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0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0
戌二、列 若于是中、若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若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慰喻,安处事业,此等堪能皆悉成就。 这是第四科,成大法师。分两科,第一科、明领受。第二科、显堪能。显堪能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现在是第二科,是列。 「若于是中」,说这位第九地善慧菩萨「若于是中」,「是中」就是四无碍辩裡面。「若于是处,宣说正法」,「是处」就是这个处所,下面说「宣说正法」。「宣说正法」就是名句文身,就是言句叫做正法,就是能诠显第一义谛的叫做「法」。这个「处」,就是第一义谛。所以「若于」第一义谛,用名句宣说出来的话,「是处」是所诠的,「正法」是能诠显的。 「尽所有门」,这个「尽」就是很多的,所有的门。这个「门」是什麽呢?譬如一个大宝楼阁,它不就是一个门,它有很多门,你从这个门可以进到楼阁裡面,从这个门、这个门,一个一个门的。现在进入到第一义谛有很多门,那个门是什麽呢?就是所缘境。所缘境是悟入第一义谛的门。悟入第一义谛是修止观,现在是说「宣说正法」。宣说正法也有很多门,我从这个门;以无常为门从这裡宣说正法、以苦为门、以空为门、或者以色为门、以心为门、以平等为门、以差别为门、以生灭为门、不生灭为门。佛菩萨为众生说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门,从这裡说法。「尽所有门」,就是这个四无碍辩宣扬正法的时候,也是从很多很多的门;现在说四谛,苦集灭道四谛这是个门,从十二缘起也是个门,从六波罗密也是门,是「所有门」。 「若由此故」,这位菩萨若是由「于是中、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这个「此」就是包括前面这几句的。「于诸有情劝导慰喻」,说法、就是为众生说法,「于诸」很多的各式各样的根性的众生。「劝导」,劝导他们改过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劝导有情这样子,这是「劝导」。「慰喻」,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方面,众生在生死裡流转,无量劫来受了很多苦,现在来慰喻他。现在是说这第九善慧地菩萨,就是用种种善巧方便的语言来慰喻这些众生,是这个意思;「不要紧,你受了很多苦不要紧,好好学习佛法可以离苦的」,就是令众生欢喜,就是安慰众生。这句话是指已经知道苦的众生叫「慰喻」他,不知道苦的众生叫「劝导」;知道苦的众生叫「慰喻」。 「安处事业」,由劝导安处事业,或者是慰喻而安处事业。这「安处事业」这句话怎麽讲?「安处」就是,不是很辛苦;很安閒的,很自在的。这「处」当「处理」讲,就是採取行动;你採取用功修行。因为前面又劝导、又慰喻了,你依教奉行,修行的时候不是很苦,很安乐的去栽培;这个「处」可以当「栽培」讲,栽培善根。「事业」就是栽培善根;可以很安乐的栽培善根。「此等堪能皆悉成就」,说这位菩萨这样的能力都成就了。他能够「于是中、于是处宣说正法」,还要「尽所有门」,「由此故于诸有情劝导安处事业、慰喻安处事业」。「此等」这些能力,这都堪能这样,堪能于是中,堪能于是处,宣说正法尽所有门「皆悉成就」,这位大菩萨他都成就这样的能力了,「皆悉成就」。 这是列,下面第三科是指。 戌三、指 如是一切,广说如经应知其相。 这位菩萨有这麽多的功德,若是「广」、详细的宣说,就「如经」,就是《十地经》,「应知其相」,你去读《十地经》,你就知道这个菩萨这麽多的功德相貌了。 《披寻记》一六一○页: 若于是中等者:依无碍解,名于是中。于彼彼处理无相违,名于是处。《十地经》中广说四无碍解所有作业,是名尽所有门。 「若于是中等者:依无碍解,名于是中」,这个「名于是中」是这麽讲。「于彼彼处理无相违,名于是处」,这个「是处」是「彼」各式各样的地方,但是按第一义谛来说,都是没有冲突的,你在天上说法也可以,在人间说法都是一样的,叫「名于是处」。「《十地经》中广说四无碍解所有的作业」,那裡面分好多段,重覆的说四无碍解的相貌。「是名」叫做「尽所有门」。 申五、善根清淨等 善根清淨、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亦广如经应知其相。 下面第五科,善根清淨等。这位菩萨,就是第九善慧地得无碍解住,就是第十住;他的善根清淨的相貌,他在度化众生,在世界裡受生的相貌,他度化众生的时候大威力的相貌,「诸殊胜事」,很多的殊胜的事情。「亦广如经应知其相」。 《披寻记》一六一○页: 善根清淨等者:《十地经》说。譬如本真金作庄严具已,繫在转轮圣王若颈若顶,一切小王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诸庄严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菩萨善慧地中,彼诸善根转胜明淨,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淨。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势力主二千世界,于自在中而得自在,如是应知彼受生相。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阿僧衹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阿僧衹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衹百千佛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善根清淨等者:」这《十地经》说。「譬如本真金作庄严具」,本来是真实的黄金,用它来作庄严具。「已」、做好了。「繫在转轮圣王若颈若顶」,繫在这上。「一切小王四天下人」,这转轮王是大王,其他的都算是小王。四天下的这些人民「所有一切的诸庄严具无能及者」,没有能够赶得上转轮圣王这个庄严具的。「如是菩萨住此菩萨善慧地中」,这位修行的菩萨很有成就,他的功德达到善慧地的程度了。「彼诸善根转胜明淨」,初极喜地的善根就不得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现在第九地,展转的殊胜、清淨庄严。「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这些下地的菩萨他们的功德不能胜过这位菩萨的。「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淨」的。 「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那这就是受生了。「又说菩萨住此地中」,他在众生的世界,多数是作大梵天王的。「得大势力」,这位菩萨得很广大的力量。「主二千世界」,他作大梵天王,不是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是能主持两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于自在中而得自在」,于这麽多的大福德人中都是自在的,他是在自在中、又得到大自在的,更殊胜了。