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简 介

印光大师,民国一代高僧,专宏净土法门,后人尊为净宗十三祖。其一生中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以净土为依归;皈依弟子莫不奉为圭臬,而闻大师风范追随者亦依念佛法门而证莲果,其数何止于千万人耶?大师数十年来以念佛要旨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兴慈运悲,转妙法 轮,无非以末法众生,根钝难调,以此念佛法门,实为往生捷径而又三根普被;若钝根者,以信、愿、行执持佛号,亦可带业往生。若利根者,方一提撕,三昧现前,亲蒙弥陀授记,上品上生,如操左券。如未能深信或信而未笃,甫闻圣号,或赞叹,或恭敬,皆可远值净根,获大利益。是故大师普劝念佛,咸得解脱。

偶在友人彭千寿居士处觅得“弘化月刊第七期”(民国三十年出版)一册,是刊为纪念大师圆寂周年之纪念专号,且作者大德如圆锳、兴慈、妙真、了然、德森、广觉诸大师等,皆为当代专攻净土宗匠;其中遗教内有复应脱大师等书札六通,遍查大师文钞及永思集均未载入,弥足珍贵。而该刊在台恐无多份。为使学净者皆能一睹斯文,故影印流通一事,萦怀于心弗敢或忘。今年十一月初四日适逢大师往生三十周年纪念,获此良机,大悦,原本经高雄菩提佛堂主持徐槐生居士披览后认为流通适时,随即呈台北市华严莲社住持南亭老和尚鉴定后,由成一法师与徐槐生居士负责付梓校对事宜。复以篇幅过少,乃翻得菩提树九十七期印光大师生西二十周年纪念专号,载有纪念文十多篇,皆属在台缁素大德追思大师之佳作,拟皆编入本书,经函洽发行人朱斐居士,欣然允诺。又台北赵茂林居士藏有弘化月刊十七期亦为印祖塔院落成专辑并有遗教书札两通,成一法师征得赵居士同意,亦同编入。至此诸缘具备,而竟全功。本书遂定名曰:“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得以与“永思集”衔接而璧大师诸文集之全貌也。前写之本文,原以此为代序,后蒙师父南老人为序,故正名为引言,以符实情。书成略述大师行谊并叙编辑因缘如上。

引言

印光祖师传略

我与印光大师的一段因缘和感想

推行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

印公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

印公大师生西一周纪念

印祖周年特刊宣言

追念大师百日佛七之利益

追思大师西归初周纪念

一篇白话的纪念文

记大师之廉德

大师生西后一周之感言

昨年今日无尽感言

梦见大师记

纪念印公说到尊经惜字

追念印公大师

恩师印公周年纪念

祭文

从贤首五教论净土宗的价值——代序

驹光如驶,印光大师的圆寂,一转眼之间,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印光大师的生平,对佛教的影响之大,是尽佛教徒皆知的事实。因此,过去所有应该纪念的纪念日,都曾有文字的表彰,拿来鼓舞后学,而此次独寂然无闻,有些人颇以为这是件怪事。

事愈久而情愈淡,这是人情之常,但,印光大师不可以常人论,我也很有这点感觉。

有乐崇辉居士者,是印光大师的一个崇拜者,他为没有人道及大师三十周年纪念的事而深感到遗憾。因此,致函大众日报佛教副刊主持者的成一法师,要求他倡导印光大师三十周年纪念的事宜。乐居士为教的热忱,谁也应当受到感动。“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文字的征集,于是乎见之于大众佛副了。

待到积有成数,汇编成册,将付手民,成一问序于笔者,而笔者以为印光大师的德行,已被仰慕者,称述到淋漓尽致,我不必再叠床架屋来锦上添花。因而拟了这一个题目,用以代序。

判教之说,在魏晋的时代,就有菩提留支尊者,以“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为依据,而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一音教”。但,太笼统了。所以,继一音教之后,各抒己见而判教者有十数家——见华严一乘教义章。陈、隋之间的智者大师,判释如来东流一代圣教为藏、通、别、圆之四教,以智者大师,驻锡天台,所以叫“天台四教”。

贤首五教,创自贤首宗初祖杜顺和尚,而完成于五祖法藏。法藏大师,别号贤首,所以叫“贤首五教”。

智者大师的出生,较早于贤首,那个时候,禅宗尚在萌芽时代,而唯识法相,更没有来到。迨至初唐,佛教之各宗大备,贤首国师,应运而生,因据以判教,收法相唯识于始教,摄禅宗于顿教。自此以后,就再没有人作判教的试探。

