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九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九讲

  乙三 杀戒摄修

  着财色名闻  乖违起忿恼  破坏无自他  犹如不治火

  若瞋于此人  欲令消灭尽  使他人打杀  弃舍思永离

  杀由贪瞋起  护杀戒贪瞋  一念瞋恚意  百万障门启

  常修四无量  证解真空理  修行忍辱力  骂打我不恨

  有过当应尔  无过彼自罪  思业因果报  念无常空理

  骂訾惟有声  分别由我识  系心自善法  不遑计他语

  病者被鬼惑  良医应逐鬼  不得怨病人  被打应窃喜

  幸不夺我命  令我生厌离  免地狱沉沦  于我有殊恩

  达多尝打佛  外道骂如来  况我薄福人  何能免人毁

  我今既出家  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报瞋  打杀还打杀

  同世间粗汉  何能称福田  能忍则具悲  现前成自利

  以瞋心杀害  现前受大苦  死后入泥犁  为人短命等

  菩萨修忍辱  割截都无恨  小儿瞋乳母  剎那地狱沦

  今天我们讲杀戒,杀戒的摄修心要。

  “着财色名闻,乖违起忿恼,破坏无自他,犹如不治火。”

  假使你执着财,执着色,执著名、闻,就是“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了,你假使对这些执着的话,——你贪、追求的时候当然是一股希望了,假使你追求不到的话,或者有了之后给人家夺走了,或者散失了,那么“乖违起忿恼”,违了你的愿了,跟你的心不称了,那就要起瞋恨心——“忿”、“恼”。“忿”就是大火,一下子大发脾气,“恼”就是心里很不舒服。

  “破坏无自他”,因为自己起了瞋恨心了,就要采取那些不好的行动了,破坏自己、破坏人家,有的时候也破坏自己。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发脾气,把自己家里的温水瓶、花瓶“哗”打了一地,全部打烂了,结果损失是自己的,把自己的家产都打烂了,这个是损害自己;发脾气,这些瞋恨心起了,自己身体也糟糕。我听说有一个人,他看到他的女人跟人家做坏事,他拿起刀要砍过去,就是有高血压,气得很,把手一举,就休克了,脑溢血死掉了。这个就是破坏自他了。自他,要害人家呢,当然人家是不好了,但是你着财色了,你执了那个女人,看到她跟其他的人跑掉了,那你就起忿恨心,要破坏人家,结果人家还没破坏掉,自己就死掉了。也有人给人家破坏的,也有,这个公案多得很。有一个女人她跟一个男人做不规矩的事情,晚上她丈夫回来了,看到这事情,他也预先知道,人家告诉他了,他故意避开的。晚上回来,亲自看到之后,拿起刀就砍,那个男的赶紧爬起来跑了,衣服也没有穿好就裹了一个被子,一下就跑了,很快跑掉了。那么第二天人家就报信说,在这里过去的一条河里,有一个尸体,头上都是血,头上砍到了。冬天的水很冷了,这个水灌到头里去痛得不得了,在水里淹死了,也是刀伤,也是淹死的,就这样子死在河里边,那就是破坏自他啊。这些事情多得不得了,大家随时可以看到。

  “犹如不治火”,我们烧饭的火、烧炉子的火等等,这是治火,那就是我们人管了它,利用它的火;“不治火”,就是火灾这一类东西,掌握不住的火,那就是你真正的瞋恨心起来之后,自己掌握不住了,失去了理智,那就是“破坏无自他”。我们说最起码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把你过去的功德,焚烧功德林了。你好容易造了很多的功德,只要一念的脾气瞋心起了之后,那功德全烧掉了,没有了;没有了不算,还有瞋恨心,厉害的要下地狱的,如果造了其他的罪,那就更糟糕了。

  “若瞋于此人,欲令消灭尽,使他人打杀,弃舍思永离。”

  假使你对这个人怀恨,瞋恨心,那你对他呢,就是要把他消灭了。仇人呢,最好把他灭掉,惩罚他还不够劲,一定要把他整个消灭了才高兴。过去的历史上那就很多了:以前赵襄子跟智伯打仗,智伯本来是个大国,他后来因为憍傲,结果给赵襄子打败了。打败了之后,他们过去有仇,他(赵襄子)就是把他(智伯)杀了之后还不算,把他(智伯)的头骨(头上骷髅骨)做一个小便器去报仇 34。这个就是瞋心瞋到极点了,消灭了之后还嫌不够,还要把他的头骨头,做一个装小便的东西,这个都是瞋心在作怪。那当然了,这个都是有果报的。

  “欲令消灭尽,使他人打杀”,或者自己要把他消灭尽,或者自己没有能力呢,使人家去打杀。“弃舍思永离”,最好他永远不见面,把他消灭,乃至焚尸扬灰,把他打死之后,尸体也不要它,把他烧了之后,把灰到处撒了,没有了,全部消灭他。这个是瞋恨心起来就会起这些念头。

  杀就是一种瞋恨心,“杀由贪瞋起”,杀有两个原因,由两个烦恼引起的,一个是“贪”,贪杀,贪动物的肉,要吃它的肉,把它杀掉;或者贪他的财,贪他的女人的色,把他杀掉,这是由贪而杀的。也有瞋杀的,冤家仇人恨得不得了,就把他杀掉。既然杀的因是贪瞋,那么你要避免犯杀戒呢,“护杀戒贪瞋”,你要保护你的杀戒不要犯的话,你要“护杀戒”呢,那你就要把贪瞋的心戒除,从根本上除掉。杀戒还是从行动上的表现,而推动杀的因素就是贪瞋。如果你要使杀戒不犯的话,那你把贪瞋的心护持到,不要给它起来,那就保证不会犯杀戒。

  “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这个就是前面讲过的,一个念头,瞋恨的心起一个念头,各式各样的障都会开开来。瞋恨起了之后善法的门就闭了,功德丛林就烧掉了,而一切的障都给你开了绿灯了,都会起来。

  “常修四无量”,那么要对治这个瞋心跟那个贪心呢,那就是修四无量,主要是对治瞋心了。“四无量”就是“慈悲喜舍”。舍心就是对治贪心,也对治瞋心,都对治;慈、悲、喜都是对治瞋。慈悲是对治瞋的,喜无量也可以对治贪,对人家的东西起随喜心,自己就不贪。经常修四无量,这是一个对治法。这些都是教授我们要护持杀戒,就不要起贪瞋念头。不要起瞋的念头,要知道瞋的危害性,前面讲的那些“不治火”、“百万障门启”等等,这是瞋恨心的危害性,同时还要修“四无量”,经常修“慈悲喜舍”。

  “证解真空理”,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本来是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你,那么瞋恨瞋什么东西呢?那就是烦恼在里边作怪了。能够知道烦恼的本性也是空,那就是真正可以达到三轮体空了。但这个一般的人做不到,那么下边就是四无量、修忍辱了,这是一般人可以下深工夫的。那么真正的真空理呢,我们说这个能够得到之后,就是一切法自性空知道,并不是把缘起也抹杀了。缘起是有的,因为知道它本性空,作戏、作梦给人家杀掉了,根本不起一个仇恨心的,那么你要看到被辱骂、谩骂,如梦幻泡影了,这样子你就不会起瞋恨心,并不是说事上的事情没有了,事上还是有的。你因为证了真空理之后,知道它本性是空的,那就不会起这些瞋恨的心。

