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篇》净土之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问:念佛时,念在虚空,或念在身,有时念在虚空,念亦在身,未知是好是凶?如凶,应如何补救?(鲁开智)

答:念佛不在身,亦不在虚空,奉劝将如是等疑神疑鬼,幻妄念头,一律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极乐世界,此是本旨。念从心起,声从口出,再用耳细听,不紧不慢,调匀气息,除一句佛号之外,一切妄念俱要放下。尚要严戒杀盗淫妄,多作慈善公益,(作善作公益,并非专指金钱,不可误会),以求消灭魔障。小册子先看「歧路指归」,「净业初机指南」,「暗路明灯」,「佛法导论」等。此明白後,再学看经。

问:(1)在家修行居士,任何精修与否,当临终时是否总逃不了「病」字?(2)又在家精修大居士,临终与出家高僧圆寂来较,神色有无差别?(3)在家修行居士须修何宗功夫,及多少时间,临终时方能瑞相异俗?(卓忠振)

答:此问三段,一、谛闲大师、太虚大师出家高僧也,圆寂以前,皆示病苦。宋王龙舒,在家居士也,身立念佛而终,有病无病与出家在家无关。二、此但论功夫如何,亦不在出家在家也。三、佛法普及群生,弟子虽有出家在家之别,再修法一道,只论根器,任人选择,并未限制出家修何法门,在家修何法门,至云时间瑞相,岂能预期,此全在乎勤惰之作,顿渐之机。如同一株树,其所开花,其所熟果,尚不能在一时也。

问:净土法门,原来崇敬西方三圣,阿弥陀经又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日课,为何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呢?(金云)

答:净土三经,教相虽一,行持却各不同,异则各有其重心,不可不知。大本重六度万行,故广陈功罪,备举五受五痛五烧。观经重在观想,故详言依正微妙,列举观音势至,及九品生众。小本重在持一名号,故单提弥陀,而不及其他。

问:净土宗自莲池大师以後,专主持名,不教观想,极乐世界有四色莲花,将来往生,生到何色莲花里?(金云)

答:法华四花,表四因位,即住行向地之四类也。据此,知行人是何因地,则生何色之花也。

问:常听老师讲说,经虽是道,文字也佳,初机之人,必须先明文理,方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上,六方佛一段,很有疑惑,为何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反而列在最後?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何又先说下方?(金云)

答:佛经有真实语,有随顺语,尚有他种等等之不同,四方上下,皆假定之名,安有其实,佛亦云云,此依时依处随顺语也。此地球居人,指日为准,而定四方,故曰方名假定。作文须有次序,日出於东,为一日之始,春来自东,为一年之始,故四方先言乎东方。草木有末,根本在下,枝末在上,故上下先言乎下方。

问:弥陀经中「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义意虽明,按文义讲,甚觉碍口,如何讲法,能使好懂?(金云)

答:中国之字,一字而有多讲,「於」在此处,是发语辞,作「对於」讲,将「於彼国土」合讲,即谓对於弥陀之国土也。不过此是上句,尚有下三句,必一气穿成,方能充畅。但若向下讲,必加入前文作介词,方觉顺口,应加「已发愿者」,「若已生」矣。「若」在此作如讲,换成白话,是「像那样」之意,合解此句,谓像那样已竟发愿之人,已经往生矣。下二句亦必加前文介辞,方好讲解,加入现今发愿者一句,也像他们那样已发愿已经往生者一样,今可往生。後句类推,再後二句之「若」字,作乃(就能)字讲,却也直截,谓今发愿者,就能现今往生,当发愿者,就能当来往生。

问:西方弥陀佛在三身(法、报、化)中属在何身?(林火寿)

答:西方既具四土,其土自具三身,众生生者,证入何土,即见何身也。

问:有人与我提到西方图,佛菩萨等像是根据何处翻印出来?是否已有人曾见到西方,佛菩萨等?(李宽观)

答:有人见到西方佛菩萨,事亦有之,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俱有记载。惟所画图像,乃根据於十六观经,只不过略而已,文为事之说明,图为文之标本,不必依各人见到为凭也。

问:生而聋者,其临命终,当旁人为他念佛,是否能得利益?(李宽观)

答:盲聋喑哑,八难之一,障碍受佛法也,但佛法不可思议,能得灭罪之利。如平素供其眼根,教以念佛,於善巧方便中,能使知往生之益,临终时悬佛像,焚栴檀,由其眼鼻二根,引起正念,或亦能获特别益处。

问:除了在居处或在佛像前,他如走路时,作事时,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或可直接得着佛祖之感应?(唐桂兰)

答:行住坐卧,皆可念佛,但求真诚,及其恭敬,佛之法身,遍满虚空,佛之光明,照十方国,众生何地而不对佛。所谓「夹岸桃花新雨後,马蹄无处避残红」。

问:念佛时出声念与不出声心中默念,二者是否俱同等功德抑或有所差别?(唐桂兰)

答:念佛功德,在求乎定,经曰一心不乱。至其念法,不限何种,以契个人之概为断,契合者,功德便大,不契合者,功德便少耳。

问:「佛说阿弥陀经」是何佛所说?(唐桂兰)

答:此界此劫之经,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非只此一经也。

问:晚学自皈依三宝讫,已有七载之时光。自开念佛经年余後,即感每念一句佛,心即随之一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以继续念至不动为佳。嗣後每日持念至今,心果已不动,但如偶起贪瞋痴念时,心仍动乱不止。唯须立作正念纠正之,心动方止。行人平时如能善自摄心,不使起贪瞋痴念,至临命终时,是否即能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陈非林)

答:贪瞋痴为三毒,戒使不起,自是正路,果能伏断,临终当不颠倒,惟摄心不可着相,如心存伏断三毒,反又多一妄念。莫如摄心在佛,不使有断,不问有何境界,或好或劣,一切不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便是正念,心与佛号不相应时,便是颠倒。

