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九讲(第4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九讲(第4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1/23

  我们可以透过愿心和行心,由这两个心来受持珍贵的菩提心戒,我们现在讲到第四品〈不放逸品〉,你可以由意乐的愿心来依止不放逸行,也可以由趣入菩萨行的实修方式来依止不放逸行。上次已经将由意乐依止不放逸行讲过了,接着就从趣入实修的学处来依止不放逸行。

  我们如果许诺了要来行持行心的话,也就是来守持行心戒,那就表示你已经许诺了要来受菩萨戒、许诺了要来遵守菩萨戒了。如果只有在发愿的阶段,就还不是真正的受菩萨戒,行心的部分才称为真正的受菩萨戒。并不是只有受戒而已,你还要去学习菩萨的学处,也就是在受持行心之后,你就要来学习菩萨的学处,那受菩萨的学处,你必须要去遵守,不要去染犯十八根本堕,刚才仁波切念的,就是我们一般的六座瑜伽里面的一段菩萨戒文,讲到十八根本堕的戒文。

  你如果违犯了别解脱戒的话,可能受伤害的只有你一个人而已,可是你如果犯了菩萨戒十八根本堕当中的任何一条,就等于是你破了你自己对众生的许诺。你所犯下的堕罪是非常沉重的,只有掉到三恶趣而已,而且是越来越糟糕。

  我们这样思惟之后,就应该要如我们所许诺的誓言,遵循着来做,遵守自己的誓言来行菩萨行。如果不这样子的话,那你可能就违犯了自己所许诺的,为一切众生求证佛果的愿望。也有人以为没有关系,我是偶而犯了堕罪,只要再去重受就好了,圆满菩提(还好)我可以慢慢去证,这样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这样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以前也曾经受过菩萨戒,也又曾经犯过堕罪,就是因为以前我们有这样子的许诺,然后也违犯自己的誓言,现在又这个样子许诺,然后又违犯自己的誓言,那这样子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不要像有一些西藏人的口头禅说:「还好啦!还可以啦!」认为这样犯了再受、犯了再受,慢慢来证佛果是还好、还可以的状态。

  仁波切:我讲的是,心不要去串习「还好」,不要当「还好」的朋友。

  有些人受戒之后,当自己跟戒条的遮制有相违犯、去染犯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自己认为:「我还有做一些善行,我还有做一些功课,至少我跟别人不太一样。」自认为自己还好。像这样子的情形,我们不可以自己以为还好,这实在是不好的,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无数的生生世世当中,我们已经有很多这种类似的状况发生过了,所以不要自己认为还好。

  仁波切:不要自己认为是可以。

  如果这种情形,是真的还好、还可以的话,那我们应该早就成佛了。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处在这种状态当中,就表示这种状况并不是我们认为的「还可以」的状态。

  可能现在我们还会认为「还好、状况还可以」,因为未来还有很多佛,会来到这个世间,为了一切众生而来到这个世间,可能那个时候我还会遇到佛、遇到法,或许我那时候就可以成佛了。可是这样子,应该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从无始以来,有众多的佛已经出世了、来到这个世间了,如果不是处于这种状态的话,我们可能早就已经成佛了。现在处于这种状态,自己希望成佛,却又没有办法成佛,原因就出在于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这些罪障所蒙蔽。出在自己过失的话,那连佛也难以救度,所以就像这边所说的(癸二…丑一、慎止恶):

  「是故如其所发愿,我应敬慎期必成,若不从今奋精勤,愈趋愈下转沉弱。」

  (丑二、为菩萨之所漠视)

  「往昔为利诸有情,无数如来出于世,我由众罪所障复,未得亲承如来教。」

  「我今坏戒仍如此,数数如初难值遇,恶趣逼恼并系缚,备遭割截屠戳苦。」

  如果我们不如理的来遵守所受的这些遮制、这些戒,仍然放逸的话,可能我们将来会是偶而上升到善趣,偶而又下沈到恶趣,就会在善趣和恶趣之间浮浮沉沉,会这个样子。又看看这一世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如理来遵守这些遮制,来世就必定会入三恶趣当中。又有可能我们过去受戒的习气又会苏醒过来,又会让我们投生到善趣里面。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可能就会再跟以前一样,在善趣和恶趣之间浮浮沉沉。

