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一讲(第1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一讲(第1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0/31

  寂天菩萨写了《入行论》、《集经论》及《集学论》,这三部论可说是佛陀所传经典精髓中的精髓,尤其《入行论》是讲自他相换的修持方法,也有讲到如何发菩提心及如何学菩萨行,学习《入行论》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利益。《入行论》是寂天菩萨在那烂陀佛学院讲的,一讲了《入行论》之后,在那烂陀佛学院所有的学子都感到无比的惭愧。

  寂天菩萨的传记,在此不再解说,寂天菩萨一生中的事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隐密的净行行者。《入行论》的内容阐述的可以说是一切修行法当中顶端的最顶端。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释论来诠释《入行论》,在这边我们就引用甲曹杰所写的注解来作解说。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克主杰是金刚手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那甲曹杰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甲曹杰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他的心非常柔软,心量非常广大,而且是一个智者,具有贤能且又非常高上的修持,可以说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上师,他写了这一部《入行论》的注解,我们就引用他的注解来讲解。仁波切说他曾经有两次从尊者达赖喇嘛之处得到《入行论》的讲解。

  我们先看礼赞文,

  「极尊正士诸具大悲心者足下恭敬顶礼」

  「极尊正士」光是这四个字就已经指出下、中、上三士夫道了,极就是指下士道,尊是中士道,正士是上士道。这边作者就向能够如实阐释出下、 中、上圆满三道的上师们来向他顶礼。

  「谁之智慧尽除诸罪相好功德炽然四身轮超法界际,

  大悲流露六十支分韵音无垢光明普照无边诸众生。」

  这边两句就讲到,佛陀证得四身之后,祂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众生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祂是用宣说法音的方式,用具有六十支音的法音的方式, 令众生来脱离生死轮回的。

  「任运成办恒常无间善能破除无边众生愚痴诸黑暗」

  也就是世尊是祂以六十法音来令众生脱离轮回,而不是以水来洗众生罪,也不是以手来除众生苦,也不是以祂的自证移于众生的身上,并非是这个样子。因为凡夫都是被愚痴、黑暗所蒙蔽,因为凡夫心相续当中都有着妄分别心,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会先以自己的妄分别心来思惟,或者说来决定要做什么事,做什么行为。

  「于诸能仁自在上师大士圣妙吉祥足前我今恭敬礼」

  至于世尊能仁自在上师大士,他们已经无这些妄分别心了,完全都已经破除了所有这些妄分别了,所以他们可以真正的向众生阐释出如实之理,就是真实之理了。所以在这边向着能仁、就是世尊,以及向上师,这边指宗喀巴大师来做顶礼。

  以上是礼赞文,下面是作者的立誓撰着,就是下决心来写这一部论所许下的誓言。

  「为已一切生中备谘询,亦为利他与我同类机,

  遵依正士智者之所许,入菩萨行论释今当作,

  自见取执绢纲所系缚,谓言欲证小乘菩提果,

  不须证入甚深真如性,愿舍诸颠倒说而谛听。」

  这里主要讲到的是《入菩萨行论》第九品,第九品的内容主要就是在劝请特殊的补特伽罗必须要证得空性,如果没有证得空性,就不能脱离生死轮回,更不用说想要证得小乘的罗汉果了,行者必须要先破除(内心)所耽着的对境才可以。所以,在这里要好好的善谛听,所应该听的内容在《入行论》当中都说得很清楚。

  「我佛能仁自在,初于殊胜菩提发心,中于众多无数大劫,修行施等波罗密多,圆满二种资粮,最后现证圆满大觉,三转*轮,初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宣说,」

  因为三次转四谛,所以一共有十二次。

  「有具声闻种姓相续成熟者唯说四谛,便能悟入缘生离戏论边际,如龙树菩萨之论及月称论师《六十正理论释》,于小乘诸经中,亦曾多次正说细分无我也。」

  对于欲求劣乘菩提果的种姓者,佛陀在初转*轮时就为他们宣说空性–细分无我。

  「次说广中略三种经,广明补特伽罗及法无我,转第二*轮。」

  在第二*轮的时候,讲到广、中、略三个佛母经(般若经),里面就阐释了「补特伽罗及法无我」等二种无我。

  「次说具广大方便分之不退转轮,转第三*轮。」

  第三*轮主要是转方便分的*轮。

  「于此三转轮中,总释一切契经密意,别者圆满显释大乘经藏密意,于一切契经皆是一具大乘种姓者成佛道之支分,及云何修行之理,广加抉择,入正法行者,是此论之所明也。」

  这里已经进入《入行论》的本文,《入行论》的第九品主要是向这些特殊的补特伽罗宣来说空性,配合初转四谛*轮当中空性的密意而讲的,在第一品则主要是讲方便分的部分,配合第三*轮而讲,第二到第八品则是配合第二*轮的隐义和第三*轮的显义来讲。

