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8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下面总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属于重颂。第一首:

【憍傲于多闻。执着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第一句是重颂「心生骄慢,不敬多闻」。

第二句是重颂「于诤论多起执着」。

第三句里面是前面这二十种过失第三种,「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随烦恼里面的一种,大乘《百法明门》里面跟我们说烦恼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六种是根本烦恼,有二十是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分大随、中随、小随,这个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

什么叫失念?对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们讲的记性不好,常常忘记,这个叫做失念。佛在经里面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与贪着、喜欢世话有关系。无明、烦恼、习气,这是所有一切过失之因;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种种过,可以说都是缘;有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如同经上所说的。第二首:

【远离正思惟。身心不寂静。退失于法忍。是名世话过。】

「远离正思惟」。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应,《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与诸法实相相应的,这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才算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正知见是非常合理的,决定不是盲从。所以知见要正!

「身心不寂静」。心,妄念很多;身,躁动。身心都静不下来。

「退失于法忍」。简单的说,他没有耐心。不但学佛没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里面,他也没有耐心,这也是世话的过失。第三首: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这是讲用功。世话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碍。「心不调顺」,也就是心里妄想、烦恼、知见很多,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钵舍那」是梵语,奢摩他翻作止,毗钵舍那翻作观,就是教下常讲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静虑,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的意思。可见得翻译的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这两句就包括了佛门所有一切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

这个止我们讲放下,这个说法大家就比较更容易了解。凡是从止入门的,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从这个地方入门,就叫做奢摩他。你从奢摩他入门。毗钵舍那是看破。或者你从看破入门,就叫做毗钵舍那。看破是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完全明了了、完全通达了,这个心清净了。从这里入不二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喜欢世话的人,对于用功夫就有妨碍了。「远离奢摩他」,这个止观你都不能成就。

我们念佛,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会念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里面有止也有观。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什么都不想,这就是止!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观。所以念佛会念的人,这里面有止有观。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老实念佛,不必再去参禅了,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奢摩他、毗钵舍那。

这以下是讲在生活当中,也产生许多过失。第四首: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师长」是教导我们学佛的老师,不是世间的这些师长。世法里面的师长,没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是教给你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这样的老师。因为你爱好世话、世论,当然把你修道的事业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没有认真去做,这是不敬师长。所以师长并不是要我们常常奉养他、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怎么样对师长尊敬?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尊敬。

「智慧不坚固」,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你心不清净,哪有真智慧?第五首: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这是你得不到护法善神的保佑。纵然有辩才,你的辩才也会有退转。第六首: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着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是修行证果的人。他看到你,对你非常惋惜。必须要晓得,无量劫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在佛法当中,尤其闻到净土法门,那真是无比的希有。为什么?这个法门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证解脱!你修学其他法门,则未必!为什么?其他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法门不须要断烦恼,叫带业往生,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里面,最容易修学、最容易成就。它是希有难逢的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还懈怠,还不能把这个世间法舍掉,这个叫真可惜!圣者呵责就是这些事情。

「唐捐于寿命」,唐捐是浪费。可惜你这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没有用在道业上,非常可惜。第七首: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是讲你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夫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应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也是过去方东美先生常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享受到了。

「诸行皆缺减」,这是说你纵然用功,你没有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烦恼、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所用的功夫跟生活脱节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

「远离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够得力了,那要是证菩提涅盘,当然更渺茫了、更没有指望了。

「命终生忧苦」,「忧苦」是指三恶道,这也是世话把我们的功行耽误掉了。第八首: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世话多的人,耽着世论的人,对于佛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动摇的,信心不清净。「风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当然不坚固。第九首: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们常讲作戏的。作戏不是真的。他在戏台上赞叹这个人勇猛,那是台词上这么说的。那个表演的人真的那么勇猛吗?不见得,他是演这个角色而已。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修行人也跟演戏一样,不是在真干!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很长。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在演戏?演给自己看,还是演给别人看?到最后都落空了,这个很可惜。第十首:

【随逐世语言。染着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这也是世话过。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说,与佛相背就是邪道。第十一首:

【希求心不遂。谄曲多诤论。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希求心不遂」,就是有求而求不得,这是八苦里面的「求不得苦」!

