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一)

 

  二、断止逆缘之要

  为何我们要断止逆缘呢?

  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远离外在不好的因缘,否则就无法进步!

  (一)断舍尘缘    (1)认清贪着世间之因

  3.贪亲爱利等 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 随智修观行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认清对治

  4.有止诸胜观 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 止由离贪成

  【讲解】如果贪恋亲友和爱着名利等俗事,那么我们的内心就根本不可能舍离世间。所以我们应该仿效智者,完全离开它们,并依循下面所说的原则去思惟修习。

  佛经里面说:「你想要断除烦恼的根就要远离钱财、名利,要安住偏僻的禅修处」。

  这是当然的!如果你想要赚钱的话,就必须往都市里跑。但如果你想要修行,那么就一定要安居在寂静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来此处传去呢?因为这里的人虽然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而我们刚好拥有佛法可以布施给这里的信众。而这边的人又有多余的钱财可以帮助那边需要帮助的人,因此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我们常常说:「要断除烦恼!」

  * 断除烦恼之后,就不会产生痛苦,那么「断除烦恼」的重点是什么呢?

  * 必须依靠「禅定」所产生的胜观!那么什么是「禅定」呢?

  * 控制心的能力!

  * 也就是我们的念头可以随心所欲而起动静,这就是禅定!

  现在我们正在上课,按理我们应该把心安住在法本的意义上。可是没办法!我们的心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外在的思绪不断地进来,尤其是我们持咒的时候更为明显。这就是我们禅定的功夫不够啦!

  * 「心」要先定下来,那么我们本具的智慧才会显露出来,

  * 这显露的智慧就是「胜观」。

  * 「胜观」的意思是「超越一切凡夫对事理的看法」,

  * 也就是空性。

  只有具备「禅定」和「空性」

  才能灭尽一切烦恼的种子,

  否则不论你如何修行

  也是无法完全消灭烦恼的种子。

  我告诉大家:「你念的咒语再多也无法断除烦恼的根!你做再多的供养、你做再多的大礼拜.......都无法断除烦恼的根!」因为这些都是累积福报的因而已,最究竟、最究竟还是「无我的空性」。只有具备「无我的空性」才能断除烦恼的根!

  但要具备「无我的空性」之前要先具备「禅定的能力」,没有禅定的智慧是不稳定的!没有智慧的禅定是愚痴的!没有禅定的智慧就像刮胡刀一样,刮胡刀虽然很利,但它无法劈砍大木,只能割断细发而已。

  那么没有智慧的禅定呢?

  它就如「斧头」,它可以砍断大树,却无法砍断细细的发丝。只有具备「禅定」和「智慧」的人,既「利」又有「力」。这样,才能断除烦恼的根。

  「止」是什么呢?

  「停止」我们的妄想和念头。禅修者可以因此享受到「身」「心」非常快乐的状态。但我们修行禅定而没有配合「观」的话,那么他只能得到「色界」「无色界」的禅悦。这样的修行并不是究竟,所以我们要配合「空性」才能解脱!

  我们要得到「止」之前,必须先舍弃世间法的财物、名利和眷属的妄念。如果我们不能放弃世间的话,就无法产生禅定。

  世亲菩萨讲过:

  「要先守戒律,假如你没有守戒律的话,

  那么你就没有时间闻思佛法,

  而'闻思佛法'之后就要修习禅定」。

  龙树菩萨说:「没有智慧的话,禅定不会产生!」

  智慧有三种:1闻的智慧 2思的智慧 3修的智慧

  * 如果我们不具备闻思的智慧的话,当然「定」的智慧就不会产生。

  * 「禅定」的智慧不具备时,「胜观」的智慧当然不会产生。

  * 智慧是「定的因」,也是「定的果」。

  * 当我们具足禅定和胜观的智慧时,就不用轮回在六道之中。

  * 然而我们要得到「定」和「慧」之前,「必须先舍离世间八法、亲眷及众生」。

  在西藏很多「虹光化身」的修行者,他们在世时,都是居住在偏僻之处,穷其一生都默默无闻地修行的。他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呢?因为他们远离了财、利、名、闻等世间八法。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烦恼的种子,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首先应当努力求得能令身心轻安的「止」,而修成「止」又需先使内心不贪着世间。

  (2)生对治之法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认清对治

  (2a)断舍亲友贪 --> 思贪亲友过患

  5.自身本无常 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 不见所爱人

  6.未遇则不喜 不能入等至 纵见不知足 如昔因爱苦

  7.若贪诸有情 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 终遭愁叹苦

  【讲解】我们应当知道:我们人的生命本来就十分短暂而且无常,如果我们再因为贪爱无常的亲友而去造些抢劫、挑拨离间、憎恨他人...等等恶业的话,那么这个果报就会使得我们纵然在三恶道中轮回转生千百次,也没有机会遇见任何喜爱的人。

