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第10讲 第五章 毗婆沙宗 |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第10讲 第五章 毗婆沙宗 《维摩诂经》 说:「此身可厌患,当好乐佛身。」是说这个身、这个心、这个我、这个轮回——这一切都是在烦恼与痛苦中燃烧,过患无边,「色身不坚固,常受火宅中」,即是此意。相反,万德庄严的佛果最为殊胜,应常行好乐。由功过对比,能令我们厌患生死,希求佛果,此诸课题,凡学佛者应严肃面对、思惟。 事实上,佛弟子主要的修学在于皈依三宝,如法修行;所皈依对象是佛、法、僧。共所周知,佛之悲智功德无可穷尽,例如: 1.佛对亲如罗喉罗、仇如提婆达多,皆等无差别,表征佛的大悲心普缘一切。 2.佛对贪心重者如阿难陀、痴心重者如周利槃陀伽、瞋心重者如指鬘尊者,皆能善巧度化,表征佛的智慧圆满。 这裹提到悲智圆满的佛,原是堪为众生的皈依导师;既然堪为皈依导师,则佛说的教(三藏)、证(三学)二法,唯一就是众生离苦得乐之因,是诸佛之母,也是正皈依处。 尤其,当有情生起三毒,造作恶行时,若能依法如理修行、对治,易得灭除恶心恶行;准此,实应闻、思、修大悲为体性的正法,断恶修善。 圆满的佛宝、法宝既然堪能皈依,那么依法修行的僧宝(得灭道二谛的圣者)或如法、如理修学的有情也堪能皈依。三宝虽有被皈依的条件、能力,有力救护有情离苦得乐,然而,三宝没有能力驱使有情造不造作业行——造不造业是有情的问题,三宝非创世主。依止三宝,主要在于启发信心,依三宝教诫修习正行;也就是说,三宝有度化能力,众生也需依法修行,才能得救。 一般而言,初修业者学佛的过程,应留意几点,即: 1.应善了知并遮止意乐不清净,如世间八风、烦恼粗猛、习气浓厚、恶心、恶行遇境常得现行。现今少有为解脱、成佛而念经、闻法、说法等,为了有漏福报而说法、诵经、培福者反而居多,此易沦为意乐不清净。 2.佛法不共外道教法,在于趋向证悟涅槃之法(具足出世间心)。悉如所述,佛果悲智圆满,在于因位时,行任何善行,皆以慈悲、智慧摄持,我们亦应如是常随佛学。 3.切勿情绪性学佛,不坚固、不恒常、易中断、退心或不顾善根,此学佛态度无法成就。无疑的,修学佛法,除了需具圆满教授之外,也应依次第持续精进而行,若轻易放弃、退心,则甚或世间法也是难以圆满的。 4.应恒自觉趣行、受持、相应,不依赖他人。同行、师长、经书只是助缘而已,就如阿底峡尊者说,一切法行皆自行,自造自行自感自果。仅求上师加持即能被救护的想法是不应理的,天上下雨,地上也需有种子才会长芽;三宝虽有救护能力,自身也要回头(自觉),否则难以得救。在些居士说在家庭、妻儿中即是轮回、舍家出家即是解脱——事实并非如此,解脱非搬家、换衣服、换身体、换身份,解脱主要是断心的烦恼。马尔巴说:「出家人虽住山上不修也轮回,在家人虽在红尘如理修行也解脱。」说明了,功德是依法相应而生起的。法如明镜观照自心的缺失,不看他人缺失,才是自净其意。 总之,不管学习何种法门,不外乎是对治、净化有情不同的烦恼。佛法为心法,以心修心法,断除心的污垢、圆满心的功德。应多了知功过,思惟功过,如理取舍,如理修学。 正文:(54-8) 大体言之,佛教所说,无非是基位——二谛真理的安立、道位——修道之理的安立、果位——依修道之理证果的安立。 问:何需了知修道的所缘四谛十六行相? 答:了知四谛十六行相之理由有二: 1.必须缘此所缘,乃为起修而证,后生证悟的心,将证 悟的心转成道的自体(道本身),再以所生起的道久修增上,断除道之所断品(心垢),这就是解脱、成佛之道的内容(非人天福业)。 2.因四谛十六行相与我息息相关,故应常思惟自身心续的无常、苦、空、无我;我的烦恼与业即是集谛的因、集、生、缘;我有苦、集二谛,未生灭、道二谛,故需认识、生起灭道二谛,修道断障,解脱证果。 (二)、道之所断 即道障,指修道与证果的障碍,或证果所应断除的障碍(所断品)。广义的是,道的生障与住障。 修道所应断的(无知)有:染污无知和非染污无知两种。 修道所该断除的无知,分有二种,即: 1.染污无知——如似烦恼障。 2.非染污无知——如似所知障。 染污无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碍解脱的证得,例如:补特伽罗我执、 染污无知,即凡能障碍得解脱之障碍者;即如人我执(独立自取我执),妄许认识我不需观待认识五蕴、及非依蕴假立,执着有这样的我,即为人我执。此为轮回根本,是所断品。