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发大誓愿第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发大誓愿第六

选择字号 

  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以卅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思议至德。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能出三有系缚城,乃至开显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

  至于愿文多寡,诸译颇有差异。汉吴两译同为廿四愿。且经中明言‘便结得二十四愿经’。《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至于《后出阿弥陀偈经》曰‘誓二十四章’。可见廿四愿于诸经中实居多数。但世间流通者,只是《魏译》。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闻廿四愿也。

  且汉吴两译虽同为廿四愿,但内容亦甚不同。《吴译》第二愿为‘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诸无央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此中具有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之殊胜大愿。而《汉译》无之。其他诸译亦皆阙如。由此可见,诸译差异之甚。

  且汉吴两译虽同曰廿四愿。但实际内容,则不止廿四。以上《吴译》第二愿为例。此一愿中实具(一)国无妇女;(二)莲花化生;(三)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四)菩萨、阿罗汉无量等,精要胜愿。准是可知,所谓廿四愿,实不止廿四。据诸《后出阿弥陀偈经》‘誓二十四章’之经文。可知弥陀誓愿实为廿四章,非仅廿四愿也。

  至于魏唐二译同为四十八愿,但名为四十八,实际则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译》第廿九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第三十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第三十愿只是第廿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唐译》中第廿九与三十愿,亦与此同。更有进者,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并未圆具诸愿。

  至于汉吴两译,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可见汉吴魏唐宋五译,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是以会集诸译,广撷众长,另成会本,实不容缓也。

  于是夏师会集诸译之大愿,既重古译多见之廿四,又采世间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为章,四十八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愿。经中备集诸译之长,十念必生、国无女人、莲花化生诸愿,皆见于会本。复妙摄各愿精要,以少文而显多义。例如《魏译》第卅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愿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魏译》此两愿显衣服与供具之如意。但缺饭食如意。如《汉译》第二十三愿(《吴译》为第十四愿)曰:‘我作佛时,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见魏唐之四十八愿,实不足四十八也。)今此会本,摄集以上三愿为:‘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可见会本,文约义丰,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是以近世诸贤,公认此为善本,良有以也。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听’者,耳闻也。‘察’者,心中审思也。《会疏》曰:‘如来听其说明,照察丹诚,故云听察。’故经义为法藏菩萨请求世尊,垂慈于我,听我所说,鉴我诚心。以下法藏陈说所发大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首四句,总括全部大愿。愿我成佛时,所居之佛刹,具足无量(无法以数量表示)胜妙功德,具足无量清净庄严。具足者,圆满也。周遍含摄,无欠无余。故云具足。所具功德与庄严,皆不可思议,超情离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之所能表。故曰‘不可思议’。《华严经》独明事事无碍之不可思议境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等等。详之则为十玄妙门。前于判教一节中曾浅述之。今经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极乐净土何异华藏世界,极乐依正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一圆具无尽玄门。故曰:‘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由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故能令众生,闻名得福,闻名发心,十念必生,迳登不退。复以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庄严,故万物严净,穷微极妙;光莹如镜,彻照十方;触光安乐,垢灭善生;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见菩提树,证无生忍。妙显极乐世界,一尘一毛,悉皆圆明具德。是以此四句,列于愿首。表以下一一各愿,莫不如是。一一之愿皆是为众生。一一之愿皆是弥陀本妙明心之显现。一一之事相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下明,我此佛刹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经中常以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表畜生道)三恶道。’地狱‘此为汉语,梵语为那落迦、泥犁等。《大摄论音义》曰:‘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今经言地狱乃其中之一义。《婆沙论》曰:‘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踰缮那’即由旬,天竺里数之名。《维摩经肇注》云:‘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故常言地狱,以狱在地下也。但应知者,地狱不仅在地下,或在山间,或大海边,旷野树下,空中皆有其狱。总之地狱有三类:

  一、根本地狱,乃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八大地狱对八寒而言,亦名八热地狱。瞻部洲地下五百由旬有地狱,名为等活,从是依次而下至第八狱,名为无间,此八狱乃层层竖立者也。据《俱舍论》兼考《大论》,此八狱为:(一)等活地狱。彼中罪人遇种种斫刺磨捣,苦极身死,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等于前活。(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缚罪人肢体,而后斩锯。(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四)号叫他狱。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五)大叫地狱。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七)大热地狱。热中之极,故曰大热。(八)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无有间歇。

