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三 如理实见 正信稀有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三 如理实见 正信稀有分

 

  金刚经注疏三 如理实见 正信稀有分

  如理实见①分第五

  [古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②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③。”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解]

  ① 如理实见  佛说小乘法,说名相,说因缘,都未说到实处。这部经说大乘法,直说实相,实事求是探寻真如之理,就是如理实见。

  ② 身相  身相包括色身相和识身相。色身指人的躯体,包括身体的结构、长相和仪态;识身指各人的思想认识。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体即是法身,所以无相。

  ③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如来”本是一个抽象的、或说是玄虚的概念,没有色身,识身也很抽象,没有人能说得清其具体内涵。可以说如来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说即非身相。

  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教十分注重修禅。释迦牟尼出家后,先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从阿罗兰仙修习无所有处定,又从郁头兰仙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后来在树林中苦修六年,最后到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得道成正觉。佛初成道时,于如幻三昧中,见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名为染欲、悦人、可爱,脱得半裸,又歌又舞,佛心不动,幻相瞬即隐退;又见魔兵张弓搭箭射来,利箭到佛跟前,都成了洁白的莲花。《圆觉经》中,十二位菩萨向佛问义,全经都以问答形式阐述修习至静、观幻、寂灭的道理和方法。《楞严经》全经说的就是一件事,三摩提(即三昧)妙修行路。三摩提,即是起幻观幻、即幻离幻的修行法。佛传给摩诃迦叶的心印《楞伽经》全经都是说如幻三昧。如果知道了这个事实,读大乘经典,便有可能离筌得鱼,离言入义了。若不然,只用逻辑思维的世间智阅读阐述不思议的如幻三昧的章句,轻则一头雾水,重则目瞪口呆。在如幻三昧中的一切相,都是自己妄心生出的虚妄相。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前来依问正答,自下因答断疑。正答即标宗略说,断疑即开宗广说。

  然体有三:一正教经,二正行经,三正果经。教是章句,行是六度,果是三身。今先约正行断疑。疑曰:若住相行因,可感有相之报。忘相行因,应得无相之果。云何世尊本行忘相之因,今得有相之果?果既有相,则因非无住明矣。佛欲断此疑,故为断问:身相即三十二相,可以妄中之身相,见真中之妙体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承力奉答。身相是妄,如来是真。不可依妄以观真体也。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晓不也意,身相即非身相。略有三义:一由聚,二由相,三由性。由聚者,身相以邻虚为体,九微十微为聚,约方分以扸之,度邻虚而必尽也。由相者者,身相以有为为体,生等八法为相,约前后以推之,极刹那而自坏也。由性者,身相以境界为体,以分别性为性,约无相以观之,入唯识而成空也。由此三义,不可以相观如来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答称佛心,佛更成其义也。凡所有相,则凡有生等之八相,皆是虚妄,不越聚等之三体。若见诸相非相,遣妄以入真,则见如来,证真以离妄。若然者,忘相行因是依真如所得之果,何关有相?不可见方便之相,以相为真,即以果谤因,疑因为住也。

  [白话]

  “须菩提,你想想,可以见到如来身相吗?”

  “不可,世尊,不可以见到如来的身相。为什么不可以?如来所说的身相,并没有具体的实在的相,说是身相,其实没有一般人所见到的身相的形象。”

  佛告诉须菩提:“所有的相,都虚妄不实。如果知道所见的相都不是真实的相,便见如来了。”

  正信稀有分第六

  [古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①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②。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③。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④,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⑤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解]

  ① 持戒 佛教大乘、小乘,各各宗派,都以戒律为修道的基础。《增一阿含经》以迦叶佛偈为通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楞严经》以杀、盗、淫、大妄语为四重戒。《楞伽经》和《圆觉经》都以贪、嗔、痴为菩萨根本戒。《六祖坛经·忏悔品》说:“戒香,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② 已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 持善心,行善事,就是种善根。专从修禅的角度说,狭义的善根,有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种。《六祖坛经·般若品》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佛者,觉也。自心无量众生,一一众生都自度成佛,就是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③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一切法,都是人们自心所生,诸法虚妄无实性,体性不实,其相便也不实。我、人、众生、寿者四有为法相,虚妄不实,离这四法相,不受其束缚,便说是无法相。但是,并不是没有这些妄相,又不能说现前的不是法相。执着非法相也不对,所以说无非法相。读经要离筌求鱼,离言入义。特别是对禅定中玄妙境界的认识,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去观察,去分析,不要偏于有或无、是或非的任一边。必须离有无相,离是非相。对如来所说的章句,也不能偏执。不执法相,也不执非法相,执哪一边,都说是着相。修习大乘,不能着有相、无相、是相、非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此法空也。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盖译人略之耳。

