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三章 丰饶的根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三章 丰饶的根基

 

  我们未来的快乐或痛苦,

  将基于我们现在所行是善或恶。

  一旦我们深切了解这点,自然会弃恶行善,

  并得到内在的平静。

  轮回众生存在的诸多形式当中,生为人是极其珍贵难得的(1);而其中生在西方国家的人,更享有极优渥的物质生活。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从业报因果的观点来看,生为人和生为神一样,都是由于过去的善业——尤其是布施。

  然而,这些幸运的外在条件仍然不离依因缘而存在的范围,因此,它们的本质是无常的。如果我们尚未发现究竟的真理及内心的平静,这些外在条件仍然不足以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快乐。现在,许多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希望能发现内在的世界,因而将心转向佛法(2)。如果我们能正确地修习禅定,那么禅定可以带来下列三种成果,这三种成果也说明了禅定的重要及意义:

  ·藉由禅定,一切痛苦都可被转化为快乐。

  ·藉由禅定,扰乱自心的一切烦恼都可被转化为非二元的智慧。

  ·藉由禅定,轮回可被转化为涅盘,即世俗的世界可被转化为悟境。

  然而,修习禅定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正确的修习方法。仅只告诉自己:“我现在要禅修了!”却停留在某种不明确的状态中,是不够的。

  依止一个传承

  禅修是修心传承的一部分。我们所学习的禅定方法,可回溯到释迦牟尼佛,他的法教是禅修的基础。佛陀的法教经由一系列的上师,相续不断地传授到现在。

  在此传承中,禅修之道起于我们对创始祖师的信心。皈依(3)就是表达这种信心的基本方式。皈依是表示真诚地领受佛陀法教的薰治。只要觉知到佛陀璀灿的功德,就会了解佛陀确实能帮助我们。佛的功德可归纳为三天项:

  无量无边的智慧、

  无量无边的慈悲心,以及

  无量无边的度生能力。

  因此,我们满怀喜悦及虔敬地领受佛陀的护佑。

  若对佛陀没有信心,我们必定不会对法教有信心,也就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反之,对佛陀抱持信心,自然会引发对法教的信心,以及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的能力。如此一来,我们在修习禅定时就不会遇到障碍。

  了解我们的境遇

  立基于这种信心,有助于了解我们的境遇。我们的境遇完全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现在体验到某种快乐,那是我们前世行善的果报;我们现在的痛苦是前世的恶行造成的。同理,我们未来的快乐或痛苦,将基于我们现在所行是善或恶。这是佛法的重要观点之一。深切了解因果关系,并明白所为与所受之关系的人,自然会弃恶行善,并得到内在的平静。矛盾的念头和情绪(烦恼)及连带造成的痛苦,将逐渐变淡,禅修本身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一切众生都有同样的愿望。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得到快乐。这种快乐的欲望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同样的,我们绝不会愿意承受痛苦,没有任何众生会欲求痛苦。基于这个了解,嗔怒、侵略性及一切恶意都会自然消除,我们会发展出爱心、慈悲心及善心。如此,我们的禅修必然会开展良好的结果。

  丰饶的根基

  彻底了解禅修基础的重要性,是绝对必要的。试图在砾土或瘠壤上种植花或树,是不会成功的。相反的,如果你处理好土壤,清除石子,并施加充分的肥料,种子及幼苗就很容易生长,并发育良好,你很快就能欣赏花朵。同样的,如果我们没有仔细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不发展爱心及慈悲心,缺乏这些根基,我们的禅定就无法开展。如果土壤是肥沃的,禅修的花果将会绽放无碍。

  涣散的心

  我们的心随时都被感官捕捉到的对象所吸引:眼睛所见的形象、耳朵所闻的声音、鼻子所嗅的气味、舌头所尝的味道、皮肤所得到的触感……。我们的心不仅被这些感官知觉的对象物所吸引,还和它们建立关系。心把自己所造作的观念强加于它们。心认为某些对象物是可爱的,并对它们产生贪执。心觉得其他对象物是可厌的,并对它们生起嗔恶感。贪执及嗔恶的感受,会反过来使它们的造作者——心——受苦。

