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03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03
亥二、一切精进(分二科) 天一、徵 云何菩萨一切精进?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标列种类(分二科) 玄一、二种 谓此精进,略有二种。一者依在家品精进。二者依出家品精进。 现在是菩萨地。菩萨地的前面就是声闻地。菩萨地就是大乘佛法的学者,圣道的次第。 这大科方面,我就从「如是学」这一科来说。这一科裡面有「结前生后」第一科。第二科略广的分别,广分别中、就是六波罗蜜和四摄这一科。这个「如是学」就是这样地学习大乘佛法的道次第。这六波罗蜜裡面,这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都已经说过了。现在是精进波罗蜜。这精进波罗蜜裡面,一共是有九种精进。九种精进裡面第一科是自性精进。第二科,就是现在一切精进。自性精进这一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一切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菩萨一切精进?」什麽叫做菩萨的一切精进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种类。又分两科,第一科、二种。 「谓此精进略有二种」。这一切精进有两种不同。那两种呢?「一者依在家品精进」,第一种是依于没有出家,他还是在家的佛教徙,他也一样地要精进地学习佛法、广度众生。「二者依出家品精进」。就是出家的佛教徒,他精进地修学佛法、广度众生。这是分这麽两类,就包括了一切精进。这在家、出家,是说精进的人,约人说的。这是二种。下面说三种。 玄二、三种 当知依此二品精进,各有三种。 「当知」就是我们应该注意,依此二品精进的不同,各有三种精进。那三种呢? 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就是有这三种不同。这是标列,标列出来种类的不同。有在家、出家的不同。这是约人说的。那三种不同呢,是约法说的。下面第二科、随释三种。随顺前面的标列,解释这三种精进。分三科。第一科、解释擐甲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地二、随释三种(分三科) 玄一、环甲精进(分二科) 黄一、徵 云何菩萨擐甲精进? 这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可以名之为菩萨。这菩萨的擐甲精进是什麽意思呢?这「擐」这个字当个「着」字讲。我们读《金刚经》:「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着这五衣、或者七衣、或者是九条衣。着什麽呢?「甲」,这个「甲」是古代的军队,和敌人作战的时候,要戴上盔甲,能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子,这勇勐的心就能发动出来。这裡面这「甲」是个譬喻,在法上怎麽样讲呢?就是发勇勐的愿:我要精进地学习佛法。就是发这个愿,发精进的愿,就叫做「甲」,是这意思。现在这句话是问的意思,下面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辨行相。辨这行相,精进修行的相貌,叫做行相。这个「行」也可以当「心」字讲。就是我们心的相貌。这精进的时候,你的心是什麽样子?可以这麽讲。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辨行相 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 「谓诸菩萨」。这擐甲精进的意义,是说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这「发加行精进」。「发」者「动」也。发动加行,「加行」就是採取行动,勇勐的行动发作出来了,叫做行。现在这个行,不是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现在是指精进说。精进的行动发出来了,叫「发加行精进」。「之前」这行动发动之前。发动之前就是还没有发这个行动,还没有精进。那个时候「其心勇悍」,这位菩萨他的心非常地勇勐,我不怕困难,所以叫「勇悍」、勇勐。「先擐誓甲」,先着这誓的甲。这个「誓」,我们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讲过,这个「誓」应该说还有个「愿」、誓愿,四弘誓愿。你发这样的愿是决定不退的,所以叫做「誓」,这个誓是这个意思。现在是说,要勇勐地修学圣道,先要发勇勐的愿。 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处那洛迦不在馀趣。 看这个愿怎麽发的,他怎麽说?「若我」这菩萨自称为我,为解脱一个有情的生死大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一千个大劫。就是,成、住、坏、空是四个中劫,这四个中劫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劫。这住劫裡面有二十个增减,二十个增减算是一个住劫,其他的三个劫也可以作相等的来计算。