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3

大安法师2007年3月22日-23日讲于温州遂应寺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钞文:

[二位令亲在堂,宜以净土法门,感应事迹,常时解说,令其发欢喜心,信受奉行。若不以此为孝,则纵能尽世之所谓孝者,究竟于亲有何利益。大禹,大圣人也,不救于鲧之神化为黄能,入于羽渊。观此,可不惕然惊,憬然悟,以求导亲之神,高预海会,亲炙弥陀,以证夫即心本具之无量光寿乎。]

好,大家请看这一段。这一段是印祖对周孟由、周群铮二兄弟开示如何尽孝道。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百行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所以上古时期,我们中国的古圣先王,比如尧、舜,他的圣德无非是孝悌二字。大舜就是由于他对父母的那种诚孝、大孝,使得尧对他非常看重,选拔他为接班人,禅让天下。那么大舜孝到什么程度呢?他有一个瞽目的瞽父,就是瞎眼的父亲。有一个后母,母嚚,就是非常顽劣。还有一个带来的弟弟。这三个人结成一帮,要害大舜,常常要害他的生命。就在这种情况下,大舜还是非常孝顺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友爱他的弟弟。得不到父母的欢心,那是纵然得到天下都不快乐。号泣以告天哪。所以大舜是终身孝父母。他在历山耕田的时候,感得大象为他耕田,青鸟为他拔草。这一念纯孝之行,扩而广之,就能够治理天下。所以孝悌者,由一个人拓而广之,把这个孝悌令天下人都这样去做,他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垂拱无为而天下治。所以我们中国的一部《孝经》,相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撰,但也是承继着孔子的思想。孝者是天之经,地之义。孝到极处可以光于四海,通于神明。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治国的根本。那么世间的孝一般都是小孝。赡养父母,不仅养父母的身体,还要养父母的养志,让父母得到欢心,承顺父母,所以孝一定跟顺联系在一起,孝顺,顺应亲心。那么孝他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在社会上要建功立业,能够光宗耀祖,这就是大孝。那么在我们佛门来看,佛教也是注重孝道,但佛教对孝的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更为深广,不仅要承担世间的孝顺父母、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这个职责,更重要的在生命的出世间上,要令父母得到究竟的解脱。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利益,但一念的孝心却是共同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一部孝经。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弘誓大愿的源头就是来自孝。在他做光目女,做婆罗门女的时候,为了救度她的母亲,到地狱里面,把母亲从地狱超拔出来。同时通过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救度他的母亲之后,心量扩大,才发现地狱的众生,却是自己多生多劫的父母。所以由对今世的父母的超度,就扩展到对无量劫父母的超度,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曾经为我们父母,所以要度尽一切众生。这就是给父母究竟的利益。但在世间的孝道方面,不能由于出世间的孝,世间的孝也不尽,也同样要尽,两者都要兼顾。比如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在以身作则,教四众弟子要孝顺父母。有很多的经典都谈到父母恩德:十月怀胎,三年的哺养,推干就湿,小孩尿床了,把小孩放在干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粮食有限,首先给小孩吃;这个小孩、子女生病了,那就恨不得把病移到自己身上来,一生都在牵挂子女。无私的奉献。理解了父母的心,才会稍微能理解一下佛心。佛对一切众生等同一子,就是父母那样慈爱的心。由此在这个世间上,对每一个人来说,最有恩德的是父母。如果不能知父母的恩,不能报父母的恩,那这种人,人都很难做成,更何况去学佛了。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就基于这一点,来施以教化。有一年,饥荒之年,原始佛教的比丘都是托钵的。饥荒之年,每个人家自己都吃不饱,所以比丘托钵也就常常是空钵而回,托不到饮食。而佛陀也不例外。佛陀托钵也常常空钵而回,到了第三天还没有托到一点粮食。当时有个比丘,路上看到佛陀,又拿着空钵回来,好像身体很虚弱的样子,他就想到佛陀是世间无上福田,他都托不到粮食,那怎么办呢?他就想供养。他拿什么供养呢?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他就把这个给变卖了,换了点钱,再购买粮食。然后呢,盛了一钵满满的饭供养给佛陀。佛陀是五眼圆明了,知道他这个饭的来历,但还是明知故问,就问,“这个饥荒年代饮食难得,你怎么能得这么好的一钵饭呢?”