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华严净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华严净土

念念分明念念观照

念念皆在普贤境中念念安住真如法界中

即为实相念佛

前言

念佛一法,在中国大乘佛法中,是一种很特殊的行法。然念佛法门并非中国所独创,乃是沿袭印度大乘佛法而来,并加以转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之念佛法门,但此一法门仍应不失印度早期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交糅的精神。然中国的念佛法门,自从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交糅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之后,在日久生弊的情形下,目前的“念佛”已变成“念佛”,而愈行愈偏,愈趋于低俗而与外道邪说,乃至于天堂说者有相契合之势。

念字拆开是一个今一个心,他的含义是“现前一念心”,当下的心!也就是念念在觉悟中,“佛”表觉悟之义,合念佛一词,就是把现前一念心安在觉悟之中,让当下之心,念念在觉悟中。行者当知,修行人在念佛时,重在心念,众生有执,以执佛号代替执烦恼障之杂念,取而代之而念念清净,念念放下,念念不执,能渐离烦恼障,是故殊胜,此乃心地法门之总持。

在根本佛教的定义中,念佛观为“五停心观”之一,乃是对治业障多者,教其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其病,以其功德殊胜故。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称赞念佛三昧之种种殊胜功德,论云:“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褔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褔德,能速灭诸罪者。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通称念佛之法,总说有三法: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为缘,而心能忆佛念佛。称名念佛属散业念佛,为事修功夫。念佛应念头与念佛声合一,忆念佛之德行,称名而忆念,心念合一。大势至菩萨表忆念佛,观世音菩萨表耳根圆通,是娑婆众生最契合之法门;合观音与势至成弥陀之圆融也!故称名念佛通于十方三世诸佛,而净土念佛人,独取阿弥陀佛,若口称佛名而心思离散,则枉称念佛也。

二﹑观想念佛

即为***时观想佛之相好光明﹑佛之功德。修行人以心念力观佛之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佛之依正庄严相等等。观想念佛属定业念佛,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皆属有相念佛,为事修之念佛法。观想念佛为观佛,而称名念佛为念佛。观佛中有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两种,与称名念佛有明显的差异之处,虽然都是事修,但方法截然不同,此一观想念佛是《大论》中所称赞的念佛法,也是五停心观的念佛观,由此可知中印两地的念佛法门的明显差异。

三﹑实相念佛

即是能观照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存在的本然真相,离二元对立,化对立为圆融,以回归本然的真实意,念佛,念法,念僧,于二六时中深切的自我观照,自心起的每一个念头,因以此心念力及于生活中的一切人﹑事﹑时﹑地﹑物能如实了知,一一而行,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思想行为都是普贤行;乃至于一尘一沙﹑一草一木﹑山川大地﹑依正庄严无非是普贤境界。于此所观之境与能观之智,融合为一,即为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属无相念佛,自不同于有相念佛之事修,为理修之无相境界,则在行者运心所及之境界﹑或执空,或执有之混乱思维中能离相而入真,了达非空非有之真理法则。凡夫根器要契入无相念佛较难成就,由于习气重而落入有相念佛境界。而执空者,执一个理空而不见“真如实相”的境界存在,不知如实而修﹑不知理事圆融的道理,故落入顽空的虚妄口头襌。

口念与心念或持名念,三法之根左皆有互融之处,然皆不属于其中任一,此即念佛法门日久生弊之所在,行者应于三者中,任选其一,专精而修,切勿含糊其事,随便念念。当知法法皆有诀窍,口诵名号时心念不乱是要点,故不论定业﹑散业﹑事念﹑理念的念佛,懂得回向弥陀净土,行人定可往生。华严经中的念佛法门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指导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第一参即是德云比丘(又称吉祥云比丘),德云比丘教善童子念佛法门,全名为“忆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碍智慧普见法门”,此法门名称有四,如下说明:

一﹑一切诸佛平等境界:即所观境。般若经云:“若一佛出世,一切皆出,一佛涅盘,一切涅盘。何以故﹖诸佛法性无二故”。不如是知,非真念佛。故又云:“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胜,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

二﹑无碍智慧:即能观智。以智光照耀而言;见佛取相,则滞于方便,若知佛空寂,则又真慧所沉。而于无碍智中,念无念者,则不碍事而恒真。无念念者,则不动真而恒用,能于动寂之中而无碍,方真念佛。

