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

慈法法师

接下来,得见十方诸佛亦不为难事,最主要是要有清晰的实践,知道这一切皆如镜中之像,只是心境得见罢了,且这个心境的得见一定还要仗借诸佛修德的愿力、通力,与不可思议的本功德力,即你自身修法的力量而产生。

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飞行到于彼

而能见诸佛闻法无障碍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退

智能甚坚牢信力不妄动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复次

惭愧爱恭敬供养说法者

犹如诸世尊能生是三昧

惭愧爱恭敬者。于说法者深生惭愧。恭恪爱乐供养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

是故此人虽未有神通,飞行到于彼,而能见诸佛,闻法无障碍。此处这个次第讲得很清楚,“虽未有神通”,也就是说见佛不是因神通力,我们没有神通,亦能见诸佛。

见诸佛的目的不是为见而见,而是为了闻法得解脱无碍,这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色相离开后就没有意义了。若贪爱于色身佛,不念法身佛,多有闻法之碍,见佛时会发呆的,佛于是就告别了,闻法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这里需要培养,我们观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号具足妙相名号,就是为了闻法的祈祷,为了闻法的修持,这就十分有意义了。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做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关于神通,佛教里讲六通,除漏尽通外,其他五通与外道都为共有。一般情况下,若无通力,是不能到其他国土闻法见佛的。远公大师就有过这样的疑问:他方刹土甚为广大遥远啊,念佛三昧何以成立呢?尤其对凡夫,何以得见他方诸佛呢?在罗什大师答远公大师的一篇文章中,相关文字就引自这一品。

以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就是我们所说“当下往生”的大利,当下即解决了往生的障碍。

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闻法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拜访这个大德、那个高僧,但就是不去闻法,甚至拜了以后就看不上了,因为开始还看对方的好处,慢慢地就光看习气了。如果看习气的话,谁也不行,因为唯佛习气尽。而世尊住世时,虽习气已尽,善星尚谤,还不服气地说:“不就比我们多个圆光嘛。&rdquo

得见十方真实诸佛。所见佛是真实佛?还是化现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罗什大师在回答远公大师时,讲得很清楚:是真实佛,即是报德所现。

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怠。智能甚坚牢。信力不妄动。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怎样得到这样的念佛三昧呢?第一,亲近善知识;第二,精进无懈怠;第三,智能甚坚牢,即无染的心甚坚牢;第四,信力不妄动,即立一念断诸想,深信此法而不动摇,如果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肯定是得不到三昧的。

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龙树菩萨对善知识下了一个定义:能以是法教诲人者。教诲有两种,都可以成就此三昧法义,一是传乘教诲,即依经教故,除诸疑难,令人安乐于法则之中;二是亲证教诲,即把诸修行善巧直接表现给现缘有情,令其安住于法中而得度脱。

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真遇到有法之师,不能舍,舍师之过是很大的。有法是什么?就是能令我们得到法的安住和喜悦,令我们消除疑虑和轮回的烦恼根源,否则就是无法。所以,过去说师有四类:最好的是“有法有食”,不仅给予法,还提供衣食安住环境;比较好的是“有法无食”;第三类是“无法有食”;最后是“无法无食”。如果遇到有法教导我们、有法成就我们之师,都不应舍,应该恭敬供养,而不能依后两类,否则就太苦了。

《般舟经》中有侍师十年的说法,其实就是去除骄慢与对待心智,以恭敬心爱乐守护。在汉地,奉师的教育很少,故多有“背于师长,好于孤游”的现象,受了戒或学佛有一点东西后,就找种种理由、很“恰当”的理由离师,因随心所欲而无法延续法身慧命,多生迷茫。

关于“坚牢信根深固”,现在人多疑虑,而不是坚牢信根深固。若没有清晰的传承来源,就会对法有疑虑。妄想心中生出的总是对待,就会一会儿信,一会儿又产生疑虑,而传承就是无疑抉择。另外,没有亲证也会产生疑虑。为了消除这两种疑虑,所以需要讲传承,需要有所证。现在人学佛不太重视这两点,而比较重视“我认为”、“我喜欢”、“我不喜欢”……这都是业习,其结果多是不能持续,多带来疑虑和烦恼。若有传承、有亲证,这个问题就消除了。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我们若于法有传承、有亲证,就不为天魔外道所动摇,即无有疑虑、无有畏惧。在三十七道品中有五根、五力,根力成就的人就有善巧,尤其是信根信力。“信力不可倾动”,就远离了对待。若今天说信,明天又怀疑了,那就不具信根力,而只是一种假设、一种当时的变异感受罢了。

如是四法能生三昧。下面还有四种能生三昧的法则,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心里是否如是,若是,法益就会很快现前;若不是,就需要改正自己。

