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1

 

  丑二、劫量(分二科) 寅一、总标

  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或过是数方乃证得及与成满。然一切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得圆证。

  住品总起来说,就是说十三住。这一大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徵,第三科列,第四科是解释,解释裡面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就是说明如来住和菩萨住,菩萨住是十二住,加上如来住,就是十三住,这是第一大科说完了。

  现在是第二科总料简,就是总起来,再重新说明十三住的大意。这一科裡面,第一科是功德。「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馀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这是说十三住的功德。

  下面第二科是劫量,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又即于此一一住中」,十三住的功德是这样,又即于此每一住裡面。「经多俱胝百千大劫」,要经过这麽多的时间,「或过是数」,或者还要超过多俱胝百千大劫,「方乃证得及与成满」,才能成就那个住。第一个是胜解行住,要经很长的时间才能成就。「及与成满」,功德圆满了,是到那个程度,可是功德还没有圆满,那叫作「证得」,功德圆满的时候,叫作「成满」。这每一住要经过这麽长的时间。

  「然一切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得圆证」,这每一住要经过多俱胝百千大劫,十三住总合起来,要经过「三无数大劫方得圆证」,它才是圆满地成就了,这是总标。下面别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明证得,又分三科,第一科第一劫

  寅二、别释(分二科) 卯一、明证得(分三科) 辰一、第一劫

  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胜解行住,次第证得极欢喜住。此就恒常勇勐精进,非不勇勐勤精进者。

  「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超过胜解行住」;「胜解行住」,就是从种性住发菩提心以后来计算,这个时候叫作「胜解行住」。第一无数大劫的时候,「超过胜解行住」,就是前进一个位置,「胜解行住」是贤位。「次第证得极欢喜住」,超过胜解行住的次第,就是成就了极欢喜住,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从这个文,可以看出来了一个消息,从开始发无上菩提心,到得无生法忍,要一大阿僧祇劫,要这麽长的时间。可是这句话还要加一个注解,「此就恒常勇勐精进」,说是一大阿僧祇劫得无生法忍,这是根据那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不懈怠,「恒常勇勐精进」,不怕辛苦,勇勐精进地修行。「非不勇勐勤精进者」,若是他懈怠的话,那一大阿僧祇劫还不能得无生法忍。

  这句话说得很简单、很明瞭,我们这一回可以知道得无生法忍,发无上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精进勇勐得无生法忍。这是纯是发大悲心,大悲心非常勇勐的人,也是广度众生、弘扬佛法,自己得无生法忍,要这麽长的时间。如果这个菩萨是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有多少声闻种性的习气,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去度化众生,有的时候是自己在深山裡面用功,那就是不需要这麽长的时间,就能得无生法忍,就是时间缩短了。

  辰二、第二劫

  复经第二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极欢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次第证得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此即决定以是菩萨得淨意乐,决定勇勐勤精进故。

  得无生法忍以后,他的大悲心更是勇勐了,因为在他的大悲心和无我的智慧中,不感觉有困难这件事,因为这个时候,得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与第一义相应以后,什麽事情都很容易,不感觉难,他有这个心情,所以大悲心就很强了。大悲心强了,就像是印顺老法师说的那句话:「在利他中自利」,利他就是自利。

  这样子要「复经第二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极欢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超过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一直到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就是第七远行地。「次第证得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就是八不动地,到这裡,这是第二无数大劫。

  「此即决定」,到这个时候,名之为「决定」,为什麽叫作「决定」?「决定」是什麽意义?「以是菩萨得淨意乐,决定勇勐勤精进故」,「决定」是这个意思,说是这位菩萨得到清淨的意乐,「清淨的意乐」,就是大悲心是清淨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是清淨的,没有有所得的污染,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这有所得的烦恼时时在现行,做了一点功德的时候,就有所得。已经是发菩提心的人,说他心裡面清淨,没有烦恼,我说你有有所得的烦恼,喔!是是,他承认了有有所得的烦恼。

  我们知道好歹,知道什麽是有罪过的事情?知道什麽是有功德的事情?这也不容易,做这件事是有罪过的,知道是有罪过,也不容易,做这件事是有功德的。「知」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一个阶位,到了这个程度。表示什麽呢?就是我们做了有罪的事情,不知道是有罪过的,不知道。我不知道各位同学,听我讲这句话,心裡面是怎麽想?不知道,我做这件事是有功德,也不一定知道。我做这件事是有罪过,自己不知道。要再进一步才知道,这件事有罪过,这还不是容易,这是一个阶段。

  再进一步的话呢,只是知道这是有功德、有罪过,但是,还是不知道是有所得,我做这件事是很有功德,就是有所得的执着。这裡就是有很多的问题,还有引起很多的烦恼。再进一步会知道,我做这件事虽然有功德,但是我若是这样子的想法,是有所得,有所得也不殊胜。这件事说未得无生法忍的人,这有所得的执着,时时是有的。

  现在这上面说「以是菩萨得淨意乐」,就是第八地的菩萨,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但是心裡无所得,这是更高的境界,这表示到第八地菩萨,才得淨意乐。这可见以前还是有所得,他这是圣人了,他还有,但是很快会觉悟,虽然会觉悟,还是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还在。到了第八地「得淨意乐」,没有这个问题了。发大悲心的时候,也无所得,能够做无量无边的功德,心裡面也还是无所得,智慧也是清淨的,慈悲也是清淨的,是「得淨意乐」。

  「决定勇勐勤精进故」,从这麽以后,他对自己用功修行也好,广度众生也好,心裡面是决定的,没有说:「这件事太难,我不要去做」,没有这回事。心裡面不犹豫,而且勇勐无所畏惧,完全不懈怠、勤精进。这是第二个阶段,这是第二阿僧祇劫,第二无数大劫。

