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3

 

  讲授:却佩格西翻译:廖本圣老师2010-02-28

  复习

  今天继续看第8 页(中文版第4 页)先做复习。地道功德要在心中生起的话,就要努力去提升我们的心,地道功德证悟的产生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努力提升我们的心,每个人都有机会,心要怎么提升呢?主要是透过调伏内心的方式来提升。地道其实就是认知,是包含心与心所的认知,所以,提升心最终在未来的时候可以把一般的心转为地道证悟的功德,所用的方式就是调伏心,也就是调伏以心为主的身语意业,让我们以心为主的这些身语意业不去造恶而去行善。在断不善之前,首先,要思惟不善业的果报,唯有先思惟不善业的果报,我们才有办法去断不善业。

  我们要断除不善业,首先,要思惟不善业的果报(苦),这个苦跟不善业的重、中、轻有关。如果是重的不善业,它的苦就是重的,就像地狱的苦;如果是中的不善业,它的苦就是饿鬼趣的苦;如果是轻微的不善业,它的果报就是旁生趣或畜牲趣的苦。就是透过地狱、恶鬼、畜牲这三种苦去思惟之后而去断不善业,也就是要去想假设自己处在这三种苦当中,一定无法忍受,由此而产生怖畏,让自己不去造不善业。

  有关三恶趣苦的详细说明,在《广论》道次第里其实都有说明,所以这里就不再加以说明。接着,请看文,而由于怖畏那些苦,这些苦就是指三恶趣的苦,对于三恶趣的苦产生怖畏之后,就会想要从那些苦得到救度,就要寻求皈依处。最殊胜的皈依处,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比三宝更殊胜的皈依处,所以接着就会去寻求三宝,然后对于三宝产生胜解信,并以此信作为动机而归依三宝。

  就像身染重病的人,他必须要服药,而这个药就是让他从病苦当中解脱的皈依处类似,三宝是把我们从总的轮回苦或是别的三恶趣苦里解脱的皈依处。病人要服药,害怕总的轮回苦与别的三恶趣苦的人也要去皈依三宝。

  就像病人依止医生服药一样,我们依止三宝,希望透过三宝救度自己免于总的轮回苦与别的三恶趣苦。总的轮回苦是人与三恶趣,或者说善趣与恶趣的有情都是一样的,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或五蕴炽盛等等这些苦。别的来讲,对于人来讲虽然没有三恶趣的这些苦,但是,因为人还是处在轮回当中,只要人造了不善业将来还是有机会投生到三恶趣,所以,对于别的三恶趣苦也要产生怖畏,也就是不只对于总的轮回苦产生怖畏,即使对于现在还没有尝到的这些三恶趣苦也要产生怖畏。

  下士道的修行次第

  为了从这些苦当中得到救度,要至心地归依:而为了让那些苦不要产生(那些苦指的就是三恶趣苦),要从多方面去断除恶不善法;为了得到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要从多方面好好修习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善行。到此为止,就是我们心续当中生起地道证悟的根本,也就是以此作为基础(根本)。

  在这个时候,这位补特伽罗已跻身「内道佛教徒」的行列。这里还要再说明,跻身「内道佛教徒」的行列,其实从对于三恶趣苦生起怖畏,而对三宝寻求皈依,知道三宝有救度自己脱离恶趣苦的能力,其实就已经进入内道佛教徒的行列。修学断十不善的戒律等善行,这是进入下士道修行的情况。所以,这里所说在这个时候,这位补特伽罗已跻身「内道佛教徒」的行列。这一段其实是讲怖畏三恶趣苦并且寻求皈依的内容。接着,而这样的修行次第,就是下士道的修行情况。这里的修行次第主要是讲断十不善而行十善的内容。

  因此,下士的「所证」,就是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而「所断」,就是十不善业及其果报。这个就是照字面说明而已;而「所修」,则是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那些善行,「那些善行」主要指的是身三、语四、意三这十个方面的善行,这个善行并没有牵涉到修空性、菩提心、出离心等等内容。

  因此,在下士道的阶段,对于「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三宝);业果」等,必须仔细思惟;并藉此如理地修学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如果这样做,来世毫无疑问的一定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这是毫无疑问的,能够这样做的就是特殊下士。下士可以分为特殊的下士与一般的下士。按照刚刚这样去思惟,然后去行断除十不善戒律的是特殊下士,这样来生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而所谓的「一般下士」则是指「仅希求现世事物的补特伽罗」,也就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为来世人天果位(善趣)去努力,这样的下士就是一般的下士。