  「本论作者,圣者寂天论师,于一切契经密意已能圆满通达,自他互换具大悲心,不唯自利是视,一向唯求为他利乐,特由修行无上瑜伽极无戏论之门,于大乘道已获圆满。」

  这里提到「无上瑜伽部极无戏论」,一般在修行分为有戏论之行、无戏论之行和极无戏论之行三种。要证得金刚持的果位,就必须要透过修持无上瑜伽部极无戏论之行,才能够证得。就像寂天菩萨的修行一样,他虽然有透过无上瑜伽部的密咒法来修,可是从外表上,根本就是毫无踪迹可寻,完全看不出来他是一个有在修行密法的行者,人家都叫他三想行者,他只会吃、吃完就睡、睡完就拉。事实上,寂天菩萨他是位完全不落任何形迹的一个密行者,是真正行于大乘道的行者。

  「其所造《入菩萨行论》分四;甲一、释题, 甲二、皈敬, 甲三、正义, 甲四、结义

  今初

  梵语有四种,此是桑支达语也。此论题名菩提,藏语降曲。萨埵藏语生巴。杂雅藏语觉巴。阿瓦打〔日阿〕藏语〔觉/勿〕巴。」

  这整个就是入菩萨行的意思。降曲生巴就是菩提萨埵,「降」就是净化掉我们身语所有的一切过患种类,那也净化掉我们心相续当中的妄分别心、我执等等的行为。净化之处是在我们的心上净化,我们的心被净化之后,就变成非常清明,就可以了知一切所知,因此就得到了你所要得到的一切功德。「曲」就是已经得到、到达的意思。就好像我们在《菩提道次第》课前的礼赞文也讲到「千万圆满善德所成身」,就是由众多的圆满善功德所构成的一个身躯。在成办了这个身躯之后,是为了无量无边的有情之故,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们一开始就必须要发心,发心之后必须要积聚广大无边的功德,也就是要圆满一切功德,因此就要依于菩提心才能达成。所以,这一切都是由大悲心而得的,由大悲心可以成办一切的善品,成办一切善品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利益众生。就好像《入行论》的回向文讲到「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乃至虚空还在,我愿意永远留在这个世间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发出这种勇气十足心的人,我们就称他为萨埵,也就是勇士,像英雄一样。我们所学的这一部论称为《入菩萨行论》,也就是我们要进入这么勇敢的菩提萨埵的行持当中。

  为了防止在写论著时会有增或减的缘故,所以,一开始会提到这一部论的量,也就是它内容的多寡,比如说它有三百个偈颂,所以就固定在三百个偈颂里面要讲完。每一个偈都是由四句所构成的,每一句都有七个字,所以,每一个偈都有二十八个字,一共有三百偈。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

  这一句是译师所写的,因为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本身是梵语,后来由西藏的译师翻为藏文,翻译的译师希望没有错误,所以就写了这个译敬词。当时从梵文翻成藏文,西藏的藏王就为这些译师订下一个规定,如果所翻译的是属于经藏,就必须礼敬诸佛菩萨,如果所翻译的是属于论藏,就必要礼敬文殊妙吉祥,如果所翻译的是律藏,就必须礼敬一切遍智。所以,我们要知道一部论是讲什么内容,从一开始的译敬文就可以看出来。

  「甲二、译文皈敬 明所属之品类也。复为息灭译事之障难。当知本论虽总释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释经藏也,卷数易知。」

  「甲三、正释论义分二

  乙一、特释大乘道次第之所作  乙二、正释道次第

  初复分三  丙一、皈敬  丙二、誓说  丙三、谦言乐欲造论之因

  初复分三  丁一、所为义  丁二、回向义  丁三、文词义」

  「丁初所为义者 由称扬殊胜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证正士果,息灭造论障难,究竟得决定胜,亦令余所化者随顺趣入妙善资粮悉皆成办也。」

