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一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5/1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二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又《报恩论》曰」,从这里看起:

「谨按此段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如禅宗得破参,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其人不专修净土,如智者,永明之类。」「此论所见,更上层楼」,括弧里面说,「惜以永明大师为例,稍欠稳妥,因永明昼夜弥陀十万声」。我们就从这段看起。三辈往生,最后这一段经文念老注得很长。这品经文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段上辈往生,第二段中辈,第三段下辈,末后一段就是『住大乘者』,换句话说,他不是修净土宗的,是这一类人。这个意思非常的深广,显示出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学习,在那个地方圆满成就。他心量很大,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是大乘人都欢迎。所以《报恩论》里面举永明大师为例,确实不太妥当,因为永明大师每天念佛十万声,说明他是真的专修净土,他不是修其他法门。

《报恩论》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谨按此段」,这一段就是三辈往生最后的这一段,这一段讲「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是说有大乘心行的人,我们这样解释比较妥当,大乘。大小乘怎么分?最简单的一个分法,大乘心量大、包容广,小乘人心量小,心胸比较狭窄。大乘决定没有门户之见,能包容,佛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标准的大乘人。无论修什么法门,乃至於不同的宗教,真正能够有这么样的心胸,他将他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统统都得往生,而且阿弥陀佛都会来迎接,他会得到阿弥陀佛平等的待遇。这个地方举的例子,譬如禅宗得破参,破参就是得禅定,开悟了,不是大彻大悟,没有明心见性。这样的人,他要听到净土法门,听到弥陀名号,能够生欢喜心,临终十念也能往生。这禅宗的。另外是教下的,教下读一切大乘经典,你看得解悟者皆是。我们现在读大乘经典,证悟没有,确实解悟有了,大乘经里面所说的义趣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这要靠什么?要靠真诚,也就是印祖他老人家常讲的诚敬这两个字,真诚、恭敬。没有真诚恭敬心,读一辈子大乘,解悟都得不到。这个解悟就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没有诚敬,这个人傲慢、好胜,贪着名闻利养,事事总是以自己为本位,心浮气躁。这样的人,听一辈子他也不会懂得,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别人的事情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自己要知道。我自己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在修学过程当中会不会出问题,这个要小心谨慎。首先,我们自己晓得,自己不是上上根人。怎么知道不是上上根人?就用诚敬这两个字来做标准,我们没有做到。真诚恭敬我们是有,不是没有,没有达到标准,我们只有二、三分的恭敬心。真的是已经不错了,现在这个时代,一分恭敬心没有的人太多太多了,普遍都是。为什么佛法在今天衰落到这种程度?不是没有学的人,学的人很多,在成就上跟上一代比一比就差很多。原因在哪里,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诚敬心比不上上一代的老师。我们的上一代,像黄念祖、李老师,我们无法跟他相比,再上一代那就更不必说了,再上一代谛闲老和尚、虚云法师、夏莲居居士,这是再上一代。确实很客观的去观察,一代不如一代。佛法的兴旺是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高明,那是兴旺;一代不如一代,这是衰退。

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我们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没有上一代好。上一代私塾出身,从小就念过圣贤书,背诵过圣贤书。我这一代就没有了,我也进过私塾,大概半年,半年私塾就改成学校,私塾的课程就没有了,新编的教科书。那个时候叫初级小学,教科书,两年制的,短期初级小学,两年制的,像农村。城里面比较好,城里面的小学六年,乡下的小学两年。就完全不读像《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的,《弟子规》就不学了,这个课程都没有了。大我四、五岁的人他们都读到了,换句话说,他们国学的基础就超越我们很多,小孩,五年念很多书。这个都是缘不一样,这不是家里不教,国家的政策变了。以后我们长大了,看到这段历史,我们明白了,这段历史是军阀割据、社会动乱,政策摇摆不定。虽然是民国,领导人常常换,我们生在这一代就苦了。那比我们晚的,他们所处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更苦!

