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一)

 

  到今天为止,我们《辨中边论》的课程,差不多快讲到一半。在这里,需要对大家作一个提醒:我们人的心理,一般都是事情开始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到了中间,心态就会开始疲厌、懈怠,导致最后不能圆满,这是内心不坚固的一个缺点。

  我们可以算一下这次听闻《辨中边论》的时间,一天平均下来,讲的时间差不多只有四十五分钟,假如这部论讲二十四课,那总的听闻时间只有十八个小时,连一天都不到。平常,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世间琐事当中,很快就会消耗一天的时间。现在只要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学到这样殊胜的论典,为什么不努力呢?不到一天,就能听到、学到这样的大论,在世间当中,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呢?剩下来只有半天的讲闻时间,并不是很累,希望大家珍惜因缘,把这部论的听闻作圆满。

  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上等者通过这次听闻,在智慧上决定会有一定的进步。中等者,虽然不能完全通达,但是以自己的恭敬心和信心,一定会在心相续中种下很好的善根习气。下等者,可能只是糊里糊涂的听过,这样就很可惜,就等于是进入宝山而空手返回一样。所以,同样是在听,但是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每个道友都要珍惜难得的因缘,尽可能的修集资粮。这是上课前对大家做的一个提醒。

  下面正式讲“安立粗细真实”的内容,昨天讲到胜义谛唯一是圆成实,下面再讲胜义的分类。

  癸二、其分类

  (胜义谛)亦三,谓义得正行,

  依本一无变,无倒二圆实。

  胜义谛也分三种,就是义胜义、得胜义和正行胜义。这三种胜义唯一是依靠三根本当中的圆成实安立,也就是依无变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这两种圆成实安立。

  1、三种胜义的含义。

  义胜义是一切所知义当中的殊胜,得胜义是一切所得果当中的殊胜,正行胜义是一切正行当中的殊胜。这三种胜义分别是指真如、大涅槃和圣者的正道。真如是出世间圣者殊胜智慧的行境,没有另外的行境可以超过它,所以真如最为第一,叫做义胜义。大涅槃是一切所求果位当中最为殊胜的果,人天善趣的果、小乘阿罗汉的果、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一到十地的果,都比不上大涅槃,所以大涅槃叫做得胜义。依靠圣道可以修证殊胜的解脱果,其它的世间道,不如理的外道,或者有漏的道,没有办法和出世间圣道相比,所以出世间圣者的正道叫做正行胜义。这三种胜义按照基道果来说,对于基的究竟本性安立为义胜义,对于无漏的道安立为正行胜义,对于无上的果安立为得胜义。这是按基道果的角度来讲的。

  2、三种胜义都是以圆成实安立。

  圆成实有两种:就是无变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无变圆成实是指真如,因为它是大无为法,在不净位、不净净位以及极清净位所摄的一切分位当中,都是没有任何迁变的,所以叫做无变圆成实。其它的法都是有生、住、灭三相的有为法,而且刹那刹那迁变不安住,所以都叫客尘的法。无倒圆成实是指真如的能境智慧,因为是无颠倒契入实相真如的缘故,所以叫做无倒圆成实。相比之下,其它的能境都不是无颠倒契入实相,都是属于“有者圆成实不见,无者二取反而见”的一种颠倒识。

  这样我们就明白,所谓的圆成实有两种,一个是无变圆成实,他是从所境真如的侧面安立的。因为凡夫以及学道的圣者,无学道的佛陀,前前后后没有任何迁变,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叫做无变圆成实。无倒圆成实就是指真如的能境的清净智慧,它的确就是无颠倒契入实相真如的一种境界,所以说这样的能境的清净智慧叫做无倒圆成实。没有一丝一毫颠倒都是契入实相真如的本性,所以叫做无倒圆成实。我们就明白,圆满成就真实性的圆成实它的反面要么就是有变化的虚假法,要么就是颠倒的一种心识。我们就知道,无变圆成实相反的就是遍计所执,然后无倒圆成实相反的就是依他起识,所以法要么就是从实相的正行,正面安立真实的体性,要么对它没有真实无颠倒趣入产生一种颠倒的境界,所以万法本来就不离开三自性的侧面。

