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决疑 释龙舟、小粟栖、杨仁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编者序

《净土决疑》编者序

此书乃杨仁山居士(一八三七 ~ 一九一一 )与日本净土学人往覆辩论净土教理的原稿内容。

杨仁山学宗《大乘起信论》,行归净土,并发大心,振兴佛教,于南京设「金陵刻经处」,作为流通经书,弘法布教之处。其与日本佛学大家南条文雄博士交往,得博士之助,从日本寄回很多唐朝前后中国失传的经论典籍,并少许日本高僧的大着;杨氏对这些书籍大多刊印流通,可说对近代佛教的贡献颇鉅。

按杨氏虽修净土,然对净土教理并不专精,且于善导流的净土思想涉猎不多,又不知法然上人为何等人物;当杨氏初阅法然上人开宗立教之《选择本愿念佛集》及近代净土学人小粟栖所写《真宗教旨》时,未加深研,便以为此二书之内容有些部份与净土经义相违,因此就其所谓相违之处加以评语,邮寄日本,并言「阳似辩驳,阴实资助」。小粟栖亦针对杨氏之评一一提出答辩,其文名为〈阳驳阴资辩〉及〈念佛圆通〉。杨氏不能释怀,又对此〈阳驳阴资辩〉、〈念佛圆通〉之部份内容加以眉批驳斥。此时小粟栖已经年迈,而由署名「释龙舟」其人撰写〈阳驳阴资辩续貂〉及〈念佛圆通续貂〉二书,就杨氏驳斥之文逐条加以论释,纠正杨氏之非,以解其惑;而杨氏经此〈续貂〉之后,则不曾再辩。

此诤论之文收录于杨仁山之遗文中,题为《阐教篇》,但不完整,颇能断疑解惑之〈续貂〉两文,未被其编辑者列入,所收〈阳驳阴资辩〉、〈念佛圆通〉亦非全文,只是选择性地将自己所厌恶所驳斥之文刊登之,而其他弘宗演教之深文奥义,则被删除。

于十四年前阅读杨氏之《阐教篇》,便觉《选择本愿念佛集》所言甚有道理,而《真宗教旨》亦不无可取。反观杨氏之评,有恃才傲物、固执强辩之感,且或许各自护教心切,故彼此于字里行间,略见意气之争。

一九八九年于日本京都之大谷大学图书馆发现到〈阳驳阴资辩〉、〈念佛圆通〉之原稿,并〈阐教篇〉未收入之〈阳驳阴资辩续貂〉、〈念佛圆通续貂〉等。此诸资料专门阐述净土教理,并解答通途法门之学人对此净土法门之疑;尤其〈续貂〉二篇俱是简易精到,鞭辟入里,而作者之温良恭让,溢于言表;诚恳之情,跃然纸上。为利于净土行人,乃将此等文献汇为一册,姑名曰〈净土决疑〉。

净土宗 释慧净 谨识

佛曆二五四四年四月八日

#

评《真宗教旨》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採。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教,势将遍于地球,伏愿参酌损益,驾近古而上之。故不惮繁言,阳似辩驳,阴实资助,祈大雅鑒之。

极乐净土,由弥陀愿力所成。弥陀既发大愿,勤修圣道,方得圆满。经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此即圣道之极则也︰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 捨圣道,则是违本愿矣!因果相违,岂得往生?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良有以也。

以净土为入圣道之门,生净土后,则一切圣道圆修圆证。若在初修时,唱言捨圣道,便是违背净土宗旨矣!净土门以三经一论为依,切须体究经论意旨,方名如来真子也。

《真宗教旨》第一号云︰「第一祖龙树菩萨,祖其作《易行品》,而不祖其讲布华严、中论。」

存上句,删下句,可免扫拂圣道之弊。龙树作《易行品》,祗分难易,不显立扫。今真宗立净土而扫圣道,与论意不符。龙树说难行易行二道是活法,于圣道中开出净土一门,接引后学,此为同中别也。利根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证入圣道门;钝根于往生后华开见佛,亦证入圣道门,此为别中同也。阐扬圣教者,须将死法说成活法,不得将活法说成死法。佛教命脉,仅如悬丝,可不惧哉?

又第二号云︰「本宗名净土真宗,据『念佛成佛是真宗』之语。以亲鸾上人为始祖,大织冠鎌足公之裔,而藤原有范公之男也;夫人玉日氏,摄政关白兼实公之女也。初,源空大师倡净土宗,风靡海内,门人三百余,上人实为其上足。关白归大师为大檀越,一日曰︰『大师持戒而念佛,弟子噉肉畜妻而念佛,无乃有胜劣耶?』大师曰︰『同一念佛,何差之有?』曰︰『弟子有女,屈一上足为婿,以断天下后世之疑。』大师以上人应,上人辞不可。是为开宗之缘由。」

于佛教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可谓简而又简,捷而又捷矣!此法在家二众行之相宜。出家五众自有清规,若一概效之,则住世僧宝断矣!末法万年仪表,不可废也。

