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一)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a)总说

  31.为办有情利 四缘助精勤 信乐心坚毅 放舍心欢喜

  畏苦思利益 能生信乐力

  【讲解】为了能够增长精进,以便成办众生的利益,我们需要启用下述

  四种辅助的心态:

  1.向往希求的「信乐心」2.贯彻始终的「坚毅心」

  3.振奋身心的「欢喜心」4.休养生息的「放舍心」

  「信乐心」有多重要呢?

  * 我们对佛法有「信心」自然就会「精进」。

  * 「精进修行」佛法自然就可以「累积善业」。

  * 「累积善业」之后,自然就可以得到「快乐的果实」。

  那么「信乐心」要如何产生呢?

  * 「畏惧恶报的痛苦」和「思惟修法的利益」,就能引生出首要的助力--> 强烈的信乐心。

  32.为除惰障故 巧施四助力 以慢喜舍欲 勤奋增精进

  【讲解】现在,为了要断除懈怠等三种怠惰的精进障碍,所以我们应该善巧地启发和运用「信乐」「自信」「欢喜」「放舍」这四种助力,以自在的身心努力断除懈怠增长精进。

  * 「信乐心」是对善法希求的意愿。亦即:修行者尽一切力量圆满正法的意愿。

  * 「自信心」是由坚毅心所发展的力量。是指: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却的勇气。

  * 「欢喜心」就如:孩童对游戏欢喜踊跃的心态。只有欢喜心你才不会日久生腻,厌倦对善法的学习。

  * 「放舍心」可以让我们知足调节、松紧有度。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精进」并不是要我们每日都上紧发条地用功,当我们感到非常疲惫的时候,要适度地暂时放松自己。

  借由以上四种心态的力量,可以断除懈怠和懒惰,它就如汽车的四个轮子,精进必须具足这四种力量精进才会稳固。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b)总说

  (b1)信乐力        信乐之对象

  -->思未曾除罪

  33.发愿欲净除 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 须修一劫海

  34.若我未曾有 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 吾心岂无惧

  【讲解】我们因为害怕恶报的痛苦,所以初发心时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我要净除自他所累积的无量罪过!」

  * 但是要去除每一个自他的罪过,都必须修习一大海劫的时间。如果我们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培养出丝毫净除罪过的「精进」,那么我们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量痛苦的深渊,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心怀恐惧呢?

  * 如果我们要去除每一个自他的罪过,都必须要修习一大海劫那么久的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都别想成佛了?不是这样,它是在训练我们的心!

  少时,我还在佛学院上《入行论》《俱舍论》的课程时,偶尔返家省亲,会跟父亲讨论有关修行的问题。我说:「不要想成佛啦!成佛太遥远了,下辈子能当人就不错了」。长大后,慢慢地了解到大乘显密的佛法并能将整个佛法的概廓归纳起来,这时我才知道,成佛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上面的说法只是为了要转化我们想要快速成佛的贪求心态,所以才以这么遥远的方式作譬喻。

  不过话说回来,本来嘛!假如你没有遇到殊胜的佛法和慈悲的上师,或者对它没有喜乐地精进,那么即使经历一大海劫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成得了佛!现在我们已经遇到殊胜的佛法了,假如我们又很精进的话,那么我们成佛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思未曾修德

  35.发愿欲促成 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 须修一劫海

  36.然我终未生 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 莫名太希奇

  【讲解】最初,我也曾经如此发心:「我要努力促成自他解脱和成佛的众多功德!」而修成其中每一种功德,都必须修习一大海劫的时间。可是从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未曾培养出丝毫应该修成的功德;我毫无意义地虚耗了这难得的一生,真是莫名其妙!

  我们仔细地回忆我们这一生。

  o 从懂事一直到现在,在座的多已经是成年(少年)或是中、老年人了。

  o 我们在这个世间活了多少年了呢?

  o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

  o 其中十二小时花在睡觉和吃饭。

  o 另外十二小时我们用在工作赚钱、休闲娱乐...

  o 除此之外,还剩几个小时可以用来闻思佛法、持咒或念诵仪轨..等修行呢?

  o 将这些用以修行的时间累计起来,修行能占我们这一生多少成分呢?

  o 仔细算起来,真的是没多少。

  所以严格地说「我们真的很浪费生命」。

  古代的高僧们,

  他们都是全心全力地投入修行的,

  因为他们很明白

  「错过了今生,来世是否还有修行的机会

  就不知道了」。

  所以他们不辞辛苦地抓紧每一个修行的机会,而我们一般人却迷糊地浪费生命!