问:晚学自客夏以来,不管何时,眼前远近皆见有闪烁之白金光,举头观空凡眼力可及之处,即见有倏现倏灭之白金光,如桌球大。读书时书上亦见有多数之细点白金光,察此光之来处,似出自晚学之眉额间,因面向白壁时,自觉眉上有闪烁之光影,入暗室时亦同此感,且额中皮肤亦常有紧缩之怪态,又若至心念佛时,光必增强,懈怠则转弱,如此之光,究系晚学身中之光,抑属外境之光?(陈非林)

答:境由心造,此乃是心作用,光明虽非恶相,惟额中发紧,且闪烁不定,亦非瑞相,更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仍宜不去管他,摄心念佛为正,若心常在此光,反将净念失去,大是错误。

问:上述之白金光,如果确系晚学身中之光,加上前一问之心态,综合观之是否即见性之一种?(陈非林)

答:智性与妄识,烦恼与菩提,只在一转之间,着之则妄生,舍之则真现也。居士仍以注意,「净念相继」,其他水月镜花,概不理会为是。

问:佛说华严五时判教中,属於第一时,当时佛说弥陀经属於什麽时?(朱幼)

答:此经因其性质故列於方等,似为第三时教。盖此五时之教,前二时乃以经名而定,後二时亦如之,惟中间一名系类名,不是经名,只有列於此时而已。实则开首华严,要终法华,无不说此法门。夫如是,则此经可以断代,此法则无法划时也。

问:学人先吃素一月,皈依後长久吃素,因为负家庭生计,不能时常参加社团念佛,又因佛教经典甚多,每部都是宝藏,但吾人生命之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难能,学人只好选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信愿终生早晚课诵,但每晨在五、六时之间念普门品,将晚夜在十一时念弥陀经,念完并念佛号千声,以此时间及如此受持对否?不打法器可否?(林锦生)

答: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时,便是一心不乱,如此境界,尚是在个人家中,朝暮二课时能得至於前往社团念佛,不过结缘随喜,因公不能常去参加,亦无妨碍,但居家之朝暮二课,万不间断。朝诵普门品,晚诵弥陀经及佛号,尚无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参之终身乎?法器一项,居家环境许可则用,否则不用。

问:念佛可增智慧,拜佛可消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意)少时,确有此感觉,後者拜佛如何能得消业障的体验?(是否指人身体平肝脏之火及心静气和的意思)。(纪禹)

答:众生有身,抬手举足,无不是罪,最显者杀盗淫耳,有恶业必定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一日拜佛,一日不造杀盗淫。不造新恶业,岂但不受新恶报,且恶缘不起,旧业无增上缘,亦不易起现行。明乎此理,便是体验,省其心,察诸行,无可惭愧时,便是消业之消息。

问:「念佛一句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麽我们不妨造罪,以後才来念佛,如说消旧业,不造新殃,造罪以後不是成旧业了吗?(白痴)

答:此问又属二事,兹分奉答。昔有某甲,持砒霜而大啖,某乙见而惊曰,君何故自杀,甲曰非自杀也,今闻某店有解砒毒之灵药,吾欲服之,故先啖此砒霜。先生所问,无乃类是。复次,三际流转,刹那不停,作已而後,便称过去,所论是矣。然此二句,本有界限,不论欲作好人?或欲学佛?以发心之日起?前者假名曰旧,後者假名曰新耳」

问:「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後,还不能逃因果,念佛何能灭罪?(白痴)

答:因果乘除,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其原则。然有抵有折,有讨有解,必以事论事,未可执一。惟先生所问,俱不在此范围中,要知业尽情空,方圆佛果,安有成佛以後尚有带业之理,如十五之月,不缺方称曰圆,既名曰圆,便无缺矣,此段经文,为明因果不虚,现身说法,非世尊真实受报,如八相成道,亦不过古佛示迹演法而已。

问: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孙代其诵经作功德,是往生人得去,或子孙得去。(宽观)

答:往生者莲品增高,子孙尽孝,而又奉信佛,亦有莫大之功德。如为人子者,父母旅行,或为其御车,或为其拨舟,其父母减劳,是利益之果,子孙行孝,是利益之因。有因终得其果也。

问:净土宗信者有须要研究外宗经典否?(庄庆贤)

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後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後学,本不通而务他端,恐邯郸学步,他未成反而失其素行,本既明而不博学,则孤陋寡闻,执一事或致碍其圆理。

问:阿弥陀佛是否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而观世音菩萨是何佛授记?(周罗汉)

答:从迹相说,弥陀授记於世自在王佛,载在无量寿经。观音授记於古观音如来,载在首楞严经。然凡一圣人成就,皆曾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兴供养,无不侍多千亿佛,是授记者,亦不止一佛也。

问:观音势至,此两尊菩萨,若理解即显阿弥陀佛之悲智二德,可如是解乎?(周罗汉)

答: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为弥陀二胁士,辅弼度众,观音表悲,势至表智,所谓智悲双运也。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

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於长大退转,乃是另遇恶缘,然以前之种子,坚如金刚,伏於识田。终不消灭,仍属有益。且为其皈依时,更不能预虑退转,若居此念,则无由引人为善矣。儒家云: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问:众生若蒙难时,学人代为念往生咒被之,能确定生西方否?(龚文泰)

答:见其蒙难,能救则救之,如或不能,与以法施,自是慈悲菩提。得生西方必具种种因缘,非可少分善根福德能致,但佛法如日,照处自有光明,纵不生西,亦能消罪。

问:自家念佛,不会度众生,临命终时能不能生西?(朝新班莲友)

答:不会度众,是无弘法之才;不肯度众,是无菩提之心。才虽不可勉强,菩提心不可不发耳。如果都作不到,真肯死心蹋地念佛,亦能往生,不过品位不高而已。

问:佛经云「信愿行」得生彼国,可是世俗的不良嗜好不能痛改,是否可以往生西方?(衡钰)

答:信愿行之行字,指正助二行,正行是洪名善根正因,助行是众善福德助缘,如鸟双翼,缺一难飞。经有明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过不改,自是少福德而乏助缘,为行缺其一,而三资粮显然不备,何得圆满结果?且嗜好存心,临终亦起障碍!

