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契嵩禅师:镡津文集目录 |
 
契嵩禅师:镡津文集目录
卷首 行业记(此即序)(陈舜俞撰) 卷一 辅教篇上 原教 劝书(并序共四篇) 卷二 辅教篇中 广原教(并序共二十六篇) 卷三 辅教篇下 孝论(并序共一十三篇) 坛经赞 真谛无圣论 卷四 皇极论 中庸解(五篇) 卷五 论原(共四十篇) 礼乐 大政 至政 赏罚 教化 刑法 公私 论信 说命 皇问 卷六 论原 问兵 评让 问霸 巽说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评隐 喻用 物宜 善恶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论原 中正 明分 察势 刑势 君子 知人 品论 解讥 风俗 仁孝 问经 问交 师道 道德 治心(论原毕) 杂着(六篇) 记复古 文说 议旱对 夷惠辩 唐太宗述 易术解 卷八 杂着(六篇) 逍遥篇 西山移文 哀屠龙文 记龙鸣 寂子解 寂子解傲 书 万言书上仁宗皇帝 卷九 书 再上仁宗皇帝 书启(共十三封) 上韩相公(四封) 上富相公 上张端明 上田枢密 上曾参政 上赵内翰 上吕内翰 上欧阳侍郎 上曾相公 谢李太尉 卷十 书启状 与关彦长秘书 答茹秘校书 与章表民秘书 与章潘二秘书 与马著作书 与周感之员外 答王正仲秘书 受佛日山请先状上蔡君谟侍郎 与通判而下众官 与诸山尊宿僧官 与诸檀越书 赴佛日山请起程申状 接杭州知府观文胡侍郎先状 接钱塘知县先状 接大觉禅师先书 谢王侍读侍郎 谢沈司封提刑 谢王密谏知府惠诗 与瀛州李给事 与广西王提刑 与陈令举贤良 与润州王给事 与王提刑学士 与陆推官 与张国博知县 谢钱塘方少府 谢仁和赵少府 谢沈少卿见访 与祖龙图罢任杭州 送诗与杨公济 还章监簿门状 与石门月禅师 与黄龙南禅师(别幅) 答黄龙山南禅师(次幅) 与圆通禅师 又与圆通禅师 答圆通禅师让院 答万寿长老 与万寿长老 谢杭州宝月僧正 退金山茶筵回答 与东林知事 与楚上人 发供养主与檀那。 卷十一 叙(共二十三篇) 传法正宗定祖图叙(与祖图上进) 六祖法宝记叙 明州良和尚语录叙 武陵集叙 原宗集叙 移石诗叙 法云十咏叙 法喜堂诗叙 山茨堂叙 趣轩叙 山游唱和诗集叙 山游诗后序 与月上人更字叙 周感之更字叙 送浔阳姚驾部叙 送郭公甫朝奉诗叙 送王仲宁歌叙 送周感之诗叙 送周公济诗叙 送周感之秘书南还叙 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 送梵才吉师还天台歌叙 送真法师归庐山叙。 卷十二 志记铭碑(共一十二篇) 武林山志 游南屏记 解独秀石名 无为军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 漳州崇福院千佛阁记 [泳-永+防]潭双阁铭 清轩铭 南轩铭 旧研铭 题荷香亭壁 文中子碑 天竺慈云法师曲记。 卷十三 碑记铭表辞(七篇) 秀州资圣勤禅师塔志铭 秀州资圣暹和尚影堂记 故杭州灵隐普慈大师塔铭 石壁山保圣寺故绍大德塔表 致政侍郎中山公哀辞 李晦叔推官哀辞 周叔智哀辞。 述题书赞传评(共十二篇) 秀州精严寺行道舍利述 庐山远公影堂 题梅福传后 书文中子传后 书李翰林集后 书诸葛武候传 书范睢传后 段太尉传赞 好善赞 陆蟾传 韩旷传 评北山清公书。 卷十四 非韩上 第一(并叙) 卷十五 非韩中 第二至第十三 卷十六 非韩下 第十四之三十 卷十七 古律诗(共六十首) 卷十八 与杨公济晤冲晦山游唱和诗(共六十九首) 卷十九 附录诸师著述 御溪东郊草堂释怀悟序 又序莹道温作 石门惠洪礼嵩禅师塔诗(三十一韵) 楞伽山守端吊嵩禅师诗(一百韵又引) 龙舒天柱山修静赞(并引) 灵源臾题明教大师手帖后(二首) 天台松雨斋原旭撰(并叙) 疏语 嘉兴都纲天宁弘宗指南序 杭州径山住持文琇序。 