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

根据慈法法师开示录音整理

地点:云南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时间: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四月二日

目录:

生如来家: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

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观佛法身无染无著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一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二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在家二十法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出家六十法之一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出家六十法之二

般舟三昧五十余助法及修持果报

附录:摘录

生如来家: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同愿望,或称目的、发心、动机。因为从佛菩萨声闻缘觉到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有情没有一个能离开心灵的含摄,心灵之宝藏,各个有情悉皆具足,只是其开启方法,形形色色、随机不同。我们如何来运用这个宝藏、在此得到如意自在呢?这就需要用法则来纯熟我们心灵的自在之力、本源之力,使其庄严世间、利益有情。所以,接下来我们以“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之愿望为纲要,依《十住毗婆沙论》中有关念佛及般舟三昧修持的法则进行深入学习。

《十住毗婆沙论》,是圣龙树菩萨所施教的文字。学习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论主有所了解, 不讲论主生平,犹如此水无源。圣龙树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被尊为“印度第二世尊”、“八宗之祖”、“唐密初祖”。对于龙树菩萨的应世时间,显密二宗是有差异的。若依唐密说法,龙树菩萨约在世尊灭度500岁后,从其国土来此释迦佛遗教国土,打开南天门铁塔,把世尊在世时所施教的教法传播于末世有情。显教中则说龙树菩萨于世尊灭度700岁后应现于世。

为什么显密有别呢?这是众生业报择取的不同,并不是实有什么差别。显密业报处示现不同,感知就不同。譬如对于大城市的高消费生活,对有钱有势人来说会生起欢喜,而贫瘠人则会感到是一种压迫。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事物,不同人的感知差别可能很大。在显密二教中,对于龙树菩萨的应世过程,也显现出这种业力之差别,故有500岁之说、700岁之说。

龙树菩萨是我们八宗共尊的祖师,这与其誓愿有关系。龙树菩萨,实是他方如来,即妙云相如来,其誓愿就是到他方国土,守护、延续此国土世尊的遗教,故于此娑婆世界,亦是如此示现,乘不可思议愿轮,来顺应、延续释迦佛之教化。

在此浊恶世间,成佛甚难,即使如妙云相如来这样一个他方世尊,来此阎浮提,最初降生也是示现梵志,所有如来德相泯灭于梵志中,现相为一个外道。这说明佛不圆满吗?不是,而是我们为业报中的浊恶所覆蔽而产生的感知。正如世尊应世时,印度王舍城若住三亿人,其中只有一亿人能见佛,一亿人能听闻佛名,还有一亿人见闻不得。在见佛的一亿人中,有人见佛形如五尺比丘,色如黑碳,有人见佛丈六金身,有人则见为千丈卢舍身。现在,连形如黑碳的佛也见不到,只能见到遗像、遗骨舍利了。同一世尊,见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故知福德业缘的差别之大。

所谓浊恶世界,令十方诸佛不堪忍受。这里的“不堪忍受”,也是我们业报浊恶所显现,是我们的感知,而不是诸佛的真实感知,否则诸佛就不会来应世了。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实早已成佛,观音菩萨为正法名如来,文殊菩萨为龙种上如来,他们在很多世界示现如来智能德相,以种种誓愿转妙*轮、种种威德说法、以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种种善巧令世间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这些大菩萨随释迦佛、乃至未来佛常应于世,阿难、迦叶,以至提婆达多都还会应世,只是名字不同,圣者应世表现的差异是业报之异,而本质无异,都是为了度化众生。

龙树菩萨是继承、延续释迦佛的遗教,并不是说自己是他方如来,而发明一个什么东西,此处要清晰。古人列有八大论主,龙树菩萨、世亲菩萨、无著菩萨等,他们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是任何圣者智者,甚至任何世尊都不能取代的。因世尊只宣最上教育,很多有情并不能依法细致了解、深入观察,而这些大菩萨们,通过论,对法则进行细分处理,进行细致表述和宣化,使我们可以拿来学习、实践。

龙树菩萨一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故事。其传记中记载,龙树菩萨在九十日内就读完了南阎浮提所有文字,于是生起自慢的想法,说“世尊也不过如此,你是一切智,我也是一切智,我可以称佛了。”然后就要改服制律,想自搞一套。这时,一位龙王菩萨就来帮他解决这个骄慢问题。如何解决呢?请他去读龙宫所收藏的经教。龙宫经卷犹如河沙,而龙王对他说,菩萨,汝所得见,若与天宫经卷相比,远不可比!龙树菩萨此时心生后悔,说自己对佛法所知不过是九牛一毛、浩瀚一滴啊,由此幡然悔过。