这位比丘说:“我看到佛陀三天没有托到钵,我发心把我的三衣卖掉了,换了这一碗饭,来供养佛陀。”佛陀说:“这个三衣,这个袈裟,是三世诸佛解脱的幢相,最胜最上的。你发起这么大的心把三衣卖掉,换来这钵饭,这个份量太重,我吃不消,我不能接受你这钵饭。”这个比丘说,“佛都不能够接受这钵饭,那世界上还有人能够吃得消这钵饭吗?”佛陀说,“有。你有没有父母?” 比丘说:“我有父母。”佛说:“你父母能吃得消这钵饭,你去供养你的父母。”紧接着佛就问,“你父母信敬三宝否?”这比丘说,“我父母还不信敬三宝。”佛陀说,“你把这钵饭供养你父母后,你父母就会信敬三宝。”你看,这就是佛陀在以身作则,让他去供养他的父母。那么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作种种的教化,也常常从孝道来施设的。原来我们中国大陆有个公案,说有个母子俩,母亲是年轻守寡养大了这个儿子。这个儿子呢,却是不怎么孝顺。但母亲仍然对他非常的慈爱。有一天这个顽劣的儿子忽然想到要朝普陀山,去拜观音。这一去,到普陀山就看到一位由观世音菩萨变化的老太太,路上问他,“年轻人你要上哪里去啊?”他说我要到普陀山去拜观音菩萨。那位老太太说,“观音菩萨不在普陀山啊,观世音菩萨在你家里啊。”他说:“在我家里啊?怎么会呢?”她说:“你现在赶紧回去,如果你敲开门,看到一个披上棉衣,鞋子倒穿的这么一个人出来,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他一听说观世音菩萨在家里,他就马上回家。回到家里,是黎明的时候,天刚刚亮,门还没有开。他就敲门。因为他的母亲天天想着她儿子什么时候回来,一听到敲门是他儿子的声音,就很高兴,很惊喜,连衣服都顾不上穿,就把衣服披在身上。鞋子也没有时间穿好,倒穿着鞋子就赶紧给他开门。这一开门,这个儿子一看,他开始是跪在那里的,因为观世音菩萨在。他一看真的倒穿鞋子,披着衣服,天又蒙蒙亮也看不太清楚,反正就是披着衣服倒穿着鞋。哦,他一看,真的是观世音菩萨呀。赶紧磕头。等到他看清楚是他母亲,他才恍然大悟。所以以后他就孝顺他的母亲了。所以这些我们一定要了解,学佛的人一定要奉行孝道。净业三福,佛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的三福,第一福,世间的福就谈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把孝放在第一科来开示我们。这是世间的孝要尽到。出世间的孝要解决父母轮回的问题,对父母还在世的就要常常以净土往生一法去劝勉,还有用往生感应的事迹常常跟父母去解说,令父母双亲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产生欢喜心,去老实念佛。一个在家居士,如果不能以劝勉双亲来念佛求往生作为孝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纵然能够尽世间的所谓孝道,世间孝道就是物质生活给他赡养,甚至精神生活也让他比较舒心,乃至于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光宗耀祖,这就是世间孝的全部的内容。这些东西,在世间来看已是很不错了,但对于出世间的佛法来观照,他不能够给双亲以究竟的利益,还是不究竟,不圆满。这里举出大禹,大禹是夏朝的开国的天子。尧、舜、禹。大禹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治水成功的一位圣君,是大圣人。当了天子之后也是生活非常俭朴,然后供养天神也非常地丰厚,菲衣服而敬神明的。他的父亲叫鲧,鲧在尧的时代也是一位大臣,他去治水,采取了一种堵的方式,到处堵水,结果水患愈演愈烈。到了大舜的时候就把他处死了。这个鲧呢,他的神识就化成了黄能,化成了一只海里面的三足鳖。那么这个禹呢,继承他父亲未尽的事业,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了。中国分为九州,就从大禹那儿开始的。这个建立丰功伟业的大圣人,对他父亲死后的解脱都没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就让我们要警觉了,从中也要产生觉悟了,世间法它不能解决父母死后的解脱问题。所以我们就应该要引导父母的神识超越六道轮回,能够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能够进入清净海会的行列,让他亲炙阿弥陀佛,到那里闻经说法,证到自性本具的无量光、无量寿的性德,就是说让父母到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佛,这才是一个学佛人大孝当中的大孝。“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双亲能够离开三界六道的尘埃,我们作为子女的孝道才算圆满成就了。是教给这个。这里尤其特别谈到,要引导双亲的神识高预海会,要重视临终助念。生命当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人如何面对死亡。中国的五福,其中一福叫考终命。寿终正寝、善终,都是五福里面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对于净土一法来看,善终不仅仅是保持人身甚至升到天道,这在世间人来看已经是很善终了,但还是没有解决轮回问题。对净土一法来说,这还不算善终,一定要成就往生西方净土才叫真正的善终。世间人不了解死亡的整个过程,往往对他的双亲,很难让他得到真正的利益,留下了很多的悔恨。我原来学术界的一位同学,他是专门搞生死学的,在我们国内搞生死学,也是很有成就,写了很多书。