  辰三、第三劫

  复经第三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及无碍解住,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

  第三无数大劫是三个位次,就是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但是也和前面一样,也是无数大劫才能成就,虽然位次不多,时间也是那麽长。这是第三科,辰三、第三劫。这是第一科是证得,是要三大阿僧祇劫,三无数劫。下面第二科是辨差别,分二科,第一科标列。

  卯二、辨差别(分二科) 辰一、标列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亦说名为无数大劫。二者、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这一科说辨别它的差别呢,是裡面有二种无数大劫,那二种呢?「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亦说名为无数大劫」;「日」,就是昼,就是白天。「夜」,就是黑天。「月」,就是一个月有三十天。或者是「半月」,就是十五天。「等」,就是这样的计算、算数的方法,这时间用功修行,经过多少天、经过多少个月,这样来算时间是很久、很久地,时无量故,那也叫作「无数大劫」,这是一种计算法。

  「二者、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第二个计算的方法是大劫,什麽叫作「大劫」?就是成、住、坏、空,就是「成」二十中劫、「住」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空」二十中劫,就是四个「二十中劫」,就是八十个中劫,合一、统一起来,叫作「大劫」。大劫的算法「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这个就是特别长远了。这是标列,下面第二科料简,就是再详细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前说。

  辰二、料简(分二科) 巳一、前说

  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就前说无数大劫」,前面就是日、夜、月、半月这样计算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从前面那个说法,要经过无量无数的大劫,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前说,下面第二科是后说,分二科,第一科明不过量。

  巳二、后说(分二科) 午一、明不过量

  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过此量。

  「若就后说无数大劫」,若根据第二个说法,说无数大劫的话。「但经于三无数大劫」,那只是经三个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就得无上菩提了。「不过此量」,不会再超过这三个阿僧祇劫、三个无数大劫,不超过的。这一科是叫作「不过量」,下面第二科明转不转。

  午二、明转不转

  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勐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

  「若正修行」,若是这位菩萨,是能努力地修学六波罗蜜,「最上上品勇勐精进」,他不懈怠,他修行的时候,上上品的勇勐精进,这样子用功修行,「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者就是经过,「转」,就当作经过讲,经过「众多中劫」,就是很多的中劫、很多的成、住、坏、空。

  「或有乃至转多大劫」,或者是这位菩萨,经过一个中劫、二个中劫,乃至经过很多的大劫,就是没有到无数的大劫,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乃至经过很多、很多的大劫,「当知」,总而言之这麽说,决定没有能经过无数的大劫,没有经过那麽多,就是不会太多,他就会提前,「无数大劫」,有三无数大劫,那是最多的了。若是特别上上品的勇勐精进,可能没有到那麽多的时间,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是在时间上这麽解释。总料简这一科,分六科,第一科是功德,第二科劫量,现在是第三科修断,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

  丑三、修断(分二科) 寅一、总标

  又由如是所说十二诸菩萨住,经三无数大劫时量,能断一切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

  「又由如是所说十二诸菩萨住」;「如是」,就是前面所说的有十二个诸菩萨住,「十二诸菩萨住」,十地就是十住,初极喜地,最后法云地,一共是十个住,这个时候都是圣人。前面有二个住:一个是胜解行住、还有一个种性住,所以是十二住。「经三无数大劫时量」,就由种性住开始发无上菩提心,以后用功修行,经过三个无数大劫时量。

  「能断一切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这是说修断,能够消灭了,一切的烦恼障这一类的,品者类也。「粗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叫作「粗重」。「粗重」什麽意思呢?就是无堪能,烦恼若是活动的时候,不能够去修学善法,叫作「粗重」,无堪能叫作「粗重」。

  「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前面烦恼障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这二类烦恼。「所知品」,就是有所得的这一切烦恼。「所知障品所有粗重」,它的种子。阿罗汉断灭了烦恼障品所有粗重,他所知障品还没有断,但是他能入涅槃,这可见所知障的烦恼不障碍入涅槃,若有烦恼是不可以入涅槃,这是它们裡面有这个差别。这是第一科是总标,他断的二种烦恼: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

  寅二、别显(分二科) 卯一、正断粗重(分二科) 辰一、烦恼障品(分二科) 巳一、标

  于三住中,当知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

  第二科别显,前面是总标,「别显」,各别的显示,分二科,第一科是正断粗重,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烦恼障品,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于三住中,当知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前面说是十二住,现在就说三个住,十二住裡面有三个住。在这三个位次、三个阶位,你要知道在这三住中,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这是第一科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于极欢喜住。

  巳二、释(分三科) 午一、于极欢喜住

  谓于极欢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

  「谓于极欢喜住中」,三个住中那个住先说呢?先说第一个住,就是极欢喜住,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在这个阶位。「一切恶趣诸烦恼品」,就是这一类的烦恼若存在的话,它能使令你到三恶道去,所以叫作「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这一类烦恼的种子,「皆悉永断」,就在极欢喜住,这个时候完全消灭了,就是没有了。在极欢喜住所断的烦恼,主要是见烦恼,就是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就是由分别来的我执,不是俱生我执。我执分二种:一个是俱生我执、一个分别我执。分别我执就是由自己分别来的我执,若不分别我执不现行,分别才现出来,这是一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不需要分别它就有。

