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果硕仁波切) |
 
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果硕仁波切)
果硕仁波切: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 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五浊恶世的众生,因而降生于世间,示现成佛。成佛之后,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传授八万四千法门,其目的不外乎为能使有情众生能从烦恼中解脱,并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如此广大如海的教法,经由印度历代成就者与班智达不断修习、传承与发扬,于旧译派(宁玛派)时,即有许多成就者与班智达将诸多珍贵殊胜的显密教法传至西藏。至藏王「菩提光」与「智慧光」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由此因缘尊者得以将显密教法再度弘扬于藏地,是为新译派(噶当、萨迦、噶举、格鲁),复经历代祖师传承至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大师将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融摄于圣道三要之中。因此,圣道三要乃是行者欲趋入解脱道,终究证得圆满佛果之锁钥。 行者对于死无常(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的内涵,须付诸实修,而非仅止与了解其内涵即可。若能每日于座中(入座修法时)或座间(入座修法以外的时间)殷重思惟死无常的内涵,则能发现自然界所有现象,均时时刻刻示现着诸行无常的义理。例如,日出日落,花草树木于秋天枯萎凋谢、直至春天方繁茂增长,万物生灭增减不定…,如此诸多现象均示现了诸行无常的意涵,且均能触发行者对于死无常之体悟。是故,目睹自然界生灭无常的变化时,应当省思自身亦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于证道歌中如是开示:「看到事物生灭不定,使我体悟死无常的道理。」 日常受用饮食服饰时,亦应忆念死无常的意涵。当吾人临终时,纵有美味佳肴当前,仍然无法下咽,而必须忍受饥饿的痛苦;虽然身穿华丽的服饰,却因病痛缠身而散发恶臭或大小便失禁,而玷污了美丽的服饰。当与知心朋友交往时,亦应思惟当自己面临死亡时,诸多挚友不能且不愿随自己同往,仅能由自己孤单地承受令人畏惧的痛苦,迈向不可知的来世。当沐浴妆扮时,亦应思惟当自己临终时,身体自然散发腐臭的气味,死后身体会被亲人携往尸陀林(坟场)埋葬,从而生起对死无常的畏惧。行者须随时随地忆念与思惟教法的内涵,心与法不可须臾相离,切不可认为只有到寺庙礼佛、诵经,方称为修法,其余日常生活则与修法毫不相干。 另一种观修死无常的方法为观修自己死亡时的相貌,藉由平时观看他人往生时的面容,推测自己死亡时的相貌,从而生起对死无常的体悟。吾人此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不外乎「扶亲制敌」,为了扶助亲人与打击敌人,而努力积聚各种资具。由于只努力追求此生的安乐,执着无常为恒常,当看到他人死亡时,总是认为事不关己,内心对于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无法生起丝毫的警惕。 由于执着无常为恒常的缘故,使行者对死期不定的事实视若无睹,所思所作均是为成办此生的安乐。即使阎罗死主如晴天霹雳一般突然降临,仍然执着自己不会立即死去。一旦真正面临死亡时,却发现自己所致力扶助的亲人,无法继续陪伴自己,为自己分担恶业;所努力积聚的各种资具,无法带走些许,只剩下满身的恶业伴随着自己。此时,内心为悔恨所盘据,然而已经太迟,纵然此刻心生觉悟,欲修持正法亦不可得。是故,行者须藉由亲见他人死亡的情形,观修自己死亡时的情景,平日力大无穷的人,临终时却连抬起手臂的力气也没有;见到自己所喜爱的食物置于面前,却无法享用;纵然吃下再多神丹妙药,依然药石罔效。。。 由于对死无常未能生起深刻的体悟,因此,所修习的任何法门,无法生起任何证量,无法产生真正的效果。临终时,欲生起善念、修法乃至获得佛菩萨加持的心愿,亦变得渺不可及。因此,平日对于死无常的内涵,应深加思惟与体会,藉由目睹他人死亡的情景,观修自己临终时的景况,将有助于行者生起对死无常的体悟,从而生起出离心。 行者心中或许对于自己尚健康活着的时候,却须以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预先观修死无常,而感到困惑,甚至怀疑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此种疑虑是多余且不可取的。须努力观修死无常的原因有二:一、行者若于平日即能努力观修死无常,对死无常具有深刻的体悟,则即使仅念诵一句四皈依,亦能获致极大的功德;若未能努力观修死无常,则纵然修再多的法,所获致的功德利益仍将极为有限。二、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观修死无常,当死亡降临自身时,即使如晴天霹雳一般突然出现,亦能坦然面对,不生起任何后悔的心念,从而获致善逝。 观修自己面临死亡的情景时,行者应思惟此生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须即刻放下;此生所珍爱的亲眷,纵然有再多的不舍与眷念,亦须别离。此时,自己正穿上此生的最后一件衣服,睡在此生的最后一张床上,亲友们正商讨着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即使想要交代遗言,亦因「地大」崩解,舌头不听使唤,而不知所云;因「风大」崩解,而呼出的气息很长,吸进的气息却很短,当最后一口气呼出,即如同琴弦断了一般,此为「风大」已完全崩解的现象。因身体功能的丧失,而大小便失禁;平日所贪恋的美食,此时却觉得令人作呕;此生所努力积聚的钱财,分毫亦带不走,甚至在自己尚未断气前,亲眷即为了抢夺家产而诤斗,最后,甚至兄弟反目、对簿公堂。想想自己辛苦一生造作了无数恶业,为自己与亲眷累积了许多财富,却落得如此下场,内心悔恨万分,然而亦无可奈何。