  以上八大地狱外,更有八寒冰狱,依次横列:(一)额部陀,此云疱。严寒逼身。体上生疱也。(二)尼刺部陀,极寒逼身,体分疱裂也。(三)呵罗罗(寒逼而自口中所发之颤声)。(四)阿婆婆(同上)。(五)虎虎婆(同上)。(六)嗢钵罗。(青莲花也)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七)钵特摩。(红莲花)身分折裂如红莲花也。(八)摩诃钵特罗(大红莲花)。身分折裂如大红莲花也。

  此上为根本地狱。下叙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二、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中每一大狱,皆有四门。每一门外,每附增四狱。名为(一)煻煨增。(二)尸粪增。(三)锋刃增。(四)烈河增。合为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合计共有一百二十八处。亦名近边地狱。

  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其类无数,受苦无量。地狱苦果,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辅行记》云: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之(指最极恶逆者)。

  ‘饿鬼’者,《大乘义章八》曰:‘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又云:‘有说饥渴增(盛也)故,名鬼。由彼积集,感饥渴业。经百千岁,不得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驰走故。’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所,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辅行记》云:‘下品五逆十恶者感之(指恶逆中之最轻者)。’

  ‘畜生’新译为傍生。指傍行之生类。《新婆沙论》云:‘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傍者,横也。《会疏》云:‘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量。’《辅行记》云:‘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之。’

  ‘焰摩罗界’者,指焰摩罗王之世界。焰摩罗,又作炎摩、琰摩、阎摩、阎摩罗等。译为缚,缚罪人之义。焰摩罗王,义译为平等王。此王登录、治理世间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寒八热,及其眷属诸小狱等。决断善恶,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又译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焰摩罗界’者,即此王之管界。《俱舍论》云:‘琰魔王国,于此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即由旬),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散居余处。’又《长阿含经地狱品》云:‘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从广六千由旬。’

  ‘三恶道’,又名三恶趣,又名三涂。为一切众生造恶所生之处。故名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名三恶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盖谓众生如内有贪求欲乐之念,是为因。外攀缘欲境,是为缘。以此因缘,起念造恶,终堕恶道。

  本章具两愿,‘国无恶道愿’,及‘不堕恶趣愿’。首数句之文意为,我若证得如来果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已究竟成佛,是时我所住持之佛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以上数句,总表极乐世界之微妙殊胜。故于第一愿首宣说之。以下则分叙四十八愿各各内容,其下第一愿曰:‘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乃国中无有三恶道愿。此正表弥陀大悲心切。故首两愿,唯愿众生无苦。三恶道乃苦中之极也。密教中曰:‘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故愿国中永无恶趣。

  ‘不堕恶趣愿’。或曰‘不更恶趣愿’,为第二愿。此承第一愿而言,我国不但无三恶道,甚至从焰摩罗界(即地狱界)等恶道中,来生我国之一切众生,受佛之教化,不但永不更入恶趣,并悉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法华玄赞》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恶道众生善根微弱,复多宿业,蒙佛愿力加被,摄受往生。生彼土已,悉令成佛,此实阿弥陀如来慈悲至极之无上圣愿。盖以从恶趣带业往生之众生,宿具恶业,应堕恶道。但因弥陀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不复更堕三途,故曰不堕恶趣。故龙树大士曰:‘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又善导大师曰:‘乃至成佛,不历生死。’是则横出于六趣矣。

