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中观简介.远离有无断与常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中观简介.远离有无断与常

 

  如果我们尚有任何的主张,

  就等同于尚未达到究竟的见解。

  因为,如果一个人还有任何的主张,

  就表示他仍然执着某些见解,

  并且因此形成心的造作,所以,

  这就不是究竟的见解。

  大乘佛法的究竟或了义见解,是藉由唯一识与中观两个宗派来描述,其中中观被区分为二:

  中观自空见

  中观他空见

  佛陀曾经三转法轮,而“中观自空见”的观点,是在二转法轮时所开示的,当时佛陀教导了智慧之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这珍贵的《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教导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从“色”一直到“全知的俱生智”,就一切现象的个别本质而言,并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存在的。

  在《心经》中说:

  我们应该有纯净且真诚的观点,

  就是所有五蕴自性本空。

  (译注:出自藏文版《般若心经》)

  这意思是说,构成人身的“五蕴”,其本性也是空的。这空性是本来就空,它并非原本是“实有”,而后来这个事实被瓦解,进而转变为“空性”。它们是从无始以来,就是空性的!

  所以当男女菩萨,在进行般若智慧禅修时,必须视五蕴的本性皆是空性。禅修者的观点,必须纯净且真诚,必须确信五蕴的空性,是从无始以来,就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只在意念上想“它们是空性的”,是不够的。

  我们很有可能轻率地产生以下错误的见解:

  1、想像中的空性

  如果有人想,因为佛陀开示“五蕴皆空”,然后就以崇敬的方式来进行禅修,这就称为“想象中的空性”,这个见解并不是真实的空。

  这是因为我们竭尽心力,认为万事万物皆空,而却没有丝毫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来对它进行分析。

  2、理智造作的空性

  首先,当我们的心感受到五蕴时,接着,我们尝试着去解析它们,使它们变成“空性”,这就是“理智造作的空性。”

  刚开始,五蕴似乎是存在的,随后,我们却只试图以“理智”,来强迫它们消失,依此方式创造出一种空性。这种空就是理智造作的空。

  3、赋予名相的空性

  第三种错误的空性见解,是“赋予名相的空”。当五蕴的“影像”,结合五蕴的“名相”,显现在我们概念化的意识里时,我们却认为它们是空性的,这就是“赋予名相的空性”。

  假使当有人说“色蕴”时,就会有模糊的“影像”,与“色蕴”这个名相结合一起,并显现在我们的内心意识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影像”就是“空性”,这就是赋予名相的空,而不是真实的空。

  这三种错误的空性见解,都是由心想像出来的。假使我们想远离这类执着,就必须禅修“远离心的造作”的法性。禅修的方法可以利用五个次第中的任何一个次第,但此处特别指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的禅修方法。

  何谓真实的空?

  我们拿五蕴来做解说,“五蕴”只是名相,有些事物我们会用“五蕴”这个名相来称呼,而这些事物,我们就称为“名相赋予的基础”。这个“基础”本身和它的“名相”,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关联,我们可以用别的名相来称呼。

  因此,无论这个被称为“五蕴”的是什么东西,这个被赋予名相的基础,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从无始以来,原本就是空性的,这才是我们应该确认的“真实的空”。

  当我们梦见一朵美丽的花,那么“花”的名词,就是所谓的“名相”;而这个出现在我们的内心,且被赋予“花”这个名相的事物,我们就称为“名相赋予的基础”。

  在梦中,我们用眼睛所看见的心的对境,它的产生是源自于我们的习性。我们往往错误的将所见到的与它的“名相”,视为同一件事物。

  我们误以为所感受到的对境,就是“花”,但是实际上,这个被看见的“对境”,与花这个“名相”,是两件分开的事物。

  “花”这个名相,与被赋予名相的“对境”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关联。依此推理,名相并没有真实意义,因此“名相”是空性的。

  既然我们是在梦中,所以这个我们所看到的对境,也就是称为“花”的基础,本质上也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一场梦,所以也是空性的。

  这就是所谓真实的空,无论是名相或名相赋予的基础,在基本质上,都没有真实的存在。

  同样地,如同五蕴,被赋予“五蕴”这个名相的“基础”,是空性的,因此既然被赋予名相的基础,没有真实的存在,也就不可能给予任何的名相,因此名相本身也是空性的。

  梦中的花也是一样的,它与现实中的花、“花”这个名相,三者之间没有任何实质的关联。这个似是而非的关联,只是一种透过我们的联想,所产生的概念。首先我们看到对境,然后下一个刹那,赋予一个名相,来对它加以标签。

  在此,这个名相,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这名相并不是单一的。

  对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必须是单一、独立而且不变的。

  1、单一

  假使在梦中,有一百个人,如果能证实其中任何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其他所有的人,也就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分析,且尝试去寻找,一个已经无法再被解析的,单一且真实存在的个体。

  2、独立

  一件事物,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就必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是永远存在,而不是只有在因缘条件聚合时才存在。因此如果它是存在的。就不应该依赖任何的因缘条件就能存在。