有部的不共主张,是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染污见)皆为轮回因;经部宗以上主张,轮回根本为无明。广义言之,三恶道身、恶业、人我执(无明)、无明所生烦恼及其种子,皆是得解脱的障碍。 和由彼执所生之(贪、瞋、痴)三毒及其种子便是染污无知。 即由人我执所产生的烦恼与烦恼种子,皆是证得解脱的障碍(未得解脱的有情一切俱有)。 非染污无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碍一切智的证得,例如:不知深奥精微之如来法的非染污障等无知之因。 即凡是障碍证得佛智者称为非染污无知,例如,阿罗汉有四种无知之因,虽已断烦恼障,但身、语仍有粗重性,如无贪走路像猴子跳、无嗔骂人等;也具有意的粗重性,即四种无知: 1.对于时间相隔太久远之事物,不能了知,如舍利弗尊者,虽智慧第一,也无法了知欲求出家的老者具足善根的公案。 2.对于空间相隔太遥远之事物,不能了知,如目键连尊者,虽神通第一,但也无法了知其母投生之处。 3.对于微细业果无知,即对于众生的微妙业报不能了知,如阿难尊者,虽多闻第一,但也无法了知孔雀羽毛的鲜艳之因等。 4.对于佛的不可思议或不共的功德不能了知,如须菩提尊者,虽解空第一,但也不知如来的戒蕴为有漏或无漏。 此四种无知及其因,即称为非染污无知——乃由所知障的习气力量所生的无知。略言之,修道需断障,断障则证果;所断的障碍,不是一般粗分的恶行,主要是恶心与习气,即上述两种无知。 《四百论》说:「如来所说法,略言有二种,无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即佛教总的利益,为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即个人解脱、成佛利他);上说染污无知与非染污无知,即为道的所断品,是证得究竟决定胜的主要障碍。 (三)、道之自体 指所生起之道,即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此宗赞同,三乘道中资粮、加行、见、修、无学等五道的建立,但不承认(菩萨)十地之智。 指地道安立,即三乘各有五道,共为十五道。此中,乃依著有学四道,证得无学一道。 有部、经部不主张菩萨有十地,只承许有五道(唯识宗、中观宗主张菩萨十地);与此相反,主张小乘分有八地,即: 1.见白地——声闻资粮道。 2.种性地——加行道。 3.八人地——见道预流向 4.见地——预流果。 5.薄地——来果。 6.离欲地——不还果。 7.已作地——声闻阿罗汉果。 8.缘觉地——缘觉阿罗汉果。 补充: 当知地道功德——前四道为有学四道,后一道为无学道。所谓心入法、法入道、道离障碍,所说之道即是初由此入:若入声闻、缘觉乘资粮道,必具出离心,为累积解脱资粮之始;若初入菩萨乘,必须具足具相菩提心,心续具此者即称谓大乘资粮道菩萨。择要言之: 1.入道与未入道之区分,由方便分判断。 2.入道后,由下道登上道,则从智慧分而说。 由是修习,能正出生上上道,最终当得解脱或佛位。 现今我们所行的法行大皆为正行集谛,因尚未具足出离心、菩提心、证空性智慧与依著殊胜福田力摄持而造善行。追根究底,未由此四德正所摄持而修集善行,故皆为有漏的轮回善业的真实集谛。 (此宗认为:苦法)忍、(苦法)智等十六剎那的前十五剎那是见道。 即十六剎那心是道的自体(此不同于十六行相),是见道的圣者道。十六剎那心(即忍、智功德),分别是: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灭法忍、灭法智;道法忍、道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类忍、集类智;灭类忍、灭类智;道类忍、道类智。此中,凡「忍」即为无间道,凡「智」即为解脱道。 此当略述「忍、智」定义、体性,如下: 法忍:见道无间道亲证四谛的法性的心;类忍:见道亲证四法忍的法性的心。 法智:见道解脱道亲证四谛的法性的心;类智:见道亲证四法智的法性的心。 八忍——四法忍、四类忍——本质为亲证四谛的无我或法性的心 ,皆属见道无间道,此无间道有力遮止分别我执所断品的续流往下相续,依此无间道的道谛而得解脱道与灭谛。 八智——四法智、四类智——本质亦为亲证四谛的无我或法性的心。依有部观点,从苦法忍至道类忍属见道,唯道类智属修道;依中观宗观点,十六剎那心皆属见道。