三﹑忆念:于所观境及能观智中,成就真念佛,其关键在“忆念”二字,忆念者即忆佛念佛,若不忆佛念佛,则又何以成就念佛之法门。

四﹑普见法门:此即法门之总称。故念佛法门约体而言,即普见法门。

总说为十种念佛法门

一﹑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无念念者,则念真如。若作是观,则是念“法身佛”。

二﹑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依真而住,不依国土。若作是观,则是念“法性土”。

三﹑十莲藏微尘数相,一一相有十莲华藏微尘数好。若作是观,则皆是念“报身相”。

四﹑于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间断,如是思维佛有无尽,一一德皆难思。如是作观,则是念“报身德”。

五﹑观华藏剎有无量宝殿,量周法界,一一皆有无量庄严,若作是观,则是念“报土”。

六﹑观佛相好三十二,若总若别,若逆若顺,丈六千尺。如是作观,则是念“化身相”。

七﹑十力﹑四无畏﹑五分法身﹑十八不共法等。如是作观,则此一一观皆是念“化身德”。

八﹑余方净土,水鸟树林,宝殿宝座,种种庄严。若作是观,则此等念佛皆是念“化身依”。

九﹑前二是性,后六是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性相交彻,则是真佛真土。此等念佛是念“性相无碍”。

十﹑以性融相,相随性融,令前九门合而为一故,德德无尽,相相无穷,尘尘剎剎犹如帝网。此是念“重重融摄”。

念佛五门

简述如下:

一﹑缘境正观念佛门:若真若应﹑若依若正,皆是境故。称名属口,不在数数,故非真念,略而不言。如是缘一一境而起正观之念佛门,乃属修念佛法门之初步矣﹗

二﹑摄境唯心念佛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是摄境归心,但持一念,是为正念现前,此名摄境唯心念佛门。

三﹑心境俱泯念佛门:心即是佛,心则非心;佛即是心,则佛亦非佛。非心非佛,远离一切,故无所念,方为真念。如是能所双亡,无作无为,是名真念佛门。

四﹑心境无碍念佛门:前门双亡能所,此门双照理事,存亡无碍。等真门之寂寂,何佛何心。鉴事理之明明,常心常佛。双亡正入,寂照双流,此心境无碍,乃真念佛心。

五﹑重重无尽念佛门:理既无尽,以理融事,事亦无尽;故随一门摄一切门,融五门以为一门,即将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境合一,非合非散,涉入重重,难思境也。如斯重重无尽乃真华严念佛之心。

故知念佛一门,诸教欣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

德云与清凉总将念佛门归入“境缘法力”之所念境,与“自证智力”之能念心。能念之心,虽清凉开为五门,却门门皆是“真心”,且不论约浅,约深,皆是华严念佛之智力也﹗

或曰:“如是念佛,岂非太难﹖”答曰:“佛法修学无所谓难不难,只正不正,应不应机而已。在圆教的修法中,最具体的归纳,乃念佛法门,且是实相念佛。”

将此境缘法力与自证自力,两个层次融合为一,则为普贤行愿力。所行皆为实相念佛,行者于念念之中,皆提“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此中无有一行非普贤行﹑普贤境,何故﹖念念真如故。具体而言:行者于日常作用中,刷牙﹑洗脸﹑行事﹑走路﹑待人接物,乃至俯仰吐纳,无有一法不是普贤行。

如是念念分明,观照,皆在一真法界中,根尘相对,不论五欲﹑六根﹑六尘﹑沙石﹑土木﹑山河大地,乃至毛尘﹑微尘﹑邻虚尘等,无有一法不是普贤境。

如是念念分明,念念观照,则念念皆在普贤境中,念念安在真如法界中,岂非实相念佛哉﹗更且如是念佛,报在常寂光土,允非权小之四土﹑九品往生所可企及者﹗故经云:“行者修此愿王,临命中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依据三经一论为净土法门之要典,何谓三经一论?佛弟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净土学人的起信之路

净土学人的起信之路

 

后五篇文章

关于净土法门和教下的:谛闲大师

续净土生无生论

净土修证心要 元音老人着

『净界法师』『楞严与净土439』二十五圆通之二 沙陀观

心内绕佛十念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