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55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55讲

 

  《广论奢摩他55》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19

  闻法意乐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知故,无论如何要得到所能够获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佛果珍贵宝而言,能得的方法,能得的道路,必须是完整、没有错误,而且具有次第存在,次第本身又没有错乱的。靠着这个道路的学习,才能够得到圆满的佛果,这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跟咒乘道次第广论,互相配合在一起,就是成就佛果一个完整的道路,是完整无误的,而且次第又没有错乱的,这样子的一个道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其中一项,就是广论的闻思,靠着这个学习之后,将来能够把这二者都完整的做一个闻思,道次第得到之后,逐渐的增长增广,迅速得到圆满的佛果,能够迅速报答遍满虚空无边众生的恩惠,如此思惟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进行到的段落,要到第七住心了,第一住心的时候要运用闻所生慧,在六力方面而言,第一住心的时候要运用闻慧的力量;第二住心的时候思慧的力量;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要靠意念的力量,由意念的力量产生、到达完整;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的时候靠正知的力量产生、以及完整。就四种作意而言,因为在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的时候,要靠闻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之故,因此是力励运转作意。第三第四、五、六,七这五个项目里面,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称之为有间缺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段落里面,沉跟掉都还要发生,因此会造成中断间缺,所以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这个我们都讲完了。

  现在要谈到的第七住心,到第六住心都已经讲完了,现在谈第七住心,「七.最极寂静者,谓若生贪心忧戚昏沉睡眠等时,能极寂静。」在第七住心的那个时候,称之为最极寂静。最极寂静的原因是因为贪心等等,这个是贪心。这里所谈的这几个项目,掉举还没有产生之前,它的原因是贪心,沉还没有产生之前,它的原因是昏跟忧戚(忧虑)。这些因在第七住心的时候,也能够把它灭掉,所以跟前面就不太一样了,前面第五住心的时候,是沉掉来的时候,立刻能够把它辨别清楚,之后把它消灭掉。第六住心的时候,是使沉掉根本就不会产生,但是还不能够达到从原因的地方把它消灭掉。来的地方、来处,前面那个地方把它消灭掉还做不到。但是到了第七住心的时候,能够把它因的部分,原因的部分就把它灭掉了,所以把它称之为「最极寂静」。所以谈到「最极寂静」是指因的那个部分,原因的部分能够把它灭掉。「如云」《经庄严论》里面的句子谈到「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贪心忧等等起来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灭掉了。

  在六力方面,378页第二行「由精进力成办最极寂静(以及)专注一趣,虽生微细诸恶寻思及随烦恼,亦起功用断灭不忍(不使它产生,不能够忍受,马上就把它排除掉)由此因缘,其沉掉等不能障碍妙三摩地(殊胜的等持)定相续生。(因此等持相续而产生)」,前面那个三摩地跟后面那个定同样的意思,都是等持。六力里面,这个是由精进力所形成的,精进力主要是达成第七住心,就是最极寂静跟第八住心–专注一趣。这个时候就算是产生很细分的寻思还有随烦恼等等,微细的部分,也都花力气,「起功用」就是花力气,把它消灭掉,不会去接受它的,马上就可以把它消灭掉的。细分的部分–恶寻思跟随烦恼也可以把它消灭掉的。

  后面那个「由此因缘」讲第七住心跟第八住心的差别,靠着精进的力量,在第七住心的时候,「亦起功用断灭不忍」这个是第七住心的时候。第八住心的时候,等持能够相续而产生,不会受到障碍,这是二者的差别,二者的分别了。所以这个精进的力量,第七住心的时候,精进的力量产生,第八住心的时候,精进的力量到达完整,所以那时候等持会持续而不会中断,有这个水流精进,像水流持续一样不会中断的水流精进。第七住心的时候,贪心哪,内心不快乐–忧戚哪,还有昏哪,细分产生的时候,也可以花力气把它断掉,这个时候已经生出了精进力。到第八住心的时候,精进力已经圆满了,完整了,所以像水流持续一样,水流的精进一样,不会中断的。