  这样我们就明白对于无变圆成实,可以安立义胜义和得胜义;对于无倒圆成实,可以安立正行胜义。这样就是对实相和现相相同的一切能境和所境,安立胜义的名称。

  下面对于“粗细真实”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1、粗细:粗是指世俗谛,因为是二取心识的境界,可言说、可分别,所以叫做粗。细就是指胜义谛,因为是无二取智慧的境界,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细。

  2、二谛安立的方式:我们知道,二谛的安立方式有两种,这里所讲的二谛,实际是指以“实相现相是否相同”所安立的二谛。也就是,凡是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属于世俗谛;所以,实相现相不相同的能境就是依他起识,实相现相不相同的所境的迷乱法都属于遍计所执,但是需要了知,实相现相不相同的相分和见分是一个依他起识的两个侧面,这个时候就叫做不清净的依他起识。对于相分执著为能取以外的所取,所取以外的能取,或者别别安立种种的差别,别别安立种种的名称,别别的他体法的戏论,这一切一切都属于遍计所执,而且都属于颠倒的世俗谛。相反来讲,凡是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属于胜义谛。凡是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都是属于胜义谛上面第一点我们讲了粗细的差别,第二点安立二谛有不同的差别,二谛安立的方式我们知道有两种这里直接所讲的就是实相现相是否相同所安立的二谛的范畴。

  3、对于三自性安立二谛:按照这种二谛划分的方式,遍计所执、依他起以及圆成实的总相都是属于粗的世俗谛,其中遍计所执是假世俗,依他起是行世俗,圆成实总相是显了世俗。

  我们就明白了,对凡夫境界当中的三自性完全都是世俗谛的范围,一般认为三自性当中的圆成实肯定是胜义谛,这样是一种不决定的问题,因为凡夫分别心的境界当中,圆成实的总相都属于世俗,而且是显了世俗,依他起就是行世俗,遍计所执就成了假世俗。

  从反面来看,①假如遍计所执是胜义,那凡夫分别心的现相完全都是遍计所执的人法二我,这样就应成凡夫心前遍现胜义的过失,又应成迷乱识是圣者智慧的过失。②假如依他起识是胜义,由于依他起识是迁流不住的生灭性,这样就应成胜义是有生灭的有为法,或者在成佛时,虚妄分别消尽,这样就应成成佛时胜义消尽的过失。③假如圆成实总相是胜义,那就应成胜解行地的菩萨已经见道的过失,或者由于圆成实总相只是以分别心执取的影相,落在二取当中,假如圆成实总相是胜义,那就应成胜义可取可缘、胜义是二取境界、分别心不是虚妄等等的过失。

  所以我们就知道,遍计所执是假世俗,依他起是行世俗,圆成实的总相完全是显了世俗,如果这三者某一个安立为胜义都有过失,所以就可以讲这三个都是世俗的范畴,因为不是实相现相相同的出世间的能境和所境的法,所以都属于世俗谛,所以无论是假世俗还是行世俗以及显了世俗,没有任何差别,统统都属于世俗谛,如果安立胜义谛,不但没有办法真实安立无垢的宗派而且有种种的过失,上面讲的那样的推理,我们就会明白,这些都属于世俗谛,所以我们就说,通过上面这样种种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理论观察,这样就明白,必须成立遍计所执、依他起识和总相圆成实都是世俗谛,为什么呢?