「如是应知彼受生相」,他主两个大千世界,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受生的相貌了。「又说」,经上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阿僧衹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这个菩萨的精进的力量能有这麽大的成就,成就这麽多的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阿僧衹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他能化这麽多的身形。「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衹百千佛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他这个威力这麽大。「如是应知彼威力的相貌」。 前面这是第五科,善根清淨等,这一科。一共别辨相裡面就分这五科,这五科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结略义。 未二、结略义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此所作事如实知故;得不思议,大法师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无碍解住」,这简要的说无碍解住就是这样子,怎麽样子呢?「谓于甚深寂静解脱不生喜足入胜进故」,这是第一科。「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宣说法故」,这第二科。「此所作事如实知故」,第三科。「得不思议,大法师故」,这第四科。「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这是最后第五科。 午二、广指(分三科) 未一、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说。 前面是略说。略说分两科,一个是别辨相,第二个结略义,这略说说完了。下面第二科是广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善慧地」那地方宣说了,这指经。 未二、释 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淨,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 这是第二科,是解释。前面把这个善慧地的广义指到《十地经》,这下面又解释。「由此地中」,由此善慧地。「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淨」,这位菩萨对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意乐特别清淨,就是无所得。「逮得菩萨无碍解慧」;前面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淨」这是大悲心,「逮得菩萨无碍解慧」这是菩萨的大智慧;一个慈悲、一个智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因为菩萨的慈悲心也特别清淨,无碍解慧也特别清淨,「由此」所以「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叫做「善慧地」。这善慧地是智慧也高深,慈悲也非常的清淨,所以叫「善慧地」。 未三、配 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无碍解住。 前面第二科是解释,这下面第三科是配,配合。配什麽呢?「即由此义」,即由善慧地,「当知复名」叫做「无碍解住」。这是第十住,无碍解住。 辰十一、最上成满菩萨住(分二科) 巳一、问 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 这第十一科,就是第十一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分两科,第一科是问,怎麽叫做菩萨「最上」,就是最殊胜、成就圆满一切菩萨功德了,叫菩萨住。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无碍解住成满得入。 巳二、答(分二科) 午一、略说(分二科) 未一、释(分三科) 申一、无碍解住成满得入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淨已,堪为法王受法灌顶。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是从无碍解住来的,「诸菩萨」就是无碍解住菩萨。「一切行相遍清淨已」,他的自利利他的这些善根的行相,一个大慈悲、一个大智慧,都普遍的清淨了,没有污染。「堪为法王受法灌顶」,这个一切行相普遍的清淨了,是有什麽相貌呢?「法王」,就是佛陀,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的是佛陀。可以蒙佛陀为他来灌顶,可以为他灌顶了。这个灌顶是法的灌顶,不是说用水浇在头上叫灌顶,是法的灌顶。 这是略说,下面详细说。 申二、得三摩地及受灌顶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 「谓诸菩萨无碍解住,一切行相遍清淨」,「一切行相遍清淨」是什麽?就是「得离垢等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得这个无垢的三摩地,还有什麽什麽三摩地、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这就是一切行相遍清淨的相貌。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十地经》说:离垢三昧有多差别,谓入法界差别三昧为初,乃至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为后。此应准知。 「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十地经》说:离垢三昧有多差别」,并不就是一个相貌。「谓入法界差别三昧为初」,这无量无数的胜三摩地,第一个就是叫做「入法界差别三昧」,这是第一个三昧,「为初」。「乃至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这个三昧是无量无数三昧的最后的一个三昧。「此应准知」,这裡面应该知道这件事。这是解释了「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这个得无碍解住的这个菩萨,一切行相遍清淨已,就是得了很多很多的三摩地。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现在前故。 这是这样意思,这就是得三摩地及受灌顶。