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五)

 

  问:菩提心如何与五道契配,.

  答:菩提心有根多种,愿菩提心是希望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带给他们幸福快乐,并长住于幸福之中。这仅是一种愿心,我们还未实际去做,只是发了拔苦予乐的想法。行菩提心则更上一层。我们从上师处,或自己观想的佛菩萨前授与菩萨戒,誓愿从今以後,要以身口意修行度化众生,常住乐境。从那时起,不管我们修了什麽(例如:禅修),都变成了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是相对(世俗)菩提心。

  当我们行於五道中时,都要发展菩提心。从资粮道的基础阶段,直到加行道的最高阶段,我们发展世俗相对菩提心,包括愿、行二菩提心;然後从通达道直到第十地,我们开展究竟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智慧; 我们证语成佛时,便完全圆熟了究竟菩提心。

  问:您刚谈到进入通达道一瞥心物合一之实相,请问这是否会退转?是否会再掉回去?

  答:是的,在那个阶段是不可能再退回去的。在通达道,当你了悟了空性那一刻,便已消除了一百一十二种烦恼障。既已放下了很多重担,便不可能再被拉回去。甚至在资粮道的高阶段,当你体悟到四神足时,也绝不可能再掉回去。拿我们的车做例子,车子可前後倒退开,但在这里讲不通.不过,当你达到四神足的阶段时,也许会经历很多逆缘,因为很多你过去所积聚的恶业,会在此时成熟现前。

  问:「毗钵舍那——观」的禅修如何契入五道?

  答:「观」的体悟与究竟菩提心、或空性的体悟是一样的,它由通达道开始。但「观修」并下表示就是「观」的体悟,观的体悟是观修的成果。

  它就像建造一间房子,怎麽样都叫「房子」,但你开始想建它时,房子实际上还没有,最後当你建成时,每个人才看到,但两个情况都用同样的字眼。

  我们先检视身体,看自我是否存在;然後检视一切事物现象,看它们是否实存。最後,我们间:「自我存在与否?现象界存在与否?」然後,我们到达一个无法说「是」或「不是」的缺口。那个缺口就是观的修行。

  经由此修行,我们便可达到观的了悟,同时知道一切事物的非实存性。在观的过程中,我们还不确定——我们既无法全然肯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也无法全然否定它们的不存在,我们介于是与否之间。当我们了悟了「观」的禅修後,自己便非常清楚了。

  也许可以教大家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就是一点都不要去做观或检视什麽的,只须把自己放入一个无念的状态中。一开始,我们不去检视这个世界——外在现象或自己的身体,只是坐下来打坐观空。它的缺点是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做禅修时,有时易生疑惑,忍不住想:「我观空是干嘛的?我到底如不如法?我怎能确定没有东西存在?」这种疑问会阻碍我们的发展,否则,这种方法其实是最为直接的。但不管我们是使用逻辑的分析方法来检视,亦或是使用直接的禅修方法,其证果都是一样的。

  问:在佛陀的故事里,我很惊讶的听您说是佛陀发现了「观」的法门;以前的印度,除了「止」外,没其他方法了。我知道「止」是「观」生起的基础。为何他们停滞了?他们的方法是否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不同.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只要学生知道正确的方法,「止」的禅修的确可以带领我们进入「观」的悟境。别种禅修,只会让我们生起宁静和清明的体验,但不懂正确方法的人便会执於此种情境,他们把这种安详清净的感觉当做确有其事,并且认为自己已达最後成果,因此,不再住深一层的体验走下去。在我们这种形式的禅修,止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体验到一种宁静,但不执著它。了解宁静的感觉是虚幻不实存的,将引领我们继续走向「观」的了悟。

  问:您用宁静清明的字眼来描述「止」的境界。请间您是否愿意以文词来描绘,与「止」相较,「观」的境界感觉像什麽?

  答:观境的体验是无法言诠、无法表达的,它称做空性的了悟,我们找不出任何世俗文字可以描述空性。我们现在所用的每样东西都是物质性的,包括文字,我们实在找不出非物质性的字句。这就像我们想告诉一个生来即眼盲的人什麽是红色、什麽是白色和蓝色。虽然盲者可以听到声音,但他对红、白、蓝等颜色的意义却一点都没概念。因为颜色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他们一定要自己亲自看了才懂。如果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医好了他的眼睛,则他便知道什么是红、白、蓝了。另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女人,一生当中从未碰到过夏天,甚至也不知道有夏天这个东西,她住在一个很冷、下雪、结冰的世界。倘若你告诉她,在我们这里有夏天,百花齐放,地上一片油绿,蝴蝶满天飞。你尽可能告诉她有关我们美丽的世界,但她未必能听得懂,因为她所看到的都是一片雪白。要让她相信,唯有带她到有夏天的地方。

  注解: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1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智慧为力量,把心安住在法道上,使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3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动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4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此处堪布仁波切则讲暖位的修行来自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恨、慧根。

  5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6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泽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7八圆融圣道来自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语言。(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以上注解摘自《佛学常见词汇》,大乘精舍出版。

  (编按:本篇开示摘自堪布卡塔波切的《法道(Dharma Path)》一书,美国香巴拉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权由大手印出版社取得,将於短期内出版。承蒙允载,特志谢意)

 
 
 
前五篇文章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大手印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六)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七)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空性的体悟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圣观

 

后五篇文章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四)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道次第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忏悔净障

创古仁波切文集:止观禅修 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

创古仁波切文集:止观禅修 直观禅修之简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