复次,判教的作用,实在是以科学方法,将头绪纷纭,浩如烟海的经论,审核其内容,分析其类别,以类相从,而判定其高下,然后以几个字,分别的作为代表。相似于现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方法,真够称得上研究佛学者的“入德之门”。

那末,什么是贤首五教呢?五教者:小、始、终、顿、圆也。我现在一一加以简单的说明。

第一、“小”乘教,又叫愚法二乘教。没有大悲普济之心,所以名小;虽然能断烦恼障的我执,但仍为所知障的法执所迷,所以名“愚法”;仅断烦恼障的正使兼侵习气,名声闻乘;正使和习气,都能断尽名缘觉乘,所以又名二乘。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度众生成佛,但是,为了适应群众中没有高上的要求,耽着五欲之乐的下根众生,才说善恶业果,六道轮回的教法,这是属于人天乘而把它附属在小乘教里,所以,又叫人天小教。

第二、大乘“始”教,又叫做分教。大乘,对前面的小乘而言。此中,包括了般若,三论的空宗;唯识法相的有宗。“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之如幻如化”。而鼓音王经说:“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说理未尽,尚有余义也。至于瑜伽师地论分析有为、无为、实、不实法而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浓缩之而为百法,在三十唯识颂里推尊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以为“一切唯有识”,自成一家学说。但不许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有成佛的可能,有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这两宗的教义,都未能尽大乘佛教的底源,只能说是大乘的初步,故名为“始”;又是大乘的一部分,故又名“分”。

第三、大乘终教,又名实教。终者终极,对前面的“始”教而言;实者真实,对前面的“分”教而言,根据楞严等经、起信等论、空、不空、空不空三如来藏的教义,可以包空有而括性相;尤其是妙“真如”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二义,不似唯识宗的“真如”凝然不变;而阿赖耶识,为生灭与不生灭二者和合而成,不仅属于生灭,所以,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皆可以成佛,方算彻法底源。这是本教的教义,由于这分教义,不偏不倚,因而名之曰“终”、曰“实”。

第四、一乘顿教。一乘者,一佛乘也。顿者,不历阶级,所以名顿,也就是禅宗。禅宗素来的标示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立地成佛”。如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圆觉经也说:“知幻即离,不着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些经文,皆可代表顿教或禅宗。

第五、圆教。圆满无缺,或圆融无碍之谓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号称大不思议经,为我佛成佛之初,为法身大士们,直谈自己所证的境界。更假诸大菩萨以威德,分别叙述大菩萨们修行的次序,以及每一阶段中修行的行门。虽说是阶级有前有后,而又一位即一切位。所以,经上说:“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所谓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行门则一修一切修;理性则一证一切证。初祖杜顺之十玄,二祖云华之六相,皆是彰显华严之精髓,也就是圆教的精华所在。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及一真实相,已经可以作为分别大小乘经论的根据,而被称为三法印或一法印。然犹不足以满足研究佛学者之要求者,因为,性、相、空、有,顿、渐、偏、圆的理论,散在众经,因此,一经中容有多教,一教中又包含多经,有了教义的分判而作我们的眼目,那末,我们研究经论,就方便多了。

五教的概况和作用谈过,现在应该说到净土宗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一般人都认为是“易行道”,连马鸣大师在起信论上都曾这样的说过:“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止、观,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众生……。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这里面包含了持名念佛,和实相念佛的两种。而持名念佛,更适合易行道的“易”,和胜方便的“胜”。同时,也由于“易行”,才够得上称为“殊胜”。由于有这殊胜的易行道,才能摄护广大信众的信心,使佛法普及到每一角落,每一个信佛者的心里。

持名念佛,既然有如是广大的功用,那末,它在贤首五教中可以占到何等的地位呢?依据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第二“教摄”中所说:“弥陀经正诠顿教,兼通终、圆”。正诠顿教者,因为持名念佛,经七日而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净土。所谓“屈伸臂顷到莲池”,确与顿教禅宗“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深相吻合。

笔者以为念佛法门,至广大而极精微,对于贤首五教无所不包。何以见得呢?请先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上说:“念佛众生,应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五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我们看吧,三者当中的第一,岂不正合乎儒家的“主敬存诚,敦伦尽分”吗?是最好的社会教育,人们能够如此做去,即使不能即身而往西方,也是十足的善良公民。第一中的修十善法,和第二中的受持三归,具足五戒,正是人天乘的佛教,所以,念佛法门,自然该摄了人天乘。况阿弥陀经上明明白白的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阿弥陀佛既有那末多的声闻弟子,我们能说它不该摄小乘佛教吗?