他春节前到我这儿来,给我送了他写的专着《生死学》。他搞了二十年的生死学,包括临终关怀。他谈到最近他岳母的去世,给他震动很大。觉得自己更要注重这些临终关怀的操作实践,不能光讲理论。当时只听他说,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样引起这种感慨的。在春节那几天比较空闲的时候,他说他对他岳母死亡去世的过程有个后记来记载,我就看他那个后记,才发现他这种感慨还是由衷而生。他说了一桩什么事情呢?因为他是跟他的岳母住在一起的,他岳母作为他家里的成员,帮他抚养小孩,操持家务,对他家庭贡献很大,所以感情非常好。就在一年前,他的岳母觉得肠胃不太舒服,就到医院检查,他们也以为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检查出来是癌症。是癌症,他们夫妻两就觉得无所适从了,怎么是癌症?一下子好像天塌似的样子的。于是面临这个问题他们马上作出决定,保密。不能让自己的母亲知道这个事情。保密,他为什么决定保密呢?也有一个因缘,他的岳母在她的那个居委会是一个很热心肠、很帮人做好事的人,所以在那一片很有威信。在家里也是很有威信,一心想着别人。谁的孙子啊、侄子啊,谁过生日,她都要去操办。谁怎么结婚,怎么操办,也是很有威信的。在整个家庭就好象总司令这样一个角色来指挥的。平时如果谁得了癌症,她都会说“哎呀,这个人得癌症肯定是造了恶才得癌症的。”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岳母这么善良怎么得了癌症,这个事情不能告诉她呀。她平时总是说造了恶才得癌症的,现在说她得了癌症,就等于说她自己造恶,她接受不了啊。就采取保密的形式。这一保密可好了,肯定说假话了,“哎呀一点肠胃病,慢慢就会好。”他岳母开始也以为是一般肠胃病。但毕竟是癌症,慢慢恶化,慢慢就很痛苦了。这一痛苦烦恼就起来了。他岳母说“你们到底怎么回事?得让我动手术啊。动了手术不就好了吗?”这两个子女又不敢让她动手术,生怕是恶性癌症扩散了怎么办?所以搞得她的岳母就跟他发脾气,“你们怎么回事,不让我作手术?是不是舍不得钱!我有钱!”这两个搞得很被动,又说不出真实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那就安慰安慰一下,就做手术吧。一做手术,一打开,已经是扩散了,扩散了也没有怎么,就赶紧缝补起来。这一做手术,他岳母心情比较好,以为做了手术就会好。谁知道做手术还是恶化啊,进行化疗都很痛苦啊!他的岳母就在猜测自己大概是得了一种很重很重的病,但是她的子女一直不敢跟她说,就消瘦消瘦,消瘦到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就想要回到家里去。回家里去你说多窝囊啊。又不敢白天回去。因为生病以后就很憔悴、很消瘦、很难看。他的岳母又好强,平时都是很精神的。现在怎么很难看?又怕被别人看到了,不好意思。“是不是造恶了?怎么回事?”所以还是等到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偷偷摸摸地开着车回到家里,回到家里也不告诉左邻右舍。回家大概一两天就去世了。去世之后就赶紧让殡仪馆把她送过去美容,等到出葬的时候,来遗体告别的时候,她的左邻右舍才知道她已经去世了,抱怨说“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在她病重的时候我们应该去看望她呀!”一个都没有去看她。我这个同学说,我搞了20年临终关怀,怎么对我的岳母一点劲都使不上啊。悲伤安慰也没有办法。他岳母在非常遗憾、非常痛苦、在怨恨当中走的。他就很悔恨自己。我告诉他,你要搞临终关怀,要去好好了解净土法门。净土念佛、助念一法是这个世间当中最好的临终关怀。舍此之外,都不能让父母得到究竟的利益。对这桩事情,需要了解生命的、死亡的一些基本的情况,而且需要了解教理,及时地开导、把握病人在临命终时的微妙的心理,给予及时地开示,解开他心里的情结,让他万缘放下,靠倒阿弥陀佛,就能得到究竟的利益。这需病人他自己发心,一定要引发他求往生的强烈愿望、愿力。这时候再配合助念,他就能够成功。今年元旦时,东林寺助念了一位九江的老居士,龚老居士往生,非常殊胜。那时我们正在打冬季佛七,他是一个患胃癌、胃全切除的病人,住在九江医院,靠插着管子输液来维持生命。他也感觉到这样不好,所以他就打电话给我们东林寺,说我能不能到东林寺去往生。我们同意了他的这种请求,欢迎他来东林寺往生。他一听说这个,就很高兴,把管子全部拔掉了,马上让他的儿子雇了一辆出租车,直奔东林寺。来了之后,我们就给他安排助念,在这个七天当中,他是不吃饭了,也吃不进去了。他是胃癌,胃全部切除的。七天当中没有痛苦,临命终时,临走的时候,对着佛像合掌,说“来了来了,就是他,就是他”。说完就走了。脸上红光满面,那种笑容真的是非常灿烂。头顶发烫,全身绵软,往生瑞相非常明显。所以给当时在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众弟子都有很大的鼓舞。那个七天当中,确实佛号没有断,正好有几位比丘尼在那里,她们带着一批居士,佛号没有断。也算龚老居士福报很大,他临断气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比丘师在现场指挥,把他的家属全部遣到外边去。这些比丘尼还有两位比丘,都跪在那里给他助念,恳请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一例是助念成功的。由于这样的一个良好开端,现在很多居士都希望来东林寺,来往生。我们东林助念团也在接纳这些愿意到东林寺往生的,我们帮他助念。