  如果不能亲近所爱的人,我们心里就会闷闷不乐,这样当然不能平稳地进入三摩地。即使和所爱的人见了面,也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仍然会像从前一样「因为爱欲而痛苦不堪」。

  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就会向佛菩萨祈求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修行。其实不是!因为你只是在求而已,当我们因为种种的不顺利而心情不好时,我们就会求佛菩萨的庇护。可是却很难进入真正的修行,犹如我们心情不好,上班、上学都不会专心一样。

  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就希望天天和他见面,我们常为见不到面而心里痛苦难过。但,即使现在天天都可以见面了,可是,因缘本来无常,终有离散的一天。等到离别的时刻到了,我们还是要被痛苦折磨,所以能否和所爱的人长久相处,其所得结果都是一样--> 痛苦。

  铁柱山地狱是哪里来的呢?

  * 它是由于比丘,或比丘尼因为色欲而破戒。

  * 而破戒之后,又没有忏悔的话,就会往生铁柱山。

  * 那里的众生会由生前的爱欲对象产生幻觉。

  * 他们会听到对方在上面呼唤自己。

  * 可是当他历经刀山剑林劈割的种种痛苦到达上面时,却找不到那个人。

  * 这时那个呼唤自己的声音,却又从下面传来,如此一再地反复受苦。

  * 最后和爱人见面了,这个爱人却变成魔鬼或妖女,把我们伤害得血肉模糊。

  我不大了解男女间情爱的事,但,我偶尔会看电视,看到剧中人为爱欲而声嘶力竭,令我不胜嘘唏。我们常为爱人而失去理性和客观,我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却为他不好的地方找尽理由,更不惜一切的尽力维护,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们到寺院参拜庄严的佛相、瞻仰金碧辉煌的坛城和观摩法师修法的动作...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佛法。它只是佛法的外衣而已,所以大部份人都只是学习佛法的表相。

  佛法的重点是「慧观」。

  如果我们贪着世间,

  就无法得到空性的智慧。

  「五妙欲就像加入盐巴的水一样,令人贪爱」

  古时候没有特别好喝的饮料。所以「加入盐巴的水」是比喻能让我们上瘾的东西,就好比:现在的烟、酒、吗啡、摇头丸...等等之类能让我们上瘾的东西一样。以世间法来说「亲友会帮助我们」,但,以修行而言「无常的亲友会障碍我们」。因为我们贪爱亲友的心会破坏我们对轮回的厌离感,使我们无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所以贪爱亲友是罪过的来源,虽然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法语,可是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下面会讲解,为什么修行者能断除对亲友的贪爱呢?修行者并不是无情的动物,他们拥有慈悲和智慧的情。但,没有贪欲和无知的情,这个要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无明的贪欲和感情混为一谈。要知道!无知、贪欲的情只会导致彼此的痛苦而已。

  如果贪著虚幻无常的有情,将会障蔽我们彻见诸法真实性的慧观(胜观),也会破坏导向解脱的厌离心,最后只能沦落在三界中受苦。

  8.若心专念彼 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 亦坏真常法

  9.行为同凡愚 必堕三恶趣 心欲赴圣境 何需近凡愚

  10.刹那成密友 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 凡夫取悦难

  【讲解】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心思念所爱的人」,那么今生将毫无意义地虚度过去,而且贪着无常,且终需离别的亲友。还会破坏我们修证真理的机缘。如果我们的作为和愚痴的凡夫一样,那么必定会堕向三恶趣,如果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解脱的圣境,那么又何必亲近凡夫而增加逆缘呢?

  * 以前的修行者们为了「远离亲友的违缘」都是离群索居的。

  * 他们穿的是垃圾堆中捡到的「废布染制而成」的法衣。

  * 他们吃的是「沿门托钵」而来的食物。

  * 他们住在废弃的空屋、岩洞、树下...随处而安。

  有句话说:「欲小知足是圣族」。它的意思是「欲望小、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慧根的人」。

  可是我们现代人好像很少人能具足这样的慧根,我们充满了贪欲,我们的寺院一间比一间大,一间比一间庄严,要我们这样子修的话,很难!因缘就是这样,这是共业!

  以前西藏噶当派的「四依法」:1心依于法2法依于贫3贫依于死4死依于乾涸之壑

  意思是「修行者心要依止佛法、要甘于贫穷、要贫穷到死、死时旁边没有亲友」,苦修不是一时的。不是闭关几年后就出来化缘、广建道场,如果闭关的目的是收摄信众,这就是「世间法」!在台湾,有些自认为是「禅师」的人,「他禁语闭关禅修三年多,出关之后,他游走四方传法并建设很大的道场、广渡众生」。

  这我就想不通了「假如他是一个禅修者,那他怎么会往外发展呢?」为何我会这样问呢?因为禅修以精神为主啊!如果他闭关禅修的结果是为了建立道场的话,那么他和我们世间人「读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以大展鸿图」有什么两样?

