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五章 心的静定——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五章 心的静定——止

 

  平息沸腾的念头,

  然后自在地停留在平静状态中的禅修方法,

  即称为“止”。

  “观”则是了悟心的本性或本质的过程。

  不论是修“止”或“观”,

  至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

  放松、开放、不造作。

  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自己固定在无念的状态中。禅修的成果并不是无念,而是不再受念头的干扰

  禅修的前行

  四种思维

  若要经由大手印(1)(mahamudra)的修持,而在这世就开悟,首先必须了解并反覆思维四种观念(四共加行):

  ·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无常(无常)。

  ·得获人身是极其困难的(人身难得)。

  ·行为必然会导致未来的幸或不幸(业报因果)。

  ·一切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其本质都是痛苦的(轮回是苦)。

  除非我们专注地思考并彻底了解这四种重要概念,否则我们不可能达到甚深的禅定。

  四不共加行(2)

  下一个步骤是由皈依大礼拜的修持,稳固对佛法的向往,并增长信心。这是佛陀所开示的法道的基础。修持皈依大礼拜时,要具足正确的动机,才能开展菩提心或觉悟的心。菩提心就是为了能帮助所有众生——不仅是自己——而希望达到正觉的大愿心。

  接着,我们必须净除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恶业及障碍,修持金刚萨埵(梵文Vajrasattva,藏文Dorje Sempa)法门(3),便能净除业障。

  除了净除心的障碍之外,还必须积极地累积功德及智慧,藉此转化我们的心。修持献曼达(offering of the mandala)能达到这个目的。

  最后,我们经由修持上师相应法(上师瑜珈),领受上师的加持。

  我们必须精进地修持这四种不共加行。

  四种因缘条件

  起因

  轮回中的一切,其本质都是痛苦。这并不表示轮回中完全没有快乐,而是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表面的、不真实的,随时都在改变。觉知轮回的本质是苦,并渴望了悟心之究竟本质(大手印)及获得究竟之解脱,是修持禅定的起因,是踏入法道的初步动机。

  但是,只要仍然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境遇是快乐的,我们就不会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主因

  解脱的意愿本身并足够。跟随一位指引修持之道的上师,是绝对必要的。主因必须立基于起因之上。我们可将上师分为四个面向来讨论,而第一个面向是进入其他三个面向的立基点:

  人身上师:身为人,为我们指出修持之道及心之本质的上师。对初学者而言,研读典籍是不够的;唯有上师亲口宣说的话,才能使我们升起足够坚定的信心。

  法教上师:经由上师的开示而了解佛法的内涵及心的本性,并开始实修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去体认佛陀的圆满法教及具德上师的注疏及论述,进而详细审察自心觉受的意义及真确性。

  法相上师:经由禅修及系统性的理论探讨之后,一切外在现象(法相)都变成禅修的辅助。信心与信任是根基,修行之道依它而存,如同大地之个坚固的基础,人与动物倚赖它为居住的处所,植物依靠它生长,建筑物凭它而立,各道众生安歇在此世界之中;大地提醒我们信心与信任的重要性。此外,溪河无间断的水流,象征修学佛法的精神——努力不懈。火,象征智慧火的清明而无碍。风的流动,则提醒我们一切现象的本质瞬间即逝、变动不居。当我们如此看待一切外在现象时,外在现象就和我们的内在心性相呼应,因而具有上师的功能。

  法性上师:最后,我们会觉悟到一切现象——不论是外在或内在的,有情或无情的,静态或动态的——都不具有独立的存在性,而是自心明性的显现。这种外相与心无二无别的觉知,表示究竟实相(法性)已经成为我们的修行导师了。(4)

