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四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四天

 

  “如《中观心论》中说:

  ‘大树种中树,男女相伴儿,

  鼓内声音住,食物内便等,

  木中火炽然,言未见此情。

  若谤现量者,岂是谛实语?’”

  《中观心论》也是破斥因中有果的思想。如果因中有果成立,那大树的种子里面,应该就有树;儿子出生需要父母,则男女相伴就有孩子产生(也可以说是因缘具足);打的鼓里面就应该有声音的存在——即便不敲鼓,鼓里也有声音发出;食物中也应该有粪便的存在;木头里也应有火的存在。如果因中有果成立,便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产生。但是,为什么世间人在因里面,根本看不到有果的存在?也不能说是因为众生的愚痴才看不到,因为本身就是世间人现前看不到之物。“若谤现量者,岂是谛实语?”仙人的言语就是谛实语,即正直的话。如果世间人都看不到的,却硬说是他们愚痴的缘故,仙人们说的这些话也就不再是真实的。

  下面,对方又进一步争论。

  若彼量非胜义量彼所量岂非虚妄

  以是为因汝所修空性亦妄量妄故

  “对方诤道:‘若依你中观师的看法,正量在胜义中亦不是正量,(即成为虚假的量),’”在胜义中,亦无所谓的正量。在胜义的这种观察里面,根本没有正量的存在。这样就成为虚妄一般:因为正量在以胜义理智观察到底存在不存在的时候,也不存在,也是虚假的。既然它是虚假,以虚假的量来衡量的法也应该是虚假的。对方便通过这方面去辩。

  “这种虚假的量在衡量诸法时,也由于如虚假的量那样不真实,那些法岂不成了颠倒虚假的东西。”量是一种正确的心识,如果它是错误的,它所衡量的东西也是错误的、也是虚假的。“因此,你所修习的空性也成了颠倒虚假的东西,因为衡量空性的量是虚假的,空性又是它衡量的物件故。所以是不合理的。”正量——观察空性的智慧,所观察衡量的对象,乃是空性。既然正量是虚假的,那这种虚假的量所衡量的物件空性,也应该是虚假的。归纳来说便是:你们的空性是虚假的,那你证悟它又有什么意义?便是从这方面来对中观认为的空进行辩驳。

  对方的观点认为,正量在胜义中是虚假的。在观察空性时,这种量不是真实存在的、又没有其他真实的量存在,则虚假的量所观察的空性也是虚假的,这样空性就没什么意义了。

  下面回答。

  于彼实相不能触 空法无实非所取

  是故任何虚妄法 显彼非实亦虚妄

  “我们的宗义是这样的:衡量空性的量与所衡量的空性二者都是虚假的,这一点非常正确。”对方认为这是虚假的,我们也认同。衡量空性的智慧,乃至空性本身,都是虚假的。没有一点谛实性可言。空,它本身是空的,没有实在的真实的东西存在;空性慧也是没有真实的东西存在。二者都是虚假的,这一点很正确。虽然是虚假的、没有真实性可言,但能量和所量这种作用仍然存在。而且,正因为它是虚假、虚幻的,没有一点真实性,才会产生种种的现象和种种的作用。如果不虚假、非常真实实在,反而种种的作用不会产生。所以,就二者虚假、没有一点真实性本身,这一点我们也承认,是正确的。

  我们经常讲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这两个谛的概念应该分清楚。世俗谛,就是在无明实执的心面前,把一些法显现为谛实。万事万物、世俗的法,只在实执的面前显现为谛实而已,本身不是谛实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世俗谛之“谛”,意为只是在实执面前显现为谛实,就它本身而言,不是谛实有。不能看到有一个“谛”,就认为是谛实有,因为只有实执无明认为它谛实,其本身非谛实。

  胜义谛之“谛”,就不是谛实的意思了。胜义谛与世俗谛,这二谛的“谛”,含义是不一样的。胜义谛的“谛”是不虚假的意思,乃是空性的道理、诸法的实相。我们不能把不虚假理解为真实性。不虚假,是因果不虚,诸法的空性、实相不虚假。胜义谛的“谛”应这样去理解。不能认为胜义谛就是谛实有的。倘若如此,则又是一个误区。所以,这里我们所认为的谛实成就,是实执。