  如果像「济公活佛」那样,游走四方却不贪着、平等地对待众生,那么他住在洞窟或都市里都是一样的。当然,这又另当别论!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噶当派四依法的修行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能够这样子修行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僧」。

  凡夫众生意气相投的时候,一下子就成为掏心掏肺共享秘密的朋友,但若不小心得罪了,他们可以马上反脸不认人地和你成为仇敌。由于嫉妒心的原故,对于本应该欢喜信受的善行,竟然也可以让他们不高兴,唉!这些善变的众生真是难侍候!

  11.忠告则生嗔 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 嗔怒堕恶趣

  12.妒高竞相等 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 处俗怎得益

  13.伴愚必然生 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 无义不善事

  14.是故近亲友 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 吾亦未利彼

  【讲解】

  当我们对亲友进献忠言时,有些人不但不认同你的看法,而且还会因此而心生嗔恨。有些人则会反过来劝我们放弃各种有益的善行。但,即使对方是很没有理由的,可是我们又会担心「假如我们不听他们的话,他们会因此心生嗔恨而堕入恶趣之中」。

  唉!和这些自以为是的众生相处真难!这些人遇到比他好的人就嫉妒,棋逢对手又会竞争,对卑微寒士就升起傲慢心。受点称赞又骄矜自满,听到逆耳忠言时更是怒气冲冲,和这些庸俗凡夫在一起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好处呢?

  我曾经遇到:「有些人因为'概念不同'而在我面前抱怨对方,因为我没有支持他的想法,他就认为我支持对方而很不高兴」。「人」就是这样偏心!别人只是没有支持你的看法而已,你倒反过来认为别人偏心。以后你们要是碰到这种事,千万不要这样主观和偏颇。

  「有没有闻思广阔的佛法呢?就看他为人是否温和!有没有修行呢?要看他的贪、嗔、痴有没有减少!」如果不符合上述的讲法,那么他就是没有修行。

  亲友是「天神魔」,他是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常看到因为亲情的牵绊而无法出家、学习佛法,当然,有的也不完全是这样!像我们西藏,寺院本身并没有什么资源,所以除了法会期间提供我们吃以外,其他时间食、衣都要喇嘛们自行调理,我们从小就出家,父、母、亲友提供我们食、衣之所需,使我们免于挨饿受冻。如果能有这样的亲友反而是修行的助缘。

  * 但,大体上来说「亲友是我们修行的牵绊、是恶业的来源」。

  *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说:「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 他希望他生病或死亡时,都没有人来打扰他。

  * 但我们和他刚好相反,我们烦恼自己生病时没有人来探视、我们害怕自己死的时候没有人来送终。

  * 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空虚的原故,所以才需要外在的帮助。

  但修行者的内心充满快乐,所以没有外在的打扰反而更好。

  你们要知道!我们亲人往生时,你们千万不要哭哭啼啼的,这样做会障碍到亡者解脱,不要说是中阴身,就算是我们现在好了。如果有一个人一直在你旁边哭哭啼啼的,你也会受到他的影响而感到厌烦!所以如果我们一直在亡者旁边哭闹的话,他如何走向解脱的道路呢?不哭并不代表对亡者没感情!有些人对亡者并没有那么大的悲悯,但却哭得很大声,这完全是做给活人看的!怕邻居说闲话。我们要是真心关怀亡者的话,就应该在内心慈悲他、不要打扰他。

  * 如果我们经常和这些愚笨幼稚的亲友交往,那么我们必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做出许多自赞毁他的罪行。

  * 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聊些「世间热衷的欲乐之事」,就是说些「言不及义的绮语」或是做些「无利善行」的行为。

  * 总而言之,和这些愚稚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使我们徒然蒙受损失而已,他们不会为我们的修行带来什么利益,而我们也无法给他们什么真正的好处。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认清对治

  (2a)断舍亲友贪 --> 舍离之方式

  15.故应远凡愚 会时喜相迎 亦莫太亲密 善系君子谊

  16.犹如蜂采蜜 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 淡然而处之

  【讲解】

  我们出家以后,偶尔家人或朋友会来探望我们

  * 这时,我们不要以为「我已经出家了」就不理会家中来的亲友。

  * 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父母及家人伤心难过。我们应该要善待他们。

  * 在西藏,我们虽然出家,但家中都还是会为我们保留一个房间。

  * 以便我们偶尔回家去住。

  * 我们出家受了戒律,但偶尔可以回家住一段时间。

  * 不是长久住在家里。

  * 如果住太久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受到他们烦恼习气的影响。

  * 和家人、亲友相处也要维持比较清淡的关系。

  * 这样才不会彼此产生磨擦,而引生不必要的烦恼。

  一般人如果和朋友交往过从甚密而无话不谈的话,假若那一天友谊起了变化,而彼此却都握有对方的把柄,那么彼此都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也有可能双方都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同样地,我们为生活而到村庄里托钵。