遵循祖师的教诲,能够帮助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这个意义重大。虽然助念的过程是比较辛苦,但是这个事情值得做,助念的人也很有功德。那么这桩助念的事情,从病人开始生病,你就得把握他的心理状态,。像龚老居士的成功是来自于他求往生的这种心非常猛利,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生病他不是求往生,而是想到我怎么病好,那就麻烦了。对这个问题,我把周孟由和周群铮的母亲往生的过程,跟大家作个介绍。周孟由的母亲,从生病开始,他就不断地把他母亲的情况写信跟印祖汇报,请示该怎么办怎么办?印祖及时地给他反馈,怎么办怎么办。这个过程跟大家介绍一下。当时周孟由、周群铮的母亲生病了,虽然已七十多岁,但是她生病并没有求往生的心,还是想求身体健康、康复。对这一点,印祖有个开示,在回信里告诉周孟由,说你的母亲虽然年高,但对净土往生一法她平时没有认真地修持。很多人都属于这种情况。虽然他也信信佛、吃吃斋,实际上真信切愿,所谓“无禅有净土,”有净土这一点都是打折扣的,没有认真修持。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不能说得太白了:说你一定往生,一定往生。这个词还很微妙。你作为子女,说:你赶紧去往生。说不准她会理解为:怎么呀,你这么不孝啊,还就盼望我死啊!她就会这样啦。这还很微妙,你还不能这样去说。所以这个时候呢,你在她病中还不要跟她提这个事情,就让她好好念佛。好好念佛呢,就能至心念佛,蒙阿弥陀佛加被,她的身心得到安乐。如果说命数没有尽,固然她身体会好起来,等她好起来之后,再婉转地劝导她发起求往生的心,厌离娑婆、欣求净土。现在个时候还不能劝她的。我本人也有这方面体会,我父亲临终的时候,是九三年。尽管我母亲念念佛,父亲不怎么念佛。我那时在北京,赶回家之后,我的哥哥姐姐那时都没有信佛,现在他们大部分都信佛了。那时都没有信佛,基本上就我一个念佛的。你说对我父亲吧,你让他求往生这句话还真的说不出口了,他会有其他的看法。所以我就帮他念《无量寿经》,帮他念佛。让他听,随着这个佛号,听这个佛号。由于他想求生存的心很强,求往生的心很弱,是这种情况,所以这里一定要细心,婉转委曲地劝导,等他身体健康之后,平时要常常熏习他,要讲在这个世间轮回的苦啊,西方极乐世界的乐啊,生到这个世间很不容易啊,人超生很难啊,但堕落三恶道很容易啊。如果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三途受苦就无量无边啊。所以我们今生得到人身,又闻到佛法,要赶紧解决这桩大事。平时要把这些东西反复地跟他熏习,这样或者就可以发动他宿世的净土的善根。在这个时候你再跟他讲就比较好了。要不他会觉得你是不孝的,你还盼我早死呢!这个东西是要注意一点。那么印祖对周孟由两兄弟也是这样讲的,“你现在先不要说得太直白。”等她有一点信心之后,她再生病了,就叫她放下一切求往生。其实最好的心态就是一心待死,不要在这个时候再去求神求鬼,求赶快身体健康,甚至为了滋补身体杀害众生,这不是业上加业吗。这些鬼神也是世间的凡夫啊,他自己都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你求他会有什么作用呢?常常有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因为他一心要求身体健康嘛,病急乱投医嘛,求神求鬼,什么都求。这时候都要放下。戒杀护生,爱惜物命,不要依照世俗的知见,这时候给父母吃鸡吃肉,吃什么补,进什么补,不要以这个为孝。当时周群铮想到外面去修行,印祖的信马上过来了,说你的母亲现在有病,你断断不可以在你母亲病没有好就离开,到山里去念佛,现在你们全家要轮班在母亲的旁边念佛,能够使她随着念更好,不能念也要静听。印祖在这时开示得非常地细致,说人在临命终时,如果有得助念的人,决定可以往生。如果没有助念的人,或者再以家亲眷属哭泣、搬动,哭泣动他的爱情哪,爱恋之心哪;搬动动他的瞋恨之心,这些就会让她堕落。这是千钧一发之际,非常危险的时候,所以这时一定要注意助念的方法。她有放不下的事,你得要开示她万缘放下,家里的事情,子孙后代的事情,她需要办的,你给她办完,让她心里没有牵挂,就一心求往生。所以印祖告诉周群铮,你能成就你的母亲往生,这也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哪。即尘劳行佛事,这个功德比寻常的功德殊胜万分。这时一门心思把母亲往生的事情看作唯此唯大,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他母亲有些存款,希望做点功德。印祖告诉他,用这些款项来助印《观音颂》,广为流传,使你的母亲借助这种功德,消除罪业,增长福慧。在父母亲生病的时候,一般子女也都比较有孝道,总希望自己父母亲病能够好。甚至父母亲的病不能好,转为加重,可能有些人都会生起邪见:你看我都全家信佛了、念佛了、吃素了,我母亲虽然没有认真修持,也是一个善人哪,怎么病不能好啊?是不是没有因果啊。是不是有这些邪见啊?所以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首先要看到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人一定会生病的。有种观点说信佛念佛了就没有病,把他没有病认为是他修行很有功夫的表现,这观点对不对呢?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有这个业报身,有这个四大的血肉之躯,必然是要有病的,连佛示现在这个世间都示现有病嘛。我们看大乘经典,很多他方世界的诸佛都派遣菩萨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问讯的时候常常说:佛,安稳否?