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四、念佛大圆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四、念佛大圆满

1、净宗讲话

又名:浅谈持名念佛法门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积储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达到一心不乱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照净土宗的教义、观点和方法来浅谈持名念佛法门,对广大净宗学人来说,是有普遍实践意义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的目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释迎牟尼佛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着的一切苦难众生,针对惑业的轻重,根机的利钝,敷演无量法门,或顿或渐,或权或实,各随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觉岸。在无量法门中,禅净二门,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摄一切法门,因为禅宗主张离心、意、识,直指本性,灵光透露,当下悟入;净宗也正是彻证自心清净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很简要,都是法门中的瑰宝。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议处”拈取,一旦触及,体认不误,便可开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然而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意思是说:赵州从谂禅师为了心头尚未悄然,八十岁还去行脚参访,但遍参归来后,却又了无所得,徒然化费了草鞋钱!可见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解粘去缚。即使伏惑发悟,破参见性,而习气仍在,离了生死尚远,总之仗自力比较困难。所以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地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净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无量寿经》上,载有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们无量劫来起惑造业,还没有解脱,但只要从今以后不造现(新)业,(现业刹那便成过去,故实质上,现业与夙业不二。且业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业从何起?虽然如此,仍须顶礼十方诸佛,忏悔余习。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须“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药必须忘食,否则难以愈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二个“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语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象我国古代玄学家庄子,常喜以空阔的言词,来论证他的学说:说什么“有个名叫混沌的人,生下来就没有七窍,有人很怜悯他,替他凿了七窍,结果虽然有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意思是说:天地未分以前,人是无知无识的,等到知识多了,有了七窍,就促使人们早亡。这是一种寓言,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但是佛教所说十方有无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会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识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怀疑。他们的目光始终没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们不知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无边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认识宇宙的边缘还只有100亿光年。1972年发现了距离地球160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又有人认为160亿光年将意味着宇宙的边缘。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200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代号为PKS2000-330。天文学家预料,新的发现又将引起科学家们关于宇宙范围的新的争论。实际上,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佛学作了注脚。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要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根据《华严经》所说:华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婆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刹种第十三层。如果我们只相信佛说的义理,而不相信佛说的事相,这就叫“执理废事”,既废了事,那末理也不圆。因为事与理是对立的统一,从来是不二的。又要知十万亿佛土,并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因为心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也不能以大小、内外、远近来衡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情见。心性既没有界限,佛土也原无定向,佛说“从是西方”,是为我们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处,易成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颠倒处,全身生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这是理事圆融的微妙开示。

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惑业深重,愚昧无知,无常执以为常,无我执以为我,苦恼执以为乐,不净执以为净,种种颠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不容易。所以从同体大悲心中,无问自说,开示这个持名念佛法门,善巧地将一颗清净佛珠安放在众生染着心中,念念消除烦恼习气,净化心地,往生净土。我们必须不辜负佛的悲心,实践、护持这一广大微妙法门。莲池大师说:“假使驰骋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这段开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持名念佛既是一种特别法门,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历来祖师大德的教导,大致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人人会念,随时随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虽目的不在见性,见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谓“妙契实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间一句弥陀不离心口,至诚恳切,专精用功,便能逐步从有念入无念,即凡心为佛心。即使在人事纷繁,八面应酬的情况下,这一句佛号,仍不妨见缝插针,“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确是很好的描写。从前湖南衡州地方,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铁佬,大家叫他王打铁,一家四口,靠打铁度日。他为了生活,终日在炉旁忙个不休,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门前经过,王打铁忙上去施礼,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个解决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见他十分诚恳,便到屋里坐下,对他说:“这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了,你可随着打槌和拉风箱的动作,手里一槌、一拉、一推,口里跟着念起佛号。天天这样,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铁听后十分高兴,觉得既不碍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从此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铁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乐。因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号上,整个希望也寄托在极乐世界上。这样念了三年佛,临终时预知时至。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惊异地问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吗?还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我的家在西方。”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来他要往生净土了。不一会,他又站在炉边煨铁,并高声念佛。当把铁煨红取出时,说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时便去了。异香芬郁,面不改色,从此衡州念佛的风气很盛,可见净土法门,真是难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这就是说,其它法门往往只适宜于惑业较轻、上根利智的人,对中下根性人不易相应。持名法门却是利钝普摄,三根齐收:

1.下根人往往表现为烦恼惑业重,分别执着深,甚至多造恶业,不知惭愧,以致众苦逼迫,无法摆脱。这种人如果改过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头,并以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名,从朝至暮,念念相继,久久纯熟;妄想便能逐步减少,执着便能逐步放松;虽没有完全断除见思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或分而为十种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愿和自他二力,命终就能带惑往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观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这时只此一念,更无二念。这样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决不能侥幸而得,如没有平时笃实念佛功夫,决不可能有临终往生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时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可见仍不离因果的网络。但这种情况,实是万中没有一个二个啊。

2.中根人惑业较轻,一般说来,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不谋私利,助人为乐,至诚仁厚,表里相应,净化心身,完成人格;并逐步学习四摄六度,实践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础,同时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日积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脱落,一心不乱,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命终便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气分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对于实相妙谛,心不惊动,有的参禅明心,有的说法利生,并以清净心,执持名号,回向极乐。他们在念佛名号中,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理事双融;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做到了“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这种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正是实相念佛和禅净不二的境界。功夫到这一地步,便能破无明,见佛性,了知一句弥陀,即是本觉理性,即是法界全体。也就是说,正当念佛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种人因平时已智慧花开,本性佛见,一期业报终了,便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因已分破无明,故也分证“常寂光土”。

众生根性万别千差,修证也有许多层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类。以上总的说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往生,随各人功行的深浅,所生虽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就是说生同居土,就已横生上三土,极乐四土圆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赞叹净土法门“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以上讲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便可往生,这不是可浅吗?《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指导他和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求生极乐,早成正觉;还说到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都不离念佛。这说明念佛法门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这不是可深吗?所以念佛法门是可深可浅的。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门,要经历多番生死,才能脱离三界流转。象初果圣人—须陀洹,断见惑后,要经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断尽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后再进断色、无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证第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就能在这一生中带着惑业往生。往生后,由于境缘殊胜,就不会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并能不断进修,断除见思、尘沙等惑,利济众生,悲愿无尽,叫做行不退;进破无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说,往生人中,还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觉菩萨果位。这说明从凡夫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办,圆证三种不退,可见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无以复加了!

三、持名法门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一个人如果一直怀疑极乐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正的愿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无量寿经》、《观经》和《念佛三昧宝王论》上都有说明。)《称赞净土经》还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看作是“净宗的心髓”。因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所以称净土宗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当然,如果我们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误认为念佛法门,轻而易举,留恋尘缘,心存轻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脱哩。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便能圆伏圆断,证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所谓一心就是无心,这时便无心可乱了。“一心不乱”有事理二种,念到触境逢缘,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实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这二种“一心”是断惑一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净土宗就有一个特别办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得不乱,便生净土。可见伏惑亦能一心。不论断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亲菩萨《往生论》说:“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说:“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说明这个道理。

要达到一心必须生死心切。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虽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二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着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着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关头,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无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了得!”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管着油,哪有心思去顾到歌舞?”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环境、忙闲等种种不同,功课的繁简,佛号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说,念佛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心声相依,相继不断,自能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其颠倒妄想,从事持达理持,转染心为觉心,这真是持名念佛的总持法门!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译为正定。摄持六根,净念想继,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谓“净念相继”起初是以六字名号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净念转化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根尘脱落,寂照同时,无相净念,相继现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五、浴佛节上的讲话:都摄六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六、佛七讲话:信愿持名 即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6、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七、佛七讲话:净土资粮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7、

 

后五篇文章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三、谈谈净土念佛法门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印光大师:功德大小与心量相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