  这点必须真的必须仔细反省。

  -->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 未满贫者愿

  38.未除怖者惧 未与苦者乐 故唯得胎苦 及老病死苦

  【讲解】

  从前,

  o 我不曾「广大地供养过」诸佛如来。

  o 不曾「以衣食等四事」广大地布施僧众。

  o 不曾「遵行如来断恶修善」的教法。

  o 也不曾「以财物满足「贫穷者的心愿。

  o 我不曾「消除畏怯者」心中的恐惧。

  o 也不曾「使痛苦的人」获得法乐。

  所以到现在,我只能获得轮回处胎和各种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

  我们没有福报可以遇到如来佛,所以无法亲自供养诸佛如来。但我们新加坡在供养僧众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常说:「显宗的法师们,对于供养的教育做得非常的成功!」

  不过,大家要注意「不要一味执着在供养上面!」

  没错,供养是可以累积福德资粮。但并不是未做供养就不可以学习佛法!没有这种事情,我曾经听说有有些居士因为没有钱财可以供养,所以就不敢来上课。真是太可惜了,完全不需要这样想!

  假如讲解佛法的法师规定供养者才可以听闻佛法的话,那么就不值得我们跟他学习了。法师们讲解佛法是行「法布施」,如果法师行法布施的时候要求信众一定要供养,那么这和演讲卖门票有何差别?这就不是法布施了,因为这中间存在着交易行为;我们新加坡的信众非常地热衷布施。

  但,你们一定要量力而为,不要看到别人供养就勉强自己去做,萨迦班智达说:「有智慧的人自己做主」,每个人的福报、能力、想法和做法都不一样,完全不必糊里糊涂地跟着别人做。

  「投胎」是很痛苦的!《俱舍论》中说到:「当母亲喝热的食物时,胎儿就好像被开水烫到一样。当母亲吃冷的食物时,胎儿就感到全身冰冷。当母亲躺了下来时,胎儿就好像被一座山压着的感觉,...胎儿要出生的时候,受到挤压的痛苦...」。所以每个婴儿出生时都是哇哇大哭,同样地,母亲怀孕、生、养小孩也要经历挤迫、撕裂、担心、恐惧....劳心劳力的痛苦。但是,付出这样痛苦的代价所得的人身,如果我们没有努力的精勤于自利利他的善法。那么我们所得的就只是生、老、病、死...等等痛苦而已。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b)别说

  (b2)信乐之重要

  39.从昔至于今 于法未信乐 故遭此困乏 谁复舍信乐

  40.佛说一切善 根本为信乐

  (b3)信乐之导因 --> 总说

  信乐本则为 恒思业因果

  【讲解】是不是善法,要看我们个人对法的希求而定。

  * 假如我们「希求偏差」的话,「正法」也会变成「不善法」。

  * 我们对佛法是「上等的希求心」,我们就成为「上等的修行者」。

  * 我们对佛法只有「中等的希求心」,那么我们就成为「中等的修行者」。

  * 若我们对佛法只有「下等的希求心」的话,那我们就成为「下等的修行者」。

  * 一切善法的来源都是以「信乐」为主!

  以前密勒日巴大师对佛法有着强烈的希求心,所以他达到一个无以伦比的境界。因此,我们对法的希求要一直往上看而不是往下瞧!我们西藏有一句俗话说:「你不要做一只站在屋檐上的狗!要做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

  为什么呢?狗站在屋檐上,它一直想要下来,所以就一直往下看。而笼子里的鸟呢?因为它一直想要飞出去,因此它会不时地仰望虚空。我们不要向下流学习,应该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上等的修行人。

  打从无始轮回到现在,我一直都未曾「信乐并希求过佛法」,所以才落得如此困顿贫乏。哪一个聪明的人会再放弃信乐佛法呢?导师 释迦牟尼佛曾说:「一切善法的原始动机都是信乐和希求」,而向往和信乐佛法的根本动力,就是要经常思惟因果报应的道理。