这样说,有一千个大劫,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等一日夜」就和一日一夜相等。这一日一夜就是一千个大劫。这样子「处那洛迦」。这样的一日一夜计算起来,有一千个大劫。这麽长的时间「处那洛迦」,就是居住在地狱裡面,在地狱受苦这麽长的时间。「不在馀趣」不是在其他的五趣。地狱趣苦恼是最重的了。 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乃至菩萨经尔所时」,经过那麽长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一日夜算是一千大劫,这样子计算起来要到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才「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麽长的时间在那裡受苦,而能成就无上菩提。 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 假使还要超过前面这个数目,前面说的这个时劫。超过多少呢?「百千俱胝倍数时劫」。这个「俱胝」翻到中国话就是「亿」,百、千、万、亿的「亿」。但是印度的算数,这个「亿」有三种。有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有这麽多算法不同。就算是千万为亿,就是百千亿,「过此百千俱胝」,超过前面的数目百千亿的倍数时劫,那麽长的时间。「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这麽长的时间才得无上菩提。 我之勇悍,亦无退屈。 这个菩萨自己说;这麽样受这麽长的时间的苦,他的勇勐心还没有退下来。我们一般的凡夫,一感觉苦就要退了。我不要受这个苦,我不要自找苦恼。但这个菩萨说,受这麽长的苦,他的勇勐的心不退下来。 于求无上正等菩提,非不进趣。 这麽长的时间,他的勇勐心还没退下来,还是希求无上菩提。「非不进趣」,并不是说休息了,不进趣无上菩提了,不是的。 既进趣已,勤勇无懈。 既然发了无上菩提心进求无上菩提了,发这个大愿以后。「勤勇无懈」,他精进勇勐,他不懈退。 何况所经时短苦薄。 何况菩萨得无上菩提的时间没那麽长,所受的苦也没有那麽多。像是在地狱裡受那麽多苦。那他的进趣无上菩提的勇勐精进,更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了。 是名菩萨擐甲精进。 这擐甲精进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这一段文就表示菩萨发这个精进的愿,这麽样的伟大。 宇二、显胜利 若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所有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少生淨信。 这是第二科、显胜利。前面第一科、辨行相,辨这擐甲精进的相貌。这下面显示发这擐甲精进的胜利,殊胜的利益。 「若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假设另外有一位菩萨「于如是相菩萨」,就是有这样相貌的菩萨,他所有的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另外一个菩萨对此菩萨的擐甲精进「少起胜解」,不是起很多的胜解,少少地发起了深刻的信解。这「胜解」就是他对于这件事的认识非常有力量。这「胜解」也就是智慧。「少生淨信」,由于有胜解,所以也就会有淨信,有清淨的信心。这个「信」从智慧建立的。所以有了胜解,也就会有信心。如果对于这件事没有胜解,你不是太明白,你说你有信心,那句话有多少不真实了。 如是菩萨,尚已长养无量勇勐发勤精进大菩提性。 这位菩萨,「少起胜解、少生淨信」的这位菩萨,「尚已长养」尚且已经能够长养。这个「养」就是「长」,「长」就是增长。他就增长了无量的勇勐,就是很大的勇勐心,没有恐怖。「发勤精进大菩提性」,他就会建立;「勤」就是精进,精进趣求无上菩提的愿的,他也会发这个愿。他只是对那位菩萨的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少生淨信而已,他就能够长养无量勇勐发勤精进大菩提性。 何况菩萨成就如是擐甲精进。 何况那位菩萨他自己成就了这样的擐甲精进呢?他的功德有多大呢? 如是菩萨,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 发擐甲精进的这位菩萨,他俱足了擐甲精进的这位菩萨,「于求菩提」对于希求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的这种大事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在他心裡面,不感觉有小小的一点难行的事情,不感觉到有难这件事。「可生怯劣难作之心」,若感觉难,那心情就会怯劣,就有点恐怖,就没有力量了,就这件事不能做。现在这位菩萨「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没有这回事,他不感觉有什麽难做的事情。这是有了擐甲精进的话,就不感觉求无上菩提饶益有情有什麽困难。看这个《披寻记》: 「长养无量勇勐发勤精进大菩提性者:此中大菩提性,谓即精进波罗密多种性应知。」