  这里是作者说明他必须要作礼赞的原因,「所为义」就是必要如此做的意思。「丁二总摄义者,言三宝及应敬礼者,显亦礼其余也。」这是简单说明。「丁三文词义者」,就是广为解说。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善逝就是指佛,「苏嗄达言,有断证二解。」梵文称为苏嗄达,它有两个解释方式,一个是就断德而言,一个是就证德而言。断德而言有三种解释, 证德而言也有三种解释。

  第一个解释「断德圆满之功德者,如人向善,烦恼障尽断,端严而逝,故曰善逝;」一个人美或不美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他的心是否有很多烦恼, 如果烦恼很多的话,人家就不喜欢,那就不美了。如果烦恼很少的话,大家都喜欢,当然就是美了。这里比喻,烦恼障断尽、端严而逝,就称为善逝。

  第二个解释是「如疫病善净治已,不随烦恼自在复随轮回,故曰善逝;」我们生病时会受苦,在轮回中也会受苦,如果疾病治疗痊愈了,以后就不会再受苦了。在轮回当中受苦,如果将烦恼断尽的话,证得阿罗汉果,就不会再堕入轮回中受苦了。第一个解释只是将烦恼断除,并没有将烦恼的根完全斩除,而第二个善逝的解释就有将轮回的根完全斩除,所以,第二个解释又比第一个解释高一层。

  第三个解释是「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污无明尽断故,无余而逝,故曰善逝。」比如一个瓶子里面已经注满了水或其它东西,完全没有空间可以装其它东西了。意即在仅仅得到小乘阿罗汉果之的时后,心中仍然有如瓶不满之处,因为他仍然还有畏惧在,即所知障未断除。如果将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断尽的话,就可以说是完全断尽无余了,也就是如瓶完全注满了,如果这样完全断尽无余而逝,就称为善逝。所有该证的功德悉数圆满,全部获得,就称为第三种善逝。

  就字面上来解释的话,「善谓妙善等,逝者达彼自性也。」善就是指一切皆好,全部圆满,全部证得。逝就是达彼性,也就是你已经达到它原来的本质、或者说自性了。

  「彼三者,如其次第显胜出外道离欲,预流、一来等,及小乘阿罗汉也。」

  外道所证得离欲的境界,仅仅是断除粗品烦恼而已,因为外道仍然承许有我执的关系,所以他们所达到离欲的境界远远不如善逝的境界。「如其次第」也就是达到善逝的次第,显然胜出外道离欲的境界,那也远胜于小乘的预流、一来、不来等等这些境界,所以从小乘见道到阿罗汉之间的这些次第,都远胜于他们,所以这边才说善逝远胜于预流、一来、不来(不还)及小乘阿罗汉果等,也就是祂已经断除了从预流到阿罗汉之间的所应断。

  更正重说,善逝有三种,第一种善逝是‐具足断除从预流到不还之间前三果烦恼的功德,第二种善逝是‐阿罗汉果,第三种善逝是‐佛陀断除烦恼的方法。就功德分而言,佛陀当然也具足了第一和第二个善逝的功德,他们断除烦恼的方法,当然佛陀也都具足,第三者是无余而逝的善逝,佛当然也具足了。

  这里讲到「如其次第显胜出外道离欲,预流、一来等,及小乘阿罗汉也」,表示善逝的解释方式有这三种,这三种是远胜于外道离欲的境界,也远胜于预流、一来、不来等,也远胜于小乘阿罗汉果。

  「若就证得圆满而言:」刚刚讲的是断德圆满的部分,现在要讲证德圆满的部分,在断德圆满之后的断德者,他一定会有断之后的证德,此证德也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诠释。第一个是「圣智现证二种无我真如,」一个是「智坚固,」一个是「无余知,」(有这三种的证德)「是为善逝。」这样就称为善逝。「此亦如其次第胜出三种补特伽罗,以上明赞佛宝。界自性清净离诸垢染之法身,是为法宝。」法是可以改造或改变内心之方法,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可是,沾染了一些垢染,法则是可以将我们心这些垢染净除,可以来改造我们的心。将这些垢染净化掉,我们就可以获得离垢的法身,所以这边说「界自性清净离诸垢染之法身,是为法宝」。

