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篇》净土之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问:龙舒净土文内中云:凡有形相可见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後尽度汝等」可以念否?(林宽修)

答:菩萨广度含识,乃应为之事,为念佛者,代彼咒愿「尽度汝等」,乃自发愿,此二者,轻而易举,广结法缘,凡属学人,皆可为之

然为此者,亦应自加警觉,勇猛精进,否则懈怠坠落,尘劫轮回,自度无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无心,等於戏论,又如今之空头支票,永不兑现而已

问:有一位莲友每日勤恳念佛,临终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为造功德尚能得到否?(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

已生极乐,莲花早开,品位高超,善因善缘,俱有增上之功,并不唐捐之理

问:自性念佛与神识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区别?如何才能达到自性念佛?(鲜纯贤)

答:自性本是弥陀,自性本即涅盘,但为妄想执着缠盖,不能显现,如能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便是自性念佛,厌秽羡净,妄起即觉,身忙似箭,不离这个,此即神识念佛

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干人中,几人作到

果作到神识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乱掉举两心耳

问:弥陀经内东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众生不必受六道轮回

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证佛果否?(王清汉)

答:经中只言极乐佛土,不受 轮回,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极乐,是极乐佛土,所以胜他土者在此

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经万论,等赞极乐

至云证佛果一句,只可云各土皆能证之,并不能云各已证耳,但极乐则能一生补处,又是其别处

问:弥陀经内之西方世界,非指极乐世界?(王清汉)

答:西方亦尘刹佛土,以文理论之,可云此句,极乐在外

问:阿弥陀佛经义蕴第七页云「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着所谓看得破忍不过」深切时人之病,而念佛法门正治斯病,敢问持名念佛如何方能行解相应,理事无违?(李莲阶)

答:持名念佛一法,有事有理,故一心功夫,亦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信愿忆念,不他攀缘,声声贯注,是谓事持,了知是心是佛,能念所念,两俱空寂,是谓理持

不论事持理持,若到见思尽断,名事一心,若到心开见性,名理一心

然事理之相虽二,实则即一,因事到圆时,皆出於理,理到圆时,皆出於事,但能惟精惟一,便是事理无违

若言行解,较为复杂,古德皆曰此门,易行难信,难信者,其法微妙,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下根者只可行其事,中上根者,亦惟有深入经藏,圆观圆知便能行解相应耳

问:念佛时生出两样心,一方注意念佛,另一方有烦恼心盖住(祈求心或抑制心等等)时,又非六识(无意识)有无效果?(王清汉)

答:初机学人,何能免此现象,但能疑而问之,知而改之,便能如法,减少障碍

盖持名之深功,在臻一心,此一心不杂,谈何容易,惟在明了学理,随时纠正

持名一心,是使洪名以外无念,若强求抑制,是又一杂念矣

古德自有训言,只听洪名,他念若起,不去理他,怪自消去

问:观像念佛是否定要弥陀佛像?(李莲阶)

答:念佛四法,此是其一,必有其像,始能观之,否则为不如法,不如法则不成其功

问:弥陀应身寿量虽长,亦有涅盘,正法住世,劫亦无量,无有像法末法,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不名极乐,名为众宝普集庄严,更胜极乐

录自圆瑛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上半夜,下半夜,以何为界?(何美枝)

答:弥陀经中,虽有「清旦」,「昼夜六时」等文,各注家多谓彼界无有日月,自无昼夜可言,而言旦夜者,皆是随顺此土习惯而说

上半夜者,甲日终结,下半夜者乙日开始

极言佛佛相继,无少间隔,非如此界有佛前佛後之难也

问:观世音菩萨成佛时,是否亦以执持名号得生彼国,应持』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之圣号否?(何美枝)

答:现在经教,求生极乐,本有多种,并非持名一法

将来「众宝普集庄严」世界,如何去法,经无细载,不便妄言

况弥陀入灭,观音成佛,推彼土寿命,其间甚长,恐到彼时此土释尊之法已灭,当有後佛,经教详言

无已,若以比量而言,持佛名号,各经多同主张,为生佛国之一因,按佛佛道同之义而论,或仍有持名之一法

问:为何会更胜极乐,如何殊胜?(何美枝)

答:道尚精进,法在契机,或以此故

然圣意为何,凡夫究不能测,若以寂光而论,则无所谓胜劣,其较胜劣,当以前三土言,故妄测之曰,尚精进,在契机

问:弟子曾一度思维,假使人在临终时,心有念佛,可是盼望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念佛的心变质了,只想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我想定不能往生是吗?(月凤)