  有时,我们的心并没有被感官的对象物所吸引;形象、声音、气味、味道及触感,都没有盘踞在心上。然而,我们的心并没有在休息,因为它被川流不息的念头所缠绕,耗尽精力。所以,心并没有得到任何平静。

  有些念头环绕在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或许是同一天、前一天、上星期或上个月的事,或甚至是几年前的事。然而,我们的心可能更常投射到未来:我们经常预计或期待明天、下星期或下个月的事,要不然就是分析目前的状况。总之,不论是思索过去、现在或未来,我们的念头纷至沓来。事实上,执着于“念头是真实的”、即是痛苦的根源。

  由于被感官的对象物及连绵的念头所盘踞,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安住在它的自性之中。知晓如何让心安住在自然本性之中,既不被外在现象也不被内在念头所干扰,正是禅修的意义。

  利用对象物的禅修

  对初学者而言,禅修并非没有困难,因为心往往倾向追随所贪恋之事物及习气。所以,初学者应该尽可能在没有外在干扰、远离人群的僻静之处修持禅定。然而,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干扰和诱惑的地方,只有到高山深处独居,断绝任何往来。如果你有家庭、小孩、工作,这种作法可能很不实际。你甚至可能会对自己说:“我的业力是住在城市,所以,我最好打消禅修的念头。”这种想法完全错误,因为即身居闹市,也一样可以修持禅定。

  事实上,在学习禅定时,往往很难把心安置在自性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辅助物,将心导入平静的状态。任何外在的对象物都可以利用:杯子、桌子、灯、佛像,或其他候选人任何东西。之后,注意力不可涣散,完全集中在选定的这个对象物上。这只是一种单纯的专注,不隐含任何分析或阐释。例如,我们专注在一个杯子,既不审视它的形状,不注意它的特征,也不评估它的品质,不过问它是否装了水。我们只是把心放在杯子上,既不涣散,也不做任何评论。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如果杯子显得非常清晰及明确,即是心真的完全专注的征兆。相反的,如果杯子变得模糊不清,表示心被念头所牵引。

  若能规律地修持,不论所选择的对象物是什么,这种练习会有很大的利益。

  如果你住在城市,你会发现自己笼罩在许多噪音中:汽车、机器……等,所有让你以为自己无法修习禅定的声响。与其把这些噪音当做障碍,你也可以把它们当做专注的对象,把它们变成禅修的辅助物。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是尖锐或地祇的噪音、喜欢或厌恶的声音,都没有什么差别。你可以依同样的方式来辨认自己禅修的品质:如果声音听得很明确并且没有被念头切断,这是集中力甚佳的征兆。如果声音断断续续,觉受模模糊糊的,这表示集中力不足。

  我们可以依同样的方式,利用其他感官对象物来练习禅定,诸如:气味、味道或触感。此外,我们也可以开展在任何地方都能禅修的能力,无须远离任何事物。隐避到深山除了使我们和分散专注力的事物隔离之外,并不能达到其他任何目的。利用这些外物来辅助禅修,效果是一样的。

  直观自心

  经由专注于外在对象物的例常修习,可以做好直接观照自心的准备。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心经常被接续不断的念头所盘踞。这些念头大都是关于过去及未来。可是,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明白缅怀过去并无任何益处。往往,我们再度回想起过去的事件,并因而产生烦恼或痛苦。但是,那仅仅只是念头而已。而且,它们所激起的一切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过去已经过去了。一旦了解这些事件现在已不复存在,而且这种念头缺乏实质意义、用处及利益的那一刻起,过去的念头就再也不能对我们造成伤害了。

  我们对未来也要持有同样的态度。挂念不久或久远的未来应该做什么,制造了焦虑、烦恼及痛苦。但是,只要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就明白在此刻,未来并不存在。为不存在的事而替自己制造困扰,并没有任何好处。

  观照自心表示不追随念头(不随念),不前瞻未来,也不回顾过去。把心安置于当下的自性之中,不涣散,也不造作。

  这样,某种觉受就会在心中升起。尽可能长久地安住在这种觉受之中,就是这禅定。如此禅修时,我们只是安住在自然的觉受之中,什么都不添加。我们不告诉自己说:“啊,开始生效了!唉,又没有效了;我到了!不,我还没到;我的心是空的!不,它不是空的……”我们只是不加任何评论或阐释地安住。