龙树菩萨能于九十日读完天下文字,三昧力、自在力都是有的,即使如此,还会于自己的骄慢生起惭愧。而现在人,稍有一点修持就想称师作祖了。这里的“修”,可能是自以为的修,“持”,可能是自以为的持,身心还很羸劣,就急于把自己标榜出来,比起龙树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善巧也好、神通也好、智能也好、定力方便也好,万亿分之一不及,但就想自己立个什么,结果出现很多祸端,以及自他二种伤害。祖师象春笋一般冒出,急于求成者甚多,说话时气吞山河而做事实为无力者甚多,真正踏踏实实做人做事、踏踏实实深入修持的越来越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福德因缘薄少的一个可怜之处。在此,龙树菩萨这位大导师,通过示现来警告我们这些福德薄少的末世有情,要厚重自受用,尊重佛法之实践,深入佛法之实践,千万不可草草,如小杏子刚刚开花结果,就说我熟了,就要摘下来,结果还很涩苦。

龙树菩萨在家时,曾与三友相约到王宫纵欲,他们为进出方便,就找一个药师求到隐身术,结果使王宫后院很多嫔妃受孕。国王震怒,术士就出主意:若是鬼神,用咒杀;若是人,用刀杀。人必用隐身之术,会留下痕迹,可在王宫必经之路,撒细沙以捕痕迹。结果龙树菩萨与其伙伴又去时,就被发现痕迹,于是士兵到处刺杀。龙树菩萨在躲避刺杀时,一直不离国王七尺远,因持刀者七尺之内不允许近王身,而其他三个人没有这个智能,结果眼见着一一被杀,这时龙树菩萨就立了一个誓愿:若我能生存下去,必做沙门,世间娱乐甚为怖畏。这可能是龙树菩萨一生中的一个反面教材,其实对于菩萨没有反正,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即了解“世俗之可怖,行沙门寂灭之乐”。

龙树菩萨出家后,龙王请其到龙宫诵读经典,于后豁然通达,善了一切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其时,有一国王,甚邪慢,大兴外道、诽谤正法。龙树菩萨为度化他,催伏其邪慢心,恭持赤幡在王宫前经行了七年。幡,有唤醒人之意,过去寺院念佛堂口必有幡,若有人困了,巡幡人就会拿幡在其面前晃一下。于后此王受其教化,尤为恭敬。

龙树菩萨一生奇迹很多,一直到最后用草把脑袋割下来。记载说龙树菩萨活了八百岁,他修有长寿法,活一劫两劫其实是不成问题的,但在八百岁时,有一个国王当时三百多岁不死,其太子已两百多岁,说,王者不死,我何时登位?谋臣就说:若要父亡,需龙树亡。因他们都是随龙树菩萨学的长寿法。于是王子就找到龙树菩萨,说:我闻菩萨行法忍,一切物皆予布施,我要菩萨的头。龙树菩萨说:行啊。但王子怎么也砍不下龙树的头。龙树菩萨说,我杀业已尽,用刀是不行的,只是尘沙劫前,我用草斩杀虫命,此报未尽。于是太子就摘了一根草,一划就取下了龙树菩萨的头。

龙树菩萨做了很多奇特之事,因为是他方世尊,很清晰、不迷失。所谓迷失,就是不能自制,迷失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自制力,迷失三业的抉择,迷失三业的未来延续。我们大家不要认为“迷失”二字是别人的事,一天中真正有多少时间,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自主的、依正二报是调柔的?这是我们需要自己审视的。

十住毗婆沙论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hellip;&helli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

入初地品第二

hellip;&helli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说

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

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

家无过咎者。家清净故。清净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诸忍。是诸法清净无有过故名家清净。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转于过咎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盘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间道。上者妙故名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答曰

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盘

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喜

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

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

《十住毗婆沙论》,圣龙树菩萨造。此处“圣”字不是虚称。在佛教中,贤圣有别、凡圣有别。圣者,就是入地菩萨,已断尽烦恼,与贤者有别。所以此处不是尊称,不是赞美说,而是如实称。“造”字,则显工程宏大、广传广利之意,一般人写书称为钞、撰,唯有圣者智者菩萨们是为造论。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大师译。鸠摩罗什大师的父亲先前是一个出家人,走到龟兹国后,国王将其拦下,硬要将公主许配给他,于是终因王命难违而舍戒,后罗什大师由其母亲带到印度修行。罗什大师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示现者,被称为“七佛译经师”,从拘那含摩尼庄严劫后三佛到贤劫四佛时,都是译经师,其所译经数量在汉地三藏中少有人能及,非常知名。但罗什大师一生也曾受十八年军营奴役鞭挞之大苦,却鲜有人知,而他正是在这期间学会汉语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入初地品第二。接下来是与般舟法相关的内容。