答:心中起念佛名,与想佛前来接引,两不妨碍,皆是心在一佛,不过一名一色而已

念佛为求见佛,见佛惟求往生,念佛为「行」,求生为「愿」,此为净之正旨,非为歧路

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可知念忆,并不变质

问:临终时,心念佛号,若阿弥陀佛来接引,可是不为这所动,只管坚持佛号下去,这能往生吗?(月凤)

答:如佛来接,是已感应道交,当然继续持念,否则失念,往生无分矣

但净土三要,为信愿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

斯时当急持名号,恳切求去,如坚持不动,是不为来接所动耶?抑只以持名为结果乎?若然则是他宗之法,而非净宗之义

问: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这是死了後,阿弥陀佛来接引否?(叶特华)

答:自是死後,神识往生,虽云佛接亡灵,但功夫却在生前成就

问: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便是将来往生极乐之障碍,我们凡夫各各都有这爱字,难断难舍,有什麽最好的方法来断除呢?(周慧德)

答:爱为迷情之私,慈悲为真性大公,时时发心,回小向大,化私为公,此一法也

然爱为十二因缘之惑,实非凡夫易断之事,不断是流转门,能断是还灭门,果断矣,则生死无不了者

但断惑如截四十里之瀑流,况爱乃生死本源,断为尤难者也

所以净土法门,而有带业往生方便,倘肯於六字洪名,爱不暂舍,舍彼爱此,由勉强而自然,又何忧虑

问:往生极乐已了生死不受轮回矣,然经上言,极乐世界亦也有人天,未知何解?(郑胜阳)

答:往生极乐,不过已了分段生死,而尚有变易,未曾断惑,不显无相法身,自然有一妄见之化身

此身未证果位,以其化身之高下,假名其为人天而已,非若娑婆人天,仍轮转各道耳

问:投生在莲胎里头与已出莲胎之人,他们在七宝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点差别;因为同样享用八功德水,在莲胎里,需经极长时间且还未得果

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时未得而得,未证而证

这是何因呢?(郑胜阳)

答:出莲胎後,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莲胎内,不能与水接触,只不过莲花为水长养,自身受水之气分法益耳

明乎此理,则得证迟速,便恍然矣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经过莲花化生乎?或若境界高之人是否不必受莲花化生,往生後直接即能见佛?(郑胜阳)

答:说法者,必须依经,西方而曰莲邦,果胡为乎?虽断惑上品之士,亦必经过莲生,接引亦此莲花,化身亦由莲内

他佛净土,必断惑而往生,故不必处莲修养,此佛净土,未断惑可往生,故必处此以养圣胎

如不经莲养,直接见佛,未见经文,不敢妄言

问:佛法常云「有生即有灭」那麽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形体是否也有灭?(郑胜阳)

答:四土三身,惟寂光与法身,是为真实,余皆权变,然无权法,不能普度

他们有一分惑未断,则仍不了生死,莲宗竟有九品高低,品品成就

化身有相,虽有生灭,亦是变易境界,非物质之苦空不净,无明老死流转耳

问:圆瑛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八二页中讲「此经灭後,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现在虚空之中,众生业重虽见不肯念,有人发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现在众生业障虽重,但较诸阿弥陀佛经灭後之时尚浅多多,何以此时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时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答:时值末法,胜於灭法,诸障虽盛,尚不至极,佛法见闻,可云不难

而善根浅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於发心,既在不难,则心力不猛,故少成就

灭法时期,已无佛法,障难已至极点,纵遇之亦置若罔闻

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难,直下承当,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

换言之,今时善根厚者,发心力行,无不成就,彼时夙根浅者,决难发心

问:以忆念持名,是否为事一心之方便乎?(赖栋梁)

答:忆念持名,是有净业矣

若夫一心,或事或理,乃是功夫结果问题,而非修功过程间事

问:「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当如何解释?(赖栋梁)

答:此二语者,岂有他解,惟行者所修法门有异,其用则小有不同耳

修自力者,三只断惑证真,自性觉圆,即同弥陀

心土非二,心既圆明,是惑已尽,故曰净土

修二力者,心净始感见佛净土,心土不二故

性觉始感弥陀来迎,生佛不二故

问:以净心持名较之忆念持名,何者为胜?(赖栋梁)

