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三毒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贪,怎么度自己的贪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度第一个是「布施」,着重在「度」;四摄法里面也有布施,着重在「招生」,不一样,那是把别人招来劝他学佛,目的在这里,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度自己,诸位要晓得这六种统统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你要认为这是佛菩萨度众生的就错了。佛菩萨不度众生,佛菩萨没有办法度众生,佛菩萨要能度众生、有方法度众生,我们这些众生早就被他度了,佛菩萨用这些方法给我们做增上缘,岂不闻六祖所说,众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要明白这个意思。

这六种方法,佛教给我们自己度自己。布施度什么?我们晓得凡夫之所以成了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三毒烦恼」,三毒烦恼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贪」,贪求无厌。得不到的就想尽方法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患得患失,这就是生死根本。贪到了,喜欢,又怕丢掉,贪不到的时候生瞋恚心,这些统统叫愚痴。所以三毒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贪。因此佛菩萨教我们自悟、自修、自度,第一个就是教我们布施。

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众生哪个不贪财?佛教我们财要舍。其实舍财不是真正的目标,舍财只是一个助缘,真正要舍的是什么?贪财的那个贪心。如果没有贪财的贪心,财富没有障碍。障碍你修行证果的是你贪财的心,那个东西要不得,所以这个要舍,可是贪财的贪心不容易舍。你说财富很多,天天摆在那个地方,你想把贪财的心舍掉不容易,一看到财他又贪了。所以佛教我们干脆把外缘给断掉,把财富统统舍掉。舍掉,养你不贪财的那个心。几时你那个不贪财的心真的断了、没有了,再大的财富来了也可以享受,不相妨碍。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你看诸佛菩萨,看净土法门,看净土极乐世界的众生,那种享受比我们这个世间富足太多了,要什么就有什么。住的是七宝宫殿,我们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没有法子相比。我们今天这个磨石子地就不错了,铺上大理石那个地就不错了,人家黄金为地,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所以说贪心尽了,一切富贵可以享受,不是不能享受,这个享受是没有烦恼,不会堕落,他不造业,所以财要舍。

其次是「法布施」,「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能、才艺、智慧,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追求的,总希望自己在世间能够达到多才多艺,总希望成就自己很深的学问、很大的能力,这些都在「法」里头包括了。我们自己会的往往不肯教给别人,教别人自己还要留一手,怕将来别人超过自己了,这就叫吝法。佛教我们「法」要舍,法要布施。法布施,我们自己知道多少,人家要想来学,完全教给他,毫无保留的教给他,别人的成就超过自己,那就太好了,不但没有嫉妒,而且生欢喜心。他的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这事情他办好了,我就不必办了,不必办是享清福,古人所谓是「能者多劳」。他很聪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为我们服务,他很辛苦。我们无能的人、无智慧的人只有享福,只有享受。所以希望别人在智慧、能力上都比我们强,这就是法布施的意思,度我们吝法的心,度的是这个。

第三类叫「无畏布施」。换句话说,前面财与法所不包括的都在无畏布施里面包括了。而无畏布施里面顶重要的一个意思是保障大家的身心安稳,别人要遇到苦难的时候,身心不安,你能够有力量来保障他。这是布施的三种。这三种布施都是度我们贪心的,无畏布施度贪生怕死,所以这种布施,目的是断自己的烦恼,你看跟四摄法里头,布施手段是一样,外表看是一样,用意、目的却不相同。四摄法的布施完全是利他的,而六度里面的布施完全是自利。

布施有三种果报,可是我们修布施如果心里面念念着有三种果报,诸位晓得,那你是修世间福报,不是修布施波罗蜜,这个要搞清楚,修福跟修波罗蜜完全不相同。如果我们财布施希望将来自己得到财用不缺乏,那是真得到的,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布施是因,果报上一定得财富。你修财布施的目的不是断贪财的贪心,而是求将来在福报上没有缺乏,那这个就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你看看不一样,结果不相同。你的目的要是去贪心,你的果报是无上菩提,如果求生净土,你的果报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是得眼前的财富,出不了三界,你来生一定享福,福报在哪里享不一定,除了地狱之外,五道里面都有福报的,畜生里面,有福报的;饿鬼道里,也有福报的,不定得什么身,但是一定有福。