故在有部,前七智为见道解脱道,已得灭谛之道(即已根断了分别所断品的种子),即名解脱道。 从其生起次第上说,如现为加行道菩萨,等持中若生起修证无我的修慧,修至若干时,当亲证法性(无我)的第一剎那,即心续初生见道无间道(忍),于无间道时有力正对治三界的分别障碍,如将小偷赶出房外,不令障碍相续,已得道谛;解脱道时(智)则完全根断障碍,如将门栓紧,不再让小偷进入;由无间道所修的心流若干时转成解脱道、心生解脱道,同时心上得一断障的灭谛。由此而始,即是初得灭、道二谛的法宝,具此法宝者,称为僧宝——不管在家、出家皆可为僧宝——即为皈依境。因此,正行断障乃由圣者道开始。 问:八忍、八智是见道功德,断何障执? 答:若依中观宗的观点,其一,为对治、根断缘四谛的执着,如三界有情缘苦谛生十种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与戒禁取见。余处,亦如是类推。其二,生起十六剎那心的理由,因有情对四圣谛无知而起颠倒执著的分别障碍,此需予以断除,分二组: 1.缘欲界所摄的苦、集、灭、道,各别有十种烦恼,因此缘四谛共有四十种分别烦恼,必须生起法忍、法智——正对治欲界有情缘著四圣谛而起的颠倒执著,即为法忍(无间道),并以法智(解脱道)而予根断。 2.缘上二界所摄的苦、集、灭、道,各别有九种烦恼,即少了瞋心现行,以上二界无瞋心现行故。因此,缘四谛共有七十二种分别烦恼(即色界36种、无色界36种)。同样,必须生起类忍而正对治、类智而根断。其生起次第是: 中观宗主张,三乘见道利、钝根者,皆八忍齐生(先无间道)、八智齐生(次解脱道)。 有部主张,三乘是见道利、钝根者生起十六忍智,皆如山羊过桥、一个接着一个。即: 1.依次生起对治、根断欲界分别烦恼的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灭法忍→灭法智→灭法忍→道法智。 2.而后再依次生起对治、根断上二界分别烦恼的苦类忍→苦类智→集类忍→集类智→灭类忍→灭类智→道类忍→道类智。 第十六剎那——道类智是修道 即有部主张前十五剎那心为见道(指初见未曾见者);第十六剎那心的道类智为修道(指已见所曾见者)。 此十六剎那如山羊过桥一般,只能(在心中)挨次生起(不能顿现观)。 即如上说,不能顿生,如山羊过桥,依次而生。 补充: 1.八忍或八智,不论是齐生或依次生,忍与智必然决定是依次而生;如果不是这样,将成缘同一境的无间道与解脱道齐生的缺失,又有得灭谛不需先得道谛的缺失。 2.不论那一派,十六忍智皆在等持中一座完成,中间不经后得位,是已得十六忍智心才入后得位;如此说来,变成有部的见道位没有后得位了,以主张第十六剎那道类智是修道位故。 又,此宗主张道谛并非全是认知,因为他们认为无漏五蕴都是道谛(然而无漏五蕴中的色蕴非认知)。 认知,指心;在有部道谛不必然只是心法。因为五蕴中的色蕴认许为道谛(大概只有密乘与有部有此主张)。中观宗主张,道谛为心法(非色法),且为圣者心中的善心。 总结,有部的道的自体: 1.若入声闻资粮道——必须具出离心、修三十七道品、四无量心、修三学、证无我;得止观后,登上加行道,续修所证无我(也需福慧双修);再生起见道的八忍、八智,断分别染污无知,进而入修道位断三界的俱生染污无知,最后入无学道得阿罗汉果(过程即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山初果→四果——即得有余涅槃的阿罗汉果)。 2.若入菩萨道也如上例次第,以菩提心摄持,配合福德资粮,历经五道而修,断尽非染污无知(如似所知障),则成就佛果。 因此,成就决定胜,不论那一法乘,必须经由圆满五道的修学之理是决定的。有关道的自体详解与地道建立,可参阅《现观庄严论》。此诸内容,能结合菩提道次第教授而学,必更为丰富或深入。 甲三、果的建立 即认识三乘果的建立。 诸具声闻种性者,于三世或更长的期间内,修习「非常」等十六行相。 指内心强烈生起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具出离心,非得解脱、证果不可的种性觉醒者。种性由何而生?由宿世习气、等流安立累积所致。 即以无我为主的十六行相为所缘,于三世或以更长时间修习,历经五道,得声闻菩提果。总的来说,利根者最快三世圆满五道,即第一世资粮道(入道开始),第二世加行道(初得无我的胜观),第三世从见道、修道乃至无学道圆满证果。 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障而现证阿罗汉果。 