  又此章大愿,摄二殊胜。一者,恶趣众生,亦得往生极乐,不复更堕恶道。表弥陀悲心无尽,度化无余也。二者,凡往生者,悉皆作佛,究竟菩提。由此可见弥陀本心,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而此愿既已成就,足证弥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议。末云:‘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表此愿成就,我(法藏菩萨)方成佛。若此愿不成,我终不成佛。故曰:‘不取无上正觉。’以下各愿,简为‘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此章具三愿。‘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是为第三‘身悉金色愿’。生彼土者,身皆紫磨真金之色。真金色者,盖为如来之身色。善导大师曰:‘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是故现黄金色。’日溪师曰:‘此标中道实相色。’今此大愿,欲令一切往生之人,同佛身相,皆真金色,此显生佛不二,真实平等。故《会疏》曰:‘是故愿言,我国人民,纯一金色,无有好恶,彼我平等,情绝违顺。’《会疏》之说,正显中道实相之义。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国中天人,皆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是为第四愿,称为‘卅二相愿’。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简称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转轮圣王亦具此相。《智度论八十八》谓佛现此大人相者,因‘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说,则为现卅二相’。此说极好,佛本离相,而现相者,顺世间习俗故。又《法界次第下》曰:‘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为现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三藏法数四十八》云:(1)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2)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3)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4)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5)手足缦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维,交互连络如鸭鹅者。(6)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7)足趺高好相。趺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8)瑞如鹿王相。瑞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9)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10)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11)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12)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毛而不杂乱者。(13)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旋向上偃伏者。(14)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15)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16)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17)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及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18)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19)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20)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21)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著。(22)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23)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24)四牙白净相。四牙最大而白者。(25)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27)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28)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29)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30)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31)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32)顶成肉髻相。梵音乌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间顶相。’(其他经论与此大同小异)望西师曰:‘依此愿故,众生生者,皆具诸相,不假修得。问:“具足此相,为华开后,将为前耶?”答:“不待花开,是生得故。”’

  再下为第五‘身无差别愿’。愿曰:国中众生,容貌形色,悉皆端正洁净,等同一类。若有差别及好丑之分,则不成佛。此愿显极乐国人,等同一相,无有差别。故昙鸶大师曰:‘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是即发起此愿之本因也。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本章明彼土众生具第六‘宿命通愿’、第七‘天眼通愿’,与第八‘天耳通愿’。’通’者,神通之简称。穷潜神异,所为不测,谓之神。所作无壅,自在无碍,谓之通。神通有六种,称为六通,即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与漏尽通。此六通中,第六唯圣(指阿罗汉),前五通凡,异生(非人)亦可得之。三界诸天皆可依果报,而自然感得前五种之神通(甚至鬼神亦有小通),但不能得漏尽通。此漏尽通唯圣者所证。须断尽烦恼,方为漏尽也。

  今应注意者,经中极乐众生所具之通,远超余经论中禅定等所得者。例如凡夫之宿命通,能知不过八万劫。今云无量劫者何也?盖以极乐众生仗佛本愿力,而具大乘不共之通,故远胜于凡小也。《甄解》曰:‘小乘前五通,唯依四根本定得。漏尽通,依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无色’者,指无色定。文中‘三’字或为‘四’字之误,盖八定者,乃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大乘依一切禅悉能之。今此经所说,大异于彼说。一切人天皆以佛愿为所依。故云,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增上缘。《事赞》云:“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岂容同于有漏禅为所依耶?’故彼国天人之通,非修得者,不待修而自得成就,又不同于诸天报得五通。乃依弥陀之修德为因,依如来愿力,而酬得安乐自然之报德。是以胜于常途之报得。故《要集》云:‘不于四静虑中,而修神通因。只是彼土任运生得之果报,不亦乐乎!’

  又佛菩萨与二乘之身通有多种不同。《甄解》据《大乘义章》云:‘(一)宽狭不同,如《地持》说,声闻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六千国土,为通境界(今经中则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为通境界,可见差异之甚。)。(二)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众多。诸佛菩萨能化现十方世界,一切色象。一时能现五趣之身。(三)大小不同。二乘化现大身,不能入小。化现小身,不能容大。诸佛菩萨现大身满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尘中。化现小身如微尘,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萨于一切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四)迟速不同。二乘欲至远所,多时乃至。以其不同如意通故。诸佛菩萨,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五)虚实不同。二乘所化现一切,相似而已,不得实用。诸佛菩萨所化现,皆得实用。(六)所作不同。诸佛菩萨化无量人,各令有心。随作一事,令人异辨。二乘不能。(七)所现不同。诸佛菩萨但现一身,令人异见。但出一声,令人异闻。安住一土,十方俱现。二乘不能。(八)化根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二乘不能。(九)自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凡所为作,身心自在,不相随逐。其身现大,心亦不大。身现小,心亦不小。喜忧等一切皆尔(意谓身现喜,心亦不喜)。”二乘不能。’今彼国天人之神通,如《合赞》云:‘今则大乘不共之通,而更加(弥陀)本愿力,岂混同凡小通。’