法布施,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增长聪明智慧,那又糟了,就变成「世智辩聪」了,不能成就你的道业。法布施确实得聪明智慧,可是我们修法布施的目的不在求聪明智慧,目的是求清净心,你的目标也算是正确了。世智辩聪要是落在神道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那个神很灵验,他为什么会灵验?前生做人修法布施。在人间里面就是绝顶的聪明,在鬼神道里头就是灵验。你们常常读经,你看读到安世高传的时候,安世高那个同学不是做了[共+阝]亭湖的湖神吗?那是畜生身,他的身是蛇身,是一条大蛇,他在那个庙里头作神很灵验,真是问什么事情都很灵验,知道过去、现在、未来,那是个蛇,不是人,所以不能求。

无畏布施的果报里头有健康长寿,这都是有一定的,如果你要是求健康长寿,对于你修行也是障碍,为什么?增长我执,纵然能带业往生,品位不高。我执破掉,品位就高,才能得一心不乱。破了「我执」得「事一心」,破了「法执」得「理一心」。所以你看看同样是布施,事是一样,用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如果要用真心来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的物很少,只有一点点,果报不可思议,这是我们没法子想像的,诸位要读《华严经》你就晓得。很小一点财物布施,变成无量无边的果报,为什么?称性布施。用的是真心,也就是以无分别、清净、平等心布施,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底下讲「度悭贪」,悭是悭吝,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放下,这是大病。贪是什么?没有的想贪得,有的丢不掉,这是修行人可以说是病根的病根。

佛陀在世,当年他修学的方式,所谓「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佛陀当年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叫树下一宿?那个叫真正出家,没有家了。晚上过夜也在野外,野外有大树可以能够遮雨、遮露水。如果这个树很大,在树下坐得很舒服,他每天都到那里去,变成对那个地方起了贪爱的心,这个地方比那个地方好,贪心起来了,这点贪心就成了重大的障碍,为什么?烦恼断不掉。学佛就是教你断烦恼的,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你这个烦恼天天增长,你怎么能断得掉?「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掉了,「尘沙、无明」断了,「法执」破掉了,两种执着要是破了就成佛了。所以在世出世间法里头不能有一点点贪心,所以佛的制度,在树底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就得搬家了,不能再到那里去了,绝对不贪恋,不是说你不能受用,不能有贪心。你看防范得这么样的严密,无非是叫我们把这个贪心彻底连根拔除。

今日之下比起过去那些人修道要难得多,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证阿罗汉果的人很多。在佛整个法运里面来讲,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定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而佛在五五百年里面是更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五百年真正有修行证果的人,「禅定成就」,真正有证阿罗汉果的人,往后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个五百年有证果的。第二个五百年证果的人少了,但是有得定的。第三个五百年得定的人也不多了,「多闻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前两个五百年过去了,第三个五百年到中国,所以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你看中国历代大法师,你看看我们大藏经里头注疏多少,真是多闻成就。就连禅家,禅宗祖师留下的语录,《续藏经》里头几乎二分之一以上是禅宗语录,真正是多闻成就。

第四个五百年连多闻也不行了,大家念书也念烦了、念厌了,念不上心了,但是修福,天天修庙、修塔、造佛像,干这个,修福,「塔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年以后,那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以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坚固?「斗争坚固」,福也不修了,天天斗争。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到处斗争,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如果要是现在不斗争了,那释迦牟尼佛的话我们不能相信了。他说斗争坚固,现在不斗争了,佛的话就不灵了。所以今日之下普遍斗争,给诸位说,那是正常的现象,不足以为奇怪。我们自己要明了,他斗我不斗,他斗我让他斗,我们能忍让就是禅定成就,我们不争,智慧成就了,真的修行在个人。他所要斗的无非是他要贪的,他要贪的都给他,他不舍,我们能舍,只有两个都不肯舍,两个都放不下,才会斗争。一个要,一个不要了,那就斗不起来了。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要度自己的悭吝心、要度自己的贪心,一定要一切都放下。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一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31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梦境能够看到自己有没有进步

净土法门:他念上三天,头就不痛了

净土法门:众生之苦,苦在患得患失

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净土法门:念佛人也可以利益一切众生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看看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据为己有?

净土法门:想前想后、想东想西、患得患失,都叫做妄想、执

净土法门:日本人编的书—《未来属于中国》

净土法门:日本人编的书—《未来属于中国》

净土法门:五种业因受卑贱的果报,五种业因得尊贵的果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