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修次中篇(合集) 七、福德与智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修次中篇(合集) 七、福德与智慧

 

  佛子行三十七颂与缘起赞

  一九九七年五月于纽约庄严寺

  嘉瓦任波且 讲授

  蒋扬仁钦 口译

  林耿如 王怡文 整理

  一、皈敬颂

  礼敬、供养、皈依导师、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无上士、天人师、佛、吉祥世尊、胜者、释迦能仁

  当二足尊降生时 于大地跨七妙步

  宣说世间我最尊 具智世尊我礼敬

  具足清净最胜色 大智海如金须弥

  声名显赫于三界 怙主胜德我礼敬

  三界无有如汝者 无等智尊我礼敬

  我于大悲依怙尊 一切智慧说法者

  福泽功德大海田 如来如去恭敬礼

  我于离欲之清净 度脱恶趣之妙善

  独一最上之真实 寂灭正法恭敬礼

  我于诸已度脱者 示解脱道具福德

  善住清净学处者 贤圣僧伽恭敬礼

  大恶小罪皆莫作 众善悉皆圆满行

  己意时时遍调伏 是佛教法精勤修

  如星翳障或灯火 如幻朝露或水泡

  如梦闪电或云彩 有为法应如是观

  愿诸有情能以此功德 证得佛果调伏过失贼

  并且脱离轮回大苦海 永出老病死浪之波涛

  二、前言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可以与我的法友中国佛教信徒,介绍佛法的内涵。以佛法的历史来讲,你们是我们的长辈,我们是你们的学弟,按理应该是长辈对学弟教授,但是今天是学弟对长辈教授。总之我们都是跟随佛陀,是佛陀的弟子。我们不能以此为足,应更进一步了解何谓佛法?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由内心生起的,假使内心无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从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佛陀说:“我讲解脱之道,至于要走否由你自己决定。”因此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当自己的皈依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和蔼平静的人,和蔼并非是身、口的外相,最主要是调伏内心而产生。何谓调伏内心呢?并非服药开刀,要在内心上生起智慧辨别,才能调伏内心(即串习内心),慢慢训练、渐渐串习,我们的心识就会跟着改变。不管任何正理,反复思惟很容易了解,而且自然而然会想起道理。藏文串习是修的意思。串习方式有二:(一)透过许多道理确认。(二)串习认知了解道理,慢慢把内心平静地安住在此道理上。只是针对某个道理,不由理由来确认,透过道理认识事相,然后进一步串习,这是人的辨别能力(人的特征)。调伏,是由心来调伏,调伏的地点也是内心,调伏之后内心会得到真正的平息寂静。

  心识有粗、细等等很多种层次,像我们现在轻松的坐著,内心应该很平静,以此平静为最粗的标准,直到最究竟成佛内心的平静,这中间有很多很多层次。无论为了自利得到暂时解脱,或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圆满自他利成佛,我们目前要修习的就是使内心平静。心经有“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前进、再前进、到彼岸去、到涅磐的彼岸去、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彼岸。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心境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因此无法一步登天,必须慢慢地串习才能增长,所以说前进再前再才能到彼岸。我们要如何使道功德增长?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又分智慧和禅定到彼岸,即六度中的慧度和禅度。慧度是以智慧增长我们的道功德,如何以智慧往究竟的佛果前进?未知令知,知后再串习。真正的慧度至少要做到善男,“善”指大悲心,因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门,再修学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罗蜜多。未成佛之前有二种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善心(指大悲心)是福德资粮可证得色身(色身、报身),智慧资粮可证得法身。因此龙树菩萨云: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二种资粮,得到二种最殊胜的果报。因为大乘分福德(方便)与智慧二法门,所以今天讨论也分二:(一)佛子行三十七颂,属于福德资粮(二)缘起赞,宗喀巴大师所作,主要讲空性方面属于智慧资粮。如此将可以圆满福德与智慧二种法门的课程。

  三、礼赞文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 恒以三业恭敬礼

  礼敬观世音菩萨无二的上师,为什么要恭敬上师,礼拜观世音菩萨呢?理由也是福德和智慧资粮。因为观世音菩萨心中只想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所做都是利益有情的事业,所以得到究竟的福德资粮,得到之后所行所想还是只有众生,因此礼敬观世音菩萨。福德资粮仍需智慧资粮相辅相成,“虽见诸法无来去”。在现证空性的当下所证唯有空,虽然以胜义谛而言没有自性的来去,即没有真实的来去,但仍以世俗谛去行“唯一勤行利众生”。简短一句礼赞文包涵福智二资粮,可知福德与智慧不可分而且需双修。“唯一勤行利众生”,也是佛子行三十七颂所讲最主要的道理与基础。“虽见诸法无来去”,主要是空性和智慧的道理,所以讲缘起赞。虽然见到一切法无来去,并非实际上没有无来去的名相,而见到无来去,实际上是有来去,为什么?因为来去本身,并非由它那方面的究竟性质而产生(自相存在),所以在观察究竟性质的智慧当下,无法见到来去。中论有一偈八种无遮相的礼赞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何谓无?无是一种遮,无生是没有究竟性质的生,以生的名词有因果生、自生、他生、自他生;透过各种理由寻找生的究竟性质时,确实无法找到生在哪里?所以生不是究竟性质那方面产生的生(即无生),因此生灭等八种法是存在,但以究竟性质而言是没有的,是无遮,是不生亦不灭的。观察胜义性质知道胜义现量的根本智当下,是不会见到任何的生灭、去来。什么是没有究竟性质的生和灭呢?生灭的产生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依缘起,依观待而产生生灭;因为依因缘、依观待而取名为生,没有一个是不观待而产生的有。

  佛法讲一切法是缘起,因为缘起依因果而产生,因为依因果而产生所以取名为诸法。佛法有四部宗义来解释无我,四部以中观的宗义最殊胜,中观成立唯有依缘起而有,缘起又分粗分和细分。我们透过龙树菩萨的著作仔细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果,虽然都是跟随龙树菩萨的说认为诸法无实有,但认为诸法无实有的中观派又分二(对于缘起的道理有些认识比较深),由他们的著作可知中观分两派。宗大师所著缘起赞是最深奥的缘起道理,此赞是说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互相配合的道理。

  四、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略名:“缘起赞”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1、由见说何法 智说成无上 胜者见缘起 垂教我敬礼

  由于导师释迦牟尼佛见到甚深的性空缘起道理,也把所知教导我们,因此我敬礼至尊无上具恩佛陀。藏文“垂”有学习之意,“教”是自己了解后教授他人。为何见缘起可以成为无上?假使透彻了解缘起的定义,如实了解缘起就了知诸法皆性空,说到性空可以马上联想到缘起,性空与缘起互相配合,深入了解缘起之后,就可更透彻了解二谛(世俗谛、胜义谛),然后实行地谛法。见缘起可成无上的道理,另可以解释缘起是世俗相,如实透彻了解世俗相,必须了解一切因果规则,世间的善恶法等等缘起法,再加上因为了解缘起的性质而了解空性,因由证空的缘故断除无明。如此正好可教授欲求成佛者所需的修行资粮,他已现证空性,了知何时该修何法,已断除无明可以对弟子说空性。弟子要修习智慧资粮就说空性道理,弟子想学福德资粮,他因为见缘起、见因果,就可以对弟子说何为应修及应断,弟子所需二种资粮他都透彻了解,所以称为无上。

  2、世所有衰损 其根为无明 见何能还灭 是故说缘起

  所有佛教宗派都讲到四谛的道理及因果的规则。由于细微因果而有十二因缘,由四谛的集谛和苦谛所安立,集谛有烦恼及业,因由烦恼和业产生痛苦。烦恼又分二,最主要是最粗的无明,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而且是自然而然生起此心,不会为了想得到痛苦而承受痛苦,但是为什么做了这么多想离苦得乐的事,却老是得到痛苦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因?什么是真正快乐的因?何者该取?何者该断?因此佛陀说我们真正痛苦的因是无明。因为无我有许多粗细不同的说法,所以无明相也有许多粗细不同的层次。世间所有衰损的根源是无明(实执),认为一切都是真实有,这是颠倒识。 我们现在无论看到任何事物,都觉得六根所接触的六境,都是由境上而产生,存在方式就是由它那方面而生起(自相存在),如此的执著就是真实的执著。一些中观论师称为有自相,何谓自相?在境上那一方面有产生的能力,因此一切的境都是从它那一方面(境上)而产生,所以称为有自相(自相存在)。中观论师智藏大师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由境上而产生,这是原来有的、不能断除的,因此观察这种智慧,不称为观察胜义的智慧。”但是月称论师,佛护论师、寂天菩萨认为,我们是会看到境上产生的这些现象,在观察时可以称为观察胜义。因为它本身是没有(境上没有性),由于我们迷惑,所以才会看到一切都是由境上而产生,因此观察时可称为观察究竟性质,这种智慧可称为观察胜义智慧,他们不承认有自相存在。

  第七世达赖喇嘛说: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串习的力量,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从境上产生(有),实际上境上本身无基础可安立。但奇怪的是,由于因果千变万化的幻相而产生了一切,再加上无始以来的无明串习看到境上有;事实上是相反,因此从境上产生的有是绝对不存在原。当你用手去指说:这是花但在指这是花的同时,花是从它本身境上产生还是从其他产生?花并非从它的自性(它那一方面或它的境上)而产生,但是不能认为花不存在,因为花是有的。经上说:一切的山水、风景、万物既非自相成就,它的存在是怎样的方式?唯有依我们的分别心及境上假名安立,唯识而取。它的存在虽是唯识而取,但并非我们心识取什么,他就成什么。以花来讲,我的心识如认为他是大象,但不可能成为大象。花的存在跟我们的心识有关系,而且必须依心识取名。一切生存并非从境上产生,而是由心识取名而产生,但心识取什么,不一定成什么。因此“有”的定义分三:(一)世间共许,唯识而取,在名言上大家共许这是花。(二)在世间名言共许当下,没有其他名言识可损害它。如视力不好的人,从远处把花看成动物,这时他的眼识是名言识(以他个人而言是量),但当他走近一看原来是花,此时原来认为是动物的名言识,被现在知道是花的名言识破坏了。(三)在观察胜义当下不会受到损害,观察胜义时不会找到任何纰漏。花有的定义是我们识为它是花,大家共许是花,花的存在是由于花的形状、颜色、因素、本质……等等因缘具足才产生了花的名相,此名相还需世间共许,不受其他的名言识破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从花那方面产生的花。