问:讲经说法做种种的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麽不要到外面弘扬佛法,岂不是闭门造车吗?(衡钰)

答:话不如是偏颇,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生豆也。净土法门之正因,专在念佛,其讲经种种功德,不过皆助缘耳。缘固不可少,然无正因,如同无有种子,生从何起?念佛是自利,讲说是利他,二者必同进,若单取助缘,忽略正因,故不得往生耳。

问:到西方极乐国去的人,是否记得自己的眷属?(衡钰)

答:生到彼国,备具神通,自知宿命。惟言自己眷属一语,含混不清,试问所云者,自己是什麽?究竟是哪一个自己?

问:无量寿经内说,西方无恶人,修净宗是带业往生,当有恶习气,何以无恶人?(池慧霖)

答:善与恶,是众生未断无明时对待名辞,自有假定界限。其八识田中所藏恶种,起现行发动身口意十恶时曰恶人,能制使伏或断,於身口意不起十恶曰善人。不必无明尽时,方称善人,七地以前菩萨,无明未尽,且称圣人是。亦不必习气尽後,方称善人,阿罗汉习气未尽,亦称圣果是。带业往生者,均得三种不退,是恶种或伏或断,不再发起,故曰西方无有恶人。

问:无量寿经中有谓:「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又谓:「於此修善十日十夜,胜於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若照此比例,极乐与他方佛土,并无二殊,极乐何能胜过他方佛土呢?(佛文)

答:极乐纯善,再起加行之善,虽百岁而不难;此地多恶,作微善已难,作整日之善则更难。倘能为之,一日所用之力,便等极乐百岁之力,其所得之功德,亦自如之。惟恐其不足,故加正心正意斋戒,以作助缘,极乐喻如车轻路平,用马力十分,便行百岁,此地车身极重,路又平少险多,若用马力十分,仅行一日,尚恐不足,故须加助油电。他界善多恶少,作善百岁不及极乐之易,而较此地则胜。此地若作善一日不加正心斋戒,固不及极乐百岁之力与功德,然可追及於他佛世界之百岁力功,比喻他界车不甚重,平多险少,若行百岁,马力十分,自不充足,必须加成数分,此地马力十分已能行一日,若用十分加成数分之马力行车,不必再加助油电,便行一日有余力矣。

问:夏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必有其由来及应化事迹,请详细说明。(李荣棠)

答:弥陀本因为法藏化丘,乃久远劫降生,历法古今中外,各个不同,何能以中国之夏历而定其诞耶?此不过後人钦崇弥陀,假定一日,作纪念耳。传闻宋时永明大师为是日所诞,因大师弘扬净宗,度众甚广,崇古藉以尊今之意。

问:赞佛偈中「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此段赞佛身怎样?难解,祈详释!(李荣棠)

答:此形容佛身之大耳。佛相两眉之间,有白毫一盘,俗呼为佛顶珠,而其大如五座须弥山。佛目之光为绀色,一目之大,如四海之广,面其身之大,更可知矣。若求详细,可参二课合解。

问:过此有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究竟谁先去的呢?有否根据?(莲云班莲友)

答:以三量而论,圣言量便是根据,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过如是,未曾说名,谁人?予何能举。

问:尝见感应录中,往往有诵持地藏经令已亡父母得超生极乐,回向偈中亦有「愿我宿现诸父母……接引往生安乐国」之文,窃念吾人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无所握,何以为亡亲诵念反易?且往生必先具足信愿,如亡者信愿不足时将如何?(锺观靖)

答:经乃圣教量也,感应录系信者见闻所录。古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等四句,宜作南针。尊问二者,吾从乎圣教量也。

问:禅靠自力,净依他方,又云自他不二,究竟禅净应说是一是二?(锺观靖)

答:禅亦不离经教,是有他力也;净须信愿念佛,是有自力也。不过二者有尚乎轻重之别。无他力自力不生,无自力他力不应,是为自他不二也。

问:一般念佛之老太婆能明唯心之旨者究有几人,此与心外有法之外道何异?(锺观靖)

答:老太婆不解唯识,但能具信愿持名,诚心即已不起分别,焉有内外,故多成就者,未可轻也。

问:信外道之人,亦称念佛号,後如有往生极乐之愿,能否得佛菩萨接引?(锺观靖)

答:求法须离邪见,功成在乎专一,既归佛门,当离外道。邪正混杂则法不真,法既杂乱,则念何能一,虽有往生之愿,恐是可东可西之流荡心耳。资粮不足,往生焉有其分。但人对宗教,尚有信归小别,有归信一致者,有信而未归者,有归而未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而不信,心在佛法尚未归者,果发切愿,亦得往生,心力为之也。

问:佛说极乐世界,是否因应某些执着不舍,贪恋五欲的众生而说的一种方便,还是实有一个极乐世界?(邓长林)

答:居士此问,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执着。应知我佛说法,权实得中,事理不背,我辈初机,只有依圣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极乐世界为方便假设,则净土三经皆妄语矣。

问: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此时即在极乐世界,耳闻皆是弥陀法音,眼观皆是菩萨所化,还是待此身死後,实可往生净土见佛闻法?(邓长林)

答:此身如旅馆,旅客坐此馆中想往美国,而在此时美国之境界,已历历分明。试问此客此时是已到美国乎?是仍须出此旅馆舟机前往乎?

问: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当念佛之时,将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融会为一,心佛为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误?(邓长林)

答:居士这段高论,准是述自他书,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为心佛无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义,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矣。区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於「心外」,却还未曾能明。以愚见论,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听便得真实受用。应知此「当前一念」,即玄妙难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寻麻烦。

问:阅印光大师着,居家士女学佛程式曰:修习禅定,即修止观,而念佛乃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何以很多书刊又曰禅净不可双修。(邓长林)

答:「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何尝不许禅净双修?然须深解禅净二法者行之,方不迳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则禅不禅,净不净,二门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学佛程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谓禅净皆是「止观」,非教人同修禅净也,岂可误会!