就是指精进波罗密说的,就指「无量勇勐发勤精进大菩提性」。这样说,这擐甲精进是无上菩提的因就是了,这样意思。 玄二、摄善法精进(分二科) 黄一、徵 云何菩萨摄善法精进? 前面第一科、擐甲精进,是精进之前先建立精进的大愿。现在是第二科、摄善法精进。这个「摄」就是积集的意思,积集无量无边的善法,这件事非常地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菩萨摄善法精进?」怎麽叫做菩萨的栽培无量无边的善法的精进呢?这是徵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略义。这略义,「略」者「要」也,先立出来他的要义,这摄善法精进的要义先把他显示出来。 黄二、释(分三科) 宇一、标略义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 这摄善法精进的大义是什麽?谓诸菩萨所有的精进。 能为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密多加行。 就是六波罗密的加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努力地去实践六波罗密,这就叫做精进波罗密。 能成办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密多。 这六波罗密的加行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位菩萨他能够成办施波罗密,能成办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静虑、慧波罗密多,能成就六波罗密,那就叫做加行,这也就叫做摄善法精进。这是标略义。 下面第二科、出种类。分两科。第一科、总标。就是标出来,说明这摄善法精进的种类。摄善法精进他有个别不同的相貌。 宇二、出种类(分二科) 宙一、总标 当知此复略有七种。 此摄善法精进有七种不同。那七种呢?这句话「当知此复略有七种」这叫总标。就是总标出来他的数目有七个,标出数来。 下面第二科是列释。就是列出名字,再加以解释。分七科。第一科是无动精进。 宙二、列释(分七科) 洪一、无动精进 一、无动精进。 这其中裡面第一种就是叫做无动精进。不动,就是不摇动、无动摇。怎麽叫做无动精进呢? 一切分别、种种分别、根本烦恼、少分烦恼、一切异论、一切苦触、不倾动故。 他遭遇这件事的时候,他心裡面不动摇,这就叫无动精进。这「一切的分别」和「种种的分别」。这《遁伦记》也有解释。但是现在,我分别一下,我加以解释。「一切分别」、下面是「种种分别」。「种种」就是各式各样不同的分别。那麽「一切分别」就不是「种种分别」了。如果「一切分别」也有种种的差别,那就重覆了。那怎麽解释呢?就是,于一切法有所得的分别,这样是「一切分别」。我们不管遇见什麽所缘境界,都是有执着。我们有所得的执着心,普遍一切处。这叫做「一切分别」。 「种种分别」,这就是有差别了。这个是如意的分别,这个是不如意的分别,这是可爱的分别,这是可憎的分别。这时候起了高慢心的分别,起疑惑心的分别,起我、我所的分别,就是各式各样的分别。那叫做「种种分别」。 这「种种分别」以「一切分别」为基础,以「一切分别」为依止。因为你先是有所得,而后起可爱的分别,起可憎恶的分别,都是有所得。如果你观察一切法无所得了,那「种种分别」就不能建立了,就不能生起了。这分这麽两种分别。 我们说修止观断烦恼,他不是说断贪瞋痴的烦恼,不是这麽意思。当然也有这意思,这修五停心观就是断这贪瞋痴的烦恼。但是五停心观只是调伏,他实在没有断烦恼。这五停心是破除障道因缘,以后修止观,那时候是正式破烦恼。 而这破烦恼,所以说起来,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他不是破贪瞋痴烦恼,不是。是破贪瞋痴以前的有所得的烦恼,把有所得的烦恼破了以后,再就不生贪瞋痴的烦恼了。 我们,三十七道品,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四正勤。四正勤:「末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末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令断。」那个善法、恶法指什麽说的?因为你已经开始静坐了,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不是掉举、就是昏沉。那这就是恶法,是断这个恶法。那个善法呢,那就是无漏的戒定慧,那你止观成功了,见到第一义谛了,那是善法。 所以「一切分别」、「种种的分别」。「根本烦恼,少分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这是三毒。「少分烦恼」就是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性的东西。譬如说:昏沉、掉举这也是烦恼,但是比根本的烦恼轻微了。这「少分」指轻微地,有轻、重的不同。重的烦恼叫根本烦恼,轻的烦恼叫少分。不是约数量说的。 「一切异论」。这前面,第一段是分别,第二段是烦恼。由分别而有烦恼,先有分别而后才有烦恼。下面这「一切异论」呢,这「异」就是不同于佛法的这些思想。一切不同于佛法的思想,就是外道的异论。这些外道的邪知邪见的思想,这也是一回事。 