  (b3)信乐之导因 --> 总说

  (i)思惟染业

  41.痛苦不悦意 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 皆从昔罪生

  42.由行所思善 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 供以善果德

  43.恶徒虽求乐 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 剧苦猛摧残

  【讲解】我们在轮回中所有的痛苦、不快乐、各种各类的恐惧以及所有欲求的不顺遂。这一切不好的果报都是出自于往昔的罪行,而不一定是我们的能力差。

  我们看看周围的人就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非常地机敏勤俭却一直没有很好的结果。而另外有些人则我们看不出他有特别努力或特别聪明的地方,却是衣食无缺,样样顺遂,一辈子都是快快乐乐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前世业缘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真诚实行了心中信乐的善事,那么无论他去到任何地方,善行的果报都会现前。并以身心安乐的福德供养他。为非作歹的人虽然也想得到快乐,但是无论走到天涯或海角,罪业的恶报都会应现,且以身心的痛苦折磨摧残他。

  未来是个未知数,我不能确定我将来是否会继续遇到好人。但,到目前为止,我个人不论去青海、尼泊尔、印度或者来到台湾...这样一路走来所遇到的几乎都是好人。可能我所接触的都是佛教徒的关系,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有很多人认为目前的台湾非常糟糕,社会秩序混乱,到处都有偷、抢、拐、骗的事情发生。这可能是他们没有看过比我们台湾更糟的地方,所以看法才会这么悲观。就我个人而言,台湾人几乎都是良善的,所以我自己非常地满足。也认为自己非常地有福报,才能遇到这么多好人。

  我确信「假如我们多累积一些善业的话,那么我们将来所遇到的人就会都是好人」,这是因果循环的道理;因果循环是非常复杂的!我在这里简单讲解一下:

  「业缘」有两种:

  引业 --> 把你引导到某个地方的因缘。

  满业 --> 业缘成熟的地方。

  「业缘果报」的方式有四种:

  1.引业是善的、满业也是善的

  --> 如:生在三善道中享受快乐的众生。

  2.引业是恶的、满业也是恶的

  -->    如:生在三恶道里感受痛苦折磨的众生。

  3.引业是善的、满业是恶的

  --> 比如:生在三善道却受痛苦折磨的人类。

  --> 虽然他们是生在三善道之中,但事业、感情、衣、食、住、行...皆不顺遂,痛苦烦恼丛生,所以他们的满业是恶的。

  4.引业是恶的、满业是善的

  --> 比如:生在旁生道的龙王,它虽然生在旁生道,可是却财富丰饶,充满五妙欲的欢乐。所以它即使生在旁生道,但它的满业是善的。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提到一个故事:从前,「昼辛吉尊者」到饿鬼境界时,见到一座无量宫殿里的一位相貌端严的美女,在她以珍宝装饰的宝座下系着四只饿鬼。

  美女见到尊者心生欢喜而供养尊者丰盛的食物并告诉他说:「假如这些饿鬼向你要食物,请你不要给他们」。说完之后她就出去了。当尊者在享用食物时,四个饿鬼都来向尊者索食,尊者同情他们就给他们一点食物,结果一位饿鬼的食物变成糠水,一位变成铁水,另一位变成它自己的肉,还有一位的食物变成脓血。

  这时,美女走了进来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尊者说:「我方才不是说请你不要给它们食物吗?难道你对它们的悲心会胜过我的吗?」

  尊者问:「你和它们是什么关系?」

  美女回答说:「这是我前世的丈夫、这个是前世的儿子、那位是儿媳妇、另外一个是我的女仆。」

  尊者又问:「你们是由什么业力转生到这里的?」

  美女说:「还是不说的好,说了南瞻部洲的人也不会相信。」

  尊者说:「这是我见到的事实,怎么会不相信呢?」

  于是美女开始讲述:「我前世是一个婆罗门女,在一个节日的夜晚我准备了丰盛的美食。次日'嘎达亚那尊者'来化缘,我对尊者生起信心并供养了他美食。我满心欢喜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丈夫,希望他随喜。

  没想到丈夫听了却生气地说:"我没有供养婆罗门,甚致没有孝敬亲戚长辈们,你却首先供养那个光头,那个光头怎么不去吃糠水呢?」

  然后我又将此事对我的儿子说了,儿子也没有随喜我,他生气地说:「光头怎么不喝铁水呢?」当天晚上我的亲戚给我捎来丰美的食物,结果被儿媳妇给偷吃了,我问她:「你是不是将好的食物自己吃了,只把不好的部份留给我?」

  媳妇回答我说:「我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吃自己的肉!」同样,我捎给亲戚的食物,被女佣在半路上给偷吃了,我问她时,她却回答我说:「我偷吃你的东西还不如去喝脓血!」

  当时我以强烈的嗔恨心发愿:「愿我将来生在能看到他们感受各自业果的地方」,所以我如今转生为大力饿鬼,否则以供养尊者的功德可以生到三十三天!