  四种作意里面呢,在380页第二行「次五心时」就是第三、四、五、六、七这五个住心,「由昏沉掉举故」,中间都有中断不能够持续而久修,因此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这个时候大概不仅仅仅只是指正式的沉掉出现,因为在第六住心的时候,沉掉就算出现,也都可以把它灭掉。到了第七住心的时候,连因都可以把它消灭掉,不过因还是要产生,只不过说因产生了,又把它消灭掉,因产生了,又把它消灭掉。所以正式的沉掉当然不会出现,第六住心的时候,来,又可以把它灭掉了。到第七住心的时候,正式的不来,可是因会产生,因产生了,又可以把它灭掉,因产生了,又可以把它灭掉。虽然正式的沉掉没有来,可是因会发生嘛,所以也会造成中断嘛,这个时候把它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中有间缺不能久修」,(「故有」)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到了第八住心的时候,沉掉不要说正式的部分,连因也不会产生。

  在前面五个心的时候,正式的沉掉产生也好,或者是沉掉产生的因产生也好,对等持都会造成障碍,所以把它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之后这个毛病都没有了,正式的也不会发生,因的部分也不会发生,那就称之为「无间缺运转作意」。「第八心时,昏沉掉举不能为障」因为它原因的部分都不会产生,「能长时修」持续而不会中断,所以第八住心称之为「无间缺运转作意」。

  在前面六个力量的时候有谈到,相反的那个部分,就是恶寻思还有随烦恼,这些部分在第七住心的时候,还要花力气,要力励起功用断灭,不能够去接受,他要马上把它排除掉,之后还要花力气去把它消灭掉,因为花力气去把它消灭掉之故,到了第八住心的时候,就已经断掉了,因此之故,第八住心的部分,相顺品的这个部分,就等持,它的持续呢,就丝毫不受到影响,不会中断,能够长时持续而观修等持,这是第八住心的时候。所以第八住心,粗恶的寻思还有随烦恼这些,根本就不会发生,所以是「无间缺运转作意」。

  分析这里所谈到的第七住心,最极寂静的时候,已经大概像阿罗汉的样子呢,因为贪心也没有了,内心不安乐的部分也没有了,忧戚、忧虑之心也没有了,睡眠也没有了,立刻就可以清醒,立刻就可以把睡眠排除掉,这个恐怕不容易做到。所以这个情形的话,能够达成,主要是把沉掉的因也都把它灭掉了。就我们而言呢,譬如说这里谈到几个项目,我们而言,那睡觉是越多越好,再怎么睡也不够,内心经常很多的忧虑担心,所以身心都觉得很粗重、很沉重,然后内心不快乐,譬如说常常愤怒发脾气,常常内心不快乐,因为很多的痛苦嘛!钱财方面的担心,很多痛苦了,还有家庭的纷争,很多的痛苦,这个痛苦,那个痛苦,很多啊!还有贪心也都没有灭掉,也很多嘛!所以现在第七住心的时候,是把这些先前的部分都把它灭掉了,那就看起来就像阿罗汉一样了,那实在是非常不容易啊!

  在声闻地就谈到,《声闻地》则说,这恐怕加一个则比较好,声闻地则说的意思是恐怕不太容易去解释它,不太容易接受的意思,「《声闻地》则说:『由失念故,若起如前所说寻思及随烦恼,随生寻断,能不忍受。』」这意思是指,心放在所缘上的时候,因为忘失之故,不去重视它,因此就产生了寻思、随烦恼等等,当这些产生的时候,不能够接受,而把它断除掉,问题恐怕应该出在忘失之故,这部分恐怕不容易解释内容,没办法接受这么一个说法。

  第八住心专注一趣,「八.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为令达到任运转之故而正努力,这个「任运转」是第九住心。所以第八住心是指为了达到第九住心的缘故,现在正花力气在进行当中,这个就第八住心。那表示第八住心正在花力气在做,它目标在哪里呢?目标就是为了达到将来不必花力气,所以现在正在花力气来进行,将来不花力气那个部分就第九住心,任运而转,就不用花力气了。那现在花力气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因为在第七住心的时候,把反面的那个部分,细分的寻思及随烦恼,要把它灭除掉了,但是第八住心这个部分,当然反面的部分就不用讲了,已经没有了,可是第八住心的时候,是不是正面的部分,等持的这个部分,顺缘要使它继续持续下去。反面的部分没有了,可是正面的部分–等持,是不是要使它持续下去?要使它持续,但这个时候要花很大的力气,才可以使它继续的维持下去,要花大的,精进的力量,使它继续的维持下去,这个就是第八住心。所以正在花力气,使等持维持下去,是指这个意思了。

