四众弟子,千万不要看到谁有神通赶紧去趋之若鹜,还是要看他有没有持戒,知见是不是纯正,从这里判别善知识。世间上有这种见解的人,一心求神通,在求神通的过程当中,要么自己着魔发狂,要么感得外面附体的现象,产生了种种的风波。很多很有势力的这种人,无论气功、外道,还是教内的什么,他以神通来标榜的话,都有极大的风险。在修净土法门里面,也出现了这些情况。他用神通来标榜,往往他是在悄悄地做。有时候偶尔他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分发些小册子,标榜自己如何如何。对这些一定要有辨别的能力,不要被他所左右。真正的正知正见,它能够光明正大,能够放在桌面上的。如果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所谓的要传什么秘诀,秘诀不传六耳,这些你都要注意。他可能有种牢笼、控制的思想在里面。这些以后可能会越来越炽盛。众生的根基越陋劣,他希求神通务怪的好奇心就越强。于是所显现出来的这些邪魔外道,以神通标榜,然后破佛律仪的现象也会越来越炽盛。所以这个时代修道、修行很不容易,稍微遇到不好的因缘,你被他控制了,你想出来,很难。所以我们从一开始择法觉分,要选择正确的教法,就是要直接跟佛经、跟祖师的正确的知见照面,用佛经的圣言量和祖师的思想来熏习自己。虽然祖师的书好像文辞古奥,不一定能马上一下子看懂;看那些小册子,像墓林僧笔记本之类的,通俗易懂然而邪知邪见,一下子看得趋之若鹜。这些都是很悲哀的事情。对祖师的着作,你要反复地去看,不断地去照面,再通过念佛开发智慧。祖师说的话,就像我们家里的家珍,屋里人说屋里话啊。它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平实,一看就会受到感动。就是这么回事。如是!如是!这才是佛法。所以我们说小乘有三法印,大乘有一法印——实相印。你得要了解这个印,通过这个印,我们才有一个辨别是非的标准、准绳,我们才不至于上当受骗。所以印祖在《文钞》里面,不断地揭示那些邪知邪见。包括对《阿弥陀经》的注解,那个王耕心《摩诃阿弥陀经衷论》,也标榜了很多。认为省一大师得念佛三昧,用这个最高标准来张扬。自己也如何闭关,得到了什么境界,诸如此类。这些也都流通甚广,然而知见不正。所以知见问题,确实是需要智慧。弘扬佛法,修学佛法,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正知正见、智慧的力量不够。不够的话,我们就得要借佛的知见,借祖师的眼睛来观察问题。你不要马上用我们凡夫的知见、凡夫的眼睛去看,往往我们都是颠倒的、迷惑的、看不清楚的。所以要熏习这些道理,了解这些道理。以后对那些用神通来标榜、来诱惑我们的人,你离他远一点,不去理睬。世间常常有这种好乐神通,追求神通的情况。所以在这里,印祖是非常苦口婆心、详尽和委曲地把它说出来。覙缕就是非常委曲的、细致的、详尽的说,怕周孟由两兄弟会上当受骗。一些持咒的人往往是容易谈神通的。现在有很多人供养这个,供养那个。往往一些大老板就看有没有神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知见建立起来,我们一定要依祖师的话努力去做。持咒、念佛、种植福德智慧、消罪业,不要去求神通。首先致力于道。这个道,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真空妙有、六度万行。这些,我们去做就好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1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启示讲记2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启示讲记1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4

《念佛法门的原理和方法》讲记

 

后五篇文章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3

净土法门拜忏业障功课

正好念佛

修习净土的同修不可偏执

我们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