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等者:此中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即是经说最后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此三摩地最为后边,故名为后。离垢所得,名彼所作。不由功力自然现前,名现在前。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胜灌顶等者」,牒这个文,把这个文先标出来。「此中一切智智殊胜灌顶」,这个一切智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一切智智,也就是一切种智;一切智中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就是能见一切法寂灭相,同时也能见种种相,那就叫做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殊胜灌顶」,这句话可以作两个解释;有殊胜灌顶的关係,这位菩萨就是成就了一切智智了,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一切智智就是佛,佛来灌顶,可以这麽解释。这裡面的意思是说,「一切智智殊胜灌顶后三摩地」,这个「后三摩地」,最后。「即是经说的最后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他由第九地进步到第十地了,这个法云地菩萨,这位菩萨就叫做「受胜位菩萨三昧」,这个「受胜位菩萨」实在是得三昧了,得这样的三昧,这个三昧的名字就这麽称呼的。「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这是三昧的名称。「此三摩地最为后边」,这个三昧是在那个无量无数胜三摩地的最后一个三昧,「为后边」,「故名为后」,这麽讲。 「离垢所得,名彼所作」,这个「作彼所作」这个话实在就是「离垢所得」叫做「彼所作」,就是你所现起的,这个「作」有「现起」的意思。「不由功力自然现前」,他现起这个三昧是不由功力的,自然的任运就现前了,所以叫「现在前」,这样讲。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 一切佛都是相称的,什麽相称呢?就是那麽一个不可思议的法座,就是他那个身相和那个座位,坐在那个座位上是相称的,并同时还有很多的眷属。 《披寻记》一六一一页: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者:大宝莲华、名一切佛相称妙座。菩萨昇此座时,其身姝妙称可华座。复有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华以为眷属,一一菩萨坐于其上围绕瞻仰此受胜位菩萨,是名身诸眷属。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者:大宝莲华、名一切佛相称妙座」,这个座是什麽座呢?不是你拿着釜子、拿着刀钊做一个座,不是那个座,是大宝莲华,大珍宝所成就的莲华,这个莲华叫做「一切佛相称的妙座」,以莲华为座。「以莲华为座」,这句话有点意思,这句话就是众生也能成佛的意思。「菩萨昇此座时」,就是这个法云地菩萨,最上成满菩萨,就是这位菩萨。「昇此座时」,这个座位很高,他昇到这个座位的时候,「其身姝妙称可华座」,他那个身相,实在就是圆满报身,和那个华座相称;譬如座位太大你身相太小,这不相称;或者身太大座位太小,那也不行。现在这个大小是相称的。「复有满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莲华以为眷属」,这个大宝莲华以外还有这麽多的大莲华给这个莲华作眷属的。「一一菩萨坐于其上」,每一个华座上都有菩萨坐于其上。「围绕瞻仰」,那些菩萨坐这个华座上围绕这个大莲华、瞻仰这位大菩萨。「瞻仰此受胜位菩萨,是名身诸眷属」。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 这位菩萨,得一切佛相称妙座身诸眷属,得了这麽多的眷属,同时呢,还是得大光明,这华座上坐的这位菩萨,他成就了很大的光明,放大光明。「往来普照」,往普照、来普照,是有往有来。这个「往来普照」,这「往」怎麽讲?「往普照」是照第一义谛,「来普照」是照世俗谛,那麽这就是一切种智的光明。「一切行相」,这一切的第一义谛的行相,就是无相,也照一切世俗谛的行相。这是「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但这个「大光明」,一个是他的身体放大光明,一个是他有智慧大光明,应该具足这两个意思。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者:《十地经》说:是菩萨昇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入三昧已,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淨,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此应准知。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一切行相者:《十地经》说:是菩萨昇大宝莲华王座」,昇坐这个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这眷属菩萨也坐莲华座。「入三昧已」,为主的菩萨和伴菩萨,主菩萨、伴菩萨都是入在三昧裡面的。「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这个时候三恶道的众生受苦的事情都停下来了。「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淨」,这个所放的光明,有身光、也有心光。这身体放的光明是眼可以见的光明,心光就是大智慧光明。这个大智慧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身光普照一切世界,这样子。「皆悉严淨」,第一义谛也是严淨,一切世界也都是严淨的。「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主菩萨、伴菩萨都能看见一切诸佛的大法会,十方世界一切佛的大法会。「此应准知」。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 这时候坐在大宝华王座上,然后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就是十方诸佛的一切智智的光明来灌洒其顶,灌洒这位菩萨之顶。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者:《十地经》说:譬如转轮圣王长子女宝所生,具足王相,转轮圣王令子在白象宝阎浮檀金座上,取四大海水,上张罗纲宝盖旛华宝幢种种庄严,手执金钟香水灌子顶上,即名灌顶刹利王数,具足转十善道故,得名转轮圣王。如是佛子,彼菩萨从诸如来得受位已,名得智位,具足十力,堕在佛数,此应准知。 「一切智智灌洒其顶者:《十地经》说:譬如转轮圣王」,这转轮圣王有长子,他那个大儿子。「女宝所生」,这个大儿子是,转轮圣王的夫人、「女宝」所生的,这个不可思议。