  3、不变

  如果一件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它应该是永恒、持续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不变的。

  (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我们也许认为生命是会改变的,但是却认为自我是恒常的,我们认为自我存在于过去,也会存在于未来。假使我们真的了悟自我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对自我产生执着。”因此,表面上我们认为生命及万事万物是“不单一、不独立且会改变”,但潜意识中,我们却认为它们是单一、独立且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的去寻找,到底有没有所谓单一、独立和不变的事物。)

  在藏文中,花称为me tog(美托),是两个音节,而这两个音节是分开的,在中间又有空间,“美”和“托”并无连接处。

  当提及这个名词时,念出“美”这音时,“托”的音尚未发出,而念出“托”这音时,“美”的音已经结束,成为过去式。我们无法将“美”与“托”的发音,同时念出。这不同时的发音,代表着“存在”与“不存在”。

  当发出“美”的音时,“美”是存在的,“托”是不存在。因为只有发出“美”的音,而“托”尚未存在。当发出“托”的音时,“托”是存在的,“美”是不存在的。

  在发音时,并没有任何一个刹那,两个音可结合,而成为“同时存在”或“同时不存在”。

  甚至名相中,发音的音节,也不是单一独立的。就一个音节的发音来说,它就包含三时——过去、现在、未来。

  不论一个音节有多短,当我们开始发音时(现在),

  结尾的音节尚未发音,但即将在未来发音(未来),

  发音到结尾的音节时,前面音节已经成为过去(过去)。

  每一个声音,都会通过且成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它是可被分解,而且不是单一独立的。

  好比你写一个单字时,甚至于任何一个字母,也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

  当把单字写下来时,我们可以在纸上,将这个字分解成更微小的部份。纵使每一个微细的部分,不管它有多么小,我们都可以再将它分解成左边、右边、上及小等四个部分。

  所以单字中,并没有所谓的最小部分,能够被称为“不可再被分割的”单一独立个体。

  因此,花的名相“美托”,不是单一独立个体,所以,它不可能真实存在。

  相同的道理运用在被称为“花”的这个“基础”上,它也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

  如果是一朵大的花,它会有许多花瓣,有的向东,有的向西,它们都是分开的,而且都没有连接在一起。相同的,北边与南边的花瓣也是一样,它们并没有连接在一起,而且在花瓣间又有花蕊。

  所以,花朵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意思是这个被赋予名相的“基础”,并不是单一的个体。

  在《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指出,一切事物本性皆空,这包括了:

  现象=法=名相赋予的基础

  名称=法相=被赋予的名相

  中观思想的支持者,以逻辑的方式,来证实这个观点。龙树菩萨著作了六部论述,其中,一部是《中论》,在著作中,他以逻辑的方式,证实了佛陀在空性方面的法教。

  《中论》目前已经翻译成中文,其中至少有二十一个章节,如果研究全部或部分章节,对我们将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龙树菩萨,与佛陀二转法轮时的开示,有很重大的关联。佛陀曾预言,会有龙树这个人,推翻“存在与虚无”等等的见解,和一切对见解的造作,并破除任何对见解的执着。

  与这个预言一致的,后来龙树也确实是佛陀二轮法轮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学者,他推翻所有非佛学的主张,也就是各种印度教宗派的思想,他推翻了所有的主张,成为“中观的始祖”。(译注:仁波切补述:“龙树也推翻主张有实体真实存在的佛学宗派,如主张外在有实体存在的小乘宗派,和主张心是真实存在的唯识宗,都包涵在内。”)

  仁波切造了一首偈:

  伟大成就者龙树菩萨!

  以逻辑的方式,

  打破佛学与非佛学宗派

  所有的思想主张。

  为何必须推翻所有的主张呢?

  如果我们尚有任何的主张,就等于尚未掌握究竟的见解。因为,如果一个人还有任何的主张,就表示他仍然执着某些见解,并且因此形成心的造作,所以,这就不是究竟的见解。这就是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中论》内容的概要。

  另外龙树菩萨的弟子“佛护”,写了一本关于《中论》的重要论著,他创立了中观应成派。

  然而,“清辨”却批评“佛护”在其论著中,所表达的龙树菩萨理念。反过来“清辨”依自己的见解,写了另一本论著,因此成了中观自续派的创始人。也有许多学者支持“清辨”,例如撰写《中观庄严论》的寂护。

  另外著作《入中论》的“月称”,则支持佛护的论著,反而批评清辨的思想,他扩大地诠释应成派的见解,因此人们称他为实际上的中观应成派创始人。同样地,“月称”也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其中也包括了著作《入菩萨行论》的寂天。

  因此中观自空见学派,就按照上述两本对龙树菩萨《中论》的不同论著,分为两个宗派:

  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

  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前五篇文章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三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四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五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附录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宁玛派丛书》总序

 

后五篇文章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二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一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五次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上师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发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