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讲(第1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讲(第1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07

  上次讲到第十一页「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的偈颂, "仁波切说这里有一点重要,还要再提一下。《广论》分两个科判,一个是「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另一个就是「如何取心要之法」。《入行论》也有相似的这两个科判,就是「劝于暇满身取心要」及「如何取心要之法」。《入行论》论首第九页的偈颂就讲到,利用这个偈颂来激发我们,让我们生起想要趣入这一部论当中取心要的心。

  《入行论》从第九页的「乙二、正释道次第」开始正说论文,分十个品依次宣说,品与品之间,甲曹杰大师就用科判的方式将其衔接起来,从科判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怎么衔接的。接下来念一下科判,第八页「乙二、正释道次第分二  丙一、劝于暇满取心要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 」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一、总科 丁二、别释 」 「丁二、别释分二  戊一、思惟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 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 初中分二 己一、释论文 己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庚一、教应止恶修善  庚二、思惟菩提心功德利益 」

  请看第十页,如何取心要法分为两个,丁一、总科,「此论圆满开显上士修心之支分,先于中下士道修心已,次发起殊胜菩提心,学施等六波罗蜜, 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发殊胜菩提心,须于彼功德善思惟已,意乐猛利,倍复增进。故于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释彼之支分。」所以,下中士是上士的支分,在《广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入行论》也一样,在论首也将其次第讲得非常清楚,一开始要生起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去思惟菩提心的利益,在思惟利益之后,还要去净化你的所有罪障,要生起皈依的心,那就是要先去学下士和中士之道,先对治你的烦恼,先断除你的罪恶。直接来对治烦恼和断除罪恶,这就进入第二品皈依和忏悔的部分。在第一品时要先思惟菩提心的利益,才会想要生起菩提心,而要生起菩提心,就要先忏悔罪障。所以,先去思惟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先要依着下士和中士道,先去净化我们的罪恶,先生起强烈的皈依心才可以。忏悔和皈依属于第二品,第三品是讲到我们要发起愿心和行心这两个菩提心,第四品是劝请我们不要放逸,第五品是要去学菩提心的学处,遵守这些学处,第六、第七品就依次进入到整个的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次第。

  就好像我们早上《略论》里讲到的科判一样,在我们生起菩提心之前,要先思惟菩提心的利益,同时也要先以圆满菩提为我们的目标,订定目标之 后,再开始学下、中士道,进而再去发起菩提心。这里面的科判也是一样的次第,最初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必须要在菩提心的功德上先善加思惟,然后生起猛利菩提心的意乐,倍复增进。菩提心的功德在初品中就会讲到,初品中明白阐释到中下士道的修心,是上士道生起菩提心修行之前的支分,之后再更进一步去行皈依、忏悔罪障,这就进入第二品。所以第一品主要是要引发我们很强烈的想要生起菩提心的心,所以才宣说菩提心的利益。

  在初品的时候,激发我们想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净化罪障,积聚生起菩提心的顺缘。所以,必须要思惟下、中士道的法要,在下、中士道当中学习如何净化所有罪障,让自己成为发起菩提心的法器。第二品主要是讲净化罪障,去除发菩提心的违缘,同时积聚发起菩提心的顺缘,除此之外,还讲到积聚顺缘,以用献供的方式,献供可以分为外供、内供、有上供、无上供等等的供养,在第二品中会讲到。

  到了第三品,就正式受戒,要受戒之前,也必须要积聚受戒的顺缘。所以第二品中也有一分是讲到积聚顺缘、资粮的部分,在第三品的时候,也有讲到积聚顺缘、资粮的部分,积聚资粮之后,才能够受圆满的这两个戒。