抗战这个八年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所想的都是逃难,我们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后面追。距离近的时候,机枪的声音都听得到。所以,家里面的老人对小孩的教育,就偏重在生活教育。随时都可以因为战争家破人亡,这个时候小孩你要能够生存得下去。所以,我们从十岁就开始学什么?学煮饭,学洗衣服,学自己照顾自己。没有了家庭,自己还能活得下去,着重在这种教育。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这个年龄的人,什么都会做,从小学的,你不学不行。对古书就丢掉了,就说明我们这一代对古籍读得很少,都是以后在工作多余的时间去自己读一点。现前的社会,他不念了,尤其可怕的,现在不教了,国家不教,父母也不教。现在什么人教?现在电视在教、网路在教。你看多少年轻的孩子迷在网吧里头,大人迷在电视里,谁不看电视!每个人每一天至少都是二、三个小时,三、四个小时,在电视机前面,他在接受教育。电视、网吧里教什么?教暴力、教色情、教杀盗淫妄,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人认为造作这些是正常的,为什么?电视教的、网路教的,是正常的,应该这么做法才对。价值观变了,完全改变了。所以学佛,天天听经,不会开悟。不会开悟的原因,现在人不孝父母,跟古时候不能比。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在学孝,胡小林居士,不错,学得很像。太少了!凡是这些修学稍有成就的人,你细心观察他,他优点在哪里?没有别的,诚敬。刘素云所说的老实、听话、真干,这六个字都是属於诚敬,没有诚敬心做不出来。我有很多信息告诉我,接近我的人,出家、在家,没有一个是真正在学佛的。我知道,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事情勉强不得,劝不得,一定需要自动自发。我怎么能叫人家,你对我恭敬,哪有这种道理!古时候,连做父母的人对儿女,总不能说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应该孝顺我。他会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所以,孝顺父母老师教的,尊师重道是父母教的。老师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这个话也说不出来。父母跟老师双方合作,才把一个人教好。现在父母也不教,老师也不教,他怎么会知道?他要会知道,他是圣人再来的,他不是凡人。所以我们今天遭遇到这个困难,这个困难真不好解决。在今天这个困境之下,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自度比什么都重要。帮不了别人的话要帮助自己,要成就自己,自己先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什么时候这个地球上的缘成熟了再来,倒驾慈航不迟。佛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不会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现在难得我们自己做个好样子给别人看,一个人看懂了,一个人得度,两个人看懂了,两个人得度,说要度多少人、影响多少人,做不到,那不是真的。所以,都必须要晓得。

我们这一生,真正能影响三个、五个就不得了。你要知道,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单传了五代,就教一个学生,到惠能第六代才成就四十三个人,空前绝后。惠能大师之前,没有一个人有这样成就,之后也没有看到有一个人这样的成就。所以我们看到古大德,很多一生没有传人,这个东西是缘分,没有传人。没有传人怎么办?着书立说,用这种方法,把自己所学的写成文字流传给后世,也许后世有人遇到,认真去学,那就成为私淑弟子。这个例子在中国孟子开始的。孟子遇不到好老师,非常羡慕孔子,孔子已经过世了,但是孔子的书在,整理这些典籍在。他就完全依照孔子留下来的这些典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成功了,他的成就超过当年跟孔子在一起的学生。所以,中国后人尊称夫子为至圣,尊称孟子为亚圣。夫子自己亲自教的学生没有一个成亚圣的。这说明了,眼前没有好老师,跟古人学可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变成古人的弟子,直捷承传他的,行!学《华严》,专学清凉大师的《疏钞》,一生锲而不舍,就是清凉的传人,就是清凉的弟子。