  「彼依何而有,谓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后二名亦摄二种色身。」

  善逝法身先后的二名可以摄为两种色身,我们知道佛有五身,这里把祂摄为色身。也就是在一个补特伽罗的身上有善逝法身,这边的善逝法身就涵盖这二个色身。如果说善逝法身五身,这样子的话,那就是把它分开了,如果分开的话,法身就代表当祂还在菩萨道时候,祂心相续当中的灭道,当然也涵盖了这一位善逝在菩萨道因位时的道谛,就是在因位的时候心相续中有道谛和灭谛,法身就代表菩萨在因位时候的道、灭二谛。「法身亦表菩萨灭道,故佛宝及大乘法宝悉是皈敬境。」佛宝(善逝)以及大乘法宝都是我们皈依礼敬的对境。

  仁波切说:我想一想好像我们这样的解释,不行!完全讲不完,哈哈!要好多年,不行!那我们直接就偈颂来解释比较快,那就这样子做吧!(仁波切还是会用这一本讲解,直接跟着偈颂来解说。)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也就是向所有堪被礼敬之处来敬礼,如果就出家众而言,就是你的上师、亲教师或根本上师,这些也都是你应该要礼敬的对境。

  接着就是立誓讲说的部分,(丙二、誓说分四: 丁一、辨所诠)

  「如来胜子律仪趣入处,遵依经教总摄当宣说。」

  这里边的如来胜子就是指菩萨而言,律仪就是指修行的总结,就是总结起菩萨一切修行的条件、趣入处。不是我自己臆造出来而说的,而是谨遵世遵的经教来说的,也不是很广说,而是非常简洁而且容易了解的方式,总摄起来来宣说的。

  第三个是 丁三、断妨难,(是甲曹杰在他所写的科判里面讲到「丁一、辨所诠, 丁二、显离臆造过, 丁三、断妨难, 丁四、明所为等」)。这里的断妨难,有人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内容,在佛陀的契经里面已经都讲过了,又何必再说呢?」这里就说明,虽然已经讲过了,可是,我是做很简洁的、很清楚、容易了解的方式来说,所以,没有重复的过患。

  接下来是寂天菩萨自己很谦虚的说法(丙三、谦言欲乐造论之因 分三 丁一、谦言非正为他义而作 广论P.54-L6):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

  他讲到说,往昔我所未听闻过的,就是佛陀祂没有讲过的,在这部论当中我也不会去讲,也就是我不会自己新创设出一个修行的道次第出来。「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我也不擅长于这些诗词,很优美的词句,「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我写这部论,主要是目的是为了我个人要修行而已, 并没有刻意要去利益他人,也希望藉由这部论对我个人的修行、证悟有所利益。

  (P.9丁二、欲乐造论之因)

  「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

  希望造了这一部论能够让善增长,对我的修行有所帮助。

  (丁三、明亦为利他同类之机)

  「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由见斯论或能成义利。」

  希望与我程度差不多的其他有情,希望他们看到这一部论之后也能得到利益。

  接下来就进入《入菩萨行论》正说论文的部分,此处也是劝请我们要在有暇身上来取心要,主要是劝我们来实修《入行论》当中所说的这些内容。早上讲的《略论》也有讲到这个阶段,就是劝以有暇身来取心要的部分。

  (乙二、正释道次第 分二: 丙一、劝于暇满取心要)

  「暇满此身获得甚艰难,士夫义利即今能成办,

  若于此时不勤作饶益,后时此事何从得圆满。」

  既然如此劝请我们来取心要,我们就应该要接受他的劝说,应该要善用暇满人身,尽量去行一切善行。对我们而言,要将一个善行做得圆满,必须要有圆满的加行、正行及结行。可是,往往是很困难的,有时候加行、正行很圆满,可是结行没有做好,或许会因为我们一发瞋恚而将所有善根摧坏掉,可能会这个样子。现在我们既然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就要尽量利用此暇满人身来行诸种善行,同时也要尽量做得圆满,否则万一被瞋恚将我们的善根摧坏的话,来世也很难再次获得暇满人身。现在既然已经获得,就应该善加利用。