  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所修的法还可以,我现在这样做也还好,事实上,我们现在所修的法,可以说多数都是我们前世造的业,现在感得的果报,等于是在感受等流果,事实上,我们新造的根本就没有。

  仁波切:新造的话,就自己这辈子会努力的,好像比较难做的,那个时候就自己能力增加,就做出来的话,这个算是新的一个因。那以前念佛,这辈子的等流果就感得也是比较喜欢念佛,这种是以前的一个因所感出来的而已,它不是真正的一个新的能力,好像要坚固的,要提高的,我们修行的提升要增加,要提高的,不是这个能力,它是以前的就顺顺利利,以前做的等流果就感出来而已。

  问题:如果上辈子是念佛,这辈子也念佛,是以前的因,现在的果。可是他这辈子念佛,但是有再去学像说空性、出离心等等,然后继续念佛的话,这样还是以前的等流果吗?

  仁波切回答:这辈子学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那些也不一定是我们这辈子新学的,它也可以说前辈子就学过了,它的等流果,这辈子感出来的时候,就会顺顺利利的,比较不需要那么用功,好像自自然然的就会走这个方向,这种感觉是以前做的因感出来的果。这个时候,我们不可以特别好像自己慢心、我慢,自己不可以好像很高兴:「哦!我做得很好!我有进步!」这个不是代表进步,进步是自己比较难通过的时候,能够通过去,就算是有进步了。

  问题:我们现在学《因明》觉得很困难,是不是…?

  回答:对,那时候要通过。哈!哈!哈!

  仁波切:我们的心里常常想:「我修行很好」,或者是「我修行还可以」,自己随喜,好像很高兴,这个时候可不可以高兴,是看那个是自自然然的,或者是真正努力的通过一个难关,那个时候就算是有进步,新的一个做出来。

  现在如果是等流的果报而一切看起来很顺,我们不需要觉得很高兴,要值得高兴的是什么?就是要让你能突破艰难关卡的时候,你能突破的话,那才要值得高兴。就比如说我们要修忍辱行,有时候会遇到真的很难修的时候,可是我们就提起自己的心力冲过去,无论如何忍下来的话,这才值得我们高兴的。

  仁波切说:他好像想要讲什么,一时又想不起来,这代表老了。哈!哈!哈!

  我们这种自以为还好的心态,事实上是主要障碍我们进步的一种心态,我们以前是这个样子,现在又是这个样子,来世一定会堕入到恶趣里面。一旦堕入到恶趣的话,那就很难以再出头了,更难以获得像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所以这边说(丑三…寅一、若退失菩提心则难得四缘具足之暇满):

  「既值如来出世间,更得人身具信心,堪修善法如今者,实为稀有难多得。」

  一旦我们掉落到三恶趣、一旦我们下沈之后,真的是很难以再上升回来的,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容易坏灭的,如同空中的闪电一样,一闪而逝,很难再获得。所以我们现在即使拥有几分钟的时间,也要利用这珍贵的几分钟来撷取心要,所以这边才说(寅二、纵得暇满亦速失坏故应励力):

  「虽如此日身无病,饮食支身暂未死,年命剎那难保信,色身须臾如泡影。」

  暇满人身是如此的稀有、义大、难得,我们就要这样作意思惟,而且要配合起菩萨行来实修。有些人会认为:「你不是在这边讲,主要是在修菩提心的部分,怎么又讲到暇满义大、难得的这个主题呢?」事实上,一位修菩提心者,他在实修菩萨行的过程,也要配合暇满人身难得、义大的思惟一起共修的。

  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而且,要好好利用这个珍贵的人身来取心要。如果没有,就让这样子虚度过的话,那可能你的来世堕到三恶趣里面,如果一旦堕入三恶趣的话,那可能就是完了,你就没有机会再上升了,你要行菩萨行也甚为艰难了,所以这边才说(丑四…寅一、生恶趣时无暇修 善广论P.67+3 97-1):

  「以我如今所行为,再得人身尚难必,若时不能得人身,无缘修善唯作恶。」

  为什么堕到恶趣就无法再去行善呢?因为在恶趣里面的有情,他们的心相续就是愚蠢,因为愚蠢的关系,所以他们只会一直持续的去造恶而已,要再上升回来就很困难了,所以这边才说(寅二、若生善趣时不勤励力在恶趣中昧于取舍广论P.67-6 97-1):

