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菩萨八法的学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

——菩萨八法的学修

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

(1)饶益众生而不望报;(2)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3)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4)所未闻经,闻之不疑;(5)不与声闻而相违背;(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7)常省己过,不讼彼短;(8)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经》香积佛品

一、何为疮疣?

开始正文的内容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讲座的题目:“行无疮疣”,什么意思呢?

疣(y6u):肉瘤,体表或筋骨间的赘生物,也指物体表面隆起的疙瘩或块状物。《庄子•大宗师》中有“附赘悬疣”之说,郭象注释道:“若疣之自悬,赘之自附”,意指多余无用之物。疮(chudng):指外伤伤口与身体上的疮疖溃疡;后借指身心的痛苦,如杜甫诗《壮游》言:“上感九朝焚,下悯万人疮。”

大家知道,身体上的疮疣,不但有碍观瞻,而且让人十分痛苦,谁都不愿自己的身体出现疮疣,一旦产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治疗;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命里也会有疮疣,而且处理不好,还能引生重大的生活危机,危害性远远超过身体的疮疣。

那么,什么是生命里的疮疣?贪、嗔、癡、慢、疑、骄、嫉、愤、恨、人见、我见、法见……一切无明烦恼都是生命里的疮疣。生命里的疮疣会让我们心灵产生痛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快,会对我们的事业千万障碍。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治愈生命里的疮疣?吃药?健身?抑或是用今天的一杯清茶?不!它们都解决不了。

维摩大士告诉我们,有八种方法可以解决。哪八种方法?答案就在上面的一段引文中。

这一段内容,文字并不算长,内容也不是很多。这么简单的八条内容,就可以解决生命里的疮疣?真有这样的神奇?是的!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八条内容足以去除生命里的疮疣。想要明白怎么回事,接着往下看。

二、八法内容的解释

1、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这一句说的是布施法门。

布施: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除你之外的一切众生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布施。一般情况来讲,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财施”就是各种各样的实物,包括钱财、宝物和各种生活用品等。

“法施”包括智慧和知识两个层面:世间一切思想、理论、知识、技能,有因缘机会把它施予别人,这是知识层面的布施;如果你通达佛法,或者了解其中一部分,把它施予他人,这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另外,有人遇到了难事,你出个主意解决了,这也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当然是要无偿的才行。

“无畏施”指精神层面的布施,能够让别人内心得到不畏惧、不恐怖,精神上产生安慰、安乐状态的话语与行为,都叫做无畏施。

为贫困灾区募赠衣物、钱物,为医院无偿献血,为白血病患者捐献脊髓,这些事情随缘参与,可以叫爱心布施。布施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能力所能及地去给别人帮助,不管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统称为布施。

布施的功德巨大,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增加我们的福报;第二能增长我们的德行;第三能够增长我们的心量;第四可以拓宽我们的胸怀。

这个社会有人行好事不求回报,但也有人以布施作为交换的条件,或者沽名钓誉,干脆把布施当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布施的时候应当具有这样一种观念:没有布施者、被布施者,没有布施的东西,没有布施的过程,四个没有。菩萨广利有情,普作善事而不望回报。只觉众生于我有恩情,不觉我于众生有恩情。《金刚经》中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修行布施法门时,如果贪着福德,希求果报,就属于有漏行为,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也不是真正的菩萨行。度众生应该安住在法性真如中,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一心清净,而不贪求,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菩萨行。《金刚经》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有相布施是不究竟的,应该行无相的究竟布施。

2、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回向法门。菩萨明达佛法,悲心恳切,愿代众生受一切苦恼,所作福德尽皆回向。如《华严经》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回向,有回转、趣向、转向、施向等义,意谓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净土,或施与众生等。如六十《华严经•十回向品》说:“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处。”菩萨在修习善根(善法之根)时,不是只为自己拥有,比如挣了钱后不只为自己享受,还拿出来做善事。《无量寿经》卷下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大乘义章》说:“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回自己所做的善法转向别人,这叫回向。

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所以回向为菩萨一切行中的上首。无论修什么法门,做什么功德,都应该回向。回向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心量,另一方面能益发自己坚固道心,同时还可以报答师长、众生、国家、父母等多种恩德,所以回向有多方面的意义。