  正因

  具有正确的禅修知识,亦即明确了解禅修的目的及方式。禅修者的心应该免除任何附会或造作的意念,禅修的经验应当不掺杂诸如“我的心是清明的”、“我的心是快乐的”或“我的心是空性的”的评论或意念。让心自然地安住在本然的状态中。让心保持在它原本如虚空般单纯、平静的状态中,不做任何增减。禅修并不是造作一种新的状态,然后将它加入心的本然状态里。禅修是重新发现心原本的状态,让心不涣散地安住在如实的本质之中。

  要因

  “不造作地让心如实显现,真的就是禅修吗?”“希望这座禅修会进行得很好!”“但愿这座禅修不要失败!”这类疑虑、期望及畏惧,都与禅修的心相违背。我们应该只是安住于当下。铲除这类期望与忧虑,是禅定的要因。

  以上我们共讨论了十二个要点。这十二个要点可分为三类:

  1、四种基本思维,又称为四正念转心或四共加行:

  ·无常

  ·人身难得

  ·业报因果

  ·轮回是苦

  2、四不共加行:

  ·皈依及发菩提心

  ·金刚萨埵清净业障法

  ·献曼达福德资粮积聚法

  ·累积智慧的上师相应法

  3、四种因缘条件:

  ·起因

  ·主因

  ·正因

  ·要因

  这十二个要点构成了理想的禅修背景。

  有些人认为只有禅修才是最重要的,加行法只是表面的,因缘条件也只是次要的。他们急于修持禅定。认为休息是阻碍。但是,还没准备好就开始禅修,效果并不好。种植花卉不但需要种子,也需要双手及工具来松动土壤;种在土中之后,种子仍然需要水分、阳光及肥料。若没有这些附加因素,种子永远也无法长成花朵,尽管它是这个过程的根本因素。若要修持引现自心本性的大手印禅修,进而得到解脱之果,我们就必须具足以上这十二种因素。

  身心的安置

  身的安置(坐姿)

  完整的坐姿包括七大要点,因此称为“七支坐”:

  ·双腿交盘结金刚跏趺坐:左足先放置在右腿上,右足再交叉放置在左腿上。

  ·背挺直如箭。

  ·双肩平展如秀鹰(5)的双翼。

  ·双手结禅定印(6):右掌安置在左掌上,两掌皆向上。

  ·下巴内收,与喉部成一直角。

  ·眼睛往下望,目光停留在离鼻尖四至指的空中。

  ·嘴唇及舌头自然放松。

  这七项要点并非任意订定的。每一点都是根据我们体内的能量系统而来,和念头的升起及平息有密切关系。(7)

  心的安置

  将身体安置好,以正确的坐姿坐好之后,接着必须将心安置好。我们必须避免让心因为“我正在禅修”之类的念头,而变得紧绷。让心保持放松、开阔、清明、如虚空般的状态,既不追忆过去,也不思考未来,不执着于现在的任何念头或觉受。让心保持在一种觉醒的状态,不涣散,但很自在。禅修者不应有处于黑暗深渊或浓雾笼罩的感觉,要感觉到置身山顶上、天空高广清朗、一望无际。正确地将心安置好,极为重要。一般人往往以非常紧绷的态度禅修,将心置于一种牵强、不自然的非涣散状态之中。若不知道如何让心放松、保持开放自在,我们就无法禅修。这是必要的条件。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8)

  禅修练习

  将心如此安置好之后,专注于一个选定的对象物上。刚开始时,我们修持的是“止”。修“止”的方法很多。我们会在此进一步探讨其中一些方法。初修“止”时,我们可以利用清净或不清净(9)的禅修辅助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面前的椅子来禅修。这种方式的专注并不是刻意细察、分析对象物的特征,诸如椅子的形状、高度、表面,或椅布的质料、花纹及颜色等等。这种方式也不是把心投射到椅子上,仿佛要把心钻入椅子里。这种专注方式应该是:明白我们和椅子处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只是把心放在所看到的物体(椅子)上,不涣散,不被念头牵引,也不紧绷。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某些人显然相当成功地将心安住在专注的对象物上。有些人能安住一会儿,但是,有时会沉迷在念头之中;这种交替的情形可能随即发生。但是,在任何情形下,我们都不应该强迫自己专注,应该要随顺升起的状况,轻松自在地继续安住。