  分别我执分两类:一个是另外的人告诉你说是:「在我们的身体裡面,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有生有灭,在这个有生有灭的色受想行识裡面,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常恒住不变异,这是我」。原来没有这个想法,不知道这回事,是我的老师告诉我,这是由学习来的,这种事情。我现在发觉学习来的烦恼,也是很厉害。现在这裡边说是由学习来的烦恼,或者是由自己静坐的时候,多分别来的我执,这二种都叫作「分别烦恼」,因为这个烦恼就会出问题,能令你到三恶道去。「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所有的种子,「皆悉永断」,因为修无我观,能把这个烦恼断了,修无我观能断这个烦恼。

  我说我自己,初开始学习佛法,我那知道这回事?不知道这件事。现在学习时间多了一点,心裡面有这个分别,我以前说过,就是学《金刚经》也是告诉你修无我观、修我空、修法空,也是这样。学习《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愣伽经》也是告诉你修无我观、修法空观,也是这样说。我们现在学习《大智度论》、学习《般若经》也是这样说,要学习我空观、要学习法空观,可以得圣道,也是这麽说。

  初开始出家的时候,不知道什麽叫作圣道?怎麽样能得圣道?完全不懂。你告诉我什麽,就是什麽,就是这样子,现在学多了,《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说。这样说有什麽事情呢?我们初开始听见这话,这话也很平常嘛!也没什麽。其实很重要,有什麽重要呢?你可以自己想一想,怎麽样才能得圣道?自己不知道。说是学习这个法门可以得圣道,对不对呢?也不知道,明白一点说,什麽也不知道。现在因为学习经论学多了,有这个分别心。

  其中还有一件事,刚才我说的是怎麽知道学习这个法门,是能得圣道呢?根据什麽说这是对的,根据什麽说这是不对的,怎麽样来辨别呢?我看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完全都不知道,谁知道呢?就是跟那个老师学,他说什麽就是什麽,就是这样子嘛!不然知道什麽呢?明明是读经论,我们也不能这样决定,不能决定这件事是对?是不对?不知道。

  但是另外有一个方法,有一件事我们应该注意,就是我为什麽有生死苦恼?要知道这件事,我有生死大苦,生死大苦的根源在那裡?根源在什麽地方?要知道这件事。如果说明根源就是因为有我、有有所得、有这些执着,才有生死大苦,这事要确定,为什麽会有生死苦?你要确定这个原因,然后说现在要了脱生死,那就是把这个原因消灭了,就没有生死了,就是这样子嘛!这样说很简单,所以从这裡就知道,修习的法门对不对。

  如果用功修行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麽样会有生死大苦?不知道,但是就是告诉我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能不能了脱生死?也不知道,那这就是有问题了。所以照理说呢,应该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我出了家,修学圣道的目的,是要解脱生死大苦,生死大苦是从什麽地方来的?要告诉我。这个地方和修学圣道有直接关係的,由于修学圣道的这个方法,能够断灭生死的原因,所以就好了,就可以解脱生死大苦。说是修行的方法,没有断生死大苦的原因,那你修习这个法门,你白辛苦了,要知道这件事。

  末法时代其实已经很久了,就是有这个问题,所以根本也不想修行,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对,但是现在后来,我们中国佛教有一个方法,不谈这个问题,这个生死怎麽来的?我们不要讲这个事情,我们就念阿弥陀,求生极乐世界去,到那裡有阿弥陀佛在开示,这个方法是好,这个方法也是不错,的确是不错,就是避免这些烦麻的事情,就好了,就是这样子。但是若不念阿弥陀佛,不求生阿弥陀佛国,那怎麽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是这麽回事。

  现在这裡说是,这个地方也很重要,「于极欢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这句话不简单,它告诉你到三恶道的原因,主要就是执着有我,分别我执,主要是这个,现在你这样说,我应该怎麽修行,要修无我观,知道修无我观,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破了,破了不到三恶道去,就知道。修无我观,但是这上面也是,我们在声闻地已经学过了,非要有奢摩他不可,有奢摩他呢,然后在奢摩他裡修无我观,就把这个分别我执,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就没问题了,就是这麽一回事。你看这个文好像没有什麽,但是若是真实多看了经论的时候,就感觉这句话是非常重要,就是告诉你应该怎麽修行了。

  「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这前面「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这是分别我执。我们大乘佛法呢,也包括了分别法执,也就是这一切法不执着,不执着这些事情。但主要是分别我执,这样子是见烦恼。譬如说小乘佛法得了初果须洹陀,他是把我执灭了,但是爱烦恼还在。「爱烦恼」有二种,这二种是什麽呢?譬如我师父告诉我:「在臭皮囊裡面,有一个不生不灭,这是我,这是本来面目」,唉呀!原来不懂这个事,你告诉我,听了很欢喜,就爱执这件事。谁若说不对,眼睛就会立起来,这也就是「爱」。但这个爱是属于「我爱」,爱着这个我。

  另外还有爱呢?是遇见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五欲上的爱,还有一种爱。所以「一切上中诸烦恼品」,这个地方没有说下品,只是说上品、中品的烦恼,这是爱烦恼。那些烦恼品,「皆不现行」,也不活动了,若是到了极欢喜住的时候,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不可得,这个时候分别我执、分别法执没有了。但是爱烦恼也不动,「皆不现行」,就是不活动,还是在,就像我们有病,病没有发作还在,并没有完全好。就是得无生法忍的那无我智慧,消灭了我的执着,同时也能调伏上品中品烦恼的活动,叫它不动,但是有的时候也是动。