此时,仅存意识孤独地离开身体,如同棉絮一般随着此生所累积的善业与恶业的强大业风,吹向充满各种危难的中阴身,孤独地承受着无边的畏惧与痛苦,并由业力牵引至茫然不可知的来世…。如是观修死亡的情景,如同自己亲见历历在目一般,使自己对死无常生起极为畏惧的心念,从而生起深刻的体悟。 对于厌弃对此生贪着的修持,行者或许认为:如果舍弃了此生的一切,如何能继续活下去?会有如此的疑问,乃是误解了厌弃对此生贪着的意涵。所谓厌弃对此生的贪着,意指行者对此生所追求的受用与财富,不应生起任何贪恋与执着的心念,此为修行的精髓。世人皆有传家之宝,能维系整个家族的生存命脉,即使于战乱中,亦能延续不断。噶当派的祖师则以十秘财(十法财)为历代传承的珍宝,作为修行依止的圭臬。 十秘财的内容为: 四依止(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三金刚(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悔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三得(出于人群、入于狗伍、获得圣位)。 十秘财的意涵如下: 一、心极法依止:行者由观修自己必定须面临死亡且死期无定的义理,了知于面临死亡时,唯有平日所修习的正法能对自己产生殊胜的利益;因此,将所有心念皆转为依止于正法之上。 二、法极穷依止:行者认为若自己将所有的心念皆专注依止于正法,对世俗的营生事业不努力求取,如何能确保衣食无虞?是故,行者应下定决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资具维持生活所需,即使极为贫穷,所有心念仍专注于正法,丝毫不受动摇。 三、穷极死依止:行者由于极为贫穷,因而心中产生如是疑惑:我若不准备生活所需的资具,如果不幸饿死或冻死,即失去精进修持正法的机缘。然而行者却可反思所有众生均须面临死亡,无论生活贫穷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难逃一死,与其为求积聚财富造作深重恶业而死,毋宁为了精进修持正法累积功德而亡,两者的意义有天壤之别。行者于无止尽的轮回流转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为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死,此生若能有机缘为精进修持正法而亡,内心当深感欣慰。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时,由于已完全净除我执之故,有许多世是将自己的生命布施与众生而圆寂;因此,行者为证得圆满佛果,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亦当毫不吝惜,持用以行布施。 四、死极荒沟依止:行者或许认为自己因专注修习正法贫穷而死,则自己的后事须交给何人处理?然而,吾人的身体只是四大和合的不净之身,死后骨肉腐坏还归大地,何足珍惜!若因精进修持正法导致贫穷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尸荒野,亦当一心坚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无牵累金刚:由于行者以前述四种依止立下坚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时,知悉行者心念的亲友,必然以种种动听的言语,劝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须抛弃财富受用与亲眷,独自至僻静之处,过着闭关修行孤苦艰辛的生活,甚至以种种手段要挟行者,不可离家修行。此时,行者仍如金刚一般心志坚定,不为所动,一心坚定专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无牵累金刚的意涵。 六、事后无愧悔金刚:行者以坚定的决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岭之中闭关修行,他人或许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行者。见到行者四处为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饮食粗粝,或许会批评行者癫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径,不断冷嘲热讽;或将行者视为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众人口耳相传而崇拜不已。凡此种种讥、称、毁、誉,对行者均无任何意义与影响,内心丝毫不生任何惭愧与后悔的心念,此即事后无愧悔金刚的意涵。 七、与智慧金刚同行:行者既已开始闭关修行,应当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不因闭关修持的艰辛而退转。往昔于藏地,曾有一位官员于阅读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之后,深为尊者坚定苦修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下定决心效法尊者的苦行,将家产全部布施与他人,然后前往深山闭关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坚,无法承受修行的艰苦而退转,三日之后,即返回家中,且向他人诉说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传为笑谈。 八、出于人群:行者由于已能与智慧金刚同行,心念已然完全专注于正法的修持,因而行为举止与一般热衷追逐荣华富贵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人们可能将行者视为疯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乐于与人群同处。 九、入于狗伍:由于行者舍弃一切财富受用的追求,乐往僻静之处闭关虔修,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饮食亦极为粗陋,仅求能延续色身即可。此种生活在世人看来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却无法动摇行者精进苦行的决心。 