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7 七、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7 七、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七、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壹、定义 1) Atapi意即「精进」。 2) Sati意即「正念」。有两种正念(所有的正念都是善法,而不要和日常生活的「集中注意力」混淆在一起,这只是一种想)。 1.一般或世间的正念是以观察力(明觉)做任何善行-如供养僧人托钵的食物等等。 2.四念住修法中的正念是当下念住于观照的所缘,如身或心。 3) Sampajanna意即「清楚认知」。它总是与正念配合在一起的,例如,知道坐姿的是正念,知道这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正念正知配合在一起时,就称为「觉照力」,正念正知在经典中描述成「殊胜的救度功德」,用于成就正见和体证八圣道。以上a、b、c三点称为明觉或者是「三心」。 可以增进正念和正知的四种功德: 1.住在一个合适的地区或环境(如出生于有佛法的国家)。 2.亲近善知识(了解毗婆奢那修法的人)。 3.设定自己的方向(对于灭苦有坚定勇猛的决心)。 4.从前(前生)曾经积功累德。 4) Yonisomanasikara或「如理作意(yoniso)」意即「将个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上,用正确的理解知道它的因」。这也是指某些事物的实相。(见1.6.1节对实相的详细讨论) 5) Sikkhati(觉察力)能告诉我们是否已经偏离了当下。 贰、讨论: 1) 精进是断除烦恼(贪和瞋)的毅力,能帮助正念正知回到当下。 2) 和3)正念只知道坐姿,而正知能认知这个坐姿是坐的色身。 事实上是精进、正念和正知保持在当下观照色身。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因为有很多修行者以为“他们”在修行,但其实只是三心或明觉在修行的。 正念和正知去除贪和瞋-引发实相般若而破除无明(痴)。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是思慧,正念正知配合得恰到好处就会转变成实相般若(修慧),但如理作意仍然是思慧。 正念正知转变成实相般若时,我们会发现甚至连正念正知都不是「我」。正念正知只是一种心态,并且他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4) 「如理作意」是辅助明觉(三心)正确运作并防止烦恼(贪和瞋-喜欢和不喜欢)生起的法。 「如理作意」知道改变姿势是为了治苦,如理作意可以防止喜欢和不喜欢的增长。同样的,如果如理作意和明觉认知是坐的色身,然后感觉疼痛时,就不会厌恶疼痛,因为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从坐的色身变换到其他姿势时,如理作意会提醒你换姿势只是为了要治苦,这样就可以防止喜欢新姿势了。 如理作意是思慧:如理作意引导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就像带领一些人到稻田,一旦他们到了那里,正念捉住稻子而正知是割下稻子的镰刀。坐着时,如理作意引导三心,而三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如理作意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如理作意是由闻慧而得,而且最初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的也是如理作意,然后才是三心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 我们从早晨做第一件事到晚上睡觉为止都要用到如理作意。否则,正念正知可能就无法正确地运作。最初你是以闻慧认知坐姿是坐的色身,而这个闻慧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可以辅助正念正知正确地运作。 5) 觉察力提醒我们是否正念太强而正知不够,正念正知必须平均才能保持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