答:净心者,放下万缘,忆念者,专持名号

修忆念者,必放下万缘,修净心者,必专持名号

二者乃合为一法,分之何能济事

问:下品生人须待多时才能见佛,那麽在莲花中是否能修持?(杨长山)

答:下品生者,亦分三品,开花见佛,时间各不相同,可参十六观经

我辈在娑婆苦境,尚能修持,彼下品者处清净花中,岂不能修

问:观经云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修观之人,当如何观法?(赖栋梁)

答:观从想起,想亦借乎见闻

闻乎经教,见乎天空,思教心量得以放大,见空想像得以扩展

再依经所示圣容,集中心力求之,或画一佛像,由小放大想之,久而久之,方能成就

然修宜有师导,以防错谬,一人一方便,善巧不必取同也

问:耳聋不听佛号,命终时有人诵经念佛,如这种人能否往生?(詹金枝)

答:宜用方便之法,使知来为助念,彼虽耳根不闻,闻性不灭,彼知来为助念,自起作用,纵不往生,亦种善根,按经义「盲聋暗哑」为八难之一,自是障碍

若平素曾习念佛,略明其理,似易收效,若平素茫然,得益较难耳

问:一定时间念佛与唱佛(用念可多念,用唱念不多

)功德有无同样?但在家作正课无须用唱佛?(王清汉)

答:修行人只有念佛,念者当前之起心,此心不使散乱,令摄一处专缘佛号,或功德及相好,深者乃能观念实相,此之谓念佛

唱佛者,谓唱佛赞之类,有板眼韵调等法,多人合作功课,可使整齐合一

佛法要点,戒定慧三学,念佛者求其心定,唱佛亦不无有定,但较念力大逊矣

如家庭自己作课,纵不唱赞,亦无不可

问:用有佛像之念珠念时念到珠头不可越过,以珠头为界照原念,返回,继续同样往返

或可随便直念?(王清汉)

答:掐珠从佛头起,至佛头止,应再掉转为至佛头处,珠绳定有多余闲,掉转过来

始好再掐

若越佛头,彼段并无余绳,不好掐过耳

问:佛法重在事理圆融不能偏废的,我们过去只知研理,不重行事,虽有念佛而心散乱,痛知修行功夫配不上将来往生的条件,照这样迁延下去,差之一念,失以累劫,今生若不再努力用功,恐怕阿傍狱卒更比弥陀容易见面,若到此时,不逢导师,怎不使人哭自流泪呢

所以现在老师领导之下把事理念佛的方法,一一郑重再说明指示,使我们大家有所成就

(周慧德)

答:事理虽说是二,然事理互依,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也

简单言之,手掐珠,口出声,此即事也;放下万缘念从心起,此即理也

不论事理,皆在求得一心,然得一之法,随人根器,千差万别,不能墨守一法;故有三念三听之法,都摄六根之法,三根循环之法,记数之法,追顶之法等等

只求契悟,任择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应

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断,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断已伏,可带业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为

问:六道轮回之痛苦,三途之可畏,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由此可见静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请老师教示

(周慧德)

答:静坐者,求坐而易静内也

如但身静,而心外缘,不名为静,虽坐无功

应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业种,念念不停,造业无穷,能片刻静念,即是片刻之觉

片刻实有几百妄念起,若果能静,便是无漏功德,自胜有漏福业

居士既修净土,宜遵本宗,心系佛号,若求他法,岂非与愿力相违乎?

问:修净土法门当以念佛圣号为主,研究经典求定慧

易起杂念,仍道浅业障,除大声念佛把杂念赶走外,次须作何观吗?(蔡麟定)

答:修净虽以念佛为主,然净土三经不能不知

既能大声将杂念赶走,即是药与病对,何必乱服他药

问: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

见注解里十劫为大劫

凡五逆十恶者,临终十念往生者为下品下生,须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

但在阿弥陀佛所发愿後,彼时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满十二大劫,莲花未开吧

是否须待莲花开後,方能闻佛说法

在莲花未开里可自修道吗?在莲花里是什麽样子呢?(蔡麟定)

答:花开见佛闻法,经有明训

在娑婆尚能修道,进入莲胎,岂能不知修道

莲花里面,光明香洁,胜於天宫

问:静坐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时,是否为端坐念实相,而为无相念佛乎?(赖栋梁)