  禅定的觉受包含平静及喜悦,但是,这根本上仍然是无法描述的。我们无法说:“这就是禅定的觉受。”或“这不是禅定的觉受。”

  修习禅定

  要正确地修习禅定,只靠个人对禅修的理解并不足够。我们应该寻找一位具有正统传承的上师,向他求取指导,并根据他给予的指导恒常不懈地实修,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出真正的禅定觉受。

  尤其现今这个时代,很多人对禅修有兴趣,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禅修。大部分人都认为禅修是阻断一切念头,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这是错误的看法。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这样,念头自然会停止,我们不须以任何方法约束它们、使它们停止。

  有时,在禅修当中会有无念或念头很少的觉受,我们因此会非常高兴地对自己说:“这就是了,我现在禅定得很好!”在另一种极端的情形下,许多念头出现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禅定的能力,因而感到万分沮丧。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心有片刻是无念的,就只是不起念头地安住在那种无念的状态中。如果心中起了念头,就安住在那种有念的状态中。我们安住在“如是”的心境之中,不做任何评论,诸如:定境产生了;又消逝了;我正禅定得很好;我禅定得很不好……等。这只是徒然无益地使事情变得很复杂。

  禅修时,身体不要紧绷,要自在、安适。保持沉静及自然的呼吸,将心敞开、放松,不起任何关于现在或未来的念头。然后,让心保持在一种非常开阔及轻松的状态中。不要刻意去做任何事情,只是安住在当下。在这种情形之下,禅修会变成很单纯、很简单。

  禅修者将会发现,在每一座禅修之前念诵一段祈文、咒语调(4)或点灯,会很有帮助。尤其是在金刚乘(Vajrayana)(5),认为向上师祈请是有益于开展禅定的方法。

  问与答

  问:为来世禅修的意义是什么?

  答:若我们经由禅修,在这一生就得到正觉,我们将可藉由佛行事业而广利众生(6)。若没有得到正觉,这一生所养成的禅修习惯,将使我们在未来世的禅修比较容易,而且进步比较快。

  问: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是断离轮回(7)。

  问:业力是什么?转世再来的到底是什么?

  答: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心是如何运作的。当别人对我们说些甜言蜜语时,我们多少会感到快乐。相反的,当别人告诉我们不愉快的事情时,不快乐就产生了。觉受到快乐或不快乐的,是我们所谓的心。然而,如果审察一下这些觉受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它们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完全没有任何实质。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心是空性的。虽然如此,但心有感觉到快乐及痛苦的能力。因此,我们无法说心存在,因为它是空性的;我们也无法说心不存在,因为它有觉受。

  让我们考量另一项事实。假设你的心专注于面前的那个玻璃杯。此时,你的心中就只是关于那个玻璃杯的念头。然后,你又专心地想到另一个物体,以致于前一个念头不复存在。从一个念头转移到另一个念头,并未牵涉到任何实质的接续或传递动作。然而,念头出现及消失的过程建立在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可以观察到,思维过程被沉睡打断之后,仍然能在早晨继续前一天的运作,从这之中也可以了解心的连续性。

  从过去世转移到未来世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受今天的心和觉受明天的心之间有一种连续性。同样的连续性,存在于觉受这一世的心和觉受未来世的心之间。

  关于业力,我们也必须了解它和心有关,而且它全然不是实质可具体的。业力实质上就是铭刻在心中的印象,被心的连续性携带着。例如,我们今天做了某件事;接着,夜晚来临了,无梦的觉睡期以及心中盘踞各种显现的作梦期相互交替。然而,天明醒来时,我们仍然记得今天所做的事,这种记忆就像是我们心中的印痕或印象,能够在第二天再度展现。同样的原则控制着业力的运作。

  然而,业力印痕的过程并不是究竟的。一旦得到正觉或开悟,我们就不受制于业力了。

  问:您认为西方人可以通晓咒语的技巧吗?