  我们应该要和施主们保持距离,不要渗入一些复杂的因素。这样子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而为,如果我们和施主们交往太密切的话,那么我们难免要受到他们所左右,但时代改变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法师说:「这是我的信徒」「这是我的功德主」...换句话说「这是有记号的」、「这是我的」。

  同样地,在家居士们也会说:「这是我的上师」「这是我的传承」...

  彼此都心有所属,这样的圈地自限真的对佛法的事业有帮助吗?这真的是佛法的事业吗?

  不是!所以偶尔我们会开玩笑说:「为什么要皈依证呢?」假如我发皈依证的用意是「你不要忘记我」。这就是标记,「我是你的上师、你是我的信徒、你要护持我、我会帮助你...」如果有这样的念头的话,复杂的关系就被引生出来了。大家都会陷在这个枷锁里。

  并不是说法师不能和信徒如家人一般地相处,而是这样的关系渗杂欲望、无明和贪欲的情感,这是不好的!在西藏,法师为大众皈依并没有发皈依证的传统,只有受沙弥戒或比丘戒时,上师才会为个别的受戒者授名。在皈依时,上师只强调「你们不要忘记三宝!」

  三宝在佛教中是共通性的,所以信众到那个寺庙都心安理得,他们不用烦恼「我可不可以到另外的法师那里去?」的问题。现在,我们将上师和信徒划上标记,亲切地往来。我常常说:「当有一位法师对你特别好的时候,那么这位法师就不会是一个好上师」。为什么呢?因为他特别对你好,有分别心!

  当我们贪着「我的功德主」或「我的上师」时,就分离出「别人的」上师或功德主,那么有了贪欲就会引生出嗔恨的业因,事情就变得复杂,这是世间法!

  我们常会听到某人在炫耀「上师对我特别好!」如果听到这句话的人是初学佛法者,那么他们当然会羡慕你啦!但,倘若这句话进入较有佛学概念者的耳中,他们马上就会知道「这个法师有贪心存在」。就好像「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会特别好」一样,

  可是,现在有些有名的上师就不是这样,他们对大功德主特别亲切,他们会为大功德主特别加持,不用什么理由随时可以见上师...大功德主拥有诸多不必要的特权,而对平民百姓则尽量回避。这是利用佛法修世间法,过度地使用善巧而拥有许许多多的供养,这是不好的!

  这虽然不是诈财,但过度地善巧取得钱财利养是偏向世间法的行为,像广钦老和尚那样的修行才是修行者的榜样,我们常说「出家之后就没有家」,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众生。当然,我也很清楚目前的环境,法师们也有许多难为之处,但,我们要知道「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区别」。

  龙千巴大师说:「这样的做为(法师和信徒交往过密)对彼此都是伤害」,所以我们还不如独自去偏野之处修行比较好。可是,假如我独自隐居去了,又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出来讲解佛法呢?」这是传统教育所导致的错误观念!学到一些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说给别人听,真的以为自己这样做可以利益到众生,其实是利益不到什么众生的!

  在台湾,佛法这么兴盛,自己认为「自己是修行者」的人很多,其实和他们交谈起来就知道,他们并没有对佛法深入地了解。以前密勒日巴尊者的弟子向他请示:「我什么时候可以摄受弟子?」尊者回答说:「当你看到你的上师不是现在的形象时(证悟了),就可以摄受弟子」。

  因为那时候已经理解空性了,在未理解空性之前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私心。摄受弟子会变成好像老板摄受员工的关系一样,彼此都沾染这样的味道。以前西藏有很多修行者独居僻野,食、衣、住都非常简单,真实地修行,现在,我们也见到有些修行者衣衫褴褛。可是名下的不动产却不知凡几,一件衣服也没有多少钱,为什么要这样穿呢?他是刻意表示自己的清高苦行吗?不需要这样!这好像是在「做秀」。犹如政坛上抗争不断一样,那是秀给老百姓看的!

  在台湾,我们经营贸易、学习技艺、宗教活动,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show给别人看,这是共业!不能全怪他们!要知道,如果你不喜欢看的话,他们也不会表演!如果大家都不喜欢看这些的话,那么有谁会卖力演出呢?我们都太注重外相了,所以才会演绎出「你show给我看」「我show给你看」的连台好戏,彼此骗来骗去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得到快乐反而增加痛苦」。

  不管是世出世间法都一样;我这样说好像是在诽谤他人似地,其实我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希望你们了解真实的佛法!