菩萨连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都愿施与,这可说是大乘佛教慈悲利生精神的极致。功绩或善根,本来是作为善行的果报而自动蓄积,其果报一定会带给善行者本人,除了当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绩抵消外,其效力是不会消失的。就如手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就像一面镜子,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虽未直接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光辉。

回向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如印光大师在《与徐福贤女土书》中开示:“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意思是:学佛人应该发大菩提心,誓愿广度众生。所有修持的功德,尽回向给四恩、三有,就像火中添油更明亮,禾苗遇雨更滋润。在这个过程中能广结善缘,成就大乘圣贤。反之,同修一个法,付出同样的时间经历,却是事倍功半。若做到回向,则事半功倍,效果大不相同。

从菩萨的第二法“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愿意代替众生承受苦难、苦恼,自己所做的功德愿意回向给别人。这一法中的两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愿意代众生受苦的胸怀,所以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人;因为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所以说愿意帮众生消除痛苦。

3、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菩萨以大悲心,虚怀若谷的善心,等视大众及诸菩萨同于如来。若执自他为能度所度、圣者凡夫,只会徒增烦恼根源,自度尚且不能,更遑论度他了。菩萨为了彻底摧伏骄慢执着,所以虚怀若谷,大悲摄受一切众生,平等的视同如来一样,以达真正的平等无碍,自他双利。

平等心可以对治嗔恚,养护菩提之心,如《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以发菩提心故,于诸众生得平等心;心平等故,不生嗔恚。”

平等心是成就菩萨清净德行的必须,如《德光太子经》说:“菩萨有四事法得清净行,何等为四?一者,行平等心而无谀谄;二者,等心于一切;三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尔。是为四事法,菩萨疾得清净行。”什么是谀谄?见了权贵点头哈腰,遇到贫贱视若未见,这种攀缘分别之行,最能遮蔽自性智慧的光明,引生狂妄愚癡的果报。清净德行要求我们必须等视一切的人与物。

学佛人如果能对一切人、事不起高下、美丑的分别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可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众生安乐则一切法性得平等,法性平等可以安立一切有情。菩萨由此可以得到十方世界一切如来的护念,得到一切菩萨的称赞,得到一切学佛者的敬爱,得到一切有情的恭敬、尊重、供养、赞叹。所以,平等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说:“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有情若劣若胜,若好若丑,起平等心。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已,复起利益安乐之心,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心已,于一切法性皆得平等。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性得平等已,普能安立一切有情,于一切法平等性中作大饶益。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得十方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共所护念,亦得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所共称赞,亦得一切声闻、独觉,修梵行者共所敬爱,亦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古代的高僧大德在深山中修行,能够降伏老虎,能够让猴子侍奉生活,出行时百乌云集,景象极为壮观,都是平等行的效力所致。

佛经中有许多等视众生的榜样,常不轻菩萨的事迹是等心众生,谦下无碍的最好体现。《妙法莲华经》载:“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是比丘凡有所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

忍受一次骂侮已够不易,能够坚持一生简直是个奇迹,难怪佛陀都为之赞赏。常不轻菩萨的事迹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4、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这是说菩萨能对甚深微妙的Da法闻之不疑。凡夫众生,贪嗔癡的无明烦恼鄣蔽心性,不知处在生死苦海之中,不相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道理,肆无忌惮为非作歹;二乘学者执着于法的实有,不能入于真实的空法,闻真实法如刀伤心。但是菩萨不同于二乘人,更不同于凡夫,《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他们就是这样,能够于未听闻的经典闻之不疑,生起敬信。

“信愿行”是学佛的三资粮,其中“信”为首位。没有“信”何谈行持?所以对于信心的培养,是每个学佛人人门的第一步。

对经典生起敬信,闻之不疑可以得到极大的利益,《金刚经》中说:“如来灭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能于如是言说章句生信心,以之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经不疑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确实是比较难的,很多人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十分的无知。我们不应该轻视古代圣贤的典籍,应该努力地继承发扬。宋明学人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今天的学佛人——尤其是学佛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这种宽阔的胸怀和气魄,因为中国正处在伟大的复兴大业中,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真正兴盛,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而佛法正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没有它的参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

5、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既然菩萨对一切大众等视如佛,当然对于二乘人也能平等的摄受,方便予以教化,令他们舍小向大,走向进步。而不是听之任之,或者低鄙讥诽。因为“大”正是由“小”而起,“高”正是由“低”而来。只要二乘人回心向大,广发大愿,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同样可以转Da fa轮,续佛慧命,成就世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荷担如来家业。所以,一个真正具有菩萨精神的人,怎么能够抛弃这些二乘人,与他们违背、或者相对抗呢!

