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太桥旦曾堪布:漫谈发心与因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太桥旦曾堪布:漫谈发心与因果

 

  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当中大家必须要观察自己的动机,调整一下内心的发心,因为正确的发心是特别重要的。

  虽然大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的修行者,但由于从无始轮回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根深地固,而且利益他人的发心比较薄弱,所以实际上是否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者就很难说了。因此无论是讲什么样的课、修什么样的法,哪怕是很短时间的一种修法或者微不足道的一点行善,都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当然对于一位初学者来说,生起菩提心是有一定的困难,也是相当遥远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大乘行者,必须要从修持菩提心着手。首先学习生起造作的菩提之心,然后慢慢训练能够做到真实无伪的菩提之心。一旦相续中菩提心具备的话,此时此刻所修的佛法或者所行的善业都将成为增上菩提心的助缘,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解脱的道路上也很少会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够很顺利的达到。不但修行的过程非常顺利,最后的结果也会特别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也是愿力的力量,更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以闻、思及实修之前我们观察自己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修行人的心态不同,所以成就的结果也有天壤之别。譬如修行的发心比较狭隘,那所获得的结果也是渺小的;如果修行的心态比较中等,获得的结果也是中等的;如果修行的发心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广大,那所获得的结果也是非常圆满,非常广大的。如果你在修行任何一个法之前,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其结果也不会是好的。

  如果修行的发心不正确的话会有三种过失:首先无法成为大乘的佛弟子;其次修行的过程中往往善业会被嗔恨所摧毁;最后所达到的结果不圆满,所以发心特别的重要。佛教徒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修行,而是在于内在的动机与发心。比如你表面的行为是不善业的,但发心是善的,实际上不善业的行为也变成善的了;如果你的心是不善业的,虽然表面上的一举一动是善业的,但实际上这些善业也会变成不善业了。

  对于世间人而言,能够做到佛法上所讲的这些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世间人特别习惯注重表面的形式,往往忽略观察内心的动机,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一种原因,也是迷惑错乱的一种根本。世间人经常觉得表面上的事情大就特别伟大,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做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发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是近代的社会里,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的人都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凡夫俗子特别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并不谨慎遵守因果的规则,这就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是非常顺序的,不一定你现在做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因为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你今世行善、做好事不能保证会带来今生的幸福与快乐。同样的,你现在所造的恶业不能决定你今生会遇到痛苦和不幸,甚至也许你会更富裕、更幸福。但这不能代表你现在所造恶业的果报在将来不需要承受,且更不代表因果不存在,只不过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而已。

  因此我们今生所做的善和恶,其任何果报都不一定很快就会实现,因为我们很多过去世的业报还未完全承受。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里出现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他们对佛法一知半解,经常会非常抱怨地说,我曾经做了多少多少的好事,但一点好结果都没有。很愚痴地认为因果一点也不存在,甚至有些人很失望地跟我说:“某某人一生当中做了多少多少坏事,却觉得他身体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幸福。而我呢,经常以人为善,帮助穷人,专心念佛,却往往遇到不顺,出现违缘重重。师父啊!是否因果不存在呢?”我就回答说:“并不是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对因果认识的见地不够清晰。建议你应该多阅读一些佛教的因果经典,常看一些关于因果的故事。佛祖曾经说过,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因果的循环是依靠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彻底通达而正确无误的解释,连阿罗汉都无法彻底解释因果的产生,因为阿罗汉具有四不知因的障碍,四不知因是:因佛法深细而不知;因对境遥远而不知;因时间久远而不知;因分类无量而不知。所以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对因果产生迷惑是理所当然的事,凡夫俗子的分别念几乎都是颠倒或错乱的。佛陀曾经说过,凡夫人的五官与思想是错乱的、靠不住的。所以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世因果的循环呢?因此绝对不可以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判断因果的循环,如果以自己的分别念来衡量因果的产生的话,所出现的因果也将是颠倒错乱的,以至于会觉得因果并不存在。因此千万别以自己的分别念来看待因果的取舍,我们要好好依靠佛陀的法教及大德们的教言而谨慎地遵守因果的规则,才能掌控住未来的命运,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前五篇文章

太桥旦曾堪布:修持菩提心之重要性

太桥旦曾堪布:浅谈皈依三宝之义

太桥旦曾堪布:六度波罗密如何落实于生活

太桥旦曾堪布:佛陀的两种法教--教法与证法

太桥旦曾堪布:道德如何融入于修行

 

后五篇文章

太桥旦曾堪布:漫谈什么叫做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太桥旦曾堪布:给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议

太桥旦曾堪布:浅谈佛法的珍贵

太桥旦曾堪布:保持少欲知足所带来的快乐自在

太桥旦曾堪布:《密勒日巴尊者道歌》白话文--见、修、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