  然后六力的部分,精进力成办的这个部分,我们前面就解释过了,不用再解释了。再过来四种作意里面,380页(「第八心时,昏沉掉举不能为障,」)第八住心的时候,因为昏沉掉举不能造成障碍之故,(「能长时修,故有无间缺运转作意。」)能长时间的观修之故,所以把它称之为无间缺运转作意。前面的五个心的时候,是有间缺运转作意,到了第八住心的时候,就称之为无间缺运转作意,因为沉掉都不能阻碍了。沉掉不能阻碍的意思是指,正式的沉掉不用说了,连沉掉的因都不会产生了,都已经灭掉了呢!不会再形成障碍,所以把它称之为无间缺运转作意。

  之后引文里面要看一下,377页第三行「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如云」《经庄严论》里面谈到的「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运转。」这个「任运转」把它解释成第九住心,「由心有作行」现在正在花力气去做呢!目标是达到第九住心。内容的根据,从《声闻地》而来,所以底下《声闻地》云,就直接谈到《声闻地》,这地方藏文里面“哩”那个字就没有出现,你们看藏文的话有没有看到?那就表示跟前面讲的不一样,前面几个有《声闻地》的地方,谈到的不太能够接受的,中文看起来,好像“哩”这个字没有翻出来,但是我想把它翻成则的话就比较能够区分清楚。前面有问题的地方把它翻成《声闻地》则说,那现在这个地方就翻成《声闻地》说,那就可以了,就能够有所差别了,是不是这样讲?

  《声闻地》说,《声闻地》就这样解释了,(「又如《声闻地》云:『由有作行令无间缺,于三摩地相续而住,如是名为专注一趣。』」)他说「由有作行令无间缺」有作行,现在还花力气做,用花力气的方式使它达到没有中断,之后「于三摩地相续而住」这个等持本身能够持续而安住,因此「如是名为专注一趣」。在《声闻地》的时候,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专注一趣」(「第八心名专注一趣」)。所以第八住心的名字,在《声闻地》的时候,把它称之为「专注一趣」,那个「趣」是续流,持续流动的意思,三摩地等持的续流,不断的持续下去,可以安住在上面,「即由此名易了其义。」如果用《声闻地》所取的第八住心的名称,就很容易了解到第八住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容易了解了,「专注一趣」是在等持的续流上面,一直都专住在上面,不断的持续下去。从名字一看,就很容易了解第八住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说由这个名字,容易了解它的意思。

  第九住心平等而住者,(「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说.」)等住者,《修次第中编》有谈到,还有《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也谈到。《修次第中编》说(「心平等时当修等舍。」)心能够达到平等,那个时候等舍的状态称之为等住,第九住心。「《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由修专注一趣,能得自在任运而转。」《修次第中编》里面谈到,心原来有不平等的,造成内心不平等,就前面谈到的不顺品的部分,沉掉(及)它的原因,细分的寻思,随烦恼等等,这些都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已经让心平等了。还有说,不仅仅如此,在功德方面而言,第八住心的时候,靠着精进的力量,精进的力量还要花很大的力气,用很大的精进的力量去做禅修。精进的力量太过强大,也会造成内心不能够平稳,当然这不能说毛病,不过还是造成内心的不平稳,这个是第八住心的时候。到了第九住心的时候,就不必像这个样子,不必像第八住心一样,精进的要花很大的力气,这个时候不必如此,不必再花力气,因此之故,到了第九住心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心就平等了,这些不需要嘛,心就平等了,因此那个时候达到一个等舍的状态,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第九住心。

  还有呢《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谈到,「由修专注一趣」专注一趣就是第八住心,「能得自在任运而转」看前面第八住心的解释那里,「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任运转」是第九住心,现在能够得到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就是第九住心。所以前面的意义解释过了,要放到这个第九住心去了解一下,前面专注一趣去做的时候,目标是要达到「任运而转」。任运而转的时候就是前面由花力气造成内心不平等,这个也把它去除掉了,然后心不花力气之故平等而且能够等舍的,这《修次第》里面谈到的。然后《般若口诀》里面谈到的是「专注一趣」是前面花力气去进行的观修,目标是要达到「自在任运而转」。前面花力气的时候观修第八住心,花力气观修再观修再观修,花很大的力气,之后就慢慢的就能够达到不必花力气,不必花力气的时候,这个禅修还自然的在进行,这个部分还能够得到自在,所以「能得自在任运而转」,就这个意思,这是第九住心。

  所以《修次第》里面谈到是指是平等等舍,是第九住心,《般若口诀》里面谈到的是得到自主,就称之为第九住心。不过这两种说法它的根据都是《经庄严论》。所以《经庄严论》的引文里面谈到,「如论云『从修习不行,』」是从观修串习之后让它不作行,不必花力气呢!这意思就贯穿到两个了,就是《经庄严论》的引文可以去解释《修次第》的意义,也可以去解释《教授论》里面的意义,都是根据这里而来的。