「谄曲多诤论」,心不正直,喜欢诤论。

「远离于圣行」。「圣行」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密、是十大愿王。他与六度十愿完全相背、远离了,这也是世话的过失。第十二首: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得少为足。眼前一点小的利益,他以此为足了。对于圣教,乃至于净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西方真有极乐世界吗?我念佛,阿弥陀佛真的会来接引我吗」?生这一种疑惑。这个疑惑很麻烦,诸位读《无量寿经》就知道,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普通的怀疑,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烦恼!使你的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动的。「猿猴躁扰」是比喻,所谓心猿意马。第十三首: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自己没有智慧,不觉悟,常常被这些愚者所玩弄,被他们所掌握,被他们所控制。第十四首: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这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迷惑,六根起用都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世话之过。第十五首: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世尊教导我们,也是劝告我们,哪些人喜欢这些世话?诸位要记住,世话的范围非常之广,凡是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一切言论都叫世话。由此可知,喜欢世话的人多了!在历史上著名的这些文学家,都是喜欢世话代表的人物。我们想一想过去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当时的大文学家谢灵运想参加莲社,被慧远大师拒绝了。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他喜欢作文章、喜欢作诗,这是世话。你有这一些嗜好,你就影响别人的清净心,别人天天念经念佛,你在这边吟诗作文,那怎么行?这是愚痴,不是聪明!愚痴是什么?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有智慧的人,想尽方法超越六道轮回。

「尽寿常空过」,这一生都空过了。

「不如思一义」,思一义,最简单的,这些人不如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弥陀佛。她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放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她成功了,她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这叫有智慧,这个叫聪明,这个人不是愚人!

「获利无有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萨。那个利益佛都说不清楚、都说不尽。第十六首: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佛在这里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个时候就有,现在我们也有,这是一般人常常喜欢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个甜味不能离开甘蔗的皮跟甘蔗的节,但是那个味也不是从皮节而生的。这个你仔细去观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第十七首: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从法上说,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来说,世话就像甘蔗的皮跟节一样。世话我们要不要?要,不能离开。人与人的沟通,须要言语。上一代的人跟下一代人的沟通,我们现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沟通,这就讲历史了,那要靠文字!我们今天读佛经,佛经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说的话,我们今天读到也能懂佛的意思。这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有用,不能执着,不能够贪爱,贪爱、执着就错了。我们要明了它的义理。义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样,言语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节一样,我们吃了之后会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

「是故舍虚言」,舍虚言,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执着它就对了。

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实义」,从经典的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第十八首: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有智慧的这一些菩萨们,他们知道贪着世话之过。决定不能贪着。自古以来,我们佛门里面祖师大德,说实在话,他们留传给我们的这一些著述里面,不但有一切经的讲解、疏论,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好的文章、也有很好的诗词留下来。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贪着?他没有。没有,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他有这个能力,并不是刻意去学的。刻意去学,我们就错了。我们要刻意去学道,怎么能学这些东西?他有这个天赋,我们说他有天才,他一接触就会了;不但会了,他还好高明,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来接引众生,与大众结缘。

像近代的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这一些世话、世语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他的确是个天才,书法好,绘画也好,他能画能写;诗词也好,金石雕刻也好,这都是世间艺术,他样样都精通。他拿这个来做佛事,来做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这个天才,不要去刻意学他,学他你就犯了过失。你有这个能力,行。没有这个能力,不必去学。

印光大师就很老实。印光大师写的东西很多,你仔细看,他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那是真的是有功夫,但是在艺术上讲谈不上。你仔细观,他有精神在里面。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笔一笔规规矩矩的写就行了,不必求好!你不是作书法家,你要求好干什么?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师表现这个样子,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是修道人的好榜样。