  因此,我们应该远离愚痴凡夫的俗情纠缠,但是偶尔见面了,就要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可是也不要太过于亲密。最好审慎地维持「淡淡如水」的君子之谊,就像:「蜜蜂只专心采蜜」而「漠视花朵的美丽」一般。同样,方外之士也只该为修法而外出化缘,取得所需的衣食之后,便以平常心和他们和睦相处,切莫攀缘。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认清对治

  (2b)断舍利敬贪

  17.吾富受恭敬 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 殁后定生惧

  18.故汝愚痴意 无论贪何物 定感苦果报 千倍所贪得

  19.故智不应贪 贪生三途怖 应当坚信解 法性本应舍

  20.纵吾财物丰 令誉遍称扬 所集诸名利 非随心所欲

  【讲解】我的利养很丰富又受人尊重,很多人都喜欢我,如果我因为贪着利敬而心生傲慢的话,那么我死后一定会堕落恶趣,频生恐惧!

  这部份,你们在家众不用担心。该担心的是我们出家人,名闻和利敬都无法带到来世。如果我们因为信徒众多、名下寺院庞大、享有美好的名声...而心生傲慢的话,那么来世所得苦报,将是今世所得的千百倍以上。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提到:「帐拉达那坚大师非常有名,他帮人家修破瓦法,「喝」一声就可以得到一匹马。有次他要到某个胜地去朝圣,途中经过一个湖,他在过湖半途中,水里突然冒出一个像罗刹般的水怪向他要功德。他被吓得不知所措,只好将朝圣的功德统统回向给水怪。水怪才因此消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他收了太多供养且未将供养金用来利益众生所产生的业债。

  上次达赖喇嘛来台,信众供养他十万美金,他说:「讲解佛法、修行仪轨时,心都不动。可是当别人供养钱财时,心不动就很困难」。后来他不但把这个供养金布施给九二一的灾民,而且他还自掏腰包多布施了两万元美金。

  「人」不被钱财诱惑是最困难的

  能够摆脱钱财的束缚要有真功夫。有些上师们收到供养金会说:「这个钱不是给我用的,我会替你们把它用在利益众生上面!」是不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很好,我们把钱交给上师,请他帮我们做善事、利益众生固然很好。但,其实你并不需要透过别人来行善!你自己亲自去做就可以了。有谁知道你会不会遇到「从中自肥的上师」呢?要放聪明一点!

  以世间法来说,我实在是一个很笨的人,但我要讲的是真心话,别人怎样讲我不会在乎!我是西藏人,说实在的,我不应该说西藏人的坏话。你们信仰藏传佛教、遇到好的上师,所以你们看到西藏的事物都心生欢喜。但,你们不要以为西藏什么都好,所有西藏来的天珠、服饰、食物、民俗和西藏人....通通都照单全收什么都好。

  * 不要腻在这边!

  * 就好像:我们爱一个人,那么即使这个人去做坏事伤害别人。

  * 你也会以为别人不对一样!

  * 所以大家对于任何事物都要冷静地观察。

  * 不管那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要清醒一点!

  * 印度的报上说:「目前在印度的法师们都被美金给疯掉了!」

  * 这是大环境的情形,不过也有例外的。

  听说尼泊尔的甲贞仁波切他就没有,他谁的话都不听,大功德主的话他不听,官员的话他还是不听。凡事他自己作主,有人供养他很多美金,他说:「麻烦你把它收回去吧!我没办法为你做事」。他的心真的没有被美金风吹走,但,大部份的法师都会虚伪的说:「我拿这个钱,我会替你做善事!」如果说这句话的人真的这样子做了,那么他真的把美金当玩具而已,心没有被动摇,可是,事实大部份不是这样子,同样的戏码,我们台湾也天天在上演!

  因此,利害莫辨的糊涂意识啊!今生不论你贪着名利、恭敬等任何事物,将来所获得的痛苦报应,一定会超过今生所贪得事物的一千倍。所以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贪着名利将会引生堕落三恶趣的恐惧。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并透彻了解:「从性质上来看,这些事物本来就是不屑一顾」。

  就算我的财物收入很丰富,美名也传遍十方,但是今生努力所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到来生。

  21.若有人毁我 赞誉何足喜 若有人赞我 讥毁何足忧

  【讲解】「如果有人毁谤我,那么再多的赞美怎值得我高兴呢?」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完美,所以才有人诽谤我!同样「如果有人赞美我,那么谗言毁谤又怎值得我忧伤呢?」因为有人赞叹我!当我们有这样的概念以后,我们的心就不会随着毁、誉而浮动,凡事都能心平气和的对待。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认清对治

  (2c)结劝舍尘缘

  22.有情种种心 诸佛难尽悦 何况劣如我 故应舍此虑

  23.睥睨穷行者 诋毁富修士 性本难为侣 处彼怎得乐

  24.如来曾宣示 凡愚若无利 郁郁终寡欢 故莫友凡愚

  【讲解】每位众生的个性、认知都不同,所以即使是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无法做到使每个众生都对自己满意!

