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阅读了《净土十要》一书。其中有明天台山幽溪传灯大师的《净土法语》,文章虽不长,而对学修净业的人可谓最为切要,读后深受法益。想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诵其言必先观其行。大师俗姓叶,号无尽,衢州人(今浙江衢县),少年时出家,钻研天台教义,后住天台山幽溪高明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着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等行世。大师一生精修净土,奉慈云行愿日课寒暑无间,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并高唱经题数遍,端坐而寂。由此可见,他的《法语》义理圆到,针针见血,决非偶然。 《法语》首先指出,学佛修行,出离生死,必须仗三种力量: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自力,指一类惟务自修,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者,如佛在世时或正法时代,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和诸大祖师等;他力,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仗弥陀的愿力,生极乐莲邦;本有功德之力,就是我们无始性具的佛性。 由于末世众生根劣,使自力超脱生死,无异于蚂蚁要爬上高山,用力大而费时久,往往难以到达目的,而念佛法门蒙仗佛力,带业往生,好似风帆扬于顺水,一生成办,永不退转,其难易迟速,不啻天壤之别。修行净土法门,自力与他力相结合,则本有功德之力,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但是,念佛求生净土的道理,说起来好象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随便做做还不难,时时提撕,念念不忘,专心一致,志求出要,那就难了。那怎么办呢?幽溪大师在《法语》中着重发挥了杨次公“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两句名言的道理。他强调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只有“轻爱”才能达到“一念”。轻爱就是要去除我爱执着。他说:“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就是说,要使贪着心减少,妄想心消除,逐步地由轻爱而一念,就必须杜绝妄境,觑破情见,即色以会其空,而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超然物外而能得到解脱的。 他还特地指出:“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物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自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这一段话,说得恳切,具体,透彻。我们必须多多体会,加以运用,修持功夫就一定能不断进步。 《法语》又谈到,要达到心念专一,必须从信、行、愿三个方面努力。信是相信,求生极乐,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心,如果有了疑惑心,心就不得专一。因此增强信心,还必须多多阅读大乘教典和祖师论着,以明了极乐原是我唯心的净土,弥陀原是我自性的弥陀。 行是行持。行有正行和助行两种:正行就是持名念佛和观想念佛。功夫从粗到细,境界从事一心到理一心。最后方能了达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本是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是心作佛,则自心是佛,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不过,初机修净学人,以着力持名念佛收效比较大,因为观想功夫微细难行。如果念佛功夫有了进步,持名观想可以相辅而进。动中持名,静中作观,持之以恒,精进不懈,功夫自然日趋纯熟。 助行又有世间行和出世间行的分别。世间行就是行世仁慈,具诸戒律等,凡是一切有利众生的事都要努力去做。出世行就是勤修六度万行,积聚福德资粮,读诵大乘,修诸忏法等,凡是求了生死的事也都要努力去做。最要紧的是佛法不能离开世法,如果离开众生,便无佛道可成。《法语》还要求净业学人应随时作观,对治习气,长养善根,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微妙助行。 关于发愿方面,《法语》作了这样的分析:愿有通别、广狭、遍局的不同。通指普通的修忏课诵,或诵读大德所立的发愿文;别指随自己意思而立的愿文;广指四弘誓愿等愿文;狭指自修自度,了脱生死的愿;遍指随时随地发愿自度度人;局指仅仅与大众在诵念时发愿。但发愿总不能离开四弘誓愿的精神,不能师心自立。大师又指出:“大率所发之愿,宜别不宜通,通恐随人语转,而自无准绳,别则自己标心克志进取,若能随通文而生决志,此则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久生滥漫,此则别亦成通。又宜广而不宜狭,广则所发之心大,而所克之果胜,狭则所发之心小,而所获之果劣。宜遍而不宜局,局则标心有限,数数间断于初心,遍则念念要心,刻刻圆成于乐土。” 我体会到,大师对发愿的分析和指导,对我们学佛人有很大的帮助。将愿列在行后,显示修行学沸必须发广大甚深愿的重要性。有了轻爱、一念的行,还要至诚恳切发决志往生的愿,才能出离娑婆,超登极乐。古德说:念佛行人纵然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心如铜墙铁壁,如果不发往生的愿,也不能往生极乐。不但要发决志往生的愿,而且还要发广度众生的愿。学习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大愿和普贤菩萨所发十大行愿。这样,往生便决定可期。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是我们学修净业的良导,进趣菩提的指针,有志于专修净业的道友,宜熟读深思,身体而力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