「一切苦触」,就是苦恼的接触,你与苦恼接触你就苦恼了,这不是小小的一点事,很多很多的苦恼的事情来苦恼你。「一切苦触」。 「不倾动故」,这位菩萨,摄善法精进。摄善法精进裡边有个无动精进,怎麽叫「无动」呢?「一切分别、种种分别,不倾动故」,这叫「不动摇」。 这可见这精进波罗密,他已经在佛法裡面,已经达到什麽程度了。不是说,没有学习过经论,也没有修过止观,他就能够有摄善法精进,不是的。看这文上,看出来,你有这个程度:「一切分别、种种分别,不倾动」,你心裡面不动摇。「根本烦恼、少分烦恼」也不能动摇你。看这个菩萨这是什麽程度? 「一切异论」。当然对于佛法的思想,是他所欢喜、所学习的。那麽不同于佛法的异论,他不动摇。他不会说:哎呀!这个外道的思想很高明啊!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不会对外道的道理他生欢喜心,没这回事。这个我看也不容易,能达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的。 「一切苦触」。这也不是容易,受了苦的时候,他不倾动,他心裡也不动摇。我看见《高僧传》上说:好像是在中国清朝的时候,华严宗有一位大德,不知道什麽原因,政府就把他逮捕了送到牢狱裡面去。送到牢狱裡,那个狱卒、在牢狱裡服务的那些、就算是职员吧。就对老和尚说,说是,你给我钱,我就令你不苦恼,你若不给我钱,我就叫你苦恼。但是,老和尚说:我是出家人,我没有钱啊!这个卒就把这一切刑罚的东西都给他上上,给他苦恼。这老和尚:「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念,所有的刑罚都没有了,自动地都破坏了。这也不可思议。然而这狱卒就害怕了,哎呀!这个老和尚有道德呀!然后就向政府、向皇帝报告。皇帝立刻下令,释放他。当然这个老和尚,不但是念《华严经》,可能这个人另外有修行,所以有这种感动。如果平常的时候一点也不用功的人恐怕不行。 现在这位菩萨,可能他心裡面,有无生法忍了,应该是这样子。「一切苦触、不倾动故」,受一切苦的时候,心裡面不动。这是不可思议。 最近,我心裡有一点感觉。有一点什麽感觉?是昨天?是前天?有两位同学来。我问他,我说:你修止观,是修止,还是也修观?他说:我只是修止而不修观。因为观我修不来。我从这裡连想,很多的同学都不修观。都是修止而不修观。只是修止而不修观有什麽问题呢?你不能破有所得的执着。无论什麽事情,心裡面都是有执着。你修观的时候会增长智慧。增长智慧,主要的是能破有所得的执着的智慧,主要是这个智慧。如果你不修观,你只修止,你这愚痴不能破。因为你有所得就是愚痴。你这样子,不但你自己日常生活你有困难,遇见什麽事情你的执着就出来了,执着出来,你自己就苦恼。同时也影响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係,也影响到当职事人办事的困难。也会这样子。 「一切苦触,不倾动故」,这地方就显示出来。就是他有无所得的智慧,所有的事情不动摇他。不能动摇。 这我已经说了,没有说一百次,可能至少能有十次以上。就是,我们功课表上有规定,你早晨静坐完了的时候,要读《金刚经》。读《金刚经》,就是《金刚经》的道理去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照这个话这麽想。一样,就是心裡这麽想就是了嘛!没有别的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段文是什麽意思?这段文是念佛三昧阿!你知道呀!这一段文。当然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念佛,那你这一段文,你不知道是念佛三昧。当然这念佛三昧,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法门。你常常这样「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超越了这些虚妄的境界了,你就不苦恼。我曾经说过和打妄想一样,有什麽不同?但是,我修不来。说我能把《金刚经》背下来非常好,功德无量。但是你应该思惟裡面的义。那裡面那句话的义要思惟。那是很重要的。只是把文背下来,虽然也功德很大,但是功德还不算大。你若是思惟裡面的义,那就是非常地不得了。可以令你转凡成圣阿,你知道呀! 「一切苦触,不倾动故」。就是这位菩萨他能够有般若波罗密的智慧,观察这苦触不可得,就入于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了。这就没有事了,就不苦了。看这个《披寻记》: 「无动精进等者:真实义品中说」,这在三十六卷,真实义品。「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已」,这个「离言自性」这句话怎麽讲?什麽叫「离言自性」? 这个「离言自性」。我们这「离」字先不唸,先说「言自性」。言说,就是说话,也就是文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八个字,就是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裡面有义,就是有言,有义。或者说有文,有义,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愚痴无闻的凡夫的习惯,就是;言裡面有义,言是能诠显的。裡面的义是所诠显的。有能诠、有所诠。我们的习惯就执着言所诠显的那个义有真实性,就是「言自性」。