  以前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和外道的六个主要导师...这些人都没能看到 释尊的优点,何况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要做到众生满意,那么事情是做不完的,只要你没去伤害别人。你做「你自己」就好了,不论你怎么做都会有人有意见的,这边满意了、那边又有意见、东边说好了、西边又发生问题....

  这样做会使得我们穷于应付,失去自己的主张,很辛苦!不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使全部的人都满意!因此我们应该放弃「讨好世间人」的想法。

  现在,我们看见贫困的修行者时,我们常会升起些微地轻蔑之意,认为他们「前世没有累积福报,所以今生才会落得如此」,可是,当我们遇见富有的法师时,我们又会批评他们,我们忘记这是他「前世累积福报」的结果,这样子不好!

  「当我们看到贫困的修行者时要心存慈悯,而遇到富有的法师时则应该随喜赞叹」,这样才对,至于他有没有巧取信徒的供养、有没有浪费施主的供养...等等。

  这是个人的因缘业力,不关我们的事。不要去诽谤他,你也没供养,说那么多杂七杂八的话干嘛呢?就算你有捐他钱好了。当时你也是心甘情愿给的啊!又没有人强迫你,所以你不要造囗业啦!不值得。凡夫众生就是这种斐长流短的毛病。很难改!但,我们一定得将这个毛病改掉才行,少一些言语。

  经上说:「凡夫是很难相处的,和他们在一起犹如只身处在猛兽群中,永远得不到安宁!」

  所以我们倘若遇到一些比较恶劣的人,就要远离他、不要和他们搅和在一起;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是很悲情的,人只有感情或事业不顺时才会想去出家」。但,我个人觉得「过喇嘛的生活很快乐」,当然,出家后又反悔的很多,可是返俗后又出家的也一样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永远不满足于现况,我们永远觉得「彼岸」是好的!这是没有客观去体会的原故。喇嘛们的生活确实是很快乐的,希望以后你们也有这个机缘--> 过快乐的生活。

  有情众生各有不同的性向和爱好,诸佛尚且不能使每一位众生都称心满意,何况像我这样愚笨无能的凡夫呢?所以我应该放弃讨好世间人的念头;一般人往往看不起穷困了倒的苦行者,而且又喜欢中伤富裕的法师或修士,本来就很难结交成规过劝善的法侣。和他们在一起,怎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诸佛如来曾经开示说:「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名利,愚痴的凡夫就会闷闷不乐,因此,不要和凡俗之辈交往。」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思惟山居利益

  --> 友伴殊胜

  25.林中鸟兽树 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 何时共安居

  --> 住处殊胜

  26.何时住树下 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 断舍尘世贪

  27.何时方移栖 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 无贪恣意行

  【讲解】以下是修行者想到深山幽居的想法。

  我们老上师年初到香港的时候,他说:「香港的房子怎么都是这样细细高高的?很像铁围山的样子!」对他而言都市一点也不舒服,而我们却沉腻在这里。

  我们现在如果想到要在深山里独居一个晚上的话,心里就起鸡皮疙瘩,我们怕虫、蛇、野兽,甚至怕鬼会找上门来,不可能安心睡觉。所以修行者的想法和凡夫众生的想法是颠倒的,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安住在森林之中,猛兽都不会伤害他。为什么呢?

  他内心中充满了真正的慈悲!

  所以外在嗔怒的事物都受到他的影响而改变了,当我们的内心尚未真正地慈悲时,当然就会害怕外来的伤害。你们应该有经验,我们长期处在压力下生活,偶尔到山里去休假一两天,真的感觉很舒服。同理,如果我们无法到森林里去舒解压力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拨一、两个小时独居静室!尽管只有一、两个钟头,但,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 森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不会发出烦心的言语和刺耳的音响。

  * 如果能和它们相处在一起,我的内心一定可以非常安乐和平静。

  * 那么我几时才能到森林里和它们一起快乐地生活呢?

  * 何时我才能心无牵挂地安居在树荫底下、岩洞中或无人的空庙里修行呢?

  * 但愿我的内心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并能断除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 何时我才能顺利地搬迁到辽阔的大自然环境中居住呢?