  通过反面的推理,也必须成立遍计所执、依他起识和总相圆成实都是世俗谛,都是属于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境和所境。分开来说,实相当中本来不成立的二我现相,就是遍计所执;不是真如自相的分别心所取的总相,就是总相圆成实;能变种种假相的现基,就是依他起识。以比喻来说,比如把白色海螺见为黄色,黄色现相不是白色的实相,在这样现相不同于实相的时候,不论是现相的遍计所执黄色,还是现基的错乱眼识,或者没有现见白色、只是以第六意识作意而现的白色影相,这些统统都是具有遮障性的世俗谛的范畴。

  与世俗谛相比,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境和所境,唯一是指胜义谛。世俗谛是欺惑性,胜义谛是无欺惑性,有这样的差别。这个无欺惑的胜义唯一就是圆成实,从能境上讲就是无倒圆成实的智慧,从所境上来讲就是无变圆成实的真如。在现相和实相不二的时候,无倒圆成实的境就是无变圆成实的相,这就是清净大涅槃的境界。在这时,遍计所执的二取现相完全隐没,唯一显现无二取无变圆成实,这就是大乘所讲的殊胜转依。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当中说:“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满成。”又说:“第二由无现,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悉皆不见故,此是此即明,无所观无表,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无分别智相。”又说:“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所以,无二取的无变真如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无分别智,就是这里讲的胜义谛。

  辛四、安立极成真实

  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

  首先解释世间极成和道理极成的含义,然后说明对于三自性如何安立极成真实。

  1、两种极成的含义:

  ①世间极成:全称叫做以世间名言极成。世间仅仅是随假立名言的方式而共同称许的,这样成立的方式,叫做世间极成。比如,汉族人都共同把脚下所踩的坚固有事,叫做“大地”,这个大地就是一切汉人共同施设的名相。每个汉人,从小老师就会教他“这叫作大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串习之后,以串习力一见到这个坚固的有事,就由义取名,执著这是大地,如果有人说这是天空,那决定不能成立。就像这个比喻一样,其它一切世间名言安立的方式,都是在假立之后经过串习,世间都共同执著、一致认同,这样成立就叫做以世间名言极成。

  ②道理极成:就是通达道理的智者们,以现量、比量、教量三量的方式安立某个意义并且如是极成,或者以作用道理、观待道理、法尔道理三种道理的方式安立某个意义并且如是极成,这叫做以道理极成。

  ③两种极成的差别:主要是在成立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前面的世间极成,不是以某种道理来成立,仅仅是大家按照规定的名称都一致承认而已,这叫做“约定俗成”。后面的道理极成,是以三量或者三种道理而决定成立,没有不成立、不决定以及相违的过失,所以是极成。这二者的差别就是,前者只是以世间名言而共同承认,后者是依靠三量或者三种道理而成立。

  比如,对于能够支撑横梁的有事,安立柱子的名称,这是以世间名言极成;而安立柱子为大空性,就是以道理极成。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一个仅仅是世间共同称许而安立起来的,另一个是通过道理而安立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世间极成和道理极成的含义所有假立法的名相的方式,只有这两种。我们这一生所学过的一切名相当中,都决定是以这两种方式来极成的,一部分名相是以世间名言极成,比如天、地、人、口、手等等;另一部分是以道理极成的,比如“有漏是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如来藏”、“大空性”“大涅槃”等等。

  2、对于三自性如何安立极成真实

  从两个角度来做解释:

  ①仅仅从遍计所执的角度安立世间极成,依他起和圆成实是以三量的方式道理极成。

  具体来说,对应我们根识前林林总总的显现法,对每一个显现法都取一个假立的名称。比如,对于我们经堂当中的显现法,施设这是经堂,这是法座,这是话筒,这是柱子,这是唐卡,这是佛像,这是花等等,这样以世间极成的名相,都是一种遍计所执的自性,也就是在显现法上本来没有一个名称的自性存在,所谓的名称,唯一只是以我们的心遍计所执的假名。

