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四天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四天
之前讲到睡眠的威仪:狮子卧,怀着正知正念的心去睡眠,作光明想,在思维法义的状态里入睡。睡前有这样的作意,思维明天几点起。如果这样做的话,睡眠也是善法,就不会浪费我们时间。 下面,即为令修行更加圆满,而开示修行的其他内涵、其他方便。此处分二:一,支分;二,总结。 下面有十一个颂文,讲如何令我们的修行更圆满,以及其他一些支分。 菩提萨埵之所行 经论所言虽无量 净治其心之所行 此是定须修行事 菩萨的行为,在大乘的经藏里开示了无量无边。这些无量的学处、无量的菩萨大行,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然而对于前面所讲的一切,则“净治其心之所行”。对于净心的一切行为,要尽己所能、结合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践。 如前面所讲,如何让我们的善行更为广大?能够恒常、长时间地去用功;能够非常殷重、内心非常好乐地去实行;没有其余外缘的危害,无有贪嗔障碍地去实行;在福田和恩田面前去实行。如此便能获得广大的善业。在这些过程中,正念正知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贯彻其中。行持善法时,一定要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去做。这样对内心有净化的作用。我们努力在内心上去实践,心地一旦净化,身语自然就表现得很清净,也很容易地让它变得清净。 日夜六时各三次 应须读诵三聚经 依於三宝菩提心 罪堕残余令消灭 昼夜六时对着三宝祈请加持、恒常地供养三宝。每日三次诵读《三聚经》,即“三十五佛忏悔法”。依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法”,能净化除菩萨戒中,根本堕外的其余罪堕。菩萨戒在藏地分十八根本堕、四十六恶作。其中四十六恶作和非根本堕的其他菩萨罪堕,通过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法”就能净化。犯根本堕,则需其他方式才能净化。 “依於三宝菩提心”,在进行四力忏悔时,其中的依止力,便指“皈依力”与菩提心。皈依三宝和菩提心,能带来如此广大的利益、可以消除那么多的罪堕,对自他有那么大的利益。在念《三聚经》时,怀着皈依心、菩提心,以这样的心去修学,力量更为强大,可以让罪堕彻底净化。 怀着菩提心,能够净化根本堕之外的菩萨戒罪堕;犯根本堕就需要重受,一旦触犯根本堕,便需要重受才能再得到菩萨戒。 不论为自或为他 任何时处何作行 如经所言诸学处 於彼时处当勤学 无论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经典里的菩萨学处那样,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菩萨戒中的根本堕罪,根本无法忏悔——触犯者需要环境:在僧众面前念忏悔文,再重新去受,才可以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如果只是念些忏悔文,不去重受,菩萨戒无法重生。仅念《三聚经》,虽然可以把残余的其他堕净化,但对于触犯根本堕,却不能让你的菩萨戒重新生起,所以说无法净化根本堕。 佛子未学之学处 任於何处亦无有 如是住戒善巧者 有何福德不能生 菩萨没有不学习的学处,五大明、五小明,世间的、出世间的,菩萨都要去学习了知,没有一个方面是不应该学习的。如果能够以这样的心去学习,然后“如是住戒善巧者”——住在菩萨戒里的智者,“善巧者”即有智慧的菩萨,他做任何事情,都能使他的福德增长。 菩萨学习世出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是因为他具有广大的悲心、菩提心,他所学习的一切都转为利他的方便,亦是作为利他的方便而去学习。因此不会使他增长烦恼和罪业。有些世间人,稍有些知识或功德,便生起我慢,乃至以自己的功德造作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甚至是更为严重的伤害。菩萨不会如此,他即使学习的是世间文化,也能以此利益他人。 或於现行或加行 唯利有情不为余 唯为利益有情故 一切回向菩提因 现行就是直接,加行就是间接。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是利益众生。