惭愧爱恭敬。供养说法者。犹如诸世尊。能生是三昧。“惭愧爱恭敬”。世尊对诸比丘讲法说,人与畜生的区别就在于知惭知愧,人类的受用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惭愧二法,因为惭愧容易使人行为检点,产生恭敬;无惭愧的人,多邪慢自大,自以为是,故世尊讲:诸比丘,知惭知愧,爱乐戒法,深入诸禅定。

“供养说法者”。如果真正遇到善知识,供养是有意义的。但有的人很能说,让人感到他很好、很有佛法、很慈悲,但后面的行为却非法,供养这样的人就等于纵容恶性人,使其制造更多过失,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犹如诸世尊”。不是世尊,而我们把他当作世尊,这行吗?只要不遮蔽法就行,所谓“传达世尊说,亦如世尊说”。若加上自己的知见说法,就不是清净传法者,则不能被看作如世尊传法了。现在的佛教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到很多“我认为”、“当代思想潮流”的说法,因为加入了自己的思想、状态和量,就不能说是传达如世尊了。

“犹如诸世尊”,实际就是尊重心的启用。若说我看他跟我一样,或说比我差远了,就是轻慢心的启用,这对用此心的人有意义,对其他人则不产生效用,所以学佛人一定要知道法生于何处,运用于何时?法就运用于当下,般舟念佛三昧亦称当下修,就是在当下校正我们所运用的心智与法则。

我们于诸佛世尊,只能用惭愧心;于三昧力,只能生恭敬才能得到。我们不能用其他心,也没有其他机会,若是想用侥幸心得到,无有可能。恭敬心是纯净的、无染污的、知惭愧的、爱乐法则的,是为了亲证三昧、见诸佛闻法的心智。若是为了培养自我势力的“恭敬”,则很危险,这种不如法行法,又称伺机学佛,多无惭无愧、骄慢邪见、虚假恭敬,平时什么也不关心,一到名利上就拼命争夺,这在学佛人中是很麻烦的。

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这是依《般舟三昧经》而讲,行法离不开经典、离不开传承、离不开亲证。

“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佛在《般舟三昧经》中讲,三月经行犹如弹指刹那间。行这样的法,“立一念”要十分清晰,不能丝毫含糊,否则后面的延续就会有大问题。例如有一位法师,听说“凡圣有个分水岭,若一念清净抉择能延续一日、十日,乃至九十日,是非凡之人。”于是在知见上出了问题——欲得圣果,结果行般舟的这“一念”之源不清净了,因为凡圣不可求,是善德在次序中延续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自设一个“我”要凡、“我”要圣,其中差异很大。

“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我心就是诸想,不生我心,就是立一念。《佛说般舟三昧经》中有很多“勿念”,都是为了不生我心。这一念立得清晰,生命延续的过程就能够清晰地透视出来。这里应该感谢龙树菩萨,使我们在实践时知道,立一念就是不生我心,这就十分清晰,也好把握了。

般舟三昧又称为定意三昧,若生我想,定意不可得,所以此法特别在乎“当下之意”。当下之意,就是依定意所守护,不为内外二境、感知所逼迫,一如心智清净延续,在延续的过程中真正得三昧之摄,这就是开启于当下。

“三于三月经行不息”。 若真能于三月经行不息,实在是福德因缘。国内有许多变种修法,比如把法华三昧当作般舟三昧修,可以礼拜、赞叹、供养,可坐、可行,这样就混淆视听了。还有如一相三昧,又称一行三昧,是常坐勿起的修法,也不能混淆。般舟三昧,其所依经典是《般舟三昧经》,所依现前利益是立一念、断诸想;所行法则是经行不息,故又称常立三昧。还有一种三昧称为随意三昧,非坐非行,在一切时处,遍处遍用,一般为成就者所守护。这四种三昧含摄一切三昧,其区别是很清晰的,若混乱,其结果往往就是无法交流,或多疑虑。

法华三昧在中国流通最多,我们的早晚课都为法华三昧所摄,若是专注,就可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例如念楞严咒时,五方佛、五方护法、五方金刚、五方菩萨都在加被我们,都是不可取代的加持力。所以,我们爱乐早晚课,也是在修持。现在僧人,或居士团体中,对功课的概念淡了,甚至还有人批判功课,说功课过时了,这的确是颠倒。

“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于此三月,不求利养而常行法施,这也是修行的助缘。

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

“一能见佛”。若常愿见佛,包括佛像、经书、塔、庙、长者形象,常愿礼拜、赞叹,就让人感到自己的业净了;若有迟疑、不乐意的感觉,就是自己的业力成熟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心理状态,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

有人不愿意去大殿,而说要“破相”。如此说之人若是真有亲证,也不妨,若是没有亲证,可能还会毁失自己的法身慧命、福德因缘。常见佛、乐见于佛、常存念于佛,并不是破相或不破相,而是因为无名业流在众生生命中占了很主导的位置,所以心念经常丢失,若是常乐见诸佛,就能使自己的业流所依变得清净。例如昏沉,实际就来源于无明业流,就是麻木状态。昏沉没什么好坏,但我们要知道,自己昏沉的时候能不能自主呢?能自主,是修行;不能自主,就不能谈破相,而是陷入昏沉相了,此时我们不如去拜佛、见佛,产生善业增上缘。若能闻佛陀教言与法则,不厌不倦,是见法身佛,应随喜。