  答:东、西方外在的习惯及风格不同,但是在心的方面并没有真正的差异。或许,你认为咒语难以修持,是因为你还不全然了解咒语到底是什么。这只不过是知识不足。实际上,持诵咒语的技巧对每个人都很容易。

  问:佛教有没有上帝的观念?

  答:在佛教里,我们可由不同的层次来考量神或上帝的观念。在最初的层次上,我们认为自身之外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上帝,他是天堂的创造者,我们带着信心向他祈祷。对心的本性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契入较高的层次之后,我们发觉上帝及天堂的观念都是心的化现。但是,在究竟的层次上,上帝及我们的心是没有差别的。

  问:您说心是非实质的;然而,头脑显然是一种实质的物体。

  答:西方人实际上认为心是在脑里,东方人则认为心是在心脏里。根据佛法,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脏。事实上,它哪里也不在。佛法告诉我们,实质的身体实际上只是心造作出来的;脑或心脏只是“心的作用”的助缘,既不是心本身,也不是心的创造者。

  问:在修习禅定的路上,上师的引导似乎是必要的。可是,我们也许无法时时有一位上师在身旁。

  答:的确,我们的上师不是时时都在身旁,但是,这并非必要的。上师给予你指导,你可以利用这些指导做参考,禅修一段时间。然后,当你有机会再和上师见面时,向他说明你禅修的结果或根本毫无成果。你的上师可以根据你的报告给你进一步的指导。

  就西藏传承而言,许多地位崇高的喇嘛定期访问西方。在西方也有许多佛学中心有常驻喇嘛。

  问:在西藏,有多少人经常禅修?

  答:在西藏,很多人经常禅修,不仅是僧众,在家众也是如此。当地物质开发非常缓慢,人们也不太在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心转向修行。

  问:您如何去谈论超越心识的东西?还有,由于译者尚未达到和您所说的悟境对等的成就,透过翻译之后,您所说的还能保留多少?

  答:究竟本质的确是超越语言及心智的。然而,佛陀本身为了引领众生了悟这个究竟本质,使用了许多话语。这些语言只是指出究竟本质的指示。它们并不佯装能表达究竟本质,因为究竟本质是无法表达的。

  那些法教现在以藏文记录下来,懂得藏文的译者正确地用法文(或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在藏文、法文或其他语言里,语言都只是指示超乎智识之境界的工具。相信语言本身即能传达超语言的境界,是有所矛盾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既不了解藏文也不了解法文或其他语言,你将毫无希望。但是,现在至少你懂中文(或英文)。

  注释

  1、佛教理论为除了及畜牲之外,轮回众生还有其他许多存在的形式,例如:饿鬼、阿修罗。某些众生,例如后面会提及的天道众生,享有更甚于人道众生的快乐。有些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则是人道众生的无法想像的。这些存在形式的总体就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轮回”——存在的回转之轮。脱离一再出生及受苦的回转之轮,就是“解脱”。

  2、梵文中的“达摩”或“达尔玛”(dharma),泛指修心的道路(法),或特指佛陀所开示的法道(佛法),视前后文而定。

  3、“皈依”是依止佛、法、僧三宝。第一次皈依有简短的仪式,然后在每一座禅修之前,要依照传统重申皈依的意愿。

  4、咒语是神圣的简短吟诵语句。覆诵咒语有助于清净门心,并开展了悟的心性潜能。

  5、金刚乘指的是记载于密传性质的“密续”典籍中的佛陀法教。

  6、得到正觉时,众生就成佛了。这并不表示他陷入一种无知觉或无情感、无思想的状态。相反的,他会示现无限的事业活动来利益众生。这种事业活动是自生的,是无私的。不过这并非我们现在就可以了解的,因为它完全没有主体及客体的观念。

  7、轮回是循环性的存在,其特质为痛苦。

 
 
 
前五篇文章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四章 三种障碍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五章 心的静定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六章 再谈心的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七章 观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八章 再谈观

 

后五篇文章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二章 进一步的

波卡仁波切: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第一章 禅修简介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药师“甘露”法门之观修与念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施身法之简短开示——累积功

昆丘嘉真堪布:追寻无暇甘露 吉天颂恭尊者上师相应法“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