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语集要 讲述人:上成下刚法师 讲述地点:长春般若寺弘法楼 启讲日期:2007.9.22-2007.10.26 佛历二五五一年八月十二至九月十六 净土法语集要出版序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无问自说,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妙不可言。愿闻者共效之,切莫错过,而失极乐之利益也。 以末法众生业深习重,论其本能,只能造业,只能沉沦,没有其他,无有出离之缘。面对末法众生这种现状,这种现实,法藏比丘是看在眼里,哀在心上,作是思维:采取什么最好的、最殊胜的、最佳的方便办法,才能拯救这些罪业深重的苦难众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经过五劫的思维,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而发了四十八大愿,以愿起行,经无量劫难行苦行,舍身受身,将所修行的功德都收摄在阿弥陀佛圣号之中。 阿弥陀佛这四字圣号,就是法藏比丘大愿与大行的积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万德之所庄严,亦是弥陀如来的全部家业。所以我们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愿大行,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招感为我们自己所有,如来的全部家业就都恩赐给我们了。 於佛说的三藏教典,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简而易行,功高易进,效果神速,横超三界,一生决了,不受后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龙树菩萨判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愿中的根本之愿,即第十八愿中说:“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即包括无余之义,这里面有善的、恶的、有罪的、无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痴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狱、饿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恶,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长命的尽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受之中,皆得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往生极乐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证明此愿真实不虚,是故我等罪业深重,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对十方的慈父——阿弥陀佛,为我等发的宏誓大愿,应当忍可於心,深信不疑,爱乐随顺。 阿弥陀佛即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所谓至大至圆至顿,大乘圆顿法门无过於此,大德所谓:“一句弥陀超三界”,诚为不可思议。 有鉴於此,成刚法师二〇〇七年八月,於长春般若寺讲堂,以有力、准确、通俗的语言,向听法大众阐述了日本《源信上人念佛法语》、《道绰禅师念佛法语》、《成刚法师念佛法语》之真实义,现已整理成册,名《净土法语集要》以飨法界有情,令法界有情皆不失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之利益,是以为序。 佛历二五五二年七月十五日 长春般若寺讲堂 源信上人念佛法语 上成下刚法师述义 离三恶道,生於人间,应大庆喜。自身虽贱,不劣畜生。吾家虽贫,犹胜饿鬼。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世间之难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故生人间应该庆喜。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离三恶道,生於人间,应大庆喜者,此三句总的标明生到人道中间,应该大庆、大喜也。下边略从三个方面说明。 经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相差悬殊,有如大海之一滴。又五戒是人道的浮囊,守好五戒,不沉堕地狱、饿鬼、畜生道。於此三界六道受持五戒的是少数,纵然受持五戒,然多有毁犯,圆满受持的稀有罕见。又从三恶道出,得生人道,旧习未忘,多愚痴暗昧,若不遇佛法,还造业沉沦。由是观之,得生人间,不亦难乎?又佛说人身难得,言不虚也。今既生於人间,岂非大庆大喜耶? 自身虽贱,不劣畜生。吾家虽贫,犹胜饿鬼。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者,此以下文别明,生於人道中间,应该大庆大喜也。 自身虽贱,不劣畜生者,此明身贱胜畜生。身贱者,谓身世卑微下贱,默默无闻也。畜生者,《婆沙论》云:“畜即畜养,谓其横生覆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人畜养,受人主宰、使役、负重、打骂、欺凌、伤残、杀害、吃掉”;《四解脱经》云:“所谓血途是也”;又名旁生,谓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诸处故也。 吾家虽贫,犹胜饿鬼者,此明家贫胜饿鬼。谓此鬼类羸瘦丑恶,见者畏惧,穷年卒岁,不得饮食。纵得饮食,业力使然,化作火炭,痛烈难忍,长劫受饥虚之苦也。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者,此明事不随心胜地狱。地狱者,谓地下之狱,受苦极重。所谓镬汤炉炭,刀山火海,铁床铜柱,种种苦毒,且万劫难复。从有间到无间,乃至阿鼻,不可言说也。 世间之难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者,此四句明逆顺皆方便。 世间之难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者,世俗有言:穷则思变。佛门说:知苦即离。逆缘以是入道之方便,谓以有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种种障难、种种问题的逼迫,於五浊恶世方深生厌离,不离开不行,方能入道,故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者,导即前导,谓入菩提之前导也。经云:豪贵学道难。以豪贵之人多骄奢YIN泆,不肯学道。卑微下贱,困乏潦倒,无处希望,易於入道。故曰是入菩提之导,即入菩提之前导也。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者,以生人道中间,胜於三恶道,又是入道之本,故应该大庆大喜也。 以上总明,不要被身贱、家贫、事不随心、世难多忧等所障碍,因为这些都是出世间之缘,入菩提之导也。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者,此以下文明佛法难遇,且又值遇弥陀宏愿,往生有份,更应大庆大喜。 信心虽浅者,《起信论》说:经一万劫修行信心,十信行满,是谓信成就。去此以还,悉皆不定,未免遇恶因。 本愿深故者,本愿即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为根本之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发誓发愿作保证,即保任此事,故曰本愿深故。 任凭必往生者,任即任从,凭即凭靠,谓一经深信切愿,愿生彼国,则专称弥陀名号,更不反顾,即依赖之义。若能如是信行,必定往生,故曰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者,倦即疲倦,谓懒惰、散乱之义。意谓虽然念佛,总精进不起来,多生疲劳、倦怠,然亦功在不舍。 功德大故者,《无量寿经》云:“乃至一念,为得大利”。《观无量寿经》云:“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德有言:“一句弥陀超三界”。功能力用不可思议。 称念定来迎者,以称念弥陀名号,顺佛本愿故,即在佛的愿力摄受之中,阿弥陀佛定以本愿力前来迎接。以见佛生欢喜,令心不乱,保持正念,一刹那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七宝池中,莲华化生。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者,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前者得生人道中间,应大庆大喜。今又得遇弥陀宏愿救度,百千万劫难遭遇,是喜上加喜,更应该大庆大喜也。