又第三号云︰「以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教,大小半满权实显密为圣道门,是係此土入圣之教。《大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係往生净土之教。又圣道门中有竖出、竖超,法相、三论为竖出,华、天、密、禅为竖超。净土门中有横出、横超,以诸行往生为横出,是係自力;以念佛往生为横超,是係他力」。

圣道为十方剎土解脱之门径,生西方净土之人,亦由圣道而证妙果。修诸行者,若不念佛回向,亦不得往生。

又第四号云︰「方今係佛灭度二千八百二十五年,人劣才闇,不能践圣道而登大果,是所以圣道不振也。以不可行之法,强于不能行之人,迫鸡入水,岂理哉?」

道绰逼鸡入水之喻,为留形秽土之人而说,非为修圣道者说也。迫鸡入水,即遭淹没,未闻修圣道而堕落者。盖圣道虽难速证,亦作净土资粮,与弥陀因地同一修途,自然与果位光明相接也。

专修净土之语可说,不修圣道之语不可说。盖净土亦是圣道无量门中之一门,修净土即摄一切圣道入一门。所谓他力信心者,废自显他也。不许自他相对,即成绝待圆融法门矣!克实论之,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所见之他力也。除却现前一念,复何有哉?自他皆是假名,废假名之自,而立假名之他,妙用无方。以龟毛易兔角,幸勿执为实法也。

又第六号云︰「于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真实,其所被之机为正定聚,生真实报土。十九、二十为方便。十九之机,回向诸行,止至化土,故为邪定聚。二十之机,或进入第十八,或退堕第十九,故为不定聚。开说第十八为大经,开说第十九为观经,开说二十为小经。大经机教俱顿,观经机教俱渐,小经教顿机渐。」

生净土者,盖入正定聚,绝无邪定及不定聚,经有明文,处处可证。右以观经所摄,判为邪定聚,则是聚九州铁,铸成一大错矣!

观经被大机最极圆顿,一生可证初住位,与善财龙女齐肩,于观中蒙佛授记是也,何得判为机教俱渐。

又第七号云︰「大经係真实教,无隐显义;观经係方便教,故有隐显。以显见之,为日想水想之观;以隐取之,为观佛本愿之观。一文两义是为隐显。」

观经从第三观以去,皆是极乐妙境,无一非佛愿力所成,不待隐取,方为观佛本愿也。

又第八号云︰「方今居大丛林,称大和尚,外标贤善,内实贪吝,被绸缎、坐毡毡,尊大养望,瞒人自欺,岂称君子?」

不但此等人非正修行,即终身修苦行,衲衣一食,科头洗足,昼夜不眠,或处禅堂,或居山洞,言负修行,不肯虚心看经学道,但以除妄念为功,日久功深,一念不起,便谓证道,殊不知恰成就一个无想外道,离佛法悬远矣!功行浅者,命终之后,随业轮转,岂不哀哉?

又第九号云︰「信心从他力而发,名他力信心。佛力为他力,明信佛智为信心。祖师曰︰归命之心,非从我生,从佛敕生,故名他力信心。自力之徒,修杂行杂修,他力之徒不修之。自力之信有九品,所生之土亦有九品,经曰胎生;他力之信,一相无别,所生之土,亦一无量光明土,经曰化生。」

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发此三心者,仍係自力也。若云从他力生,他力普遍平等,而众生有信不信,岂非各由自力而生信乎?倘不仗自力,全仗他力,则十方众生皆应一时同生西方,目前何有四生六道,流转受苦耶?能领佛敕者,自力也,故仍从自心生。

所云不修者,如禅宗之无修无证乎?抑如世俗之随波逐流乎?下文俗谛,非杂行杂修而何?

九品之中,上品上生者,立刻见佛,得忍受记,以下诸品,均无胎生之事。大经所说之胎生,以疑惑无智所感,与上品之超越,中品之纯笃,大相悬殊矣!

又第十号云︰「真俗之名,有重重之义。本宗假以安心门为真谛,以伦常门为俗谛。本宗既开许畜妻,不能无五伦。既有五伦,不能不履其道,是为俗谛。凡夫之罪虽大,较诸愿力,不啻沧海一粟,所以不问 肉畜妻也。众生之善为有漏,弥陀之报土为无漏;有漏之善,不可以生于无漏土。」

第十号所说,尽是杂行杂修,何以前文力扫诸行,岂所扫者是出世行,而不扫者是世间行乎?夫世间行长生死业柒而出世行逆生死流。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

伦常门是世善,世善尚不废,何为偏废出世善耶?一切世善,均在菩萨万行中摄,但能回向净土,则成往生业,否则人天果报而已。发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无漏;不发菩提心,虽修五度,总属有漏。

又第十一号云︰「诸式入社之后,口授面稟。」

华地时有外道邪宗,祕密传授,不令他人得知。贵宗卷尾有口授面稟之语,令人见而生疑。似宜编辑成书,入社之人各领一册,以便遵行。

贵宗所奉者大经第十八愿,今先录愿文,随后解释。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中有乃至二字,可见七日持名,减至一日,又从一日减至十念,是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无可减矣!大经下辈生者,正是此机;其上辈者,是十九愿所被之机。