答: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实相,实相当曰无相,无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时也

问:「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为千足定论,然而畜生并不解信愿,何以亦能往生乎?(赖栋梁)

答:众生皆有佛性,必赖善智识诱导之缘,更需久久熏习,始能心领念佛,念是实行

或有信而放逸,不作愿行者,亦有愿而懈怠,缺乏实行者,然既肯行矣,则信愿尽在中矣

问:学人母亲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来,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课,先求母亲信心坚固,早日回复健康,自然福薄不达愿,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亲,凡夫心难断难舍母爱,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内所作功课,全部回向於亡母超度,希望当生成就

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宝池中莲华会干去否?(周慧德)

答:心量无边,念力如雨,净土法门,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义,则知心雨宜普

宝池之莲,本是自心,亡亲神识,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并非小瓢之水,浇此则干彼,浇彼则干此,所可比拟

观无量寿经曰:「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三心者何?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训昭昭,岂可生疑

问:若度众心切者,往生後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後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

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

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问:念佛之目标以多或以专注而少为好?其速度以均匀或随快随慢为原则?因为心理上时会欲多念而心燥则觉更未能集中而散乱,念少却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问题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气和心定为归,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义,求其静虑,即是修定

必摄心专注为则,初学之人,不能持久,宜先从少念,渐使加多,能到二六时中,饮食睡眠,皆是这个,可谓之净念相继,功夫至矣

念法不宜过快过慢,要使匀称为准,如弹琴然,弦缓则不成声,弦急则断矣

问:念佛重质?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乱,但经过几分钟妄想现前,是不是停止,镇静後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无效?(刘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乱」此语大错,任何人刹那之间,妄念无数安有不乱之理

其误为不乱者,是久在乱中习而不觉也

「几分钟妄想现前」者,是求定难定,始觉出其乱也

一句有一句之薰习,便如一粒种子,下於田上,迟早自有功用

问:净宗信以导愿,愿以导行,有行是否定有信愿?(洁园)

答:古德云,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

缘此三之性,本互缘而生,行无缘等飞蓬无所,愿无信等喜浴恶水,信无行等储饭不食,净土初机,必遵此三者,所谓「圣言量」如是,应依教奉行也

若无愿无信等,另有其义,此处不得藉口

问:後学决心念佛,期能往生极乐,但未行早晚课诵仪规,只在乎平时念佛回向,如此可否?(郑朝信)

答:往生功课,只在六字圣号,多念少念,在乎有恒不退,如忽作忽辍,只种善根,古人云:「饶他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虽不能一心不乱,然习惯熟成,必须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

早晚课诵仪规,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采用,但修净土者,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应当抽时练习耳

问:「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甯羡依稀解悟

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吐唾无余,捧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祈解!(郑朝信)

答:与前条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後四句须参

初句是举此一句洪名,乃殊胜法门

二句谓此法非上根大彻大悟者

不能圆融全彰

三句谓下根愚钝若念,亦无比人缺少几分

古人谓是无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

成与不成,只是当下承当问题

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别,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

六句谓贵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

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彻底与依稀,真能彻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羡彼也

然而并无定解,随机应变,若不如此,便成死法

狗子有佛性,狗子无佛性,应病与药,非应药而故招病

问: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

无佛像,要向西念

有时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讥笑,或遇污秽不适当,转向东、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较如何?(邱合顺)

答:佛法重心诚,佛之法身遍满十方,有时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应,既感应矣,功德自大

问:极乐世界多候补佛位,何以成佛须要「候补」?(简宗修)

答:候补者,候补往某一处成佛也

其人功已圆满,证成极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灭尽,便往其处,重开道场也

如弥勒为此娑婆之补处,观音为彼极乐之补处等等

问:阿弥陀经中前面所提到的诸菩萨从何处来?其菩萨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罗汉同为释迦佛所度?(简宗修)

答:彼土菩萨,皆系先後往生之人

或凡夫往生,经过修功,证成菩萨,亦有他方菩萨,希早成佛,求生彼土

彼佛国土以及功德,十方诸佛共赞,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为诸佛,不独释迦一佛耳

问:念佛号时,常遇许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声驱逐,然在晚上睡梦中,无法出声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则它纷纷而来,且愈多,如欲抵制,则感头痛,因此进退两难,不知有何妙法,又此头痛是否着魔?(郑朝信)