  ④ 取相 取,即是执着。取相,即是着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⑤ 筏喻 如来说法,随人们不同的根基,顺众生希望心,一步步把凡夫引入小乘,再从小乘引入大乘,在不同层次说的法,都未说到实处。《楞伽经》说:“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修多罗,即经典。佛所说法,像是给修行人过河的筏。想达到无上大涅槃,要过一道又一道,过无数道的河。过了一道河,如果背着筏赶路便是天下的大傻瓜了。心取法相,住而不离,不正是背着筏赶路的傻瓜吗?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言筏喻者,论云:如欲渡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自下次约正教断疑。疑曰:前说不住之因深而难行后说无相之果深而难得。未来世颇有得闻是经,信行无住之因,必得无相之果不也?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将立有以答之,先呵无以止问。故言:莫作是说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夫法身则无始无终,应身则有始无终,化身则有始有终。王宫初生为始,双树入灭为终,故曰如来灭也。如来灭后,初五百年解脱得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得坚固,后五百年多闻得坚固。此时虽多不信,然有信受之者。

  有持戒修福者 持戒者多是出家菩萨,修福者多是在家菩萨。智度论云:出家之人以尸罗为上首,在家菩萨以檀那为上首。

  于此章句 章言大分。前说不住之深因,此为一章。后说无相之深果,复为一章。句言委细,不住因中,不住色等之流。无相果中,相即非相之类也。

  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信行无住之因,必得无相之果。故言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善根有三:一无贪,二无瞋,三无痴。由此善根,于佛田中烧香散华,称名扬德,故言种也。不于一佛者,树因不浅也。已于无量者,植福久深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欲显信虽少而福多,故云乃至一念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证智是见亦是知。言知,明非肉眼之所见。言见,明非比智之所知。即是证智。知其名身,见其色行,故双言也。

  得如是无量福德 得有二义:一生。二长。本无今有。曰生。已有熏修。曰长。福德通论有三。一有量有。尽谓凡夫所修福。因心偏故有量。果有为故有尽。二有量无尽。谓二乘所修福。因不遍故有量。果无为故无尽。三无量无尽。谓菩萨所修福。因心遍故无量。果无为故无尽。信经所得之福即是第三。故言无量也。

  何以故 欲晓无量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下答意明:一由达人法二空,二由成取舍两行,所以生一念信心,得无量福德。此明达于人空,离人我四执也。夫我是自在之名,人为主宰之目,众生取续前为义,寿者以接后为能。此四同为人执,随用以立四名。离此四执,故曰无我等相也。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别本曰:无相无无相,此明达于法空,离法我四执。夫法相者是有法执。迷俗谛起俗谛法相,不出所取之境、能取之心。分别无相,故无所取之境;依他无生,故无能取之心。故云无法相也。非法相者,是无法执。迷真谛起,若真如约俗谛不可说为有法相,真如约真谛应可说为无法相。今明待俗有故言真无,有既坏故无亦遣,故云无非法相也。相者是亦有亦无。执迷非安立。谛起何者?初破俗有言非有,非有似是无。后破真无言非无,非无似是有。若尔,真如应亦有相亦无相。今明真如之体,异根尘之有,故不可安立为有相。异兔角之无,故不可安立为无相。故云无相也。无相者是非有非无。执迷言说起。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即应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若尔如来何所说?今明真如虽不可说,由佛方便故,或说为有相,或说为无相,故云无无相也。总而言之,真如非有故增益灭,非无故损减灭。非亦有亦无故相违灭,非非有非无故戏论灭。

  何以故 欲晓障尽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答意明法我执为因,人我执为果。人执即断故不生,法执即伏而不起。故论曰:但有无明,便无现行粗烦恼。若心取相,即法执上心,则为着我人执起也。此先总答,下别叙之。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此明有法执上心,即人执还生也。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此明无法执上心。即人执还生也。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次结成取舍两行。不应取法,不令执文以取义,即令舍文也。此示正闻相。不应取非法,当令顺文以取意,不可一向拨文为非法,复令取文也。此是实信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引喻显之。筏者为度故须取,到岸故须舍。修道亦尔。凭筌乎会理故须取,得理乎忘筌故须舍。执文为法是善心而尚舍之,若执文为非法是不善心,固须舍之也。

  [白话解]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世间的人,听到这些话句,能真心实意信受吗?”

  佛告诉须菩提:“ 这就难说了。我料想在我灭后,过五百岁,到那时,持戒修福的人,信受这些章句,如能实信不疑,确实难得了。真有这样的人,这人必定不只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种下善根,而已经在无量千万佛处种了善根。

  听闻这些章句,乃至一转念便生净信的,须菩提,如来全都知道、全都见到,这些持戒修福的人能获得这样无量的福德。

  为什么? 这些人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没有非法相。

  为什么?这些人如果心中有所取相,把妄想当成实有其事,便着于我、人、众生、寿者四有为相了。取法相,着于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取非法相,也着我、人、众生、寿者。

  所以,不应当执取有法相,也不应当执取非法相。考虑到在是法相、非法相这个问题上,人们容易偏执,如来常对比丘们作譬喻,把如来说的法比作过河的筏。法相尚应当舍,非法相不应当舍吗?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你可以不求生净土,但是你不能毁谤净土!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四 无得无说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五 一相无相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六 无为福胜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七 离相寂灭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二 大乘正宗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一 法会因由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佛教经典·白话文精选:禅宗七经白话解集序

白话佛经筏集:佛说疗痣病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