  所以在家人修无我观,也可以得初果须陀,但是他还有欲。所以得了圣道以后,得无生法忍的人,他还要修不淨观,何况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啊!「一切上品中品诸烦恼品,皆不现行」,就不活动了。这是第一科于极欢喜住,在这个极欢喜住,初得无生法忍、初入圣道的时候,他断烦恼的情形,就是这样子。下面是第二科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说三个住,已经说了一个住,现在说第二个住。

  午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

  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

  这中间就是初极欢喜地、第二地、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这是六个地,中间略过去了。这个时候到了第八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的时候,就是他心裡面很任运地、自然地,与第一义谛相应,像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要修无我观、修我空观、修法空观的时候,心裡面非要作意不可,不作意不能修,那就是有加行、有功用。若常常修止观呢,这有加行、有功用,会感觉到是要努力地、要如理作意,要努力才行。若不努力,不如理作意,根本就不能修行,无分别住是不能修行。若在毗钵舍那,在第一义谛上来说,根本就没有修行。

  所以「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到了第八地的时候,「一切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就是上品、中品的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决定是断掉了。「一切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那这就是第八不动地的无生法忍是这样,「一向清淨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是烦恼的种子,不是说是现行,现行已经降伏了,到这个时候能把种子,皆悉永断。这指烦恼障说,所知障还没有提啊!就是烦恼障到这个时候。「一切烦恼皆不现前」,这就是下品的诸烦恼品也被调伏了、也不动了。

  《披寻记》一六一五页:

  一切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者:前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非有烦恼,非离烦恼。一切烦恼不现行故,希求佛智犹未得故,由是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今即说彼诸烦恼品所有粗重应知。

  「一切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者:前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就是第七远行地。「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这第七远行地的菩萨,那个圣道表现出来的相貌,也不是有烦恼,可也没有离开烦恼,就是这麽境界。「一切烦恼不现行故」,因为上品、中品的烦恼也不活动了,「希求佛智犹未得故」,但是希望得到佛的智慧,但佛的智慧还没得到,他还有希求心。「希求心」,在我们凡夫来说,是一个愿,我们希望得圣道,这个愿非有不可。但是在第七远行地的时候,这就是有所得的烦恼,「希求佛智犹未得故」,这就是有所得的烦恼。「由是能障一向清淨无生法忍」,这个微细的有所得的执着,就障碍一向清淨的无生法忍不得现前。「今即说彼诸烦恼品所有粗重应知」,现在这裡说,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就把这个烦恼断了,是这麽的意思,这是「一向清淨的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现在到这个时候都断掉了,到了第八无相住的时候,这些烦恼不现前了,但是还有一个微细的下品烦恼还在,还没有清淨。这是第二住,第一住是极欢喜住,第二住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第二住断烦恼是这样的情形。下面第三科是第三住于最上成满菩萨住。

  午三、于最上成满菩萨住

  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

  就是下品的烦恼也断了,「当知一切烦恼习气」,「习气」,就是种子,因为内心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内心有所分别,就会造成一个力量,那就是「习气」,因习而有气。「随眠」,也是种子,就是随逐你,不离开你,「眠」,就是睡觉了,就不活动嘛!若是醒觉,会去做事情了,睡觉就在那休息不动了。说那种子不现行的时候,它在你心裡面,潜藏在那裡不动,所以用「眠」来譬喻这件事。「随」,就是随逐你,不离开你,实在是随逐什麽?就是随逐你的心,和你的心不相离,潜藏在甚深的心裡面,叫作「随眠」,所以由是也叫作「习气」,也叫作「随眠」,也叫作「粗重」。这个习气随眠是谁的习气随眠呢?是烦恼的习气随眠。

  「障碍」,这个烦恼障碍你,与第一义谛不相应,你想到第一义谛,它就障碍你不能去。「皆悉永断」,到这个时候就是最上成满菩萨住,就是第十法云地的时候,这些污染都断灭了,这个烦恼障完全没有了,就「入如来住」,这个时候得无上菩提了,这可见烦恼障要到佛的时候才清淨。前面是烦恼障,这一科完了,下面说第二科所知障,分三科,第一科标。

  辰二、所知障品(分三科) 巳一、标

  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

  前面烦恼障分三个住,也就是三种。所知障也有三种,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出来。

  巳二、列

  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肉粗重。

  所知障也分三种的不同,皮和肤和肉是深浅的不同,也就是粗细的不同,用这三个字来表示所知障的深浅、所知障的粗细的不同,这是列,下面解释。

  巳三、释

  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淨智。

  「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这是最浅的所知障,那就是分别法执的时候,我们这个心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前五识时间短,它不分别,前五识也有明了性,但是它不分别,可是前五识一接触的时候,第六识就马上有了别了,第六识就有执着,那就是分别法执,这分别法执,这时候就是在皮粗重。「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就是这位修行人、这位禅师,在奢摩他裡面,不但是修我空观,同时也修法空观,所以到了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分别法执也就消灭了,所以「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这个时候,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所断的所知障是很肤浅的。

  「在肤粗重」,就是深一层的分别法执,就是与生俱来的法执,就是自然的,不需要加分别,就有有所得的执着。「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那要到第八地菩萨,把这个所知断了,「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就把这个烦恼也断了,把这个烦恼断的时候,你读这个《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天女散花,花落在阿罗汉身上的时候,就着在阿罗汉身上,阿罗汉要神通都去不掉花,还是沾在身上,原来就是他的分别法执,俱生法执在,他不能掉,这是俱生法执。

  「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这是更深一层的微细的法执,就是到佛的时候就断掉了,断掉的时候就是成佛了。前面烦恼障的那个地方说:「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这个地方说:「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其实也是一样。前面是说在最上成满菩萨住中,皆悉永断,入如来住。这个地方是说到佛的境界,才灭掉,这就是成佛了。