答:梦中既有色,当然亦有声,即知有妄想,即能会念佛

醒时念佛,驱醒时之妄想,梦中念佛,驱梦中之妄想

但恐梦中不觉,随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则感头痛」是在梦能觉矣

觉则能作主,心中自有声,心起佛声,则立除妄,头痛亦是幻梦,一律摒除

问:「一心念佛」之精义?(黄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义,古人曾集出四十余种,要在契机

普遍者,神念神听,心念心听,或口念耳听

妄念若起,不强除妄,不起分别,皆作佛观,此名方便随缘止,大有受用

他则各有其义,非能数言可尽

问:阿弥陀佛今在说法,此法与娑婆世界之佛法有异同吗?(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别

佛国方便不一,说法次第或异

如娑婆难修,释尊劝生极乐,极乐易修,弥陀则不必劝生他土

此土说三七道品,统演七支,极乐演法,只言根力觉支正道

方式千变万化,归元总是一也

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众生有没有另一个求生极乐国土的地方?(王幻如)

答:十方无量佛土,皆能往生

但往不易,成就亦难,不及弥陀接引,一生补处,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

据此则十劫以前,无有似今日极乐净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谓此可以知矣

问:净土宗旨在於念佛一心不乱蒙佛接引生净土

其要点似在於「念佛一心不乱」

倘不能「一心不乱」是否亦能往生净 土?(杨智悦)

答: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

「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

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

一心者定也

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

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

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只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

古德着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

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

後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後学

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问:盖一般人均有事业,既有事业必有杂念,尤其念佛时都难免有杂念渗进,颇难达一心不乱之境界,在家众都有负担家庭经济之责任,是以不能不从事生产事业,如从事生产事业,必定随之带来麻烦及烦恼,引起念佛时杂念渗进,不能达「一心不乱」之境

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杨智悦)

答:净土学人,不求义理,多恃「带业往生」「佛来接引」疏忽心业障碍,大是徼幸自欺

在家有经济负担,公教有功课钟点,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为害,所谓搬柴运水俱是道耳

净土大乘,自他两度,定课念佛,作自度想

家庭经济,公教课务,敦伦尽分,作度他想

为求往生而自度,为求往生而度他,为求度他往生,而负家庭经济,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职务

推而广之,谓之万法归一,归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往生之信愿行也

问:理一心就断见思二惑,那麽事一心是断什麽?每部经典深妙的理,老师都能通达,是不是老师已得到理一心?万念归一是一心吗?那麽得到不乱时还有心吗?(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断外尘攀缘,可伏见思二惑,所谓带业往生者,事一心也

三藏浩如烟海,在下不过一知半解,且所见所读,量数少,妙亦未见,理亦不达

纵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实行,亦难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见也

万念归一,可谓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问:实相念佛往生还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否?常寂光的境界,是否还在西方?(池慧霖)

答:实相念佛,见弥陀之法身,既见佛矣,云何不接

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尽虚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问:世界皆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当亦如是,若然阿弥陀佛有无违其本愿?(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报应

应身有始有终,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无始无终,必先知此

身土皆心,并无二致,应身当娑婆之土,报身当极乐实报之土,法身当常寂光土

娑婆有成住坏空,极乐实报有隐有显,常寂光土无隐无显,大致如此也

问:请问念佛修行期间要多久才能成佛?(心炳)

答:普通法门,名曰竖超,三僧只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门,名曰横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补处

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无论渐顿,亦必断尽无明,始得成佛,期间不能预定

问:设若有一年轻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吗?(心炳)

答:念佛法门,专求往生极乐,一到极乐,便脱轮回,已离分段生死而已,并非成佛

到彼再修,或经变易,或不变易而一生,补处成佛

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论缁素,不论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终以後,可生极乐,是否带业往生,不能带业成佛

问:关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否往生的问题,可否如下答法「虽能往生比较麻烦」

如在世间法中,要找某机关团体洽办事务,除有特别规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单位之首长洽办,以免去签办批示等手续,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当然念阿弥陀佛较为简便

(鲜纯贤)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饶唇舌,圣量高深,凡情难测

但应「依教奉行」,自能到家

经中尝有戒语:「若他观者,多为邪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经是佛说,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错

问:念佛求愿往生,弟子以为除执持名号外,应多诵弥陀经观想西方胜境,使胜境种子落入八识心田充满其中,到命终乱心位时,西方胜境的种子先出来则示往生矣,所以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即此理也然否?(鲜纯贤)