十、获得圣位:由于行者舍弃世间一切财富受用与无益之事,精进修持正法,因而能证得解脱成佛的果位。密勒日巴尊者往昔开始闭关修持时,生活极为艰辛,经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后来,由于他精进苦修的情形逐渐为他人所知晓,并为人所崇敬,于是许多施主纷纷供养衣物与饮食,数量多到无法完全穿戴与吃完。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阿底峡尊者、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均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富与权势,但祂们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种苦行。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虽拥有众多的弟子,然而由于文殊菩萨的教诫,纵然弟子们不断恳求大师讲授更多的经论,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请 大师前往北京接受供养与弘法,大师仍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图克图」为代表奉诏进京,自己却与八位弟子闭关苦修,此因大师了知若未能精进修持,从而生起证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将有所缺憾。修持十秘财的关键,并非须舍弃一切,前往深山闭关苦修方可;而是必须于心中对此生的贪着生起极大的厌离,如此,方能于心续中生起证量。若未能厌离对此生的贪着,纵然将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受用完全布施与他人,独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无法生起真实而深刻的体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开示:「世间的一切财富受用,于临终时,无法带走分毫;既然终究均须放下,为何不于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谋求更为殊胜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须修正意念与动机,以前讲授禅定止观时,曾提及可以数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别心。其它修正意念动机较为常用的方法,则是观想面前虚空有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为佛、法、僧的总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的内涵,观修自己死亡时的相貌,进而以十秘财的要诀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让自己的心念能专注于善念与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临终时,必然为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对轮回心生极大的厌离与畏惧,此时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宝摄受,观想资粮田诸尊放出无数的光与甘露进入自身,将自己所有的恶业与烦恼完全净除,此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师所讲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能使行者获得殊胜的利益,冀望诸位能将教法付诸实修,如此,始能获致佛法殊胜的利益,讲经说法方能具足意义。 贰、如何断除对来生的贪着 圣道三要的内涵为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其中出离心的修持,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吾人由于累世所串习的习气,总是认为若不去追求财富受用,如何能衣食无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种观念是谬误与似是而非的。 因为对此生的贪着,而竭尽心力追求名利,虽费尽心思努力追求,却不一定皆能如愿,并且于追求的过程中,由于贪、瞋、痴烦恼习气的影响,而衍生巨大的痛苦,从而造作了深重的恶业,导致吾人不断于轮回中流转,乃至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着难以忍受的苦楚。反之,若能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除能获得此生的圆满之外,尚能使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于堕入三恶道之中。因此,对此生的贪着乃是造成吾人无法获致安乐,且须承受无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当派祖师曾开示道:「吾人于轮回中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均肇因于对此生的贪着;唯有停止继续造作恶因,方能免于承受痛苦的结果。」然而,世人却常反其道而行,尽管畏惧恶业的果报,却不断造作与积集恶因,并且除了自己亲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与见作随喜。如此颠倒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能免于承受恶业的苦果。是故,唯有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避免继续造作恶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对此生的强烈贪着,易使自心经常处于不安与混乱的状态。