  第九住心「《声闻地》」直接把它「说名等舍」,「如云」《声闻地》里面谈到说『数修数习,数多数习为因缘故,得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声闻地》的内容里面谈到,因为透过第八住心,《声闻地》说第九住心的名字做为等持,就叫等持(「故名等持」)。它的意思也是《声闻地》做的解释,说明等持。「如云」那个也是《声闻地》自己本身里面就有做解释,因为普遍的靠着串习再三观修、再三观修,做过很多次,这是第八住心,花很大力气去做嘛!把这个当作原因之后,就能够得到它的果呢,是任运而转,而且自然的就能够趣入的这个道路,这是第九住心。所以这个时候,花力气作行的部分也没有了,而且还任运而趣入等持的续流当中呢!这个时候内心的散乱也没有了,在这种状态之下趣入等持的续流里面,就把它取名字叫等持了。所以是不用花力气,而且是任运而转的方式,没有散乱的情况之下,很自然的,不必花力气的就进行,等持的续流不断的持续下去,所以第九住心把它取一个名字叫等持,是这个意思。

  「此中九心之名,」现在这里用的九住心的名称,「是如《修次初编》所引,」不是用《声闻地》所谈到的名称,是用《修次初编》所谈到的名称,「如云:『此奢摩他道,是从《般若波罗蜜多》等所说。』」用的是《修次第》所用的名称呢!这里用了第一个住心的「内住」,第二个住心的「续住」,第三个「安住」,第四个「近住」,第五个「调伏」,第六个「寂静」,第七个「最极寂静」」,第八个「专注一趣」,第九个「等住」。这些名称都是根据《修次初编》里面所用的名称。

  六力的部分,378页第四行(「由串习力成等住心,」)由串习力呢成第九住心–等住心。第八住心的时候还要花精进的力气,花精进的力气呢,再三熏习、再三熏习,就串习很久了嘛!譬如说最初、刚认识、不熟悉,以前也不认识,现在才认识,不熟悉。不熟悉呢,彼此有很多冲突,意见相左。熟悉了之后,就不会了。其实一个地方也是一样,刚到一个地方去的时候,这个地方常常导致我们水土不服,因为从来没有去过,新的地方不熟悉。可是在这个地方住久了呢,风、水等等都很容易适应,就水土呢,水土不服就不会发生了,这是因为熟悉的缘故。那个「串习力」就是熟悉很久的意思。

  「谓于前心极串习力,」因为前面第八住心的时候,花力气再三观修、再三观修,所以串习久了,养成一个习惯了,「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三摩地故。」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第九住心。第九住心不用花力气的,这种水土不服,不适应的部分都完全没有了。在这个时候「无功用」不必花力气,「任运而转」很自然的就趣入「三摩地」等持之中。所以在第九住心的时候,所运用的是「串习力」,因为第八住心的时候花力气去做禅修,之后熏习久而久之呢,运用这个串习力之后,形成了第九住心,这时候不必花力气了,不必花力气的时候这个等持的观修仍然继续持续下去,也不会中断掉的,在不花力气的情况之下,不必花力气去推动它,它会用它的一个惯性,一个习惯的力量,自然的继续持续下去,这样的来进行观修,这就第九住心了。所以这是用「串习力」去进行的观修,这个是六力的部分。

  之后至尊仁波切这里谈到「此等」就六力的这个名词,「是如《声闻地》意。」按照《声闻地》的思想来说明的,「虽见余处亦作余说,然难凭信。」观于六力的名称内容,别的地方,有些地方也有解释到,但不是很可以信赖。《声闻地》的讲法最好,所以这里是根据《声闻地》。前面谈到九住心的名称,是根据《修次第初编》。但是六力部分的这个内容,我们是根据《声闻地》。

  在《声闻地》的部分有谈到,靠着六力去成就九住心,那这个六力去成就九住心呢,它的次第是什么样子?就是九住心是怎么样子产生的?透过六力。它的次第怎么样子产生的?这个要说明一下,所以后面就讲了,第六行「若得第九住心,」这里开始,有没有?至尊仁波切要解释一下,六力怎么去成就九住心呢?它的顺序是什么样子?「若得第九住心」这是第九,就是第九住心的产生,要分配一下六种力量去成就九住心,怎么弄在一起的呢?第九住心的前面也要靠第八住心;第八住心的产生,前面还要生出第七住心;第七住心的前面还要靠第六第五,这算一起;第六第五住心的前面要靠四跟三,这又算一起;前面的要靠二跟一,这一起,这样子就有六种力量了。