  由诸法所需的因缘聚合,一切都存在之后,我们称此法是何法,没有任何从它那方面产生的有。但我们确实看到从境上产生它的存在,这是错误的颠倒识。因此无一法从境那方面产生(自性成就),这就是空性,空掉从那方面产生的性质即是空性。无明是执著从它那方面产生(自性有的执著)。“见何能还灭”,见何法才能断烦恼的根本---无明。“是故说缘起”,因为见缘起才可灭无明。

  3、尔时具慧者 如何不了知 尊圣教心要 即诸缘起道

  4、如是于依怙 希有称赞门 除说缘起外 谁能得余者

  5、由彼彼依缘 说彼彼性空 离此更何有 希有善教诲

  佛陀的圣教心要是性空缘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对于真实的性空缘起不能了知?佛陀以各种道理告诉我们何谓缘起,在佛陀所讲的法门中,以称赞佛陀所说的缘起最殊胜。无论任何法皆依因缘而生,所以性空,除此之外没有更希有的教诲,因此最善巧珍贵的教诲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6、愚者执何法 坚固边执缚 智善彼即是 戏网尽断门

  7、此教于余未能见 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竊名以饰赞 如于野干呼狮子

  8、希有大师希有依 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 于彼大师我敬礼

  下部论师认为一切法有自性,所以因和果从它那方面产生,由于从它那方面产生的因果,而形成一切法自相存在。他们认为因果缘起的道理可辅助法成为有自性,这是愚者所执的法,他们对于因为缘起,所以法是有自性的执著,非常的坚固强烈。具有智慧的中观论师认为缘起是互相观待产生,所以无自性,互相观待不应是自性产生,不应是境上产生,下部见解正好与应成相反。因此由缘起断除所有坚固的恶执者。

  缘起赞与佛子行三十七颂应该常念诵,不只读过而已,还要思惟道理,对你们很有帮助,不是恭敬的供在佛桌上天天供养。

  每个人根基、思想、信仰不同,所以需要许多的宗教配合众生,使更多的众生得到帮助。但为了使个人信仰的信心更强烈、更深入,自己要认识自己宗教的真谛,佛教徒认为佛法最殊胜的原因,并非佛像殊胜,而是佛陀所讲的教理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思惟的空间?而且是无量无边,浩瀚无比。我们的善心可否透过串习而成为究竟?这些都是需要透过许多道理去思惟,假如认为有道理,而且确认佛法最殊胜。如此去了解这些课程的内涵,才会对佛陀有更深的敬信心,皈依的心量才会更强烈更坚固的生起。宗大师在缘起赞说:小时候见到佛像自然会产生虔诚心,但现在得到的是坚固不动的信心,因为缘起道理,我终于知道您(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有深广无上的智慧。所以更透彻了解缘起,对于说缘起法的导师,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信仰。

  唱诵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此回向文意义深妙,再加上你们用悦耳的调子唱诵,因此我内心很欢喜也感触良多。我一直认为如果人人有慈悲心而且互相关怀、容忍,并且将此推广,不知有多么的美好!惊慌失措、畏惧以及怀疑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愿消三障诸烦恼”的烦恼有很多种,主要是三毒(贪嗔痴)。烦恼有粗分细分,细分烦恼从愚痴无明产生,认为诸法从它那方面产生(自相存在)的执著,无明是轮回和烦恼的根本,因此希望从内心消除一切烦恼,不是从外境。“愿得智慧真明了”。认识烦恼的过患,烦恼无始以来与我们一起,唯有去除烦恼的根本无明(从它那方面产生的执著),了解诸法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的时候,实有的执著就会离开。因此以空性智慧去除三障诸烦恼。智慧有:名言智慧、世俗智慧、胜义空性智慧。此处智慧指了解空性的智慧,而且是正对治细微无明的智慧。为了得到最究竟的智慧,首先我们必须听闻空性的道理,听闻之后产生闻所生的智慧;接著要去思惟,慢慢串习就会产生思所生的智慧;然后使内心安住于何谓空性的那一点,如此串习才会产生修所生的智慧。必须有次第的慢慢往上修,并非马上可成就,而是长时间串习。

  在修习智慧当中我们会有许多障碍:内障碍、外障碍、秘密无形障碍,因此“普愿罪障悉消除”,希望修习智慧时一切障碍(小乘罪障、大乘罪障)都能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每个人都想离开三障诸烦恼,不只我们自己一个,所有众生皆与我们一样想离苦得乐,众生是无量无边,我们要负起让他们得到快乐的责任。首先自己要从内心上去三障的烦恼,以及烦恼留下来的种子。为了去除这些障碍,要修习真明的空性智慧---证空现量。为了证得空现量,以闻、思、修三学串习智慧,此智慧依大悲心和菩提心辅助,才能成为大乘的智慧。“世世常行菩萨道”,意义深广,是大乘的回向文,我们应该如同回向一样负起责任去行持。为使空性智慧生起,透过闻思修使空性未知令知,知道之后串习,同时还要去做广大的方便行,使自己生起慈悲心、菩提心。方便和智慧二种资粮就是今天的课题---“缘起赞”和“佛子行三十七颂”。“缘起赞”赞叹佛陀的功德,因为佛陀不依其他的师长,就能自在的讲出,最细微的缘起道理,再以赞叹的理由叙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就是“世世常行菩萨道”,我们应该知道何谓菩萨道?何谓菩萨行?所以讲“佛子行三十七颂”。

  9、恒作饶益者 为益众生故 说教藏空性 无比决定因

  10谓缘起道理 见相违不成 此于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佛陀知道一切痛苦的根本是无明,是从它那方面有的执著,因此讲缘起性空的道理。为什么诸法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因为它是缘起,由因果而产生,这是空性最好的理由。为什么是自性空?因为依缘起因果而生。但是印度的顺世派认为一切法不需依因产生。自在论师则认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作意而产生,自在天是世间的主宰创造了一切。数论师认为一切法都是常性,由它们的性质(异共相)而产生,异共相本身是常,不需依因果产生。对于这些不依因产生而且本性是常的执著,以及认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创造的论师。我们无法对他们讲缘起及因果的道理,如何能对他们讲空性?他们怎么可能了解空性的道理?因此“不成”。“相违”是指佛教下部论师,认为依从它那方面产生的因,所生的果必定有自性。所以一切法依缘起是自性有。此见解与中观论师正好相反,中观论师认为一切法依缘起所以自性空。

  11、尊许若时见 空即缘起义 性空与成立 作所作无违

  12、若见反彼者 空则用不成 有用则无空 堕苦恼险处

  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见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呢?因为佛陀了解,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是自相存在的现象,与实际不符合。当我匀去寻找假义时无法找到任何的东西,虽然找不到却又是存在,因此更一步认识,不是自相存在而是缘起假有,所有缘起是互相观待,性空与缘起是没有相违的。“作所作”是行事以及行者互相的关系,这并无违它本身是性空;行者、行处、行事互相观待所以性空当下也是缘起。假使不是这样,认为一切都没有,那么因果也没有,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认为缘起应该从它那方面产生,那么因果是自相存在就不是自性空,假使缘起性空无法配合时不是堕入断边(空就不是缘起),就是堕入常边(缘起就无法成立自性空),因此堕入苦恼险处(常边、断边)。

  13、是故于尊教 极赞见缘起 彼亦非皆无 及以自性有

  世尊的教法中最殊胜就是缘起,因此我赞叹。讲无自性不是没有,讲有不是自性有,所以无和无自性,有和有自性,两者是有差别要分清楚。

  14、无待如空华 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 待因缘相违

  没有不观待的法,如天空的花朵是不可能有,因此不观待,不依靠的法是不可能产生。假使诸法是自性生就不需观待其他的法可以成立,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因果是互依,诸法是互相观待而产生,所以有自性的法与观待因缘是相违。

  15、是故除缘起 更无有少法 故说离性空 亦无有少法

  一切法皆由缘起而产生,但是法相分为两种:无常法(有为法)、常法(无为法)。无常法的缘起道理是由因果而生,各种无常法生起时,必须依前面的因缘聚合才能产生,如此互相观待的缘起,是有为法的缘起道理。常法依缘而起,常法有许多支分,支分有它的“命名处”(例如:要了解需依它相对的无常),无为法依缘(命名处)和支分存在。一切法依缘而起所以互相观待,不观待的法是绝对没有,一切法无自性,有自性的法绝对不存在。

  16、若法有自性 则说无涅磐 及无戏论灭 自性无灭故

  17、故于智众中 发大狮子吼 数唱离自性 善说谁能难

  假使一切法是独立从它那方面而存在,法是俱生有,何需依暂时的因缘而还灭?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想要离苦得乐的众生也是有自性,内心的烦恼三毒也是有自性,如此不可能依暂时的因缘,消灭根本的烦恼,烦恼无法断就不必说涅磐了。因为烦恼无自性,才可断除无明所产生的一切戏论(执著一切法从它那方面产生)。有自性就不会灭,所以戏论也不会灭。

  18、况无少自性 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 二不违和顺

  19、即由缘起因 说不依边见 此善说即是 尊无上说因

  20、此皆自性空 缘此此果起 二决定更互 无障为助伴

  21、除此更有何 为甚奇希有 以此理赞尊 成赞非由余

  一切法依互相观待而产生所以无自性,不可能有“自性”的法。因此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成立而不相违且很和顺。性空和缘起道理最主要是缘起,依由缘起的正理,我们不会堕入边见(断边、常边)。因为缘起互相观待,依缘而起本身必须是有,依善因得快乐,依恶因得痛苦,快乐痛苦是成立的,不会堕入没有快乐痛苦的断边。由于必须依其他的因缘观等,所以本身没有独立产生的能力,不是从它那方面有自性存在,因此不堕入常边。缘起是了解空性最好的正因,空性的正因有多种,入中论以车喻作七相推求:一(我和五蕴是一)、异(我和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中有五蕴)、积聚(五蕴聚合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以七相道理证空时,几乎都可离常边但易偏向于断边,虽然本身就是空性的正理,但是依缘起的理由,马上可了解断除常边以及断边,所以缘起是无上正理。

  勇日仁波切的上师所写缘起赞的注释说:“空虽无作,并非它没有能力作,空是自性空,不是能力空。缘起并非自性缘起而是幻相缘起,如同幻术般一刹那都在魔术当是转变,形成行者、行处、行事三轮互相观待。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缘起性空,必须了解事相的转换好比魔术幻相的方式,无自性但是有作用。由此可知在同一法相上可成立二种法,有及空,有是幻术有,空是自性空。”还有一位贡唐仁波切也说:“佛教所有宗派论师都认为空不堕常边,有不堕断边。中观应成不但承认如此,而且可以相反说明,空不堕断边,有不堕常边。因为了解空性就是缘起,缘起是有所以不堕断边,因为了解缘起就是性空,不堕自性有的常边。”这样的说法不会造成空和有互相矛盾的危险,因此非常赞叹这种希有的说法。