饮食易得否?众生易度否?少病少恼否?说少病少恼,都不说无病无恼。你最多能做到少病少恼嘛。你怎么能做到无病无恼呢?有些知见是不符合佛教的基本观念的。我们这个身体迟早是要无常的,我们每天都在跟病打交道,我们的身体就像耗散结构一样,它是属于耗散状态,耗散就是一个无常的状态。所以我们每天吃药啊。吃饭也是吃药,还有各种药,都是在修补这个身体,让它勉强维持住而已。它是趋向于败坏无常过程,是必然的趋势。无常啊。今天早上有一个居士念念佛就倒在地上,当然很快又好了。怎么念念佛就倒在地上去呢?身体就是很苦恼的呀,稍微一大不调,你就控制不住它呀。所以这时候要对母亲开示,这病是现世的四大失调,以及宿世的业障所致。对于一个学佛行善的人有病,你要从正面看,这正好是重报转为现报、轻报啊。它是件好事啊!别说一般学佛人,就是那大修行人,他也有病呐。你看玄奘大师是大翻译师,功德很大。他临终的时候也生病了,他一生病还产生了怀疑,“哎呀,是不是我翻译的经典有错误啊,才让我生病呢?”这时候菩萨现前安慰他,“不是你翻译的经典有错误,是你往劫的罪报。现在,现前一点小小的病苦的报,给你报掉了。”还有天竺国的戒贤论师,那是佛教的大家,他病到什么程度啊,病到要自杀的程度,实在是受不了啊。病苦到那个程度,就在他要自杀的时候,也是菩萨现前,告诉他你不要自杀啊。这是由于你往劫作国王,杀害众生太多了。所以这个杀生、杀众生的业报现前,让你受点苦来消业障。你等一等,三年之后,由震旦国会来一个学生,玄奘。你等他过来,你要教他佛法。这玄奘大师去了之后,见了戒贤论师,在他座下求学佛法,当时戒贤论师旁边的法师就向玄奘大师描述戒贤论师在生病时候的痛苦,都说不出来啊,都不敢描述啊,实在是太痛苦了。这样的大修行人都有这个病苦,更何况一般人呢!所以我们对有病不能好,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那么这个过程,周孟由母亲从生病到往生的过程,印祖虽然没有在现场,然而他通过书信一直在跟踪,一直在开示,终于周孟由的母亲在初二那一天念佛往生了。念佛往生这个消息传到印祖那里,印祖一方面表示不胜伤叹,然后进一步开示,在丧祭期间怎么办,在丧祭期间一定要吃素,不能铺排张罗。但是世间人哪,他是要面子啊,要办得风光啊,要迎合来参加祭奠的人的好乐啊,大吃大喝啊。有时我们参加一些丧祭的过程,觉得真是做给活人看的,对亡者并没有什么关注。他在旁边守灵,也没有一点悲戚之感,觉得时间太漫长,很多还在旁边搓麻将。你说说,一边停着尸在那里,一边在搓麻将。这时本来都是哀悼啊、缅怀呀。这是世间人了。觉得时间很难消耗。当然对学佛的家庭可能好办一点,念佛!那么,断气之后至少八个小时你不能动他,不能搬动他,最好能助念二十四个小时,至少你八个小时要保证。因为你搬动他,他的神识还残留在那里面,他会有感觉的。那么首先吃素。由于周孟由居士是在温州一带,永嘉,自古以来也是做佛事非常兴盛的。好。这里印祖有一个很重要的开示,做佛事只可以念佛,不可以做其他的佛事,而且使全家通通都恳切念佛,这样对你的母亲以及对你们这些家亲眷属、朋友都有真实的利益,不要咣当咣当去搞其他的。印祖这个开示出现在很多地方,但是我们却做得怎么样呢?也许大打折扣。有很多地方做经忏佛事,他念得很快,旁边人都跟不上。如果念佛呢,大家都能跟上。而且这里特别提出,他要请出家众,僧人,要念七七四十九天的佛。这很好。最后他们两兄弟就决定,既然念佛,请出家人,就七七四十九天念佛。念佛呢,这些出家人在念佛的时候,你们兄弟一定必须要有人随之而念,这也是很重要的。你不能找一批出家人念,你家属都不参加。家属要参加。一方面表明,这些请来的僧众看到你有家属参加,他会重视一点。如果都没有家人参加,他也可能会比较随意了。再加上你去念,母子之间的天性相关,实际上更有利,念得更恳切。那么妇女呢,就不要随着这个僧次,不要跟出家人在一起念。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或者用一个帷幕挡住。印祖都想得这么细,不要混在一起念。你们兄弟俩能这样为母亲认真念佛,一则是报母亲之恩,同时也是报佛深恩啊!在临命终时还有一点要注意。我们佛门常常讲,最后神识从哪儿走,从顶上走就是:顶圣眼升天。很多人就会常常去摸、去探试。这些东西也不要去弄,你这么七弄八弄,那个人还没有死亡,你就探来探去,他生烦恼了。所以你不要去探。等他断气之后,就可以略微地探一下。在没有断气之前,你不要动,不要东弄西弄。一定要把他安静放在这里。印祖还说,你母亲无论在病中还是已往生,印祖都对他尽师徒之谊,在印祖每天的日课回向的时候,为他的母亲回向。在她生病的时候,是回向祈求三宝加被周孟由的母亲,“寿未尽则速愈,”寿还没有尽,这疾病快速地痊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寿命已尽,就蒙佛接引,速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她已经往生了,这时回向就回向她莲品增上。你看这个过程,印祖开示得非常仔细,每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细心地照料到。这样才是在帮助双亲,帮助父母顺利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有一个环节出现差错了,让病人生起烦恼了,那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对临终助念的参加者,尤其是现场的指挥者,都要选择比较懂教理的,比较有慈悲心的,比较能随机应变的,心比较细的人,在现场指挥,这都不能太粗糙。我们看到有的地方也有助念团,但助念的过程很粗糙。听说网上有一个亡者的家属,要跟助念团打官司。可能在助念的过程当中,非常粗糙,让亡者的家属不能接受,甚至亡者都是带着很痛苦的心情走的。这肯定有很多环节没有注意到。好。这一段,我们成就父母往生,注重临终助念,就能让父母双亲得到最大的利益。