「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第一义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义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义。你只要老实念,把整个精神集中在名号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这个佛号没有一个杂念夹杂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义。所以读了这个经文,不要再去找什么叫第一义,那就麻烦了。第十九首: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法味」是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你听了能有悟处,这是法味!同样一部经,你每天去读诵,天天有悟处。怎样才会悟?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都没悟处?我们用心不对,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处了。你没有悟处是你的心不真诚、不恭敬、不清净。读佛经跟看报纸没有两样,那怎么行?那怎么会有悟处?「真诚、恭敬、清净」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处。悟的浅深、广狭与你用心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心愈清净,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广,这是法味!「义味」,义是悟入境界了,体会义理了。

「解脱第一味」,「解脱」是契入境界。这三个意思,后面比前面深,所谓后后胜于前前。义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义味就更深了。在我们一般讲,一个认真学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净,真诚到极处,这个义味就得到了。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那是义味,你明白佛所讲的道理、义趣。「第一味」是你证诸境界,叫证果了。前面第一个听说,第二个明了,第三个是入境界了,那是第一味,你亲自尝到了。

「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哪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些事情,他不欢喜?这个绝决不是世话之味能够跟它相比的。世间世话之味也很浓,也有好的世话百读不厌,它有这样的摄受力量。好的文学作品,叫人读了爱不释手,那是世话,它也有法味;但是它没有义味,义味跟第一味没有。法味它也有,当然没有佛法这么浓。第二十首: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对于我们没有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利益。凡是没有这些利益的,我们应当要远离。

「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第一义在大乘佛法里面常讲,就是菩提涅盘,也叫一真法界。这是真实的第一义,殊胜的第一义。第二一首:

【如是第一法。诸佛所赞叹。是故明智人。常乐勤修习。】

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是大菩提、大涅盘,诸佛如来已经证得;希望一切菩萨努力精进,快速也能够证得,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愿望。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这一句是弥勒菩萨对世尊的赞叹。

「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何有菩萨」是哪有菩萨?菩萨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实智慧,他怎么会再爱好这些世间的言论、世间的学术?他当然会舍弃掉。因为爱着世间的言论、学术都不能超越三界。世尊这些教诲都是真实教诲,不是世间圣贤所能说得出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

「云何名为睡眠中过」?睡眠有什么过失?「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这十一类的过失,都是叫众生生烦恼的、都是叫众生起愚痴的。所以佛菩萨在这里一问一答,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旁边听了之后,能够觉悟、能够觉醒过来,远离这一些过失。下面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我们看末后这两句,「精进、意乐无倦」,这是我们学佛人所向往的、所希望得到的。怎样才能得到?离开睡眠就可以得到了。我们看底下这个睡眠的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嬾惰。二者身体沈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肤暗浊。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为行愚钝。十四者烦恼缠缚。十五者随眠覆心。十六者不乐善法。十七白法减损。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进。二十者为人轻贱。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喜欢睡觉的人,有二十种过失。

「一者,懈怠嬾惰」。这是当然的,贪睡就是懈怠懒惰。

「二者,身体沈重」。这也是事实,但是往往我们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体显得很笨重。换句话说,他的动作不敏捷、不灵活,这是睡得太多了。我们曾经遇到过,过去有一个同修,现在他改了不少。他曾经告诉我,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喜欢睡觉,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几二十个小时。大概这二十种过,他条条都具足了,一条都不缺了。确确实实许多疾病都是从这里生的。

「三者,颜色憔悴」。带的是病容。

「四者,增诸疾病」。有疾病的时候,这个病必定会加重,会睡出许多的毛病出来。

「五者,火界羸弱」。火界是说我们的体温。体温不正常,比一般人的体温要差,显示他的身体很弱。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父母和子女有四种因缘

印光大师:父母和子女有四种因缘

净土法门:请问什么叫妄语?敷衍或者附和的话是不是妄语?

净土法门:请问学佛人是不是一点酒都不能喝?

净土法门:如何将念佛堂的功夫,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复杂人

 

后五篇文章

高僧故事:为证三昧闭关六年虔修净土成就非凡

高僧故事:为证三昧闭关六年虔修净土成就非凡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67集)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68集)

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是谁?就是自己本人,这一点必须要知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