有人言。龙树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不借用于佛言,也不借用于菩萨言,开章直接说“有人言”,因其于自性早已清晰抉择,而不需要佐证取信于人,因此十分直接果断。

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我们知道:一切诸佛,皆依法而生。此处进一步说“一切诸佛从此二法生”。这句话一下拉近了我们与佛法、与如来家的距离,因为这里很多人都走过般舟、行过念佛法则,如果我们再具足悲心的守护,即不舍一切有情、但立无上大利,我们就能生诸如来家。有人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经行念佛,并没有证三昧,但只要有向往三昧之愿,一样可以生如来家。

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父是动源,生机勃勃。若是行般舟,亲证三昧了,就能生诸佛如来之功德。大悲,皆以无生法忍而含纳世间一切有情,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是以智为体,所以般若经中又说:大般若,诸佛之母。

关于“忍”,诸佛如来有三种忍相: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是诸佛如来所证果德,若具这样的果德,是名为佛;不具,则名为众生。净土一法的修持正是以信顺二忍为下手处,以无生法忍为安心处。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设我得佛,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故净土一法的修持是很彻底究竟的。

大悲无生母。佛教特别重视大悲,因为众生做事都有得失评判,但在大悲法则中,则远离得失对待。净土五念门中有“不舍一切众生,回向为首”,所谓不舍一切众生,即是大悲所守护,此处不论亲疏、尊卑、善恶、凡圣、敌对与赞叹。这种广大慈悲的心智是以无生忍为基础的,或缘起于无生忍,或回归于无生忍,是促生一切功德之母。

家无过咎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诸忍。在此,般舟为父、大悲为母,所以这个家是清净的、无过咎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亦称六度。四功德处——慈、悲、喜、舍,亦称四无量。我们在三昧的行法中,具足这十种功德。不论六度还是四无量皆是忍法,所以说“般舟大悲诸忍”。所谓忍者,包容是必然的、行持是必然的、亲证是必然的,忍就是有这个量,有这个行持,有这个功德的守护与延续。

是诸清净无过患,故名家清净。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作为一个学佛人,择一法安住,就是择一个家来安住,在此,龙树菩萨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家,说:此处无过患、此处清净,可依可从。不论行般舟,还是学大悲不舍一切烦恼有情,我们有清净的父母,有六波罗蜜四无量等清净的家的内涵,因清净故,所以可依可从。

转于过咎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盘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间道。上者妙故名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佛教中有无上道,有凡夫道。若我们生于如来家,常行于般舟三昧、常行于大悲守护,就得出三界,故称之为出世间道,是无上妙道。入这样的家,我们就可以得到休息。而在贪嗔痴慢疑邪见中,凡夫被业流所催使,常怖生死之海,得以不自在,是名凡夫道,背离于涅盘道。

大般涅盘即是大休息。声闻乘讲断尽烦恼即为涅盘,大乘教言讲入于毕竟之至,广利世间有情,安住究竟之法,是为涅盘。即不仅自利寂静,还要广利有情,令有情趣入广大清净成就。所以说诸大成就者“不着生死,不住涅盘”,此“不住涅盘”就是大般涅盘。

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因断尽烦恼故。其后有偈言:“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盘。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喜。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rdquo

此处,一定要注意“如来种”,此种性不立,学佛无法成就,而很多学佛人往往不在乎如来种性,而只在乎自己如何如何。

念佛法门,实际就解决了一个种性问题——生如来家,与观音势至为伴侣。阿弥陀佛的愿望是:闻其名号,心生欢喜及守护者,即入种性位。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如来种性,即入如来家,因为南无是归命之意,是供养之意,是随顺之意,是彻底安住无疑之意,是圆满起用之意。所以说念佛人福德大即在于此,我们若靠自己的资粮、加行、见道来渐次修证,可就不容易了!这与佛陀回施给我们一个种性,差异可就大了!