“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于此三昧,很多人实在是连听闻都不可得的。在此,劝人,并还要安慰人,比如给对方说:你遇到这个法则真不容易,是很大的福德啊!这个安慰很重要,因为让人做恶事容易,但要让其有学佛的机遇,不知有多难!“劝人听是三昧”,如果不光能听,还有机会实践,那就太殊胜了,这都是证此三昧的资粮和善缘。

“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在这个法则的守护上,希望大家有正面的审视,尤其是不妒忌的随喜心。常离妒忌,常随喜,菩提心就会比较成熟。关于菩提心,宗密大师于《圆觉本起章》中判为:其体是空不可得的,其相是圆满的,其用也妙。

菩提心又分两种:一是无伪、无上菩提心,一是造作菩提心。造作菩提心又有两份:意乐和誓愿。无上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心智、无所造作,心佛众生无所差别,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无始以来无埋无没,这样心智的认知与成就就是无上菩提心。所谓造作菩提心,是我们凡夫现前心智认取的方式,是我们可运用的一个状态,一是用意乐来认取,再一是用誓愿来守护。

菩提心是我们学佛的基础,实际就是我们现下之心具足大智、大愿、大悲,若能这样认识自己的菩提心,我们就远离了分别对待,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学佛者了。

“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行法是一个坚持深入的过程,是需要郑重对待的。如果不见佛,我们怎能闻法?不闻法,怎么自劝劝他?没有意乐和誓愿来自劝劝他,又怎么了晓菩提心?这也是行法的一个次第。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二

人生短暂历程中,我们能自主运用生命的机会有多少?有人计算说,就按人生百年,除去从婴儿、少年到成熟的过程,再除去衰老、病弱、睡眠和烦恼不能自制的时间,我们能比较健康、自主生活的时间大概只有十五年,不到六千天!

生命就这样刹那刹那地消逝着,很多人总想留住什么。而我们一旦真正启开心灵之如意宝藏,就不会再产生要留住什么的妄念了,因为每一时刻都是庄严与清净,每一时刻都是未曾有,每一时刻都是稀有与不可替代的。如果看到这一点,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有一个彻底改观。

改变人生主体价值,是我们所谈之主题,因为众生总想找一个珍贵的替代品,一个高尚的时机,或说一个崇高的事业,总在盼望那一刻的成熟,但不知当下不可替代的生命机遇就刹那刹那地在妄念中流失了。各种期盼的妄念、伺机的妄念、不平等的妄念、凡圣的妄念,对未来假设的妄念,把我们心灵的如意宝藏变成了无尽的生死苦海、烦恼业海,把我们心灵本具的无量光佛刹、庄严净土变成了充满了贪嗔痴慢疑的三界火宅。

对于每一个现下,我们可以尊重它,也可以让它刹那刹那变成火宅,尊重心生起,现下就是尊重的感受,若用轻慢心,那就是轻慢的感受,这与外缘没有关系。外缘只是事相的表述,而事相千人千面、千人千感知,最主要还是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心智。所以,有什么心灵,就唤起什么如意的感知,包括贪嗔痴慢疑,也有个如意的感知,即如现下所用意、所知意。在藏传佛教,对“意”的认识特别重视,而我们内地学佛人,对此认识往往不够,结果总是不在意、不净意。就如现前所讲的般舟念佛三昧,也存在一个在意或不在意的问题,若在意,念佛三昧跟我们就有关系;若不在意,那它就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流逝。

佛在经中为诸比丘说“何为尊贵之法?”其中讲了很多尊贵,例如:若人遇法,不疑不谤者,是人与谤者比是为尊贵;闻法而喜,喜而守护不舍者,比单单闻法不谤的人尊贵;闻法勤而习之,那更尊贵;若闻法,不光实践还能成就,此人就不可思议了。比丘问,还有没有更尊贵的?佛说,能把成就的法传达给别人,那就象佛一样尊贵。

我们现前所讲的般舟法到底尊不尊贵呢?很多人读过《般舟三昧经》,为世尊在竹林精舍所讲,其中很细致地描述了此法之尊贵,以及十方诸佛对其的爱乐与守护。也许我们不知道,在我们行般舟的时候,虽然念着我正疼、我正烦、我正恼,但十方诸佛都在爱护、守护、加持着我们。希望大家尊重这个机会,我们闻到这个法则,能欢喜,能生信,能深入地延续它、实践它,那实在是很尊贵。

12345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极乐世界之美

极乐世界之美

印光大师开示害虫是非该杀

最令人敬仰的四个老实念佛人

印光大师极赞西方三圣

 

后五篇文章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

夏莲居居士的念佛四偈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_楼宇烈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_楼宇烈

造极乐世界的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