  22、若有为愚使 与尊作仇隙 彼不忍无性 妙声有何奇

  23、若受行尊语 珍藏缘起法 不忍空性吼 我说此为奇

  24、缘起是无性 无上引导门 若即由彼名 反执有自性

  25、今有何方便 导彼众生趣 胜圣善行阶 无比尊喜导

  外道不认为有缘起的存在,一切法不观待因果可以产生,这并不稀奇。但是佛教内部的宗教论师,既承认缘起的存在,又讲一切法自性有,我觉得这才奇怪。

  26、自性无所待 缘起有待作 何能于一事 二无违和顺

  27、故说缘起法 虽自性本离 然似彼显现 此皆如幻事

  假使诸法从它那方面独立产生就不需要观待,一切法必须依其他的因缘才会产生,缘起本身具有观待的作用;观待与独立是相违的,在同一事法上互相矛盾的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法不是从自性那方面产生,而我们却如实地看到,因为缘起有观待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与实际是不符合的,所看到的一切梦幻泡影一般,实际却非如此。

  28、说如尊所教 无有少敌者 能如法求过 善达即由此

  29、何故说由此 于见不见事 远离增益执 及损减过故

  30、缘起道因相 见尊说无比 由此证余语 是量起决定

  31、见如义善说 有随尊学者 衰损皆远离 灭众过根故

  32、由背尊圣教 虽久依疲苦 后后过如呼 我见圣因故

  33、希有诸圣者 善达此二别 尔时于圣尊 岂不从髓敬

  34、纵于一分义 得少许决定 尚与故胜乐 况尊众多说

  35、噫愚坏我慧 于如此德聚 虽曾久皈依 未知德少分

  36、然幸将近终 命相续未没 于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根

  37、说中缘起说 慧中缘起智 二如世胜王 尊善知非余

  38、尽尊所垂教 依缘起性转 彼为涅磐故 尊无不趣寂

  世尊所教导的一切都是讲缘起性空,或直接或暗示,佛所说一切法都是为涅磐,为众生解脱而说,解脱的大门就是空证智慧。所谓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所以佛陀所训不管明示、暗示皆讲缘起性空。

  39、美哉尊圣教 随至谁耳边 彼皆趣寂故 尊教谁不持

  40、能降诸怨敌 离前后相违 与众生二利 此教我生喜

  41、尊为求此故 经于无量劫 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42、由见何法德 如钩钓诸鱼 能引尊意法 未亲从尊闻

  43、自恨善根劣 由彼忧恼力 我意终不舍 如母意随子

  44、于此思尊说 相好甚晃耀 光网遍围绕 大师妙梵音

  45、此作如是说 能仁妙显像 显现于意中 如月治热恼

  46、于此奇胜教 诸不智众生 周遍起纠诤 如跋缚囉草

  47、由见如是相 故我多励力 随顺智者行 数求尊密意

  48、次于自他宗 修学众教时 后反以疑网 遍烧恼我意

  49、尊授记龙猛 释无上乘法 远离有无边 教轨夜开园

  50、无垢智轮满 无碍游虚空 除边执心暗 映邪说星宿

  51、吉祥月善说 白光鬘照显 由师恩见时 我意获安息

  这些偈的内容主要讲世尊当初为证佛果,修习空性,行菩萨道,遇到许多挫折,在闻思修方面下很大苦行最后才证佛果。由于宗大师阅读过很多空性方面的经典,因为读太多所以有点迷惑,不知如何运用,最后主要依月称菩萨、佛护菩萨、以及寂天论师解释的龙树菩著作而通达空性。龙树菩萨有许多大弟子,他们对佛法都讲的非常详细而殊胜,但见解远是有些不同,宗大师主要依月称菩萨、佛护菩萨、寂天论师的见解。

  52、 一切佛事中 语事为第一 彼复因此故 智由此念佛

  一切佛陀身、语、意事业中,讲空性经典的语事业是成佛以及解脱的根本,因此至高无上。宗喀巴大师因为透彻了解空性,所以对佛陀产生强烈不动摇的信心。

  53、随彼大师正出家 修学胜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 于彼大师如是教

  54、遇此无上大师教 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诸众生 成善知识摄受因

  55、愿利者教尽有际 不遭恶分别风动 达圣教理于大师 获得信忍常充满

  56、愿一切生舍身命 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显甚深缘起性 虽刹那顷不慢缓

  57、愿胜导者无量难 殷重为心所成办 由何方便令此增 昼夜专注恒思察

  58、净胜意乐勤彼时 梵王帝释护世间 妙黑天等护法众 恒为助伴无暂舍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

  多闻苾芻善慧名称吉祥著于雪山聚中大雪山王窝得公家

  旁侧喇顶静处又名尊胜洲书者求寂虚空吉祥

  以上缘起赞最主要的内容是佛陀不依其他导师,就能很善巧的讲出最深奥的缘起道理。因此佛陀的教导是最殊胜,是我们至高无上的导师,由此产生最强的信心,以及虔诚心来皈依佛陀。

  五、佛子行三十七颂

  礼赞文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 恒以三业恭敬礼

  由前面所说缘起性空的道理,应该对诸法无来去有粗分的认识。诸法有来去,但只是幻术的来去并非自性的来去,唯有依名言产生的来去。虽见诸法没有自性的来去,可知我们的无明是可以断除;无明是颠倒的执著,执著不符合实际的事物,一旦了解真实情况,无明就可断除。观世音菩萨知道无明可断除,为了使众生离开痛苦,努力做利益众生的事。“虽见诸法无来去”以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佛陀证空现量的根本智是最究竟的法身,也是唯有诸佛相互之间以现量可以了知,菩萨的现量是无法了解,因此佛陀的法身不是菩萨以及凡夫肉眼可见,称为自利法身。“唯一勤行利众生”佛陀的化身以及报身称为色身,可让菩萨、二乘、凡夫直接见到,且可以对他们说法,具有身口意三种利他事业,所以称为他利色身。观世音菩萨具足法身与色身,因此我礼敬。

  佛子行主要有三十七句偈颂,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佛子行。

  发愿造论文

  正等觉佛利乐源 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复依明行要 故当宣说佛子行

  佛陀未证悟之前本是凡夫,也是依因缘而生,不是无始以来就有佛陀的自性。刚开始也是与我们一样,慢慢经过串习修行的磨练,一步步往上走,渐渐使道功德增长,最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陀的果报是修正法而产生,要修之前必须了解何谓真正的正法?何谓正法所行?这部论“明行要”是指佛子行,因此要学、所应智皆是佛子行。

  前面介绍过善男子、善女人,具有大悲心的男人与女人。我们如何生起大悲心,大悲心的基础为何?想要离苦得乐而生起大悲心,不想要痛苦的心他人亦同,因此针对他人的痛苦产生不忍的心态,希望他人能得到快乐。痛苦是可以断除,最究竟的快乐是可以得到,但如何去除痛苦?痛苦由恶业而产生,恶业由烦恼产生,烦恼因为愚痴而生,愚痴因为无明(最细微的无明)。最细微无明与实际是不符合,是颠倒的。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了解真实情况,对空性有了认识之后不断地串习,使能力增长;因为心有特性,你反复训练、串习,能力会越来越强,最后变成自然。当空性智慧与我们的心识成为一体,自然生起空性智慧时,我们的无明已减少到最低乃至完全断除。由此可知最细微无明是可断除,它所产生的愚痴也可断除,当愚痴断除的同时,它所产生的烦恼也断除;烦恼一断,恶业也断,因为烦恼与业断除,集谛也断,苦谛也跟著断,一切痛苦因此而寂灭,从此没有痛苦。我们的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具有去除污秽的本性(即:如来藏);如来藏是指内心唯明唯知的空性,我们的心识是自性空,所以心识的自性空就是如来藏。相续本母云:“佛陀事业造就圆满了一切”。此有二种解释:(一)佛事业不可能断灭,会永远存在,为一切众生努力。(二)佛有加持力(能依),但众生(所依)是否可得到加持?我们内心的如来藏有了解一切的能力,只是障碍遮住此能力,无法显现出来。假使有一天去除障碍,就可了解无论粗细分的境,本身就具有了解一切法相的能力。所以佛事业与加持可依附在如来藏上,再者我们内心的如来藏和佛内心空性的本质是无二,佛的内心是自性空,佛的意识自性空,我们的心识也自性空,从空性中不会显现任何的差别,不管涅磐或轮回,空性的本质是一致的。

  般若经说:“心,亦无是心,因为心的性质是光明”。一些佛学专家解释“心”是初转法轮(四谛法轮),“亦无是心”是二转法轮(无性法轮),“心的性质是光明”是三转法轮(善择法轮)。“心”是唯明唯知能感触的体性,无形、无色,好比能量;心识分许多种,所以心类学可以讲很广。有些佛学论师认为心识有九种,有些认为有八种,有些认为有六种,有些认为只有一种,般若经认为心说有六种。外道认为我和众生与身蕴毫无关系。佛教的下部认为我的身蕴和心识间的细缝当中,可以找到一个我。自续以下认为意识是众生,我即意识。随经派唯识认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众生,我即阿赖耶识。中观应成认为我不是意识,意识不是我,无论身、心任何一方面都没有我的存在,这就是依蕴(身或心)取名为我,更详细讲是由心续(心的续流)取名为我。至于五根、五识只是暂时,虽然没有眼识但是众生还是存在,所以众生最主要的命名是心识。密教有很多粗分细分的说法来解释心识,显教没有那么细的解释。密教有四部,前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没有讲到心识粗细分的层次,唯有无上瑜伽部详细讲到心识的粗细分。粗分的心识指五识,稍细点的意识指空寂静意识,空寂静意识分四:前三种为暂时性意识,第四种是最细微的意识,在粗分意识的同时无法产生细微意识造成的意身,这种细微意识无始也无终,我们依此成佛,除此最细微的空寂静意识,其他的意识是无法成佛。当我们接触到大光明(成佛)时,这些自然而然会消失,不会再现起。因此,由这样意识的续流而取名的众生,是无始亦无尽,当无始无尽的众生受到痛苦时,称为轮回,当他离开痛苦,圆满一切就是佛。所以正等觉佛刚开始也是凡夫,经过修学正法才成佛。