净土一法的修行,下手处即是信顺二忍,即随顺法而得满足,随顺法而得以念佛,随顺而得以抉择,随顺而得以安住,彻底来自于随顺!随顺,必然是信顺二忍所产生的效应。所以世尊在《观无量寿经》中所讲,若有念佛者,与观音势至等,生如来家,当坐道场。“等”即是种性相同。所以,念佛者实是人中芬陀利花。这个地方一定要清楚,若不清楚则会轻视念佛法,甚至诽谤念佛法,那就丢失了如来种性,过失就大了。

所以说念佛人“一生即压群臣”,也就是因为生如来家故,种性成就故。念佛就是直接进趣于如来种性,这么说不是为了高抬念佛法,如果真知念佛之功德,没有人不痛哭流涕的,因为这样的福德因缘远非世间自力修持所能知。就象乘飞机一样,我们不会飞,但乘上飞机,很快就到目的地了。我们乘着诸佛如来的甚深功德力,在称念之时已达到解脱、智能、慈悲的目的地,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若有此种性者,“心常多欢喜”。

念佛是崇高的,缘佛是究竟的,相应是真实的。但很多人轻谤于念佛法,嫌谤于念佛人,而不知念佛法门这种崇高、不可思议的缘起,结果遭到丢失大利的果报。例如经常有念佛人去诽谤修密参禅的,修密参禅的反过来轻贱念佛人,如此大家都有谤法罪。此罪蔽障了法门的传播与清净心智的生起,毁灭人的清净眼目,令人心智混乱、法则混乱,不得安住,有破法、灭法之嫌,是很大的过失。

念南无阿弥陀佛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的成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誓愿力的加持,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福德。所以,念佛人一定不能轻贱,更不要贱他,而应该谦下、慈悲、调柔,不舍苦恼有情。佛在念佛经教中讲:莫生增上慢心,要善密护于身口,何以故?莫做增上慢人,若增上慢人念佛,已失甘露味,不得佛法利益。何以故?此人入魔罥网,已生邪见心,如狂象踏入莲池,会坏人的清净道业、埋没人的清净心智,这是念佛人一定要守护的问题。在果地教言中,密护口业是十分重要的,调柔身心是十分必要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

念佛品第二十

菩萨于初地。究竟所行处。自以善根力能见数百佛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深爱佛道。如所闻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见十方现在诸佛皆在目前。问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见诸佛。为更有余法耶。答曰

佛为跋陀婆所说深三昧

得是三昧宝能得见诸佛

菩萨于初地,究竟所行处。自以善根力能见数百佛。若能随顺佛的愿力,生如来家,以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就能见数百佛,这是入欢喜地菩萨所见。究竟所行处,是指证到初地这样的行处,或说行至初地这样的因缘,这里的确需要行,但如果不仗佛力,只靠自己根力,是不可能见到佛的。菩萨于初地能见数百佛,我们能见多少佛呢?在此可以看看我们自己的修持力了。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念佛时见到了树下有几个佛、几个声闻,何以不见无量诸佛呢?根力故。如果我们的心智道德跟不上,只能见到石头、土木的佛像,即使见佛,佛也是会板脸的;好一些的,会放光;再好一些的,会动一动;再好一些,就可以说法。所以说根力有异,此处信不及是不行的。

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深爱佛道。如所闻初地行具足究竟。依善根福德力故能见十方现在诸佛皆在目前。十方佛,就不是数百了。见与不见还是根力的差别、福德力的差别。有人说,我还不想见佛呢!可不要生这样的妄想,如果依清净密护的心智愿见诸佛,常受诸佛之教,与诸佛菩萨为伴,温养于此,那有不可思议的胜功德力。

问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见诸佛,为更有余法耶?除了以善根福德力见佛,还有别的办法吗?后面答道:佛为跋陀婆,所说深三昧。得是三昧宝,能得见诸佛。龙树菩萨称般舟三昧为深三昧,在蕅益大师所编《净土十要》中有宝王三昧的说法。世尊在成佛后第七年,于竹林精舍为跋陀和菩萨讲《般舟三昧经》,依此三昧修持可得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能否得到这样的利益因缘,还是在于大家清净、深入、长久的实践。

若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是个大方便。于此大方便处无染无著,才能清净闻法,与圣义谛教言相应,是为正观。若与圣义谛教言不相应,即染着了,则为邪见,例如有人见过佛后心生骄慢,就看不起念佛没有征兆的人,且不密护三业,而减损自己的福德因缘,结果造成失心果报,这样是说念佛很危险吗?其实我们不念佛更危险,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失心状态。我们真正能如实知自心吗?真正清净念佛又密护的人是调柔的,是得见自心的人,所以说“见诸佛以明自心”。

跋陀婆罗是在家菩萨。能行头陀。佛为是菩萨说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名见诸佛现前菩萨。得是大宝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见十方诸佛。亦闻诸佛所说经法。问曰。是三昧者当以何道可得。答曰

当念于诸佛处在大众中

1234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

极乐世界之美

极乐世界之美

印光大师开示害虫是非该杀

最令人敬仰的四个老实念佛人

 

后五篇文章

夏莲居居士的念佛四偈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_楼宇烈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_楼宇烈

造极乐世界的因

念佛拜佛为什么会昏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