  第二种禅修辅助物是清净的,指任何代表证悟者或悟境的象征或非象征性物体。例如,我们可以观想佛身出现在面前的虚空中(10),至为清净、光明、灿烂、完美。我们毫不涣散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佛陀的清净形相上。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这个形相可能有时非常清晰,有时相当模糊,有时甚至完全消失了。这并不是很重要。只要试着如此去禅修,就是很好的现象。经常重复练习,观想就会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稳定。在初学阶段,观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甚至无法观想,是很正常的现象。持续的努力,会使你的观想能力逐渐增长。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以清净的辅助物为专注对象的禅修方法。我们可以观想在前额高度的地方,有一个非常明亮的白色明点(梵文bindu,藏文tigle)。这个明点象征我们的心和上师的心无二无别,因此是清净的对象物。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最后,我们可以不用辅助物来修“止”了。我们的心是自在的、放松的,同时也是不涣散的。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我们已经知道四项专注的对象物了:

  ·专注于一个不清净的辅助物。

  ·专注于一个清净的辅助物,可以是佛的形相或白色明点。

  ·不使用辅助物。

  有些人会发觉第一种对象物比较容易契入,有些人比较喜欢第二种的佛相,有些人比较喜欢第二种白色明点,有些人则喜欢第三种。有些人则没有任何明显的偏爱。有前一种情形下,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每天练习,是最好的选择。在后一种情形下,你可以轮流使用每一种方法。不论选择的方法是哪一种,唯有透过经常不断的修习,才能在禅定的路上有所进步。

  念头的处理

  由于不熟悉禅修,初学者往往期待自己会有完全无念、绝对平静的心境。他们忧虑念头会出现;当念头升起,他们就很懊恼,认为自己没有禅定的能力。担忧念头、对念头的出现感到懊心或不安,或相信无念本身是一件好事,只会徒然导致懊丧、自责或自轻。

  不论是不禅修的人、初学禅修的人或禅修经验丰富的人,他们的心都会被念头侵入;但是,他们处理念头的方法相当不同。

  不禅修的人和念头的关系,如同盲人面对远处的高速公路。盲人无法看到是否有车子经过。同样的,一般常人虽然隐隐约约地感到不安,但是并没有觉察到念头的流动,尽管念头不断地起起落落。

  初学禅定的人会发现他看得到车子,但是,他非常希望没有任何车子经过。如果有一辆车子经过,他的期望就遭到打击了。第二辆车子经过时,他的失望就更深了。第三辆车子再经过,他就变得十分懊恼。如此继续下去,希望高速公路空荡无车的天真愿望,已经破碎不堪。同时,他继续觉察到车辆川流不息,并因此抑郁不乐。他把经过的每一辆车子都视为一项新的困扰;他抗拒事情的必然轨迹。同样的,当我们把禅修视为一种无念虚空时,每一个升起的念头都必然会和我们预设的情景相抵触,我们几乎远陷落于失望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对禅修到底是什么有比较正确的了解,虽然一样会觉察到车子经过,但是,我们不会排斥或厌恶。车子来了,我们就任它经过。车子既无害处也无益处。同理,如果念头在禅修时升起,就任它自然地过去,不加以执着,也不加以排斥。如果没有念头升起,也不要因而感到自满。理性地处理念头,是禅修的良好条件。

  对禅修没有正确了解的人,会相信所有的念头都应该止息。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自己固定在无念的状态中。禅修的成果并不是无念,而是不再受念头的干扰。念头一度是我们的敌人,但是,禅修可以使念头变成我们的朋友。