  正法的精髓是四圣谛及二谛,但此次因为时间的关系不介绍。何谓正法?何谓我们皈依的法宝?由对治力去除无明烦恼的障碍,去除烦恼障碍的灭谛就是法宝,去除烦恼正对治的当下正对治也是法宝。为了得灭谛及道谛的功德,从现在起就要断除不应做的事,好的善事尽量做,如何去除这些恶业的干扰?由烦恼产生的身口意十不善业是我们要断除的。四百论云:“为了不堕三恶道,首先要断三恶道的因(十恶业),其次断我执。”我们先把第一个步骤扎实了,然后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本---我执,接著断除所知障。烦恼留下的习气很深,不只是烦恼断除还要断烦恼留下的习气。避免以及断除恶业的层次分三阶段,因此行善也分三:(一)守十善业戒,行十善道。(二)为断我执修三学。(三)由菩提心的摄肥,加上空证智慧正对治烦恼的习气。为了解佛所说,所以跟随佛陀,但首先先皈依佛陀。修此三阶段都要以皈依发心来契入。(一)由皈依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行十善,(二)由皈依畏惧轮回的痛苦,串习断我执的智慧,(三)由皈依了解堕入寂静自利有何过串,畏惧此过患,行广大利益众生事业。以上是为了究竟利益,究竟快乐而行的次第。今生的利益毕竟是暂时,重要的是究竟利益,为断今生利益需要观粗无常,为断今生执著修无常;人身非常珍贵,为使自己对修法产生更强的信仰及欲求,使道的欲求心增长需思惟暇满人身。灰心消极是无法修行,因此要深信自己有能力,然后了解什么是该思惟的,走入修行的道次第。

  1、此生幸得暇满船 自他须度生死海 故于昼夜不空过 闻思修是佛子行

  暇满船是指珍贵的人身,暇满是有能力、有权力而且有因缘,能自在的学佛;无暇是无能力、无顺缘可学佛;不圆满是自己有权力想要学佛,但外在因缘不具足,所以无法学佛。为使自己和他人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无论昼夜二十四小时都要行闻思修,平时念诵闻思修和以闻思修的心睡觉,方式虽不同,但我们是可以二十四小时都修行。也可以用打坐的方式修学佛法,打坐时心缘十善业,虽然无法很专注缘念在一点,但至少使我们内心永远保持善心的境界。无上瑜伽有讲到许多睡眠的修持方法,假使没有接触过无上瑜伽,我们可以做到佛经上所说五十一种心所里的四意转:悔、寻、伺、眠。如果做了善事,起后悔心态,后悔本身变成不善;同样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因为产生后悔的心,这种后悔意识就变成善,所以悔本身没有善恶标准,是依其他因缘而变化。睡眠亦同,在未睡之前保持善心,睡多久就行善多久。闻思修非常重要,为使闻思修行的好心须断以下的逆缘。

  2、贪爱亲方如水动 嗔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闇 离家乡是佛子行

  当我们在家时父母、亲人、兄弟姊妹朋友,会对我们说一些家庭琐事或恩怨情仇等等,如此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成为闻思修的逆缘,所以尽量避免这些不使自己内心散乱。假如可以控制内心,不管离开家乡与否都是佛子行。例如:西藏难民离开家乡流亡到印度,印度成为他们小的家乡,又产生你的、我的问题,无形中造成许多麻烦。所以离家乡不一定会离散乱,如果能控制内心不散乱离家乡是佛子行。

  3、远恶境故惑渐减 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 依静处是佛子行

  依静处是内心不散乱再加上外境不喧华吵闹。在静处修学闻思修时,常会有世间八法来干扰,如此闻思修将变成烦恼毒品。若为博取名声闻思修或为世间财物闻思修,表学佛内心学烦恼,增长烦恼,如天成魔,甘露成毒。这样的闻思修只为今生的利益,所思所行皆为今世的名闻利养,要特别小心世间八法,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找你的漏洞侵入,因此尽量减低对今世的执著。

  4、常伴亲友远离别 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 舍现世心佛子行

  念死无常可减少对今世的执著,观想人生无常随时可能会面临死亡,这是观粗分的无常。当我们的意识与今生的父母精血融合为一体是生的开始,从生到意识离开身体称为死,从生到死之间很短暂何必如此重视,一切终究要舍去,最后还是去世而已。舍去今生不是什么事都不管,是要为后世著想,不要太贪著今生,今生不一定最圆满,也不可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如果为后世著想,今性的贪著自然会减少,你不会在乎别人唾弃、嘲笑、讽刺你,因为你觉得今生不过如此的空虚,不会动摇为后世著想的心。而且你会去行善,内心因而得到快乐,所以为后世著想,不只今生快乐后世也安乐。讲到究竟快乐就一定有前后世的存在,为什么前后世是存在?众生依心识的续流取名而有,心识的续流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像波浪一样有起伏变化,可见心识依因果产生转变,依因果而生。前面这朵花的形成需要很多因缘,外缘(俱生缘)有:阳光、水份、空气。等流因有:种子、种子的相续才会产生花。无论身体或花都有它的外缘和进取因;花的进取因是种子,以此类推往上寻找,会找到世界未形成前的微尘,微尘的微尘……这就是花的种子的进取因。同理一直往前寻找我们身体的进取因,也是找到微尘的微尘……,由微尘中的微尘到现在的身体经过很长的时间进化转变,但因果的续流一直存在。

  见到色法的眼识,必须有外缘的色法以及等流因(眼根),才能生起色法的眼识,但是眼识的本质(唯明唯知的体性),不是依外缘和等流因而产生。这是在未产生之前的眼识,或其他唯明唯知的体性而产生,所以它的进取因必定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意识的进取因必须有成为唯明唯知体性的能力,但不一定是现起的意识产生。譬如:刚开始先产生意识,后来因为外缘的关系暂时消失,变成种子种在意识田里,当接触外缘时会再产生,所以进取因的续流必须有意识的存在。如:火的进取因不一定需要熊熊的大火,但至少要有可烧的能量才能产生火。同时要成为唯明唯知光明体性,必须 有能成为光明体性的能力,才可成为心识。心识的进取因不是色法,但它的外缘必须是色法,才会产生看到色法的眼识,没有眼根不可能看到色法的眼识。眼识必须依可成为唯明唯知的体性的能力,才可产生眼识。无上密讲到最细微的意识,当然我们的头脑神经跟粗分的意识有关系,好比眼根与眼识的关系。当大脑神经不清楚时,会影响我们的意识,理路是否清楚与健忘和脑神经有关,但意识本身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必须依与它同性质的能力才可产生,这种能力慢慢寻找,就是最细微的空寂静的第四种心。当碰到很久没见面的人觉得面熟,因为以前曾经见过,只是突然想不起来。想到的同时与曾经看过的念头之间的续流关系;隔了很多年我们不可能一直想他,曾经看过他的心识,变成一个无形种子在意识田里,一旦遇到外缘启发它的能力就会产生,由曾经看过而产生今天的想。

  以现在科学家而言,这种解释与神经细胞的运输系统是否有关?而且是否想每一件事,都要透过大脑的细胞才可想到?是否有可能在大脑细胞未运作之前,由内心的想或感触启发大脑的细胞,再进一步成为更深更明细的想,这是有可能的。现代科学家所讲的身心的关系,与我们佛学讲的很契合。所以科学家和我们佛教徒必须共同努力,深入探讨研究。我认为科学厂家及讨论方式,并不一定局限在色法的窄小范围里,他们现在所研究都是有形有色的物体,不曾为无形无色的物体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我相信将来他们一定会去研究色法以外的物体。由于现在科学研究范围有限,所以他们说找不到并不一定代表没有,但找到的一定有,因为他们是透过经验研究实证而得。假使佛学与这些道理不符合的地方,我觉得应该依照科学家证实的结果。我们不能讲与事实不符合的事物,若如此就必须依其他来作为佛学的解释。科学家所讲的法有或找不到,不一定代表没有,因为以他们目前的能力,还无没找到无情物体,若物体是在他们寻找能力范围之内,应该找到而没有被找到,而我们说没有,是因为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找,所以找不到不代表没有。有些人可亲眼看到自己前世做什么,也有自身经验一些事,靠这些可猜测前后世可能有。再加上意识的续流,是无始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此能力透过训练及串习可增长到最高无量无边,这种无形无色的学说,有些问题我想科学家很难解释,但以佛教的角度很容易解释,而且认为一定有。

  地球的形成是许多微尘的聚合,科学家也如此认定。因此地球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微尘也是依因缘而生,因缘依前因而生,前因又依前因,如此往前推求是找不到开始的。假使有第一个开始的因,请问此因是否需依因缘?若不是,那么第二个因依因缘就没有道理,所以推求究竟的因是无始。法性本来如此,无法做更详细的解释。假设第一个因是无因生或是常法,但常法是固定不变不可能产生因。所以因是无始。由于地球没有第一个开始的因,心识没有第一个开始的因,所以心识是无始亦无尽,心识所取的众生也是无始亦无尽,情器世界皆无始无尽。可能因为我是佛教徒的缘故,我比较认同心识无始无尽。我们不能因为佛陀讲有前后世的存在就深信不疑,不去寻求理由,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必须探讨前后世存在的原因。由心识的续流是无始的正理,可承认前后世的存在。四百论云:找有为法的进取因是找不到开始,但它的最终究竟是有可能,它会还灭的。死时意识从身体离开所要去的地方有二:善趣、恶趣(痛苦的地方)。后世到何处与现在有关,未来的快乐与痛苦,和现在所造的善恶有密切关系。

  5、伴彼若使三毒长 并坏闻思修作业 能转慈悲令丧失 远恶友是佛子行

  若某人令你三毒增长破坏你的闻思修,这是恶友要远离。不是从内心舍弃他、不管他,而是不会被恶友三毒的行为所干扰。

  6、依彼若令恶渐尽 功德犹如初月增 则较自身犹爱重 依善知识佛子行

  依止善知识比爱自己还重要,一般善知识是教导你的老师;佛学的善知识是他的行为,可增长你的三业功德,去除你三业的过失。自己若未调伏怎能调伏他人呢?佛陀说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不止教导别人止恶行善,自己的言行也要一致。平常老师教历史只是讲而已,但佛教善知识不光只是讲给别人听,在教导别人断恶之前自己应该先去行,依经验教导别人,这才符合佛教善知识的条件。戒论对于戒师阿闍黎的定义,大乘论典对于善知识的基本条件,以及密教对上师的定义,都诠释的很清楚,不同的论典对善知识有不同的定义。佛陀很善巧的说依法不依人,戒论里讲如果具足条件的上师,假如有一天讲错法,弟子可以直接遮止,这是允许的。庄严经论云:与善法相应的要去行,与善法不相应的要远离。密教说具有条件的上师吩咐弟子做事,弟子认为不该做时,可以尊敬的对上师乞求不要做。未依止上师之前,要先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条件,在依止的同时,如果上师说到与法相应就尽量做,与法不相应就很尊敬地乞求上师,不去做或遮止上师。要特别小心,有很多人穿著奇怪的服装或说些法,或修些奇怪的仪轨甚至降魔,我们马上认他为上师,这是很危险也是错误的。有位佛学大师说:要买马或买宝物时,我们都会仔细观察是否值得买,假使买错也不过是饰物罢了,而且是短暂的,不会造成痛苦。但是错误依止上师不只今世、后世、生生世世、甚至毁坏你究竟快乐的道路。因此为了你的究竟快乐的道理是正确无误,必须好好观察你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为今生短暂的装饰品都要研究半天,何况为了后世的究竟快乐,更要详细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条件。同样我也希望你们观察我是否具足这些条件。