我们学《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谁的弟子?阿弥陀的弟子,不是假的。你能把这个经里面的道理参透了,破参就是参透,得到的是什么?解悟。解悟很好,解了之后就真干,真干就有证悟出现。不真干不行。这个真干决定是有智慧,有大福德、大智慧,他才能坚持,才能做到,如果没有真正看破、放下做不到。还有名利心,这个东西很危险,到将来什么?名利心不断在膨胀,膨胀到最后你就不能控制了,你就被它控制,中国古人所谓的是高名厚利,你就动摇了。今天是小的钱你不贪,你无所谓,如果今天有个人供养你一千亿,供养你一万亿,你动不动心?你动心,完了,你就毁掉了;今天有人去请你做部长,请你去做省长,动不动心?你动心,完了。现在人真的不要多,几千万就动心了,这怎么行!如何真的能把名闻利养从内心里面拔掉,这个人叫英雄豪杰。英雄什么意思?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这些人我们遇到过,我们能了解,他为什么受不了名利的诱惑?他的修学不错,但是根不深。为什么根不深?他根本那个根是后天培养的,不是父母从胎教里头教出来的。后天自己读的这些古书,知道一点传统文化,讲得也不错,教得也不错,真的,他没有根,所以挡不住外面名利的诱惑,我们理解。今天找一个从小接受伦理教育的人,一个都找不到,你走遍全世界找不到一个。由此就可知,我们就能想到,一个人的变数就非常大,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必须名利摆在面前真不动心,这个时候才知道,没有现前的时候都不知道。这在个人来讲,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对大众来讲,这社会大众没有福报。能出一个圣贤,社会的福报,国家民族的福报。众生没有福,就不会有这种人出现,不会有佛菩萨出现。

所以,我们很想来帮助下一代。文化的复兴、正法的久住总得三代以后,我们这个两代的人非常辛苦,要营造培养的环境。这个也有福报,我们在前面讲的,缘分。我们真正有心去做,这是第一个缘分有了;第二个缘分是客观环境许不许可你,这第二个缘分;第三个缘分是有没有财力来支持你,有没有真正发心来学习的。那个学习的目标要是名闻利养,那就不会有成就。佛门里面,出家的,真的是有为名闻利养出家的,很多。大学毕业,他出家了,你要问他为什么出家?真聪明,这个行业好,名闻利养马上就得到。一出家、一受戒,马上就做住持,再要是能言善道,供养源源不断而来,寺庙就盖好了,富丽堂皇,清净庄严。周边伺候的人很多,像皇帝一样,他的同学们到他那里去都羡慕。我见过,我不是没见过。看准了这个行业,现在是享受,可是因果逃不掉。他不知道,他只看眼前,没有想到后果,甚至於因果他根本就不相信。确实有这些人,我这一生当中都经历过。要不是这经教,老师指的这条路子,对经教锲而不舍,没有一天离开,这些名闻利养在这里诱惑你,才能不动心。真难,真不容易!这是末后这一类往生的人,这一类往生的人要特别重视,这是净宗无比殊胜的一段经文。

下面举的例子,「其人不专修净土,如智者、永明之类」。实在讲,智者跟永明他们都真修。智者大师是依《十六观经》修行,他往生的时候是用观想念佛往生的,永明延寿是持名念佛往生的。这两个例子举得不太好。「此论所见,更上层楼」,可惜就是举的例子不妥当。「盖经云住大乘者」,这几句话重要,「其心清净」,这些修行大乘的人,最后回向往生净土,他能够生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其心清净,这一句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经论上讲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多重要!无论修哪个法门,乃至於什么宗教都不信,一个读传统儒家这些书的人,读四书五经的人,能够坚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世间善法。心地清净,临终有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要一下相信、接受了,必定能生。为什么?清净心,他临终的一念十念是清净心念的,这个决定得生。修学其他宗教,其他宗教里有圣人也有贤人,不能轻视。他们得到清净心了,要是知道净宗法门,有缘遇到,他将他自己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清净心念佛,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得生。这叫一心三辈。要知道,一心三辈不是一心下辈,这样才真正能够符合善导大师所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才能讲得通。基督徒有没有可能上品上生?有可能,总在遇缘不同。

阿弥陀佛太伟大了,西方极乐世界太殊胜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修到清净心,你仰慕极乐世界,想往生见阿弥陀佛统统可能。阿弥陀佛没有门户之见,阿弥陀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五逆十恶,忏悔、回心向善都能往生。真的,孔子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只要你能回头,只要你能改过就行了,你就是大善人。中国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恶人忏悔变成善人,善中之善,他往生亦有可能上品上生。

