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讲授

第一卷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四堂课来解释念佛止观的方法。

在经典上,佛陀讲到,修行的内涵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我们整个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是两个次第。刚开始是要求自己的身口二业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我们刚开始要求自己从身口的断恶修善来做一个基础;那么进一步我们就是要自净其意,要求来净化我们的思想。但是这个身口二业跟我们内在的思想事实上是有相互关系的。因为如果我们内心的思想是邪恶的,我们就很容易创造罪业;如果我们的思想是清净的,我们也就容易创造善业。所以身口意的修学其实重点还是要以自净其意——就是思想的改造、思想的净化当作一个佛法修学的重点。

天台智者大师是把众生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种性。那么第一种人呢叫作三途种性三途种性就是说,他的心是一种增上的恶心。这种人多数是对生命的因果完全不明白,或者是半信半疑。那么这种人他认为生命是没有轨则的,造善是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他对生命的诉求就是及时地行乐。所以他在做什么事情,他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道理作标准,完全跟着感觉走,心随妄转。我现在打什么妄想就去做了,我现在生起什么念头就去做了,他的生命是完全没有任何章法的。这种人当然就很容易生起欲望的烦恼。那么三途种性的意思就是说,智者大师说这种人他在三界的流转当中多数都是在三恶道呆过去的,即使从三恶道出来得到人身,他一下子又到三恶道去了。因为这种人他是完全没有对真理的了解,讲增上的恶心的三途种性

第二种人是属于增上的善心,智者大师说这种人是人天种性。就是说身为一个凡夫他也有一些欲望烦恼,但是他对业果的道理有很深刻的学习跟理解,他知道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在三界的流转当中,是因为善业去创造安乐的果报,由罪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他对这个善恶的轨则生起坚定不移的理解。那么他就用这种因果的道理呢,经常来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烦恼,因为他不想痛苦,所以他开始去以这个业果的道理来调伏自己的欲望。那么这种人他的生命当中呢,善心就比较强,偶尔起起烦恼,但是因为他对道理的理解,他有一种惭愧心来克制自己、调伏自己,那么这种人的种性叫人天种性。就是说他的生命当中在六道轮回当中,他多分是在人天果报里面活动的,这种人叫做人天种性,他对业果是有深刻的理解。

那么第三种人是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基本上对生命的苦谛做很深入的观察,观察这个三界是没有价值的,透过无常、苦谛的观察。那么当然从大乘佛法认为他是比较悲观的,但是他对五欲身心基本上、他认为三界的果报体不管是善业所招感的是安乐果报或者是罪业所招感的痛苦果报,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那么二乘种性的人他的一个特色就是出离心很强,那么他一心一意地想要远离这个三界的火宅,但是他对积功累德、广度众生呢不生好乐,那么这种人叫作二乘种性。如果他不加以调整,那么他的生命就很容易趋向于涅盘。

那么第四种人是智者大师赞叹的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他能够有智慧来观察三界的无常、苦,他也有大悲心来怜悯众生,就是悲智双运。那么这种种性的众生,他的生命就能够趋向佛道,成就究竟的安乐。

所以我们在座的诸位基本上我们是有四种种性的差别,那么也就影响到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差别的果报。当然佛法是讲到缘起性空,就是这个种性的差别是可以透过佛法的修学而加以改变,这个改变的方法就是止观。所以今天的止观就是改变我们内心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颠倒的思想。透过思想的改变,我们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乃至于改变我们未来的生命。所以这个课程的主题就是《念佛止观修学法要》,主要是透过念佛止观的方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

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总标念佛法要,首先我们解释念佛的方法。

甲二、别明止观体性,第二个是说明止跟观的体性。

甲三、正示念佛止观方法。前面是各别地解释念佛跟止观各别的内涵,第三段就是我们的主题,就是把念佛跟止观相互的一个运用作一个介绍。

甲四、结示劝修,我们作一个前面的回顾跟总结。

首先我们看甲一、总标念佛法要。这当中分两科,先看第一科的明念佛超胜。这一科是蕅益大师的一段《弥陀要解》的开示,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随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好,我们看第三面,我们把蕅益大师的开示作一个简要的说明。那么这段呢,主要是讲到净土法门在一般法门当中殊胜的地方。那么这当中呢,我们先分两段。第一个,先总叙功能,先把佛法的修习的差别说出来。那么在十方诸佛呢,他们在大般涅盘的寂静安乐当中,都是以大悲心来怜悯这些流转的众生。那么佛陀在度化众生,基本上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教法,这当中呢,三世诸佛在施设教法是遵循两个规则。第一个是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第二个是方便有多门。那么佛陀在施设教法呢,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契理,就是契合三世诸佛实相的道理。比如说业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那么这种道理是不能随时空改变的,是不变的,就是说佛陀在三千年前是这样讲,现在也是这样讲。第二个是契机,这个契机就是有它的随缘、方便,比如说我们今天契入这个道理,你可以参禅或者持咒或者念佛等等。就是说三世诸佛在施设教法有他的契理性跟契机性。