  请看第十页,「次以慈悲为根本发起菩提心,如迎转轮圣王须先洒扫殿宇,忏除罪障违缘,积集资粮顺缘,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说第二品,后说第三品,发心已学菩萨行,诸善不失坏之支分,须依不放逸,故说第四品。修行六波罗蜜之法,明于以下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护之门而学律仪之理,于第五品中广明。次于以下四品(第六品到第十品),依次明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诸学之理。于第十品中,修以报身诸善根施他之心,广作殊胜回向,故布施学处之理,于第十品中广明,亦于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说。佛果位之相于第九品宣说。」从第五品到第十品是讲菩萨的六度行,菩萨的一切行摄于六度当中。我们这样子学了之后,佛果位到底是如何呢?在第九品中就有讲到。

  请看文(庚一、教应止恶修善):

  「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剎那电闪万象暂显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

  (庚二…癸一、催灭大罪):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佛陀出世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又能够修学佛出世所传的法,就更为稀有了,倘又能一向持善,那又更为稀有了。因为我们经常被恶业的大势力恒时的压榨着,所以很难去对抗罪恶的大势力。现在我们是处于值遇佛法的时代,我们可以去行善、断恶;如果不行善、断恶的话,那岂不是太笨了吗?不要让自己的心充满了烦恼,也不要让自己的身、语也唯行烦恼行而已。我们现在处于值遇佛法的时刻,千万不要浪费时间。从这个偈颂可以看到,是在鼓励我们要把握时光。

  如果我们要去对抗这些大势力的话,怎么去对抗它?唯有菩提心而已,因为我们的心当中,所想的只有烦恼想而已,所做的也就成为烦恼的仆人一 样,所做的唯行烦恼行而已。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处于被大势力的烦恼所控制的状态之下,烦恼的大势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难跟它对抗,而我们所行之善又是那么微弱,要怎么去对抗它?万一我们真正要去面对这些罪障、这些烦恼的时候,要怎么去对抗呢?唯有菩提心而已,只有菩提心才能跟这些大势力的烦恼、罪障正面冲突,只有仰赖菩提心才能对抗它,没有其它的方法。

  说到发起菩提心善的力量有多大,因为发起菩提心是为了利益如同虚空般的一切有情,才会去发起菩提心。剎那间发起菩提心,善的力量已经是不可记数、不可思议的。如果要将剎那发起菩提心的这些功德来计算的话,连虚空也无法容纳得下。所以,剎那间发起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计数的。

  举例来说明菩提心如何在剎那之间摧毁我们所造做的所有罪障,仁波切以许师兄来做比喻,如果他(指仁波切)透过身语的行为对你(指许师兄)造了一些恶业,那要如何净化对你所造的恶业呢?他就要在你身上发起菩提心,为了你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求证佛果,这样剎那发起菩提心,就可以净化这个罪障了。

  剎那发起菩提心是如何能净化对许师兄生命、身体的伤害所造的这些罪恶呢?比如说去伤害许师兄的生命或者是身体等等,也仅仅是此世的伤害而已。可是发起菩提心,为了利益他的缘故,求证圆满菩提的这种菩提心,并不是为了他的此世而已,也不是为了的来世而已,而是为了他从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从自己内心深处发起一颗善良的心,要去利益他的心,因而求证菩提的心。所以这个力量的大小就差很多了,一个是此世的,一个是无生生世世的。

  伤害了许师兄之后,仁波切说在他的心中会有伤害的习气在,可是,透过他发起很强烈的善心、菩提心,比如说在许师兄身上,因为贪的缘故,就造了这些伤害,种下了这个习气,必须要透过很强烈、猛力的善心、菩提心来将它净化。那只要发起这个心,心中这些恶的习气就自然会消散掉。

  所以才说「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除了圆满的菩提心之外,没有其它善的势力能够遮除这些罪恶的。所以如果真是要净化我们的罪障的话,唯有用菩提心才能将它净化。我们会造恶,主要是先有伤害他人的思惟还有透过这个思惟之后所造的这些业,要将这些伤害他人的思惟,还有由思惟而发起造做的这些恶业净化,唯一的、最好的净化方法就是菩提心。