譬如说,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言,都是文句。文句裡面有义,我们执着他们都是有真实性的,叫做「言自性」。 但是现在佛告诉我们,能诠的文诠显所诠显的义,是不真实的。所诠显的义是不真实的,不是真实的。他说一个譬喻,说是,我现在很饿,说包饺子给我吃。我们就说「吃饺子」这三个字,三个音。「吃饺子」这三个音这是一句话。但是真实你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你真实嘴裡有饺子吗?是没有的呀!只是那句空话,不真实有饺子。这所诠的义是没有的,只是一句话。但是,所诠显的饺子没有,能诠显的文句也是不真实了,也是没有。所以所诠显的不可得,能诠显的名句也不可得。这个时候这叫「离言自性」。这「离言自性」就是这个时候这境界是没有言说的,是离言说的。 这《大般若经》上也有一句话,叫「假立客名」。这「客」就是主客的「客」,客人的「客」,「假立客名」。「假」虚假的假。就是假安立的客名。就是名字是个客。就是这件事没有名字,但是给他安立一个名字。现在,我们都是主人,没有客,但是忽然来个客,来个客人过一会儿他走了。客就是这样子。「假立客名」。「客」实在就是假的意思,也是空的意思,用这个名字来表达一件事,而所表达的意思是假的,是没有的,那麽这客名也就不存在了。这叫做离言自性。这裡面是什麽意思呢?因为我们平常的人,这愚痴的凡夫执着这名所表达的义是真的。譬如说,别人说:「你是坏蛋」。说这麽一句话。我就执着它,我就不高兴了。你骂我,我就不高兴了。就是认为你说我是坏蛋,这就表示不好了。表示不好,就是执着这句话是真实的,有点真实了。执着这是真实的,这叫遍计执。这凡夫就是这样子。现在是离言自性,就是没有遍计执了。那就是依他起和圆成实了。依他起和圆成实是离言自性,没有言说的,离言自性。「离言自性」实在来说,是圣人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 「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已」,你真实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当然这句话,就是已经得无生法忍以后的这些圣人了。「如实知已」。「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他就会明白,没有一点东西,及少品类可起分别的。是凡要假借言说来表达的通通都叫做言说自性,也是假说自性。这些事情都是空无所有的,没有一点是有真实性的,都是无所得的。无有少法可得。「达无少法」,这个「法」就是有名有义这一切法,就是言说法。假借名言所诠显的这些事情都叫做法,这些法,都是空无所有,没有真实性的。「达无少法及少品类」这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有很多的品类,有很多差别。这是色法,这是心法,这是善法,这是恶法,各式各样的。这是有为法,这是无为法,这是真如,这是涅槃,有过去,现在,未来,各式各样的很多的品类。这些通通都是空无所有的。所以「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根本没有这件事,你就不起分别了。我们若是明白: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说「你是坏蛋」,你心裡没有事。我心裡不分别。这句话是假名字,假名字也不可得,所以心裡面不分别,没这回事情。「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就是无有少法可得。这样说,我刚才解释,说「一切分别、种种分别」也和这个意思是相合的。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这就是每一切法离言自性。「唯取其事、唯取真如」,这时候没有名言的时候,就是你这时这无分别智现前了。离言自性你若真实的了达了以后,你的无分别智现前了。这无分别智契合那「唯取其事」,就是依他起。「唯取真如」就是圆成实。这时候你无分别智同依他起、同这真如是无分别的境界相应了。没有遍计执这回事情。这样说,这「取」字应该当契合讲。就是契合了离言的依他起,离言的圆成实,这是无分别境界。 这唯识的经论裡面,他在众生的执着以外,又能够安立依他起、圆成实。把众生的分别心算一类,算遍计执。这以外其他的叫依他起,叫圆成实。这样分类。分类就是,一个假说自性就是遍计执,另外的离言自性,那就是依他起和圆成实,这样分别。这就比《中论》的分类微细了一点,就有一点不同。 「陵本三十六卷十二页」。前面这几句话是真实义品裡的话,是在《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六卷,十二页那裡。是金陵刻经处那个版本。 「是即此说一切分别,种种分别无动。」这一段文就是这裡说这一句话,一切分别,种种分别,不倾动。就是这个意思。「戒品中说:」戒品就是第四十卷、第四十一卷裡面。「又于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亦不忍受。」戒品裡面说,这凡夫违犯了所受的戒,那是什麽因缘呢?就是以烦恼为因缘而犯戒的。什麽烦恼呢?是根本烦恼,他的根本贪瞋痴的烦恼。另外就是少分的烦恼,就是随烦恼,随烦恼裡面有忿、恨、恼、覆、诳…一共有十种,就这些烦恼。「亦不忍受」这持戒清淨的这位菩萨,他不忍受这个烦恼,他心裡面有烦恼现前的时候,他不忍受的。