  依着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皈依、业果、断十不善的戒律修学,毫无疑问的来世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或增上生的果位。但是,进一步要去思惟,即使来世得到人天的果位,得到增上生的果位,还是有很多苦。而且,这种人天的果位只是从三恶趣解脱出来而已,并没有从整个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如果以人为例,譬如,来世得到人的果位,顶多活一百岁,接着还是会死亡。天也一样,天虽然寿命比较长,但终究难逃一死。人与天在死亡的时候,不保证不会再堕三恶趣,所以,还是有可能再堕三恶趣,意即即使来世得到人天的果位,还是不可凭信,因为,不保证有得到究竟安乐,所以,要进一步的思惟中士道的内容。

  就如前面所讲的,特殊下士所证的就是来世的人天果位,以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在过去生断除十不善,所以,这一世得到人的果位,等于我们这一世是前一世的所证已经达成了。但是,我们只要观察我们目前的情况就知道其实苦还是很多,还是有没办法避免的种种苦,如果不去进一步思惟,就这样感到满足,其实来世有再堕恶趣的可能,所以,对于目前这个情况,我们不要感到满足,还要进一步的想办法怎样彻底的脱离苦。

  中士道的修行次第

  只得到人天的果位不能感到满足,要进一步的去思惟,譬如,思惟「生、老、病、死的人趣之苦」、「死兆现行之苦等的天趣之苦」。天趣还要再区分,如果是色界的天、无色界的天并没有苦苦与坏苦,但是有周遍行苦。如果是欲界天,他的前半生比人趣还要乐,但是后半生会有死兆现行的苦,这种苦据说比人趣更苦。还有「由于忌妒而扰乱心续等等的非天之苦」,非天就是阿修罗,阿修罗其实是算天,只是他的忌妒心非常强,虽然他算天趣,但是他的行为不像天,所以,一般被称为非天,再加上他的忌妒心让他非常苦,所以,有非天之苦。还有如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八苦」、「六苦」与「三苦」逼迫(有情)的情况等。刚刚看的这些苦不是三恶趣的苦,而是属于善趣的苦,这些苦还是落在轮回当中,这些都是轮回苦,但不是三恶趣之苦,透过思惟这些苦而生起想要从整个轮回解脱的想法,也就是生起出离心。

  亦即透过「即使从三恶趣的痛苦当中脱离而得到人天的果位,但是只要还没有从轮回当中解脱的话,还是无法超越痛苦的本质的。」这样的思惟,体认到一切轮回当中(即使在善趣的人、天、阿修罗)全无心要可言,还是有苦,体认到这一点之后,才有办法生起想要从一切轮回苦解脱的想法。

  只有产生想要解脱一切轮回苦的想法还不够,因为,只有这个想法,轮回苦还是在,要如何断除轮回苦呢?不能从断轮回苦本身下手,应该去思惟轮回苦的源头在哪里?就像我们前面思惟要断三恶趣的苦,要从产生三恶趣苦的因–也就是不善业去思惟,然后,从断除不善业这个因下手,才能让三恶趣的苦不会产生。

  所以,断三恶趣苦的方式是从它的因(不善业)下手,这种情况跟拔掉刺或手术把我们身体的苦去除的情况是不一样,断三恶趣苦要从它的因(不善业)断除下手。同样的,要断除整个轮回的苦,也不是从轮回苦本身下手去断除,也一样要去找产生这个轮回苦的源头是什么?它的根本是什么?然后从这个根本下手断除。

  然后,进一步辨认出轮回苦所由生(轮回苦的源头)之我执无明,必须努力于断除我执无明。这个情况就类似于三恶趣的苦是来自于不善业,断三恶趣的苦要从断不善业下手一样。反过来讲,如果我执无明没有断,也就是一切轮回苦的源头(根本)我执无明没有断的话,轮回苦是没有办法像拔刺一样把它拔掉就断除的。

  接着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轮回当中受种种轮回苦的果报,它的源头就是因为我们透过以无明为动机而造业,然后这个业让我们投生于轮回领受种种轮回苦。轮回苦不能像拔刺一样,也就是并非把轮回苦去掉后整个轮回苦就没了,因为它的因还在,所以,不像拔刺的原因是在这里。

  要怎样把轮回当中这些苦去除呢?唯有从它的源头–无明这个动机下手,一旦无明这个动机断除之后,就没有以无明为动机所造的业,也就不会有这个业所感得投生于轮回受种种苦的情况,所以,唯有从无明这个动机下手断除,后面的这些业及轮回当中的这些苦才能够不会发生。