镡津文集目录毕 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石刻本在杭灵隐山) 尚书屯田员外郎陈舜俞撰 宋熙宁五年六月初四日。有大沙门明教大师。示化于杭州之灵隐寺。世寿六十有六。僧腊五十有三。是月八日。以其法茶毗。敛其骨得六根之不坏者三。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若大菽者三及常所持木数珠亦不坏。于是邦人僧士。更相传告。骇叹顶礼。越月四日。合诸不坏者。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其存也。尝与其交居士陈舜。俞极谈死生之际而已。属其后事。兹用不能无述也。师讳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人。姓李。母钟氏。七岁而出家。十三得度落发。明年受具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首常戴观音之像。而诵其号日十万声。于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聪公。庆历间入吴中。至钱塘。乐其湖山。始税驾焉。当是时天下之士学为古文。慕韩退之排佛而尊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泰伯。尤为雄杰。学者宗之。仲灵独居。作原教孝论十余篇。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诸君读之。既爱其文。又畏其理之胜而莫之能夺也。因与之游。遇士大夫之恶佛者。仲灵无不恳恳为言之。由是排者浸止。而后有好之甚者。仲灵唱之也。所居一室。萧然无长物。与人清谈。靡靡至于终日。客非修洁行谊之士。不可造也。时二卿郎公引年谢归。最为物外之友。尝欲同游径山有行色矣公亦风邑豪预焉。冀其见仲灵而有以尊养之。仲灵知之不肯行。使人谢公曰。从吾所好何必求富而执鞭哉。凡其洁清类如此。皇祐间去居越之南衡山。未几罢归。复着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仲灵之作是书也。慨然悯禅门之陵迟。因大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而下之。至于达磨。为二十八祖。皆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者。居无何观察李公谨得其书。且钦其高名。奏赐紫方袍。仲灵复念。幸生天子大臣护道达法之年。乃抱其书以游京师。府尹龙图王仲义果。奏上之。仁宗览之。诏付传法院编次。以示褒宠。仍赐明教之号。仲灵再表辞。不许。朝中自韩丞相而下。莫不延见而尊重之。留居悯贤寺不受请还东南。已而浮图之讲解者。恶其有别传之语而耻其所宗不在。所谓二十八人者。乃相与造说以非之。仲灵闻之攘袂切齿。又益著书。博引圣贤经论古人集录为证几至数万言。士有贤而好佛者。往往诣而诉其冤久之。虽平生厚于仲灵者。犹恨其不能与众人相忘于是非之间。及其亡也。三寸之舌所以论议是是非非者。卒与数物不坏以明之。呜呼使其与夺之不公辩说之不契乎。道则何以臻此哉。虽然仲灵之所以自得而乐诸己者。盖不预于此。岂可为浅见寡闻者道耶。仲灵在东南最后密学。蔡君谟之帅杭也。延置佛日山礼甚厚居数年。然言高而行卓。不少假学者。人莫之能从也。有弟子曰慈愈洞清洞光。所著书自定祖图而下。谓之嘉祐集。又有治平集凡百余卷。总六十有余万言。其甥沙门法灯克奉藏之以信后世云。熙宁八年十二月五日记。
--------------------------------------------------------------------------------------------------------------- 更多契嵩禅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