  “修行忍辱力”,那么一般凡夫来说呢,修忍辱,“忍辱力”要修起来。那就是具体在事上修。你说“我修忍辱,一天到晚想忍辱忍辱忍辱……”,这个心里,当然,你说发心是对了,但是要锻炼,怎么锻炼?事上要锻炼,“骂打我不恨”,人家骂我、打我,不要起恨的心。这个就是事情上锻炼了。你仅仅观想观想:“人家骂我,我不动心、不动念头。”这个很容易,但是真正人家骂起来了,骂得你很痛心,你不要动个念头,恐怕也难了。他骂你一句,你骂他十句;他打你一下,你打他十拳,就这样子来了。这个事上要对治。

  “有过当应尔”,那么人家打骂我,不恨,不恨的道理也要观想了。你凭空说“你打我,我不要恨”,你心里越要不恨,越恨,这个是止不住的。要把道理想清楚,那你恨不起来了。怎么想呢?“有过当应尔”,假使你自己有过失,他打你骂你,应当的,做错了是该打、该骂嘛,这个没有什么了不得。可以改正的。

  “无过彼自罪”,“假使我没有错,他打我骂我,那我不是吃冤枉了?那不行的。那不行的啊,要还的,我要打还他的”,这个不行了,这个你就是瞋恨心又起来了。假使你自己没有过,怎么观想?没有过,他打了我,我的业报给他还清了;而他自己造罪,他很可怜,他打了人,或者打了比丘了,他造了很大的罪,他将来要入恶道。那还要可怜他,不要去恨他了。他将来受的苦比你打一拳踢一脚更厉害,那你去恨他干什么呢?他因为你身上造了一个罪,将来要受很大的苦,这是因为你产生的罪,那么你要可怜他将来要受那么大的苦,要代他消苦,还要帮他好好地给他回向呢。

  所以说“无过彼自罪”,佛在《四十二章经》也说过,人家骂佛,佛就讲给他(对方)听。佛说:“你骂了半天,毁谤了,你谤了半天,我现在问你个道理。假使你送礼,一份很厚的礼送给人家,人家这个礼不收,那么这个礼归哪个?”“当然归原主了,当然归自己。”“那么好了,你现在骂了半天,谤了半天,我也不接受,那个骂就是还给你自己去了。你就是骂自己了。”那这些道理多想一想呢,就不会起恨心了。35

  “思业因果报”,要想因业果报,你造了业就会感果。你这辈子遭人骂,肯定以前是业上有这个因,以前造这个业的因,现在果报上人家骂你打你。那么这个业是自己造的,自己造来的,不要恨人家了;怪自己,好好忏悔就是了。

  “念无常空理”,一切法都无常,他打了半天,打好了就没有了;骂了半天,骂好了就没事了,一切都无常的,不要跟他去计较。如果能够知道空的道理更好。骂了半天,没有能骂,也没有所骂,骂的法也没有,三轮体空!一点事也没有,你去骂好了,骂了半天,没有事。那么这个是比较高级的了。

  下边是观想。“骂訾惟有声,分别由我识”,人家骂,“訾”就是说你的坏话了,人家骂了半天,说你怎么怎么不好,这个是声波,这是声音。他声音是什么意思?那你自己心分别,你不去分别它,只是耳朵里一个声波,“吧吧吧吧”在响。如果一个海外的人来骂你,你不晓得说啥子。我们以前听到一个故事,一些年轻人到海外的那些洋轮上去给人家打扫卫生。结果他们这些人调皮,跟那些船上的水手们开玩笑,“Pig,Pig”,边说边笑。那些人以为给他们打招呼,“嘿嘿嘿”,很高兴。他们心里面没有这个词的概念,他还不晓得那么多年轻人在跟他笑笑地说啥子,以为欢迎他们来了,他还很高兴。那么这就是你自己分别心起了之后才感到难受了,你没有这个分别心,你说啥东西呢?

  还有一个笑话就是以前我们海公上师的沙弥堂中那些小沙弥,也有几十个,有调皮的。海公上师请了一位西藏的喇嘛,请来之后,海公上师很恭敬他。那个喇嘛感到海公上师对他那么恭敬,他是藏地人,不知道汉语最恭敬的话是什么,就问派去敬佑他的两个沙弥:“你们汉人假使有人来了,最客气的话是什么?”他们沙弥说了:“哎,客气话啊?说‘滚出去!滚出去!’这话最客气。”这个喇嘛也不懂,他就看见海公上师来了,海公上师对他恭敬,他就“嗨,滚出去!嗨,滚出去!”海公上师莫名其妙,“怎么的?”(笑)结果后来才知道沙弥在搞鬼。他不懂那个话,这个就搞到一边去了。所以说这个话只不过是个声音,你说你心里面自己想了那个意思才起分别心。那你不去分别它的话,你说你的话,你骂你的,我根本不相干。

  “系心自善法,不遑计他语”,还有一个就是自己修的善法很多,像我们现在,你们如果新来的,又要修四加行,又要把早晚功课念熟,又要听经,又要讨论,还要背诵,忙得不得了,一天到晚自己看书念经的时间都来不及,你嘴里跟我说什么话,骂人什么的,没工夫听你的话,听不进去。“不遑计他语”,没有工夫来分别他到底说了什么话,没有工夫听他的。你咕噜咕噜地在说,你说你的,我来背我的书,不去管他。就是说你自己好好用功的话,人家骂你,都当耳边风,听不进去,没有听到,没有工夫去听他的。那么这些都是自己观想的话,不要生气,不要起瞋恨心。

  下边是“病者被鬼惑,良医应逐鬼,不得怨病人”,假使说有一个鬼神病,有些人因为鬼神附在身上,做了许多不合理的事情,那么这个好的医生来了之后,不是打那个人——那个病人打他干什么?这个坏事又不是病人做的,坏事是鬼叫他做的。那么这个好的医生来,应该把这个鬼从这个病人身上赶出去,把它遣逐出去,“不得怨病人”,不要骂、怪这个病人,病人做那些坏事都是鬼来指使他的,你要把鬼驱了之后,病人本身就是无垢的了。那么这也是说,一个人他要打人骂人,这是烦恼在作怪,如果你把烦恼除掉了,这个人本来是无所谓的。不是他的问题,是烦恼的问题,“不得怨病人”。

  “被打应窃喜,幸不夺我命,令我生厌离,免地狱沉沦,于我有殊恩。”

  假使人家打了你之后,一般人就说:“你打我!我怎么能被人家打起来了,我是什么人,你好打我的?”马上“你这个人了不得了,非把你打扁不可!”这个是报复心很厉害。我们现在想一想,他这里说人家打你了,不但不发脾气,肚子里还要高兴。怎么高兴呢?“幸不夺我命”,打了半天,总算还好,把我命还保持到,没把我杀了、打死了,说不定这个是你的悲心呢。同时,“令我生厌离”,你打了我之后,我知道这个世界是苦,生起厌离心,出离心生出来了;你不打的话,恐怕这个世界还是蛮甜蜜的、蛮温暖的,还不想出离的,那么这个是对我有好处了。使我生厌离之后,免得我造罪,在地狱里去受苦,那这个恩很大,“于我有殊恩”,对我有大大的恩。再想一想,你打了我之后,对我有那么大恩,使我起出离心,使我修行免地狱恶道的苦,而他自己打了我之后,却是做了坏事了,起了瞋心了,却是他要下地狱、恶道受苦的。还要可怜他,起悲心。

