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雪歌仁波切:空性如何帮助修三士道 |
 
雪歌仁波切:空性如何帮助修三士道
前言﹕「我现在连下士道都不懂,怎么学空性?」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两种情况﹕一者,说这句话是刚接触佛法、直接就学广论的人。宗大师既然讲次第,而广论这本书是把三士道放在前面,止观(修安住及智能的部分)放在后面,岂非应先学下士道再学后面的止观?二者,说这句话的人是老参,但对空性也没涉猎,于是想实修广论的道次第,想着学到哪就修到哪。也就是先把下士道弄懂,再修下士道,懂了中士道、修中士道……….如此等三士道都修成了,再来学空性、修空性。 雪歌仁波切针对这样的见解,已加以厘清﹕对第一种情况者﹕广论既是讲「道」次第,意即是用来修的,不是用来学的。五大部论的内涵都「学」过,接下来才是「修」广论。宗大师把止观部分放后面,是指修空性时要在修菩提心之后,但并非指学习了解道之整体的时候。而学习了解的阶段如何学呢?广大听闻思维!道之整体---菩提心、空正见的内涵---都要学。三士道属菩提心的内涵(广行派);空性则为空正见的内涵(深见派)。二者其实是没有先后学习之分,甚至是可同时进行、互相含摄的。所以认识道的整体,不一定要先学三士道、再学空性。对于第二种情况﹕既然广论是「修」的次第,则一定是要对整个道的整体都了解了(学)才进入修,如此不只修的时候方向不会偏掉,甚至还能帮助修行的力道。因此到了修道次第时,有空性的学养搭配三士道的修行,才能既深且广,直入佛陀本怀。 以下是雪歌仁波切针对空性如何帮助修三士道的详细说明﹕ 空性对修行道次第的每一次第、阶段都很重要。以三士道来说,比如下士道修皈依。修皈依时要清楚佛、法、僧三宝功德,其中又以法宝为先,法宝功德不清楚,佛宝功德就不清楚;佛宝功德不清楚,僧宝功德也会不清楚。法宝的功德在于空性。了解了空性,对苦谛的真正情况才会深刻认识;对集谛会清楚地认识它是颠倒识;对有没有灭谛这件事会清楚地看到;当然对道谛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空性对修四圣谛很重要。我们了解空性,对于四圣谛会感受更殊胜、更深刻。由此而认识了法宝功德,佛宝功德,再是僧宝功德。因此空性对于修皈依、修四圣谛都是很重要的法。 修皈依之后要修业果、忏悔。了解了空性,心比较不会执着,就不容易造恶业。我们造恶业是因烦恼粗猛,无法控制;而烦恼太强,在于我们对烦恼的对境太执着,执着以为自己是对的,以空性看清楚一切因缘所生,皆无谛实成立,则对烦恼的对境也就不会那么在意了,如此十善业也较容易持守。忏悔时思维空性更能生起忏悔的心。《四百论》曾说过,以空性修忏悔,能粉碎以往造的恶业。举例来说,我今天对某人(烦恼的对境)生气,我以空性看到自己和对方都非谛实有,那我在执着什么?由于空性的道理,让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执着,自己的错误,因而真正忏悔的心便很容易生起。因此,修下士道时空性很重要。 再以中士道来说。了解空性才会确实感觉到解脱有可能,脱离轮回有希望。若没学空性,对解脱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心里并没那么喜欢、想要解脱,也看不到能解脱的希望。为什么看不到希望?因为在生活中感受到烦恼那么多,那么炽盛,怎么去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怎么有可能出离?心里更加害怕,愈觉得解脱不可能。若了解空性,就知道即使烦恼千万种,但根本只在无明,而无明是可断除的。不解空性,这条道路就不懂。因此,空性对修出离心非常有帮助。 再来,空性对守戒非常有帮助。因为戒是为了挡住粗重烦恼,若了解空性,更能知道这些粗烦恼的诡诈、虚妄。而烦恼看清楚时就很容易面对处理,守戒也比较没问题。 接着是以菩提心、空正见为主的上士道。要生起上士道的菩提心的话,无边正理的空慧非常有帮助。因为有无边正理的空正见,才看得到、并有力量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小乘只觉得可断烦恼障,但不能断所知障)。由于空慧让我们看到成佛的希望,相信自己是能成佛的,因而才会很强烈地发心﹕「我要走这条路!」这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所以,要生起菩提心的意乐定要靠空正见。 又,生起菩提心之后接着要行六度,而六度中又以智慧度最为重要。因此,上士道的菩提心意乐及实践都要有空性。 总之,空性不管在哪一阶段都非常重要。所以,不可以说﹕「我现在连下士道都不懂,怎么学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