  下面就进一步说,“如何正确的呢?实执所增益的谛实成就,是所破的物件,”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实体存在的,这只是你的无明实执增益,本身并非如此。将本来没有的,硬说是有,便是增益。这种谛实成就,即是我们所破的物件。欲证得人空、法空,便一定要破除谛实成就,才能显现出这种空的境界。“若以分别心无法接触到谛实成就,亦即谛实成就的行相若无法显现于心境中,那么,分别心也不能受取、缘到没有谛实成就的谛实空。”去观察空性时,最初是以分别心。在观察慧要去观察空性的真理时、观察我们所执着的谛实成就究竟是否存在时,一定要这种谛实成就的行相在心中显现出来。你认为谛实有吗?谛实有。那你认为谛实有是怎么回事呢?在你的心境中,一定有个影像显现,这样你才可以观察它到底有没有。如果根本不显现,那你怎么知道它有还是没有?就没法去分析了。所以,谛实成就一定在你的内心里面显现出来,然后再观察它到底有没有。这样,才可以最终明白,它是没有的、是空的;才可以证得谛实行相的空、空的境界。这相当于被告知:“你面前没有一个杯子”,要证明这点,就先要知道这个杯子是怎么回事、什么样子。否则,就会把书本当作杯子,认为是有的。所以,一定要先知道杯子是怎样的,在心中显现出来,才会再寻找,明白应该是没有的。同样以此来比喻,一定要明白,谛实成就的行相在我们的心境中是如何显现的、自己是怎么执着的,然后再进一步观察:所执着、所显现的这种谛实成就到底有没有呢?分析观察一旦没有之后,才会知道空的思想。

  如果认为真实的影像不显现,你也难以证就无我的思想。一定要返观自心的执着。真实的我肯定不会存在,你一旦认为它有的时候,它的影像会显现出来,这样就去破斥它,从而证得无我的思想。

  “因此,谛实成就这种虚妄的所破,即然不可能存在,那么,破除这种谛实成就后,无实的空性也显然是虚假的。”谛实成就是所破,是我们所要破的——它是虚假的,不存在的;那破斥这种谛实成就的空,也是虚假的、不实的,没有谛实成就的空性。我们也讲空空的思想:空性本身也是空的——一切谛实成就上显现出的空性,不可能再显现为谛实成就。你亦不会执着它是谛实成就:它本身也是空的,也是自性无的。空本身即是如此:空性本身就是虚假的。

  如于梦中见子死 思彼事无之分别

  能遮分别彼事有 彼能遮亦是虚妄

  “如梦中梦见儿子死去,而生起这样的分别心:‘现在儿子没有了。’这样的分别心能遮止认为有儿子的分别心。”一个没有儿子的女人,在梦中梦见自己生了一个儿子,然后在梦中又梦到儿子死去,而升起这样的分别心:现在儿子没有了。在梦里面,这样的分别心,就是能遮止自认为有儿子的分别心。“而实际上,这两种正好相违的心态都是虚假的。”本来无子,梦见生子,便认为有子;后来梦见子死,再认为无子。那种谬误的分别心、认为无子的心态,能对治认为有子的心态,这样可以理解。实际上,这两种心态都是虚假的:都是在梦里面。无子的女人在梦里梦见有了孩子,又梦见儿子死去,然后产生种种心态的变化。

  “同样,以虚假的对治法消除虚假的所断,以虚假的量衡量虚假的所量,对于中观宗而言,并不相违。”如我们认为,烦恼障也好、所知障也好,我执也罢、法执也罢,这些都是虚假的;我们要断除的都没有一点实性,都是虚假的;我们修空的思想,修解脱也好,修菩提道也罢,也都是虚假的。总而言之,没有一点真实性、自性可言。通过虚假的对治法,来消除这个虚假的所断;以虚假的量,衡量虚假的所量。虚假的量,即是观空的智慧。观察空性的智慧,本身是虚假的量;虚假的所量——被衡量的、观察的物件,空性本身也是虚假的、非自性有的。这里的“虚假”,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不是真实有、自性有、谛实有。不能误以为是一虚假便没有,不能这样理解。

  这样,作用就产生了。通过虚假的对治法来对治虚假的所断,以虚假的量来衡量虚假的空性这种所量,对中观宗而言,虽然虚假,但是有各种各样的作用。虽然没有真实性可言,但是有种种的作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数论师认为一切所知法都是谛实的,不知道安立虚假的量,与中观师不同,由此起诤。”数论师认为,一切法如二十五谛,均是真实的。二十五种法都真实地存在。这样,和中观师就产生了这种争论。