  你回到南瞻部洲时,请你去我以前住的地方,将这件事情告诉我的子女们,劝导他们不要再造恶业了,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你再告诉他们「你父亲生前的房间里,有四个装满黄金的铜锅还有金盘及金瓶,取出这些物品供养嘎达亚那尊者,然后念我们的名字作回向,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业力」。

  这个故事中的美女,她相貌端严、财富丰饶,但却生在饿鬼界中,对这个女众而言她的引业是恶的,但满业却是善的。假如她生前没有以强烈的嗔恨心发愿要看到那些人的果报的话,以她供养嘎达亚那尊者的功德可以升到天界享福,而不致于流落为大力饿鬼。

  从以上因果业缘中,再引申出两种业缘果报:引业是恶的、满业善恶都具备的

  佛陀在世时,城中有一个屠夫受持晚上不杀生的戒律,后来他投生到孤独地狱,他白天受尽地狱痛苦的折磨。但,晚上一来临,燃烧的铁屋即化为悦意的宫殿,享受有如天人般地美妙生活;这位众生的引业是恶的,但,他的满业善恶都具备。

  引业是善的、满业善恶都具备的

  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人类,引业是善的

  --> 我们生为三善道中的人类。但,满业善恶都有:我们有些人上半生是非常富足的。但他的下半生却是贫病交迫,或者有些人小时候孤苦无依,可是他们老来却能大享晚福。或者有些人事业、感情...起起落落善恶交错出现。

  (b3)信乐之导因 --> 总说

  (ii)思惟净业

  44.因昔净善业 生居大莲藏 芬芳极清凉 闻食妙佛语

  心润光泽生 光照白莲启 托出妙色身 喜成佛前子

  (iii)思惟罪业

  45.因昔众恶业 阎魔诸狱卒 剥皮令受苦 热火熔钢液

  淋灌无肤体 炙燃剑矛刺 身肉尽碎裂 纷堕烧铁地

  【讲解】

  * 因为往昔所修集的清净善业力,菩萨将生在一个广大的莲花藏中。

  * 其中妙香洋溢、清凉无比。

  * 由于听闻佛陀悦耳的甘露法语,身心获得了滋润而生出光彩。

  * 在佛光的照耀中,白色的莲苞缓缓绽放。

  * 焕然托生出三十二庄严八十种随形好的最胜妙色身。

  * 欣喜地在佛前成为如来之子。

  然而因为往昔造作重罪而堕落地狱的人,阎魔狱卒将来剥光他们身上的表皮,使他们痛苦不堪。然后又用热火熔化的钢液淋灌在他们无皮遮护的身体上,再以燃烧的剑矛不断地劈、砍、割、刺,刹那间,身肉横飞、热血四溅,纷纷掉落在烧铁地上继续被火煎烤!

  由于往昔修习清净善业的原故,可以使我们生在清净庄严的莲花藏中,而众生堕落地狱的原因则是由于往昔造恶的关系。没有一个造物者能精心创造这样一个广大的铁板地狱,清净莲花藏和热铁地狱都是我们业力的显现。不善的业力让自我显现恐怖地狱-阎魔使者、鬼差、狱卒、刀山剑树、铜铁浆...的场景。

  (b4)总结信乐力

  46.故心应信乐 恭敬修善法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b)总说

  (b2)坚毅力 --> 略说

  轨以金刚幢 行善修自信

  --> 广说 -- 不应半途而废

  47.首当量己力 自忖应为否 不宜暂莫为 为已勿稍退

  48.退则于来生 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 卑劣复不成

  【讲解】接下讲解「坚毅力」。「坚毅力」也可以说是「自信心」。

  金刚幢经第六品回向里说:「开始勤行善法并修习自信心」。

  * 「自信心」的重点是:「不要半途而废」。

  * 我们大部份人都好高骛远,总喜欢东拉西扯,这边学一些,那边学一些。结果到终了都只会皮毛,重点什么也没学到。

  * 这是因为贪心的原故!