一定是正观、正念现前的时候,烦恼就不现前了,就不忍受。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烦恼现前了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你容受烦恼的现前。戒品这句话和这裡也是一样的,这裡也是说根本烦恼少分烦恼,有这个话。「陵本四十卷七页」。「是即此说根本烦恼少分烦恼无动」。 「所得大乘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由是能摧一切外道异论,是名一切异论无动」。这下面解释这一切异论无动,一切异论不倾动故,就是这句话。「所得大乘胜解」,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在大乘佛法裡面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时间久了你就得到了胜解。对于佛法这第一义谛、假说自性、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离言自性这些道理,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你能有深刻的认识。「不可引夺」,其他的不同思想的人不能够动摇你对佛法的胜解,不能夺取,把你的思想改变了一下,不可能的。「不从他缘」,在大乘佛法裡面若是成就了胜解的话,不会随顺其他人的胡说八道,不会的。「不从他缘」,不会随顺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你能动摇他?没这回事情,不会的。若是我们没有得到胜解,那就不行了。我们对佛法的学习;我不欢喜学,我要告假。那当然是不行了。就是不行,因为我们本身智慧不够,你不能鑑别这是邪见,这是正见,你不能鑑别。说我去打禅七,好!但是在大乘佛法裡你没得到胜解,你的止观也修不好。就是你得了四禅八定,你不见得是佛教徙。在大乘佛法裡你没得到胜解,就是有这问题。 所以「所得大乘胜解不可引夺」,其他的邪知邪见不能夺你、夺取你的正见变成邪知邪见,不能的。「不从他缘」,你自己有你的见地,不可动摇,你不会随顺他人说三说四、说黑的白的,说那个人是黑的、你不见得相信,说是白的、你也不见得相信。「不从他缘」。 我们初开始来到佛法裡面来,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就专心学习佛法,就不要去学习天主教、基督教他们那些书,不要看那些书。为什麽呢?因为你现在对佛法的道理你还没能够认识,你没能认识,你对佛法的信心也不会很坚定,等到你对佛法认识得深刻了,你的智慧增长了,这个时候可以,世间的书论也都可以学习,也都可以阅读,其他外道的书论也可以阅读。这个时候阅读有什麽事情呢?就是你有智慧能知道这个是「是」,这是「非」,你会知道,你不会变成一个邪知邪见的人。但是没达到这个程度,你还是不要去做这个事好。 「由是能摧一切外道异论」,由于你在大乘佛法裡面得到胜解了,你不但不会受他的迷惑而且还能够破坏外道的异论、能破斥他,你有这个智慧。「由是能摧一切外道异论」。「是名一切异论无动」,就是一切异论不倾动故,能有这个能力。 「他怨害苦一切事苦皆能堪忍。是名一切苦触无动」,这一句「一切苦触不倾动故」。这一切苦触裡面这上面举出一个「他怨害苦」。这有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前面忍辱那一品有说这麽多忍。现在这裡举出一个「他怨害忍」,你和那个人有怨,他要来伤害你,可是不会小小的伤害的。「一切事苦」,就是其他的种种因缘的事情。种种的因缘,假设出家的菩萨要乞食,自己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身的一切的杂物,都是要乞求来,你向人乞求的时候,就会遇见一些事情,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你都要忍,行、住、坐、卧,又是老、病、死的事情都要忍,一切事情。「皆能堪忍」,你心裡面都能够容忍这件事,为什麽能容忍呢?我看就是因为通达了一切法空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慧所以能容忍。如果没有这个智慧,你心裡有所得,不能容忍,小小的可以,严重了就受不了的呀!这不是说空话有效的。所以「一切事苦皆能堪忍」,当然这件事就是要修学圣道,你要修奢摩他、也要修毘婆舍那才可以。你只是修奢摩他不行。你的力量不够。「一切事苦皆能堪忍是名一切苦触无动」。 「一切事苦,如忍品说」,就是前面那一品。「应知。陵本四十二卷八页」,那上说的。 这是无动。这摄善法精进,有七种分别,第一个就是无动精进。这无动精进就是本身有很高的道力的关係,有很高的智慧的关係。这是第一个无动精进。现在第二个坚固精进。 洪二、坚固精进 二、坚固精进。是殷重加行故。 「坚固精进」,就是他精进摄集一切善法的时候,非常地坚固,不可动摇。他要布施的时候,任何人不能破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时候都是很坚固的。「是殷重加行故」,这殷重加行怎麽讲?这在后边有解释这殷重加行。殷重加行这后边说「谓能周备加行故」,「周备」,这周备加行是什麽意思?就是全面的加行,戒也是加行、定也是加行,戒、定、慧都有加行,这六波罗蜜我都有加行,不只是布施波罗密,也不只是戒,也不只是忍辱,也不只是修奢摩他,我还有毗钵舍那,就是全面地,还圆满地加行。