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本品明极乐世界,寿乐无极。首显彼土会众殊胜,劝谕亲近。继明国土微妙,劝谕往生。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上段双标彼国圣众及刹土,劝谕往生。

  ‘佛告弥勒’,盖从此品起,弥勒菩萨最为当机。阿难次之。第四十六品,佛告弥勒:‘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故知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必尊佛咐嘱,宣演本经。

  ‘微妙安乐清净’者,《会疏》曰:‘庄严超绝,故云微妙。无有苦恼,故云安乐。无漏相,实相相故,故云清净。’盖谓极乐一切事相,皆是无漏之妙相。又实相无相无不相,故所显一切皆实相。因极乐所现之相是无漏相,实相相,故云清净也。末二句《净影疏》曰:‘何不力励为善求生,名“力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又《会疏》曰:‘“何不”二字,激劝之辞,即通二义。善有二种:一、称名念佛,是名善本。二、广行诸善,回向得生。念通二种:念谓能念,道谓所念。道亦有二:一、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二、三乘所证道,无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虽互二义,正在初义。’

  《净影疏》以为善求生,释‘力为善’。以自然往生,为‘念自然’。其言简要。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净土,力求往生,名为‘力为善’。此说甚好。下云:自然往生,为‘念道之自然’,则所言过简。《会疏》胜之。直指称名念佛,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广行众善,回向得生’,亦是‘为善’,是乃助行也。正助并举,主次分明,是《会疏》之长也。至于‘道之自然’则《会疏》更胜。疏举二义:一、以他力直超为自然。二、以无为无作为自然。而以初义为主。此说极好。盖净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从事持达理持。’但当老实念去,则‘无为无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

  以上二疏之说均专就《魏译》,(‘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独见《魏译》),但汉吴两译于此下更有大段经文,广述彼土菩萨功德与刹土之自然最胜。本经采入,会成此品。于是本品经中于‘念道之自然’下,八见‘自然’二字,如‘自然严整’、‘自然无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所牵随’。可证‘自然’二字,实具要义。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谓无因之自然。盖法尔如是,名为自然也。盖‘自’者自性。‘然’者,《楞严经》中‘清净本然’。可见自然实含自性本然之义。自性之本然,即是真如、实相。如是‘念道之自然’即持名念佛。亦即念实相。如《弥陀要解》曰:‘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是故《会疏》以无为无作为道之自然。复以他力法门,一超直入为自然,并指为道中之正旨。与《要解》之说,辞异而旨同。依信愿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极乐。持名即是念实相。一超直入妙庄严路。如是之道,法尔自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上文显极乐会众殊胜功德。‘出入供养’,见汉吴两译,原文中尚有‘俱相随飞行,翻辈出入,供养无极。’盖指极乐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等也。其飞行十方,普兴供养,是修福也。‘观经行道’,是修慧也。彼土圣众,于此福慧二种庄严,悉皆‘喜乐’而愿‘久习’。下云‘才猛’者,即《法藏因地品》中‘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之义。才能勇猛者,因智慧故,故‘才猛智慧’意即慧根猛利,才能超世也。‘心不中回’,‘回’者退也。‘中回’者中途退转也。所以退转者,信念不坚,遇缘则退矣。极乐圣众,智慧猛利,断疑生信,坚固不动,如金刚山,故‘心不中回’一往直前也。‘意无懈时’。‘懈’者怠也。懈怠之因,愿不深故。愿不深切,行持无力。故时勤时懈,常自放逸。但极乐圣众,深达至理,信深愿切,故勇猛精进无有懈时也。‘迟缓’,‘迟’者,迟徐、安徐之义。‘缓’者,宽缓之义。故‘迟缓’者即安闲沉稳而不紧张急燥也。‘驶急’。‘驶’者疾速。‘急’者紧急、急速。‘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者,指其表现于外者,宽缓安闲,浑若无事。但其内心则精进不已,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刹那失照,故云‘内独驶急’。‘容容’者和同之义,不立异也。如后汉《左雄传》曰:‘容容多厚福。’今经‘容容虚空’,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故云‘适得其中’。‘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生心,生心即无住,中道义也。‘中表相应’。‘中’者内心也,‘表’者表现于外者也。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也。

  ‘自然严整’直至‘无有忧思’为一大段。其中菩萨种种妙德,皆因‘适得其中’,而自然成就。‘严整’者,严肃整齐,指圣众之威仪,‘检敛端直’即‘严整’之内容。‘检’者检束,不使分散。‘敛’者收敛。故‘检敛’即经中‘耳目口鼻皆当自端’。收听摄视,外绝诸缘之意。又‘端’者端正。‘直’者,不曲,正直之义。故‘端直’者外指身仪之端庄,内指心意之正直。是乃身心俱端也。‘身心洁净,无有爱贪’。盖以契会中道,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照破客尘,自然离爱,无有贪染。身心自然洁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安’者,具静、定、止、宁、乐、善,无所求为诸义。‘定’者,决定、坚定,无有动摇变易也。彼土圣众所发誓愿,自然坚定,无有忽增、忽减、忽过、忽缺之失。如经云‘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正是‘志愿安定,无增缺减’之范例。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和’者,具调、谐、温、顺、平、睦、合、同、乐、相应诸义。‘正’者,从一,止于一也。具是、中、常、止、行无倾邪、方直不曲诸义。极乐圣众和平中正,以求无上之道,故不为倾邪所误。‘倾’者斜也,侧也,倾覆也。‘邪’者,邪恶与邪外也。彼土圣众不为倾斜所误者,端在‘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也。‘约’者,约束也。‘令’者,命令、法律、教令之义。‘蹉’者失足也,跌也。‘跌’者跌倒也。‘绳墨’者,指木工操作时,以墨绳弹画之黑线,匠人依线施以斧锯,不敢有毫厘之差。极乐圣众遵行经中教言,若匠人之于绳墨。依线施工,不敢稍有违失,故可免于蹉跌,不为倾邪所误。本经《勤修坚持品》曰‘随顺我教,当孝于佛’,‘无得为妄,增减经法’,于此同旨。盖‘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世之行人,唯当以圣言量为依止也。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第二句,旷者空旷。其心空广无有妄念。第三句,信心坚定,智慧明了,于世无虑,于法无疑,故无有忧虑之思。若约净宗,则‘旷无他念’者,万缘放下也。‘咸为道慕’者,一念单提也。‘无有忧思’者,当念即是也。一声佛号,万虑齐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罄然独存,何喜何忧。故云‘无有忧思’。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浊世恶苦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发大誓愿第六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必成正觉第七

 

后五篇文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真实功德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修持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歌叹佛德第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