  * 尤其我们华人在这方面特别不稳固。

  * 我的意思「并非不可以到别的地方去求学」,

  * 而是希望「你们对佛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到各处去求法」。

  你们对佛法有了认识之后

  * 你们才有能力到各地善知识那里去吸收他们的智慧,就好像磁铁的

  磁力够才能吸住东西!

  * 同样的,如果你对佛法认识不足,那么即使你遇到了善知识又当如何?

  * 如果你对佛法的认识不足,那么你如何分别「对方」是不是善知识呢?

  * 你如何去分别会不会受骗呢?

  * 你如何知道所学的是不是正法呢?这是很危险的!

  当你对佛法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

  * 那么你去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你不会向无知者求法也不会受骗上当!

  * 因为你已经有了分别伪法和善法的智慧了,到那里都不用担心受到伤害。

  * 所以我们修行刚开始不要半途而废!

  * 不要说是修行,世间法也一样,一天到晚这边弄弄那边弄弄的人,到头来终究是竹蓝子打水-事倍功半,难有所成。

  我们大部份人都不了解自己,这几年来我看到很多男众,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迁而丢掉了饭碗,甚至一直待业在家。原因是什么呢?眼高手低!现在钱多的职位他们资历不合,钱少的工作他们却不想赚,他们一直期待能享有像昔日风光的待遇,却忽略科技环境日新月异,谋生技能不断更新。而自己却故步自封沈迷于往日的风华岁月不图进步,既拉不下脸来从事比较低阶的职位或赚较少的钱,又拒绝进步。这样蹉跎的结果,当然很难再走进社会人群,电视上有人自杀、偷盗、抢劫、....甚至每日借酒浇愁打老婆、孩子出气...不胜枚举,我们应当要看清自己!

  当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放下那个执着而去从事我们有能力担任的工作才是。修行善法也是一样,要事先估量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要做还是不做。如果修善的因缘不合,最好暂时先搁置,等准备好了在做。

  举例说:我们西藏喇嘛闭关要三年三个月,假如你看到别人都去闭关了,觉得自己如果没有去闭关会很没面子就跟着人家进关房。那么面对每日单调修法的日子,你是否有能力忍受呢?有些人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修行生活而中途出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事先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能力,不要勉强自己去做。

  但,事情一旦开始进行了就不要半途而废!就好像我们现在学《入行论》,虽然中途有些耽搁;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想办法把它讲完,假如我们半途而废的话,那么不论我将来讲什么法或者你们将来听什么法,都会出现同样的情形-半途而废。

  这就是我们讲的「等流果」,是习性的结果。

  * 老上师第一次为我们讲课时也是这样告诫我们的,因缘就是如此。

  * 很难说得明白。比如你受戒后又破戒,当你有这样的经验之后,这种情形就很容易一而再地重复发生。

  * 到最后成为一种习气或习惯,那么即使你又重新受戒,所得的结果也无法像一开始受戒就守戒那么圆满。

  * 你可能一遇到困难就会再破戒,而让你无法快速且清净地完成所祈求的愿行。

  * 所以我们不但应该信乐并希求善法,而且还应当恭恭敬敬地去修习。

  * 其次应该以金刚幢经所说的要领。

  * 开始勤行善法并修习自信心。

  * 凡事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要做还是不做。

  * 如果修善的因缘不合,最好暂时搁置。

  * 如果开始实行了,就不要放弃退缩。

  * 否则来生修善时也会习惯性地半途而废,或因违背戒誓而增长罪恶和苦果。

  * 而且弃而复修的善业及其结果也将变得很糟,甚至迟迟不能完成。

  --> 广说 -- 应修三种自信

  49.于善断惑力 应生自信心

  (a)修善自信

  吾应独自为 此是志业慢

  50.世人随惑转 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 故我当尽力

  51.他尚勤俗务 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 无慢最为宜

  【讲解】我们要修习三种自信心,是那三个呢?