  (P.11 庚一、教应止恶修善 广论P.98+8)

  「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剎那电闪万象暂显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

  (癸一、摧灭大罪 广论P.98-5,208+2)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我们要去思惟前世、后世、此世是如何的因缘,佛陀能降临这个世间是非常稀有的,能在佛陀出世时,能够亲自值遇到佛陀也是非常稀少的,又可以值遇佛陀所传的教法更是稀少。那些能够实修佛陀教法而积聚善根的也非常稀少的,即使积聚了善根,这些善根也是非常的薄弱无力的,可以说这个样子。相反的,我们所造的罪障力量却是非常的大,而且是恒常无间断的在造这些罪障,这些罪障的势力太大,我们很难以将它遮除掉。

  再来讲到劫,可以分为成、住、坏、空等四种劫,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住劫的阶段,在住劫阶段有千佛来到世间,也只有在住劫的阶段千佛会来到世间。不会在成劫、坏劫、空劫等阶段来。所以在四个劫当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才会有佛出世,而在这四分之一的时间有佛出世的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一样,非常的稀少。「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以我们所积聚非常微弱的善根,很难以跟这些罪恶的大势力来对抗。

  对我们而言,我们的善是这么薄弱,恶却非常炽盛,而且是持续不断、恒常的这么炽盛。比如我们要做个课诵,心却无法专注,做功课或修法时,往往都怀着「我要做得比别人好」的心态,杂染着我爱执来修法。比如说在念六字大明咒,或行布施,或做任何的学习,所做的有时候变成与法不相应,非法而行了,也就是所做唯为此世而行,因为沾染了强烈的我执、执实的心在,所修之法就变成不清净了,反成为助长罪恶的大帮手。由此可知,我们的善是多么薄弱,所造的恶却像须弥山一样大,像大海一样的广。到底要如何来对抗这么大的恶呢?如果没有大力量是无法对抗的,必须要倚靠大的善业才行,而最大的善业莫过于菩提心。所以,我们唯有以菩提心做为我们的靠山,才能将此重大的罪恶灭除。因此,此处「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就指出我们必须要学习菩提心的原因。菩提心可以灭罪,而罪就是伤害他人之罪业,我们要如何将这些伤害他人的罪业灭除掉呢?必须有非常大势力的利他心,才能将这个罪的习气灭除。

  说到伤害他人,可能是伤害他人的身躯,也可能是伤害他人的性命,或是违伤害他人的顺缘。利益他人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利益他人的身躯、性命或顺缘。利益他人也并非只有一世而已,应该要生生世世的利益他人,心中想着「我要生生世世来利益他人」,如此就能将我们先前积造曾经伤害过他人身躯、性命或顺缘的罪恶净化掉,甚至心中想要伤害他人的思已业的罪恶也可净化掉。菩提心是一种非常究竟猛利的利他之施,这种猛利的利他之施可以很自然的将先前的罪恶净化。

  将来我们会感受的痛苦的觉受,都源自于我们过去曾经伤害过他人,如果不希望将来感受这些苦,就只有以菩提心将它灭除。一位心怀有强烈的利他心者,他的心量一定是非常宽广的,在此人怀有利他心的当时当刻,他的心中就会无比的快乐,当下就得到快乐,也同时关闭了痛苦的门。

  我们要灭除苦,就是要灭除我爱执,我们现在无法灭除苦,原因是我们被我爱执所系缚的关系。我们会为了此世的安乐,原因就是我们都被我爱执所系缚的关系,也就是只为了此世而忙碌。甚至见到他人的功德、财富、名声胜于我时,因为我爱执的关系,我才会忌妒。一位有强烈我爱执的人,他的心中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刻,唯有菩提心可以将它灭除,也唯有菩提心可以将引生痛苦的门关闭。

  仁波切说大家应该都可以把《入行论》背起来,总共只有两卷,三百个偈颂,每天背一个,不到一年就背好了,不要像周利盘陀伽,背一个忘一个, 哈哈!我们这地方也太小,没地方可以扫地,哈哈!今天讲到这里。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别总停留在一个层次里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讲(第1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三讲(第1品)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不犯戒成就快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心量越大功德越大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念不转不起作用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珍惜机缘,踊跃随喜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面对社会,改变相续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佛就在众生身边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心态随着缘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