问:弥陀经内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三种,阿弥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种之劫?小中大三劫每劫有多少年数?又西方佛国在阿弥陀佛未成佛之前,有无他佛,较阿弥陀佛成佛为先?(卓忠振)

答:人寿自十岁起算,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由此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止,此一增一减之两极数,合之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弥陀经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云指大劫言也。

问:极乐国土有无众苦,但受诸乐,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灭集,儒家亦有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训,带业往生之人,八识心田习气未除,一旦生到安养,享受诸乐,如何能精进不退?请示其理。(锺观靖)

答:乐可分二,欲乐与法乐也。三处七宝,种种庄严,是为欲乐。乃对娑婆众生所说,随顺其习,使之生羡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种种庄严之尘,实是说法之具,生到彼国,见闻知觉,因五尘说法之故,决定改观。经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三宝矣。是心已与道合,是为法乐。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处。

问:楞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1)请问忆与念是两法还是一法?(2)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3)所见佛是化佛抑自性佛?(4)如果是心忆心念,与禅家看话头和参话头有无不同?(锺观靖)

答:(1)此是文法关系,中文有一类专用双字,圆通章文即是此类。如是者甚多,例「言语」,「思想」,「行动」,「欢喜」等,本可皆作一义讲,若必单字分讲,亦未尝不可。忆念二字,与上正同,忆若明记不忘,念若念兹在兹。(2)是用心念。(3)此当是自性佛,更应知吾辈念佛,纵现报化,亦不出自性也。(4)如言经则不能拘泥,因经文圆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划范围。若言执持法门,自有区别,禅参话头,旨在开悟,净起佛念,旨求往生。

问:经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二说何以不同?(锺观靖)

答:至心者,心无杂念,彻底到家之谓。信乐者,是深信不疑,愿乐往生之谓。此等功夫作得到,临终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问:净土法门称为万修万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许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欤?修持未得其法欤?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钩牵欤?(锺观靖)

答:「先以欲钩牵」义不如是解,兹暂不论。所谓不生者,因缘不一,如上说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问: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为胜?(锺观靖)答:此为修禅者劝,非为修净者劝。因禅境高而净法稳,高再得稳,一往无阻。若稳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两门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观,当悟永师命意所在。

问:念佛用心念心听之法,声相甚细,此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称为念实相佛?又此能念之心与能听之心是一是二?(锺观靖)

答:心念心听与入流亡所及实相念佛,并不甚同。惟念听之心。理非二个,听时即念时。事可说二,念听却又甚分明也。如日当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与光,可说是一,亦可说非一也。

问:古德云:得生与否,视信愿有无;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浅。今有人具足信愿行,而不能发广大之心,只翼往生极乐国土享受诸乐,如此当不能与阿弥陀佛悲愿相应,倘其人信愿深切,亦能得往生否?(锺观靖)

答:亦得往生,不过彼国之人天,或声闻而已。不发大心,难得补处。

问:极乐国土人民寿命无量,其数自应与时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众生之菩萨,末世罕见,岂各人缘有胜劣耶?(锺观靖)

答:此地球不过娑婆世界若干分之一耳,再以中国而论,又不过此地球若干分之之一。短短之千余年间,而有净宗诸祖,及净土圣贤录中所列诸士,何得谓为罕见?即今各地亦大有人在,不然净宗便如三阶教消灭矣。

问:曾闻一位居士说,娑婆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乃为究竟,因心即佛,即净土,那麽,我们修净宗的人又何须求生西方,对此作何解说?(萧金荣)

答:似是而非之话,最为害事,此类是也。殊不知娑婆人想往生西方,是为了生死;西方人想生娑婆,是学已成就,乘愿度众,凡圣各别,求生意亦不同,岂可相混。至云求心,试问初机之人,能知心是什麽?知之矣,如何求法?不是一句空话就了。心是佛,是净土,话也不错,问他有心否?他若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问:弥陀经内云「……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答句,足见西方佛国亦有昼夜之分,其佛国夜间是否鸟息花合而已?抑或如尘世夜间之黑暗?(卓忠振)

答:实无昼夜,以花合鸟息,记时而已,此世之光,全赖日照,彼界人器两间,俱有光明,绝无暗时。

问:念佛之人用什麽方法可得「未来过去」之知?(李永青)

答:过去未来乃系神通,得定以後能有,然与了生死无关,不可妄求招魔,须知念佛为求生西,果生西矣,则六种神通,不难具足矣。

问:别世父亲母亲诵什麽经可往西方极乐世界?如何可知有接引?(李永青)

答:有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咒沙法,可以采用,载在大藏经秘密部。

问:念佛完毕回向,不知是一日回向一次,或是一个月回向一次呢?我以前所念的佛忘记回向,现在回向有功效吗?(陈联生)

答:念一次回向一次为佳,後宜仿之。以前念者,现在回向,亦有功效。一句佛号,一颗金刚种子,千劫万生,力量尚不消灭,提出回向,胡疑无效耶?

问:自己的妻子刚生产几日,突遇莲友要临命终之时,未知可否参加助念佛号?(邓义郎)

答:生产未久之人,气血皆亏,不宜助念,重使伤气,并非因其不洁,不可念佛耳。佛视众生如子女,子女至危急时呼唤父母,虽不洁,父母亦不厌嫌而弃之不顾也。

问:有人问「阿弥陀佛的父亲是什麽人?」他说你若答覆我,我即要信佛。(洪环)

答:昔法明和尚向大珠禅师曾有此问,师答:「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出陀罗尼集。」又鼓音王经云:「过去久远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王后,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此段记载,上及祖父,旁及兄弟,尤为详细,可转告问难之人。但信佛自有起信因缘,如仅知此,便为信佛条件,恐非出於至诚。再希转达前途,佛法系救众离苦得乐之事,三宝乃无上福田,切不可当儿戏,开玩笑,自招过尤也!