菩萨的所作所为,可能暂时看来似乎并未利益众生,但却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辗转地利益众生。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着眼于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大乘的菩萨为利益有情故,把一切善根,一切拥有的东西,都回向菩提,与众生共成佛道。 常时依止善知识 大乘法义善巧者 安住最胜菩萨戒 宁失身命不舍离 在我们修学的菩萨道上,必须还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在他的接引下去修行。大乘善知识对法义非常善巧,而且安住在最胜的菩萨戒里,对于这样的善知识,宁可失去生命也不舍离。 如华严经吉祥生 依师之理当修学 此外别余如来教 读诵诸经可了知 此是“依止善知识”上,我们学习的榜样。《华严经》里有一位吉祥生菩萨,他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我们应该像他那样修学。在依止善知识方面我们讲到十种功德、八种利益,要经常地思维,对善知识生起亲近依止的心。 对于善知识,要明白他应具足的条件。《中观论》里讲到有十种条件,戒律讲到有五种条件。我们一旦了知了这些,有这样的善知识,便要去好好地去依止。 如法依止善知识,可以生起无量功德。过去嘎当派的一位大德被善知识呵斥时,他根本没想到这是善知识在训斥自己,而是觉得像嘿汝嘎的灌顶加持、得到本尊的摄受一般。另有大德这样说:“师打即灌顶,师骂即猛咒”——被上师笞打是灌顶,被上师责骂是咒语加持、去掉你的障碍。那若巴依止谛若巴,共行持有大苦行十二种、小苦行十二种。在很多大德的传记里面,这样的例子很多。能够以这样的心去对待,自然会得到师父的加持。如果被善知识诃骂还生气,就比较差了。 依止善知识以后,对菩萨学处好好地学习,尤其像这部《入行论》。另外,“此外别余如来教”,如来在别的经论里所开示的菩萨学处,我们也应该了知,应该如理地学习。 诸经示菩萨学处 是故应当勤诵经 特於虚空藏戒经 最初受戒当先诵 其他的大乘经论,只要是开示菩萨学处的,都应该读诵,了知其中的菩萨学处。尤其对详明根本堕与忏罪法的《圣虚空藏戒经》,应在初受戒时便认真学习。 特别对虚空藏菩萨戒开示的菩萨学处,在开始就应该好好地学习。 以上讲对大乘的经应认真学习,下面讲对大乘的论亦应努力地学习。 何故常时当学行 於彼论中多宣说 集诸菩萨学处论 定须再再勤浏览 又复暂且总略者 当现诸经集论文 圣者龙树所作论 卷二定须勤阅读 我们还要倚靠恒常地学习和修行论著,如《集学论》。此论也是寂天菩萨所造,里面也讲到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何故常时当学行”,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论要多多地学习?因为这部论里讲了很多菩萨学处,一定要反复地看。另外,还有一部《集经论》,也是寂天菩萨所造。如果《集学论》看不明白的话,暂时看《集经论》也是可以的,也是菩萨的学处,其中将很多大乘经典引用过来解释。此外,龙树菩萨也造了两部同名的论:《集学论》和《集经论》。“卷二”,指这两部论,我们也应当励力去学习。 若於其中未遮止 是所昕许可行事 为护世间众生心 见为学处应修行 只要大乘的经论里面没有遮止的,我们都应去学习、都应去行持;遮止的、不应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去做。“为护世间众生心”,为了不让他们产生邪见,乃至失坏对三宝的敬信,只要是菩萨的学处,我们都应该励力地去修持。 其二,总结。以下是对第五品的总结: 於自身心应随时 数数审观毋放任 总摄而言唯此法 是护正知之行相 对自己的身心随时随地地一直去返观:身语意是否如法,是否合乎威仪,内心是烦恼还是清静?一直用觉照的心返观自己的身心,不要让它随便、放任自流。“总摄而言”,简单地说,这就是守护正知的定义。“行相”就是定义。 此事实践须躬行 唯诵文词有何益 岂有徒诵医方文 便能疗愈诸病疾 如此广大的菩萨学处,对正知正念这样的修行,这一切,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对于这样的菩萨学处,倘若不去实践,只是明白一点文词、一点道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就像一个大商场中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自己只是逛逛看看,也毫无用处。