这可以这样说;「女宝所生」,这「女宝」譬喻佛的大慈悲心,「转轮圣王」譬喻佛的大智慧。一个慈悲、一个智慧,由佛的大悲心和大智慧为这位菩萨栽培善根,一切众生的善根都是佛陀的大悲心和大智慧所栽培的。所以这麽说,转轮圣王的长子是女宝所生。「具足王相」,这个长子,他是具足转轮圣王的相貌的。就是由佛陀的大悲心和大智慧为众生栽培的善根,这个人一定是将来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是「具足王相」。 「转轮圣王令子在白象宝阎浮檀金座上」,在灌顶的时候,这灌顶的仪式是怎麽样举行的呢?就是转轮圣王令他的儿子在这白象的宝,就是白象,但这个象是宝象。「阎浮檀金座上」,这个宝象上面有一个座位是阎浮檀金做的,他叫他的儿子坐在这个阎浮檀金座上面,阎浮檀金座就在白象宝的上面。「取四大海水」,用四大海的水。「上张罗网」,在他的长子的头上设一个罗网「上张罗网」,还有一个「宝盖」,「旛华宝幢」,还有宝幢、宝旛,都有花的庄严,「种种的庄严」。「手执金钟」这位转轮圣王的手他拿一个金钟。这个「钟」是盛酒的器,有八壶为钟,或者十壶为钟,那就表示这个器也有大小的不同。这个转轮圣王手裡拿着金钟这麽一个器。「香水」,这个金钟裡面有四大海的香水在金钟裡面。「灌子顶上」,转轮圣王用这个金钟裡面的香水灌他长子的顶上面,「即名灌顶」,这个灌顶就是这个意思。 「刹利王数」,这一灌顶,这个长子就属于王了,这时候不是王子,是王了,是属于王的数内了。「具足转十善道」,他做了王以后,他怎麽样统治他的国家呢?这个大千世界呢?他就是为众生说十善法,大家都要学习十善,要停止、灭除一切恶法。「故得名转轮圣王」,就是宣扬十善,这叫做「转轮圣王」。 「如是佛子,彼菩萨从诸如来得受位已,名得智位」,前面说转轮圣王给他儿子灌顶,这是一个世间上的事情,现在是说「一切智智灌洒其顶」那是什麽呢?「如是佛子」,就是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叫做「佛子」。「彼菩萨从诸如来得受位已」,从十方诸佛来印证他,说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是「得受位已」。「名得智位」,这时候不是那转轮圣王位,这是得佛的位子。「具足十力」,具足十种智慧力量,佛的那十种智力,第一个处非处智力、第二是业力,第三是定力,乃至到后面天眼力、宿命力、漏尽力。「堕在佛数」,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得到一切智智的灌顶之后,「堕在佛数」是属于佛的范围内了,不可以说他是佛子了,他是佛了。「此应准知」,这裡说「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应该这样理解的。 申三、得不思议诸殊胜事 既灌顶已,普能引导所化有情。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 这是第三科,得不思议诸殊胜事。在这《愣伽经》上也是说,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极欢喜住菩萨,十方诸佛放光说法来加持这位菩萨。这件事,我们看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是得无生法忍了,好像天人来散华,然后乘着自己的神通力就飞到阿[门+人+人+人]佛世界去了。密勒日巴尊者有这个事情。当然这是张澄基的翻译,看这汉文本,藏文我不会读了。这是很殊胜的事情。但是汉文的《高僧传》上也有一件事,就是解脱和尚,好像是在五台山那个地区。好像在中国历史上是隋朝的时候,他是在那裡修禅,见到文殊菩萨,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十方诸佛现身,现出来说法,有这个境界。当然这是初得无生法忍的相貌。现在这裡说「一切智智灌洒其顶」,那这是法云地的菩萨境界。 「既灌顶已,普能引导所化有情」,灌顶以后又怎麽样呢?这位菩萨这时候成佛了,他普遍的能够引导所教化的有情,能引导一切众生,以三乘道普度一切众生。「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说这个得到一切智智灌洒其顶的菩萨,他对于引导所化有情令得解脱的方便,就是这一切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些佛事;教化众生得成圣道的佛事,「得如实智」,他得到了、成就了真实的大智慧,对于这件事是能胜任的了。「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这位蒙佛一切智智灌洒其顶的这位菩萨「逮得」,他成就了无量无边的解脱,这是一种功德。逮得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逮得无量无边大神通力,都成就了。这是他本身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同时大慈大悲能化导一切众生。 这一行「既灌顶已」,他成就了两种功德;一种是「普能引导所化有情,于彼解脱方便佛事得如实智」,这是一种教化众生的功德。「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他自己成就的自利的功德。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逮得无量无边等者:此说三种无量无边:一、谓解脱,二、谓陀罗尼门,三、谓大神通力。 「逮得无量无边等者:此说三种无量无边」,那三种呢?一个是「解脱无边」。这解脱无边,为什麽能解脱?就是见第一义谛才能解脱,你不见第一义谛你不能解脱,这话有什麽意思?说我得了很多的很高尚的三昧,我得了四禅八定了,但没见第一义谛。你得了禅定,你心裡面就是无分别住,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智慧啊!你得了很多的禅定没有智慧,没智慧不能断烦恼,你不能得解脱,你烦恼还在那裡啊!说医生给你治病,就是能够那个病不发作,表面上好像很正常,但是病还在那裡。说:「我修奢摩他,我心裡是无分别住,不要去分别,不要去什麽观第一义谛,不要做这个事,心裡就无分别住。古庙香炉去﹙注:语出石霜七去﹚,心裡无分别住」,就这样子。无分别住,你不能得解脱。因为什麽?你没有智慧见第一义谛。 这《金刚经》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裡面有定也有慧。不只是定,还有慧。有慧就能见第一义谛,见第一义谛才能得解脱。所以这上面说:「逮得无量无边解脱」,这裡面是有大智慧,见第一义谛才能解脱,解脱烦恼、解脱烦恼的随眠种子。 所以这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经论非常重要,知道怎麽叫做得解脱。「我不学习经论!」,不学习经论,佛菩萨的智慧就是在经论那裡告诉我们,我们的肉眼你不能见到佛菩萨,但是佛菩萨的大智慧用语言文字寄託在那裡、告诉我们。「我不愿意学习,那都是古人的糟粕,我这个是『古庙香炉去』」,不见得是正见!当然这话若说得太明白就不好听了,说太明白就不好听,还是含蓄一点好,少说几句好一点。 这地方说「解脱」,这裡面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有大智慧。但是大智慧、没有定也还不行,没有定你也不能解脱。没有定、你的大智慧不能成就,所以还是要有定,但是修定也还非要修智慧不可。