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性相二宗同样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念佛者的心,和阿弥陀佛,两两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说是唯识固然好,说是唯心也好。心外无佛则佛空;佛外无心则心空,正恁么时心佛皆不可得,那末,始教的空宗;分教的相宗;终教的性宗,无不在其中矣!

至于,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念佛,也得往生净土,这更是诸宗所不及的。

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的序文里说得好,“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举其名号,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苑与茅堂并彩”。区区数语,不但将贤首五教,都一齐道尽;即净土宗的理、行、果,或信、愿、行,皆该摄而无遗。三根普被,九界咸收。渡迷津之宝筏,是苦海之津梁。唯有净土宗,足以担当。

印光大师,在无尽的教海之中,独取念佛法门以度人,是真可谓探骊得珠矣!

诸佛子!出钱出力,来宏扬大师的遗教,其功德当亦不可思议!

中华民国六十年元月元日南亭于台北市华严莲社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引言

印光大师,民国一代高僧,专宏净土法门,后人尊为净宗十三祖。其一生中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以净土为依归;皈依弟子莫不奉为圭臬,而闻大师风范追随者亦依念佛法门而证莲果,其数何止于千万人耶?大师数十年来以念佛要旨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兴慈运悲,转妙法 轮,无非以末法众生,根钝难调,以此念佛法门,实为往生捷径而又三根普被;若钝根者,以信、愿、行执持佛号,亦可带业往生。若利根者,方一提撕,三昧现前,亲蒙弥陀授记,上品上生,如操左券。如未能深信或信而未笃,甫闻圣号,或赞叹,或恭敬,皆可远值净根,获大利益。是故大师普劝念佛,咸得解脱。

大师德行非止于此,尚多启办慈善事业,对各地之灾害救助,常倾囊以济,绝无难色,足见大师悲心之深切至极矣。如长安被困,陕西大旱,绥远灾难等皆如是。又如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佛教慈幼院等,仰仗大师德望以启众信,成绩斐然,尤以创办弘化社,印行经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相百万余帧,众生普利,功难尽述。此外护教不遗余力,重重教难,佛法式微,师皆声嘶力竭,大声疾呼制止迫害,否则焉有佛教之今日!师之一生,澹泊自如,常俭以自奉,厚以待人,无论何人供养珍食好衣,具不受用,随手转送;若普通物品,亦与众共享,绝不自图,以上行谊之严谨,虽小节亦不忽略,由此窥知大师必为菩萨乘愿再来,殆无疑矣。

偶在友人彭千寿居士处觅得“弘化月刊第七期”(民国三十年出版)一册,是刊为纪念大师圆寂周年之纪念专号,且作者大德如圆瑛、兴慈、妙真、了然、德森、广觉诸大师等,皆为当代专攻净土宗匠;其中遗教内有复应脱大师等书札六通,遍查大师文钞及永思集均未载入,弥足珍贵。而该刊在台恐无多份。为使学净者皆能一睹斯文,故影印流通一事,萦怀于心弗敢或忘。今年十一月初四日适逢大师往生三十周年纪念,获此良机,大悦,原本经高雄菩提佛堂主持徐槐生居士披览后认为流通适时,随即呈台北市华严莲社住持南亭老和尚鉴定后,由成一法师与徐槐生居士负责付梓校对事宜。复以篇幅过少,乃翻得菩提树九十七期印光大师生西二十周年纪念专号,载有纪念文十多篇,皆属在台缁素大德追思大师之佳作,拟皆编入本书,经函洽发行人朱斐居士,欣然允诺。又台北赵茂林居士藏有弘化月刊十七期亦为印祖塔院落成专辑并有遗教书札两通,成一法师征得赵居士同意,亦同编入。至此诸缘具备,而竟全功。本书遂定名曰:“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得以与“永思集”衔接而璧大师诸文集之全貌也。前写之本文,原以此为代序,后蒙师父南老人为序,故正名为引言,以符实情。书成略述大师行谊并叙编辑因缘如上。