那么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在整个方便当中,这个地方我们是针对契机来说啦,在一切的方便的施设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要找到一个特别的直接而且特别圆顿,下手特别简单而成就特别高超的,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在所有的契入真理的方便当中呢,以念佛是最为直接跟最为圆顿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然,其实我们讲方便啊,方便有多门,那么契入诸法实相有多种方便,但是这个方便其实不离开止观,没有一个宗派的修行能离开止观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差别就是所观境有差别,他所依止的、所观察的境界有差别。那么智者大师把这个整个佛法的所观境分成了三类:第一个是观察众生法,第二个是观察佛法,第三个是观察心法。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那么智者大师在解释《法华经》,就是《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那么什么是妙法呢?智者大师就分成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么我们在修止观的时侯,第一个我们可以选择观察众生法,就是这个五蕴,我们现前的色、受、想、行、识,就是观察我们这个身心世界。那么基本上这个小乘的学者啊,我们看《阿含经》或者《阿毗达摩论》,小乘的经论,他的所观境是偏重在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观察身心世界在整个小乘的传承啊,他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来观,用四种的光明智慧来照我们的身心世界。所以小乘学者基本上对生命采取比较悲观的,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他不断观察以后,就把生命的这种相续的力量给消失掉,就是到了这种偏空的涅盘。所以一般来说呢,以这个五蕴为所观境的,小乘的学者多分是采取这样的方法。第二种的所观境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佛法界当然是万德庄严,依正庄严。以佛法界为所观境的,在整个宗派当中,密宗、净土宗的本尊相应法,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你看密宗他是观文殊菩萨,以文殊菩萨为本尊,观察他的相好、他的功德;净土宗当然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观察阿弥陀佛的正报、依报的庄严。当然,这样的心态跟前面的观五蕴就不同,因为你观五蕴的话,你马上知道五蕴的生死是有很多过失的;那么在观察以佛为所观境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是赞叹跟皈依的,因为他观的是一个佛的功德,所以他的当初的心情是一种赞叹的心情、皈依的心情来直接地契入本尊的功德,他基本上的观法是乐观的、肯定的这一面。那么第三种观法是观心,像天台宗、唯识宗是观现前一念心性。当然天台宗观心,是观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它刚开始是强调是要从假入空,天台宗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说你在观心的时候,你会发觉到我的心有善的功能也有恶的功能,但是你这个时候要把这些善恶因缘所生的功能都把它拨开来,观到你内心的最深的、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性,那么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原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虽然我是有种种的烦恼跟罪障,从因缘所生法,诸佛是有种种的功德庄严,但是当我们把因缘所生法都拨开了以后,我们发觉我们的本性是,三世诸佛也是一如无二如,这点在天台宗是非常重视这个观念的。就是刚开始在观心,是把心带回家,就是先把心归零,就是你先回到我们心的最初的原点,就是禅宗说的本来面目。那么这个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跟诸佛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一种时间的差别,就是我迟早要成佛,因为我本性如此,我跟诸佛所差别的只是我的时间还不够。那么从本自清净,换句话说,只要我通过忏悔业障、积聚资粮,我就能够有一天跟诸佛一样。所以在菩萨戒的戒体当中就很强调你对本性的胜解,因为这是你能够纳受菩萨戒戒体的关键。当然他的即空,他这个时候一开始从假如空啦,空当然是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他有时候从空出假,他又从无有少法可得的心当中出来,出来的时候就跟境界接触,他又知道,虽然是清净但是因果丝毫不爽,有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有十法界的因果。

那么当然观心法门是一种心地法门,它是偏重在一种真如的观察智,是无相形。前面的众生法跟佛法偏重在有相形。有相形当中呢,众生法当然它是一种属于这种消灭形的,他观察五蕴身心呢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他的心态是要把这个生命消失掉。那么净土宗观察佛的功德是肯定的,我要成就像诸佛一样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清楚,同样是修止观,但所观境是有所不同。不过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呢,在三种的所观境当中,站在成佛之道,讲到最直接而且最圆顿的是以念佛、直接忆念佛的功德来求生净土,这件事情是最直接、最圆顿,因为它有佛力的加被,那么这是第一层的比较。我们再看第二层的比较,他是由粗到细,把这个所观境慢慢地做一个比较。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我们说过在念佛法门当中,主要是一种本尊相应,所谓的相应就是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就是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的心要能够接触。那么接触就要有方法啦,那么在净土宗的传承呢,我们这念心跟弥陀的功德要接触啊,有三种的选择。第一个是观像。你找一个阿弥陀佛的像,你眼睛打开来,你用眼睛去取这个阿弥陀佛的像,那么把这个像记住,然后眼睛再闭起来,闭起来你看看在闭起来的时候你心中可不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那么你刚开始会觉得很模糊,模糊的时候再打开,再看一次,再看一次呢再把这个像再取下来,再眼睛闭住,把这个像在心中再现出来,经过你一次一次的重复,到最后,你心中现的影像跟外面的影像是完全一样的,清楚分别,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观像念佛,你的所观境是一尊佛像,可能是一张纸做的或者是木头做的,都没关系,总之你要取那个像在心中显现出来。第二种的修行是观想观想就是前面没有像,但是你假借经论的文字随文入观——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你就随文入观,把文字的相在你心中变现出一种佛的影像出来,这个时候也是要如镜现像,经典上说,就像镜子清楚把影像现出来一样。这样的一个方法也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第三种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声号,就是以声音——南无阿弥陀佛。您能够,这个声音呢,你自己能够在心中创造一个声音,然后你再把这个声音听回去,你只要听得到你自己佛号的声音,这个就是感应道交了。这三个方法。因为,我们说过,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接触,就是感应,这两条线要能够接触。当然我们不能胡思乱想啦,什么方法都是要传承,那么净土宗的传承,你有三个选择:第一个观想,第二个观像,第三个持名。