这说「解脱」。这是「逮得」。「逮得」就是成就,成就无量无边的解脱。我们受的律仪戒叫做「别解脱」,一样、一样的解脱,那也是很多的解脱。现在说无量无边的解脱,这裡面包括解脱烦恼障、也解脱所知障,这一切的解脱。这个解脱是大智慧,也包括着禅定。 「陀罗尼门」,我昨天讲过「陀罗尼」翻个「总持」。什麽叫做「总持」?就是我们的记忆力。当然这不是普通人的记忆力,是成佛、佛的记忆力。佛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就是佛心裡面有无量无边解脱众生的法门,佛的心裡知道。佛那个记忆力不可思议;陀罗尼门。 「大神通力」。这样讲;这无边的解脱是「大智」,陀罗尼门是念,「大念」。这「大神通力」就是「大禅定」,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其实也就是六种神通,大神通力。就是这个一切智智灌洒其顶,已经灌顶的这位大菩萨,有这样的功德。 「逮得无量无边等者:此说三种无量无边」;第一个就是解脱无量无边,第二、陀罗尼门无量无边,三是大神通力无量无边,成就了这麽多的功德。 这文是这样,我们还是这麽念: 逮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及此增上大念大智。 把前面那个文连下来念,这样子,这个义就容易明白。 「及此增上」,这个「此」是什麽?就是无量无边的解脱、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力,「增上大念大智」。你怎麽会得到无量无边陀罗尼门了?你怎麽会得到无量无边的解脱呢?你怎麽得到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你怎麽得大神通力呢?「及此增上大念大智」,就是「大念大智」来帮助你成就的。 增上引发训辞安立、及大神通。 当然你成就了无量无边的解脱、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力,那你又增上,又增上什麽呢?就是「引发训辞安立」,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你有了那无量无边的解脱、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无量无边的大神通力,你就能「增上引发训辞安立,及大神通」,就能为众生说法、现大神通,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六一二页: 及此增上大念大智等者:此中大念大智及大神通,由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为其增上,名此增上。又此大念大智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是名大念大智增上引发训辞安立。又大神通随于一切神通所作事业皆能起作,名大神通增上引发。此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已得自在,今此住中转更增上,转复微妙,故作此说。 「及此增上大念大智等者:此中大念大智及大神通,由得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为其增上」,当然这个可以互相说。由于你有「大念大智」,所以你就有了「无量无边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也可以这麽说。也可以说,你得到了「无量无边的解脱陀罗尼门大神通力」,所以你也有「大念大智」。可以互相这麽说,这个意思。「大神通力为其增上,名此增上」这「此增上」这句话就这麽讲。 「又此大念大智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这是解释「增上引发训辞安立」这句话。「又此大念大智」,你成就这个大念大智,就是这位灌顶菩萨,也就是佛了,「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就是普遍的对一切的名句文身。这个事可不简单,一切众生的语言都不一样,佛能通达一切众生语言三昧,能用一切众生的语言三昧,就是「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你愿意怎麽做就怎麽做,那是大自在,随你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就是佛法,用一切众生所有的文字能安立无量无边的佛法,为一切众生宣说,就是这个意思。「于一切法正安立中」,其实都是安立的,一切法是没有名言的,然后用名言来安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就是各式各样的法门。「皆得善巧」,得大智慧。安立了这个法门众生学习也能得大智慧,佛菩萨成就大智慧能安立这麽多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名大念大智增上引发训辞安立」,这句话就这麽讲。 「又大神通随于一切神通所作事业皆能起作,名大神通」,这「大神通」这句话怎麽讲呢?「随于一切神通所作」,就是随于一切众生所须要的,神通要这样子示现,示现这个神通的事业。「皆能起作」,有这种堪能、有这个力量能发动这件事,能示现这种事情,「皆能起作」,这就叫做「大神通增上引发」。「此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已得自在」,这个现大神通说法的事情,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就是第八不动地菩萨那个时候已经得到自在了。「今于此住中转更增上」,现在是第十法云地,那更殊胜了。「转复微妙」,更加微妙了。「故作此说」。 增上引发善根清淨、受生、威力诸殊胜事,一切如经应知其相。 就是这位菩萨「增上引发善根清淨」,「增上引发受生威力的诸殊胜事」,「一切」都「如经」中所宣说。「应知其相」。 《披寻记》一六一三页: 善根清淨等者:《十地经》说:譬如善巧金师善治此金为庄严具,以无上末尼宝珠间错其中,繫在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其馀天人庄严之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第十菩萨法云地中,彼菩萨不可思议智行,一切众生一切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住第九地菩萨所不能及。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淨。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摩醯首罗天王,具足自在,善授众生声闻辟支佛菩萨波罗密行,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彼受生相。又说: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身,于一一身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善根清淨等者:《十地经》说:譬如善巧金师」,做这件事非常善巧的金师。