  本章中‘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是第六宿命通愿。宿者,宿世也,即过去世,俗称前世者也。命者,指生命。故宿命即指前世过去之多生。能知过去多生所作种种善恶。称为宿命通。《甄解》曰:‘事谢于往(过去之事)名为宿,往法(过去之法)相续名为命。于此照知无壅,名宿命通。’又《会疏》云:‘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二乘极远知过去八万劫事。菩萨所知无极。今愿文言,无量劫时宿命,故知此为大乘菩萨之通也。

  此愿含二意:一者。如日澄宪师云:‘不知宿命故,于善不进,于恶不恐。万善懈怠,众恶造作,只为不知宿业也。彼罗汉忆泥犁苦,流血汗(有阿罗汉忆及先世在地狱中种种惨痛,怖畏之极,流出血汗。)。福增(古德之名)见先身骨忽开悟。(又有人)不知先生母,以为妻。不知先世怨,养为子。不知先身父,以为美食等。皆迷宿命事,著今世乐。忽闻本缘,皆生厌心者也。’故极乐国人应具宿命智通,知众生宿世行业,因势诱导,以为化度众生之方便。二者。静照云:‘若识宿命,则不自高。忆念过去无数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国。’又澄宪云:‘往生彼国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故极乐国人因宿命智通,而弥上仰佛德也。

  ‘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洞’者,深也,通也。’彻’者,通也,明也。十方,指空间。去来现在,即过去、未来,与现在,指时间。’去’承上宿命通愿。指知十方过去无量劫中宿命所作善恶之事,悉皆‘洞视彻听’。以下言知十方未来与现在之事。则第七天眼通愿与第八天耳通愿也。天眼通,又名天眼智通,又名生死智通。天眼,天趣之眼。能见粗细远近一切之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智度论五》曰:‘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例如天人,则天道为自地,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五道为下地)中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又天眼通者,《会疏》曰:‘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等相。及见一切障内障外,世出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也。’凡夫肉眼,只见障内,例如围墙是障,凡夫但见墙内,不知墙外之一切。天眼能见障外,故通达无碍。又彼国天人之天眼,远胜二乘及诸天之天眼。龙树大士曰:‘二乘中小声闻不作意,一千界为通境。若作意者,见二千国土。大声闻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缘觉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三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见三千大千世界事。诸佛菩萨见无量世界事。’至于彼国天人,不问作意不作意,所见世界与众生生死流转,及其因缘业行,远超二乘。如《宋译》第五愿曰:‘一切皆得清净天眼,能见百千俱胝(百万)那由他(亿)世界,粗细色相……。’今经云洞视‘十方去来现在之事’,即能见无量世界之事。可见极乐国人之通,实是佛菩萨神通也。

  又此愿意有二说:一者,如望西曰:‘或土众生,以不见于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见诸乐果,故不修乐因。法藏愍念此等众生,选择此愿摄众生也。’又《会疏》曰:‘肉眼昧劣,不见一纸之外。但缘目前,思从于此。不见地狱重苦,勤修无勇。不见净土胜乐,欣求念淡。’又澄宪曰:‘呜呼悲哉!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果。不见父母师长之受报。厌离心缓,报谢思怠。’故望西又曰:‘上求下化之要,厌苦报德之道,其唯在天眼照视者欤!’