  7、自身犹築生死狱 世间天等谁能救 故于救度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佛弟子的究竟目的是解脱,从三毒中解脱,三毒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战胜三毒。因此真正的皈依对象、皈依处,是直接可对治三毒的法宝---道谛。道谛是烦恼的正对治,所以道谛与离开烦恼的灭谛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是真正的皈依对象。皈依是救护、救拔的意思,当你依靠某个对象他有办法救拔你,称为皈依的对象。需要救拔之前必须有畏惧,才会想要依靠;由思惟烦恼的过患,畏惧烦恼的痛苦果报,为了消除烦恼而请求皈依。真正能使我们得到烦恼的解脱,唯有自己内心的道谛以及灭谛。因由道谛与灭谛就可永断烦恼,离开三毒的控制,所以法宝是最究竟的皈依处。佛陀无所不知,能正确的引导我们成道的次第,而且目前我们所要修行的,也需要透过佛陀的教导才能认识,所以皈依佛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僧伽指圣者的僧伽,不是被烦恼所控制的僧伽。为何说圣者的僧伽?因为见道以上的出家众,有些是直接正对治烦恼,有些已经断除见道的烦恼,因此断除见道烦恼之后,他知道如何断除最细微烦恼的次第,而且他正在修习当中,绝对不会受到烦恼的控制。我们要皈依的是不被烦恼控制的人,假如某人被烦恼控制,但有点神通而且长相与众不同,因此皈依他,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能因为有神通而随便皈依,无论天或人如果和我们一样被烦恼控制,就不是皈依对象。所以我们要认识什么是皈依的对象,假使确认他有能力救拔我们而且不受烦恼的控制,就应该把身心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大乘的不共皈依是为自他二利,欲求佛果位。为了自他利必须不被烦恼(烦恼障、所知障)控制,必须证得大乘的见道无间道(道谛的第一个果位,真见道),因此要努力学习,当证得大乘的见道无间道时,就是大乘的圣者---僧伽。我们应效仿大乘的皈依,作行皈依,把道谛和灭谛认为是最究竟的皈依处,而去努力学习。真正的皈依处是在内心,未来所证得是自己内心。法称论师的释量论讲皈依三宝的原因,而且讲的非常清楚。除此,还要透过龙树菩萨的《中论》所讲的缘起性空,以及《明显句论》(月称论师释中论)里缘起性空的道理来互相配合,如此皈依的心量才会坚固,因为透过缘起性空的道理可以了解二谛(世俗谛、胜义谛)。二谛成立,四谛才能成立,有四谛才了解道谛及灭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道谛及灭谛是有的,证得道谛和灭谛的僧伽也是有,有了法宝就是僧宝,有了僧宝及法宝,佛宝也是有的。透过这样的次第才会生起坚固不动的皈依心。所以广闻多学非常重要。

  皈依的学说很广泛,佛法的精髓,最主要的根源皆从皈依开始,所以皈依可以引申很广,涵盖许多法门。皈依可分很多次第,刚开始还不了解佛法的内涵,只觉得导师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教人行善,是一位至善的好人,我皈依。我认为这种方式皈依是第一步。接著是听听这样一位慈悲好人的法,学习佛陀的法,对法有点认识时,皈依心会再强一点,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深入的探讨,佛教讲烦恼的层次,从最细微到粗的烦恼,从最粗到最细的烦恼,这之间讲的非常详细。外道也讲烦恼的学说,经过学习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何者比较究竟,更明了佛陀不只是讲到最细微的烦恼,而且还教我们如何对治,如何断除烦恼,所以有成道的次第。由对佛法的认识才会了解,在这么多位导师当中,世尊折确与众不同,是最殊胜的导师,于是生起强烈的皈依心量。有了皈依还不够,必须学习皈依的学处。佛陀是我们的老师,但无法控制我们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快乐或痛苦是由自身所作来决定。佛陀只是教导我们应如何做,实际去做的人是自己,佛陀教我们认识快乐的因以及痛苦的因;因此去除痛苦的因,祈求快乐的因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要做的,这是佛陀所讲皈依的学处,皈依学处最主要讲到因果的道理。

  8、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趣业果 故虽遭命难缘 终不造罪佛子行

  因缘的产生不是自己创造,或创世主创造,而是法的规则,因为做某事产生缘,由缘发因的成长,因此产生果报。受分三种:乐受、苦受、舍受(不苦不乐)。因分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非善非恶)。今天所讲主要是快乐的因和痛苦的因,即善业和恶业,在此不讲无记业。善业是白业,恶业是黑业。恶业有许多种讲法,十二因缘第一支无明所造的一切业称为黑业,黑业是轮回之因;轮回之因有:善趣的轮回因及恶趣的轮回因。在此的黑业,指由某种业让你产生苦苦的异熟果,不会产生苦苦的善业是今天介绍的白业。欲求解脱的佛教徒应该断除一切的轮回之因,轮回之因有善业和恶业,但是我们不想轮回只想解脱。断除轮回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必须经过几世的串习,所以我们需要有暇满人身才能修行继续向上,因此暂时不断除轮回之因的白业,要断除轮回之因的恶业,及堕入三恶道的恶业。

  “终不造罪佛子行”的罪指轮回之因的恶业(十不善业)。有能力断除十恶业的根本要尽量断除,假使无法马上断除,也要使自己尽量不受十恶业控制,以忏悔力量作忏悔,以后悔防护的力量减少十恶业的罪行。以初学者而言,能避免十恶业当然最理想,假使欲念太强在造十恶业时,最好有警惕心和后悔的心态,不要造业时心里很欢喜。造业之后马上生起后悔的心态,以四力(破坏力、依止力、遮止力、对治力)作忏悔,为了消除这些罪业,可以做大礼拜,持咒绕佛,这是四力对治的现行对治力。最快消除罪业的方式是持不动明王咒语。由强力忏悔的力量,无论任何罪业皆可断除。佛教徒不管何时都可与仇人(烦恼)打仗,刚开始虽无法战胜,但至少要有守护力保护自己,不受烦恼控制,因此守护自己不让十恶业控制很重要,这是初学者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直接与烦恼打战。

  9、三有乐如草上露 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道 起希求是佛子行

  何谓解脱?即不受烦恼系缚。真正的解脱是从内心去除所知障及烦恼障,是在心的本性(空性)当中去除的。因此去除二种障碍的‘心的空性’称为解脱的性质。四部宗义对解脱性质各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所讲是依月称论师的解脱性质。了解烦恼的过患才会想要解脱,因此佛陀说要知道苦谛,如何了解什么是苦谛?苦分苦苦、坏苦、行苦。坏苦和行苦本身不是苦的感受,但是它的本质具有苦的性质,所以也是属于苦谛。苦苦是众所知苦的感受,不好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坏苦是大家所认为快乐的感受,有漏的快乐感受。刚开始产生痛苦时想要去除痛苦,当离开暂时的痛苦会得到暂时的快乐,但它的基本是由痛苦的因产生,所以过不了多久,原有的快乐就会坏掉而产生痛苦。行苦是烦恼所感之身,由烦恼控制不管损生哪一道都是痛苦。

  由因产生的法,不管在任何刹那都会由因而跟著转变,第一刹那的事物在第二刹那的事物时会消失,但第一刹那的事物在第一刹那的时候,本质也是正在消失,为什么它是正在消失的事物?因为它的因具有坏灭的作用,这种能力不是由其他的因缘而生,是一切刹那转变事物法,本身已经具有的。因此在第一刹那时就已经坏灭,它的因本身具有坏灭的能力,以致于第二刹那会消失的原因。

  轮回是由烦恼产生,烦恼的幕后主宰时我明,无明这个名字不好听,而且带来的是我们不想要的痛苦;假使无明可断除,为何我们不积极努力断除?如果无明是不可断则已,但明知可断,为何不断?因此最根本的仇人是烦恼,烦恼的是最究竟的仇人。《入行论》讲的很详细清楚,你们应该阅读。另有一部论说,烦恼虽然一直压迫著你,使你喘不过气来,但是绝对不能投降,应从心底与烦恼为敌。如果烦恼有牙齿会咬你,你可能会害怕,反之,则不觉得有什么可怕。当你生起某种意识时,会使你内心不安宁、起伏难定、烦躁不安,就是烦恼。一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见。烦恼的力量虽然很强烈,但其本身性质并非我们意识的性质。因为有些人的确很易发怒,但不是天天、或二十四小时、每一分钟都在生气;而是有时平静,有时生气,所以烦恼如大波浪一伏一起,一起一伏,内心随著善心的生起而偏善,随着烦恼生起而偏向烦恼、恶业。因此心识本身中唯明唯知的体性,它的本质并没有‘暂时’烦恼的污秽,烦恼只是短暂,是可以断除的。如果烦恼的性质与我们是一体,那么容易生气的人,他的嗔心的性质就是他的意识的性质,如此不可能生起慈悲心,因为嗔心与慈悲心是对立的,事实上他还是可以生起慈悲心。我们透过缘起性空的道理,了解心识的本质没有烦恼的性质,由此可知解脱是可能的,解脱不是问题。为了断除最细微的烦恼根本---无明,一定要证得证空现量(慧),为了得到这种慧,要持戒让自己内心安住在空性那一点上,因此需要定的能力,戒定慧三学是如此安立。

  第三步不只要断除烦恼,而且要断除一切的烦恼以及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也是大乘法要修行的步骤。

  10、无始时来悯我者 母等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 发菩提心佛子行

  11、诸苦由贪自乐起 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乐他诸苦 修正换是佛子行

  入行论说“菩提心如如意宝”,如意宝有许多功德,所以菩提心是很殊胜的。菩提心的本质是善良,修习菩提心要有好的因才会生起,所生的果当然是好的果。修习菩提心的人要有很宽厚的心量,还要具有智慧,是唯有谋求他人利益的心识,具有许多的殊胜。当内心生贡高我慢时,会压抑不让生起,而且让自己谦虚尊敬他人;当内心沮丧灰心时,会使我们提起心力继续做事,也不会有自杀的危险。菩提心让我们时常保持内心的平衡,如同灯光太强或太弱,它都会控制能量使之柔和,由于内心平静安稳,所以身心都愉快,不只自己快乐,他人也快乐,自己的家庭也快乐。阿底峡尊者说:假使菩提心的修持是几千劫、几万劫,也应该要修。