  「若时有缘能行善,而我不作诸善业,恶趣众苦所昏蒙,尔时我何能为力?」

  如果投生在恶趣当中,会因为愚蒙于善恶的取舍,所以根本就不晓得什么叫做「行善可以得善果,造恶可以得恶果」,完全不了解,所以在这种愚蒙的状态之下,就唯造恶业而已。就比如这个畜生,畜生的左右所围绕的就是畜生而已。比如说鱼,跟它再一起为伴的就只有鱼类而已,因此,在恶趣当中就是一直造恶,一直不断的在恶的循环当中,甚至连善趣的名字也听不到。请看第七十一页(寅三、恶趣极难解脱广论P.63-5):

  「若时众善不修行,唯积众罪多无量,纵经百千俱胝劫,善趣之名亦不闻。」

  佛陀曾经在经中亲口讲过人身是多么的难得,他用了一个比喻,就像一只盲龟,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当它浮出来时,要正好碰到牛轭当中的孔洞, 这个机率是多么稀少啊!请看文(丑五、暇满难得之故广论P.63-5):

  「以此之故世尊言,幸得人身极稀有,如大海中盲龟项,几希能值浮木孔。」

  以前西藏有一位上师讲到人身难得时,在座有一位弟子曾经去过中国大陆,他就说:「这个上师他没有去过中国大陆,才会说人身是多么难得,你去中国大陆看看,人多得像蚂蚁一样,到处都是。」他觉得人身并不是那么难得,这样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你看我们的地球,三分之二是水,三分之一是陆地,水中的众生远远的胜于陆地上的众生,它的数量多得不可计数。即使在陆地上这些的众生,比如说有人、有畜生道的这些众生,你看畜生的众生又远多于人的数量。就比如说在森林里的小小一个地方、小小一块地上,你光是要去数那些虫、那一类,就数不完,就非常的多了。更何况我们这个人身,人身上也住了很多很多的细菌、很多的虫。所以算一算,人真的是非常的稀少了。我们这样子算一算,事实上在这世界上搞不好人的数量占不到百分之一,这样子想了之后,我们就会觉得生为人真的是非常的稀少、非常的难得。所以我们现在所获得的这一个能够修持佛法、凝聚顺缘的人身是非常的难能可贵,更何况是具足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更是稀有难能可贵。

  到此为止,就是在劝请我们不可以去犯戒,不可以去犯十八个菩萨的根本堕。我们应该如何是好呢?也就是你不可以去染犯菩萨的这些根本堕,你要如理的来守持菩萨戒,如理的来学习菩萨行。如果我们来学习菩萨行,那会怎么样呢?会净化我们这些重大的罪恶。就像十一页〈赞菩提心功德品〉讲到:「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第一品第六颂)也就是你只有透过去受持菩提心,去学菩萨的行持,你可以透过这个力量来遮止掉这些重大的罪恶(这些罪恶的大势力才能将它遮止掉)。所以说,从生生世世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积造的这些罪障都足以让我们堕入恶趣,那所积造的这些罪障有多少呢?多如一座大的须弥山一样,有那么多的罪障。要如何将这些力量这么大、这么多的罪障将它净化呢?只有依止菩提心,菩提心才有大能力在剎那之间将所有的罪障净化掉。我们现在是处于善业极薄弱,而且非常少的状况,罪障又非常的强势,非常多的状态,我们要怎么跟这些罪障来对抗呢?只有依着菩提心而已,只有靠菩提心而已,只有发起菩提心,受菩萨戒,如理的来行菩萨行才有可能。请看文(子二…丑一、由先积有无边之罪应励力断除 广论P.63-4):

  「于一剎那作罪恶,当堕无间经长劫,无始轮回积众罪,不生善趣何待言?」

  我们如果违犯了菩萨戒、违犯了菩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我们堕入到三恶趣里面。那堕入到三恶趣,我们也不见得就会堕入这种无边的三恶趣里面, 意思也就是说不是堕入三恶趣里面,就永无休止的就不会再上升回来,并不见得会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知道这业和果,你的恶业会感恶果,那恶果感完之后,你还会再回来。就是这个业结束了,再另外一个业的果你还要去感,所以并不是说你堕入无边的恶趣就一直在那里面,不见得是这个样子。可是,你也不要太自以为:「我还会再回来善趣。」也不要以为我还会再回来这个样子。因为从无始至今我们一直在造恶,我们在轮回中所造的这些恶,事实上可以让我们在恶趣里面打滚的非常久。一旦你堕入恶趣当里面,因为恶趣众生愚蒙的关系,所以你会持续的再造恶,就会再堕入恶趣里面去。所以,也不要认为还会再回来,事实上有可能你就一直处在那里面,所以说(丑二、仅唯一次受恶趣苦,苦尽而恶趣不尽之理广论P.63-2):