答:专持名号,是修法之一,兼作观想,亦是修法之一

各随个人之根器而取

尚有其他之法,无非皆取随机,非可勉强,此修法论事之简语也

若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证果论理之简语也

前者因地指事之语,後者果地说理之语

问:弘一大师劝人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志西)

答:真信不疑,发愿往生,苦乐顺逆,概不退转

再闻他法,亦不改修

奇异境界,心不妄求,佛说一心,功到自成

此即老实念佛也

问:记得长者曾开示念佛方法,谓心念心听,心念神听等记不大清楚,烦请再开示,并请指导其法!(志西)

答:何处所说,事久已忘

然尝见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似与今问相近

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浅入深,并非混用

初学人只应先学「口念耳听」一法,果能由生渐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处,一字听清楚,心在此听处,念出听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问:弥陀经解释内,解人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得各种神通,想什麽就现什麽,假使想见亲属可见到否?(慧纲)

答:神通有「天眼」一种,即横能看各界,竖能观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见此生之眷属,多生之眷属,皆可随意见也

问:厌娑婆欣极乐急要往生,应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是否业未尽不能快生,此业应如何使之快尽?(慧纲)

答:往生只言寿尽,非谓必业尽也,此处不可相混

寿指一生应得之果报,业指多劫所造之因缘,寿至一定时期自尽,业必多劫修持方断

往生乃论寿尽,并不必须业尽,寿应听其自然,不应促之使短,若极厌娑婆,惟有精进持名耳

问:因身体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课亦即起床,因不会念楞严咒,自己在寮房内,礼观音菩萨百零八拜,早饭後拜净土忏,人觉疲倦,每日念佛壹万声,想多念佛礼拜,惟每日爱睡昏沈时往大殿绕佛二、三圜即觉腰痛,不得多圜,应如何使之精进,否则是否与往生有碍?(慧纲)

答:楞严咒不会不念,自礼观音亦甚佳

每日念佛万声,暂时说不为少但须注重一心不乱

绕佛三匝,多则腰痛,即只绕三匝,亦无不可

只信愿深切,便不碍往生,如是专修不杂即是「精」,不疲不厌不退即是「进」

问:佛云四十八愿其中十八愿是平时有实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无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福明)

答:学佛有一原则,即依法不依人也

又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忌偏执二边,不契中道,凡此皆应仔细思维

如尊问者,第十八愿,固属大悲本愿,此不过提一大纲,尚有微义存焉

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愿,都与赘言,本经中之六度万行,亦成废话

再净土一宗,主张持名,在小弥陀经,必汇参之,方不偏执,小经明明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岂可错会十念之文,而自贻误

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万者,较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几人哉?请思前祖,「二六时中绵密不断」,「日持十万」,「净念相继」等,岂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烦

问:证罗汉果,是无来无去,若修净土的证到寂光净土,还有西方可去否?又证到常寂光净土,须经过多少时间成佛?(池慧霖)

答:此问大是误会,修净土者,愿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问还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问长安路矣

经云「惟佛一人居净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问等於「中秋十五夜,问月几时圆」

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当下即是矣

问: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义为皈依,佛亦觉者之通名,云何以南无作佛名之二字?是必有说,而学人不知,故问

又南无在梵语或巴利语应是一字二音,阿弥陀应是一字三音,佛则一字二音,我国既均采音译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实,虽无关重要,亦有说乎?(高仰嵩)

答:南无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词,阿弥陀佛四字,乃个人符号之名词,合二名词,为一种法门,法门亦须有名词,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词为心与佛二合之称也

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语之组织,汉字读法,一字只发一音

既经译成汉文,自当依顺汉文方式立言,汉文系方块形,一方块为一字,故曰六字也

问:阿字音我国有痾(ㄜ)与啊(ㄚ)两读盍双声叠韵字也

持名念佛时,国人仍是各依所习,念成ㄜ或ㄚ音

老居士十年前在觉生月刊上教人念识字音与ㄜ相近;然依各种中英文佛学辞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ㄚ音

是否可以各从所习不加分别?(高仰嵩)

答:中国地大,语系复杂,即本国文字,同一字之发音念声,地各不同,古今亦异,何者为标准,甚难言也

就以「国」之一字为例,古读为以,今读为果,或读为鬼,试问孰正?注音字母之书,多采北京音声,此亦不过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论梵音,须会梵文,尚须口传,否则音亦不正