  1.业慢

  --> 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尽能力来荷担如来家事业的决心。

  2.断烦恼慢

  -->    用安忍、布施、智慧的信心来消除烦恼对自己的伤害。

  3.能力慢

  --> 自己摧毁烦恼成就一切善法的能量。

  这「三种坚毅心」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佛法就要用它,而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中途失却信心时,或当我们想要放弃学习时,我们就要观修这种三种「慢」。

  在修习善业、断烦恼和能力三方面,我应该具有自信和自尊心。

  心想:「我应该尽量独自修学一切学处」。这就是修学菩萨志业的自信心。大多数的世人都被无明烦恼控制着,不能成办自己和别人的利益。而这些人都是我无始以来的父母亲,现在既然他们还不能像我这样精进利他,所以我更应该独自努力去做。

  一般人尚且勤快地忙着保护亲人调伏仇人等世间八法的俗务,而身为菩萨的我曾经发誓:「我要去除所有众生的痛苦,我要帮助所有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那么我现在怎能闲着不修善法呢?

  但是也不要以一个舍我其谁的「傲慢心」或「好胜心」去修习善法,修学善法时,最好不要间杂丝毫傲慢之心。

  「傲慢心」和「自信心」的差别是什么呢?

  「傲慢心」--> 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很了不起,而轻忽别人或看不起别人;

  「自信心」呢?--> 自己有能力,但没有看不起别人的心态。

  「自信心」不会因为外境的改变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而「傲慢心」会随外境改变而变化,比如有一个人能力和你一样好,你就会产生嫉妒心或让你心情不好。

  (b)能力自信

  (b1)自信之作用

  52.乌鸦遇弱蛇 行勇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 反遭小过损

  53.怯懦舍精进 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 障大亦无碍

  54.故心应坚定 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 何能超三界

  【讲解】「自信心」有什么作用呢?

  举例说:鸟类是毒蛇的食物,可是当乌鸦遇到奄奄一息的病弱毒蛇时,它就会勇敢地进行攻击。同样,如果我对抗烦恼的信心太脆弱,那么就连最轻微的烦恼罪行都会侵害我。

  现实的确如此,我们见到斯文弱小的人常遭欺侮。但,相反地,对方是力强势大的人呢?那么大家就忙着巴结他都唯恐不及,欺善怕恶是人性的弱点!

  我们应当扶持善良弱小、调伏恶霸及傲慢者。

  修行也是一样,假如我们的信心脆弱,那么就连最微小的烦恼都可以障碍我们修行,所以我们应当增强自己的信心以对治烦恼敌。今世我们不论在身体上、物质上或者精神上都是这么贫乏、不稳定,如果现在我们还因为信心不足而无法修习善法,那么我们如何解除今日的困境而希望来生能得到超越三界的快乐呢?这不是像一个好高骛远的人,在他赚一百元的能力都还未具足时,就幻想未来能成为千万大富翁一样地痴人说梦吗?

  如果因为怯弱而不敢精进修习善法,那么我怎能解除福德的贫乏呢?倘若生起坚强的自信心并努力修行,那么再大的障碍也很难击倒我。所以我应该确信自己有能力断烦恼,并以这份自信心努力消灭所有的罪恶,如果我一再被罪恶击败,却想超越三界,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b2)应持自信心

  55.吾当胜一切 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 应持此自信

  【讲解】我应该战胜一切烦恼的罪恶,不让任何烦恼击败我。

  应该坚持「我就是像狮王一般威严的诸佛之子」,这一份「绝对能消灭烦恼」的自信心。

  释尊在藏文中的称谓是 狮王释迦牟尼佛,意思是尊他「有如百兽之王-狮子一般,心中没有任何恐惧,尊贵而不可侵犯」。所以我们佛子是狮王之子。

  释迦牟尼佛已调伏四魔而具四无畏。

  「四魔」是:1烦恼魔 2蕴魔 3死魔 4天神魔

  「四无畏」是:

  1.已得无上的智慧,所以不用害怕有什么学不到的东西。

  2.业力已经清净,所以不用担心还有未去除的业垢。

  3.已超越所有的障碍,所以不用担心传法或修行时会遇到障碍。

  4.已经究竟了解佛法,所以传法时不用担心出错。

  * 我们是「狮王如来之子」,所以我们要有消除烦恼的自信心!

  * 有信心之后就会有能力消除烦恼!