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但以深信心,常念弥陀名。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者,妄即不真,念即不忘,谓凡夫以妄心念妄境,记忆不忘,举体虚妄,无有真实,故名妄念。此二句可从两方面解释: 一、凡夫即是众生。众生者迷也,所以众生是以迷惑心作得。迷惑心即是无明不觉之心。无明不觉之心,即是妄想之心。妄想之心,即妄念也。故知众生以妄为体,即妄体,妄体即妄念也。《楞严经》说两种根本,此妄念即妄心,被判为无始生死根本,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二、《楞严经》云:“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成佛之真体,本来之佛。又云:“五阴虚妄,本无五阴”。虚妄即无有真实。本无即不存在。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也。色者质碍之义,即指内之色身六根,外之依报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受、想、行、识,此四种属於心法。受即领纳之义;想即思想之义;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识即了别、分别之义。既然五阴虚妄不有,则当体即是本有真心。以佛说心外无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故也。又《大乘起信论》云:“法界一相”。谓十法界唯是一实相,所谓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者,以众生迷於本心,而依真起妄,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虽有真心,不能发明,故曰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者,以众生不能开拓本心,性成无上道,发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即一心的全体大用。从生到死,这几十年一期身命,用的都是妄想心,即六根攀缘六尘所生的六识妄心,故曰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者,《大乘起信论》云:“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谓以有妄心,能知名相、意义、道理,众生才能开悟佛法,深信弥陀宏愿,念佛求愿往生。又知道除此妄念,再无他心可用,则即此妄心,转变一下观念,不念世间五欲六尘,而随顺圣教,念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本愿力,即蒙阿弥陀佛前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者,《宝积经·如来会》云:“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故”。正定之聚者,梵语三昧,华言正受,又名正定,亦名菩提,所谓觉心是也。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者,谓无诸邪妄之心,及与散乱昏沉之心也。又经云:念佛之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生欢喜,令心不乱,正念现前。正念即觉心也。故曰,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者,以随顺世间五欲六尘所生之妄念,即是迷惑、浊恶、染污、愚痴、暗昧之性,喻如污泥。以随顺佛法,所生之正念,即是觉悟、慈悲、清净、智慧、光明之性,喻如莲华。莲华虽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故能以其鲜洁之性,即鲜艳、洁净之性,令人欣慕、向往,给人以愉快和安慰,以此譬喻,念佛虽出於妄念,然不为妄念所惑,故能以其纯正清净之性,得入弥陀大誓愿海中,蒙佛接引。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到了自在家乡,永不触苦,常受妙乐,真实不虚。故曰,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但以深信心,常念弥陀名者,谓正以妄念多,故须多念佛。若欲妄念少,多念阿弥陀。不从求中得,念佛妄念灭。十信未成就,故名信心浅。勤修深信心,自然念弥陀。 道绰禅师念佛法语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谓成道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谓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谓谈说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谓塔庙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谓斗争坚固)”。 又彼经(《大集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即是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 又若去圣时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 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 一、《大集经》云:“於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於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三、彼论(《大智度论》)又云:“有两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得智慧神通,於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於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四、《无量寿大经》(《佛说无量寿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五、《无量寿大经》(《佛说无量寿经》)又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六、《无量寿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佛说无量寿经》)云:“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是法”。 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 《涅盘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於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经不生诽谤,深生爱乐。若有於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於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知此较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已曾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涅盘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观佛三昧经》云:“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旃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旃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旃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称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狮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狮子乳一滴投入,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又彼经(晋译《华严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一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明发菩提心: 《净土论注》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发菩提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