  因此,在心中产生:「自己应该从一切的轮回之苦中脱离出来而证得解脱」这种强烈希求解脱的想法后,精进于断除轮回的根本我执无明(轮回的根本与我执无明是同位语),而作为断除彼等(我执无明)的方法,就是必须进入于缘四谛这个对境的三学(戒定慧三增上学)之道的修行。所以,这里的道次第修行是在之前特殊的下士道次第之后所要修。

  因此,当一位已经得到人天果位善趣的补特伽罗,进一步去思惟整个轮回苦之后,对于整个轮回苦生起出离,而且,进一步去辨认出整个轮回苦的源头就是我执无明,然后,去找出断除我执无明的方法,就是缘四谛对境的三学之道的修行,这整个简单来讲就是中士道的修行,这样的补特伽罗就是中士。

  然后,在中士道要去思惟整个轮回苦,重点是要生起希求解脱轮回的出离心。希求解脱轮回的出离心有二种生起方式,一种是思惟十二缘起的流转,一种是思惟苦谛、集谛而生起出离。就如刚刚所讲的,以无明我执为动机而造业,然后它的果报就是在轮回当中受种种的苦,其中的无明(烦恼)及业这都是属于集谛,以无明为动机造业所产生在轮回中受苦的苦果,这是属于苦谛。就是透过思惟无明、业(这个集谛)以及思惟轮回中受苦的苦谛而生起对于整个轮回想要出离的这种想法,就是出离心。

  十二缘起可以分成六因及六果,六因摄于集谛,六果摄于苦谛。因此,在中士道的阶段,仔细地思惟了「由苦、集二者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与「由十二缘起支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藏文「抠哇」的后面都要加「ㄖㄚˊ」处格之意,意即在轮回当中流转,即有在…中的意思)。接着,内心对于八苦、六苦、四苦(生老病死)及三苦等等的一切轮回过患感到厌倦,为了远离这些过患,以缘四谛的三学之道等等作为主要的修行。这就是中士道的修行的情况。

  以声闻的行者与独觉的行者来讲,他们是属于“唯中士道”,他们走的不是“共中士道”。他们的想法就是:即使脱离三恶趣的苦得到人天的果位还不够,一定还要从整个轮回苦当中脱离。要从整个轮回苦当中脱离就要从断除无明下手,所以,他们就努力的去断除无明,让自己从整个轮回苦解脱出来。

  三士道与三乘道之区分

  以下要分辨的是学了下士道还有初学中士道的这些人,在他们心中还没有真的生起地道的证悟。这里要说明的是学下士道与学中士道并不等于进入声闻道、独觉道与大乘道,这要区分。

  这里要区分,最初修学中士道的还没有真的进入声闻道、独觉道与大乘道。但是,中士道是进入声闻道、独觉道与大乘道的起点。应该说是进入这三道之前(的区分点),而且,从中士道这里会分成小乘与大乘的走法这二类。也就是说如果是走小乘,在中士道这个阶段之后,就是走声闻、独觉这样的道;如果是走大乘的话,透过这个中士道他会走向上士道。前者,就是透过中士道走入声闻、独觉道,这是属于唯中士道。如果透过中士道而进一步走向上士道就是共中士道。

  这样的补特伽罗以断除轮回的根本──补特伽罗我执──为主,而且以「断除我执的解脱」作为主要的所证;而作为其方法的,就是以「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及其「对境」(无我)作为主要的所修;然后,透过对于声闻道的极大胜解,而一旦在自己心续中产生了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则已进入「声闻道」了。同样这一段如果是对于独觉道有极大的胜解的话,这样的补特伽罗就进入独觉道。声闻道与独觉道只有动机及想法的广狭有稍许差别,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是动机与想法的广与狭有一点差别。

  不论是走声闻道或独觉道,他的目标都是自己解脱轮回,透过缘四圣谛的道,让自己能够解脱轮回。如果要走大乘道的话,他的想法就不只是这样,他会想到除了自己要解脱轮回之外,其他的这些曾经当过自己母亲的有情也跟自己一样,还在轮回当中受苦,这些如母有情也必须让他们解脱轮回。所以,如果是走向大乘道的行者,他会把缘于自己的想法扩展为缘于一切有情都能解脱轮回的想法,这样的行者就会走向上士道或大乘道。

  刚刚有提到,即使进入中士道也还没有进入三乘道(声闻乘、独觉乘、大乘道),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在中士道的阶段,虽然有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但是这个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还是造作的,它是属于造作的出离心、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所以,光是这种造作的想法只能算是中士道,一旦这种希求解脱的想法或出离心到无造作的阶段,这时候才真正进入地道(入道)。但是,这时候就要看行者的胜解,他是胜解声闻道、独觉道还是大乘道,由此再去区分他是进入哪一种道。所以简单来讲,有“造作出离心”的,可以说已经进入中士道;一旦有“无造作出离心”的,就可以说是入道,也就是入三乘道的任何一道,这就要看他的胜解(是哪一道)。