  接下来,依他起和圆成实这两种法相,是以三量的方式极成的。也就是从现量、比量和教量来衡量,一切世俗的万法决定是依他起识的一种自性,它的胜义法性决定是圆成实的自性,这是以三量极成的,没有任何理论能够妨害。它是道理极成,不是不成立,不是不决定。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他推翻。古代要这样成立,今天还是要这样成立。

  ②世间极成仅仅是从遍计所执安立,诸佛菩萨的经论当中安立的是论中诸极成,论中诸极成从三自性各自展开也可以安立众多。实际上,一切论典当中所说的法相,归摄起来就是宣说三自性。相反,从三自性每一个展开来,就可以安立轮涅万法的法相,广说起来无穷无尽。比方说,一部《瑜伽师地论》当中,有数目繁多的法相,这样都是从三自性展开来安立的,而且都是以现量、比量等的方式成立的,这些都是论中诸极成的法相。

  或者说,八十卷的《华严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名相,实际上也不离开三自性,都是在三自性展开的各种差别义上面安立不同的名相。这些以三自性可以统摄的无量法相,确定都是以三量的方式决定成立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佛陀无误了知轮涅万法的大智慧,从佛陀智慧大海当中流现的三藏十二部,字字句句都是以道理极成的,字字句句都是在讲极成的真理,都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所以说佛经的价值远远超出世间书籍,极为尊贵。

  在佛涅槃以后,佛的大弟子将要结集佛陀四十九年当中所说的法,四面八方的众生都聚集在一起。多闻第一的阿难升上高座,披上如来的法衣,大梵天玉捧着七宝盖,盖在阿难头上;帝释天进献七宝案,放在阿难面前,阿修罗王拿着七宝香炉,放在阿难案前;他化自在天王进献七宝几;魔王波旬拿着七宝拂,进献阿难,仍然和帝释站立在左右;四大天王,靠在高座的四个脚旁边,作侍卫。结集完成时,阿阇世王写成经书五本,梵王写成三本,帝释天王写成七本,娑竭罗龙王写成八万本,都是以金银七宝做材料来写经的。所以,佛陀的经典都是以理极成的至言,连诸天诸仙、梵王帝释,都是这样恭敬顶戴。为什么呢?它不像世间极成,世间极成只是世间共间称许成安立,安立名字以后串习,串习以后看见之后说这个名字,通过这个名字可以拿那个东西,只是这样一种共同称许串习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佛经当中安立的,确确实实是以道理极成的。所以很多仙人,很多国王,很多天人对佛经恭敬顶戴,原因就是它字字句句都是讲殊胜的道理,佛法就是讲一切一切万法的实相的真性,而且都是可靠的道理来作描述。所以我们就明白,很多诸佛菩萨的经论当中所讲的这些跟世间的词句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一般的世间的词句不相应佛法的术语,对我们相续当中树立解脱的正见,树立戒定慧的功德没有很大的力量,没有什么加持力。但是佛菩萨以及过去的祖师们,他们的经论以及教言等当中讲的,确实跟佛法的甚深意义特别特别相近的法相名词,所以以他们不共的愿力,不共的加持,运用这些法相名词来描述万法的自性,讲实相的面目,这些是很直接的,很直接就可以了知的。所以一般世俗人说白话来讲佛法和按照佛菩萨的经论讲佛法的甚深意义差距是非常大,一般的世俗白话,白开水,没有什么加持的。但是佛菩萨的大经大论里面的这些佛法的法相名词,讲佛法的种种的体相,种种的自性,种种的实相的侧面,都是有一种不共的能力。一般,现在人说十句话和过去大德一句话,这些力量,肯定是佛法的一些名词,或者大德们的经典、论典、引导文当中留下来的金刚句来指点心的本性非常直接的,所以说诸佛菩萨的经论当中安立的法相名词,都是通过道理而极成立的一种殊胜的法。我们从道理极成这个角度,也可以明白诸佛菩萨的经论都是清净无垢的,以这样契理的经论,决定能够让众生获得法眼,所以是最为尊贵、最为难得的宝典。

  辛五、安立净所行真实

  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

  “净所行有二”:就是净智所行的种类有两种——烦恼障清净的净智所行、所知障清净的净智所行。

  “依一圆成实”:就是净智所行,唯一是圆成实,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不能安立是净智所行。

  为什么说净智所行唯一是圆成实呢?