  在文字上看,烦恼障是在菩萨住的时候断掉,所知障要成佛的时候断,好像有一点差别,但是如果心裡面还有所知障,还没有圆满清淨,能名之为佛吗?所以应该是文相上有一点差别,可是裡面的义应该是一样。「得一切障极清淨智」,在成佛的时候,成就了一切障都消除了,他心是清淨的,没有染污了。

  卯二、修断资粮

  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所馀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

  前面是正断粗重,这是第一科。现在是第二科修断资粮。「资粮」,是因的意思,由因而得果。「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于极欢喜住和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到如来住,或者说是最上成满菩萨住,这三个住。烦恼障、所知障,这二种障碍都全部地、永久地消灭了。「所馀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一共是十三个住,除掉了这三个住,其馀的住是「修断资粮」,那是修断的因,由如是因而成就这三个住的断烦恼。譬如说是初极喜住能断除三恶道的烦恼品类,那就是胜解行住为资粮,胜解行住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修二空观的时候为因,而后成为极喜住断除烦恼的果,就是这样。到了第八住能灭除去一切的烦恼,那就是由二地、三地乃至到第七地为修行的资粮。若是到第十住最上成满菩萨住,那就是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为资粮。「如其次第,修断资粮」,是修断的因,由如是因而成就三个住的果。

  丑四、清淨(分二科) 寅一、标

  即于如是十三住中,当知略有十一清淨。

  这下面第四科是「清淨」,前面是第三科「修断」,修断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四科「清淨」,分二科,第一科「标」。

  「即于如是十三住中,当知略有十一清淨。」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分十一科,第一科是「种性清淨」。

  寅二、列(分十一科) 卯一、种性清淨

  谓于第一种性住中,种性清淨;

  十三住,第一个住就是种性住。「种性住中」,就是它的种性是清淨的,就是他有佛性,就是这麽意思,这是种性清淨。

  卯二、信解清淨

  于其第二胜解行住,信胜解淨;

  第二科「信解清淨」。「于其第二胜解行住」,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修学佛法,他这时候常常修四念住,甚至修止观,从止观中得到信胜解淨。因为初开始学习文字的佛法时,这个时候开始建立信胜解的资粮,等到修止观时,这时候开始信胜解淨。「胜解」,就是不犹豫,心裡面不犹豫,就是有了力量。止观有了力量的时候,信心也是建立起来。「信」是由智慧建立的,有智慧以后,才对佛法有信心,而这智慧是从止观中来。「信胜解淨」,这就是胜解行地的清淨。

  卯三、意乐清淨

  于其第三极欢喜住,胜意乐淨;

  第三个清淨就是极欢喜住。这个时候断除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与第一义相应了,所以心也清淨。

  卯四、增上戒清淨

  于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淨;

  第四个清淨是「增上戒住」。「增上戒住」就是增上戒特别清淨,持戒是非常清淨,不会有犯戒的事情。

  卯五、增上心清淨

  于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淨;

  第五个清淨就是「增上心住」。增上心住就是发光地,这是第五个清淨。这时候他得到四禅八定,得四禅八定时,定也是清淨的,因为有无漏的智慧在里面。

  卯六、无倒智清淨

  于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无颠倒智发起清淨;

  这是第六、第七、第八。第六(住)是燄慧地,燄慧地是觉分相应增上慧住;第七(住)难胜地是谛分相应增上慧住;现前地是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这三个都是智慧,第六、第七、第八这三个都是增上慧住。什麽智慧呢?「无颠倒智发起清淨」,就是一切法是缘起的,心裡面在缘起法上没有颠倒的迷惑,成就了清淨的智慧。这是第六个清淨「无倒智清淨」,第六个清淨包括三个地。

  卯七、有加行圆满清淨

  于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有加行行圆满清淨;

  这是第七个清淨,这是第九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就是第七远行地。这位禅师、菩萨是有加行,他用功修行的境界得到清淨,这时候已经开始第一个无相住。

  卯八、真智神通引发清淨

  于其第十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真智神通引发清淨;

  这是第八「真智神通引发清淨」。这时候是「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他清淨的真实的智慧,也有广大的神通出现,引发出来真智神通得清淨,他没有有所得的污染。

  卯九、无碍解清淨

  于第十一无碍解住,能正为他宣说法义无碍解淨;

  「于第十一无碍解住」,这是第九个「无碍解清淨」。第九个无碍解清淨是第十一无碍解住,就是善慧地菩萨。这位菩萨「能正为他宣说法义无碍解淨」,他有四无碍辩: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智慧清淨。

  卯十、妙智清淨

  于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入一切种一切所知妙智清淨;

  「于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中」,这是第十「妙智清淨」。这位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入一切种一切所知妙智清淨」,「最上成满菩萨住」,就是法云地了。他「入一切种」,就是一切类,一切的所知境,谁有这种能力呢?就是妙智,妙智清淨。

  卯十一、究竟清淨

  于第十三如来住中,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诸习气究竟清淨。

  「于第十三如来住中」,就是最后究竟圆满住。「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诸习气究竟清淨」了。这一共从种性住,到最后如来住,一共有十一种清淨,都叫做清淨,但是还有浅深的不同的。

  丑五、相摄(分二科) 寅一、标指

  如前菩萨功德品中所说八法,能摄大乘,当知在此十三住摄。

  这是第五科「相摄」,前面第四科是「清淨」,现在第五科是「相摄」。分二科,第一科「标指」。

  「如前〈菩萨功德品〉中所说」的「八」种「法」,「能」够赅「摄」全面的「大乘」佛法。「当知在此十三住摄」,那八种法也在这十三住所收摄了。这是指,指在〈菩萨功德品〉。