  释迦牟尼佛就是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不但不恨他,还要说:“我成了道后,第一个来度你,因为你对我有恩。”第一个来度他,感激他的恩。实际上也是,因为他残暴,第一个把他度掉,那其他的众生也好不受苦;暴恶的人度得慢的话,那他就害很多人了,所以这些人把他先度。

  “于我有殊恩”,对我还有恩,所以是心里要高兴,不但是不生气,心里还暗暗地高兴,“啊,总算没有打死,没有打死使我生厌离心,好修行,不会地狱受苦,这个人对我有恩”。我们说对众生有恩,实际上也是这样子的,有些菩萨故意示现残暴的相,也就是激发你的出离心。

  我们记得有一个居士,他说了这个问题,有的人给他问倒了,就是这些道理不知道。他就是说要报众生的恩,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报他恩。他说这个对,他承认。但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也杀过他,也是他的仇人。他说这两个抵消了,既不报恩也不报仇就可以了。这个问题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道理就是不知道——打你还是有恩的,所以说你还是要报恩。

  “达多尝打佛,外道骂如来,况我薄福人,何能免人毁。”

  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因为嫉妒佛,他就是想自己要成佛,他打过佛,出佛身血。

  (11A)“外道骂如来”,印度当时佛在教化的时候,很多的外道弟子听了佛的教化,都信佛了,那个外道头子就气得不得了,就大骂佛,谤佛很多,甚至于搞各式各样的坏主意来害佛。有一次,他故意叫他们年轻的一个女外道,佛在讲经,叫她每天去听经,听到后来,她在肚子上绑一个东西,慢慢绑得大起来,最后很大很大,就把一个铁锅绑在肚子上,绑起,最后,佛讲经讲了一半,那个女人就骂起来了,她说:“啊!你这个人”,叫佛的名字了,“悉达多,你不要装模作样地,说法,说了这么一大堆,你看你给我肚子这么大了,你说我怎么办哪?”这么下面骂起来了。很多人看了,奇怪了,佛那么清净的,怎么有这个事情呢?正在怀疑的时候,来一条狗,这条狗,哪个呢?帝释天变的,跑到那个女人身边,把她绑肚子里铁锅的那个带子一口咬断了,结果她正骂到一半,“哐啷”一下,铁锅掉下来了,戳穿了!毁谤佛,佛也不动心,你骂的时候,佛也不动声色,人家戳穿了,佛也不跟着大家大笑,他还是说他的,讲他的经。那就是骂如来、谤如来,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

  佛这样子的福德,还不免有人毁谤辱骂,“况我薄福人,何能免人毁”,我跟佛比起来,那差得远了,我是个凡夫,生在五浊恶世,福气是一点点,很少福气的人。那人家骂我,是该骂的。佛这样大的福德圆满的人,还有人骂,那何况我这样子?达多打佛,外道骂佛,打骂都有,那我们现在凡夫,人家打骂一下,有什么了不得啊?这样想,气就会平下去了。“何能免人毁”,像我们福气这样少的人,怎么可以避免人家的毁谤呢?

  “我今既出家,身被法王服,若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同世间粗汉,何能称福田。能忍则具悲,现前成自利。”

  当然,“摄修心要”是比丘戒里边的四根本,那么这里因为这个四根本,居士五戒里也有,就把它提出来,在《律海十门》里也讲一下,重点是对比丘说的。它说(自己观想)我现在已经出了家,“身被法王服”,也受了戒,佛的袈裟——法王的衣服我也穿上了,就是法王子——继承佛的家业的人了。我既然外相是出了家,受了比丘戒,外边外相穿了佛的衣服,假使还是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的话,那只能跟世间的粗汉,世间的老大粗一个样子,你打他一拳,他还你两拳,这样子搞的话,那怎么称福田呢?人家在我们比丘身上是要培福的,你去跟世间的粗汉一样,世间上的文明一点的人他还不是这么,他不是以怨报怨,他看到人家不好的事情来,他就不跟你计较。那么假使我们现在以这样的身份,穿著佛的袈裟的人,还跟世间上的老大粗一样,打骂还打骂、以瞋报瞋,这样搞的话,那怎么能给人家培福呢?怎么能称福田呢?那就不称了。所以一定要忍下去。

  “能忍则具悲”,在这个地方你能够忍的话,那就是有悲心了。我们说悲心怎么表现呢?这个地方就表现出来了。人家打骂你,你不还报,这就是悲心的具体的表现。我们说过去的“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忍辱是第一道,最高的道。出家以后还要恼害人家的话,那你就不能叫出家人,不能叫修道的人了。所以说要能忍。我们释迦牟尼佛就是能忍,他的名字就是能忍。

  “现前成自利”,你忍辱忍了之后,不但是有悲心,当下就对自己有利益。你忍了就是一个功德,那就是把忍的功德就修起来了。你不还报他,就是持戒,持戒就是说人家的非法的行动来了,你要护持戒律,不还报。忍也修了,戒也修了,般若波罗密——能够观自性空的话,般若波罗密多也修了;你心不动摇的话,禅定波罗密也修了;你精进持善法,不为这些恶法所恼害的话,精进波罗密也修了;人家害你、打你,你不计较,还对他起悲心,那就是法施、无畏施也有。按照波罗密多的去修,成就自己的功德,这个对自己应该是一个好的机会,修行的机会,不要去跟世间粗汉一样。

  “以瞋心杀害,现前受大苦,死后入泥犁,为人短命等。”

  假使你反过来的话,假使你不修忍,人家打你、骂你、杀你,你还是以瞋恨心起来还报。最厉害的瞋恨就是杀害了,假使你起了瞋心把对方杀害的话,“现前受大苦”,你杀了人之后,现前当下心里就感到不踏实,——杀了人的人心里都难受的。以前在二次大战的时候,美国发明原子弹后,就派飞行员去轰炸日本长崎、广岛,两个原子弹一丢……,据说那个飞行员回来后就疯掉了,就疯狂了。当然一个是业果的原因,一个原子弹下去,那些成千上万的、几亿人口都让你消灭的,这是果报;同时也是他心理状态失常了,杀了那么多人,心里不安逸了,自己心里就有负担了,结果回去马上就疯掉了。这就是说现在心里就受大苦了,如果抓住了之后还要把你判刑、枪毙,身上也要受大苦,将来死后的报更厉害。

  “死后入泥犁”,泥犁就是地狱,杀人的人决定下地狱的,那就是没有话说。现前受了苦不算,这是花报,将来的果报、真正的异熟报还在地狱里边受。那就是不能够忍的话,不但是没有自利,要受大害,现前将来都要受大害。

  那么你入了泥犁之后(这是异熟报),后来的等流果的果报还要“为人短命等”。即使你三恶道的苦受够了,又回到人间来了,但是因为过去杀人的那些残余的报还在,做了人之后还是短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非常聪明,但是就是活不长,短命。欧洲也有这个现象,他们说一句话:“上帝欢喜的人是活不长的。”他们是安慰安慰了:你活得短是上帝欢喜你,把你带到天上去了。实际上呢,就是说,过去的业报,虽然他其他地方改过了,已经作了人,也很聪明,但是因为杀过人的残余的等流果还在,作了人还是命很短。这个我们以前中国人也有,三国的周瑜那些,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活不长。