问:有人问:你们念佛有什麽好处?要以如何答覆,请居士详细的解释,因答得对,可藉此接引人进入佛知见;如答不对,亦可使人退失善根。(愚居士)

答:念佛好处,万言难尽。惟居心度众,命区区说一种答法,以便接引对方,自是菩萨心。但说法贵乎契合,将来何人来问,尚不可知,且张三有张三之心理,李四有李四之心理,如预先拟就一套言语,临时背诵,未免呆板,此实随机应变之事也。仅列数种,备作参考而已。如灭罪增福,开智慧,诸佛加被遇险化夷,精神集中却病延年,改正妄念转凡成圣,命终往生极乐,证成佛果不生不灭等。

问:弥陀经云:念佛人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者,临终时即可往生净土等句。依据七日时间而论,很短暂,然则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终时能否往生净土,有无须要日日念佛而至终时为止?(卓忠振)

答:七日者,分明指定一心不乱。如不得此境界,然已深种善根,倘已得此境界,仍须日日念佛,至命终佛方来迎。假若间断,即是退转,往生无分矣。

问:有人说生无忧虑,死无罣碍,真世间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也。其义如何?(朱幼)

答:一切放得下,才能平时心安,死时逍遥,自然前途有个果位。若无相当功夫,何能办到。但是念佛之人,平时一心,临终不颠倒,与此境界,岂非相似。就是说,若肯念佛,此功比他功,等加一倍,而一入手,事业已成就一半矣。

问:诸佛菩萨皆愿力宏深,名号甚多。若欲遍礼念即觉杂繁(近於多神教),若专念一、二佛名号恐失获其所功德,或失敬怠慢他佛否?(洪荣保)

答:阿弥陀佛圣号,乃无量佛之义,又云弥陀是法界藏身。古德常曰,持弥陀一名,即是持遍法界无量诸佛之名也。且有作课回向毕时,常诵「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句者,亦甚圆融。

问: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范围里吗?(廖春英)

答:经中分明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不在此地球范围矣。

问: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所有带去善恶业种子,未审将来还要受报否?(赖慧蘩)

答:法无缘不生,西方无恶缘,只有无漏法缘。因之道心增长诸惑渐断,报亦出世证果之报,非复世间三苦之报矣。

问:修净重在信愿行,自谅愿行不及信力,自信临终仗佛慈力接引,未悉自力铿,佛力大,合一返照生西作确定观待可否?(颜宽文)

答:果能作生西确定观,即是愿力切矣,更希加工念佛,则三要备矣。

问:万一今生未达西愿,深怕来生迷途,或投与佛隔阂之地,岂不枉费今生修持,希大德开示!(颜宽文)

答:此想便与前条矛盾矣,奉劝居士,还是死心蹋地,真切信愿,勤加持名为妥,不能生西,今生修持,固不唐捐,几生方能遇缘再修,大成问题。

问:现在我最喜好念佛。因为念时的清净,觉得太快乐了。因此对於阅读,总觉得厌烦恼,除了有关心体的读物外,余皆不感兴趣。这样心情是否对?(章普明)

答:一门深入甚佳,但须立定誓愿,不为外诱所摇动,方为贵耳。

问:念佛法门理论上虽云万修万人去,且记载上亦不乏古德生西之例,但依全体念佛众生看来,却是万中无一,因其重点在「一心」,而末法众生,根钝智浅,「惑」重「执」固,欲达「一心」,实非容易,事实上绝大多数念佛众生,不过仅能藉念佛而种善根,仍难逃轮回之教是否?如是则与修其他法门之不能即生脱六道者相类?(赵泽宇)

答:一心有暂久之别,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暂者亦不失为中下。虽此境界难得,果然深信切愿。净念常提,临终不失,即是心不颠倒,决可往生。经云:「一心不乱」,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处去做。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愿不切,净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东可西之人,往生自无其分。修他法门,必须断尽诸惑,明心见性,方有成就,故云难行道。修净但得伏惑,即能感应道交,带业往生,故云易行道。古偈曰:「不用三只修福慧,只将六字出乾坤。」居士何得云相类耶?

问:学佛学事理,其念佛一门,何为事何为理未甚明彻?乞为指示!(吴伦炳)

答:理指教理及经义,此必须透彻,方不盲昧。事指一切方法及律仪,当依之而行,方有成就。

问:弥陀经中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与十念往生句,难易差别甚远,故学者多生疑惑修难,「曰必修大善根福德故为难云?」(吴伦炳)

答:多种善根福德者,乃净土门中之通途,最为稳当,所谓万修万去也。十念往生者,必宿根深厚,或利器上根者,一念即能妄想不起,唯精唯一,所谓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十念乎?然此等人,百千中无一也。

问: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是否指虚空无量无边的菩萨总称名号?抑是单指一尊菩萨的名号?(颜宽文)

答:指西方极乐之一切菩萨,非指尽虚空,亦不指一尊。

问:阿弥陀经有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何以释尊住世之时,未有弥陀国人,前来供养?(李孟泉)

答:法华会上之观世音,楞严会上之大势至,请问来自何国?此系大名鼎鼎,学者尽知者。而释尊说法,往往有他方菩萨百千万亿,试问此数中,某菩萨来非西方,能一一指出否?

问:弥陀成佛於今十劫。在此期间,往生者已不少,且都有神通,但何以未见一人返此,为吾人证明西方实有?(李孟泉)

答:来此正自不少,吾辈肉眼自不知耳,丰干即其一人。西方境界,释尊金口所说,诸祖皆为证说,声如雷震,居士未闻之乎?