  寅二、配释(分五科) 卯一、初二住摄

  谓于第一第二住中,于菩萨藏生信、胜解、听受、思惟;

  下面第二科「配释」,分五科,第一科「初二住摄」。

  「谓于第一第二住中」,初二住,就是种性住和胜解行住,这两住于八法之中就指菩萨藏,「于菩萨藏生信、胜解、听受、思惟;」就是开始学习佛法。

  八法:「第一个是菩萨藏教」,「第二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前面是教,这个是义,显示义。「第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这是单独指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威力,大乘菩萨藏里面显示这一点。「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

  八法,这是前四法。前四法是第一、第二住中,「于菩萨藏生信、胜解、听受、思惟」,包括了前四法。一共八法,第一、第二中包括了四法。

  《披寻记》一六一六页:

  于菩萨藏生信胜解等者:此于八法摄其前四应知。

  第一住、第二住,包括了八法的前四法。

  卯二、第三住摄

  第三住中,得胜意乐,趣向前行胜修行相;

  这是第二科,第二科就是第三住极喜住,就是初得无生法忍。「得胜意乐」,因为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有殊胜的意愿,有大悲心,同时有大智慧,这叫殊胜意乐。「趣向前行」,初得无生法忍以后,不停留在那裡,继续向前进,向于无相的境界趣进。「胜修行相;」这个时候的修行特别殊胜,以无所得的智慧修学六波罗密。

  《披寻记》一六一六页:

  趣向前行胜修行相者:此摄第五应知。

  这是在八法里是第五法,第五法是如理思惟为先,趣胜意乐。这是第五法。这就是思惟慧,思慧。

  卯三、次六住摄

  于馀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得修广大;

  这是第三科「次六住摄」。「于馀一切」,前面只是得胜意乐,初极喜住、第二住、第三住、第四住、第五住、第六住、第七住到第八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得修广大;」这时候他的修行,他的般若波罗蜜逐渐的增长广大,也还是无相修。

  《披寻记》一六一六页:

  得修广大者:此摄第六应知。

  八法里的第六法就是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

  卯四、次三住摄

  于上三种淨行所摄菩萨住中,修果成满。

  下面第四科「次三住摄」。「于上三种淨行所摄菩萨住中,修果成满。」前面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是第七远行地,后面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有三个住。「于上三种淨行所摄」的,就是「菩萨住中,修果成满」。「修果成满」就是八法里的第七法,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

  《披寻记》一六一六页:

  修果成满者:此摄第七应知。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名上三种菩萨住。望馀下住,名为上故。

  「修果成满者:此摄第七应知。」八法中的第七法,「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中间有个无碍解住,一共是三个住,「名上三种菩萨住。望馀下住,名为上故。」其他的第七远行地以下是下住,这是上住。

  卯五、如来住摄

  如来住中,当知获得究竟出离。

  这是第五科。到佛的境界的时候,「当知获得究竟出离」,究竟出离,就是八法中最后一法。

  《披寻记》一六一六页:

  究竟出离者:此摄第八应知。

  〈菩萨功德品〉的最后一法是第八法。

  丑六、类声闻住(分二科) 寅一、标

  当知菩萨十二种住,随其次第类声闻住。

  这是第六科「类声闻住」,分二科,第一科「标」。

  「当知菩萨十二种住」里,「随其次第」,随它前后深浅的次第,「类声闻住」,与声闻住相类似。这是「标」。

  寅二、配(分十科) 卯一、初住

  如诸声闻自种性住,当知菩萨初住亦尔。

  下面第二科是「配」,分十科,第一科是「初住」。

  「如诸声闻自种性住,当知菩萨初住亦尔」。「诸声闻自种性住」,他自己的种性就是声闻种性,他不是辟支佛种性;也不是佛种性。这个人有声闻种性,他安住在他的种性裡,「当知菩萨初住亦尔。」菩萨初种性住也是这样子,这是相配合。

  卯二、第二住

  如诸声闻趣入正性离生加行住,当知菩萨第二住亦尔。

  第二科「第二住」。「如诸声闻趣入正性离生加行住,当知菩萨第二住亦尔。」「如诸声闻」,有声闻种性,遇见佛法的时候,他就发出离心,「趣入正性离生」,就是由凡夫的境界向圣人的境界去了。「正性离生」,就是得初果以上,就叫做「入正性离生」。「正性」,就是涅槃,什麽叫做涅槃呢?就是在真如的理性上,色受想行识寂灭了,那就是涅槃,「趣入正性离生」,就是向涅槃那裡去了。就是涅槃为上首的意思,他感觉到生死是苦,愿意得涅槃的安乐,他有这样的意愿了。

  那就是从种性住,向前进了一步。如果没有往前进的时候,在种性住时,他没有这种思想,没想得涅槃。「离生」,生是什麽?就是烦恼,远离了烦恼。本来是惑业苦,应该远离惑业苦三法嘛,怎麽单说离烦恼呢?因为生死的苦恼是由业力招感的,由业力造成的生死苦,但是业力发生作用的时候,需要有烦恼的支持,没有烦恼的支持,业不能令你得生死苦的,所以这叫做润生烦恼。十二缘起,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爱取的烦恼。若有爱取的烦恼,就会受生死苦。