「其心清净,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利、信愿坚固之人」,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解,他有这样的智慧;有信、有愿,坚固的信心、坚固的愿心,这样的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方所堪能」,他们能当得起。《三时系念法事》是中峰禅师作的,禅宗的大德,临终念佛求生净土。他对於净土的认知,从这两句话就能证明,「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没有彻悟,这个话说不出来。永明念佛往生,这参禅的,肯定是上辈,他不会在中下。「既同智者、永明、中峰诸大祖师,又焉能位列下辈」,不可能在下辈,也不可能在中辈,肯定在上辈。「是故夏师会本」,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於三辈往生人后,专引《唐译》,另成一段」。这段经文前面说过,统统是唐译的,唐译的本子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大宝积经》是个大单元,释迦牟尼佛这一次是开了个大单元,这个单元里面讲了二十多部经。《无量寿经》也在这个大单元里讲过一次,我们称它作唐译。

「以表常言之三辈往生外,另有一格,即慈舟法师判为一心三辈者也,此一心三辈,乃别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这品经里面所说的「一念净心」,就是前面「十方佛赞品」当中「一念净信」,一念净心就是一念净信。「前云,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这一类往生的时候就是这一愿的成就。「今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国。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净宗法门最贵的就是一心、一念。「此实净土法门之妙体」,净宗最贵的一心、一念,就是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不是从外面来的。

大乘教里佛常讲「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无念是不是真心?无念不是真心,无念是什么?无念是无想定。真心无念,但是一切明了,跟无想定完全不一样,无想定他没有念头,但是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一样。所以无想定他完全是无明,虽然一念不生,他什么都不晓得。佛法禅定不是如此,虽然一念不生,他样样清楚,像明镜一样,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你要问他,他什么都知道;你不问他,他一个念头都没有。所谓的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他。释迦牟尼佛那当然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自己完全把它否定,他说他一生没说过一句话,要有人说他讲经那叫谤佛。这是什么意思?他真没有说过一句话。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说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动念,能说法四十九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大乘教常说的。从起心动念上来讲,他没说过,真的没说,可是从事相上来讲,他真的帮助很多人解决了问题,他说了很多。说了很多等於没说,那个说是什么?现在我们有一点明白了,反应。就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一样,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是一种反应,就是感应。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现身是应,说法也是应,反应,自然的,没有起心动念。这种反应我们现在知道是自性的反应,自性里头,这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所以他什么都能反应。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那个应就是反应,妙极了!

这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在那里做实验,他早就成佛了。《梵网经》上说得很清楚,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他来了八千次。就好像舞台表演一样,舞台表演,你要问他,他有没有现相,他有没有说话?他没有现相,也没有说话。为什么?剧本那么演的,他必须要照那个去演,剧本叫他讲什么他就讲什么,完全不是他自己的。你就晓得,那舞台上表演的,他没有现相,他也没有说话。他那个话是谁说的?写剧本的人说的,他的动作、表态也是写剧本的人给他安排的,不是他自己。释迦牟尼佛这个感应他不是自己,众生,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

像做水实验一样,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我看江本博士实验,他是用小瓶,里面盛水。那个小瓶是个小管子,大概粗细跟我们这支笔差不多,这样粗,长长的,里面装的水。看什么?写个字,贴在上面让它看,看它的反应。他说反应最好的是爱、感恩,这两个字的时候,水的反应图案非常之美。意念也是的,不写字,对这个水,我爱你、我感谢你,反应都非常漂亮;翻过来,我不喜欢你、我恨你,那个图案就非常难看。实验证明水确实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水是矿物,居然它具足了五蕴,它有色,就是物质现象,它有受、想、行、识,统统具足。在《还源观》上讲的就很清楚,《还源观》上讲宇宙的源起,一念不觉,自性里头、真心里头就变成一个妄心出来,这个妄心是阿赖耶。阿赖耶有三细相,第一个相,业相。业相是波动,或者我们讲频率,产生这个现象,它在动,动的速度非常快,一秒钟这个频率达到一千六百兆次,这个频率在动。动的现象里面就有受想行识,有物质现象,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转相就是受想行识。所以,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发生的,这个频率我们称它作自然现象,宇宙就发生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一六集)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净土还难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净土还难

净土宗入门之往生品位——清净法师开示

净土宗入门之往生品位——清净法师开示

 

后五篇文章

如何念佛(如缘法师)

西方净土的成立原理

念佛可以圆转五浊为五清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印光大师: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