  “菩萨修忍辱,割截都无恨”,这是释迦牟尼佛修忍辱的时候,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怨恨,这是菩萨行、菩萨道最高的阶段。他割截身体,把你身体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这个公案《金刚经》里有,就是歌利王有一次带了宫娥彩女到山上打猎去,后来歌利王打了猎之后疲倦了、疲劳了,就在山上找了一个地方,叫卫士把守好之后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下睡着了。那些宫娥彩女看到王睡着了,她们就去散步去了,看到有一个忍辱仙人坐在那里禅定,看得很稀奇。因为入定的样子看了使人肃然起敬,所以大家看到,很恭敬地看着他,那么大家看得稀奇了,人越围越多,越围越多。结果歌利王一醒来,发现身边侍侯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到处一找,看见她们拥一堆人看什么?在看那个仙人,忍辱仙人。他就心里大大地愤怒,他说:“你这个人是什么人,引诱我的宫娥彩女干什么?”仙人回答说他是修忍辱道的。“你修忍辱道?好的,我试试看。”一刀砍下去,把手给砍了下来,“你恨不恨?”“不恨。”再砍再砍,割截身体,一刀刀砍得一塌糊涂,都砍得来是一块一块的了,“恨不恨?”“不恨。”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上的公案。36

  菩萨修忍辱,割截都没有恨,不但不恨,还说“将来我成道后第一个来度你”,那就是起悲心了。这样子忍,这个是我们的标准。假使我们还做不到的话,就要向他学习。当然我们的修行,空性还没有证到的话,这个是做不到,但这样子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我们应当树立这个榜样。

  “小儿瞋乳母,刹那地狱沦”,反过来,你不修忍辱的话——释迦牟尼佛修了忍辱道,很快就成佛了,那么你如果不修忍辱,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小孩子,他的母亲抱在身上。他有乳母,要吃奶了,就交给他乳母抱去,小孩子就两只手伸过去,扑上去。那个乳母没有接好,小孩子就掉在地上摔死了。小孩子临死的时候就起了大大的瞋心,他说“这个乳母这么不当心,我扑过去她不接,不接就把自己摔下来摔死了”,对乳母起了极大的瞋心,“刹那地狱沦”,马上、当下就下地狱了。这个就是瞋心很厉害。因为这一念瞋心,他死了之后马上堕地狱。这就是你起瞋心的危害性。这个都对比的。菩萨修忍辱将来很快成佛道,而小儿瞋乳母,这点小事情,就是临终一念瞋心,马上就下地狱受苦。

  六和敬

  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和敬

  一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  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

  二 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

  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恶  骂訾等离间

  三 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

  四 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轻人

  五 见和理同解  正真净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类

  六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亲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下面就是说我们出家人该怎么样子避免起瞋心。不但不能起瞋心,还要积极地修六和敬,六和相亲,互相敬重。那么怎么“六和”?下边讲了。前面已经提过了,我们这里广讲。

  “身和堪共住,互礼拜问讯,或服劳让道,推坐而侍承,分物不先美,上下如法亲。”

  第一是“身和”。要在一个团体里互相地共住,一定要实行六和,没有六和就会有斗诤,有了斗诤就使人不安,惭愧者不安,那就不能使正法久住,那么所以说一定要和。“和”,第一个身要和。这个身和的具体条件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说一个团体里面共住的话,最起码的要求是身要和,那么身怎么和呢?“互礼拜问讯”,互相地恭敬,六和敬六和敬,互相地恭敬,要互相礼拜问讯。当然,礼拜,下座礼拜上座,上座回礼问个讯就可以了,也不是乱搞。你说上座向下座礼拜去了,那是颠倒了,佛法里面还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了。“互礼拜问讯”,那是说上下一个礼拜、一个问讯,是这样子。

  “或服劳让道”,这是做下座的问题,下座看到上座要礼拜,或者你拿了东西问个讯,或者有的事情代劳。上座假使提温水瓶,早上打开水,你去给他提一下;他有什么事情,很重的你给拿一下;他有什么事情不方便,你给做一下,“服劳”;“让道”,他走来的时候,你把道让开,让他先走,不要跟他争。我们说这个狗不懂事,挡路狗,你跑过去了,它挡在你前面不动。你是要挡路的人,人家上座来了,你不动,走在前面把路挡倒,这个就是变狗了。人的理智都没有了,跟狗差不多了。那么这样子做,“让道”。

  下面,“推坐而侍承”。“推坐”,这个我们就说了,有好的座位要让给上座坐,自己不要来得早了,最好的位子我先坐下,这个是不知礼节,也是不恭敬、身不和的表现;“侍承”,有的事情帮他做。

  “分物不先美”,假使你是库房的执事,分东西不要把好的留到自己。今天居士假使说供养一批毛衣,让库房去分,库房拿到之后拼命挑,最好的一件藏起来我自己用,把其他的散给人家,——这个事不要做,分到哪里算哪里。我们经常说的,从上面分起,从上座分起。“那么上座占便宜,好吃的好穿的都给上座,那我要做上座”,你要做上座,你做嘛。你到哪一年你会做上座了,你现在是下座就是下座的待遇,不要起那个跟人家争的心,正是下座要享上座的待遇。你说总统的待遇,他拼命争取上去的,当然他的待遇好一些。你说“我现在也要跟总统一样”,跟他争起来了,那你不是要关起来了吗?你犯罪了。印光法师经常说的,一个凡夫、一个普通老百姓要跟国王争起来,皇帝的待遇我要有,皇帝的轿子我要坐,那你不杀头,哪个杀头?当然抓去杀掉了,那自己讨出来的。37所以说“分物不先美”,分东西的时候,不要把好东西分给自己,也不要把好的分给与自己要好的人。

  “上下如法亲”,上下如法地亲,就是上下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上下要如法地亲,根据佛规定的法,以这样子如法地互相地……,“亲”,就是关系融洽。佛教的僧团,从某个意义说也是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以法来治的,以僧团的法来治的,不是以感情来治的。家庭里面就是凭感情的,父母对孩子总有偏见,这个孩子欢喜一点,那个孩子不欢喜一点。如果家里一个独生子那没话说了,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肯定会有偏差的,这个欢喜一点,那个就差一点,这个造成家庭里孩子的矛盾,那这个是因为世俗法,不可避免。僧团里面就不行了,要“如法亲”,要按照佛制定的制度来互相亲近,不能违法而亲。违法而亲就是世俗感情了。感情用事,没有原则性的。我们要以原则性的,一切不能是凭感情来做事情。

  这是“身和”。做到这些地方身就和,可以“堪共住”。我们下面的《共住规约》,基本上都是身和口和的事情。打架骂架的不能共住,出院;什么什么的要出院。这都是身不和。人家上殿过堂,你怎么偷懒睡觉?时日久了,屡教不改,出院!这个下边写了很多,自己看去,在客堂里有。那就是身口不和的表现——太不和了,那就不能共住了;不能共住就出院,迁单!那个话了。以前妙果寺有一个和尚,他发起脾气来说:“统统地迁单!你这批东西都是坏家伙。”那当然脾气不要那么大。但是我们说,真正你做得太不和,那就是要迁单了。