  若是修学圣道的阿罗汉,把爱取的烦恼断了,就完了,临终的时候,色受想行识一刹那间灭了,就不生不灭了,就得涅槃了。所以只是离开了烦恼,远离了爱见的烦恼,就得涅槃了,所以叫「正性离生」。「加行住」,烦恼不会自己就没有的,要努力的修学四念处才可以。所以「如诸声闻趣入」,实在就是发心要得涅槃,他就努力的修学四念住,这时候还没有得圣道,这是声闻人有这麽一个阶位。「当知菩萨第二住亦尔。」胜解行住也是这个意思。

  卯三、第三住

  如诸声闻已入正性离生住,当知菩萨第三住亦尔。

  这是第三科第三住。如诸声闻种性的人,他们发出离心修学四念住的时候,已经入正性离生住了。那就是从初果开始,初果的时候,无我的智慧现前时,也不见有色受想行识,那时候也是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所以「已入正性离生住」,安住在那裡。「当知菩萨第三住亦尔」,那就是初欢喜地,初欢喜地也是这样子。

  卯四、第四住

  如诸声闻已得证淨圣所爱味为尽上漏增上戒学住,当知菩萨第四住亦尔。

  这是第四科「第四住」。「如诸声闻已得证淨」,就是佛、法、僧、戒,四证淨。没有得圣道的人,心有所得的人,对佛菩萨虽然也有恭敬心,但是究竟怎麽回事,不知道。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有恭敬心,但是什麽是佛法僧?心裡迷迷煳煳的。得了初果以后,他知道佛法僧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是清淨的。所以我们若看见佛…「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圣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一定是看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是佛嘛。你没有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你哪是佛呢?我们凡夫就是这样想嘛!但是入了圣位的人,他不是的,他不这样想。所以叫四证淨,他知道佛法僧戒是清淨的境界。

  「圣所爱味」,就是这种清淨无漏的境界,是圣人所欢喜的。「为尽上漏增上戒学住」,这时候得了初果以后,他才断了分别我执,俱生我执还有爱烦恼都没断。「为尽上漏」,为了灭除上面还有的烦恼,他要学习增上戒,这叫持戒清淨,在持戒清淨的基础上,还是要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来断烦恼的。「当知菩萨第四住亦尔。」当知菩萨第四住也是这样,就是增上戒住也是这样子。

  卯五、第五住

  如诸声闻依增上戒学引发增上心学住,当知菩萨第五住亦尔。

  这是第五住。「如诸声闻依增上戒学」,就是他得了初果以后,持戒清淨,但是不停留在这裡,继续向前进,还要修学定。「引发增上心学住」,加强奢摩他,他得初果的时候,应该是得到未到地定,而这个时候若是有了清淨的戒以后,要继续的修四念住,修奢摩他,得初禅、得二禅、三禅、四禅,引发增上心学,就安住在四禅里,「当知菩萨第五住」也是这样子。

  卯六、第六七八住

  如诸声闻如其所得诸圣谛智增上慧学住,当知菩萨第六第七第八住亦尔。

  这是第六、第七、第八住。「如诸声闻如其所得诸圣谛智」,初得须陀洹果也是有圣谛智,但是还不圆满。「如其所得诸圣谛智」,就是苦集灭道四谛的智慧,他继续的努力修四念住,增长智慧。那个时候就已经得到四禅了,在四禅里继续修无我观,他的慧力增长。这时候就是得三果以上了。「当知菩萨第六第七第八住」也是这样,也继续增长他的智慧,也增长禅定。

  卯七、第九住

  如诸声闻善观察所知无相三摩地加行住,当知菩萨第九住亦尔。

  第七科是第九住。「如诸声闻善观察所知无相三摩地」,诸声闻人也修三三昧,修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声闻观察所知无相」,就是色受想行识一刹那间灭了,这个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就是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他努力的修无相三摩地,「当知菩萨第九住」也是这样子。

  卯八、第十住

  如诸声闻成满无相住,当知菩萨第十住亦尔。

  现在第八,第十住。「如诸声闻成满无相住」,如诸声闻修三三昧,修无相住成满的时候,就是阿罗汉住了。「当知菩萨第十住」也是这样子。

  卯九、第十一住

  如诸声闻从此出已入解脱处住,当知菩萨第十一住亦尔。

  下面第九科第十一住。「如诸声闻从此出已」,从无相住向前进步,「入解脱处住」,那就是成就了三三昧,成就圆满了,「入解脱处住」,那就是圆满的涅槃的境界。「当知菩萨第十一住」也是这样子。

  第十二住就是最上成满菩萨住,第十一住就是无碍解住。

  《披寻记》一六一七页:

  入解脱处住者:谓证慧解脱心解脱故。

  这是约证慧解脱、心解脱故。慧解脱就是没得灭尽定,一种说法:没得灭尽定就算是慧解脱,得灭尽定叫做俱解脱。一种是说:只得未到地定,没得四禅八定叫慧解脱;若是得到四禅八定就叫做心解脱。慧解脱而同时也是心解脱。

  慧解脱就是得到无我、无我所的清淨的智慧,解脱爱烦恼、见烦恼。

  心解脱,心就是得了定了,得了四禅八定,得了灭尽定,心裡面不是染污的无知也断灭了,叫做心解脱。这就是第十一住。

  卯十、第十二住

  如诸声闻具一切相阿罗汉住,当知菩萨第十二住亦尔。

  《披寻记》一六一七页:

  具一切相阿罗汉住者:谓证极清淨道及果功德故。

  这就是俱解脱,阿罗汉有三种: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大阿罗汉就是大智慧境界。一切声闻具一切相的阿罗汉,当知菩萨十二住也是这样子。

  这是本地分菩萨地里的〈住品〉到此结束了。

  本地分中菩萨地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

  壬五、生品(分五科) 癸一、标

  诸菩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于一切住,一切菩萨受无罪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这是第五科「生品」,前面第四科是「住品」。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诸菩萨生,略有五种」,诸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这些大菩萨,他有大悲心,还是要到众生的世界来,那个情形是怎麽样呢?现在这裡说的「生」是这个意思,略有五种不同:「摄一切生」,就是包括了这一切的大菩萨来到众生世界受生的情形。「于一切住」,不算佛,菩萨是十二住,十二住应该算十一住,或者算十住,前两住不算。「于一切住,一切菩萨受无罪生」,他们来到众生的世界,是没有苦恼的事情的,他们能够「利益一切有情」,能「安乐一切有情」的。

  这是「标」,下面是「徵」。

  癸二、徵

  何等为五?