金刚喻定,指修道位的最后,等持如金刚一般坚固、锐利的三摩地,即等持专住缘念无我的三摩地(圣等持智的根本定),第二剎那即断障证果。 声闻乘的圣者道安立四果,因根器利、钝不同,其修道之理及证果方式也有差异,可从初果直入四果(利根者),也有依次生起四果的(钝根者)。证阿罗汉果,身所依三界皆可,心所依必依止观心,配合圆满的道法,缘道的所缘,断尽俱生烦恼障,于等持中证果。所谓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障,是说当修道金刚喻定现行亲证无我的心时(心中生起正对治道时),心中仍有细分人我执现行(心中仍有障碍),因有现行障碍才得以对汉、断除,一如拳击时,击倒对方,必正行击触对方。大乘宗派则主张,在无间道时虽未断障,但无障碍,亦即当心生无间道(正对治时),障碍不现行也不延续,道与障二者行相正相违,如明来暗去(如灯亮暗除);又如生慈爱心时,瞋心不现行。 诸麟喻之独觉,在上品资粮道以后,将了悟“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之见解,配合百劫或更长劫数(积聚)的福德资粮一并修习。 指麟喻缘觉(缘觉与独觉同义),在上品资粮道后,必得通达人无我,具此见地,并配合百大劫中累积福德资粮,勤修见地。而缘觉分有二种: 1.麟喻缘觉,喜独居、不喜嚣闹、自悟自得。 2.部行缘觉,初如声闻,喜与同行共住、共修。 最后于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 此为有部不共说法,即于缘觉资粮道百劫修福,最后则从加行道乃至无学道,一座间完成后四道,成就解脱证果(此说法大乘宗派不认同)。缘觉于最后生前有发三愿: 1.愿最后一生,无师自通,独修证果。 2.愿以身体姿态说法,不以言语说法。 3.愿投生旷野之处,不与上师及同行共住共行。 此宗主张: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烦恼)、证(菩提的)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因此,此宗赞成有「退法」等阿罗汉。 劣根,指钝根阿罗汉。这是说,若声闻乘、缘觉乘依次修成五道,断尽了染污无知,证声闻、缘觉阿罗汉果,得无学道(证功德)的解脱(断功德)之后;若钝根者,遇及特别外缘,虽已断、证功德圆满,仍会退失。如起上二界的烦恼,则退至不还果;如起欲界的下品三种烦恼,则退至一来果;如起欲界烦恼,则退至预流果;往下则不退出圣道,之后重又修习前所证道,功德仍能增上恢复(此为有部不共说法)。经部宗以上说法,是会退失定乐,如重病或遇外缘时,即退失现法乐住定,功德则并不会退失。 另外,他们主张,声闻众中有「廿僧众」(dge -‘dun nyi-shu )和「八向住」的果位建立; 「廿僧众」此处不予说明,《现观庄严论》 有作详解。 八向住(即向是因——无间道,住是果——解脱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也称四双八辈。 八向住中,任何一位都是圣者; 指从预流向至阿罗汉果皆为圣者。 但是不承认「顿得者」(cig char ba )。 顿得者,是指顿断障碍者,即不承许证果方式有齐断式的断法,必须渐次断障。 诸菩萨在资粮道时,于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资粮,此后百劫修成相好之因。 即菩萨资粮道时修三十二相的相好之因(累积福德资粮——如承事、迎送师长等) 在最后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 成就佛果的那一生即最后一生,初夜时,天子魔示现多种变化,恼害菩萨行,菩萨则以慈心三昧(以意的慈悲心)将其调伏,通称伏魔。 午夜入三摩咽多(muyam -bzhag , samhta ) ,现证加行、见、修三道。 即于午夜现起止观双运三摩地,专住等持无我,一座间依次完成后三道,断除染污无知及非染污无知。 最后,约于黎明鱼肚白未现之时,现证无学道。 最后,到了黎明,现证无学道,成就佛果(睹明星成正觉),此为有部不共说法。 补充: 有部承许的菩萨的事例,即悉达多太子,位属资粮道的菩萨行者,历经成婚,出游、舍家、出家、苦行——后来觉得苦行非究竟道,乃过了尼连禅河,回到菩提树下,不成正觉誓不起座,于是,在黄昏初夜时入慈心三昧伏魔——伏内魔(二种无知)与外魔(如天子魔等障碍);中夜入加行道,即依极边际三摩地串修无我。 