「阿」之一字,只发喉音,念阴平声,庶乎相似,否则只随乡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问:地藏经内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或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藏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

舍一得万报

今欲问者就是我们每日的功课都是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利益自身,那麽愿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种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对将来往生可靠,又稳当呢?(周慧德)

答:居士所见甚大,但愿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罗无余,何不注意下文耶?如四恩,三途,见者闻者,悉发菩提,同生极乐,已尽之矣

回向即是发愿,诵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张

问:学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纯熟到临终才能提起正念,现在道弱魔强,在家居士俗念胜於佛念,学佛的人一心没有两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减少,在这世念浓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渗上一大桶清水如何还有奶味呢

这样稀微的道念来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进外,安有他法

至於俗念纷繁,非关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决心耳

但信深愿切之人,虽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愿相续,自能善巧方便,忙里抽闲,不离这个,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也

问:弥陀经内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所要问者,十方世界的众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弥陀何能同时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呢?(周慧德)

答:弥陀法身,周遍法界,时时相应

如不明白,请思每日所念之赞佛偈,「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二句,尚不恍然耶?应知三身仍是一体,化佛来迎,往生何疑

问:菩提树第一一一期,有净宗初祖慧远大师,虎溪三笑是什麽意思,请指教

(周慧德)

答:东林寺外,有水绕流,水名虎溪,远师送客,不逾此地

当时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到寺,谈道甚契,师送之不觉逾溪

虎起大鸣,始知逾界,三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问:念佛时只观听自己念出声音,同时观想弥陀庄严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观想,弥陀经内极乐世界种种现象)对吗?(王清汉)

答:念而能观固佳,即不能观,单念兼听亦可得力

至云观弥陀经中境界,在作课诵此经时,随念作观,未尝不可,至经毕念佛,则不可观矣

问:佛像面容各有差异无相似(除了特徵外)如观想时采用自己印象较深就可否?(王清汉)

答:造像岂能一致,理宜采自羡者为准,但既采定矣,应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时地忆佛之际,此相分明现前,即获大益矣

问:早晚念佛定课,不算佛珠,以时间规定亦可否?(王清汉)

答:自无不可

问:某法师来嘉主持法会时指示,要观想面前有八尺阿弥陀佛金身,昨天老师开示观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观想?(刘仁富)

答:八尺从劣观,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难也

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则八尺,能丈六由丈六

倘能五须弥四大海,则更佳矣

问:凡圣同居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净土,此四净土,各应至何等程度始能达到,是否以声闻、缘觉、菩萨、佛,相对而修乎?(陈宽凤)

答:修行之人,在於证道,所谓道者,即是佛性

我辈佛性,尽被惑业障遮,故生死不主,称曰凡夫

修净者惑业分毫未断,往生只种人天,但所生处,有佛菩声缘,得以聚会,故曰「凡圣同居土」

断见思惑之声缘所居为「方便有余土」

分断尘沙惑之菩萨,所居为「实报庄严土」

圆满佛果,所居为「常寂光土」

土名虽四,而实是一,土心非二,故随断惑现有别耳

问:净土法门欲到四净土,是否经由极乐世界?(陈宽凤)

答:极乐世界,而具四土,非极乐以外,另有四土也

以古代帝国为喻,「寂光」者禁城宫阙也,「实报」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华街市也

帝居禁阙喻佛陀,宰辅居府省喻菩萨,百官居衙署喻声缘,富豪散处街市,喻带业凡众之人天也

问:弟子问在工作及想像时应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间断,承长者示念佛时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应在工作想像,过於工作想像时存一为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观感,则万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钝,对助念佛之义,尚不甚了然,祈再开示为幸

(某居士)

答:净念贵乎相继,外可断而内不可断,此为生死大事,岂浮浮泛泛,便能成就

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虽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实於了生死无关,净念不继,而又未得一心也

我辈白衣,为谋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间用身力时,心中默念佛号

用心力时,存一我道未熟,必须借俗养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标

俗人工作为吃饭,我工作为求道,亦是净念相继也

问:修净土法门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临终时,幸能见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别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如楞严经上云有五十三种魔能应众生欲,故分不清楚?(本如)