今云十八愿为正定聚,十九愿为邪定聚,此即大违经意。十八愿末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凡与经意相违者,均是谤法。观经下品下生,十恶五逆回心即生,未收谤法。盖谤法者,与弥陀愿光相背也。今判十八愿所被之机,生真实报土;十九之机,止至化土。此等抑扬,未知何所依据,请将经文确证,一一指出,以释群疑。

#

评《选择集》

贵宗道友惠赠「七祖圣教」,已将《往生论注》、《安乐集》、《观经疏》,刊板流行。顷承心泉大师嘱刊全书,因逐一检阅,见得此集与经意不合处颇多,略加评语,就正高明。倘不以为然,请逐款驳诘可也。

本集第一云︰「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

此一捨字,龙树、道绰皆不说,说之则有病。盖圣道与净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本集第一又引道绰《安乐集》上云︰「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纵令一生造恶」,经文中无此六字。

本集第二引善导《疏》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捨离,故名亲缘也。」

此说是比量,属依他性。

本集第二又云︰「众生口不称佛,佛即不闻之;身不礼佛,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者,佛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捨离,故名疏行也。」

如是翻对,是世俗见,即是非量,属遍计性。以彼此之界,揣度如来,十万亿佛土,如何得去?

佛以无缘大慈摄化众生,平等普遍,无亲疏之别。而言亲疏者,属众生边事。若佛因众生而有亲疏,则亦众生而已矣!乌得称为佛耶?

本集第三云︰「《无量寿经》上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念法门》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礼讚》同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两段引文,皆作下至十声,可见十念是至浅之行。而真宗教旨,反以此行驾九品之上,何也?

本集第三又云︰「《寿经》云︰『...(中略)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十一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中略)经意亦有选择义,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

摄取专属取而不言捨,选择则有取有捨,语意不同。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从上文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语来。法藏比丘当时闻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一时融入心境,迨永劫修行之后,一时发现,非如世俗造作,须选精美者作模样,方能成就也。譬如春蚕食叶,大小老嫩一概食尽,及其吐丝,变为一色,非复桑叶形样矣。

本集第三又云︰「夫约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摄取之义者...(中略)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为往生行之土...(中略)及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种种之行,各为往生行之国土等...或有专称其国佛名为往生行之土...(中略)如是往生之行,种种不同,不可具述也。即今选捨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故云选择也。」

以选择取捨之心,测度弥陀因地。弥陀因地,果如是乎?

般若为诸佛母,般若现时,命根意根俱不相应,即证无生忍,不但不起净秽二见,即佛见法见,亦不起也。

菩提心为因果交彻之心,诸佛极果,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集并菩提心而捨之,不知以何为佛也。

本集第三又云︰「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声即是念,念即是声,其意明矣 !」

念者,心念也;称者,口称也。今云声即是念,念即是声,误矣!观经之文,明明可考。经曰︰「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可见念与称有别也。下文具足十念之念字,是称名之时,一心专精,无他念间杂,唯有称名之念,十念相续,即得往生。此人苦极心猛,命根断时,前后不接,金莲明耀,忽然在前,心力佛力,皆不思议也。

本集第四云︰「上辈之中,虽说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三辈俱依上本愿,故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一向者,对二向三向等之言也。...(中略)虽先说余行,后云一向专念,明知废诸行唯用念佛,故云一向。」

此段所论一向之言,甚违经意。经中所说菩提心及诸功德,皆是念佛行门。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摄一切法,方见纯杂无碍妙用,即得名为一向专念也。若如此中所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者,则经中有自语相违之过。何以故?经衣冠文物明一联说下,绝无废归之意也。且着衣吃饭,亦是杂行,便利睡眠,亦是杂行,必须不食不眠,一口气念到死,方合此集引证一向之言也。佛经何等深妙,而以浅见测之,岂不贻误后人哉?

本集第十一云︰「凡九品配当,是一往义。五逆回心,通于上上;读诵妙行,亦通下下。十恶轻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一法各有九品,若约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

五逆以下三行解说,若约忏罪猛钝,修证浅深,则可以九品互通。此中说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者,除非中途退堕,作诸恶业,临终回心,如经文下品中说。如此三行,未免令初心人无所适从,所谓矫乱论议也。

本集第十三引善导《颂》云︰「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善导此颂,重日夜精持,一心无间。下文得无生忍,入三贤位,皆是证圣道也。

本集第十四云︰「何故六方诸佛证诚,唯局念佛一行乎?」

局字大错。盖佛法虽无量门,而修习者必从一门深入,方得?通一切佛法。譬如一室四面开门,欲入室者,必从一门。若拟从东入,又 欲从西,或兼南北,则终无入室之时矣!

本集第十六云︰「选择讚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释迦即不讚叹余行。唯于念佛而讚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讚叹也。」

1234567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观世音菩萨感应行迹

印光大师:观世音菩萨感应行迹

移民到极乐世界,一看就心动

移民到极乐世界,一看就心动

明旸法师: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

 

后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 释龙舟、小粟栖、杨仁山

念佛生净土 圣严法师著

念佛生净土 圣严法师著

净土安心法门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净土安心法门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