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安法师:明心见性、无上深妙禅、讲达摩祖师论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安法师:明心见性、无上深妙禅、讲达摩祖师论著

问:经书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那又如何能见本心、本性呢?

答:《金刚经》是这样说过,《金刚经》是从这种性体、空性契入,要我们离开生灭、有无对待的两边。“应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了解诸法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法不立,无有住的地方。“应无所住”是什么?就是诸法没有一种自性,没有主宰义,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常”。你如果说有“住”,有住肯定是有个所住的地方,就是说能够安立一个法,有这个安立的点,这个法才能“住”得起来,但是你分析这个安立的地方是没有一个“常”的永恒的东西,它都是缘起法,都是空的,都是生灭的,都是变易的,所以就没有能安立法的一个基础,甚至连一个点都没有。所以我们要了解诸法的这种空性之后,那我们的心性就怎么样?要般若空性的这种观照,那我们的心应该也无所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都是不真实的,是不可能安立我们的这个心的,能安、所安都没有真实性,都是缘起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影,如泡,这是谈这个空性的道理。但是证到这个空,又不能堕在空里面,不是断空,不是顽空,我们要在这种空——这个“空”是即有之空——在这个空里领会这个妙有。那这个妙有要怎么样去领会呢?但是你还不能说有一个东西是一个“能体会”或“所体会”,这个有“能”、有“所”的东西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应生无所住心”是告诉我们什么?就是发菩提心。你在诸法的空性——认证这个之后,要把空性的实相的这种性德显发出来,一定要修行,就是要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样的空性了解之后,还要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后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发摩诃衍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那么这个心就是从空性显发出来的妙心,这就“应生无所住心”,是这个道理,但这里没有一个“能见”和“所见”,心是不能见心的,眼睛是不能见眼睛的。了解这样的一个诸法的空性,所以我们跟这个空就是融为一体——圆融在一起了,就没有一个主客体的对待,所以你就没有能见和所见的问题,你谈能见和所见都叫戏论的。这属于在那种自性——本性方面,它就是讲这个空亡以前的境界,就是毗卢遮那顶上行的境界,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的境界,叫向上一路。向上一路是这个一法不立的,千圣不传的,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说的,没有办法心去缘的,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不可议的。所以,谈这个呢,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谈论的,还是老实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后你再来讨论向上一路——无量光、寿。


问:经上讲,念佛是禅定,念经是禅定,持咒是禅定,怎么讲?

答:你这个经——是哪部经这样说呀,你说得太笼统了,禅定也有境界的不同啊:有世间的禅定,有出世间的禅定,有出世间的上上禅定。你到底指称什么?但是经典是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无与伦比的甚深微妙的禅,是出世间法的上上的禅定。何以故呢?由于”阿弥陀“它的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自性的寂定,无量光就是自性的照用,自性的寂照不二就是实相,诸法的实相是大乘摩诃衍所指称的终极的境界——涅槃的常乐我净,所以念这句名号就安立在这种大涅槃的境界,就是上上的禅定。所以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所以大家就不要小看这句名号了。一般会以为到禅堂打打坐,好像修行的方法很高妙,念佛呢,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很低级,这是凡夫眼睛看到的“分别见”;在佛的这种“智慧见”看来,你能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修最好的禅定。有这个最好的禅定——有上上禅就能开发上上慧:这上上慧就是你每念一声佛的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如大海般的智慧,就从你念佛的每一声当中显发出来,“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就能开发上上的智慧。那么最终这个佛号,就能圆成一切种智的果实,所以念佛这种修禅得慧就能够快速地得到一切种智。念这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超过一切诵经、持咒的功德,换句话来说,念这句名号就能够含摄一切经咒的功德:一即一切。

问:经上又讲:“不见性,念佛无益;不见性,念经无益;不见性,持咒无益。”那我该怎么样呢?如何修行?如何安住心呢?