答:修他法门,如观心,参话头,数息等,倘见佛像,是与所修并不相应,方有现魔之虞

修净者求见佛像,佛像即现,自是本分,并非魔事

但若见时不可执着,倘或喜或惧,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听其自然,乃为正规

问:修净土法之者平时持名能正念,但是至临终时因四大分散时之苦痛难提正念,未知此种人是否也能往西?(本如)

答: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细味经义,可以了然,若临终难提正念,便是颠倒,恐生障碍矣

问:无量寿经中有一段文佛对阿难云无量寿佛国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来只有莲花化生而已,为何有胎生呢?(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边地者,假曰胎生,详看本经上下文,自能解矣

问:若度众生心切者,往生後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後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

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

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问:各不同的国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语言能相通吗?(心炳)

答:生到彼国,即得神通,众鸟之语,水风行树之音尚且能懂,岂有反不懂人语之理

不但能懂极乐之语,他界之语,亦能尽通,不然,每日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何能闻法乎?

问:依阿弥陀经上说,那里(指极乐世界)的环境大部是金、银、珍珠、玛瑙,连树木都是金叶子,鸟也是金的,这样生活,不会很呆板单调吗?(心炳)

答:楼阁形势万种,能住能飞

宝树随时放光,光中可现无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种乐,喷百千种香,鸟皆杂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闻者开慧

天乐鸣空,六时雨花,铺地成毯,光色璀璨

一切一切,千变万化,随意所适,重重无尽

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单调,试思娑婆秽土,不呆板单调耶?

问:何以世尊不自创净土极乐世界而介绍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与众生?(游堂振)

答:阿弥陀佛既创极乐,而且广大无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後尘,画蛇添足

世尊虽不再造极乐

然未尝不将此秽土,思改极乐,惜人不察耳

倘使西方极乐,至人满为患时,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极乐,但此时则不需要

问:弥陀经上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余者非一生补处者如何成佛?老师谓:阿罗汉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何故不去?观音菩萨又何能去也?(游堂振)

答:一生补处者,不经变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补处者,须经变易生死耳

阿罗汉法习小乘,与弥陀净土不相应故,观音菩萨乃系大乘,极相应故,不但能去,且为彼土之导师耳

问:极乐世界是否物质世界?既云佛身光明无量,如何有昼夜?(简宗修)

答:既云五尘,当是物质,但云变化所作,是七宝诸相,皆佛所化

然此状况,究称性境,仰为物质,须求教於净相两宗大德

至云昼夜,非是明暗,乃指花开花落,鸟鸣次数,随顺此地,假定而言

问:阿弥陀经中谓极乐世界有无量阿罗汉及菩萨,却不见其他佛,何故?成佛後不住西方吗?(简宗修)

答:一个佛土,一佛主教,犹一学校,校长只一

再以国家而论,总统亦只有一

其土众生,修到极点,亦名等觉,等觉即佛也

因土有佛,故不称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称佛也

问:「其土众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佛」指法身?报身或化身?释迦佛「在世」时受过他们的供养否?(简宗修)

答:极乐本分四土,众生更分九品

此修持之功有深浅,所证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见,便尔不齐,其所供者,可想而知

本土释迦世尊,受彼供养,岂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来

观音菩萨,乃彼佛之胁佐,尚来此供佛闻法,上弘下化,彼众来供,例此可知

问:以後很想时时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简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简,渐进再渐增多

前於讲座时,所发之弥陀接蒙等书,册後多附有念佛课程,可量时间,增减行之,要在进而不退也

但诸法圆融,应机而作,後生疑问,不妨函商

问:莲花生的形体是否相同?或随其三界众生之形象有所差别?(郑胜阳)

答:大同小异,同者皆有相好光明,异者其相好以所证之福慧不一,现象少有殊耳

同异者,亦非固定,自随其变易而转变,必到佛身,方尽同耳

彼处未云三界何有三界众生

三界之中 无非牢狱 暂时快乐 终归无常

众生燕雀处堂 罕思出离

惟逆境当前 庶几生远离之心

故佛称八苦为师 非虚语也

 
 
 
前五篇文章

《净土篇》净土之六

《元旦开示》民国七十三年慎斋堂元旦讲话(三) 九界往生

《元旦开示》民国六十五年慎斋堂元旦讲话 净土精华

净土圣贤:杨嘉禕

《修学法要》忆佛念佛

 

后五篇文章

一声佛号最良医─── 颜月英优婆夷往生传记

《净土篇》净土之九

《净土篇》净土之五

《净土篇》净土之八

《净土篇》净土之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