  佛陀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最尊敬的导师。佛陀断除二障的正对治是空证智慧,但是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辅助摄受,是无法成为二障的正对治。虽了解性空的道理非常深奥,但无法对治,所以唯有依菩提心才能转烦恼所留的习气。佛陀无论身口意的三业功德,或证道功德都是由菩提心而生。佛陀的事业无止无尽。当时修习菩萨道,曾经发愿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虚空无量无边,众生当然也无量无边,不管何时何处,只要有虚空、有众生,我愿为众生而住、为众生做事。因为曾发了如此大愿,所以成佛之后事业也不会断、不会尽。所谓佛陀的事业不是暂时的因缘而生,是从以前行菩萨道,慢慢培养心力到最强大时,产生这样的果报。菩提心很难生起,但自己必须坚持下去,虽然无法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但沾上一点边,就很容易尽除罪障以及得到许多的功德。

  无论外道、内道对空性都有许多的诤议,佛教内部也说应成所讲的缘起性空堕入于断边。但是对于舍弃自己爱他人的心,爱他舍己有谁说这是不正确呢?认识菩提心很容易,但是从内心生起菩提心却很困难,要靠自己决定不移的信心坚持下去。以我个人而言,菩提心都还没有生起,何况是空性?但是我觉得菩提心和空性,距离我越来越近,是跟我越来越好的好朋友。当我三十岁时对空性下功夫,对空性的认识觉得比较容易,但菩提心我老是觉得太殊胜、太困难,绝对无法生起;可是菩提心的好处又是无量,所以我决定坚持下去修习菩提心,于是我闻始串习菩提心的法门,现在我觉得菩提心不再离我那么远,而且是越来越近。希望你们也能坚持修习菩提心,不要说菩提心太殊胜、太至高无上、太困难,甚至沮丧灰心觉得自己不可能修行,其实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有智慧,运用智慧提起心力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到。达赖喇嘛只是名字而已,实际上都是人,我坚定修持都能使菩提心越来越近,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就看你愿不愿意做而已。菩提心虽是为他人著想,但快乐却是自己得的,这种法门不是很殊胜、很希有吗?无始以来我们经过无数的轮回,都是为了自己,得到的是什么?我们内心的爱我执以及无明把我们绑的太紧了,所以无法得到最究竟的快乐。应该想无始以来都是做烦恼、无明、以及爱我执的仆人。从今天开始不再当他们的奴隶,不再受他们的控制,我要建立我新的道路。因此诸苦由贪自而生,诸佛由利他而生。

  为得知母的心,对于亲人和心爱的人不贪著,对仇人不嗔恚,让自己内心保持平衡。当内心平衡之后,再进一步了解所有众生好比自己的母亲,回忆过去对我们的恩情有多大,因此知母、念恩、报恩,最后生起悦意的慈心。有了悦意的慈心,因爱护众生不忍一切众生爱痛苦而产生悲心,有了悲心不只是发愿“愿有情早日离苦得乐”,而是要承提这个责任,即清净意乐。这种清净意乐是希求他利之发心,有了这种发心自己也愿意负起责任,但实际上唯有佛陀才有能力圆满一切众生的意乐,唯有佛陀了知众生所需,所应学习之道,因此为一切众生欲求佛果位。假如只为自己证得二乘阿罗汉,不但他利无法圆满自利也不圆满,真正圆满自利唯有佛陀,因此由希求他利的发心(因),而引发希求无上大菩提心的发心(果),称为菩提心。

  自他换的修持,如何使内心平衡(离爱憎亲疏具平等舍心)。一切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一点点小痛苦都不想要,一点点小快乐都想要,每个人都有这种心态,所以他人和我的离苦得乐心态是一样,因此讲到平舍。不只自己有权利离苦得乐,也有能力使他人离苦得乐;但是自己离苦得乐毕竟只有一人,如果承担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则是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平时总认为他人的痛苦和我的痛苦,好像此山和彼山有很大的距离,其实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是和他人息息相关的,觉得有距离是错误的观念,他人痛苦不见得自己会快乐,因由自己的原因使他人快乐,内心也会觉得快乐,所以自己内心所造的一切感受与他人是密切相关的。太重视自己,会因为自己而损恼他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粗恶口,恶因会感恶果,造恶业自己也会感到痛苦。反而不贪著自己,处处为他人利益著想;不杀生救护众生甚至小动物、布施给因为过去偷盗而贪穷的人、不邪行尊敬他人、不妄语说实话、不出恶口赞叹他人功德、不损恼他人使他人得到快乐,虽然对自己没好处,以因果来讲,自己也会快乐。行十善业必须依他人才能成就,若要奠定戒定慧三学的好基础,持戒非常重要,戒也要依他人才能圆满。

  大乘法的根本是慈悲心及菩提心,此二心必须缘不忍他人受苦才会生起,因此尊贵的众生使我们得到一切的道功德。寂天菩萨的入行论说:既然成佛是因为一切的众生以及佛陀的教导,为何只尊敬佛陀、供养佛陀,而不供养尊敬一切的众生?又说:我不多说,只想说一句话,佛陀是由爱护他人利益众生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凡夫是因为爱自己,贪著自己而成为凡夫。我们所皈依敬仰的佛陀,从菩提心生起之后,到未成佛之前都是尊敬一切众生,既然我们尊敬佛菩萨,我们更应该尊敬佛菩萨所尊敬的众生。 以世间而言,假使我们招待好朋友吃饭,而好朋友又带了一位不认识的朋友来,我们绝不会在不认识朋友面前,做出奇怪的事或坏事,同理,我们怎么可以在佛陀面前,轻视佛所尊敬的众生,损恼众生呢?前面讲过无始以来太贪著自己,什么也没得到,但是爱护他人最后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教导我们何者该取,何者该舍,为何我们不能放弃该舍的,跟随佛陀取该取的;佛陀觉得菩提心如此殊胜,为何我们还要忍受爱我执的摆布,应该承担一切的责任让众生离苦得乐,由此产生希求他利的发心,希求菩提心的发心。以坐禅方式修习菩提心时,最主要是观想菩提心,出定时会遇到许多的逆缘,但不要被逆缘所控制,把逆缘转为菩提道用,这是很重要的。

  12、彼纵因贪亲盗取 或令他夺一切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 回向于彼佛子行

  13、吾身虽无少过咎 他人竟来断吾头 于彼还生难忍悲 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纵人百般中伤我 醜闻谣传遍三千 吾犹深怀悲悯心 赞他德是佛子行

  15、纵人于众集会中 攻吾隐么出恶言 于彼还生益友想 倍恭敬是佛子行

  以上就是把四种逆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方法。

  16、我以如子爱护人 彼若视我如寇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以世间法而言,自己爱护百倍的人竟视自己为仇人,恩将仇报,当然是可以还击的,但是这里说不可还手,应该更加悲悯才是佛子行。

  17、同等或许寒微士 虽怀傲慢屡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以上是二种难忍的逆缘转为菩提道用。强烈的贪嗔会使得菩提心退失。

  18、虽乏资财为人贱 复遭重病及魔侵 众生罪苦仍取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19、虽富盛名众人敬 财富是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 离骄慢是佛子行

  如何修习胜义菩提心(证空现量)。证空现量与缘起性空很有关系,前面缘起赞已讲到缘起性空的道理。

  20、倘若未伏内嗔敌 外敌虽伏旋增盛 故应速兴慈悲军 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五欲本质如盐卤 任几受用渴转增 于诸能生贪著物 顿时舍是佛子行

  太贫穷或太富有,都可能成为菩提道的逆缘。

  22、诸所显现唯自心 心体本离戏论边 知已当于二取相 不著意是佛子行

  此偈颂有二种解释,唯识派和应成派。是根本智及解脱道所要修习的缘起性空。

  23、设若会遇悦意境 应观犹如夏时虹 虽见美丽然无实 离贪著是佛子行

  后得位,即初禅出定时所要修的。

  24、妄执实有起尤恼 诸苦犹如梦子死 故于违缘会遇时 观为虚幻佛子行

  如何观苦为梦幻。

  以下六偈颂是六度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25、求觉尚须舍自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财尽舍却 不忘报是佛子行

  26、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他利岂可能 故于三有不希求 勤护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诸佛子 应观怨家如实藏 于诸众生舍怨心 修安忍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二乘人 犹见勤如救头燃 为利众生启福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29、甚深禅定生慧观 能尽除灭诸烦恼 知己应离四无色 修静虑是佛子行

  四无色指,空所有处天、识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应离无漏的四无色界禅定。

  30、无慧善导前五度 正等觉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细察己过失 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当相续恒观察 断己过是佛子行

  观察自己内心是否有起伏。

  接着是清净意乐经讲:要修习的十法。

  32、因惑说他佛子过 徒然减损自功德 故契大乘诸行者 不道人过佛子行

  33、贪图利敬互争执 闻思修业将退修 故于亲友施主家 离贪著是佛子行

  34、粗言恶语恼人心 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欲 绝恶言是佛子行

  35、烦恼串习则难治 勇士明持念正器 贪等烦恼初生时 即摧坏是佛子行

  36、随于何时行何事 应观自心何相状 恒紧正念与正知 修利他是佛子行

  37、咸以三轮清净慧 为除众生无边苦 勤修诸行所生善 回向菩提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引经据典,有根据的。

  我依经续诸论典 及众贤圣所说义 为欲修学佛道者 撰佛子行卅七颂

  然佛子行诸巨浪 愚钝如我难尽测 故祈智者慈宽恕 违理无開诸过失

  才浅学疏文不精 硕学阅之难生喜 然依经教圣者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回向文

  吾以此善愿众生 皆发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 咸成怙主观世音

  我所介绍的缘起赞与佛子行三十七颂,有时间我念诵、多思惟、多忆念,对你们非常有帮助。学佛法是遇到强烈的贪心和嗔心时,能以佛法教理马上对治,这些必须依平时的串习,才有办法正对治强烈的烦恼。西藏有许多大师曾经说过,我们西藏人吃饱了、休息够了、穿暖了、太阳也温暖了,才像个修行者;当肚子饿、穿不暖、侍候不满意、马上翻脸,这不是修行者。我不希望你们如此。法是内心的良药,有病时可治疗的才称为良药,没病时不叫良药,因此当你被烦恼控制,可以制伏烦恼的法才是内心的良药。