  「非唯仅受此罪已,便从恶趣得解脱,即于正受此罪时,又复广造诸余罪。」

  就像刚才第十一页说的「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这边的「常」字应该连结起后面这一句来讲的,也就是我们所造的这些善根都非常微弱的、非常薄弱的,可是,我们所造的这些大罪障呢,是经常的在造,从无始以来我们经常的在造这些重大的罪业,那造了这些重大的罪业,感受的恶果让我们堕入三恶趣,那在三恶道当中又再造新的恶业的因,又会再去感受恶业的果,所以有可能就导致我们不断的在恶趣里面流转不息。

  这边讲来讲去呢,意思就是间接指出我们应该要好好的善用菩提心,因为只有菩提心能够跟这些大罪障来作对抗而已。这边说(丑三…寅一、得暇满 不勤修善是为自欺 广论P.61-3):

  「获得如是有暇身,我今若不修善法,诳惑自欺无逾此,愚蒙过此亦无有。」

  我们现在得到这个能够学习菩萨行、发菩提心的机会,应该要感到很高兴才对,我们要善用这些机缘,也要善用菩提心,来对抗我们这些重大的罪业,来关闭堕入恶趣的门(利用这个菩提心来关闭)。所以,菩提心事实上是对我们有很大好处的,我们可以利用菩提心很轻易的去积聚广大无边的福德,也可以利用菩提心在剎那间净化掉众多的罪障。就像十四页说的「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剎那能焚诸罪尽无余」,就是菩提心是非常好用的,可以在剎那之间焚烧掉所有这些重大的罪恶,就像劫尽的火一般。我们现在既然获得了这个暇满人身,而且又有发菩提心的机缘,就应该要好好善用,不可以虚度过。

  既然菩提心有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又受了菩萨戒的话,就应该要起精进,不要虚度过。如果你就放任、懈怠或者拖延而不努力去修的话,可能当死亡临头的时候,你就会生起很大的懊悔,懊悔自己没有好好的来修菩萨行,懊悔自己没有好好的来做菩萨的忏堕的忏悔,在那个时候你懊悔的心就会非常的强烈,在心中会非常的忧恼、忧悔,所以这边才说(寅二、现生当受苦广论P.61-2):

  「若我即达如是理,由愚痴故行怯弱,逮其临欲命终时,必当心生大忧悔。」

  「若我即达如是理,」已经了解这个道理了,「由愚痴故行怯弱,」怯弱、或者说懈怠、或者说拖延的话,「逮其临欲命终时,」当临命终时,「必当心生大忧悔。」

  当我们生起想要修法的心,又实际去修时,要生起大精进,不可以拖延说:「我明后天,或者之后再来修。」如果是这样拖延的话,那可能到临命终时就会心生大忧悔–大忧恼还有悔恨之心。就像巩汤蒋悲秧(巩汤:是地名,蒋悲秧:就是文殊。是一位上师的名号)说:「我们心中只有想着:『我明天要开始起修、明天要开始起修』,可是,可能呢,在明天还没有到之前,今天这个死亡就会先来了。」那个意思。经典里面也有讲到:「明天和后世何者先来不一定。」明天和后世哪一个会先到呢,不一定。那我们的错误错在哪里?我们会努力于此世而不努力于来世,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错误。我们会做很多的计画,说我下个月要做什么,或明年要做什么,我们会有这些年度计画,或每一月的这些计画,有时会想:「我把这些计画先完成之后,再来清净的修法」,这种想法是一个心鬼,称它为「鬼」,也就是它障碍我们修法就像鬼一样来,这样子拖延的想法就像心鬼一样,这种想法是不可以的,我们应该要从现在开始先作准备,也就是现在开始起修,不可以生起懈怠、拖延的心。