好。请看下面钞文:[志莲居士苦行虽好,恐净土宗旨,有所不知。或求转女身,及生人天乐处之心,不能彻底放下。致无边利益,随世间小乐而失之。亦宜常为讲说,令其志向决定耳。夫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也哉。又自既修净土,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况妻妾子女,岂可不劝令发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亦须渐磨渐染,俾即远而成近耳。此所谓深爱,所谓宏慈,舍此而为慈爱,皆名有而实无耳。]

好。请看这一段。这是开示一个净业学人,如何存心,如何感化家人。这里提到的志莲居士,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女居士。很多女居士宗教信仰都不错,很纯朴,能够真修实干,修苦行。苦行甚好,但是这样的老居士,常常是知见上不一定很透彻。所以印祖说,恐怕这个志莲居士对净土法门的内涵宗旨,还有所不知。有所不知就可能对她的苦行的行持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甚至苦行不是很适当。昨天我们听温州的一位法师说,这里本地有一位老居士,她修苦行,就打七,叫打饿七,七天不吃饭,打饿七一出来,就栽倒在地下,一命呜呼了。这都是太过份。凡夫份上就以凡夫份上来修行。佛经里面,净土法门也没有要求你打饿七呀。甚至饿七,我听有的还更严格,连水都不喝,不仅是不吃饭,水都不喝。好像越苦行越好,哪跟这个相关啊?所以这个知见哪,都偏了。有时候苦行,她或者内心还有转女身的心,觉得身为女人很苦,我下辈子能变成一个男人多好啊。甚至还想,下一辈子再升天啊,再得富贵啊,到这些快乐的地方去。如果有这些心,就是人天福报啦。若不能彻底放下,就可能导致什么呢?把念佛往生净土所能获得的无边的利益,随着你求世间小小的乐处而失去呀。所以,志莲居士是作为很多老居士的一个代表,要常常对其讲说净土往生的无量利益,令其对求生极乐世界的志向象金刚般的坚固不移。纵然是国王的快乐,纵然是转轮圣王的地位,都不羡慕,一心求往生。如果你羡慕世间的人天福报,你舍去了念佛往生,就等于把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换了一根糖葫芦吃了,那太不合算了。所以我们在劝进一切众生信仰净土法门的时候,知见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知见实际上就是建立信愿,信愿是感通佛力往生的关键。不在于苦行怎么样,苦行必须在正确的知见指导下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没有正确的知见引导的苦行,往往还有负面的效果。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最后是放弃苦行,要走中道。就象这个琴弦,要不紧不松。众生修行不能一下子对他要求很高。众生的心,它是波动的。所以,他精进一下,一定要让他松弛一下,再精进一下,有张有弛谓之道啊。就像天气有春夏秋冬,寒热的更替才形成一年的气候。凡夫的心也是这样。气候也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光是一个气候,他受不了的。所以修行这件事,一定要善巧方便安排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土宗不讲长时间的闭关修行,而是讲克期取证。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十日,乃至若四十九日,若百日,这段时间你可以非常勇猛精进。但如果你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那是不可以的。有时候我们听见某某地方行般舟行了三年了,怎么怎么回事,他拿这个标榜,可能一般不具正知见的人觉得佩服得不得了。但实际我们看来都是笑笑而已,怎么能这样去标榜?这不是凡夫份上的事。你要做,你一个人去做就够了嘛。你还去推广它干嘛呀?是不是?所以,一种方法的倡导,一定要应机,一定要根据众生的水平施设,而去实施。所以这个知见要常常地讲说,建立正确的知见,深信切愿。以这个正确的知见来劝导大家,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一个众生作佛了,这个众生作佛了,他就生起了像阿弥陀佛那样的无缘的大慈悲心了,这种大慈悲心一上来又有无量的神通、智慧、辩才,他能分身无量,去度十方无量微尘刹的众生。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它的源头,是从我这里开始的,是我劝他往生净土,他到净土成佛,成佛他度了很多众生。他的源头由我而始,你是这个源头的起因,你的功德、利益,也就不可思议啦!所以大家在劝进行者,做阿弥陀佛使者,帮助众生往生这一点上,方法、渠道很多。比如我们身体力行,让大家从我们身上产生信心,这是一种。另一方面,今天哪个地方,有讲净土法门的法会,介绍他来参加。再就是我们财布施,法布施,印送净土宗的经典,祖师的书籍、光碟,让大家听闻佛法,产生信心。或者有很多贫穷的人,他没有地方念佛,你正好有钱,是大老板,你帮他建念佛堂,成就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这些方法都是成就、劝勉的内容。