「善治此金」,他能善巧的来治这个金,把这个金做成各式各样的庄严具,「为庄严具」。「以无上末尼宝珠间错其中」,这个金做成庄严具,庄严具上还有无上的末尼宝珠「间错其中」,庄饰在那个金的庄严具上面。「繫在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前面是说转轮圣王,这是说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其馀天人庄严之具无能及者」。「如是菩萨住此第十菩萨法云地中」的时候,「彼菩萨不可思议智行」,不可思议的智慧,又有不可思议智慧的行动。「一切众生一切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住第九地菩萨所不能及」,这些人都不能和这位菩萨相比。「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善根清淨」,善根清淨也是这样子,前后相比展转的殊胜。 「又说:菩萨住此地中多作摩醯首罗天王」,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多数是作摩醯首罗天王,那就是第四禅天王,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王。「具足自在」,具足大自在的威力。「善授众生声闻辟支佛菩萨波罗密行」,这位菩萨他能善巧的教授一切众生,教授声闻,教授辟支佛,教授一切菩萨波罗密行,教授他们修学圣道,「乃至广说如是应知彼受生相」,这个第十法云地菩萨的受生相是这样。「又说:以精进力故」,这个法云地菩萨若以精进力故,「于一念之间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这麽多的三昧。「乃至广说能变身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身」,能变现这麽多的化身。受灌顶位的那个身应该是属于圆满报身;这是说的化身。「于一一身示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这不是单独一个佛,还有很多菩萨眷属。「如是应知彼威力相」。 未二、结 当知是名:略说最上成满菩萨住。 前面这一大段文,这是结束了。略说最上成满菩萨住的相貌是这样子。 午二、广指(分三科) 未一、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法云地说。 这是广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若广」说最上成满菩萨住的相貌,「如《十地经》法云地说」。这是指。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显相,又分两科,第一科喻能领受。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显相(分二科) 酉一、喻能领受 是诸菩萨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馀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 「是诸菩萨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就是很多的菩萨精进勇勐的修行,他的道力能够进步到法云地这裡,「住此地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萨的一些道力,到此圆满了。「菩提资粮极善周备」,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资粮,就是因,「极善周备」,已经周遍完备到极点了,极善的圆满了。 「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馀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这位法云地菩萨,他能从十方诸佛是大法云的发源地。这大法云从那儿来?从佛陀那裡来的,所以佛陀是大法云的住所。「堪能领受」,这位法云地菩萨,他能领受「其馀一切有情之类难可领受最极广大的微妙法雨」,这个微妙法雨,这个法云地菩萨能领受,其他的众生不容易领受的。这是一种殊胜。 这是喻能领受。下面第二科,喻能化导。 酉二、喻能化导 又此菩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令种种善根稼穑生长成熟。 「又此菩萨自如大云」。前面是说佛能演说大法云雨。这一段是说这位菩萨他自己也能为一切众生宣扬广大的微妙法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这地方有点意思。「又此菩萨自如大云」,这个菩萨有两个情形;就是「未现等觉无上菩提」,他还没有灌顶,没能够得到十方诸佛一切智智的灌顶,那时候他还没有成就等觉无上菩提,就是在法云地这个时候。这可见这法云地有两个阶位,一个是没有一切智智灌顶的时候,一个是已经示现一切智智灌顶,这两个位子。说「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这个时候,一个时候。「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这又一个时候。这两个时候。 「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这两个时候、都能为无量无边的有情平等的降无比的微妙法雨,能为众生说法,也是如大云。「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为众生等雨无比微妙法雨的时候,能够「殄息」,就是能息灭众生的烦恼尘埃,这下雨的时候,尘埃都被淹没了。现在说雨法雨的时候,能灭众生的烦恼。「能令种种善根稼穑生长成熟」,为众生说法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息灭烦恼,一个是生长善根、善根成长,就是两件事。能令各式各样的善根,这善根就像田地裡面的稼穑,栽培的农作物,你下雨了这稼穑就生长了,生长起来、荣茂起来。若听佛说法的时候,能令种种的善根生长成熟,信进念定慧,都成就了。 这是第二科,喻能化导。喻能化导,就是显相,显出来他这位菩萨的相貌。现在第二科,结名。 申二、结名 是故此地名法云地。 为什麽叫做「法云地」?原来是这麽回事。这第三科是配。第一科是指,第二科是释,第三科是配。 未三、配 即由此义,当知复名最上成满菩萨住。 这是前面这一段文,由于这个道理,所以这位菩萨又名为「最上成满菩萨住」。这是说完了。前面这一共说了十一住。十地菩萨、加上胜解行住,一共是十一个住。 现在第二科是总料简,分六科,第一科是功德。 子二、总料简(分六科) 丑一、功德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馀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前面从极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乃至后面最上成满菩萨住,「后后住中支分功德」,后后住中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后后都有些特别的功德,这些功德不是前前住完全没有,前前住也是有。