  “口和无诤言,称德作赞叹,施恶语不报,有过展转谏,学问互相教,犯罪互悔忏,不作口四恶,骂訾等离间。”“口和”,具体表现在下面:

  第一,要“称德作赞叹”,要称赞人家的功德。我们“自赞毁他”不能做的,赞叹人家的功德那是要做的,那就是谦虚了。一般人他总是我慢贡高,“我怎么怎么怎么”,碰到人就说自己怎么了不得,“我不倒单,我吃一顿,我一天磕大头五千,我怎么怎么,我做事情都比人家好,我做事情都是从来不贪污,怎么怎么……”,说了很多,总是我我我,一百个我。都是我好,我功德大,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这里要反过来,要赞叹人家的,人家的功德要说,自己的功德不要说。“自赞毁他”是犯菩萨戒,那么赞人家,自己的功德隐藏起来,这是要做到的。“称德作赞叹”,赞叹人家的功德,赞叹他,这样子鼓励人家作好事,这是好事情。人家有功德你表扬他,人家做了好事赞叹他,那么人家就感到:“噢!做了功德,有功德大家会恭敬的,作了好事大家赞叹的。”他做了一个再做一个,再一个……,越做越多。如果他做了功德,你骂他一顿,他不干了:“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好事情,还骂一顿,不干了,再也不干了。”所以这对僧团是不利的,对整个不利的。这是一点。

  另外,“施恶语不报”,人家有不好的话过来,不要报。如果你以牙报牙的话,那这个僧团马上就不和合了。口和就是人家有恶语过来,你不要去回报他,就是人家在骂你就算了,跑跑开就完了,不要两个人对骂起来。丛林的规矩是对骂的话,统统迁单,两个人一起迁单。那就说,他骂你固然不对,你骂他也不见得好,也是口恶,那就是不共住了。这是说施恶语也不要报。

  “有过展转谏”,假使有过失的话,互相地劝谏,这个上下座都可以。上座有过下座也可以劝,但是上座有过,下座劝的话不能“嗨嗨,你这个不对”,这样子不行的。你不是上座,上座对下座可以这么说,下座对上座要婉转一点,不能这样子态度粗暴的,是不可以的。这是如法亲,要如法地做。

  “学问互相教”,“学问”,哪个有长处的,都可以教。就是上下座也可以的,但是教的时候也要分轻重。上座教下座可以以老师的口吻教,下座教上座不能以老师的口吻教,这个都是要恭敬上座。“犯罪互悔忏”,犯了罪之后也是互相忏悔。“不作口四恶”,口的四恶——妄语、绮语、恶口、离间不要做,“骂訾等离间”,口四恶就是骂、恶口、离间,“等”就是包括其他的妄语、绮语,这些口恶不要做。

  这些条件就是口和的具体表现,无诤言,第一个“口和无诤言”,不要诤。我们佛教里边就是不要搞那些,世间法一样,吵架、诤。口和就是说有道理讲道理好了,不要争吵,一切事情都可以合理地解决。你自己两个人说不清楚的话,可以到上座那里或者领导那里解决这些问题,不要自己在下边吵起来,那个东西不好看。人家一看这个僧团跟在家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贵的,还供养你干啥呢?“我们在家的也不过如此,甚至有的家里还比较和睦一些,没有什么吵的,你们僧团里边跑进去吵了闹了,甚至于打架的话,那供养你干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我不吃不用给你用,你去打架去,哪个给你?”这个,不愿意了。

  “意和同僧事,谦卑心慈愍,不固执己意,不违逆众心。”这是身口意要和。身和、口和是表现在事相上的,“意和”就是内心的了。身口的表现也是内心的外边表现出来了,那么主要还是要意和,意和,身口皆和;意不和的话,身口是和不下来的。你跟他有冤的,一句话,你说得很轻,但是你心里有一个意思,他听了很重,明明无意的,他也会听了以为你在骂他,骂到你吵起来了。意不和的话,身口也不容易和。所以说意和,身口自然能够和。本来你跟他很要好的,一句话说错了,或者说重了一点,他也不会生气的;如果你本来就有讥嫌的,无意中你说一句话,本来不是说他,他听了就发脾气,这因为心里有一个疙瘩在里边。

  “意和”是怎样呢?“同僧事”,我们同是为僧众办事情。常住里边,既不是为你,也不是为我,都是为了僧团。那你吵什么呢?都是为了僧团的利益,正法久住,共同为僧团办事情了。

  “谦卑心慈愍”,自己办事的时候不要我慢,一切都是要谦虚为上。我们中国人,“满遭损,谦受益”,古代已经就有这句话,你一憍慢的话,决定要遭损害的,就是要倒楣的。谦虚就受益,谦虚的人,不会倒楣,他可以得到益处。一个碗,如果不满的,你甘露水加进去,它就接受,得益;如果满满的就加不进去了。我们学法也一样的,你肚子里把你过去的一套成见装得满满的,那你再好的甘露进不来了,一点也听不进去,听了半天或者是修了五年、六年,原来一碗满的自私自利的不正之见还是那么个样子,干净的东西加不进去了。一定要谦虚一点,把这些成见扫除,然后才能接受正法。这个《菩提道次第》一开始讲听闻正法的时候,固然讲经的人——依止的善知识要十个功德,而接受法的这个弟子也要成就法器,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要排斥自己的成见。你如果把自己的成见执着不放的话,你学什么呢?你跑来学什么东西呢?你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你不要学了嘛!你已经是无师智得到了,你不要学了,你成佛去好了。佛是无师智,你假使有无师智嘛,你成佛好了,你学什么呢?不要学了!

  “谦卑心慈愍”,心里要“慈愍”,一切诤论、不和都是不慈愍,那么你心里边慈愍的话,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和的事情。

  “不固执己意,不违逆众心”,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对的,“这个非要照我的办不可!”大家的想法有的时候即使不对,也不要说“你们不对,你们全都错了,要听我的才对”。海公上师讲到这里的时候经常举这个比喻:假使一个殿上(那是我们清凉桥的那个殿了),有的人要把一个桌子抬进来。那么当然,从正门抬进来是很好了,门又大、进来进门又容易,一直抬进来,中间摆起来,供桌上去就可以摆上去了。你固然这么想,但是抬桌子那些人,假使五六个人抬,你一个,一共六个人,五个人都说要旁边进去好,那你一个人“正门好,旁边不对……”,怎么怎么,吵起来了,五个人,他人多,吵了你也不便宜,大吵一顿也没有用。那么你就是,他们愿意旁边进去也可以嘛,就旁边进去好了,一样抬到中间摆起来,不过多费点力。他们愿意这么做就让他做好了,何必吵呢?大家和和气气把事情做好就对了。即使你是对了,他们的想法好象走了些弯路,只要把事情搞好,那么他们的思想搞不通,你就让他们,不要跟他们吵起来。所以这一点我们很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为自己对,人家不对,当场就开骂,批评起来了,那这些又不和了。所以你们要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存念在心,那很多的矛盾都可以避免掉了。所以不要自以为什么都是,一切都对的,即使人家有点错的,只要把事情搞好也由他去。你跟他辩论起来反而吵起来了,他也不安心搞了。你说他,他不抬了,“你抬得好,你一个人抬进去”,他们走掉了你怎么抬?一个人抬不动。

  (11B)这是“意和”。那么“戒和”,那就是从根子、从进一层的法上来说了。身口意,世间上也可以做到一点;戒呢,就是特殊的了,佛法里边的东西。

  “戒和不杂冗,如法作羯磨,犯者如律治,不恃戒轻人”,戒上边要和。那么几个具体的表现在哪里?