这样子,你成就的功德圆满,所以是坚固而不可动摇。 洪三、无量精进 三、无量精进。能现证得一切明处故。 这「无量精进」就是不可限量的意思。怎麽叫做无量精进呢?「能现证得一切明处故」,就是你能够成就很广大的智慧,所以你的精进是不可限量。「能成就一切明处」,前面说过,有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成就了很多很多的智慧,所以你的精进是不可思议。 洪四、方便相应精进 四、方便相应精进。所应得义,无颠倒道,随顺而行故;平等通达故。 这是第四个「方便相应精进」。这「方便」这句话,就是得圣道、得果的前方便。在修因的时候,还没得圣果,就是你所希望成就的那件事还没成就,你现在就开始修行他的方便。而这个方便和你所得的果是相应的,所以叫「方便相应精进」。 怎麽叫做「方便相应精进」?「所应得义,无颠倒道,随顺而行故」,你修学圣道的时候,你自己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计划;我想要成就什麽,这个是我所应该成就的,所应该得到的。总相的说,无上菩提是所应得义。但是现在这裡的意思,是你所应成就的义,就是无颠倒道。「无颠倒道」,「颠倒」就是愚痴,不颠倒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无颠倒的道。这「道」就是通达无碍名之为道,若有障碍通不过去了,那不能称之为道。这通达无碍,只有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障碍,一切法没有障碍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无颠倒的圣道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所应得义,你所应得的无颠倒的般若波罗蜜。 「随顺而行故」,你若随顺这般若波罗蜜的义去修行。这怎麽讲?如果从闻思修来说,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成就般若波罗蜜。那麽这闻思修就是随顺般若波罗蜜而行。你闻所成慧、进一步的成就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进一步的成就修所成慧,就得般若波罗蜜了,所以叫随顺。随顺而行。这样说,这闻思修就是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的,这叫「方便相应精进」。「所应得义,无颠倒道,随顺而行故」。随顺你所得的义,那个修因的方便是相应的,这就叫做方便相应精进,随顺而行。如果你所修的与你所应得义不相随顺,那就不叫方便相应精进了,那就不对了。 「平等通达故」,这个平等通达,你要有这种智慧能通达这件事,平等通达,那就是随顺而行。这「平等通达」这「平等」怎麽讲?就是他那个真实义,假设说他是二,一、二、三、四,一加一是个二,那件事本身一加一是二,你也就通达他是二,这叫做平等。如果他二加三是五,你说四,所以不平等了。这平等通达。可以这麽解释这平等通达。这裡是说,譬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够一心不乱的念佛,然后诚恳地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我们现在所谓淨土法门就是这样子吧。那麽,就说其他的法门都不对,都不要。那好,我们就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子。这是一种,有的人的想法是这样。但是我们若是说,我修学般若波罗蜜,我修止观。那这不是持名念佛了,和持名念佛不同了。但是我能够修止观的时候,我也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这样他和念佛法门就是相随顺没有障碍。我们这样做的确是有这种道理,也有这种功德,也有这种堪能性。你修止观的时候也发愿求生淨土,他这个止观就能送你到阿弥陀佛国去。这样叫做「平等通达故」。如果说你修止观你就障碍求生淨土了,是不平等通达,通达的不平等。我是举这个例子。这裡可以不必是这样。「平等通达故」。譬如说我们做其他的事情,做一些善法,说这个地方没有学校,一般的小孩不能读书,有人发心在这地方造个学校,那我们也随喜功德。愿以此功德求生阿弥陀佛国,也是可以,他也是有这种能力。那就叫做「平等通达故」。现在这地方没有寺庙,没有佛教团体在这裡放光明度化众生,有人要造庙,那我也随喜功德,说:愿以此功德求生阿弥陀佛国,也可以。这就是「平等通达故」。是这个意思。但是你若没这个智慧,那就不是了,那情形就不一样了。 「方便相应精进。所应得义,无颠倒道、随顺而行故。」这个是指正行,你主要的修行的功课说的。「平等通达故」是其他的,不是你的功课的正行,其他的事情。但是你若能平等通达,也同样有这种功能。那叫做「方便相应精进」。我们通常说,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是圣道,这话当然是对的。说我们办的一般慈善事就不是圣道,不是的。办一般的慈善事业也是圣道,但是你要有这个智慧,你要有平等通达的智慧,这一般的社会的慈善事业,那也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要有平等通达的智慧,那就可以了。