  底下要说明几个同义词,其中,「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及「想要脱离轮回的想法」是同义词。如前所说,如果这些是造作的,就是进入中士道,但是还没有进入地道的功德。要进入地道的功德,要到无造作的阶段。所以,如果已经产生无造作的想法就进入三乘道,这时候就要配合胜解来分,无造作出离心配合胜解声闻道就进入声闻道,无造作出离心配合胜解独觉道就进入独觉道,无造作出离心配合胜解大乘道就进入大乘道。但是,从无造作出离心到进入大乘道中间还有很多需要思惟的,也就是说不是从产生无造作出离心然后胜解大乘道就可以马上到大乘道,没那么快,这中间还有很多要去思惟,譬如所缘从自己转到一切如母有情必须还要透过很多思惟。

  总之,产生无造作的想法,方法是什么呢?底下举了二个例子,这是从《广论》引出的二个例子:(一)就像罪犯在监狱中受到极大的折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逃离监狱的想法,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不需要造作的。(二)房屋着火的屋主,自然而然想要脱离他的房子的情况。这二个比喻就是说明当初想要解脱轮回的想法到这种自然而然的程度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无造作出离心已经产生的情况,这时候就是入道了,入道就如前面所说配合他的胜解进入声闻、独觉或大乘这三道。

  当这个想法(无造作的出离心)产生时,不论是行、住、坐、卧的哪一个时候,均不可能退失,这里的重点是指无造作的出离心,只要产生了就不会退失。就像宗喀巴大士(在圣道三要)所说的:「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尔时出离心已生。」「出离心」指的就是无造作出离心,「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出离心是不会退失的。

  关于这点(指前面提到三个同义词:希求解脱的心、出离心、想要脱离轮回的心)在这部论里这三者是同义词,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前二个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并不是同义词,现在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来说明。有些学者主张:「看见轮回过患的心是『出离心』,而想要从轮回脱离的心是『希求解脱的心』。」亦即认为「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还认为出离心是因,而希求解脱之心是果。

  而在这部论中,恭敬地将(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这两个词视为同义词。为什么会把这二个词视为同义词?理由如下:(一)亦即所谓「出离」就是解脱,而希求彼之心就称为「出离心」。意即出离就是灭谛,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第三个灭谛,灭谛有四个行相:灭、净、妙、离,这里的出离是第四个行相的离,其实就是在讲解脱。所以,出离就是离,就是灭谛四行相的第四个,也就是解脱,再加上「心」就是指希求出离的心,「希求彼」的「彼」就是指出离(解脱),所以,希求彼或希求解脱的心就称为出离心,这是第一个理由。

  而且,不仅如此,(二)当产生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就视为「已产生无造作希求解脱轮回的心」,这是大多数学者一致的看法。因此,在这部论成立「无造作的出离心」与「无造作的希求解脱之心」两者为同义词。

  而且,(三)宗喀巴大士在圣道三要提到:「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尔时出离心已生。」这里也很明确的提到「希求解脱之心」与「出离心」两者同义;而在这个偈颂之后的「彼出离(指出离心)不以净发心(清净的菩提心)摄,不成无上圆满菩提因。」当中的出离心,也必须理解为希求解脱的心;

  而且,(四)在《广论》的「仅仅想要舍弃彼等而且想要证得完全止息彼等的想法产生,正是出离心」此中的「彼等」指的就是三恶趣苦与轮回总苦,也就是解脱三恶趣苦与轮回苦的想法,这就是出离心,所以,当中也将「希求解脱之心」与「出离心」说为同义。

  此外,(五)《广论》当中「当经中说到产生无造作之出离心的量(标准)时,会以处在火宅当中的人与处在监狱当中的犯人不愿处在那些处所,并且想要从那些场所解脱出来的心,作为产生出离心的标准,亦即前述二者(即指前述二者的比喻)的心到什么程度,出离心就应该产生到那个程度。」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得出来:出离心不是看火宅的过患及监狱的过患,重点不在看过患,不像前面有些学者说:看见轮回过患是出离心。从《广论》这段文来看,出离心是要从这二种场所解脱,而不是只有看过患而已,所以,从这段文也可以看出来出离心与希求解脱的心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底下说,这是结合「想要从火宅及监狱中解脱出来的心」这个比喻与「出离心」这个意义,等于「想要从火宅及监狱中解脱出来的心」就是比喻「解脱轮回的心」,这也就是说明解脱轮回的心及出离心是一样的。