  仁波切:没有办法做得到的话,最起码这样的想法就提醒一下,也是满有帮助的。

  菩提心的利益以及趣入菩萨行来修持,对我们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应该要了解这一点,不要去拖延,说明、后天再来修,这种无常的思惟你可以配合到下士道的修持、配合到下士道的修持甚至配合到上士道的修持当中来作思惟。在这边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配合起,来学习菩提心、学习菩萨行的这种大乘的修持,等于这个无常可以激发我们发起精进来学习菩提心、学习菩萨行。

  来禅思无常对我们而言,你可以运用到各种时机,各个时候加以配合起来修。我们说念死无常,就是生起念死无常的心,主要就是让我们对死亡生起恐惧的这种心、害怕的这种心。那这种害怕死亡的心,也不是说你害怕死亡的时候呢,失去你的财富,或者失去你的亲友,或者说你所有的这身躯相远离了,这种害怕也不是。而是害怕什么呢?就是害怕未修法之前而死,你还没有真正去修学佛法,就这样子死了,要对这个死亡生起害怕。所以,在下士道的时候,我们思惟三恶趣的痛苦,思惟无常可以让我们激发起欲求增上生的心。

  仁波切:念死无常可以配合下士道,也可以配合中士道,也可以配合修菩提心、受菩萨戒那种。我没有好好修道,我会对这上面的一种恐惧,这种的念死无常。比如说下士道的修行,我还没有修好就会死,这种的恐惧。中士道的修行,还没有修好自己就死掉的话,好像很害怕,心里就很舍不得的这种。那菩提心跟菩萨行,还没有修好之前就死的话,就好像心难过、舍不得。这种就是我们的念死无常。所以我们修的法力越高,念死无常量越强。比如说,菩提心是那么的珍贵,我们现在遇到这样子珍贵的一个法,那我们遇到的法越珍贵,我们在还没有修之前就死的话,就会越舍不得,念死无常的心就会越强。所以,修无常的力量,上士夫他们修的时候,比中士夫、下士夫他们修的更强。上士夫、中士夫、下士夫,他们念死无常的能力就差很多。所以,这里就是上士夫他们念死无常的方法。

  请看文(寅三、后世当为恶趣之苦所逼 广论P.61-2):(燔炙:ㄈㄢˊㄓ丶)

  「地狱烈火难堪忍,若于我身久燔炙,炽然难忍忧悔火,定当热恼逼我心。」

  我们应该要生起怎么样念死无常的心?就是不要让死亡时生起忧悔苦,死后又要遭遇到恶趣的苦,我们要生起这种不要懊悔、不要忧悔的这种心。所以在我们还没有死亡之前,应该要生起这些的想法、这些的念头,不要在死亡前生起忧悔心,死后又要遭受恶趣苦的忧悔心。

  仁波切:不是!不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到快要死的时间,现在还没有死,但是我们现在要想:「快要死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子的情况,死了之后,一定会有这种情况。」想了之后,自己在修行上面就应该要增加、要增强。

  我们并不是只有在思惟里面想着:「那我死亡时会遇到怎么样、怎么样?我死了之后会怎样、怎么样?」并不是只有这样想而已,而是要激发自己,现在马上要即刻起修的这种实修的心,要马上激发起来,然后顺便说(寅四…卯一、虚度暇满复牵堕地狱等同无心 广论P.61-1 P.61+1):

  「极难幸遇有利地,何幸我今忽遭逢,我身若尚具慧心,后复牵缠入地狱,岂非咒术迷我心,今我于此无知觉?」

  就是说你虽然知道,如果自己不认真的、努力即刻起修,那将来会遇到什么苦,可是,却又任由这个事实去造成,那岂不是就像自己的心被这些咒术所迷乱了吗?岂不是变成那个样子吗?如果真的是变这个样子,那岂不是我们自己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没有心的人吗?是不是这样子?就是明明知道会变这样,然后又任由事实去造成,那岂不是像一个没有心的人一样?