也是有,但是极欢喜住不可以说是增上戒住,增上戒住不可以名为增上心住,不可以这麽说。「然下品故不堕其数」,虽然有这样的功德,但那个功德是下品的,所以初地就不是二地,二地就不是三地,乃至不是最后成满菩萨住,就不能这麽说最上成满菩萨住,不能称之为这个数。 「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他原来是下品,就小小有那麽一点气氛而已,你应该知道,「即彼」原来的下品,他继续努力的修习,继续努力的修止观自利利他,这样的修习,他就增长了,下品成中品,中品成上品,就这麽意思。「于馀后地证得成满」,初地有那麽一点气氛,第二地才圆满。第二地有的一点功德,到第三地才殊胜,乃至到最后,「于馀后地证得成满」,就是那个功德圆满了。「方乃建立」,最后才能名之为「最上成满菩萨住」,才可以称这个名字。 极欢喜住持戒也是清淨的,但是不能和第二地增上戒住相比,你要继续努力修行,到了第二地才能名为增上戒住。就是展转都是这样子。所以说「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 说我们现在静坐,没有得未到地定,但是你也有一点成分的。你静坐的时候初开始,也有少分的明静而住。我是少一点就是了,不是那麽样的深刻,那个程度浅一点,也有那个气氛的,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成就,成就未到地定。我们静坐的时候,我没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那个功德相貌你没有,但是你有一点儿。譬如说我现在,我忽然间坐那裡就没有妄念,那明静而住从一分钟、两分钟…有五分钟那麽长,心就不动。那未到地定也是,相续的明静而住,你现在只是没有那麽长,有五分钟,那就不错、就有希望,表示你有希望可以成就了。 这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可以说有三个相貌;第一个相貌,就是心裡面没有一切杂念,明了而又寂静,寂静而又明了,不昏沉、不散乱,相续不断的明静而住,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就是身体没有了,不感觉有身体。没有身体,实在来说,你不要怕,谁知道没有身体呢?你还有个知道没有身体的,那就是你的心还在,不是完全没有。这第二相貌。第三个相貌,还有轻安乐。说我有一点轻安乐,但是身体还有,你这个相貌不具足。我感觉身体没有了,心还是明静而住,但是没有轻安乐,这你的未到地定没成就。但是已经不错了,已经有这麽多功德了。说我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但是忽然间静坐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脚没有了,我感觉手没有了,那就是一部分的相貌成就了,那是好消息,不要「我怎麽没有手了呢?」,你不要怕,那是一个好现像。 这《摩诃止观》上有两句话,「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摩诃止观》有这两句话。这句话,你若不学,这句话很难讲。什麽叫「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我们很难解,不明白。「事障未来」就是这个身体,身体是个事。我坐在这裡,我感觉心裡面明静而住,坐一个钟头一念不生,能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了,很不容易啊!但这是什麽呢?你还没得未到地定,这个是「事」,你身体还在,你还没能得到「未来」,就是未到地定叫「未来」。这「性障根本」,「根本」就是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叫做根本。「性障根本」,说我得了定了,我一坐八个钟头一念不生,我也不感觉有身体,还有轻安乐,我这个禅定很高了;不行,你还有欲心。那「性」是指欲心,你看见女人的时候,你还有欲心,你还想要动心。那就表示你还没得初禅。 这是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这两句话是那上的。那意思实在是;佛法来到中国南北朝时代的那些修行人的经验之谈。佛法初来到中国那个时候的人,有很多人是修禅定的,不像现在「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都在裡许。」当然,这个话也是好。就不提倡修禅定;不提倡修禅定、提倡念佛是好,不是不好,但是人的程度低。 我再说一句閒话。我们说这个欧阳竟无,南京支那内学院的这位大德欧阳竟无,这个人的学问、文学的程度很厉害,他的文章是有力的,那个文句,写那篇文的句子造得非常有力量,他学习唯识是有心得的。学过《大般若经》、研究过《大般若经》,也是学习过《成实论》、学习《俱舍论》,他学了以后都写一篇序。写一篇序就是心得,他的心得都写出来。我这话…以言引言,其实这句话没想说,我现在也说;唯有他学习法华经,没能写序。他这篇序没写出来,有这件事。为什麽他没写出来呢?就是他不同意天台智者大师的见地,但是自己的意见提不出来。所以不能写。因为,你看他写很多序的。书归正传,我说这段话不是说这个事。说什麽事呢?他学习佛法学习了这麽久,他不能说没有心出家,不能说没有心出家的。为什麽不能出家呢?他一看;你有资格给我做师父吗?所以不能出家。 我这说閒话了。我们出家人,可能也学过经论,然后就不学了,一天念阿弥陀佛,在念佛也很好,但是你没有择法眼,谁若是好一点,「哎呀!这是菩萨再来啊!」你就这麽讲。但是…这是我推测的话,欧阳竟无他不去轻易说句话的,你说你很有修行,但是他不一定承认的,因为他心裡面很多的经论学习过,他的看法和你不同,他很难拜一个师父的,不容易。所以只好到最后还是个在家居士。 我刚才说,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不提倡修止观,不提倡静坐,就是提倡念咒,提倡念阿弥陀佛,这麽念,不容易得圣道,不是说不好,但是你想要得圣道不容易。你不能得圣道,那些在家居士他若程度高的时候,他就出家困难。你若是得了圣道,你小小有一点慈悲的方便,他就得要磕头了,那就不同啊!不同的、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的佛教,就是感觉到我们中国的汉传的出家人,都是念阿弥陀佛,或者佛都不念,一天就是做点事情,有的时候也会说说开示,但是有一点程度的人,马上知道你的分寸,你让他拜你做师父,不容易的。所以有的人放弃了北传,我到南传去看看,到那儿去学学,回来就对北传没信心。其实北传佛教是非常的圆满,为什麽会有这种人呢?就是我们出家人没得圣道。 这上面说这句话有点意思;「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馀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这叫我们有信心啊!我们现在,当然这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不容易,能成就小小一点功德,小小有一点善法不容易。所以这地方说,你要有信心,不要紧,你会成功的,这段文有这个意思,会成功的,是这个意思。但是要努力,要精进努力才行,懈怠、懈怠什麽也不能成就。 