所以不要误会,只有我做的事情是对的,别人做的事都不对,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样意思。看这《披寻记》: 「随顺而行等者:能引义利,名随顺行。」就是你做这件事能令你得到义利。得福名之为义,得智慧名之为利。现在得到的功德叫做义,将来也能得到功德叫做利。这麽解释也可以。就是我们做这件事不是无益苦行。能引义利,能引发出来功德,那就叫做随顺行。这是《披寻记》的作者这麽解释。「不缓不急殷重修作,是名平等」,就是你在作功德的时候,也不要太缓慢,也不要太紧急,中庸之道,这样子殷重的修作就叫做平等。这又是一个意思。「无倒了知,是名通达」,你对于那件事你没搞错,你明白地很正确,没有搞错,那就叫做通达。 洪五、无倒精进 五、无倒精进。为欲证得能引义利所应得义愿所引故。 第五个是「无倒精进」,没有颠倒的精进。什麽意思呢?「为欲证得能引义利所应得义愿所引故」。「为欲」就是你心裡面有愿,想要成就「能引义利,所应得义」,这个「能引义利」和「所应得义」,「所应得义」就是所引的义利。有能引、有所引,这一句话。能引就是戒、定、慧。由戒、定、慧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为欲证得能引义利的,由能引义利,就能成就所引的义利。你有这样的愿,由这样的愿来引导你去精进去,那就是无倒精进。他这意思就是,你的愿若是非常的正确,由这个愿引出来的行那也就没有颠倒。 洪六、恆常精进 六、恒常精进。是无间加行故。 「恒常」就是长时期的精进。「是无间加行故」就是不间断的努力去作功德,那就叫做恒常。如果有间断,那就是不恒常精进了。 洪七、离慢精进 七、离慢精进。由勤精进,离高举故。 就是远离高慢心。「由勤精进,离高举故」就是心裡面精进不懈怠,这样去作功德而心裡面没有高慢心。这意思就是,我很精进的用功,你们都懈怠,我就容易有高慢心了。现在说菩萨不是,菩萨很精进勇勐地作功德,但是也没有高慢心。这因为是修无我观的关係。 宙三、总结 由此七种摄善法精进勤加行故;令诸菩萨,速能圆满波罗密多,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下面第三科,总结这一段。由此七种摄善法的精进勤加行故,「勤」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努力的去作功德。 「令诸菩萨,速能圆满波罗密多,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你这样的常精进,就使令这位菩萨迅速地能圆满了彼岸的功德。彼岸的功德是什麽呢?就是「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或者是「速能圆满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这个「彼岸」是第一义谛说的。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是大智慧,指大智慧说。 宇三、结最胜 由此精进,是能修证,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馀则不尔。 这是第三科,结最胜。解释摄善法精进,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释,现在就是第三科、结最胜。 「由此精进,是能修证」由于你能这样精进的关係,你就「能修证,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这「能成菩提」是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是由一切善法最胜因缘所成就的,这裡面有个转折。是能修证,能成菩提的一切善法最胜因缘。就是精进是一切善法成就的因缘,一切善法是能成就无上菩提的因缘。「馀则不尔」如果你若不精进,你若懈怠,那就不对了。 是故如来以种种门,称讚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佛陀在很多的修多罗裡面,以各式各样的立场来称扬讚歎,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懈怠是不能成就的。 这是「摄善法精进」。下面是第三科,「饶益有情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亥三、饶益有情精进(分二科) 黄一、徵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精进?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指。第二科是辨。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指 谓此精进,有十一种。如戒品说。 饶益有情精进有十一种那麽多,这十一种饶益有情精进「如戒品说」,前面那戒品说过了,这裡就不说了。这是指。下面是辨。 宇二、辨 彼说尸罗,此说精进,当知是名彼此差别。 彼戒品裡面有十一种饶益有情的尸罗。这裡是说精进,就是十一种精进饶益有情。这是彼此的差别。至于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到前面的戒品去看一看就好了。这是「饶益有情精进」。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