  (卯二、当思愚昧之因 广论P.62+1):

  「不知何物令愚蒙,究竟我心有何物?」

  我会变成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来造成的呢?是谁让我们来造成的呢?你可以自己往内去寻找看看,到底是何物,或者说何者让我们变成这样的愚蒙。所以,我们应该要除了在皈依和业果的道理上来自我提升、自我鼓励,应该努力修之外,在菩萨的行持上也是应该要这样子。就如第七十二页所说:「获得如是有暇身,我今若不修善法,诳惑自欺无逾此,愚蒙过此亦无有。」自己提起这个心力,自我鼓励,应该要在这个有暇身上,除了在业果和皈依上的这些建立,我们要去了解、去修持之外,菩提心、菩萨行我们也应该要努力。

  仁波切:「获得如是有暇身,」现在这边呢,「获得如是有暇身,」就特别跟修菩萨行配合,我们修菩萨行的话,就像这样子也可以想。那我们没有修菩萨行,我们修皈依跟因果业报,就这个上面的话,这些主题就换成修皈依跟修因果业报上面。我们遇到那么珍贵的皈依跟因果业报的法,如果在还没有修之前就死的话,就什么什么,这些我们都要跟皈依及因果业报上面的修行配合起来。

  到底是谁造成我们会这样子?或者说谁会令我们这样子,好像是如痴如狂的状况呢?就是瞋等这些烦恼,所以这边说(子三…卯一、令我不能自主广论P.172+8):

  「瞋恚贪欲诸怨敌,并无手足能动转,亦非善巧具雄力,云何役我如仆使?」

  瞋等这些烦恼,它是这样子的来唆使我们、使用我们,就像在使用仆人一般。瞋恚等这些烦恼,它也不是有手有脚,它也不是拿着武器来逼迫我们,那也不是用各种方法来利诱我们,它根本就没有作这种威胁利诱这些的动作。可是,我们偏偏却像仆人一样任它使用、任它驱使这样子。等于说他讲什么,我们是百分之百的听命于它、服从于它。它叫我们往上就往上,往下我们就往下,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可以说我们就是烦恼的弟子。

  烦恼他到底是怎样的呢?它是(卯二、造无量苦 广论P.172-5):

  「泰然安住我心中,恣意于我作侵损,于彼含忍不愤发,所忍非处堪诃遣。」

  也就是这个烦恼,它是安然的住在我们的心中,那我们自己又对于这个烦恼,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它,对这个烦恼好像是非常的偏爱,任由它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怎么驱使我们就怎么驱使。虽然我们是百分之百的支持这个烦恼,可是,它却任意的、恣意的对我来做种种损害的行为,并不是只有在此世而已,而且来世也会伤害我们,让我们堕入到恶趣里面。我们可以说是、等于是不去对抗这个烦恼,反而去忍辱这个烦恼,这样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你所忍辱之处是非处,这是我们不应该忍辱的地方,而我们却去忍辱,这是所忍非处的意思,是堪诃责。

  问题:刚刚仁波切说,恶道的众生是一直造恶,我们说如果要当人至少也要守戒,照这样讲的话,恶道众生在轮回当中如何再成为人呢?

  回答:他们在恶趣的时候,以前人身时所做的习气还在、那些业的习气还在,业的习气上面,它们就有一些因缘听佛法、听一些经典的声音,或是绕一些佛塔、绕塔,或者是用爱心保护一些众生(相互保护),就这样子小小的善业也有,那些善业去帮助以前的习气就会成熟,成熟就会感报投胎为人身。守戒,是以前的守戒,以前比如说不杀的戒、没有杀众生的戒,这种的一些好的善业,也是满多的,他的这些习气就会慢慢的会成熟,成熟后就会投胎人身

  守戒并不一定要透过一个仪轨,自自然然的我们去帮助、保护一个生命,就算是修戒了。看保护多少,杀多少,这个量也要看。另外,戒的上面,我们不可以杀、不盗、不YIN…,那些都会有影响的,这里多少,那里多少,它都会影响。但是我们起码也是都有做很多,这边也有做,那边也有做,量,我们看一看 (在量的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问题:我们上一世如果是畜生道,下一世要成为人,在最后一生那个畜生道的时候,它善业习气要非常强,才有办法在下一生投生为人吗?

  回答:这个不一定,不是一定要强,但是要有它的善业,会帮助到成熟以前业的习气。那以前业的习气,几乎都是在人身上面才会做到的。但是,完全一定要人身上面才能做到守戒,这个不是啊!动物也可以做的,有些动物很有爱心去保护其它生命的话,它们也是守戒。

  对!那个戒不一定是佛教说的仪轨。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见悲青增格西:略说般若心经心咒法义

见悲青增格西:四谛

见悲青增格西:认识苦谛

见悲青增格西:认识苦谛的重要

见悲青增格西:十二因缘——无明支

 

后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八讲(第4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七讲(第3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六讲(第2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五讲(第2品)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随顺众生,克服习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