那么前面说过,在所有的方法当中,念佛是最直接、最圆顿。那么如果我们再微细地分析呢,在三种的念佛当中,我们要找一个下手最简易、成功的比例最高、最稳当的,那就是以信愿的心来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特别的简易跟稳当,特别在临命终又是关键。净土宗他的感应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是乱心位啊,所以忆念弥陀的圣号是最为简单。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这是表示在《净土三经》当中,《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当然《观经》是讲观想、观像,观想观像的所缘境太过于复杂了,我们一般人心思太粗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那么《无量寿经呢》,它是强调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它要你修诸功德、发菩提心,对有些在家居士也有困难。那么《阿弥陀经》的特色啊,我们读《阿弥陀经》你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讲到修行的因地,释迦牟尼佛对其它的助行,持戒、修福,只字不提。只有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但是要我们执持名号,其它的法门完全不提。所以说这样子的一个方便啊,在跟弥陀感应道交当中,执持名号这个法门就特别地普被三根,对我们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特别地方便。这也就是为什么净土的经论这么多,但是历代的祖师呢,这种大智慧啊,只是把《阿弥陀经》列为我们的每天的晚课,那么因为执持名号的法门普被三根,而且有事有理,这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那么这个地方的开示主要是说,我们在修止观之前,你一定要先选择你的所观境,因为你的所观境会影像到你后来的结果。当然从这个地方呢,蕅益大师是以阿弥陀佛的圣号为所观境。

在中国的丛林啊,我们看《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事情,就是有一个法师叫做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长得矮矮胖胖的,就像冬瓜一样。古时候的丛林不是在都市,是在山中。古时候他下山一次要三个小时,上山三个小时,就六个小时。古时的丛林如果诸位去研究,他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的。到了早课做完,吃完早餐,你参禅的到禅堂去,念佛的到念佛堂去,你要听教的到讲堂去,那么工作,你是属于执事的,就去工作。那么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购,就是每天为大众师去买一些饭菜。早餐以后就从山中走下来到菜市场去,众生这些杂乱的环境,去买这种饭菜等等,买完以后再走上山去,一天就是做这个事情。那么一年一年过去,当然修一点福报啦,但是福报是不能调伏烦恼的。所以时间久了,他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他觉得内心当中有这个烦恼波动,虽然他积聚善业,但是临命终时没有把握,他就希望找一个解脱的法门,他觉得,我出家不能老是修福报,太可惜了。那么这一天呢,就有一个法师来挂单,刚好住在冬瓜和尚的隔壁。他就跟他请教说,我现在是真的想要修行,出家这么久,时间也过了很多了,有什么法门能够简单地、直接了当让我能契入重点?法师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采购啊,整天要去菜市场买东西。他说,这样的话所有的法门都不适合你,你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以这样的功德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那么冬瓜和尚他这个人是单纯啊,他听了以后就相信了,念佛!他当然做事还是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心中就念佛。看《净土圣贤录》,不到三年,不到三年的功夫,这一天做早课,做完以后大家下殿,冬瓜和尚就跟维那师说:大家且慢!哈哈,我今天要往生净土了,大家来帮我念念佛,帮我送一程!惟那师一想,平常念佛堂也没看到你人,你要求生净土?大家半信半疑啦,但是想说宁可信其有,为他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果然就在大众当中在打坐的时候坐化了,坐化的时候他还讲出一个偈颂,古人都会留一句话给大家参一参。他说是:“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那么他这个偈颂刚开始是描述他的身体的状态,他说,你看我的身体啊,“终日走街坊”,哎,这个冬瓜和尚又出去买东西了,又跑回来,跑来跑去;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内心啊,“心中念佛忙”,我的心中已经有一个法宝,跟以前的冬瓜和尚已经不一样了,和以前那个散散乱乱、心中没有皈依处的冬瓜和尚不一样了。“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们都不知道我内心当中啊,“别有一天堂。”

1234567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

净土宗修学法要(净界法师)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

《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

净土宗 壹、净土宗的形成与发展

 

后五篇文章

净土宗与世界和平

净土宗与世界和平

净土宗与生态环境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