  “不杂冗”,就是你持戒,不要“杂”,不要“冗”,就是说本来这个做到这里就够了,你偏偏要过分;“杂”就是不纯粹。那么你假使这样子持戒的话,表面上持戒,夹杂着私心杂念,私心杂念掺了进去,或者是过分的戒禁取,就是不需要这样做的,偏偏要这样子做。我们说戒里边并没有叫你不倒单,当然你得了禅定,修到一定、好高的地步,到这个水平可以不倒单了。但是你偏偏就是一开始就要不倒单。有时候并没有叫你打饿七,真正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没工夫烧饭了,那就是为了修定什么的,可以饿两天。但是你现在没有到那时侯,你去打饿七,这个都是过分的一些,就不要做。

  “如法作羯磨”,作羯磨要如法,作羯磨不如法的话,容易产生斗诤。那么假使有犯了戒的,怎么办?“如律治”,根据律的规定如何对治。这个治就是处分,你犯了什么戒该怎么处分,假使犯了僧残该怎么处分,干了什么的该怎么处分,该舍的东西要舍掉。那就是要如法的治,不是乱治,并不是凭我的看法来惩罚人家,根据律的规定。

  “不恃戒轻人”。有的人自己能持几条戒,就看不起人家,“你看,我过午不食,我吃一顿,我不倒单,你们不行”。这样子弄的话,就我慢贡高。最后,第一是自己进不去了,不会进步了,已经高了、满了嘛,满了就进不去了;再一个就会增上慢,我慢生了之后就会产生很多的过失。

  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就是有一位,他持戒是比较精严,十分用功,而且很多人家做不到的做了,但是他就是凭这一点自己自恃。在这本书的《禅定品》后面有一个三十八恃,这是海公上师加进去的,不在原文里边的。三百零八页,三十八个恃。“恃”就是凭自己有某一地方殊胜的,就贡高我慢,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有害的。这是烦恼品里讲的,是属于烦恼的 38。他因为自己持戒,能够做到一些人所不能做的,人家也很多人凑合他、恭敬他,他就越抬越高,最后发展到怎么呢?在一次会供的时候跟海公上师两个公开地对抗,就是说海公上师……,因为他本来有这个成见,他说自己吃一顿,海公上师吃两顿;自己五台山亮膀子,他在五台山可以右臂露出来的,大风雪不怕,他年纪轻嘛,当然可以了,海公上师穿棉袄,他就看不起上师了。结果有一次就爆发出来,跟上师对抗起来了,最后下场很不好。“不恃戒轻人”,不要以自己持戒就看不起人家。

  这是戒和。最重要的是“见和”,见解一样的话,其他的东西都会和,见不一样的话,那是斗诤不可避免。

  “见和理同解,正真净不违。”“见和”,就是对这个道理,大家的看法是一样的,同样的观点。“正真净不违”,这个“正真净”,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可以做参考的一些东西,在《菩提道次第科颂》四十四页,讲般若里边 39。“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什么叫“正真净”?什么叫“正”?就是正知。什么叫正知?远离颠倒。颠倒呢,“常乐我净”就是颠倒想,远离的,这叫正知。“般若者真见”,如实地见,“不观梦幻实”,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如梦幻泡影,你认为是实在的。我们讲中观就是讲这个。一切法本来是如幻地显现,没有自性,你执为实在的有的,有自性的,有实体的,那就是不真的见;反过来,能够知道它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不变的自性的,那就是真见。“般若者纯净,我相尘垢离”,什么叫“净”?没有我,离开我的,把“我”这个尘垢去掉的就是净。所以说一般般若里边“正真净”就是这三个东西。远离四颠倒的是正;不观梦幻是实的,这是真;不掺我的,这是净。那么这个是般若的空,有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说正真净就是指这个东西。

  “正真净不违”,般若的空性、般若的知见不要违背。我们说般若的空性,正真净,固然是一切法的空性知道,但是并不是说一切法什么都没有了,成了一个断灭空,也不是那回事。因果还是如如不虚误的,我们《上师供》经常讲这个“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固然,一切法自性是空,但是因果缘起却是一分不差,不要说以空来遮掉缘起,也不要由缘起抹杀掉空,这是执两边了。我们要中道,就是说,既不是因为有如幻的缘起而忘了空性,又不是因为空性而抹杀了缘起,“缘起性空”两个东西就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是一个东西两面观,从它的自性看它是没有自性的,是性空;因为它没有自性,因缘和合就有如幻的现象出现,就是缘起。这两个东西,不要把它拆开,执了一边,一个是执有,一个是执空,都是错误的。执空比执有还要厉害。

  我们汉地经常有这个话“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40,有见如须弥,你执有,很多很多有的见跟须弥山那么大,你因为执有不能出生死,但是,执有知道因果,害怕恶道,你还会造善,人天福报还能得到。如果你执空的话,一切法都是空,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涅槃也是空,生死也是空,都是空的,地狱是空,天堂也是空,都是空的,无所谓。那就糟糕了,那是恶取空。这个恶取空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呢?就是恶趣,必堕恶趣,决定到恶趣去的空,这是断空,断空是最危险的。断空起了芥子那么大一点点,比执有的见跟须弥山那么大还不如。你说份量很轻嘛,只有芥子那么一颗,它有须弥山那么多,怎么还是它好啊?就是它好,他还能得到人天福报,你坏了因果之后必下地狱。我们学法就最怕堕到顽空、断空。断空进去之后呢,因果都破掉了。

  我们讲这些公案,“野狐禅”就是这个东西,经常要讲的“野狐禅”:一个禅师在那里给人家讲经,人家问他:大彻大悟之后还有没有因果?他说:大彻大悟之后是不落因果了,得了空性之后因果管不住了。结果因为这句话说错了,他本来修持很好,就这一句话说错了,堕入野狐身,五百世不能超脱。后来这个地方又来了一个禅师,这个野狐很痛苦,这个禅师很有名,它就问他,说他以前说的大彻大悟之后不落因果,这个话到底对不对?禅师说:“怎么不落因果呢?不昧因果啊!大彻大悟之后因果还是丝毫不错的。”结, 果它开悟了之后,当下野狐身就脱了。他还是一个很讲修行的禅师,就是知见错了一点点,尚且不免要堕五百世的野狐,碰不到后来的那个禅师还脱不了身呢。那么如果你行持不如他的话,那不是畜生的问题,恐怕是地狱的问题了。41

  “正真净不违,善符合法印”,我们的见要符合佛的三法印或者是实相印,三法印就是实相印: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无我当下就是空,那么一切法实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从无常进入空、无我。实相也就是这个东西。一个东西三面观,不要把他拆成两个,以为实相印是大乘,无常空无我是小乘。这个,现在很多的法师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无常跟三法印是一个不是两个,没有大小乘之分。宗大师也说了,大小乘证的空性是一样的,就是菩提心有没有、菩萨行修不修的问题。如果发起菩提心、修了菩萨行,你证了空性就是大乘的见道;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只是出离心,你证了空性是二乘的见道。所以空性是一个,大小乘分别在菩提心、菩萨行。