  禅修不良通常是由于修持者疏忽了加行法。即使已完成加行法的修持,不了解或误解正确的心的安置法,也可能造成禅修不良的现象。

  一般人的心一直都是涣散的。禅修的最大障碍则来自附加的心识造作,例如,对自己的禅修所加的评论、预期的结果、先入为主的观念等。真正的禅修是避免涣散及任何附加的心识活动。

  注释

  1、“大手印”意指真实无误地显现心的究竟本性,也代表导向了悟究竟本性的禅修,一种最高层次的修行。“大手印”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讨论:

  ·究竟的心或佛性,以潜在的状态存在于每一位众生(根)。

  ·开展这种潜在本质,使其全然显现的途径(道)——包括“止”及“观”的修持。

  ·全然实现的本质自身,是一种稳定及恒常的状态(果)。

  2、此处所提供的四不共加行,属于金刚乘密续的法教,必须由有德上师解释修持的方法。

  3、金刚萨埵是金刚乘的本尊之一,修持其法可清净业障、开展觉性。金刚萨埵业障清净包括观想及持诵百字明咒。

  4、在某次开示中,波卡仁波切为尼斯(Nice)的居民举出一个例子,说明现象如何能充当上师:

  尼斯人和海有得天独厚的关系;有些人以海维生,有些人喜欢在海中游泳,有些人喜欢玩游艇或享受其他水上活动,有些则喜欢对着海沉思。无论如何,海是这里每个人生活及景观的一部分。所以,每当你们看到海,可以把它当做是爱心及慈悲心的象征。

  在尼斯,每个人都喜欢艳阳天,这样,海滩才会暖和,天空才会清朗。每当你们看到太阳时,你们可以把它当做智慧的象征。

  如此,你们的慈悲心及智慧就会愈来愈明显了。

  5、在西藏文化中,秃鹰是一种非常有益及吉祥的动物,不同于它在某些文化中的传统形象。

  6、手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手势。

  7、另外有一种稍微简化的“五支坐”,不包括七支坐中关于肩膀及嘴部的两要点。

  大部分西方人很难将双腿交叉结金刚跏趺坐。若是如此,可采用菩萨坐姿:先将左脚根贴在右边大腿内侧或鼠蹊部,然后右腿弯曲平放在左脚前方近膝盖之处。除非身体天生很柔软或很习惯这种坐姿,通常需要用一块结实的厚坐垫将屁股垫高。

  坐姿和脉络内“风”的循环及心的动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正确的坐姿会导致心识的偏差。身躯不正,脊椎及坐轴自然也会随着不正,从而导致心识偏差。根据某种传统的解释,认为:

  ·身躯偏身左边时,首先会有宁适的感觉,然后这种感觉会转变为贪执。

  ·身躯往前倾时,首先会有无念的感觉,然后转变为昏钝不明的感觉。

  ·身躯往后倾时,首先坐有空的感觉,然后转变为傲慢。

  ·身躯往右倾时,首先会有明的感觉,然后转变为傲慢。

  另一种传统的解释,则把身躯的习惯性偏侧视为心识偏差的指标及对治的参考:

  ·身躯习惯往左倾,表示五毒或五种烦恼障当中的贪执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身躯习惯往前倾,表示五毒当中的愚痴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身躯习惯往后倾,表示五毒当中的傲慢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身躯习惯往右倾,表示五毒当中的嗔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8、开示过程中的禅修练习。

  9、不清净的禅修辅助物,指的是我们选定集中注意力于其上的俗物,例如:由、建筑物、桌子、玻璃杯、石头或其他任何物体。我们将心毫不涣散地安置在这些物体上。

  10、一九九五年八月于台北县林口竹林寺举行的闭关中,波卡仁波切开示观想佛陀的形相为约二·五公分大,出现在离眉间约一公尺的虚空中。

 
 
 
前五篇文章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六章 再谈心的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七章 观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八章 再谈观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九章 大手印五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辞汇解释

 

后五篇文章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四章 三种障碍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三章 丰饶的根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二章 进一步的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一章 禅修简介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药师“甘露”法门之观修与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