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八)

 

  四、不淨观(patikuiamanasikara)

  “patikuiamanasikara” 意思是逆作意、不适意作意、厌恶作意。

  (一)不淨观——修行甘露门

  佛陀时代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安般念,一是不淨观,合称为二甘露门,即两种进入不死境界的灵药。直至今日,南传佛教地区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安般念已如前述,主要对治散乱心、昏沉心;现在说明不淨观,可以对治贪欲心、淫欲心。

  不淨观即观身不淨,观察我们身体污秽不清淨,从而对身体产生憎嫌、厌恶,以去除对自他身体执着的一种禅修业处。一般人所以会有种种烦恼,在于执着自己的身体,以身体为我,所以产生许多欲望和贪心,不断追求却永远填不满贪欲的大坑。一切的纠纷、烦恼都是从身体而有的。不淨观针对此一妄执,对症下药,若能观成,解脱自在。

  经典说明修行不淨观的利益:不淨观可以作为其他定的基础;修习不淨观,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厌离轮迴,希求解脱;可以转修观禅,证悟道果;特别是心有不乐、无聊,或贪欲生起时,要记得用这个修行法对治。

  (二)有识不淨观

  不淨观修法就对象来说有两种:一、有识不淨观,观自己及他人身体的不淨。二、无识不淨观,观死尸的不淨相。就修法的方式来说也分二种:一、以不淨作为止禅目标,若以死尸为止禅目标时,只能取同性的尸体。二、以不淨作为观禅目标。此段先介绍有识不淨观,无识不淨观,在「观墓园九相」时会介绍。

  复次,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头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满不淨,思惟:于此身有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唾、涕、关节液、尿。69

  像经文所述以正念观照身体各部分的不淨,这种方法是外道所没有的,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四大所造的身体,内外充满种种不淨,经文列举身体的三十一部分说明。三十一、三十二的数字不重要,我们可以加一点或是减一点,北传的经典也有说三十六物不淨70 。佛陀以譬喻说明:

  诸比丘!犹如两端开口之粮袋,装入种种穀物,诸如:稻、米、绿豆、蜿豆、芝麻、精米。视力佳者,解开粮袋,观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绿豆、此是蜿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如此,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头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满不淨,思惟:于此身有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唾、涕、关节液、尿。

  此譬喻的意义如下:两端开口的袋子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装在袋子裡的各种的穀物,比喻头髮等三十二部分;视力良好的人是指修行者;解开粮袋,分辨各种穀类,比喻修行者能清楚地观察身体的三十二部分,了知身体是各种不同样部分的组合,而这些组合物,充满种种不淨。

  好像一辆牛车,我们把牛车的不同样的部分,四个轮、牛轭、车轴等不同样的部分拆开来,如果你们部分、部分看,「牛车」的整体相就消失了,剩下轮的相,轭的相、轮胎的相等等。同样的道理,如果用这种分别检查我们的身体,人相、我相就会灭,剩下头髮相、毛相、指甲相、牙齿相、皮肤相等。如果能这样看很清楚,依照方法不断练习,髮相、毛相、指甲相、牙齿相、皮肤相也灭,只有剩下地、水、火、风等究竟色法,再依法修观,可由此修行实现解脱。

  (三)善巧作意修身分

  如何修习?《清淨道论》说明七种遍取71身体三十二部分的善巧。

  第一、反覆地念诵三十二身分,先顺读,再逆诵;反覆读诵熟练。

  第二、反覆地记忆三十二身分,依照它们的次第顺序背诵,先顺、再逆背诵。

  第三、依照颜色来确定头髮、指甲、心、肝等各身分。

  第四、依照形状来确定各身分。

  第五、依照其位置在肚脐的上方或下方来确定各身分。

  第六、依照其所佔的处所部位来确定各身分。

  第七、依照自分界限与他分界限来确定各身分。

  学习过七种把持善巧后,可以再练习十种作意善巧72:

  第一、先依照它们的次第观照,好像登三十二阶的楼梯,依次思惟,不要跳级。

  第二、不太快,过急作意,行色匆匆,不能明瞭各部分,不易达到殊胜位。

  第三、不太慢,过缓作意者,停顿过久,不易到达终点,可能失去兴趣。

  第四、除去散乱,散乱的心无法专注业处,不能培育正念与定力。

  第五、去掉不明显,先取明显的部分作意,不断练习,不明显的部分会变得明显。。

  第六、不要靠假名称作观,要靠修行的经验,直接观身体的部分。

  第七、入安止,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都可以用来入第一禅定。如果成就身体的一个部分入不淨观的第一禅定,其他的部分会变得愈来愈明显。