  还未登上法座之前,我对著法座顶礼三拜是为了调伏我慢。当我站在法座上,请大家站起来,我会念偈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阳焰、如星、如灯火、如水中月,然后观无常。观无常不是低估自己,而是我所讲法的意乐与法是相应的。

  附录一:

  皈依五戒菩萨戒仪轨

  接著为大家传居士戒(五戒),居士戒分二种:梵行居士戒、圆满居士戒。一般传戒必须与上师念诵,但因为你们念藏文有点困难,所以不必跟我念。无论居士戒或出家戒,都必须有皈依做为基础,才能生起戒体,想受居士戒者,请跟我念梵文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由此念诵而生起皈依心以及居士戒的戒体。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不妄语说上人法是指,不是佛而说自己是佛,自己没有神通说有神通。如果无法遵守五条戒律,可以依自己能力守几条,但至少要守一条,受戒时应对佛顶礼三拜,但因为场地的问题,以中国式鞠恭的礼仪(问讯)顶礼三拜。因为是由我传授你们居士的戒体,所以对我行三鞠恭。未断烦恼之前一切都是痛苦的,为早日离苦得乐,我一定要解脱,成就佛果位。请观想“为早日离苦,我一定要解脱,为解脱,一定要正对治烦恼;烦恼的正对治是了解空性智慧的现量,为得现量,必须得到证空性的三摩地;为早日证得三摩地,必须透过戒体。今天为了早日得解脱,不再做烦恼的奴隶,我很诚心恭敬的受士戒条。”因此现在观想透过皈依佛法僧的心,要好好的守戒。你们跟著我念三次“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当念完第三次时,要想我要守持的几条戒,在未死之前一定要清净的遵守,从心续中生起戒条。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把最重要的要点讲给你们听,让你们缘念,用缘念来遵守戒条,有时间应该依照信轨传戒的。不可因为嘉瓦仁波且如此传,我也如此传戒。

  愿心仪轨。请观想:大殿里的毘卢遮那佛是真正的毘卢遮那佛在我们面前,不是仅仅佛像而已。大佛四周有龙树菩萨、提婆菩萨、诸佛菩萨围绕。还有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作者将温萨活,缘起赞作者宗喀巴大师,不分派别(黄教、红教……)的菩萨和上师都在我们面前:再观想唐朝的玄奘大师以及所有中国历代高僧全都围绕著佛,自己的四周有一切的众生围绕。观想对四周一切众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对诸佛菩萨起恭敬心、虔诚心、净信心。再观想面前的诸佛菩萨为我做证,直至成就无上菩提之前,“我要承担一切如母有情,愿他们早日离苦得乐”。为了净罪集资,我们念七支供养,慢慢地念: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身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花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已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及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界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磐 我今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佛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唱诵回向文时,请观想面前有十方诸佛菩萨做证人-------

  “我为利有情,愿早日成佛,我愿意行菩萨道”。

  “愿消一切众生三障诸烦恼,愿众生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众生罪障悉消除,为众生世世常行菩萨道。”

  接著念诵三次“受愿心文”:

  希愿度脱有情心 诸佛正法与僧伽 直至圆满菩提前 我于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 为利有情我精进 今于佛前诚敬礼 发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   尽除众生苦

  念第三次时,以皈依心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在面前,“为一切众生,使他们早日离苦得乐,我必须负起责任,我一定要成佛,才能圆满众生的究竟快乐”;因此希望诸佛菩萨做证,“我要把菩萨戒当我的生命一样守护,永远不放弃菩萨戒,永远不放弃众生”。念完第人“受愿心文”,观想自己已经得到菩萨戒戒条。平常自己独自修习愿心仪轨,也会产生愿心,但是在上师和大众面前受愿心仪轨,比较容易使自己生起愿心。为使自己不退失菩提心,需反复思惟菩提心的殊胜。虽然无法昼夜六时忆念菩提心的殊胜,但至少也要昼三次、夜三次念诵“受愿心文”。好比火,熄灭时再加点木柴,多加木柴、继续加木柴火会变强、同理现在我们内心有稍微改变,已经种下种子,再慢慢培养,使对法信仰的火越来越强烈,如此菩提心就不会退失。最重要最重要不可放弃任何一位有情众生。愿心文讲到一切如母有情,一切包括所有,连一位也不能放弃,纵使不喜欢的人,或破坏佛法损恼他人的人;虽然他确实不好但我们不能放弃他,放弃一位等于放弃一切,因为一切包括每一位。(此处略二十七字):我已经受了菩萨戒,我不想要放弃。受了菩萨戒就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为什么要放弃?因此无论碰到任何逆缘,受到任何人的损恼和伤害,绝对不能放弃对每一位众生的爱护,今天大家一起受愿心仪轨,内心可能会感动而生起类似菩提心的心,但毕竟是类似菩提心,是菩提心的种子,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回去不要对别人说:我是菩萨,我生起菩提心。无论何时何地,皆能自然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这表示对菩提心已有相当修持。

  我有一个朋友,他可以看到许多的本尊上师、诸佛菩萨,他说是否已是登地菩萨?因为登地菩萨的功德是可以见到许多诸佛菩萨。我很善巧地对他说,你确是登地,但登地菩萨还有许多功德,你得到没有?

  附录二:

  佛法问答

  问一:我们很想皈依嘉瓦仁波且,不知可否成为嘉瓦仁波且的弟子?

  答:明天法会时会念皈依发心祈祷文,第一句就是皈依,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至于是否要认我为上师由你们来决定,不是由我来作主,在未依止上师之前最好先观察上师的德行,觉得可以依止才依止。还未决定之前我们大家都是法龙。

  问二:如果了解缘起性空应如何看待缘起?我们应该被动的等待缘起,还是积极地创造或参与缘起?

  答:缘起性空不是缘起会灭(完全没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因为观待因缘所以自性空。譬如:我们前面没有大象,因此前面没有灭大象的空性,大象的自性空就代表大象的缘起,因为没有大象,所以没有大象自性空的空性。又如前面这位摄影师,因为他是缘起,所以自性空,因为自性空,所以他的空性是在我们面前存在的。因此必须法存在之后,我们才认为是性空缘起,如此才有自性空和缘起的道理。并非面前没有法存在而说缘起性空,所以必须有(存在)才说自性空。

  再问2:如果缘起是灭即完全没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答:缘起是不可能灭的,假使有一天它完全没有,随便你要做什么都可以。有一种更深的解释“愿消三障诸烦恼”,烦恼本身是自性空,所以当烦恼在时有烦恼的空性。若以对治力灭除烦恼的同时,烦恼的空性跟著消失,所以依的烦恼也跟著没有,烦恼的空性是烦恼的特征,因此烦恼不存在时,烦恼的特征(空性)也跟著不存在。寻找假义无法找到,不是空性,例如:在我们面前没有大象,所以寻找大象的假义是找不到的。但是前面供的花,寻找假义时虽找不到,面前的花却是可以碰触到,所以花和大象的假义不同。虽然同样寻找假义,也同样找不到任何东西,但是寻找大象假义时找不到,再加上没有大象的缘起存在,所以大象的空性是没有的。寻找花的假义虽找不到,但眼前的花是可以看到、闻到味道、可用手接触到,所以它的存在方式是依其他的缘而产生(缘起)。因此它的缘起成立了性空,由于依其他的缘,所以无法独立自主的存在。所谓性空缘起不是指开光典礼的这种缘起,开光典礼缘起的好坏和准备周全与否有关,我们所说的性空缘起如同两支筷子互撑时可立著不倒,不是因为左边筷子也不是右边筷子,而是两支筷子互相平衡,互相依靠(缘)产生不倒的力量(存在),这就是缘起的意思。

  我们常觉得俱生就有我的存在,国为有我就有我的心识、我的身。讲我的时候,我好像是身和心的主宰,我可以控制身心这点与实际好像符合,我们不要因为有我的存在就满足,而是要去寻找我在哪里?寻找我的假义,我是从身上生起?还是从心上生起?身的部分从头到脚无法找到我,心可分三部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寻找我,但也是找不到,这样寻找我的假义时,找不到我的存在。是否要成立没有我?假使没有我,就没有你,也没有他,什么都没有,这种学说很可怕。前面有讲到花有许多特征:颜色、形状、根茎叶、味道等等,因此花不是花的颜色,花的颜色也不代表花,同理形状、味道等等都不是花,但是这一切全属于花的东西。所以花是许多的组合,寻找假义时是找不到花。我们一直讲到时间,寻找时间的假义,时间必须依靠某种事物而安立,假使寻找时间在哪里?时间是否为一九九七年五月廿六日纽约时间二:三十,寻找秒时找不到现在,因为一下子就是过去,不然就是未来,因此没有现在式,假使没有现在,怎么会有未来以及过去呢?过去和未来心依现在才能安立。今天我是讲者,讲者必须透过讲,才安立讲者这个名词,但讲者不一定像麻雀叫个不停,他可以休息睡觉,讲者的作用是讲话但不是不睡觉一直讲,为什么称为讲者?因为他未来要讲某件事或过去讲某些事,由讲话的名词安立讲者。现在是依过去或未来做某些事而安立,并非现在是很实体的东西讲你去找,同样有现在才安立过去与未来。如果寻找二点到三点之间,那一秒是现在?虽找不到但却是存在,它的存在是不能被寻找,因为被寻找它就不见了,唯有依名言世间共许,如此模糊的一点而已,这是一切法存在的方式。因此诸法是由某法而取名,唯有这样安立而已;花也是唯有依名言取而有,所以它的存在不是独立自性有,是依其他因缘而有。现在也是依取而有,不是能找出来的。

  观待是没有自性,不是独立存在。可否请在场懂Quantum Physics的同学发表意见?(女同学):物理学说中的量子力学Quantum Physics 把花仔细的分析,从最小的分子、中子……不停地分解会发现它不是独立存在。西方学说的这个发现与佛教的主张很相似。因为唯取而有,所以它的存在是依他人而有,不是自己独立有。因此缘起是依缘而产生,并非独立而有。

  问3:空既然如魔术般的转换,应如何承担它刹那的变易以安顿身心?