中华民国岁次庚戍印光大师圆寂三十周年忌辰净业学人乐建吾复识于大乘精舍

印光祖师传略 陈煌琳

师法名圣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陕西郃阳县赵陈村人也,俗姓赵,父秉刚先生,举三子,师居季,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郃阳古之有莘,为任圣伊尹躬耕之地,故师俗讳绍伊,以明景仰乡先哲。性果毅,少业儒,列茂才,尝读程朱书,考讳欧辟佛,而厌厌多病,旋猛省,知前人所说不足信,遂披阅西来释典,研讨有得,嗣随长兄读书长安,距乡四百二十里。光绪七年辛巳,年二十一,长兄由长安回乡,即往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长老为师,未三月,长兄寻踪至,绐以母病笃,乃随回家,途中兄出俗服一袭,厉声斥曰,汝不卸僧装,吾必死汝于此,无奈,从之,及抵家,母固无恙也。长兄诫曰:谁教汝擅自出家乎?从今将此念头放下,否则定予痛责。家人虑师潜逃,防范綦严,遇戚家有喜事,兄偕师往贺,席间有肉,师故大啖,兄大悦,以为不复有出家志,防范遂疏,一日长兄往探亲,二兄在场中晒谷,师乘机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遂窃取僧衫,并钱二百文,奔莲华洞寺道纯师处,恐长兄追至,不敢久留,一宿而去,道纯师系一苦行僧,赠洋钱一圆,陕人鲜见,钱店不兑换,乃向首饰店,换得钱八百文,行脚至鄂,挂单竹溪莲花寺,讨一最苦单,打煤煮水,供全寺四十余人之需,打水挑煤,师独任之,日夜不休,自念未受戒,得留单,感常住慈悲。

次年(光绪八年)壬午二十二岁四月,和尚见师诚实,令照应库房,师诵沙弥律,知盗用常住财物之戒,整理糖食,手粘及气味,不敢用舌舐,以纸拭之而已,是年受具戒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后遁迹终南太乙峰,晓夕念佛,喜读契经,深入法海。生平工诗,出家后,不复作,专心净土,久而弥笃。

十二年丙戌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十月十四日,前往,入堂念佛,沐彻祖遗泽,净业大进,号继庐行者。

十三年丁亥二十七岁,转五台,一肩云水,返红螺,尺香斋畔,追步梦果,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年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十六年庚寅三十岁,四月之北平龙泉寺,司苦役,拾得行堂,仿佛似之,冬行脚东三省,白山黑水,一钵长征。

十七年辛卯三十一岁,返燕都,住圆广寺,孤云野鹤,相对忘言。

十九年癸巳三十三岁,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以师作事精慎,请相助检阅,化老见师戒行超卓,及归,即请伴行,安单法雨寺之藏经楼,一衲之外,身无长物,二六时中,惟念弥陀。寺众见师励志精修,咸深钦佩,而师欿然,不自足也。

二十三年丁酉三十七岁,夏应寺众请,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珠宝殿闭关,两期六载,学行倍进。出关后,了余和尚,特创慧莲篷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未几,仍迎归法雨寺。

三十年甲辰四十四岁,谛闲法师,为温州头陀寺请藏,又请师入京都,助理一切,事毕,南还,仍住法雨经楼。师出家三十载,终清之世(光绪七年出家,至宣统三年,共三十一年),不喜与人往来,不愿人知其名字,昼夜弥陀,求证见佛三昧。

师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迹精修,绝少他往,自民国七年,募印安土全书以来,迭因事至沪,苦乏居所,真达和尚,于民十一年,翻修太平寺,为师特辟净室一间,从此来沪,卓锡太平,国内护法诸居士,或因私人问道,或因社会慈善,有所咨询,亦时莅太平,向师请益,各方投函者,且更仆难数,太平寺之名,因师而显矣。

十九年庚午七十岁,一月,住苏州报国寺。师离山居沪,校印各书,因交通太便,信扎太多,人事太繁,急欲结束,觅地归隐,十八年,有广东弟子黄筱伟居士等数人,建筑精舍,欲迎师赴香港。先是十七年真达和尚,与关炯之诸居士,商修葺苏州报国寺,供养大师,即由弘伞明道二人,前往接管,至是众以江浙佛地,信众尤多,一再坚留,乃往报国寺掩关。真达和尚请于师,建灵岩山寺,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一切规章,秉师志而定。三四年来,以旧堂狭隘,不能容众,正在设法改建堂寮,从事刷新,师既至苏,与灵岩依迩,内外设施,均由师指导,遂成我国净土宗第一道场。

二十六年丁丑七十七岁,抗日战起,京沪沦陷,妙真和尚等,请于冬间移锡灵岩避乱,方便掩关,不预外事,安居三载,法体康强,精神矍烁。

12345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

印光大师文钞卷四

印光大师文钞卷三

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法门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

印光祖师画传

印光祖师画传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