那么我们自己既然修行净土,得到了念佛的利益。念佛的快乐唯有真念佛者才能知道。这份快乐,这份利益,我们要以这种大平等心来普告一切众生,也能得到念佛的大利。这个念佛法门,甚至要普告一切众生。那对于我们身边的妻妾子女就更应该要劝他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了。如果他不能发心念佛,也就失去念佛往生,了脱轮回,圆成佛果的巨大的利益。所以我们说帮助人,你最身边的人先要帮助。你正心、诚意、修身之后,还要首先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是从亲到疏的一个过程。由此,印祖在这里尤其强调劝勉家亲眷属发心:在家庭里面,他的善根纯良,跟自己天性相近,你一劝,他就接受了,他就念佛了,这就是何善如之。但有的家亲眷属呢,可能他的善根薄一点,可能他其他的缘份更深一点,一听你劝,他不相信,甚至反而嘲笑你:你怎么去念佛呀,你怎么这么迷信哪?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不能接受你,跟你很有距离的时候,你不要生烦恼。印祖在这说,应该要有耐心,“渐磨渐染”,这几个字,这句话很重要啊!这是祖师教我们如何建立佛化家庭的一个方法。当然闻即信受更好。不能闻即信受,甚至刚开始比较反感的时候,你可不能对着干。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耐心。现在很多刚刚学佛的人,一学佛反而使家庭非常紧张,甚至离婚了。他觉得学佛了,我就要让对方接受,采取非常猛攻的手段,你不接受,我就跟你掰了。反而家庭关系紧张。这样就不好。他不能接受,在现在是正常的。不能接受,你现在就相互尊重,即便你吃素他不吃素,你可以先随顺他,他吃他的荤,我吃我的素。再不行,吃肉边菜。你也慢慢来嘛。你不能一上来,就要他必须跟我一样吃素,不跟我吃素就怎么怎么样,你这不是搞得很紧张了吗?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当中,使他那种离得很远的距离,慢慢的靠近。从相互有好感,到认同你的佛法。知道你修行佛法对身心结构,对各方面都很好,对人格的提升很好,他慢慢接受了,就相近了。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方法,才叫对你的家亲眷属,妻妾子女,有一个深切的仁爱,也就是宏大的慈悲。如果你对家人都不能这样去做,那你的慈爱,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搞得家庭非常紧张。由此呢,印祖非常强调居尘学道,即俗修真。每个念佛行人,都应该是无尽灯里面的一盏灯,用你这盏灯先点亮你身边妻妾子女的灯,再灯亮亲戚朋友的灯,再点亮同事和外面更多众生心中的这盏信心的灯。针对印祖的劝勉,你看周孟由两兄弟,他们修行佛法是很有信心,也很有善根。一修行呢,都有很强的了生脱死的出离心。所以这两个人都程度不同的都有想出家的想法。然而印祖却没有同意他们出家的想法。我们看后面给周群铮几封信。周群铮呢,他就一门心想出家,想拜印祖为师父。印祖给他几封信告诉他:按你的情况,按你的份来说,实在是在家得到的利益更大,出家得到的利益反而小。为什么?因为周群铮的父母双亲还在,父母首先不同意。他还有自己的家小。在这种情况下,印祖觉得,你应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呢,上不失父母高堂之欢心,下不失自己妻儿子女的依赖。而且由于你在乡村修行,使大家都能够对你的行为,学佛的行为,增长亲近的信心,这不是很好吗?周群铮总是觉得家庭事情太多。确实家庭是烦恼一点,事情太多,妨碍修行。他总是觉得妨碍修行。然而印祖说,你就以在家的种种的系累当作自己的当头棒喝,长时间的对这个生起厌离之心,生起厌离之心也就能够促进长时期的升起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之志。这样,你转变一个心念,即烦恼为菩提。我们说成就厌离心,怎么成就?你看家庭很多事情,怎么怎么……。哎,正好你就生起厌离心,这叫即病为药,即塞成通。哎,你转变一个观念,不好的情景正好是你修道的逆增上缘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祖坚决不答应他出家,甚至话说得重。因为他出家的决心很大,印祖说如果你不听从我的话,那就希望你将我们师徒的假名字取消,以后路上见面,也不认识,一同路人。这样开示他。最后由于印祖话说得很绝决,周群铮最后也就保持了居士的身份去修行。周孟由他也是这样,这两兄弟也真是难兄难弟了。他出离心也很大,他当时给德森法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家里事情太多了,说准备一年半以后就把家里事推给妻子去,自己来苏州,到印祖这里专心修持净业。德森法师把这封信给印祖看了,印祖就给周孟由回了一封信。印祖给这两兄弟的书信非常多,份量也非常重。在《续编》中有一篇《致念佛居士书》,那个念佛居士就是周孟由。在民国十一年到二十六年这期间,把它汇集在一起,很大的篇幅。在《正编》里面也有很多书信是给他两兄弟的。所以他两兄弟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成了印祖那个时代代众生提问的一个当机众,提的问题都带有普遍性的。这个周孟由呢,印祖给他的信说,我对你这想法绝不以为然,绝对不同意,如果你的妻子是一个明理之人,又能善于操持家务,教育子女,你的想法还可以商量。现在不是这个情况,你的妻子是一个没有文化,无知无识的人,你把两个还没有长大的儿子交给你的妻子去管,这就等于你把你两个儿子置于下流之类了,教育不好。