  在「若得第九住心」开始,就要解释这个问题。「若得第九住心」讲的是第九住心的产生。再过来是「次」,第二行有没有一个「次」?「次虽未能一类相续依念正知」这讲的是第八住心。然后再过来,有一个谈到它的产生要把沉掉,倒数第三行「能生此者,须于微细沉掉等法,随生随除而不忍受。」倒数第三行「能生此者」要讲的是第七住心。然后第五第六,就是寻思跟随烦恼也不会产生,第七住心底下就有了,有没有?「生第七心,须先了知」须先了知那个地方呢,「诸恶寻思跟随烦恼」这个讲的是第六住心,对不对?第六住心的底下,又谈到「故须第五及第六心」那个是讲五跟六。再过去379页就谈到「故须第三及第四心」谈到第三跟第四。然后底下「又生此者」就是谈到第一跟第二住心。

  这里就这样子把它分配一下,就九住心跟六力怎么配合在一起,就在这个段落里面了,378页第六行「若得第九住心」开始,到379页的第二行,这个段落里面,讲六力跟九住心怎么怎么配合在一起,我们看刚刚分配的段落,一段一段的来看一下就很容易了解了,「若得第九住心,」譬如是先用一个比喻,后面才要讲它的意义,「譬如读书至极串熟,」非常熟悉,「最初发起欲诵之心,」最初产生一个想法,我要去念它,「虽于中间心住余散,然所读诵任运不断,」这是比喻,「如是」跟这个情况一模一样,「初念于所缘境」最初只有想到忆念的力量,想到我要把心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令心住已,」把心放在对象上面之后,「次虽未能一类相续依念正知,」后面的那个忆念跟正知,也不需要不断的持续下去,都不需要,偶而一下而已–「一类」,不需要「相续」,「然三摩地」这个等持呢,「能无间缺长时流转,」根本都不会中断,不断不断的持续下去,「由其不须功用相续恒依念知,」不需要花力气,也不需要用持续不断的忆念跟正知,这个都不需要,(「故名」)因此它的名字就叫「无加行或名无功用。」这个是第九住心。所以名字有时候把它叫做「无加行」或者是「无功用」。

  这个在前面经文的地方有谈到,377页倒数第七行「从修习不行」不行就是不作行,从修习之后,已经串习久了,不必作行,不必花力气呢!所以那个地方就有谈到了。「无加行」那个行,不用作行,不必花力气,「无功用」不必花力气了!也给它取这个名字,这个是第九住心。

  底下那个「能生此者,」(378页)才开始谈的是第八住心。第九住心的时候,譬如说「读书至极串熟」,非常熟悉的时候,譬如说把经文背起来,像大家念无缘大悲赞的时候,把经文都背在脑袋里,已经背得非常熟悉的时候,念诵第一句之后,不假思索,后面那个“集咩千悲汪波蒋悲扬”自然的就念出来了,根本就不用想,它自然的就念出来了,就像这个意思一样,这个是第九住心就能够达到这个样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是第九住心要达成的话,「能生此者」那要靠第八住心。所以,「能生此者」那个「此」是指第九住心。

  能够产生第九住心是为什么呢?先驱,前面还要一个,还要一个什么呢?还要「先须一类功用依念正知,」前面还要有第八住心,是要花力气的。功用」就是花力气的,而且要经常持续的依靠忆念跟正知的力量。「令沉掉等诸障品法不能障碍,生三摩地经极长时,此即第八住心,」所以在第八住心的时候,还要花力气的,把沉掉等等障碍消灭掉,而且三摩地的持续,还要继续的维持下去,花力气靠着忆念跟正知,这样子去做。这个第八住心还要有。

  第九住心的时候,不必靠着持续的忆念跟正知,因为第九住心只有一开始的时候,心指向这个所缘对境,最初的时候,靠着一点的忆念跟正知就可以了,后面的根本都不需要了。可是在第八住心那时候,要持续靠着忆念跟正知,还要花力气,在这个情况之下,把反面障碍排除掉,然后正面的这个部分,等持继续维持下去,这个都还要花力气,靠着这样子去做之故,才会产生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气。所以前面要先有一个第八住心「此即第八住心」。