  因为如果圆成实不是清净智慧的行境,那说明清净智慧的行境不是实相,这样就不能安立为清净智慧,因为现相不是实相,只能说是虚妄分别。从正面来说,在净智现前的时候,决定现前的就是实相,决定是现相和实相相同,所以净智所行唯一是圆成实。

  比喻:比如,以眼识看白色海螺,假如是清净眼识,在眼识前所现的颜色应当是真实的颜色,假如所现的是黄色,那就不能成立是清净的眼识,所以,清净眼识的行境只能是海螺的实相。

  为什么说遍计所执和依他起不是净智所行呢?因为清净无分别智慧生起的时候,虚妄分别决定不会同时生起;这样现基依他起识不起,二取决定隐没,清净智慧的行境决定是无二取法性圆成实。

  辛六、安立摄受真实

  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

  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

  首先解释五法,然后宣说摄受真实。所谓摄受真实,就是在三自性当中摄受五法的真实性。

  1、五法:所谓五法,就是名、相、分别、正智和真如。

  名:就是柱子、瓶子等名称。

  相:就是名的施设处,比如具有撑梁等作用的显现,是柱子名称的施设处;鼓腹的显现是瓶子名称的施设处。

  分别:就是八识聚。

  正智和真如是一对:正智是真如的能境,真如是道谛缘境的法界。

  在这五法当中统摄了一切法。按照《楞伽经》来讲,这五法实际上是统摄一切大乘法义的纲要。

  2、摄受真实:(回到颂词)

  论中说到:“名摄于遍计所执当中,相和分别摄于依他起当中,真如和正智摄于圆成实当中。”为什么可以这样以三自性摄受五法呢?因为名字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并不是在诸法上面实有名字的自性。比如对于同一个具有撑梁等作用的显现法,汉族人假立“柱子”的名字,藏族人假立“嘎瓦”的名称,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又安立其它的名称,在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当中,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字,还有,对一个人来讲,他在家的时候有俗名,出家的时候有法名,法名也是某个上师面前取这个法名,在另一个上师面前求那个法名,到哪一个地方的时候叫很多不同的名字。到了家里的时候,父亲叫的名字也不一样,母亲叫的名字也不一样,什么老二,老三,或者说哥哥,姐姐,变成了很多很多的名字,所以对一个人安立十个,二十个名字,或者说求一个灌顶授一个法名,再求另一个灌顶再授另一个法名,所以可以了知确确实实这个名字完全都是分别心假立的,在一个人上面本来不存在的,但是习惯了,串习了以后,的确,你的名字给他说了,就好像不对了,他的名字给你了感觉对不上号一样的想法,其实这是习惯的一种,确确实实,前面你有俗名的时候,叫你都是说怎么怎么样都可以回答,或者让你走就走,让你过来就过来,让你睡觉就睡,让你起来就起来,一个名字把你不自在的方式让你坐啊、行持,后来出家得了法名以后,原来叫原来的俗名的时候像死了一样的,感觉这个没有一样的,然后开始叫出家的法名,这个时候一叫法名更高兴,什么事啊,我过来啊,这样那样,这样一个假名,不观察的时候遍计所执就是这样在迷乱心识前起颠倒的作用,但是在真正的智慧力观察的时候,名字都是假,立的,就给你取一个石女儿的名字也没有问题,对你取一个魔王的名字也没有问题,对你取一个释迦佛的名字也一点没有问题的,一点没有差距的,这全都是假立的,所以这样一看我们就知道,五法当中的名字肯定是属于遍计所执的,遍计所执就是假立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这个名字也是同样的,这些详细的理论法称论师在《释量论》当中讲得比较具体这说明名字都是以心假立的,属于遍计所执。相和分别是属于依他起识,因为一个心识的生起,本来就有见和相这两分。如果不带相,怎么能安立取相的识呢?如果没有明见,怎么能安立相呢?所以见和相是不可能脱离的。既没有离开见的相,也没有离开相的见。孤伶伶的一个见或者一个相都是不成立的。分别就是见分,见分就是指八识聚,也就是这里说的分别。所以,“相”和“分别”实际是同一个依他起识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很多唯识的论当中讲见分和相分实际上都是无二的一个依他起的自性,所以,弥勒菩萨这里也就讲到五法当中相和分别以依他起归摄的,所以,相和分别摄于依他起识当中。不了知唯识的人,就把这个见和相二分执著成别别的能取和所取,这是错误的一个观念。这就像是把一个圆球切成两块,分开的两块都不圆了。