答:你这个是哪部经这样说过呀?我怎么没有看过啊?“不见性,念佛无益”,谁说的呀?念佛法门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什么心?就是生灭心了,就是染污心了,大势至菩萨可没有说你众生心不能去念佛——忆佛念佛没有利益。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是以净土五经一论作为我们的修学的宗旨了,你不要看得这么杂啊。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念佛都能往生,五逆十恶的人,罪孽都给他整个地包围了,他见了什么性哪?!虽然他没有见性,但是阿弥陀佛慈悲地拿着莲华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莲华出来之后,这时候他见性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见性的嘛,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众生念佛,绝大多数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性的,就是“华开见佛悟无生”嘛。如果你说你在这个世间不见性、不开悟就念佛无益,你这个就谤佛,谤法,谤僧啰,那这个诽谤三宝的罪过就非常地严重了——邪知邪见,所以你可千万不要去说。这经上没有这样说,你翻开净土五经,说过这个话吗?但也许宗门里面一些禅师是为了破执著,可能会有这么一点意思,但是你不要把宗门的机峰转语破执著的东西作为实法去理解。你作为实法去理解,你就死在句下了,说明你不会读宗门的公案啰,公案你不要作实法去会。那六祖慧能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那你能够用这两句话去否定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吗?那这是宗门下那种特别的手法,因为宗门他是要扫荡一切的,要明心见性的,要一法不立的,这个圣凡都双遣的,所以他讲这个门庭施设有他的作用,是他教学的手段,但是你不要把他这些东西作为一个真实的东西去对待。噢,那实际上他讲西方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它也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呀,所以不能用宗门下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来对净土法门——从妙有施设的这个法门来进行破斥,大家千万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想今生了生脱死,仰靠弥陀愿力往生,一定要看净土的经典——千经万论共指的经典;不能以某个禅宗的机峰转语来说这些事情,那就是混淆了宗、教二门。所以那你怎么办?你就是老实念佛,知道自己不能见性——一辈子不能见性,为了见性,赶紧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你最好的一条出路。


问:下次能为我们讲《达摩祖师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吗?

答:看来你可能就是多看了这些语录。达摩来到我们这个中土,功德极大。当时我们中国自从汉代尤其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大量经典以来,中国那时候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接触佛经。从魏晋玄学开始,也对佛门是有影响的,当时格义之学、讲经之风盛行,义学比丘甚多,这是导致我们第一期佛教高潮的一个好现象;同时呢,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就会执著这些经句——经典的文句,在那里训诂考据——去弄这些。所以达摩他的一种风气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就给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开了一个全新的风气。他的那种直指法门确实在——他是在梁武帝时候来的嘛,那时候的根机——整个的文化积淀,包括那些修道人都是根基非常利的人,他的出家都是——或者知识分子,或者官员出家,这种出离心非常强,深信有佛性这种东西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所以这样一来,直指之风在那个时代对上根利智而言确实是开悟者很多。所以禅宗到了六祖“一花开五叶”,在我们中华土地上就灿烂辉煌起来了。但是法要逗机,在那个时候悟道者如林,善知识很多,所以用这个直指之法,禅宗的法门能够利益众生。随着唐宋以来,这个众生、修道人的根机越来越陋劣,你再用直指的方式,言下开悟的人越来越少,言下不能开悟就用机锋转语来勘验,机锋转语勘验最后也是很麻木,以后才搞一个参话头,才棒喝等等,这种手法各出。到了宋明实际上禅宗就很可怜了,越来越衰落了,见性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说你开悟也不等于了生死啊,所以“有禅无净土”还导致“十人九蹉路”这样的一个局面,所以这个就有永明禅师横空出世提出“禅净四料简”。禅净四料简是引导宗门下的人也都要兼修净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但是如果你没有禅,“无禅有净土”,也是“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没有禅但有净土也是很好的;但问题就是如果只有禅——“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你只是禅宗明心见性了,但是你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这种人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要耽搁自己,就是他有中阴身现前,还是在轮回里面出不去,虽然下辈子可能成为大文豪、大富贵人,但是隔阴之迷、隔胎之昏又使他更难出离——他可能会用这个文才,用这个富贵来造恶业,所以这个以后的禅宗一派都要万善同归净土。到了我们现在,我们众生就更可怜了,我们别指望要什么开悟了,太难了,所以我们知道自己念念都是五欲六尘,念念都是罪恶,现在唯有死心踏地地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达摩生活在现代,这时候来到中国,他也只能弘扬净土一法,绝对不会去弘扬直指之法,一定会弘扬净土法门,易地而皆然。所以你要了解这个佛菩萨的血脉,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你要悟性就赶紧莲华托质——“华开见佛悟无生”,你要破相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破相,破相又有相——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有相也是无相。

——2008年11月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一)

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二)

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三)

印光大师:大藏经入门

印光大师:信愿念佛百问

 

后五篇文章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校勘记

护法法师:静坐与喜悦之路 观照感受的益处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护法法师:静坐与喜悦之路 开发真正的感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