所谓极边际三摩地——即已得四禅八定,色界分初禅根本定乃至第四禅,无色界也有四种根本定,已得此八种根本定。先从初禅定心入二禅,乃至无色界的有顶天心,顺时一轮。为下品的极边际三摩地。而后,由后逆向依次往前,即先入有顶天定,再出而入无所有定,如是乃至再入初禅定,逆向一轮,为中品的极边际三摩地。最后,由初禅定中出而直入第四禅根本定,超越入定,为上品的极边际三摩地,依此心所依起修后三道,断尽障碍,即与成佛同时。此为有部说法,以大乘而言,在此之际早已成佛,只是示现。 因此,初夜降魔以前是凡夫位,而菩萨的加行、见、修三道仅是三摩咽多; 此即初夜前仍是凡夫位,后依极边际三摩地修后三道。 十二行迹中的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成佛、转*轮、入涅槃)行迹才是佛行。 十二行迹,即十二法行,有部许前九为菩萨行(从资粮道至修道),即下降人间、入母胎、诞生、学艺、结婚、出游、 舍家出家、苦行、来到菩提树下、伏魔为菩萨法行;后三为证佛果、转*轮、入涅槃,为佛的法行。 此宗主张:「证*轮」都是见道,「教*轮」都是四谛*轮(即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 有部主张,见道为证*轮;三藏仅为*轮非教*轮,那是因为当初佛于鹿野苑对五大弟子宣说四谛,侨陈如尊者心中初生见道时,空中夜叉发出声音说:「见道啰!」——以此理由安立四谛*轮为教*轮、见道为证*轮;也因此,引出有部主张大乘非佛说的观点(或说大乘经只诠释四谛法)。 补充: 佛说教法不外乎三乘的教正法与证正法,若主张大乘非佛说,将有一些问题,等同否定佛教。佛教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明灯,执彼说法易令众生对佛法失去信心,起邪见,过失极大。就宽松而言,站在各自宗派见地,基于根器不同故作是说,不成谤法过失;若以爱憎心,如贪自嗔他、门户当类,缘于大乘佛法广大弘扬,起嫉妒心,妄执小乘佛法才是佛说,大乘非佛说,则成谤法。若于无知而说,也成随顺谤法。 《七部毘昙》都是佛说,而且凡佛所说必然义如其语(不须另加引伸,别作解释)。 《七部毘昙》,即为《发智论》、《集异门论》、《品类论》、《识身论》、《界身论》、《法蕴足论》及《施设论》,概称阿毘达磨。即主张只要是佛说的语录及其注解,皆为佛说;而且凡佛说必不错误,不需另作解释, 如所说即得直接承许,皆如实语,皆为了义说。也就是说,有部承许,凡佛说的一切经典都是了义经,没有方便意趣与究竟意趣的差别;大乘宗唯识派以上,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区分。 除了「八万法蕴」之外,不赞成「八万四千法蕴」的说法。 八万四千法蕴是大乘宗所许,有部则许八万法蕴,为对治烦恼之法。广说八万法蕴,摄为十二分教,略为三藏。 因为《俱舍论》说:「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 基于《俱舍论》说:世尊所说法蕴,含盖八万法门,对治八万烦恼;又此佛说法蕴的体性是名聚、句聚、文聚的集合体,为行蕴的不相应行法,故如是安立。 问答: 1.四谛十六行相,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 2.无知有那二种?归属那二障?各障何道? 3.何谓有部的人我执之义? 4.何谓有部的六根本烦恼? 5.二乘阿罗汉有那四种无知? 6.三乘有那五道?前四为何道、后一为何道?入道与非入道、下道登上道以何判断? 7.小乘八地为何?各属何道而有? 8.何谓十六剎那心?何者属欲界烦恼对治?何者属上二界烦恼对治? 9.何谓八忍、八智之定义?各属何道?其所对治、所断、所得之果为何? 10.欲界有情缘四谛,共有几种烦恼?对治之道为何? 11.上二界有情缘四谛,共有几种烦恼?对治之道为何? 12.请略述有部认为八忍、八智生起次第之理为何? 13.请简述二乘修道证果之理为何? 14.请简述菩萨乘修道证果之理为何? 15.声闻种性行者之特色为何?以五道区分,如何三世圆满资粮、证果? 16.缘觉有那二种?最后生前发那三大愿? 17.何谓八向住、及因果关系? 18.佛的十二法行为何? 19.佛说法蕴,广说、集摄、略说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