问: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岂不太渺茫和矛盾麽?又佛具万德万能神通无量,何不化三界六道为净土,为什麽必依众生念佛才可往生?佛有无缘大慈,何以要人念他名号才肯接引?(李永白)

答: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更有谓若干太阳,我亦以为更渺茫。「矛盾」未指出何事,无法置答!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知佛万德万能,宁不知心亦万德万能耶?无论世界本无净秽,实诸世界亦属空空!须知有无净秽,皆是心相,佛与众生,各现其相耳。心念佛方与佛见,不念则不见,如迷子逃逝,母虽日念,子不回心,愈逃愈远,倘子念母,方能相逢。

问:净土法门为当生成就之佛法,且易修,当时世尊何不多赞叹弘扬此法门?为什麽只三经一论,而且正法和像法的人多修别门,而到此末法才兴此法门呢?这岂不是末法的人比正法像法的人福大?如即佛经为什麽说佛前佛後为八难之一?(李永白)

答:开首华严,结局法华,两大经王,皆赞净土,其他经论,赞净者累累难数,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知尚须何等赞扬,莫非尽废他法,单说净土,方谓多赞乎?正像末期,是人根利钝变化,不是指定某期始学某法,来问谓「末法才兴净法」,大是误会。不过他法断惑,利根可办,净法带业,钝根亦能成耳。兹再答末句所疑,佛前无经,佛後经义晦隐,多启斗争,众生多歧,故云难之一也。

问:临命终时观佛观不成,观西方又观不成,老师说要观受戒的戒坛就会成很好的地方,好地方是三善道或是西方极乐世界?(宽观)

答:临终四大分离,难以观想矣,总是念佛稳当。所说戒坛好相者,是教人印上一个净影子,免得时时现世俗尘相,发生毛病。修净业者,虽然印此好相,还是要竭力念佛,渴望生西。

问:打佛七七天有得一心的人,必定可以往生,可是平时因事忙,而不能继续做功课,不知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宽观)

答:此事必须有恒,事忙可采十口气念法,再於行住坐卧心中默念,亦得往生。

问:阿弥陀经首提佛说,何以下加不得佛字?(胡正临)

答:正宗分开首,曾云「尔时佛告舍利弗」,序分佛说此经已,是经家之叙佛字。文中不再言者,以此经无他人语,尽为世尊所说,故不必重加佛字。

问:有没有青年念佛,就在青年时期往生?请举例子!(林良柱)

答:无论修何功夫,还是青年时去学为好,如种树然,必从幼时扶直。往生指寿数尽後,并非念佛求其速死。惟黄泉路上无老少,总宜即知即行为妥也。

问:信愿行坚定,但不愿做功德,反造恶口,是否能往生西方?(衡钰)

答: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福少尚不可生,况再有意造恶乎!

问: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就可往生西方净土?(衡钰)

答:净土是大乘法门,功德是利他之事,如鸟双翼,齐举始飞。所谓功德者,非必费用金钞,如清净之业,劝人念佛皆是真实功德也。

问:我们念佛的人。他在平时用功很好,万一起了瞋恚与人冲突,此恨心至命终还不能舍,像这些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发无明,还能仗佛菩萨的威力,带业往生吗?(谢智远)

答: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更怕相续。既知瞋恚害事何不即舍,又何必续至命终?人只有当前一念,念瞋则障佛。念佛即感佛,知瞋能障佛,便谈不到往生矣。

问:临命终时,有魔化身为弥陀来诱引往生的人,不知真的弥陀相,有什麽特相为凭,才不会误往生之大事?(谢智远)

答:此不必虑,果平素心缘弥陀,临终正念仍是弥陀,决无魔境,所谓如是因如是果。若常时杂修不专,心多攀缘,临终失去正念,便无把握矣。然至此时,刹那之短,虽知恶境,何术许尔逗留而不去耶?所以临终助念,为不可少之一举。

问:日本佛教有一宗曰法华宗,专门持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何意义?一生持念,归宿何处?(朱幼)

答:持念之法本有多种取意,如禅家念话头求开悟,净家念佛求往生等。中国亦有法华宗,其修持之法,不止如是。日法华宗内容区区不详,料想专念经题,或其诸法之一耳。然念此亦与禅家之念义相同,「归宿」有时间远近之别,「何处」须视修者之誓愿何在。

问: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中有「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者,十声念我名号,是诸众生,若不得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等句,若果如此则罪大恶极之人,是否亦仅念十声名号,便可往生?又这十声佛号,是在人生过程中任何时期念之即可,抑或留待命终时始念?同时如此容易往生,为何娑婆众生仍是有增无减呢?(张椿萱)

答:大恶之人,宿生有大善根者,可得往生;以无善根,决不能至心发愿也。十念往生,是指其果,重在临终之时,然平素十声,亦是因种,藏在八识田中,遇缘自然起现行,但不知在几生几劫耳。娑婆众生,有增无已,以前答之屡屡,请查前面「问答」自知,兹不再烦赘。

问:念佛往生莲邦九品化生,在四圣果中往生者自得何果位?(黎明时)

答:四圣果既不同,发愿行持,或又各别,何能固定。

问:临终一念弥陀,即往生极乐世界;一念之慈,即生天上;一念之瞋,即堕毒蛇。如理一念无生,应即涅盘麽?(黎明时)

答:前三例限於再生。一念无生,当下即是涅盘。倘连此一念也无,更相应矣。

问:净土法门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别说明,恭请吾师指教?(吕慧良)

答:净土法门,本属大乘,盖佛对小乘不言其他佛土事。且求往生者,重在证果发愿再来,而度众生,非为安居乐业,自享清福。故经训,发菩提心为往生正因。惟此法门,三根普被,小机自了之人,亦能念佛往生,其近迹似小乘耳。

问:净法四种,除持名外,余三种属於横超,抑属竖超?(曾福吟)

答:言横超者,泛指净业也;虽有四法,其为横超无二也。

问:梦中时常向人说,这世界太恶浊,这假身是受苦的根本,何必恋他呢?请大家快来念佛,离苦得乐,大家肯听,我就把身卖给你,但要你们念佛成就,这是何境界,是着相否?(詹金枝)

答:凡梦皆系念头反影,等於种子起现行。等觉以前之菩萨,皆不能无梦,梦亦是表念之净妄,功夫进退。居士有是等梦,而又时常如是,乃上求下化勇猛精进之菩萨心境也,大佳大佳。梦如是,觉亦如是,净业定速成就!虽能自利利他,而不存我有自他两利之心,即不为着相,所谓三轮体空也!