  那么我们说一切法,心里的观点都要符合法印的,你说这个话合不合佛的法印?不管你实相印也好,三法印也好,都要符合。反过来,不符合法印的就是邪见。般若是正真净,是正的。那么不符合般若的,不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看就是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去观察一切宇宙的事情,绝对符合法印的——那么假使不符合的就是邪见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那个话,般若很深,我们把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拿来,前面的很难,很难也好懂,后面止观章,尤其讲毗钵舍那,那实在不好懂。跑马山有句话“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这个学止观比背石头还要恼火,还要难。法尊法师到西藏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的人一大堆,人多得不得了,因为《菩提道次第》是学法的一个重要论典,宗大师的一个代表作,大家都要听。听到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止观章讲完了,毕业了,一个——法尊法师(笑)。那就是说这个止观章不是好学的,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很多人都有,你去翻翻看,毗钵舍那那一章,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不好懂的。那么不好懂,你般若掌握不住,法印搞不清楚,怎么办?依戒!这个我们讲过,戒就是从般若里边流露出来的,依戒走,你不会错,不会违背般若。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就会跟般若背道而驰的。所以一切魔都是破戒为先,他要你入邪见入魔道,把你戒先破掉,你不依戒了之后,你就脱离般若了,那就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你依戒的话,你还在般若的框框里边拉不走。所以说这个戒很重要,不要轻于事相,事相跟理是一致的。以理坏事,以事坏理,都是执一边去了。我们不要执一边,学法要学中道。

  这是见和,见解大家要一样。这很难做到。我们说一个僧团里边得一个见解的很不容易,因为各人先入为主的见很多,要经过磨练,慢慢地才能达到一致。这个磨练还要自己下工夫,还要自己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可以吸取那些如法的见解。如果你自以为自己满足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对了,那好的东西你接受不进去了,那永远见和不了。我们说,不管你哪个派,佛教的最终标准就是中观见。我们说格鲁巴——黄教固然是以最高的应成派中观见地为正知正见,那么禅宗和国内的其他宗派也是要达到最高的中观见,天台宗也不离开中观。那就是两个门进去,空门进、有门进,总是最后达到的那个中道——中观,能达到这个,见就和了;如果达不到这个,要向这个方向趣入,大家谦虚,也可以保持和。如果你执自己的为对,人家的不对,好的也吸不进去,那见永远和不了。

  那么怎么和不和?看也看出你是不是“正真净不违”的。你是符合法印的,这样就见和得起来;如果你对正真净两个合不拢,不符合,对法印也不符合,那和不了了。如果你和的话,决定是一个见,不会第二个见的。

  “利和如法分”,最后是利养的问题了。“如法分”,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假使我们说一件衣服,五个人分,绝对平均主义——把它剪开来,一人一块,这是糟蹋施主财物!该怎么分呢?一件的话从上座分起,先给上座,以后来了,第二上座第三上座一个一个挨下去,不能说“裁了五块,大家一人一块”,这个是不对的。如法的分,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分。

  “羯磨事不背”,要作羯磨的时候,不要违背事相——就是事情不要违背。

  “僧利不回己,六法以相亲。”僧团的利养不要拿到自己来,我们比丘戒就有一条,犯戒的!僧团的利养你不要转到自己身上来。是供僧的就供僧的,你不能说自己拿去了,也不能说这个人想供僧,你说:“哎呀!供僧有什么大利益呢?你要供养如法修行的人才好,你供他一百个不如供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哪个是如法修行的?说了半天就是我,供养我好了,把人家——“对对对,我供养你的功德大”,好了,把这个本来供僧的钱供养你了。这个不对啊!你犯戒了!而且还有邪命在里边呢。

  这个就是说讲杀戒的摄修最后是归入六和,有了六和,你瞋心都起不来了,你怎么还杀呢?所以僧团里边的标准依六和是我们要求做到的。我们这个僧团也开始要求大家做六和,知客师、纠察师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要依六和的标准来看;每一个人也要自己尽量做到六和,自己看看身和不和、口和不和,说起话两句话就抬杠子的,你口就不和,那你是六和没有做到,那就是自己有欠缺,要好好改。身不和、口不和还好办,那些意不和、见不和的更难改了。见跟意比起来,见更难改,见和了意才会和,见不和的话,意也和不了。这里边是有辩证关系的。

  下面是妄语戒,妄语戒更长。

  这四个“摄修心要”,要求大家都要背。这个不是说我讲了之后非要你背不可,好象是表示给你们一个压力,不是这回事。你们修行必需要的东西了。如果这些你修行做不到,你还修什么行呢?这是起码的要求了。你如果背也背不下来,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你说“我修行,如法而修行”,如什么法了?法都没有,你照什么修行?这个是最基本的东西,经常要把它忆念在心,才可以如法地做起来。你就是背下来也不一定做得到。说个老实话,你背得滚瓜烂熟的话,做起来是不是行呢?但是你不背的话你根本就不能做了,知都不知道你怎么做?所以说第一个要求是背,第二个要求是做,这两个是要连贯起来的。不是说背了就算数,也不是说不背就能做,不背做不到的,背了之后还要求你再进一步做。

  乙四 妄语戒摄修

  丙一 五 语

  如来真实语  各各不诳异  离世间理想  忖度虚构画

  是名为真语  依戒定慧学  此行堕染污  此行得清净

  如言行不虚  是名为实语  现量第一义  真谛十如等

  如来随自语  是名为如语  世尊见言见  知闻言知闻

  现实有不虚  是名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  自语不相违

  四十九年说  初中后一贯  大哉十力尊  无说说种种

  契机施悉檀  三藏语一致  是名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

  五语心常念  说必引义利  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

  逢兴盛庆悦  赞施问戒定  放逸者谏诲  念无常精进

  于学修有疑  决择开正知  邪倒恶见生  方便使入正

  说制戒缘起  犯戒引还净  说法依法印  圆满据三支

  不作无稽语  传语街巷论  若初修行人  说断障盖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调柔  说谛理相应  愚者说更殷

  这是“妄语戒摄修”。妄语戒摄修更长了一点,但这都是重要的东西,也不见得很长。妄语,——先来个标准,佛的五语先告诉你,你照佛的五语做,那绝对没有妄语的。

  “如来真实语,各各不诳异,离世间理想,忖度虚构画,是名为真语。”

  先说佛的五语之一,第一个“真语”,如来的话是真真实实的话,真真实实的话主要是超出世间上的那些虚妄分别、忖度构画。世间上都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想了半天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结果呢?都是世间的知识,跟实际上是不符合的。科学里边有很多事情现在证明是不一定正确,某一时候执着得非常之严格,一定是非此不可,但是后来更新的科学出来了,就感到前面里边不是那么死板板的。这些东西我们学科学的人都知道,世间的思想都不一定是那么正确的。