  这里所讲的虚假,就是没有真实性、谛实性可言。对因果而言,我们说因果不虚,意为“因果不爽”,如是因、如是果;而不能理解为因果自性就有。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名相,在这样的句义中,一定要把握住一个重要的原则:空性。如“真实”、“不虚”,许多经论都这样讲,这就不能理解为“真实性”,即一定有那么一个实在的、自性的成分。对于一些名相,我们不要局限于一些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应该突破它的字面来去理解它本身表达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虚假,是其显现的情况和它本来的面目不一致——诸法显现出真实的形象,而它们本来不过是因缘幻化的而已。就显现出来的境界,和它本身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说是虚假的。任何法都是这样虚幻、虚假。在胜义谛,空性可以说真实不虚的——胜义谛的谛实空性。这个真实不虚,不是自性有的意思,因为它所显现的情况,是在圣者的根本智里如实地显现诸法的面目、是什么就显现出什么,这才称之为“胜义谛”。所以,这个“谛”就是说不虚假,诸法的面目本来是什么就显现出什么,不会有别的情况。以我们现在所看,外在的这个法本没有谛实的成分,我们却认为它谛实。显现的和它真实的面目不一样,所以它是虚假的。这一点我们要分清。

  “一切法无实如幻,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犹如阳焰寻香城,及如幻事并如梦,

  串习行相自性空,当知一切法如是。’”

  打一个幻化的比喻:如阳焰。阳光照在沙漠中,本来不是水,但看着却像水在流动一样。行相,就是我们执着的相。我们说我相、人相,这些相本来是空的、一切法均没有相可言。四相、你认为真实的存在,乃至各种各样的执着,这些就是应该破斥的。行相的空,即是空性,一切法都是这样:如梦如幻一般,没有一个真实的相可言。

  “犹如幼女于梦中,自见子生寻即死,

  生时欢喜死不乐,当知一切法如是。”

  “等等。”

  这是《三摩地王经》中的又一个比喻。像前面讲的那样,梦中有个孩子生下来又死去,生的时候欢喜,死的时候不乐。这不过是梦中的幻境而已,但总是执着地认为它存在。一切法也是如此,如梦中境界显现的一样。

  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和证悟空性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看法却完全不一样。像我们生活在这种实在的世界中,真实的你、真实的我、真实的一切,有很多很多的挂碍。一旦对空性有所领悟——领悟的境界又不一样,对于空性刚开始有所领悟,还没有现证;现证之后,从初地到七地菩萨之间,断烦恼障;断尽烦恼障到八地,开始断所知障……他们显现的境界都是在一步一步地超越,越来越洒脱——所以一旦证悟空性,对于世界、对于外在内在的一切,在他心目中就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境界去看待。这就能非常地超越了。一般的人没有证悟空性,总是被挂碍着。

  壬四、结义:

  结义,就是对金刚屑因的总结。

  故依是理以观察 绝无无因而有者

  若别别住若总集 诸缘悉非彼依处

  “因此,如前所说,依正理进行观察的话,不仅不能从‘主’、‘大自在天’等不顺因中生起,而且也没有少许果是从无因中生起的。”果报不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这个相对来说好理解一点。不顺因是什么?即,因果不顺。如,善因产生安乐,一旦善因产生痛苦,即是不顺。“主”本来不是万事万物的因,硬说从它产生万法,就是不顺。不顺,即是不相应——不是一个等流、不是一个系统。

  “在水、肥料、温暖、湿润等每一个缘上,或一切聚合的诸种因缘上,也不会有苗芽等果自性地安住,犹如枣子存放于盘中般。”枣子放在盘子里,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在这个盘子上看到;但在每一个因缘上面,或者是所有的因缘总集上面,都不可能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芽苗等果。清楚地看到因缘上自性的果,是不可能的。“也不会如数论师认为的那样,以不明显的方式安住,因为如果存在,就应被观察到,但却没有被量观察到。”若有,就应该被观察到;但是没有观察到。没有被量证明的东西就不存在。

  彼既不从余处来 于此不住不他往

  “果并非不观待其它的因缘从他处而来,”万法的本性不来亦不去。没有自性的来,不可能不观待其他因缘,而从他处有个自性的东西过来,“也不是早已自性成就地安住,破灭时,也不会前往其它的地方。”

  这里是说明,没有一个自性的来,也没有一个自性的住,亦没有一个自性的灭。只是在因缘的作用下,产生果、安住、然后消失。这些都在因缘的操纵下,没有一个自性的来去。

  “归纳前面所说的道理为:因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此处的四生,不是胎卵湿化,要弄清。破的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样自性的生是根本不会发生的,破四生就是这个道理。中观的论着里面,很多就是在这方面去铲除。中观的论着,课后可以自己看一下,我们这里只是简单扼要地讲。像《入中论》,在第六地的一半文字是破四生,《中论》里面也是。“破四生”是中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机会可以去学习。

  辛二、观察体性之正理王——缘起因:

  观察因、体性和果,对应的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观察它的因,获空;观察它的体性,获无相;观察它的果,获无愿。一个法的产生,便不出这三者:因位上怎么回事,体性上怎么回事,果上怎么回事?如是去观察。这里就讲观察体性之正理王——缘起因。就缘起的道理方面,了解的应多一点。

  有十句话,两个半颂:

  愚迷执此以为实 别与幻化有何别

  凡幻师所幻化物 依诸因缘何所化

  彼生从何处来此 彼灭何往当观察

  依无明等有行等 彼因无故说无生

  造作有故如影像 此中有何谛实性

  “执着人、法二种我的愚痴无明,妄计诸法实有,所增益的这些谛实法,它们与幻师所幻化出的牛马等又有什么差别?因为二者都是在自性空的状态中,却显现为自性有的样子。”诸法也是,本来没有谛实,却显现为有谛实性的状态。就这一点来说,它们非常相似。

  “不管是幻师变化出的牛马,还是由因缘聚合的力量所变化出的色等诸法,它们都没有丝毫的自性可言,因为如果有的话,则在生起的时候,应从他处自性地来,坏灭时,应自性地前往他方,”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存在,就该在生起时来,坏灭时走。实际上不是这样,都是依于因缘。它们仅是从缘起生起的:幻化的牛马需要各种各样的原料;万事万物需要各种各样的因缘,才会显现出来,并无一个实体的存在.

  彼生从何处来此 彼灭何往当观察

  “而实际上,它们仅是从因缘缘起中生起的而已,除此以外,若详加观察,生从何来,灭往何去时,是找不到有丝毫自性存在的来去的。”生的时候从哪里来,幻灭的时候又往哪里去?根本找不到。如果有自性,就肯定有一个实在的成分可以找到:来的时候来了,去的时候去了。好象一个人进来,然后又出门,我们看到有这个人、就可以认识他。同样,如果有自性的生灭,也是这样。因为有一个自性的东西在过来,在消失,在逝去。但是,找不到它。

  “总之,补特伽罗与法(有法、前陈),是无自性的(所立法、后陈),缘起故(因),如影像(喻)。”宗因喻,就非常清楚地说出了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是由缘起的原因,就像影像一样。镜子里面的影像,虽然显现出我们的形象,但是并不是真实的我们。脸在外边,不可能在镜子里边;镜中虽然显现了脸和身影,但是并不是真实的脸和身影。以此来说明,万法亦是如此:虽然显现为自性,但本来并不是有自性,乃是缘起的道理。我们须坚持中道思想,中道思想即远离二边。缘起和性空,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断除断边和常边——诸法是缘起的,既是缘起就有因果的作用;既是缘起,则说明一切法没有自性,断除了谛实有。同样,空的思想、空性本身也可以断除二边。缘起和性空,每一个都能断除二边,就是中道的思想。

  “我们见到,如苗芽、行等果,需要种子、无明等的因方能生起,”如苗芽需要种子,如行则需要无明才能生起。“如果没有那些因,或者不具备,就不会生起,就是这样造作虚假,如同影像,它们哪里有谛实性可言。”苗芽同类的外在世界、行等流的内在有情的轮回流转,这些都需要它们的因缘。如果有一个实在性,就不需要造作、不是那样地虚假。谛实性不需要观待其他,有一种独立的性质在里面。但并不是,任何果都需要其他的因缘造作。

  “此中前面的两句显示欲知有法(前陈),遂后的四句显示缘起因的周遍性(若是缘起的法,就是无自性的、无谛实性的),遂后的两句半显示原因(是缘起法故),遂后的半句显示同品喻,最后一句显示立宗。”这一段就不细解释了。是因明里面的内容。

  “此缘起理是证成无实的正理中最殊胜的,含摄了抉择空见正理的一切扼要,是故,文殊上师(宗喀巴大师)父子称之为‘正理之王——缘起因’”。文殊上师,即是宗喀巴大师,这是非常尊敬的称呼。宗大师父子把缘起因说为一切正理之王。

  月称论师说: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见到一切法是由缘起而生,就不会再产生分别心,再执着一切法实有。这样,依照缘起的道理便能破一切恶见网——一切的恶见都可以破除,从而得到一种清净的正见。像《三主要道》讲到的:依缘起的道理,可以断除有边;依空性的道理,可以断除无边。通过这样,就可以远离一切恶见。可以说,一切的恶见都包含在常见和断见中。如此,我们便不会为常见、断见所夺,便不会被恶见所困扰,能摆脱出来,获得清净的正见。依缘起的道理,便能达到这种境界。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九天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八十九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