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八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婆沙论》,具称《十住毗婆沙论》,亦称《十住论》,共十七卷,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十住,即菩萨十地。菩萨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这是圆教十信位断见惑及界内尘沙惑(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八、九、十信位断界内尘沙惑)而后进住于佛地之位。是即开始破无明惑、证常寂光法身为“入理般若”;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八相成道度众生为“住生功德”。《十住毗婆沙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和二地修行功德的论。[1]《华严经传记·卷一·论释第五》(共五卷,唐·法藏集)记:“婆罗颇密多三藏云:西国相传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已,遂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释此经。既冥机未启,不测其指归也。《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今传者为十七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缺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也。”(《大正藏》第51卷156页中) 本论第九品为《易行品》。有问者说:菩萨修行,要达到“阿惟越致地”(不退转地)者,须要“行诸难行,久乃可得”,在这中间,颇有退堕到二乘地的危险。“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答曰:“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rdquo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接着以偈颂的形式,举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佛名,谓“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如《宝月童子所问经·阿惟越致品》中说。&rdquo “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今当具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以偈称赞: 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礼。 金色妙光明,普流诸世界,随物增其色,是故稽首礼。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威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彼国人命终,设应受诸苦,不堕恶地狱,是故归命礼。 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及与阿修罗,我今归命礼。 人天身相同,犹如金山顶,诸胜所归处,是故头面礼。 其有生彼国,具天眼耳通,十方普无碍,稽首圣中尊。 其国诸众生,神变及心通,亦具宿命智,是故归命礼。 生彼国土者,无我无我所,不生彼此心,是故稽首礼。 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 彼国诸众生,其性皆柔和,自然行十善,稽首众圣王。 从善生净明,无量无边数,二足中第一,是故我归命。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 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归命礼。 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 其土甚严饰,殊彼诸天宫,功德甚深厚,是故礼佛足。 佛足千辐轮,柔软莲华色,见者皆欢喜,头面礼佛足。 眉间白毫光,犹如清净月,增益面光色,头面礼佛足。 本求佛道时,行诸奇妙事,如诸经所说,头面稽首礼。 彼佛所言说,破除诸罪根,美言多所益,我今稽首礼。 以此美言说,救诸着乐病,已度今犹度,是故稽首礼。 人天中最尊,诸天头面礼,七宝冠摩足,是故我归命。 一切贤圣众,及诸人天众,咸皆共归命,是故我亦礼。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诸佛无量劫,赞扬其功德,犹尚不能尽,归命清净人。 我今亦如是,称赞无量德,以是福因缘,愿佛常念我。 我于今先世,福德若大小,愿我于佛所,心常得清净。 以此福因缘,所获上妙德,愿诸众生类,皆亦悉当得。&rdquo (《大正藏》第26卷41—43页) 按论意,所谓“丈夫志干”者,是指“闻佛所说诸深经,即能通达第一义”的“利根深智之人”。龙树菩萨说:“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闻是《十地经》,即解其义,不须解释;不为是人而造此论。……若人钝根懈慢,以经文难故,不能读诵,(所谓)难者:文多难诵、难说、难谙,若有好乐庄严语言、杂饰譬喻、诸偈颂等,为利益此等,故造此论。”(《大正藏》第26卷22页上、中)这里说明造论目的,是为利益“钝根懈慢”的人。 而本论主要是说地上菩萨的通途之道(即“难行道”),其《易行品》所说的“易行道”,则是一个例外。如果依通途的“难行道”,说为利益“钝根懈慢”的人,那么,在《易行品》中,所说“怯弱下劣”者,就是根基更差的人了。自龙树菩萨造此论,揭示出“难行道”和“易行道”之要义,传来东土,北魏昙鸾大师以来,净土诸家,皆广为引据。我们要明确认识自己是根基很差的人,切不可高心自负以为看经、懂得一些道理,就是上根利智了。 印光法师论文说,龙树菩萨“广造诸论,偏赞西方”,除如上所述的《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也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鸿篇巨制。《大智度论》于姚秦弘始六年(404)五月,由鸠摩罗什法师始译于长安之逍遥园,共为一百卷,本论是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为90品、27卷)的释经论。《大智度论》卷七,释经论曰: 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复次,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YIN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YIN,有能除痴不能除YIN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如说: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2]开口,海水入中,船去駃(同“快”)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诸天神以自救济。是时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无所益。中有五戒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南无佛。佛为无上,能救苦厄。”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闻称佛声,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脱。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济诸苦厄,何况念佛三昧!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大正藏》第25卷109页上、中) 《大智度论》卷九,释十方无量诸佛常度众生常说法,众生所以不见不闻者,因自身罪垢故。如论“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诸佛菩萨)何以不来?答曰: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大正藏》第25卷126页中) 观论文意,正与《华严经》所说“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相合。《大智度论》卷九,复举出修西方净业者,临终感应佛来,以证实有十方诸佛。论曰:“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顶礼),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大正藏》第25卷127页上) 《大智度论》二十九卷,陈说没有到达“不退转”地位的菩萨,必须常不离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不离于佛,而结以念佛生西,故得不离于佛。如论曰: hellip;…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rdquo 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开水),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佛,虽有涅盘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rdquo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rdquo “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利益,岂不一心求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何以故?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利益;佛利益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 问曰:“……云何得如愿,不离诸佛?&rdquo 答曰:“以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以是故,菩萨世世常不离诸佛。&rdquo “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譬如众生习欲心重,受YIN鸟身……习嗔恚偏多,生毒虫中。是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rdquo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大正藏》第25卷275页下-276页上) 禅宗第十二祖马鸣菩萨(约公元前后之际的人物)造《大乘起信论》(梁·真谛译为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为二卷),尽管被疑为此非马鸣菩萨所造[3],然而,本论洞明如来藏缘起的要旨,阐述凡夫及菩萨发心进修的行相。全论有因缘、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和劝修利益等五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若非大菩萨,绝难吐露此等与三世佛共同语言。龙树菩萨(公元2-3世纪时人)造《释摩诃衍论》,卷一谓:“马鸣菩萨,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菩萨。”(《大正藏》第32卷594页下)马鸣菩萨所造《大乘起信论》阐明大乘起信之理,全然与以真如实相为本体的念佛法门吻合。如论曰: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大正藏》第32卷576—577页) 本论第四“修行信心分”,实叉难陀译本简称“修信”,谓修行五门[4]以成就四信[5]。论文末后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