  * 心不贪执「它是我所拥有的地方及事物」自由自在地修行。

  --> 资生殊胜

  28.何时居无惧 唯持钵等器 匪盗不需衣 乃至不蔽体

  --> 厌离殊胜 -- 易舍身贪

  29.何时赴寒林 触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体 悉皆坏灭法

  30.吾身速腐朽 彼臭令狐狼 不敢趋前尝 其变终至此

  【讲解】以前布料非常少,所以西藏有些修行者无论寒暑都只穿一件白色短短的衣服而已,即使藏地冬天非常地酷寒,但,他们就是不会冷。

  成就者「冈让」是噶举巴非常有名的修行者,他一辈子都幽居山洞之中,也不知道他吃什么。有人去看他,只见他身旁有少许的糌粑,别无长物!还有一位大堪布「曲甲不」,他长年讲解佛法,所以底下有很多僧众。四年前往生时大家为他整理遗物,发现「他真的没有什么东西」。有一个破茶、一个钵、二件冬衣、一个破帐篷,其他没有了。

  在世时,别人尊敬他,他也尊敬别人,即使人家对他不礼貌,他也视同游戏一般,不论对方的身份如何,别人对他怎么做动作,他就顺着人家的动作模仿。

  从印度来的人,对他献哈达,「拉梭!拉梭!」地恭敬他,他也跟着人家「拉梭!拉梭!」的回答,犹如一面镜子般反射所有的外境,这表示什么呢?他一点都不注重这些外在的仪止啦!

  「三衣」字典里面说是「祖衣、七衣、五衣」。

  另一说三衣是指「出家众的法裙、比丘的袈娑及沙弥的袈娑」。

  * 何时我才能「无忧无虑」地在山林中安居呢?

  * 到时候我将只保留钵、净瓶等几样生活必需的用具,以及连盗匪也懒得瞧一眼的三衣,甚至我可以不必费心地去遮蔽这个无常的身体。

  * 何时我才能移居弃尸的寒林呢?

  * 并且在那里独自触景反省「坟间腐朽的尸骨,在不久之前他们和我今天的身体一样地健朗。而我今天硬朗的身体,在不久之后也会和他们一样,因死亡而腐朽」

  * 一切都是无常的坏灭之法。

  * 我们这个无常的身躯很快就会因死亡而腐烂,甚至臭气冲天,到了那时候就是连最贪爱吃肉的狐狼。它们也不敢上前来咬一囗。

  唉!无常是如此地现实,它的结局真令人感伤啊!

  --> 厌离殊胜 -- 易舍友贪

  31.孑然此一身 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 更况是他亲

  32.生既孤独生 殁复独自亡 苦痛无人摊 亲眷有何益

  33.如诸行路客 不执暂留舍 如是行有道 岂应恋生家

  【讲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骨头」和「肌肉」本来都是黏合在一起的,但当死亡来临时,就会四大分离、逐一坏灭。

  如果连本来合在一起的骨和肉到最后都要分离的话,那么何况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然将来分离的命运是躲不掉的。我们死的时候任何人都帮不上忙,我们必须独自去承担死亡的种种痛苦。那时候就连我们最景仰的上师、最孝顺的儿女、最信赖的知音....都帮不上我们。

  因此以修行来说「亲友是没有助益的!」修行者看破这个机关,所以他们对亲友不会过度的贪着。

  我们因为业力的迁引而在三途中飘泊,有时因为善的业风吹袭把我们送到三善道中转生。有时恶业的风把我们吹向三恶道,就好像被装在瓶子里的蜜蜂。它就只能在瓶子里上上、下下地飞舞而已,永远也飞不出去一样。

  * 今世你们出生在人类之中的某一个地方。

  * 但,来世会往那里去呢?不知道!

  *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个地方、甚至哪一道。

  * 说不定我们来世出生在天家。

  * 但,也有可能转生到饿鬼道,这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不要执着!

  * 不要执着外在的世界、不要执着外在的众生。

  * 能保有这样的概念对我们修行比较好!

  * 我们孤零零地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 出生时,骨肉本来是黏合在一起的。

  * 可是坏灭之后,却必须各自分散。

  * 那么何况是原本个体相异的亲友呢?

  * 生时,我们孤零零地出生。

  * 死时,我们也只能独自死去。

  * 没有人能分担我四大分离的痛苦。

  * 那么只会妨碍我们解脱的亲友有什么用呢?

  * 好比在旅途上往返的旅客,不会贪着暂时歇脚的房舍。

  * 同样,在三有道途中来去飘泊的我们,怎么还应该留恋今世的亲友和出生成长的家、国?

  现在很多不是「修行者」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修行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对修行认知错误的原故!从小你们的父母、学校都没有教导你们修行的观念,所以你们刚开始听起来会比较费力。或者根本无法接受,可是我们要是能冷静地观察的话,你就会知道「事实本来如此!」

  * 假如:我们能努力往这方面闻思的话,你更可以发现「其实做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并不一定要那些「高僧」才做得到,不要自暴自弃!