问:静坐时兼默念佛号,有无妨碍!(黄涵)

答:默念易於入定,甚佳。然卧时念佛,亦宜默持,出声则失敬也。

问:许多念佛诵经,每日多少数目,一一登记,此乃是否不必要之举?(黄涵)

答:诵念登记之法,乃为专发一愿者;记其数目,以考满愿为止。若夫长修之士,但规定日诵若干卷经,若干声佛,有进无退即可矣。

问:参禅与念佛,同是一样功德,是否每次课诵完毕则须回向,又行住坐卧亦可念佛,整日如是,但回向在何时?(黄涵)

答:念佛分定课散课,定课或朝暮二时,或再加入任何一时。作此课时,以坐为佳,必求心定不乱,课毕即回向之。散课则於定课以外,只有闲暇,不论行住坐卧,皆可行持,於一次停止时回向之。

问:尝於着述中看到有大弥陀经小弥陀经之词,何谓大弥陀小弥陀?经常课诵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大弥陀还是小弥陀?後学无参考书,故不详。(黎明时)

答:弥陀经现通行者,为罗什大师所译,尚有玄奘法师译者,皆称小本。有王译者,文字繁多,称大弥陀经。此无量寿经,因对小本言,亦称大本。

问:极乐世界,为何佛要假说是西方?其实我们的西方又是美国的东方了。又佛说人天界中,多假以王、王子之词,带浓重的时代精神色彩,佛说法义理圆融,独这些地方受时空限制作何解?(黎明时)

答:「我国西方,又是美国东方」,乃只拘一个小圆球而言,此小圆球不过大千世界中几万分之一。经上所言乃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之西,实非在此小圆球上摸索,如蚂蚁缘西瓜者然。惟虚空无尽,何有方向,言东言西,亦是方便之语。经言西方者,其用意之深,姑且不论。就文字上讲,有「从是」二字,指远指近,皆无语病。下段文字欠明,天道我不知,人间至今尚有称皇称王者。世有之,佛言之,何可责以有色彩?而彼时无总统主席之名,竟预名之,当时人得非骇怪耶?

问:弥陀经中有句:「阿弥陀佛成佛已来於今十劫」,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就是无始无终。照此十劫前有西方极乐世界否?(静修精舍)

答:此段经文,指报身佛而言。所谓报身者,自是有始无终,故云「成佛以来」。按无量寿经所载,极乐乃弥陀愿力所成,十劫以前,当无此世界也。

问:持名念佛,目的在除杂念,以致心无障碍,如是才有往生的可能,然军人的处境无刻宁静,但我的愿望,不在往生,欲求来生替佛度生,不知能如意否?(无名氏)

答:度生必有智慧学问,种种条件,并非空存此想,便能度生。往生之义,正为求学,速得成就,乘愿再来,普度一切,如拯溺者,必先学泅水也。

问:结七念佛,止静之时,是要心中默念佛号,抑或心中什麽念也不要起呢?但是念佛号的时候,心中还不能清净,要是止静的时候,要他不起念,用什麽方法才会静下去呢?(洪环)

答:净宗功夫,自有净宗之办法。闻之前代祖师云,佛七止静之时,不过止声不出,心中仍是一句圣号,默默相续,此所谓净念相继也。若使一念不起,或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等,皆非初机所能作到。若作不到,而强抑制,不但此种强抑,又是妄念,亦恐增病耳。若为上等根器之人,能以一止便静,亦可听其静下去,并不拘泥一法。

问:西方极乐世界,天乐鸣空与天雨妙华,天是与此界四王天同一个,抑或西方另外有别的天,甚不明白?(余萍)

答:所谓世界者,是举环周及上下而言也。每一大千均各有其环周上下,东西两天,自是分界。

问:弥陀经一句,七重栏楯,七宝行树,七宝莲池等,为何皆用七字?(余萍)

答:佛家表显功德之事,以七事者为最多。如七方便,七加行,七科道品,七圣财,七觉支,七最胜,七种无上,七圣七贤等。西方种种庄严多采七数者,即是表示彼界一切皆具功德也。

问:军人若於战场死,只一刹那间更无暇念佛,此人之神识亦有往西的希望吗?(李仕仁)

答:保民作战之时,正宜心中念佛,以增无畏布施之信念,且希佛力之加被。果届寿数已尽,凭此信念,决定往生。

问:阿弥陀佛至今有若干年之历史?观音与势至都是同时成就佛果?或有前後之差别?(詹金枝)

答:经中有云:弥陀成佛,於今十劫。劫为数位之名,其演算法即人寿十岁起,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止;再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止。此一增减为之一劫。观音势至二尊,俱後於弥陀而证果。倘问二尊於极乐补佛,经有之,则先观音而後势至也。

问:释迦牟尼佛以何因缘,能知西方净土为弥陀劝赞往生之处?(詹金枝)

答:佛有无量神通,其天眼通,即能彻见彻知也。

问:阿弥陀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何意?又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类,是同指在此世界,或专指在西方?(詹金枝)

答:「实」为实有其事。「名」者仅有其名,恶道者畜生饿鬼地狱也,此言西方不但无此事实,即此虚名,并亦无之。下段之问乃指西方,按本经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句起,至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句止,皆是说西方也。

问:无量寿经下,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土……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如此说来吾人生西後之成就尚有钝利之别?(胡正临)

答:如无钝利,莲花何分九品,净土何分四相?只言多有一生补处,何不言皆是一生补处也。

问:又同经下:阿难於睹极乐世界之庄严後,佛询阿难……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否?对曰:已见。极乐世界胎生人民是否说非莲花化生者?若不,则与娑婆之胎生众生有何不同?(胡正临)

答:彼土既无女相,焉有胚胎,此不过言其钝根无智,昏闷如处胎耳。细观经文下段,已自阐明,祈详研之。

问:临终念佛若不能定心时,是否说往生无望?(胡正临)