  然而「对于火宅与监狱看见过患之心」与「出离心」二者喻义结合的情况则比比皆是。这段文要改为:然而「并没有对于火宅与监狱看见过患之心」与「出离心」二者喻义结合的情况。意即《广论》的这段文用二个比喻来说明出离心,这二个比喻是以想要从火宅解脱及想要从监狱解脱来说明出离心,可是并没有针对看见火宅的过患与看见监狱的过患来跟出离心做结合,所以,从这段文也可以看得出来,希求解脱的心与出离心同义,主要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基于以上这五个理由就可以说「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出离心是看见轮回过患的心,而希求解脱的心才是想要从轮回解脱的想法。也就是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出离心是因,希求解脱的心是果,并不是这种情况。这二者其实是同义的,因此,能够成立「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二者是同义的圣教与正理非常的多,所以,最终的结论是这两者是同义词。

  就如前面所说的,特殊的下士就是希望能够来世不堕三恶趣,得生人天果位。中士道进一步的对于人天的果位不感到满足,而进一步的想要从整个轮回苦脱离出来,当这种造作的出离心的想法产生的时候,就进入中士道。一旦,造作的出离心能够提升到无造作的出离心,并且配合胜解声闻道的时候,这位行者就进入声闻道。如果配合胜解独觉道,行者就进入独觉道。接着,要谈的内容就是从这里继续说明。

  进入声闻道的情况刚刚已经说明了,现在是从进入独觉道来说明,所以下文要讲的就是一个已经进入中士道的行者,他怎么进入独觉道的情况。此外,处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补特伽罗(这是指已经产生造作出离心的行者),这跟前面进入声闻道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除了胜解之外,如果进入声闻道要胜解声闻道,进入独觉道的行者,他要把造作的出离心进一步的提升为无造作的出离心,而且还要胜解独觉道,不仅如此,他的所断跟前面进入声闻道的行者也略有不同,他的所断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之外,还加了「执外境的分别」,所以,他的所断多一个「执外境的分别」,并以断除这两者的解脱作为主要的所证,所以,他的所证也比前面声闻道的行者多一个,就是除了断「补特伽罗我执」之外,还有断「执外境的分别」。而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因为所断有二个,所修也有二个,方法就是将「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这是要断前面的补特伽罗我执)及暸解『能取、所取二空』的般若(这主要是断执外境的分别)二者及其对境(前者的对境就是「补特伽罗无我」,后者的对境就是「能取、所取二空」),这些都是主要的所修。一旦行者有了无造作的出离心,而且,胜解独觉道,有了这些主要的所断、所证、所修之后,这样的行者可以说已经进入独觉道。

  这里要注意,我们在谈地道的建立的时候,所依的宗义并不是应成派的宗义,而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谈地道建立的时候并不是依应成派的宗义来说明呢?原因是因为地道建立的内容是来自于《现观庄严论》的第一品,关于《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在印度来讲,最有名的有二十一部注解,或是注释。其中大家公认写得最好的就是狮子贤的《明义释》,虽然没有人直接说他是第一名,但是大家都公认他是最好的,所以,一般在读《现观庄严论》的时候,通常都是会配合狮子贤的《明义释》来理解。因为狮子贤本身所依的宗义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所以,即使像三大寺他们学习《现观》六年,这个过程其实都是配合狮子贤的《明义释》来理解《现观庄严论》。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解释《现观庄严论》的地道时,其实都是依着《明义释》的解释,因为《明义释》的作者狮子贤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所以整个地道的解释都是依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来理解。

  基于这个理由,因为是根据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来理解地道,所以声闻道与独觉道的所断、所修就略有不同,所证都是解脱。差别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因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是不承认外境,所以,执外境的分别也变成是要断的。声闻的所断只有「补特伽罗我执」,但是独觉的所断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之外,还要再加上「执外境的分别」。声闻所修的是「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还有它的对境就是「补特伽罗无我」。而独觉行者所要修的除了这个之外,还要再加上了解「能取所取二取空的般若」以及「能取所取二空的对境」。所证都是解脱轮回,这是一样。

  透过对于在最后有时,在不依赖其他老师的教授的情况下,而以欲界身现证自己的菩提的独觉道的极大胜解,一旦自己心续中产生一个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即已进入「独觉道」了。这个情况因为要说明的满多的,所以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为止。

 
 
 
前五篇文章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4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5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6

洛桑卻佩格西: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

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

 

后五篇文章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2

洛桑卻佩格西:地道建立 1

梭巴仁波切:如何利益垂死者和亡者

梭巴仁波切:佛法中心的重要

梭巴仁波切关于疗病的两篇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