  前面标出五种,这五种是什麽呢?「徵」,下面列出来。

  癸三、列

  一者、除灾生。二者、随类生。三者、大势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后生。

  一共这五种不同。

  前面讲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这件事,三大阿僧祇劫从什麽时候开始计算呢?从什麽时候开始入于初阿僧祇劫?我们是说,初开始种性住菩萨遇见佛法以后,发无上菩提心了,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计算。

  但是在《摄大乘论》上也说出一个相貌来,若达到这个程度,你就开始初阿僧祇劫了。在《摄大乘论》里,说出来四句颂:「清淨增上力,坚固心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清淨增上力」:清淨力,增上力。清淨力怎麽讲呢?

  清淨力:这位菩萨种性的人,发无上菩提心了,他有善根,什麽是善根呢?就是信戒闻捨慧,或者信进念定慧,就是有这个善根。善根也是有深浅的不同,现在是要有清淨力,清淨力是什麽意思?就是你有这个善根的力量发动时,能降伏烦恼,所以叫做清淨力。烦恼是染污的,能调伏烦恼,心就清淨,这是一个条件。要有这麽一个条件,就是你的善根能调伏烦恼。他说的这个相貌,说的很明白,说的很明显。就是烦恼来了,你的正念提起来,能压倒烦恼,要达到这个程度,这是一个相貌。就是烦恼来了,心不清淨,但是你的正念,你发的无上菩提心有力量,把烦恼调伏了,心清淨。要有这个力量,我感觉这也不是容易,这是清淨力。

  增上力:增上力是发愿。要发一些清淨的愿,发愿有什麽好处呢?能遇见善知识。善知识能增上,能帮助你得圣道,这个事情很重要。譬如我们学习佛法,你自己也能学习,是的,我不需要听别人讲,我自己住茅蓬可以学习佛法,是的,但是我看这种人很少。世亲菩萨,要他哥哥来给他作增上缘,他才回小向大,没有他哥哥无着菩萨的增上,世亲菩萨是在小乘裡,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啊。我看多数人修学圣道的经过要善知识的提拔,善知识的摄受,善知识的接引,为什麽能得到善知识?你要发愿,不发愿不行。「清淨增上力」,要善知识的接引,善知识的提拔你。你自己要有善根的力量,同时要有善知识的教导才可以。这是「清淨增上力」。

  坚固心:坚固是自己有了善根,能发自内心我要出家,放下尘劳的事,我要出家修行。但是还要遇见善知识,遇见善知识去学习。学习,你的菩提心就会更坚固,善根也特别坚固。怎麽叫做坚固呢?还是有一点事情…就是恶知识来破坏你,不能破坏,你的菩提心坚固,恶知识不能令你堕落。这也不容易,说我也能发道心修行,但是恶知识来了的时候,你就随他去了。现在恶知识不能够破坏你,「坚固心昇进」,你的无上菩提心不动,不动摇。

  所以我们用功的时候,常可以考验自己,随时能得到考验,考验的事情随时会有的。譬如说一个同学忽然间非理相加,看我这心动不动?这就看出来。看我的道心坚固不坚固?所以别人来骂你一句,毁辱你一下,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立刻就知道我现在到了什麽程度了。不然自己不知道我现在到了什麽程度?自己不知道。「坚固心昇进」,恶知识来破坏你的时候,来考验你时,心不动摇,这是坚固。

  「清淨增上力,坚固心昇进」,坚固心,还有一个昇进的力量,就是由于自己善根的力量,由于善知识引导的力量,恶知识不能破坏你,所以你修学圣道这件事,天天的有进步。我们不要说刹那刹那有进步,说天天有进步就不得了。昨天我用功修行,今天也用功修行。我看《高僧传》有一个人说:我昨天也用功修行,今天也用功修行了,但是今天没有进步,就流泪了。我今天没有进步,和昨天一样,这样不行,我不满足,要今天也用功,明天也用功,天天有进步,要这样子。「坚固心昇进」,昇进就是我的善根不断的进步。这是四个条件,这个时候,你的三大阿僧祇劫已经开始了。

  这是出在《摄大乘论》上。《摄大乘论》上有这四句颂,世亲菩萨加以解释。世亲菩萨解释「清淨」那句话的时候,还不是太容易懂,可以去找《摄大乘论》第七卷。在《摄大乘论》世亲菩萨的解释裡,第七卷最后,你看看他的解释。我刚才解释的时候,「清淨增上力」,「清淨」我怎麽解释的?一回儿若有时间你去查一查,看世亲菩萨是怎麽解释的?世亲解释那句话,那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看容易懂不容易懂?但是看无性菩萨解释,《摄大乘论》有二个解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有世亲菩萨解释,有无性菩萨解释。无性菩萨的解释就容易懂一点。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63 断层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64 圆梦计画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65 毁灭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66 自杀攀升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67 十大死因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5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5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57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56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