我说这个道安法师,那个时候应该是东晋,道安法师是东晋,是在鸠摩罗什法师以前。他出家的时候,道安法师的相貌丑陋,相貌不是那麽庄严,他年纪很小就出家,十几岁出家。出家了,他那个师父就叫他去种田。如果你拜这麽一个师父,你师父叫你去种田,你听话吗?道安法师就听话,去种田。种了多久以后,然后他向他师父要经,我要读经。他师父就找一部经给他读,他拿着这部经到田裡面,他还是种田,种田他同时还是读这经。等到晚间回来,这部经就还给师父。师父说:「你读好了?」「我读好了,我还能背」「好!你背」,师父拿着经,他就背经,就背下来。那时候,还要向师父再请一部经,第二天还去种田;没有说「我不种田,我要读经」。他不,他还去种田。第二天回来,这部经又还给师父,说:「怎麽样?」说「又背下来了,我还能讲」。「好!你背」他真实是背下来。然后他师父:「明天不要种田,出去参学」,他的师父了不起。他出去参学,就是遇见了佛图澄,佛图澄是大阿罗汉,有神通的大阿罗汉,还了得。有这种事情。 这位师父了不起,他感觉他的徒弟不是平常人。若是我们顶多看一看就算了,还背下来吗?我们现在汉文的,就是在佛学院读书的多数不愿意背。不愿意背,你不容易深入。说是:「今天非常难得,日记要记上一笔;请你告诉我,到达第一义谛的捷径」,日记上要记上这一笔。这第一义谛在那裡?就在文字裡头,就在文字裡,不是在别的地方。要知道我们是平常人,我们没有慧眼,第一义谛是遍一切处,我们都不知道、看不见。就是在文字的经论裡面有第一义谛,要从这裡去学习啊!在这裡学习,你天天拿着本子、照本子读;你要记在心裡面,要思惟。一边念着文句,一方面思惟,这样才行的。你若不背,你老拿着照本读,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不方便啊!所以从这一点小小事看出来佛法衰微,就看出佛法衰微了。 这个方法不难,我们北院好像我还没听见谁说这话,在南院常常听见「太难了,我办不到」,有的人写信说「佛法太深了,办不到」。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你会打妄想吗?修行也是这样,像打妄想一样,不难。你能打妄想,你就会修行。不是难事啊!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只是在文字上学一学,心裡面不能够去如理作意,不行。不能如理作意、不行。你若能如理作意的时候,很容易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条路很顺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只是文字上学一学,然后把本子合上,也不温习,心裡面还是照样的东想西想,做这个事情。 这得了禅定的人,他有一个特性,就是他常常的内观,他的心不向外攀缘,他心裡面如理作意。或者是有奢摩他是更殊胜,没有奢摩他呢,他也会思惟法义,这样思惟,这是一个特性。没有闻思修,有闻而没有思修的人,不想要如理作意的人,他有什麽特性?老是要睁开眼睛看,外面有什麽便宜我要拿到,老是这样想,总感觉有便宜我没拿到吃亏了,想!想!怎麽样、怎麽样;这是一个特性。但是这个特性与圣道是相反的,你不容易有成就,不容易。 我今天中午说完话,等到吃完饭以后我心裡又有话,我现在说。真实的有发了菩提心,发菩提心是通于三乘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唯独是大乘,有那麽一点差别。就是真实是发无上菩提心了,或者是发了菩提心了,通于三乘,或者发了出离心,想要真实的修学圣道的人,不适合当僧职事;不适合,因为他没有时间。不是说他不愿意帮忙人,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他这个心老是在闻思修这裡用功,他不能再思惟:「哎呀!这件事情要想一想,不然的话,我们被他欺骗了」。这样,你还能修学圣道吗?想要修学圣道,这些事情都要放下,心裡面老是在这裡如理作意,修奢摩他,修毗婆舍那。所以当僧职事不合适。那麽若想当僧职事,你就不能这麽样,你只是一部分时间用功可以,办事的时候,你心裡面就在事上去思惟,不然不行。是有这个事情的。 佛在世的时候,那些比丘,陀骠比丘,他在大众僧裡面看见,有些事情应该有人负责做事,但是没有人。他就心裡面默念:「我若得阿罗汉以后,我发心为大众僧做事」,没有说出来,就是心裡作念,然后他就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最后得阿罗汉以后,他心裡面在入定,在定中佛陀向他说话了:「你以前没得阿罗汉的时候,你曾经发心为大众僧做事,你现在应该做事了啊!」,他这个时候为大众僧做事。这看出什麽事情呢?佛在世那个时候,大众僧没得圣道的人不能做僧职事。有这回事。 但是我们今天,要得阿罗汉才能做僧职事,那谁做僧职事啊?我看没有人去当僧职事,没有。不要说得阿罗汉,得初果都不容易,我看没有,因为什麽没有?你没有修四念处嘛!没修四念处,你就不能得圣道。那怎麽办呢?现在只有这样子,就是他没有得圣道,但是应该这个人学过经论,这个人为大众僧服务,他没有得圣道,暂时不得已,就是要他当僧职事。你学过经论,你明白一些因果的道理,明白多少佛法。你明白多少佛法,你为大众僧做事的时候,就有一点佛法的气氛。如果你完全没有学习佛法,你为大众僧做事,不行,你会搞错事,做错事。可是,佛法也没学,没有这种人,那麽谁为大众僧做事呢?我现在再说,佛法衰!此即是佛法衰相。没有学习佛法就为大众僧做事,这是佛法衰相。没得圣道,就做僧中上座,这是佛法衰相。我没得圣道啊!我也没有。这是佛法衰相啊!是这麽回事啊!若学习了佛法,他会知道这件事怎麽处理。譬如学习过戒律就会知道,诵戒的时候,或者是中午,或者是早晨先在大众发表,今天是诵戒日,今天午后六点钟诵戒。或挂出个牌也可以。若是我们没有学过戒,知道这个事吗?不知道。我也学过戒,但是没有特别用心,和没学差不多。 现在我作个结论喔!学习圣道不难,得圣道不难。问题就是你要得到圣道的次第、方法,你要得到、拿到。还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不然不行。我应该停止了。 我们学习这《瑜伽师地论》也好,看这《清淨道论》也好,他是主张独住的,不是很多人在一起住,没这回事。他主张独住,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今天我们出家人,你独住可以吗?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多数是钝根人,你自己独住还是有问题。还是在大众裡住,还比较好一点。但是在大众裡住,也很难说。我这麽想,就是大家都学习四念处,大家同住,好一点,这麽说。如果说,大家都不学习佛法也不修四念处,你和这些人同住修学圣道可以吗?我看不行。譬如我当初,以前我在东林念佛堂住,常常打板念阿弥陀佛、念弥陀经,这样子。我要读经,我还一开始欢喜静坐。这个事,读经没有时间,老是念佛去,也不能,就和我就不合适,我就离开大众去住茅蓬去了,有这个事情。那这个事对不对呢?所以现在也有的居士,其实正在学习的时间也就打这个主意,到那裡寂静住,我自己一个人住,也打这个主意,你说对不对?你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不能那麽说的。 我刚才说这个欧阳竟无,这是我推测之词。也可能他另有原因,他不能出家,也可能他不想出家。我只是这麽推测。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