答:临终刹那,最为吃紧,经云:心不颠倒,即得生;不能定心,但能不失正念,亦有往生之望。

问:散心念佛(行住坐卧)告一段落时,均须念回向文否?(胡正临)

答:尚是回向为佳,以其愿力时时得加强也。

问:谨读印老嘉言录中开示:「青年人宜先着实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明,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阐明佛意,宣传宇宙……」以宿业深重,世俗缠缚,青年人念佛时妄念时起时伏,降伏妄想,如之何可也?(傅愚之)

答:此系时间久暂问题,功夫到时,妄念自消。不必躁求,只用心口耳三轮循转之法,按时而念,不断不懈,自得水到渠成之效。

问:记得数月前梦游街道遇一年可五十左右之妇人,见吾便拜,致吾立时头痛,眩眩欲倒,知为魔,遂念佛数声,彼魔立即倒地,在地上作旋转状。又见魔子孙四五人同时亦倒在地上同样翻来覆去,而吾念佛声一停,彼魔等遂即起立,吾亦遂醒。不知如何请示!(林成)

答:众生轮回六道,多造恶业,六道之内,多有怨家。心邪时恶业牵引,则感召其来;心正时,光明豁露,则能驱之远避。念佛时心即是佛,怨魔岂能相近。

问:生净土者神智洞达,若彼此互见前作恶业,岂不太难为情?(杨德荣)

答:神智洞达,则情识已空,且问「太难为情」从何处起?

问:三昧者定也,依此解释,无论禅定与念佛,其三昧一也。但禅修在性,念佛着相,其三昧显境异同?念佛三昧须否经过「色」「无色」界?抑或直显西天净土?(罗德彰)

答:若云着相,念如是,参亦如是:若云在性,参如是,念亦如是。三昧有深浅,是其异处,深浅在功夫,不论禅净也。念佛横超法门,不需经过天界。

问:弥陀经,六方佛出来证明欲使众生生信,不知出现时,在六方耶,抑或现在娑婆虚空,出广长舌相证明乎?(郭金针)

答:经中固已明言,各於其国云云。其国即指诸佛各个国也,此虽不来娑婆,而有通者,及佛加被者,皆能得见得闻;例以观经韦提希之睹极乐,可推而知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众鸟说法,使人听了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生西了後,莲花化生,还要念三宝名吗?(洪环)

答:此为诸惑未断,带业往生者而言,是等之人,带惑即起妄念,必时常闻法,方能心与三宝契合,离垢显真耳。若不离垢,何能证得补处之果乎?

问:学净土宗早晚二课应诵何经?或只念佛就好?但觉太简单。(王阿金)

答:净业功课,阿弥陀经,往生咒,六字洪名,此其法中之一。若喜繁时,可按台中莲社所订之课诵本去做。再嫌简单可依通常之朝暮二课做。话虽如此,其实精在专一,不贵多也。

问:六道众生在生所造之业,是否已於地狱中偿还清楚,始能往生,有否带业往生情事?(胡正临)

答:带业往生,乃为修持净业者,所得之成就专辞,亦是发愿往西者之独得结果。并非不修而可自致者!明乎此,六道众生,不问其升堕如何,一段之业,偿清与否,皆与往生之事,丝毫无分。

问:树刊二五、六期合刊本内融熙大德所撰净土要义,略谓除西方净土外,尚有兜率净土,琉璃净土,香积,妙喜世界等净土,请问大德,既有如斯多之净土,其与西方净土有何不同?吾人为何念佛只求西方。而不求生其他净土,难道其他净土不易去麽?(胡正临)

答:净土岂止融师所举之数耶?极乐净土,乃法藏菩萨摄取二百十亿净妙佛土之精华所成,其往生诚如所问,有难易耳。弥陀曾发四十八愿,九品接引,是自力而兼他力,如有人携之行路,易达前途也。

问:净土法门虽云殊胜,但须临终时不忘正念,一心称名,始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但若修持者於前线被敌人炮弹打死,或後方被炸弹炸死,或其他或遭天灾殃等,处此情境生命呼吸即完,不及念佛洪名是否有碍往生?(胡正临)

答:所虑之三种问题,乃为无真信切愿实修之人而说。不知此等人,纵无上三问题,亦无往生希望,以其心原不在道也。阵前决胜负,後方防空袭,天灾处危险,皆是生命呼吸之间,尤不念佛,其平素放逸可知。若曰,猝不及防,细思此三者,均非突然加临,与山崩所压失足堕水,迥不同也。

问:念佛之人临终若起恶念即堕三恶道,若忘了念佛或无助念之人则不得往生,如此与平时不念佛者有何分别?临终起恶念为堕三恶道之因,则平时起恶念是皆堕三恶道之因?若恶念不断是否亦将堕无限三恶道?(胡正临)

答:一念十法界,一念一粒种子。念佛之人临终若起恶念,固须堕落,惟平时念佛种子,并不消灭,後来遇缘,而起现行,虽未能生西,确可牵之再升善道。不念佛者,则无此益。若恶念相续不断者,自然生生死死,相续堕落。

问:心中慢慢默念四字名号,心中是听得清楚,加速再念,只能微听起始及尾音之「阿」「佛」两字,「陀」字音最明,「弥」字音最细微。若再加速念则以闻「阿」「陀」两字,「弥」「佛」两字极少闻。如此加速念法是否正当途径,乞示(蒋俊义)

答:无论四字六字,总以字字入耳印心为妙。

 
 
 
前五篇文章

《元旦开示》民国七十三年慎斋堂元旦讲话(三) 九界往生

《元旦开示》民国六十五年慎斋堂元旦讲话 净土精华

净土圣贤:杨嘉禕

《修学法要》忆佛念佛

《修学法要》民国六十九年青莲念佛班会讲话 念佛班员修学

 

后五篇文章

《净土篇》净土之十

一声佛号最良医─── 颜月英优婆夷往生传记

《净土篇》净土之九

《净土篇》净土之五

《净土篇》净土之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