  「此与第九」那第八住心跟第九住心有什么差别吗?差别在「虽沉掉等三摩地障,不能为障,」沉没跟掉举等等障碍,不能够再干扰等持了,这个部分第八跟第九都完全一样的(「二心相同。」),「然于此心必须无间依念正知,」可是第八住心的时候,要持续的依靠忆念跟正知的力量,要花力气的。「故名有(作)行或(者叫做)有功用。」所以第八住心要把它称为有作行,有作行就要花力气去做,或者是有功用,也是要花力气去做。这个在第八住心的《经庄严论》的颂文里面就谈到了,377页第三行「八.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这个《经庄严论》里面谈到「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内心要作行,「能得」这是未来式,将来能够得到「任运转」,这是第九住心。所以现在第八住心的时候,心还要花力气,还要做很多的动作行为,所以这个有差别了,这个第八跟第九差别就在这里。

  第八住心产生的前面,就要靠第七住心,所以接下来378页倒数第三行,「能生此者,」「此」是第八住心,那它的前面要靠第七住心,第七住心是什么样子呢?(「须于微细沉掉等法,」)对于细分沉跟掉产生(原因)的时候,「随生随除而不忍受,」不会去接受它,「故须第七心。」这第七住心了。所以第八住心产生的前面,还要靠第七住心,第七住心就是细分的沉,细分的掉产生的时候,一产生就能够把它排除掉。

  (「生第七心,须先了知」)那生第七住心的时候,须先了知,第七住心的前面,须先靠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为什么?这个要做一个说眀,第七住心细分的沉掉(原因)产生,马上就可以把它排除掉,这要靠前面,(「诸恶寻思及随烦恼散乱过患,」)要先能够去察知恶的寻思所有随烦恼等等,这些散乱是一个过失,(「由有力正知」)之后靠着有力的正知,「于彼等上观察令不流散,」(「故须第五及第六心」)这个就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此二即是有力正知所成办故。」)五六住心是靠正知的力量去达成它的。所以要谈到第七住心的前面,五六住心它的必要性,因为要靠第五住心第六住心,正知的力量去察知恶寻思跟随烦恼散乱的过患,之后用正知的力量,能够在它的上面而不流散掉,不会散乱掉呢!这是第五心跟第六。

  但是第五心第六的前面,还要靠着忆念的力量形成的第三心跟第四住心,所以「能生此者,」那个「此」是第五第六住心,「须于散失所缘境时,速忆所缘」这靠念力马上回想,忆念所缘,以及「及须最初从所缘境(的地方)念不令散,」心念依旧不会散乱掉,(「故须第三心及第四心,」)这是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以此二心即彼二念所成办故。」第三心跟第四住心是由忆念的力量所成办所达成的,前面谈到「须于散失所缘境时,速忆所缘」这是第三住心。心散乱掉了,马上能够回忆起所缘对境,心又跑回来,这第三住心。还有呢「最初从所缘境令心不散」心放在所缘上面根本就不会跑掉,念力非常强大,这是第四住心。所以第三住心的时候念力产生,第四住心的时候念力到达圆满、完整,心不会跑掉。这个做到了之后,才能够进入第五心跟第六住心,正知的力量发挥出来,这个实修才能够进行,所以前面要先有第三跟第四。

  379页第一行有谈到「以此二心即彼二念所成办故。」,「此二心」就是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即彼二念」就是前面两种忆念的力量,前面两种忆念要看378页最后一行,须于散失所缘对境的时候,马上产生一个忆念,「速忆所缘」,马上产生一个忆念,想到所缘的对境,把心又抓回来,这第一个忆念。即须最初从所缘境呢,念不流散,不散乱,忆念的力量一直把心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就没有散乱掉,这第二个忆念。由这二个忆念的力量,去成办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

  「又生此者,」这个「此」,是第三跟第四住心,要达成第三跟第四住心,要怎么办呢?「须先令心安住所缘」的对境上面,前面首先心一定要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这是第一住心嘛!(「及令住已相续不散,」)其次,安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这个安放还能够继续持续下去,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散乱掉,这是第二住心。所以首先心要放在对境上,之后放在对境上又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散乱掉,这两个要达成之后,后面忆念的实修才会有,(「故应先生初二种心。」)所以前面还要有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我们今天的讲述到此。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56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57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58讲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批评佛加持,赞叹魔障碍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59讲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断恶行善是基础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克服贪心、降伏烦恼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五讲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四讲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三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