  所以说菩提心是最上等的除罪的方法,我们所说的罪恶,在因位而言,就是指伤害他人的思惟,就果的时候,就是透过身语的行为去造作恶业,结果就是我们未来将会感受这个苦报。所谓的罪恶,它的本性是苦的,因为它会引生自苦以及他苦,唯一除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如何去除痛苦呢?发起菩提心是为了利益其他一切有情,一旦生起这种心,那心中就没有我爱执了。我们知道,我爱执从无始以来一直带给我们痛苦,它不但带给自己痛苦,也带给其他众生痛苦。我爱执会使我们无法得到所要得到的安乐,而且会一直会让我们生起我的想法是如何、我的见解如何,任何时刻都会有这种很强的执着在。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就变成好像什么事都不合意,自然就得不到我们所要得的安乐,然而圆满菩提心却可以带给我们一切安乐。

  请看十二页(癸二、能成胜乐 广论P.237-1):

  「于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

  圆满菩提可以很容易的带给我们一切我们所想要得到的安乐与资粮。世尊(能仁主或说能仁王)他在生生世世当中不断深入的去思惟,要如何才能真正来利益众生,到最后祂就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唯有在自己的心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才能够真正的利益到一切众生,没有比菩提心能带来更大利益的了。我们知道能够了知一切所知(法)的唯有佛而已,佛又在祂的生生世世当中观察,观察到唯一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的方法就是菩提心,除此之外,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

  像这样的菩提心,佛陀已经观见到了,佛陀见到最殊胜、最上等、最圆满而能带来永恒安乐的就只有菩提心而已。对我们而言,只有菩提心才能够对所有众生带来最大的安乐。就如西藏人说:「菩提心一生起,快乐的日子就开始了。」如果我们生起菩提心的话,自然我爱执也就不会有,随时随地看到有情的时候,都生起一种好乐、勇悍的心,想要去利益众生,当然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嫉妒、竞争等等。

  刚刚看到的偈颂是「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甲曹杰大师的解释是「由转安乐趣安乐,心若了知何怯弱。」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生起菩提心之后,我们只会越来越快乐,根本就不会有放逸、懒惰、怯弱这些的心产生。

  请看文(癸三、随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

  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

  讲到这个偈颂,第一个「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是讲到中士道的目标,如果我们有发起菩提心的话,就可以用菩提心摄持而修中士道,我们知道中士道的行者有断惑的能力,可是如果有发起菩提心,用菩提心摄持来修中士道的法门的时候,会比中士道的行者在断惑时的力量更大,而且更迅速、更为深入。这个断惑的力量是中士道的行者所无法比拟的。「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就是讲到,如果你要脱离生死轮回的话,就是要修中士道,这一句就是指出中士道的目标所在。「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就指出上士道的目标,就是想要救度众生离苦得乐。「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就讲出下士道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想要得到增上生。倚着菩提心,你可以成办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的目标,那也可以说你的一切愿望都可以依此菩提心而成办。所以「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 舍弃菩提心。这个偈颂整个的意思,就是不论你的目标是摆在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任何一个目标、任何的愿望都可以用菩提心来成办。

  再来讲到(壬二、得殊胜名义 广论P.68-3、P.200+1):

  「若发菩提心者剎那间,生死囹圄坚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来殊胜子,世间天人悉皆应恭敬。」

  如果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发起菩提心,在发起的那一剎那,即使我们仍然随着业惑还系缚在生死轮回当中,可是已经可以被称为一切如来的殊胜子了,也就是诸佛菩萨都会感到非常高兴而称你为子,也可以成为世间一切天人等有情悉应恭敬的对境。

  这本书里面都列有科判,我们最好对这些科判,有一些肯定的了解,那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比较重要的根本颂文,如果能把它记起来,那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讲到菩提心的利益,下面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讲菩提心的利益,「壬三、举喻分六」,事实上只有五个比喻。「癸一、由劣转胜喻」,就是这一个偈颂:

  「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

  希有无价大宝如来身,是故于菩提心应坚持。」

  这边讲到「如丹点金」就好像把铁转变成黄金,就是要用冶金剂点在铁上面,它就可以转成黄金了。菩提心就具有冶金剂的效益在。虽然我们现在是由母胎出生,所获得的身是业惑所成之身,可是我们却有成佛的潜能在,只要我们能够去善用菩提心,就能将我们的业惑之身,像冶金剂将铁转成金一样,所以这边才说,可以将不净之身转成希有无价大宝的如来身。

  这里为何要举比喻来说呢?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听了会有一点觉受。就比如当我们讲到可以用冶金剂将铁转成金,那我们就会想:「我们就可以让所有的铁都变成金。」在我们的心中会有一种感觉产生。同样的,菩提心也是如此,用转铁成金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利益,让我们心中也会产生一些觉受,对我们的心会有帮助。

  如果我们能够善用菩提心的效力,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结果。就比如说用菩提心来摄持而去行每一个善行,不管是行布施或是念六字大明咒,只要是用菩提心来摄持,仅仅一个小小善行所积聚的功德,也是天地所无法容纳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菩提心的效力就有这么的大。

  这个偈颂的比喻就称为由劣转胜的比喻,比如有一个东西本来是很卑劣,没有什么价值的,却转成一个非常有价值、殊胜的东西。同样的,假如我们用菩提心来摄持,所做的任何小善都会变成大善,发起菩提心会使凡夫身转成圆满佛身。

  「癸二、难得珍贵喻」,请看文:

  「众生唯一导师无量慧,善巧普观见为极珍奇,

  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就好像古代一个在地方当官的人,他知道百姓的所需是什么,就带领大众出海去,经年累月的在海中行驶,到达一个宝洲去取回能够满一切众生愿的一颗如意宝,这如意宝也不是有很多颗,只有一颗而已。将这一颗如意宝取回他的家乡之后,百姓所想要的一切愿望,这个如意宝都能使他们满足愿望。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众生最究竟、最好的的愿望就是得到圆满的菩提,所以,菩提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菩提心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万一生起如同如意宝的菩提心,是价值非凡的,所以才用这个比喻说明它是非常难得、珍贵的。佛就像商主一样,佛为了利益众生,给众生最好的就是菩提心,它满足所有众生的一切愿。

  接着是「癸三、与果无尽增长喻」(广论P.200+4),请看十四页(广论P.68-3200+1):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谢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展转增。」

  一旦我们得到像如意宝一般的菩提心之后,依着这个菩提心,可以成办我们所有一切的愿望。菩提心成办我们的愿望就像给予果实一般,那么给了果实之后,它是否就会殆尽了呢?并不会殆尽,所以才说「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展转增」,将菩提心比喻成一棵如意树,它是经常茂盛,给予果实也是永远不会殆尽,而且会辗转增长。「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谢不再生」,其它的善则比喻成芭蕉数一样,生了一次果实之后它就雕谢了。芭蕉树干如果一直由外往里面剥,永远都只有皮而没有肉,剥到最里面就没有东西了。

  菩提心是在我们的内心生起来的,就是在我们在心中生起想要利益众生、证得圆满菩提的心,也就是在我们心上面已经种下了习气。就像第十品有讲到「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我愿永远住在轮回当中来利益一切众生。他所给的时间表是「乃至有虚空」,我们利益众生的心也会永远持续不断的,所发起来的要求证圆满菩提及利益众生的心,也会放在我们这个持续不断的心上面。它的时间可以说是永恒的,菩提心所带来的善也会永远存在。

  就好像我们要去台北,想要去台北的这个思惟一直都在我们心上,我们要证得圆满菩提的这个思惟,也会一直持续在我们心上,直到虚空尽为止。发菩提心的善念,只要想成办的人一但生起思惟,这个想法就会一直留在他的心上。这个想法会像习气一样,在心中一直不断持续下去。只要我们一直保持菩提心,菩提心保持多久,我们所造的善也会持续那么久。发起菩提心的这个善的心,会引生其它善的心所,同时也会引生我们去做很多身语的善行。所以这个善会持续不断,而且会辗转增长。