由于都对此生的贪着,希求此生的财富受用皆能圆满;因此,当财富受用因恶缘而衰损时,当遭遇横逆与灾厄时,当自己所拥有的种种圆满有所缺陷时,内心随即陷入不安、混乱与恐惧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事物既然均为因缘和合而成,即离不开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是故,行者应舍弃对此生的贪着。由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反而能成办此生的幸福,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脱成佛的大门,亦因此而敞开。 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并非须将工作辞去、将财富散尽、过着孤苦无依的日子;而是须将贪求与执着此生荣华富贵的心,予以断除。当吾人以强烈贪着的心念去追求荣华富贵时,往往不能如愿,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当吾人竭尽心力欲获得美好的名声时,却反而形成自己获得美好名声的障碍;反之,若能舍弃对名声的贪着,却能获得他人诚挚的赞叹。因此,舍弃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造成此生的不幸与苦难,反而能成办此生乃至来世的幸福与安乐。 如同将湿软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会生起舒服的觉受,但当皮革逐渐干燥变硬,紧黏着皮肤时,却令人觉得极为不适,而须借助刀子将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间的荣华富贵时,会有短暂的安乐产生;然而当短暂的安乐消失,随之而来的却是种种的痛苦,此时唯有倚仗智慧的宝剑,辨别诸法的正确与否?将无益之事彻底斩断,方能从痛苦中解脱。 行者可曾思惟:是谁令我们此生承受着巨大的苦楚?是谁令我们堕入三恶道?是谁令我们受到鄙视?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于对此生的贪着,令我们造作诸如杀生、偷盗…种种恶行,甚至弑害对自己具足大恩的双亲,将具足恩德的师长当成仆役一般使唤,如此种种深重的罪业,皆由于对此生的贪着而造作。职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将自己系缚于无边的痛苦之中,此等行为实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宝、权势、宫殿、妃眷、臣子与军民,然而佛陀却对之心生厌离,毅然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出家修持苦行,最后,证得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所传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万的菩萨与阿罗汉,证得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众弟子不可胜数,且拥有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最美好的名声,佛陀证得圣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来自于王族,由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证得圣位。以此为例,可说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遭致痛苦与不幸,且能成办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圆满与善好的结果。 世人多汲汲营营于追求此生的安乐,然而或无法如愿,或侥幸得以享受数年的安乐,但却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恶业,导致此生须承受种种痛苦。临终时,亦受此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更为巨大与可怖的痛苦,与当初追求安乐的目的有天壤之别。是故,行者欲从无止尽的轮回苦海中获致解脱,应当思惟其关键在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藉由不断的思惟与串习(修道)将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断除,方能免于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须以皈依与发心为基础。皈依三宝为一切修行的基础,藉由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令自己发起与增长广大的菩提心,此为皈依发心的意义。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应先观想皈依境,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侧有文殊菩萨与甚深见派的传承祖师,右侧有弥勒菩萨与广大行派的传承祖师,周围复有无数的诸佛菩萨、罗汉圣众与空行护法所围绕,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佛法僧三宝与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的总集。其后,对资粮田诸尊作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请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养,供养毕,作虔敬的祈请,观想自身周围有无量的众生围绕,无数的众生皆如同自己过去生的母亲一般,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苦楚,且心续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证量,行者祈请释迦牟尼佛放出无数的五色光与甘露,进入自身与有情众生的顶门,净除有情众生一切的烦恼业障与所有生起道次第证量的障碍,从而于心续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的证量。