他首先提出,是从子女的角度来看,这样就失掉了你作为父亲的天职啊。面对你两个儿子你就是不慈,没有父亲的慈。你还有高堂双亲,你对于你的祖先父母就是不孝。你不慈不孝,在佛法中,对三皈五戒就有所违背。佛法当中,六度万行,伦常应世也在里面,你都不够格。给他上纲上线。最后劝勉,你在家里修行,还能引导你的妻子、儿子皈依佛法正道。在你这一乡当中,由于你在修行佛法,一乡的老百姓都以你作为楷模、榜样。虽然你在世间和佛法不一定有大的作为,但也不失为你这一乡里的一个榜样啊。如果说你把家里事全部推掉,到山里来专心念佛,大概其他的法师听到,或者会大加赞叹,但我却不是这样,印光不这样认为。你不要认错啦,我不会赞叹你,也不会同意你。如果你以坚固之心,不按我说的话去做,我也没有办法让你一定按照我的话去做,但是我可以做到,绝对不允许你住到报国寺来。印祖住在报国寺。甚至说,你还是一定要到报国寺来,那我就离开报国寺,我就回陕西去。我为什么非要在报国寺了此残生呢?印祖话说得很有智慧,人各有天职啊,我印光不住在别的地方住在报国寺,我住在报国寺是我的天职啊。那时候正是沦陷时期,如果印祖轻举妄动,离开报国寺,那很多人必然就生起惊怖之心,就难以住在苏州。那些明白道理的人也必然要蔑视我印光啊,觉得你怕死啊,想逃避啊,由此蔑视就会轻慢佛法啊。所以印祖说,我虽然没有力量止住恶人,但我还尚有点力量安住善人。所以我住在报国寺,对苏州人大有关系呀。但你住在家里对你两个儿子也大有关系呀,各有天职啊。这个话本来我不想说,但你确实想把家事全部推光要到山里来念佛,这就失去了你做为父亲的天职,所以我就把话说明白了。你看,印祖对他真是慈悲之极。于是周孟由居士呢,最后还是很听话,还是居尘学道,即俗修真,出污泥而不染。由此看来印祖他教化众生,真是很通达人情世故,很能从方方面面考虑,真的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两句话,在他具体的教化当中体现出来。确实很多人出离心很强,他就光想着自己,不想到跟他有关系的这些家亲眷属、父母,他们的态度怎么样。因为净土一法,真正在往生这一点 ,倒不分出家在家。印祖有时候赞叹那些在家居士,说你往生、弘法,不必在几根头发上论。如果你真的发大菩提心念佛,还能弘法,那你就是戴发高僧啦。修菩萨道,他在世间更能够广泛地跟社会人群接触,也能够有效的去做劝进行者的这桩事情。所以印祖教导我们在教化家人的过程当中,要渐磨渐染,循序渐进,慢慢地熏习,慢慢引导。开始他不接受,你也不要去生烦恼,也不要对着干。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比如我去年在新加坡说的,有个居士提问题,说我学佛之后,我很希望我的丈夫也来学佛,那怎么让他学佛呢?她放讲经的带子,她放的不是自己听,让她丈夫听。她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放,放得她丈夫都发脾气了,“人家还要上班,你睡觉的时候你放它干嘛呢?”她提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太个人中心了,你得要设身处地呀,要有一个过程哪,你想让你丈夫学佛,这心是好的。但是他还不想听的时候,你为什么要强迫他去听呢?你强迫他听,你首先对他不尊重啊,不尊重他的自由意志啊。光你这一点,他就对你反感了。他睡觉,睡觉他能听你的磁带吗?所以有很多都是想当然的。甚至有夫妻都是学佛的,他也搞得很紧张。两个人关系不好,但也都在学佛。做丈夫的呢,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妻子听他念阿弥陀佛,她就不念阿弥陀佛。我要念琉璃光如来,我不想跟他见面。他到西方,我不去西方,我去东方。这就是学佛?这种人我是非都这么坚固。所以我们不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一定要有广阔的心量。先要承认不同,承认这种距离,但提升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力量大了,德行高了,感召力强了,他慢慢就归顺了嘛,就被招安了嘛。如果是在对抗的状态当中,说明我们自己的道德力量没有上来嘛。所以这要有个过程。你就渐磨渐染,把你念佛的功德回向他,也祈求阿弥陀佛,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通过这个中转站,来作用你的家亲眷属,让他回心转意,让他跟我们共同建立佛化家庭,共同成为菩提眷属。这样就是体现我们对家亲眷属的深慈、厚爱。这就是居家行菩萨道。好。今天就到这里结束。

南无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2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1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启示讲记2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启示讲记1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4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拜忏业障功课

正好念佛

修习净土的同修不可偏执

我们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

念佛发心与如何面对顺逆境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