  第八至第十是以三部经典的重点,即增上心、清凉、觉支善巧,说明精进与定平衡的意义。

  《杂阿含经》说明勤策「增上心」的修行者以三相时时作意73,调合身心。修行的过程中,有专注、散乱、定、掉举,我们要清楚了知如何调定相作意、策励相作意、捨相作意。若定超过强,不够精进,心会有懈怠、懒惰、昏沉的情况;若策励过强,精进过强,会有掉举的情况;若捨过强,心会无聊、没有兴趣继续努力,此时须用精进平衡。所以要善调策励作意、定作意、捨作意使心平衡,要知道什麽时候调什麽作意,让身心平衡、平静,成就第一禅定。经典譬喻说好像金匠一样,鍊金子的工人鍊金时,有时候加热,有时候洒水。同样的,修行者修不淨观,好像熟练的金匠一样,有时候加热,有时候加水。加热就像策励心,加水就像放捨心;调心平衡,不论何种金饰都能完成,修行者依此调心,便能自在入定。

  在《增壹阿含经》也说明,若修行者要使定俱足,让修行成熟有六个条件74:他知道什麽时候抑制心,什麽时候策励心,什麽时候喜悦心,什麽时候放捨心,要让心有决心,让心倾于更高的程度,乐于解脱、涅槃。若依此六法,能证得无上「清凉」。

  就「觉支善巧」来说,在七觉支中,修行者知道什麽时候要用与定有关的捨、轻安觉支;什麽时候要用与慧有关的精进、喜觉支。调它们平衡,七觉支平衡、发展,修行会成就。三十二身分各经中教导重点大抵分为厌恶作意和界差别:以厌恶作意说的是止业处,本经以厌恶作意说的;以界说的是观的业处,如佛在《大象迹喻经》75、《大教诫罗罗经》76、《界分别经》77所说。四念处的修习应以观为目标,本经在厌恶作意的修习内容后,接着是「内外、生灭的观察」等修法,即是观的部分;也就是先修止后,再转修观。

  (四)三种修法

  在《身至念经》78中,说明如果能清楚的观照身体的三十二部分后,便能以三种方法继续修行:

  第一、用不淨观修行色遍:可专注于身分的颜色来修行黑遍、白遍、黄遍、红遍。如专注于观他人的、自己的头髮修习黑遍;看自己、或是别人的血修习红遍;看自己、或是别人的尿或脂肪修习黄遍。看自己、或是看别人的骨头修习白遍。遍处可达到第四禅,以四禅为基础,进修四无色界定,或转修观禅。

  第二、不淨观:即佛陀在本经中开示的修行方法,可观三十二身分为一整体,或任何一部分为不淨,以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

  第三、四界分别观:对身体的每一部分修行四界分别观至见到色聚,分析色聚后就能见到究竟色法。每粒色聚有八至十种色法,每一身分有四十四种色法79,这是四界分别观的详尽修法。

  (五)观内外、生灭

  此处有三种身:三十二身分、色身、名身。必须于内在与外在都照见这三种身,才是修习观禅。如何照见呢?如果能清楚照见三十二身分,会有很强的光明产生,在此光明的帮助下,观察他人的三十二身分,内外交替的观自己和他人。当成功的到达初禅后,可以对身体的每一部分修行四界分别观至见到色聚,分析色聚后就能见到究竟色法。如观自己头髮的四界,见到色聚,分析色聚后可以见到头髮裡的四十四种色法。然后也应当观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中的色法。六门与三十二身分的色法称为色身。对于取究竟色法为目标而生起的究竟名法,也必须观照,这些名法称为名身。

  若修行者有系统地逐步修习,不断地精进,观自己的身体,观他人的身体,观三十二身分、色身、名身,便能去掉我相、众生相、男人相、女人相;接着观生、观灭、观生灭,观智会渐渐成熟,当观智成熟时,圣道就会生起。由于四种圣道智会逐步的灭除烦恼,因此能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一切五蕴,不再贪恋世间任何事物。不淨观成为解脱的法门。

 
 
 
前五篇文章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九)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一)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二)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三)

 

后五篇文章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七)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六)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五)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38.自在的生活

杂阿含经选编:十三、六处法门 *无我为根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