  * 一般的动物假如它们能够努力修习善法的话也能证悟佛果,何况我们人的思惟逻辑能力超越一般群生。

  * 因此我们的自信心应该要坚定稳固才对。

  我们不要认为「我是凡夫、我是在家居士,我没有专业地在修行,所以我想我没有办法成佛,我也没有办法了解佛法。」

  不要这样看轻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常常说:「再笨的人他也有不共的地方」,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完全不会轻视别人。为什么修行者没有傲慢心呢?因为他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共的功德」,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你某部份无法做到的事务。

  举例说:总统和扫街者,我们都知道扫街者没有能力可以处理堆积如山的国家大事。但同样地,总统也没有体力从事每日扫街的劳力工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共的功德。因此不要说自己没有能力学习佛法,只是不学而己啦!我们今生没办法学得圆满的话,我们可以来世再续前缘!

  我们不用担心来世会不会再成为人,我们是否再世为人就看你现在的行为和心态,来生是什么并不是由谁来决定的!我们完全可以自己作主,来生是什么都是现在的心态或行为形成的!

  我们跟着命运走,但是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你们听我说法是不是好像从来都没有说什么恭维你们的话?如果我只说好话,你们如何了解自己的缺点呢?要了解自己的缺点才会进步!为什么我们的烦恼无法止息呢?就是不了解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如果你老是说「我已经这样认真修法了,怎么事情还是会这样子呢?」这就表示你一点都没有修啦!一直在看效果,不了解佛法!

  有没有修法都一样,你的动机和心态都是错误的!动机错误不管如何努力都是世间法,佛法是往内之学,如法、不如法都是看内在的心态,并不是行为上的庄严与否。小乘或显宗的教徒非常注重外在的形象,我们用外在的庄严与否来判断对方是否有智慧,这样很容易产生矛盾的情形。

  举例说:「我们的坛城是这样摆设的,我们觉得这样很庄严,如果没有这样的设施就是不如法。」是这样子吗?如法是正法,不如法就是世间法。那么我们去泰国、缅甸..他们的坛城不是这样摆设的,他们不如法吗?它是如泰国的法而不是如台湾的法吗?是这样说的吗?

  应该说「按照那里的习俗」可能比较适当一点,「习俗」是为了适合当时、当地众生的利益而施设的。

  我们不必严苛地要求这个习俗要历经千年不能更改,这个习俗要放诸四海而皆准,时代的洪流会改变一切。

  所以「如法」与「不如法」要怎么分辨呢?

  「脱离了世间八法」就是「如法」,

  「没有脱离世间八法」就是「世间法」,

  「世间八法」你们还记得吗?

  「世间八法」是

  1.得到钱财时就开心

  2.得不到钱财时就嗔恨

  3.过得快乐就觉得很好

  4.过得不快乐就觉得很不好

  5.得到赞叹就高兴

  6.受毁谤就不高兴

  7.有名声时就高兴

  8.没名声时就不高兴

  所以我们每天的念头几乎都在「世间八法」里面打滚,举例说:「假如我摆设非常清净庄严的坛城是为了得到信徒们的赞叹,那么这个坛城再庄严、我再怎么用心布置,都是不如法;假如我设施的坛城虽然破烂陈旧,但是我是以一颗清净的虔诚心布置的,希望信徒们因为朝拜这个坛城的虔诚心可以累积很多功德,这就是如法」。

  所以如法、不如法不在于外像,当然啦,嘴巴上人人都会说「不在于外像」。但,最在乎的也是我们,我们嘴巴上说的和心里面想的都是冲突的,可是我们从来不用心去观察。所以永远也无法发现这些缺点,就好像我们举办一个法会。台湾的每个电视台的新闻都在播,我们当然高兴!因为我们成名了,这就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一点都没有离开世间法,因此我们才一直留在凡夫地里面。我们要慢慢地检讨自己、反省自己,我们有没有正确地修行佛法,用《入行论》来印证就知道。

  《入行论》是西藏及印度的高僧们一致赞叹的论典,以前 巴祝仁波切《入行论》从来不离身,而且倒背如流。他以《入行论》来印证自己的修行,所以我们也要以《入行论》来检验自己的修行,我不要自欺欺人地掩饰自己的过失,我们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未来的果报,因为因缘果报是毫不虚假的!

 
 
 
前五篇文章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续二)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一)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二)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三)

 

后五篇文章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七品 精进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五)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四)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三)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