真正的帮助便是买回来,对自己有所利益。我们一定要去精勤践行,即使有很多广大学处我们暂时实践不了,也要有一份美好的心愿——我要努力地去实践!向上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喻,“岂有徒诵医方文,便能疗愈诸病疾”,医生开了药方、配了药,但自己不去服用,只是念药方,疾病便永远无法痊愈。以此来比喻菩萨的学处,应该踏实地去实践。 以下讲第五品的名字:《入行论》的“守护正知品”。要想真正地让自己的菩萨行能够清净修行的话,一定需要正念正知去保护。 现在进入第六品,“安忍品”。 本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名字,放在最后。 第一,正文中分三:其一,应该断除嗔心。嗔心,即嗔恚的心、恼怒的心;其二,修习安忍,即修习安忍、忍辱的情况;其三,恭敬有情,即对其他有情怀着恭敬之心。 其一,断除嗔心。以下分了十个颂文去讲解。 第一个颂文: 百千劫中所积集 布施妙供供如来 所有一切诸善行 一念嗔心能摧毁 一个大劫分为八十个小劫。一个小劫怎么算?人从八万岁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这是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一直加到八万岁,这是增劫;这一增一减便是一个小劫,八十个小劫是为一大劫。所以百千劫的时间是非常长远的。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在那么长远的、百千劫的时间里所积集起来的布施、供养三宝、修行持戒等种种的功德,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把那么多的善根悉皆破坏,这就是嗔心的过患。 对菩萨起的嗔心,依不同的情况,其过患也有所不同。这里的“百千劫”在藏文里是千劫。讲到不同的情况,菩萨对非菩萨的有情起嗔心、证量低的菩萨对证量高的菩萨起嗔心、乃至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都有不同的差别,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文殊菩萨游戏经》里讲到,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则摧毁一百大劫所积集的善根。在《入中论》里说,如果对菩萨起嗔心,那么在一百大劫里所作的布施持戒等善根,一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摧毁。所以其他的罪恶再没有比嗔心更严重的。 上面是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起嗔心所产生的后果,大致上是这样。而没有得到授记的菩萨对得到授记的菩萨产生嗔心,有多少刹那的嗔心,就会摧毁多少劫的善根,还要在地狱里住同样劫的时间,而且要在同样劫的时间里重新开始学起。这是《摄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说的。 前面讲过,伤害一个有情,即会有很大的痛苦果报,更何况伤害菩萨?菩萨能够利益众多的有情,一旦伤害菩萨,就等于伤害了诸多有情的安乐,所以这种果报更不可思议。 不是菩萨的有情之间起嗔心的过失是什么呢?在一切有部的经论里面说:如果一个比丘向装藏有佛陀的头发或指甲的舍利塔虔诚顶礼,其善根非常强大——他顶礼时,身体压下去的面积中,从地面到最底下的金刚地基之间所有的微尘数有多少,他便会千倍于此数、转世为转轮圣王。善根便是如此强大。但对自己的同参道友或者同梵行的人起斗诤的心、毁谤的心、嗔恚的心,则会把这么强大的善根全部消尽。 转轮圣王在身体、受用和眷属等各方面,福德非常广大。想要得到人身,尚需布施持戒等诸多因缘,何况是得到转轮圣王的果报,说明一念净信地顶礼佛塔,功德是多么广大,然而如此大的功德还是抵不过嗔心。 所以回向非常重要。辛辛苦苦积集的善法功德,应该以广大的心来回向菩、回向众生。就像存入银行般,存到广大的菩提和众生的大海里,这样我们的善根就不会被暂时的嗔心所摧毁。有时虽然辛辛苦苦修学,积累了很多的善法,但没有好好回向,就被暂时的违缘,比如嗔心给破坏掉,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在行持善法之后善加回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