  接着是「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极恶难容诸重罪,须依有力勇者脱诸怖,

  若于谁人归投即蒙救,诸谨畏者于彼何不归。」

  这里是用这个比喻说菩提心能够救度大怖畏、大恐怖。这些造作重罪者必须要依着大勇士,方能脱离罪恶的恐怖。如果有一个对像,我们去投靠祂之后,就可以获得拯救的话,那我们何不去投靠呢?发起菩提心能够让我们脱离恶趣的大恐怖,我们这些不放逸者,「诸谨畏者」就是指这些不放逸者,也就是这些畏惧恶业而欢喜善行的人、有力的大勇士,何以不去投靠菩提心呢?即使你造了投生恶趣的罪业,必须要堕到地狱当中,可是,因为发起了菩提心的关系,可能在第一个剎那堕入地狱,而在第二个剎那就回来善趣了。

  我们如果有造作过一些大罪恶,比如五无间罪,或是现代很多人有堕胎的行为,这些都是很重的罪。你只要在心相续当中发起菩提心的话,菩提心的 力量,足以让我们脱离掉这些重罪。所以只要有一个大力之士是我们可以投靠的,那我们何以不去投靠呢?

  菩提心可以让我们脱离这些罪恶,它并不需要我们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脱离,而是在剎那之间就能让我们脱离。所以,注解说「一切恶趣怖畏于须臾顷即解脱故」。菩提心就是生起利他之思,它能让我们生生世世得到究竟的安乐,可以让我们登上佛果的境地。另外,菩提心还可以在很短暂的时间,就是须臾间之内,让我们从种种罪恶的恐怖当中解脱出来。

  接着是「癸五、罪障无余摧毁喻」(广论P.200+2),请看十四页:

  「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剎那能焚诸罪尽无余」

  有一种业称为定业,就是一定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你跑不掉的业。比如你造了五无间罪,就是造了不可改变的定业,一定要去感受这个罪报。可是在很多大乘的经典都讲到,如果用圆满的四力忏悔法门来忏罪的话,那你的异熟果会变小,不止这样,还不需要去感受罪恶的果报。因此这里面才说「诸大乘即说由四力完全忏悔,定业异熟亦能清净,复说为定业者,谓若不修对治品类,决定受报,众多教理所成故」,也就是如果你不依四力对治法来将它净化掉,一定会感受果报,因为你这是定业,必须要受报的。

  接着是「癸六、依教显其功德」:

  「是故发心功德量无边,慈氏依怙广为善财说」

  这边甲曹杰大师引了《密严经》。《密严经》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将菩提心比喻成种子、田地、宝瓶、戈矛等等,有许多的比喻,大家可以参看《华严经》,里面有许多的比喻。这里只讲到五种。总之,就是为了要说明发起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以上所说是讲到菩提心的功德,接着讲到菩提心的差别,请看十五页,「辛二 辨菩提心性相分二,壬一、体性之差别」,体性之差别可以分为两种, 请看文:

  「总摄而言菩提心,应知有二种差别,谓即发起菩提愿,及与趣入菩提行。」

  意思就是指愿心和行心。除了我们用这样来说菩提心,另外在《现观庄严论》里面也有讲到将菩提心用比喻的方式,讲二十二种发心,有的用比喻的方式来讲,有的用相应的方式来讲,有的用相顺法(随顺法)来讲。比如将初发心比喻成像大地一样;而我们心中所生起来想要得到的欲乐的心就是相应;从大地可以长出庄稼就是相顺法。这二十二种发心的基础,就是从像大地一般的初发心开始,慢慢建筑上去。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三讲(第1品)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不犯戒成就快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心量越大功德越大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别总停留在一个层次里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一讲(第1品)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念不转不起作用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珍惜机缘,踊跃随喜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面对社会,改变相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