世人平等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抬高自己,低贬他人。比如:我长得比你美,我的家境比你好,我的工作比你挣钱多,我的爱人比你的体贴,我的家庭比你的幸福,我的学业比你的优秀,我的技术比你的强……要知道,攀比最易让人生起妒嫉之心。妒火攻心,仇恨就生起来了;有仇恨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争斗;有争斗就有伤残死亡等人间的悲剧。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生活中与人攀比,也不要轻视不如自己的人。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敢保证别人哪一天不会超过自己,现在鄙视他,万一哪天他真的富贵起来,强大起来,你轻则尴尬难堪,重则遭受报复打击。战国时候合纵连横的主角之一苏秦,最初出去游说诸侯,没有人听他的,十分落魄,穷困潦倒回到了家,可是嫂子竟然连家门都不让他进,见则侮辱谩骂,苏秦因此而发愤图强,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最后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嫂子不得不跪而迎之,真是无比的现眼!

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修行人以德行感动世人,以正法化导社会,会获得人们对自己的恭敬供养。正确对待供养的态度,应当是对于他人获得的利养不生妒嫉心,对于自己得到的利养不生高慢心。菩萨了知心外之物皆非究竟,都是无常变化的,就能常常一心安住于禅寂正念中。对于别人的名闻利养心不生妒嫉,对于自己名誉财物也是意不起骄慢。达到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贪无嗔的平等心境界,平等心与法相应,与佛相应。清净无染,纯洁无暇。

佛教是主张众生平等的,然而现实社会并非真正的平等无二,我们眼见富贵贪贱的差别,显赫卑微的不同。特别是在当今转型时期的中国,贫富差距相对比较大,这种现象更是明显。于是,很多人显得浮躁不安,面对他人财富的迅速增长,面对无名小辈的一夜成名,不免生起失落伤感,不免内心欲望蠢动。这就为社会埋下诸多不安定的因素,抢劫、杀人、绑架、造假、贪wu、腐bai等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层出不穷。

一个年仅23岁的年轻小伙,为了家庭来京打工,就为了一个月的房租铤而走险,持刀抢劫,在公交车站将一个正在等车的初中女生杀害,被判死刑后追悔莫及。一念不慎带来的是两个家庭的破碎,多么可叹呀!一个雇工,离开主人家后,主人的富有,越想越让他内心难以平衡,就设计绑架了他的孩子,本来只想发点不义之财,却因不慎将孩子闷死。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行迹暴露。有两个老总关系本来挺好的,一个事业发展得更大了些,开始派头十足,惹急了另一个,造成兄弟反目,于是找人秘密将他杀死。这是何苦呢?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却永远地失掉了珍贵的人生。这些都是妒嫉他人与傲慢无礼带来的灾祸,我们能不引起警觉吗?!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他人的财富与成就。你要相信,命运之神不会特别的垂顾于某人或某些人,你不会总是贫穷,他也不会总是富裕。因果的规律不会永远纵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为恶者终将自取恶报;自然的规律也不会永久漠视那些勤苦奋进者,汗水泪水必然会化为丰收的果实。只要努力进取,境遇终会有改变的时候。大家相信吗?

安于环境而不失奋斗之志,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躁动的心安定下来,你就获得了驾驭自己的能力。一个能驾驭自己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7、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祖论伟大的净土潜行者(林则徐)

助念可放念佛机吗?

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么?

净土法门的要点是什么?

往生净土以什么为本?

 

后五篇文章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八章 人间外处是佛国—

什么是念佛?

找工作还是静心念佛?

随缘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较 —— 太虚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