  真如和正智以圆成实摄受,因为真如实际就是无变圆成实,正智实际就是无倒圆成实。

  辛七、安立差别真实

  流转与安立,邪行依初二,

  实相唯识净,正行依后一。

  首先要知道,差别就是指七种真实——流转真实、安立真实、邪行真实、实相真实、唯识真实、清净真实和正行真实。而所谓安立差别真实,就是从三自性当中分出七种真实的真实性,也就是论中所说:“流转真实、安立真实、邪行真实是依于初二种自性——遍计所执和依他起,实相真实、唯识真实、清净真实和正行真实是依于后面一种自性——圆成实。”

  1、七种真实

  ①流转真实:就是轮回无始以来不断流转,这种流转的状况真实不虚,所以叫做流转真实。

  ②安立真实:就是苦谛,具有苦、空、无常、无我四种行相,以迷乱的心识所安立的结果,确实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痛苦状况,以圣者智慧观照,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叫做安立真实。

  ③邪行真实:就是集谛,具有因、集、生、缘四种行相。

  ④清净真实:就是灭谛,具有灭、静、妙、离四种行相。

  ⑤正行真实:就是道谛,具有道、如、行、出四种行相。

  ⑥实相真实:就是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

  ⑦唯识真实:就是一切所作性都通达是唯识,也就是一切法都是唯识所作、唯识所现、唯识假立,离开心识之外,确实是不会有任何所作法,这叫做唯识真实。

  以上七种真实,也叫七种真如。在七种真实当中,实际含摄了轮涅万法的真实性。以这样七种真实,确实如实宣说了轮涅万法的体相,没有增益,没有任何损减,所以叫真实。

  2、从三自性分出七种差别真实

  ①由遍计所执和依他起分出流转、安立、邪行三种真实。实际上,这三种真实都是对于轮回安立的,只不过分别是从轮回总相、轮回之果、轮回之因上来说的。所谓轮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由干耽著遍计所执,以依他起而相续不断的流转。从因上这样说,就是邪行真实。从果上这样说,就是安立真实。从总体上这样说,就是流转真实。

  ②由圆成实分出实相、清净、唯识、正行四种真实。也就是由于无变圆成实分出实相真实和清净真实,因为实相二无我义和清净灭谛,都是指无变圆成实的自性。由无倒圆成实分出唯识真实和正行真实,因为通达诸法唯识以及正行道这两者都是无颠倒入于所知的实际意义,所以都是从无倒圆成实分出来的。

  这样我们就真实明白,弥勒菩萨这里真实品当中讲了不同的种种的真实的差别,每一个真实讲的非常非常准确,而且无误了知以后,对心相续当中这些颠倒的、杂乱的或者迷乱的颠倒的境界直接间接可以远离。而且真实的本性真实显露,安住真实的境界就可以得到真实清净智慧的功德。今天就讲到这里。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四)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五)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64说忙说闲 1991.12.1~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九)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八)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七)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