  答:如幻术般的空性,不是唯有依言词的解说可让你们了知。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即使我了解空性讲出来,你们也不一定了解。我专攻空性的学说大约有三十年,对这方面有特别的研究,刚开始研究空性的我和现在的我有很多改变,现在的我讲到空性和缘起时内心感触很深,因此是需要反复思惟。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空,了解之后再反复串习,揣摩它的涵意,如此才会有所感触。前面我肯定的说自性空,会讲这句话表示串习,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定解。般若经云:一切法是自性空,自性空的本身也是自性空,有比它殊胜的法也是自性空。我们所尊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自性空,有信心的虔诚信徒们也是自性空,虔诚信徒所做的一切也是自性空。一切事物转换所现的各种各样的型式,是由它们的本质不变成产生各种变化,本质不变,是它们本身的空性是一致的关系。如果一切法不是自性空,不像魔术般的变化就没有因果,没有因果,就没有好坏及痛苦快乐,但我们会感受到痛苦及快乐,所以痛苦及快乐是存在的。假使痛苦与快乐是独立存在,从它那方面产生,就没有因果,既然不是独立有,这种有的方式是依它的缘而产生的。今天所说如同种子种在意识田中,你们慢慢培养这颗种子,反复思惟空性道理。现在你们所看到的空,也许如房子空空如也的空,但是有一天透过思惟,你们的空会变成重量的空,对空性有所感触。不一定反复思惟我所讲的这种空性,因为佛陀为了消除我们的烦恼,善巧的说了许多的法门,所以在无我方面有许多的说法,有粗分及细分,不一定思惟细分空性道理去了解空性。

  问4:佛陀在本生论中曾为畜生意义为何?

  答:佛陀在本生论中说曾经在畜生道许多次,有些可能是成佛以后的示现,有些是未成佛之前,在菩萨道修行的过程。秘密续里说,佛陀在几千万世前早已成佛,可见本生论所讲一定是凡夫。有些是成佛以后,为了众生的根基度化众生,为配合众生的因缘示现凡夫相行菩萨道。我不是记得很清楚,但佛陀从凡夫修行到成佛,其中必经菩萨的修持,所以一定曾投生过畜生道。

  问5:为何有修证的人细分的心能相续?

  答:前面有讲到空寂静第四种最细微的心,即俱生原始光明的心。此心如果存在最细微的光明当下就称为死亡,如果不是在最细微的光明当中,光明引导的气可再形成最粗分的意识时,称为中阴身或结生(进入母亲胎内)。娑婆世界也就是南瞻部洲的众生,在行住坐卧时,因为所作不同,光明所带动的气流会影响到意识的粗细不同。俱生原有的光明体性常在光明的续流当中,显密的共同说法,今生经过中阴身到后生,分三界的过程,今生在欲界必须经过中阴身才可到后世,从欲界到色界也需透过中阴身。若有时间有关这方面,我会详细说明。

  问6:请问明天灌顶后是否算皈依,是否可开始修四加行?

  答:灌顶就有包含皈依的内容。你的四加行如果指十万次大礼拜、十万次念诵百字明咒、供养十万次曼达拉、……,无论何时都可开始修。今天下午我想为你们先受五戒再受菩萨戒。

  问7:慈悲的嘉瓦仁波且,定业可不可能转?

  答:何谓定业?有意乐和加行所造的业。定业可透过四力忏悔消除。

  问8:闻思修应从何下手?内、外、秘密无形障碍如何破除?

  答:闻思修从听闻开始下手,而且闻思修是有次第的,因由闻而思再修。外障碍是学法时有外境的逆缘;内障碍是内心的污垢即三毒;贪嗔痴,因贪嗔痴造恶无法行善;秘密无形障碍是指脉习气流不通,身体不适很难使道功德增长。以消除内障碍最重要,真正的障碍、仇敌是在内心,不是外境。假使消灭内心的仇人,外在的仇人自然消灭。佛教讲四魔:天魔、死魔、病魔、烦恼魔。最主要的魔是烦恼魔,释迦牟尼佛藏文是救颠跌,“救”是调御之意、调伏内在的烦恼,去除内心的烦恼。

  问9:请开示缘起性空和菩萨行的密切关系?

  答:这问题很好。前面有讲“虽见诸法无来去”,可见诸法不是从它自性那方面产生,没有一法从究竟性质那方面有来去。既然知道诸法无实有,可知真实执著的愚痴无明是可断除,不但可断除烦恼,烦恼所留下的习气(所知障)皆可断。若了解这点为何还要自欺跟著烦恼走,为烦恼所控制呢?如果痛苦的因无法断除,何心思惟痛苦,不如去玩乐?佛陀转四谛法轮时说:要知道苦谛,因为佛陀了知苦谛是由因而产生,既是有因就可以断除。佛陀对四谛的修持次第讲的很详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虽然四部宗派都讲四谛内涵,但能彻底断除苦谛的因(集谛),证得灭谛的功德,必须修习道谛,要了解真正的究竟圣道,则需透过缘起性空的道理。由缘起性空的道理,认识轮回的过患希求解脱,而且了解不只是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解脱,因此欲求佛果。龙树菩萨云:世尊所讲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根本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大菩提及佛果位,如果不透过缘起性空的道理如何知道有“佛”,也无法了知佛陀的功德,因此菩萨行(大悲心)与缘起性空的道理是并行且双运,两者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显密共同的见解。

  问10:请解说何谓常边?何谓断边?

  答:每一宗派都成立自己的中庸之道,自己的中观正见;以自己认为的两边(断、常)见解成立各宗的中道。应民认为常边是执著一切法自性有,从它那方面产生的独立有。如果诸法是从自己那方面产生的独立实体,我们就无法用因果、用任何方法改变它的性质,这是常边。如果把一切法无自性误认为一切法都没有,没有因果,没有自己与他人,什么都没有就是断边。明知一切法有作用、有能力,还执著什么都没有,就是堕入断边。

  问11:自性既空,轮回是否有主体?假使轮回没有主体,是什么在轮回?

  答:所以我们常常强调“无”和无自性,“有”和有自性之间的差别,把这些分辨清楚自然就会通达。不由正理所损害,由正理所了知,不由正理所寻找,这三点也要分辨清楚。找不到不一定代表没有,找不到和没有要分清楚。有个问题可能常会发生,在观察胜义,观察一切事物的究竟性质当中,假使很认真去观察会觉得,在自性空、自相空的同时一切都空,唯有名字而已,平常我们说这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好像此物是空心,是空洞,没有这个事物,实际并非如此。所谓“唯名言有”,还是有它的名字,事物本身也是有,只是观察事物的究竟性质同时,所看到唯有名言而已。如果认为唯有名言有,事物是没有,就堕入断边。“唯”字不是去除事物,事物本身是存在且有它的作用:“唯有名言”,是在观察空性的当下,因为自性空看不到事物的究竟性质,了解事物的存在唯有名言而有,并非没有事物。

  中观师分两派:应成、自续。自续认为有自性、有自相,应成并不如此认为,所以自续认为应成偏向断边。以唯识的角度也认为应成偏向断边。释迦牟尼佛依众生根器说法:第二次轮无性法轮时,讲诸法无自性。但唯识论师不如此认为,就问世尊:是否诸法无自性?佛陀为引导他们于是轮第三法轮---善择法轮亦称解深密经,解释诸法无自性的涵义,把诸法无自性分三部分,诸法分为三法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性三无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各有其无自性的道理,无自性的道理并非一致而是个别分开。佛陀随顺他们说:一切法若无自性,怎么会有作用,不可能产生因果的作用,不可能有因果的?佛陀很善巧的令他们信服。因此佛说诸法无自 性,是有它无自性的道理,这是对唯识派讲的。

  若要真正了解性空缘起最深奥的道理,必须依龙树菩萨所著中论等六部论。其中最主要是中论,再加上佛护论师、清辨论师(自续派)、月称论师、寂天菩萨所写的著作互相对照,了解下下部和上上部的见解以及他们之间的诤论。透过许多的论典,无论任何角度都没有纰漏,才能真正体会到上部的殊胜。因此阅读经典非常的重要,阅读同时净罪集资也很重要,经由净罪集资的功德,才可更容易了解经典的内涵。一般讲修行时,好像与经典毫无关系,经典里没有所要修行的,如皈依等等。其实修行就是经典所说,阅读这么厚的中论,如果找不到修行的方法,就是完全错误。中论所讲皆是修行,由中论才能了解何谓缘起性空,如何运用缘起性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广大的阅读非常重要,了解各宗各派的理论,通达各宗各派的见解,如此才能把所有佛法的精华融合为一体,而且对佛陀的信心会更坚固,对佛法的教理有更透彻的理解。

  问12:请说空性与金刚经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关系?

  答:空性与四相当然有关系。般若经里最简略的经即是般若一字经,我是没看过,不过这就经所写的一个字“阿”在梵文是遮遣词,可排除其他的意思,如:没有、无、空,由辞意可知它挡住某件事物。法可分成立法和遮遣法;遮遣法又分:无遮、非遮。无遮和非遮的差别,是遮遣之后会不会现起其他成立法的相。空性属无遮法,讲到空是完全遮挡,不会现起任何的成立法(任何事物)。所以无论金刚经或其他的经典,讲到空性时常用没有、无、空,就是指这个意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可以用两种角度来解释,(一)无法堪忍正理之意。在观察胜义的正理当下,因为观察事物的究竟性质,那时候无法找到一切的世俗相。也就是一切的世俗在观察胜义的正理当下,无法观察到。(二)事相本来就不是自性有,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因此称为“无”。以世俗法而言,“无”的定义有二,以空性而言只有第二种的解释。因为观察胜义的智慧在找寻事相时,找不到一切的世俗,他所见唯有空性而已;因此依观察胜义的正理而言,他所能看到是空性,但空性本身并非从它那方面产生,所以空性的“无”只有第二种解释。

  在此我想再解说一次,以前面这朵花而言,我们在寻找花的究竟性质时,是找不到花的,那时找到的唯有花的空性而已。当我们寻找假义时,是否从它那方面产生?还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如此去寻找又寻找,会发现花并非从它那方面产生,因此找到花的自性空(花的空性)。寻找花的究竟性质,会找到花的空性,亦即花的空性,是花的最究竟性质,而花并不是化的究竟性质,花的究竟性质只有花的空性而已。但是花的空性本身是自性有?还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以花的空性作为主题再去寻找,花的空性接著不见,变成“花的空性”的空性,这才是花的空性的究竟性质,因为花的空性本身并非从它那方面产生。我们现在所讲的空性和自性空,是显密共同的承认,最根本的性空缘起的道理,并非无上瑜伽所讲的空性,无上瑜伽部对空性有另一种说法,如:大圆满、大手印。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

  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德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悲智佛学会

 
 
 
前五篇文章

昂旺敦振:略说三主要道心要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摄颂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一章-第五章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六章-第十章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后五篇文章

修次中篇(合集) 六、禅观

修次中篇(合集) 五、利他与六度

修次中篇(合集) 四、我与无我

修次中篇(合集) 三、中观正见 附录

修次中篇(合集) 三、中观正见 结赞( 观邪见品第二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