以此积资净罪的修持为前行,其后,进入正行的修持。 对于圣道三要乃至佛陀所开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仅将其视为佛学知识,认为只须了解其义理即已足够,而不思努力修持与串习,使心续中能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如此,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种种的障碍。如同猎人所设下的陷阱,若未能将猎物一举成擒,则下次猎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经知道须避开陷阱以免为猎人所擒获,欲再捕捉此猎物已不可能。 于「暇满难得寿不留」偈颂中,观修暇满难得为观修死无常的前行,观修寿不留则为观修死无常的正行。行者无论修诵任何法门,必须于内心生起觉受,使心识转化,从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切不可仅止于口头念诵,应付了事,此等作为将不具有任何意义。 「业果不爽轮回苦,数思能断来世欲。」此句偈诵的意涵,乃是讲述修持死无常的第二部分----断除对轮回(来世)的贪着。藉由思惟与修持「暇满难得寿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暂与死期无定,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然而,若人死后即灰飞烟灭,则不须在意来世将往生何处。但意识牵引行者往生来世却是极为明确的事实,至于来世往生何处?则由过去生与此生所造作的业力所决定。业力可分为善(白)业、恶(黑)业与无记业,其中,善业又可分为福德业与不动业,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业力量较强,则来世将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动业力量较强,则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恶业的力量较强,则往生地狱、恶鬼、畜生等三恶道。 行者观照此生的种种际遇,即能发现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痛苦,导致痛苦产生的根源,乃是由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只要牵引行者继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的原因----烦恼与业障尚未净除,纵使来世再投生为人,依然须继续承受万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仅止于了知三恶道无量无边的痛苦,而对于人、天的诸般苦楚视若无睹,认为来世只须能往生人天善趣,获得天身或人身,不堕入三恶道,即无须担心继续受苦,且能享受荣华富贵所带来的种种安乐,若执持此种谬误的见解,即是对于轮回中的种种盛事仍有所贪着。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并非为了受用种种安乐。行者即使生为天人,没有现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着过去生造作的善业所累积的善报,然而,当善报受用竭尽之后,则必须承受由过去生造作的恶业所牵引的苦果,与堕入恶趣的众生相较,仅止于受苦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并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逃脱。是故,上至无色界最高的「有顶天」(「有」即轮回),下至欲界最底层的「无间地狱」,所有众生均须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无人得以幸免! 如同监狱中的犯人,须忍受种种的不自由、为他人所使唤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缓的机会,然而,纵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系牢狱之中,不得解脱。行者于过去生或曾生为天人,具足极大的神通与禅定的力量;或曾生为国王,拥有无量的权势与财富,此刻却依然于轮回中流转不止,或沦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乃至此生获得人身,依然须继续承受诸般苦楚。因此,行者当了知痛苦是轮回的本质,除此之外,毫无任何安乐可言! 欲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唯一的方法即是须将心续中所累积的福业与恶业完全净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业,而造作业障的根源,乃是心续中强烈的我执,因此,行者必须了知业果的意涵,藉由思惟业果的意涵,从而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业果归摄于下士道的范畴之中,藉以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圣道三要则藉由观修死无常,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将业果归摄于中士道的范畴,藉以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因此,欲断除对此生乃至来世的贪着,均须深入思惟与了知业果的意涵,从而将心续中所累积的业障净除,如此,方能免于受业力的牵引,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 |