  我们为什么说世间的思想不正确呢?因为世间的观察,一般说都是根据实践来的,理论是从实践里提取出来的,实践靠眼耳鼻舌身体这五个官观察的客观现象。第一眼睛,观察的是不是绝对正确?这个,深的我们不说,一切法执实的性,没有自性,你看起来都有自性的,那这个根本就错了;再一个,我们眼睛看的是光波,红内紫外的光都看不到,只看到这么一段一段的光波,你能说你这个是真理吗?耳朵也是一样的,听到的声波的频率,高的你也听不到,低的也听不到,只听到那么一段一段,鼻子闻到、身子碰到的,都是有局限性的,不会是绝对真理的。一样的一条河,鬼看起来是脓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起来是琉璃,那就是客观的东西在各人的意识里边反映是不一样,你怎么说这个客观的科学是绝对正确的呢?何况你还有一个执实在的执着在里边,一切法本来是如幻如化没有自性的,你说都是有自性的,凡夫哪个说东西没有自性的?都有自性的。这些东西执在哪里,都是错误的因素。所以说以世间的眼光看问题都有错误,都有诳——欺骗性。

  我们在汽车上或者火车上,车开的时候就看到树往后倒;一个云,风吹的时候就看到月亮在跑。这都是欺骗眼睛的东西。一根筷子放在玻璃杯里边,倒一杯水,就看到筷子是断掉的、弯曲的,这都是眼睛骗人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以世间的知识看问题,得的结论就是“虚幻构画”,不真实的。

  如何才是真实的话?因为佛是超脱这个世间虚幻理想的,那么这是“真语”。

  第二“实语”:“依戒定慧学,此行堕染污,此行得清净,如言行不虚,是名为实语。”这个实语就是说依戒定慧来修,这个样子修行——这样子的行动要堕染污的、这样子的行为是能够得到清净的,这个佛如实的跟你说了,一点也不错、不虚的,这叫实语。就是说我们修行依戒律而修,决定会能够证果证道,能够得到什么果,某一个中间什么站口、什么里程碑,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这样子做,会得到什么成效;反过来,你烦恼起业造恶,又会得到什么果?地狱、饿鬼、畜生!讲得一点也不错,“实语”。

  “现量第一义,真谛十如等,如来随自语,是名为如语。”

  这是胜义谛、第一义谛,依现量得到的。我们以比度得到的是比量,当下直观得到的叫现量。这个现量是佛的现量,不是我们五官的现量,五官的也是现量,这个现量是假现量,真正的现量是佛的智慧,无分别智得的现量,这个现量得到的呢,一切法的空性,就是第一义谛,真谛十如。这些都是佛亲自证到的,随自己所证到的说的,所以叫如语,如佛亲自所证到而说的——“如语”,这是第三个语——“如语”。

  第四个,“世尊见言见,知闻言知闻,现实有不虚,是名不诳语”,看到的就说看到,没有看到就说没有看到,听到就说听到,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没有不实的话,叫“不诳语”,没有欺骗性的。诳语就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明明是心里知道的这个,却说那个,这就是虚诳语。这是“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自语不相违,四十九年说,初中后一贯,大哉十力尊,无说说种种,契机施悉檀,三藏语一致,是名不异语。”

  第五是“不异语”,五语的最后一个“不异语”。佛说的法广无边,我们单是看看大藏经,就看得吓人,那么大一堆都是佛说的法。这还是说了一点点,没有说的跟大海水一样,佛说了的才跟牛迹水那么多。那么佛说的教法是多得无边的多,但是这些无边的教法,没有一句话自语相违的,都没有违背的,都是一个,体系一贯的。“四十九年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初中后一贯”,都是没有矛盾的。但是有的人,我们看看,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赞叹出离,一会儿诃责小乘,好象是矛盾的。这个就是要看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了,对那些才发心的人,他贪着五欲的,当然说出离、清净了,他才能进道;对那些执着声闻自利的,他以此为满足了,当然诃责他了,你但求自利,利众生的事还没有做到,成佛的广大利益你还没有得到,不能以此为足。那就是看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话里边好象是不一样,实际上目的是一个,最后都是达到成佛度众生的最高目的,所以是一贯的。但是你如果不会看经,就看得来矛盾百出。

  我记得以前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一个欧洲人写的,什么人我记不起了,他说,佛的经说那么多,他研究下来是个大杂烩,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没有体系、没有中心思想的。——那是他自己愚痴,看不出来。我们旁的不要说,三藏十二部我们把它摄持起来作一个宗派,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把宗大师的《广论》看一看,基本上不会再生这个邪见了,说“佛的话是东说西说,好象不成体系的,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前后是矛盾的”,不会说了。因为宗大师的《广论》里边基本上把一个原则性讲出来了,为什么这时这么说,为什么那个时候又那么说,都基本上讲了,这本《广论》如果学通的话,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

  佛说的法,四十九年说法,初中后是一贯的。这“一贯”看出来了,你才是把佛的中心思想得到了,如果你看的佛经是东说西说、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的话,你根本没有体会,佛说法的密意,根本没有得到,就是执在文字上看问题。那么这个很不容易啊!说了那么多的法,都是一贯的,这伟大得很,“大哉十力尊!”“十力尊”就是佛,佛有十个力,佛的十八不共法里边,我们在《俱舍》里讲过,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这个“十力尊”就是指佛。

  (12A)佛是伟大得不得了,他“无说说种种”,一切法本来无可所说,四十九年说无说。四十九年说无说有两个解释,本来一切法不可说,但是又说了很多,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四十九年说了很多,但是还没有说的更多,这个是佛的法。这两个意思都没有问题,都可以讲。这里说的“无说说种种”,本来一切法不可说,都没有自性,都没有相,但是为了对机,就说了那么多的法,“无说”,无可说中又说了很多。

  “契机施悉檀”,因为对机,佛就说了四个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这四个悉檀一般人都知道了,我们以后黑板抄一抄也可以,今天时间快到了,我们就不打开讲了)。他之所以“无说”之中说种种,主要是为适合各人的机,用四种悉檀来说,所以说了很多。而说了那么多呢,“三藏语一致”。经、律、论三藏,我们把佛说的话分成三藏。论,不一定是菩萨说的,佛自己说论——阿毗达磨也有的,那么律当然是佛亲自说的了。经律论三藏那么多,又分三大体系——经律论三个,但“语”都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这是“不异语”,就是一点矛盾也没有,前后不矛盾,中间也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讲佛的“五语”。“佛子应学佛”,我们说话,先来个最高的标准给你看,我们应该要学佛一样。“五语心常念”,这佛的五语心里一定要常常记住,就是我们说话的标准要学佛一样说五语。那么有些我们可以学了,有些我们还学不到,学不到,发愿,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学,要朝这个方向修,将来能够做到。真正做到不妄语,是要妄语戒守得最好,最高的标准就是佛的五语,那成佛的时候才最圆满。我们经常说的,一切戒真正绝对圆满的是成佛。我们都在学,所以叫学处,都在学,粗的先学,细的慢慢学,最后完全圆满了,成佛的。

  那么我们现在讲“妄语戒”,今天就介绍了佛的五语。我们做佛子的,应当要学佛一样,把五语经常要放在心上,常常念。今天就讲到这里。

 
 
 
前五篇文章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痛苦的因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内观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智者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修行者的深度与广度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盲人摸象

 

后五篇文章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智慧

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禅修法语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八讲

达亮文集:随缘人生

达亮文集:难忘慈母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