  * 所有的高僧刚开始时也是跟我们一样「一步一步慢慢地学习」后来才得到成就。

  * 所以我们以「对善法欢喜的心态」慢慢的学习,将来也会有所收获。

  * 我们世间法越新的越好,每个人都喜欢新的事物,但,佛法是越沉越香,出世间法越新就越飘离它原有的含义。

  我们为了因应社会变迁,说「法」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但是佛法的含义不能改变,可是,话虽然这样说,其实「现在传播的佛法正在变化当中」,很多说法者都会加入他「主观的看法」。所以世世代代辗转流传的结果,越新的观点就越远离佛法本来的内含,我们今天能看到 寂天菩萨所留给我们的根本颂,是非常有福报的!我们要非常地珍惜!今天晚上讲到这里。

  我们继续《入行论》第八品的课程,它的主题是「静虑」,也就是禅定,我们讲过:「我们要远离外在的尘嚣及妄念」。

  那么,我们如何远离外在的尘嚣呢?

  * 首先,我们要远离现有的环境和对亲友、钱财、名誉的执爱,并且到安静的地方修行。

  *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

  * 因为要避免我们的心受到外在五妙欲的影响而无法平静下来。

  * 当我们的心无法平静的时候,我们就无法了解自己。

  * 所以我们要远离外在的尘嚣而到寂静处修行,自古以来寺院都盖在遥远的僻静处,如五台山、峨萆山、九华山...等等都是。

  * 为什么修行者都住在山上呢?因为他们要远离外在的尘嚣,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以便了解心的本质。

  * 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为了传法的方便,现在寺院好像有往市井集中的趋势,我常说:「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了解佛法真义的人越来越少!」

  * 时代在改变,不管我们做得到还是做不到远离尘嚣,但我们还是要知道它的重要性。

  * 我们上回讲过寂静处的功德,接下来讲解「让心平静下来」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功德?

  --> 摄心殊胜

  34.不待众亲友 伤痛且哀泣 四人忧吾体 及时赴寒林

  35.无亲亦无怨 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 殁已无人忧

  36.四周既无人 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 无人扰令散

  【讲解】我们人总免不了要死亡的,当死亡来临时,亲友们都会为我们哀伤难过,甚至哭断肝肠。

  我们看看「华航空难事件」就知道,当亲人骤然逝去时,在世的亲友们是何等的伤心和痛苦。但不管他们有多哀伤,时间还是会抚平所有的创痛,所有死亡的痛苦终归要死者自己承担。

  依照古印度的习俗,人死后的遗体会被四个人扛到寒尸林烧掉,没被烧掉的残骸就堆置在寒尸林内任其自然腐化,所以说:「既然我们迟早都要到那儿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到寒尸林修行呢?」

  * 等到我断了气时,亲友都围绕着我哀伤哭泣,有四个人扛起我的遗体。

  * 那时,我将被送往寒尸林去抛弃。

  * 既然如此,我为何不及早到那儿修行呢?

  * 所以我应该先想办法离开亲友和怨仇,独自一个人隐居到寂静的山林中。

  * 如果亲友们认为我消失人间已久,那么纵然死了,也不会有人为我哀伤痛苦。

  * 那么,我临终的时候,身旁既无人痛哭或前来伤害,所以当我修习随念三宝等正法时,就不会受到干扰,使我分心散乱。

  为什么要「只身隐山林」呢?因为人多心里就很难平静,我们西藏有句话说:「二人共修难精进,三四人同行是非多」。所以修行时一个人是最好的;我们世间人都希望死亡时受众亲友围绕送行,这是福气的表征。

  * 但,以我们修行者的立场看,死亡时,亲友痛哭缠绕是很不好的。

  * 它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一种伤害!为什么呢?

  * 因为亲友的痛哭会让我们放不下。

  * 它会使我们在「中阴身」中飘泊不定,无法走上解脱的道路。

  * 我们在中阴时的意识是非常敏感的。

  * 一点点声音、任何好的或坏的现象都会影响我们。

  * 所以当我们临终时旁边有人哭闹的话,我们的意识一定会受到干扰。

  * 所以这些干扰就会伤害我们,阻碍我们解脱。

  下面这句话是针对出家众说的:「假如你因为看清楚世间法的本质是充满压力和痛苦的。所以出家修道,出家之后你坚守清规不违犯戒律,并且不断的修行直到死亡。今生都没有后悔或遗憾,那么死亡对你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恐惧」。

  所以佛法和世间法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世间人以死亡为苦,可是修行者却为死亡来临而欢喜。活着时,世间人都乐名利和热闹,而修行者呢?

  他们认为那是痛苦的来源!所以要远离名利和热闹。

  --> 结劝住兰若

  37.故当独自栖 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 止息众散乱

 
 
 
前五篇文章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二)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三)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四)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五)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

 

后五篇文章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二)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一)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