  二者,如《渧记》广其意云:‘如《会疏》等言,愿兴约灭恶生善,厌苦欣净。若尔,则非真土(指极乐)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约真土所得者,或有净土,其土圣众,虽有天眼,或见二千世界,或见三千世界。不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或有净土,其土菩萨,但虽得天眼,而不能圆具五眼。是以殊兴此愿而已。故《愿成就文》曰:‘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等谓得一天眼则圆得五眼(本经第三十品中,‘彼佛刹中,一切菩萨,修行五眼’,是其证也)。是以能见尘数佛国,明照众生,死此生彼,济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愿之胜益也。’盖其意为:若谓此愿之起,仅为灭恶生善与厌苦欣乐,此尚非极乐真净国人之实际利益。极乐国土天人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国。且得天眼即能圆具慧眼、法眼、佛眼与本具之肉眼,是为五眼。是以能见尘数佛国,并明照众生,生死去来种种之相。于是可以救济群生,利乐万物。此方是本愿之殊胜利益。上之两说,后者切近弥陀本愿。

  经中彻听十方未来现在之事,是第八天耳通愿。又名天耳智通。天耳,指色界诸天人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会疏》曰:‘天耳通者。能闻一切障内障外,苦乐忧喜,语言音声,无壅也。’此愿《魏译》文为‘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唐译》文曰:‘国中有情,不获天耳。乃至不闻亿那由他百千踰缮那外说法者,不取正觉。’准上可知,极乐天人之耳通,远超二乘,不但普闻十方音声,且能听无量诸佛说法也。

  澄宪曰:‘此通至要。地狱众苦之声,饿鬼饥饿之声,闻之镇(‘镇‘字或是‘震‘、‘俱‘之误)增大悲之心。乾闼紧那(天帝之乐神。弹琉璃之琴,其音普闻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乐,神仙诵经之音,闻之常乐寂静之洞(洞者,洞府,指神仙息处)。况诸佛说法,闻悉受持;菩萨对谈,听并渴仰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九、他心通愿。

  上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亦名他心智通。他心智,乃知他人心念之智。他心智通者,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如明镜现万象故。此愿之意,如澄宪云:‘世俗犹以知他心为要,况出世利物乎!又《会疏》曰:‘是故愿言:我国圣众,不藉修持,自知他心。应其意乐,接化无方也。’《魏译》文曰:‘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后世解此经者亦有两说:一者,‘下至’乃就此通力之下者而言,可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若其上者,则可知十方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二者,下者指众生心念,若论其上,则可知诸佛菩萨之心。《甄解》曰:‘二乘但知凡夫小圣粗心,不能知细。诸佛菩萨所知微细,乃至佛心,亦能知之。安养菩萨,亦复如是。’安养,乃极乐世界之异名。生极乐之菩萨众,其中上者,多是一生补处菩萨。复由弥陀宏愿之加被,故可上知佛心。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上章具第十‘神足通愿’,第十一‘遍供诸佛愿’。文中合说两愿,如‘周遍巡历供养诸佛,’‘巡历’偏显第十愿,‘供养’遍显第十一愿。

  ‘波罗蜜多’或‘波罗蜜’,译为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或简译为度。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及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菩萨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波罗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彼方文法为彼岸到,我国云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生彼国者,具足神通(神者妙用不测,通者通融自在)自在无碍。能彻底贯彻一切自行与化他之事,故名‘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此显神足通,亦名神足智通、神境智通身如意通、身通。‘那由他’,即此方之亿。(指万万)(我国古时于亿另有三说,曰十万、百万、千万三种,故古师定此数亦不同。)神足(亦云如意足)者,《会疏》云:‘此有三:(一)运身行。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胜解通。谓极远方,作意思维,便能速至。(三)意势通。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到。’又《大论》云:‘如意通有三种:(一)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处没彼处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于一念顷‘指极短促之时门。’一念‘之时限,诸说不一,已见前释。今依《翻译名义集》以刹那为一念。并依《大论》‘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故知一念,指一弹指所占时间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暂。然于此短促刹那之际,可‘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深显极乐国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议。‘那由他’数也,古说不一。其小者,如《玄应音义》谓‘那由他。当中国十万’。其较大者,则谓‘那由他,隋(隋代称中国为隋)言,数千万’。(他说不俱引)故其数难于确定,但可定言‘亿那由他百千’表一难以数计之大数也。于一刹那,能超过如是众多佛刹,表所到之处至远也。‘周遍巡历’者,表所游之国至广也。‘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而悉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当下即是,圆摄无遗。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

1234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必成正觉第七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积功累德第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圆满成就第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国界严净第十一

 

后五篇文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浊世恶苦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寿乐无极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真实功德第三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